高中畢業感言50字
校園內 每一條路 都留下了我們的足跡校園內 每一朵花 都變成了一段美好的回憶那一天我們畢業了 象風中的蒲公英 奔向各自的前程離別的那一刻 我默默地祝愿愿你的夢想 早日實現愿我們能相逢在不久后的某一天
幼兒園畢業感言老師的話,30到四十字
感謝老師像媽媽一樣愛護xx!感謝老師照顧孩子漸漸長大!感謝老師陪孩子吃飯,陪護孩子休息,拉著孩子的小手做游戲!
含有連續動作仿寫句子
【第1句】:只見男同學走上臺來,不響地攤開一卷,提起飽蘸濃墨筆,略微沉思一下,龍飛鳳舞地畫起來。
【第2句】:我馬上做起動作:左手一伸,右手一伸,右手又從下往上一拉。
果然,臺下有許多同學舉起了手。
【第3句】:按照輔導老師的指點:拿筆要把食指和中指貼在筆桿外邊,無名提和小拇指貼在筆桿里頭。
【第4句】:我心里想著,打開畫氏,拿起畫筆,三下五除二就勾出了一只小鹿。
【第5句】:我打開窗戶,坐在座位上,拿出書,細細的品味著老舍的濟南的冬天。
【第6句】:我慢慢走上講臺桌邊,摸了一張卡片。
【第7句】:他拉出凳子坐了下來,舒服的伸了個懶腰。
【第8句】:他不慌不忙的走過來,踢踢腿,甩甩臂,彎彎腰。
只見他眼睛注視著沙坑的位置,片刻然后擺起兩臂大踏步助跑,越跑越快,當他跑到踏跳線上的時候,左腳猛的用力一蹬,身子像飛燕一樣騰空而起,向前躍去。
英語作文范文畢業感言100字
奉賢精銳英語邵老師為你解答:How time fies.!My school life is over.Here"re what I want to say to classmates,teachers.I love my teachers so much,beacause they teach me a lot .When I was in trouble ,they gave me a hand .When I failed the exam,they gave me a smile.And they tell me not to give up.In a word,thank them so much at the bottle of my heart.I will miss them though I am not their student any longer.I enjoy myself with my classmates .I got on well with them.And I never forget them because they are very good.Most importantly,many happy moments about us are kept in my memory.I"ll try my best to suady that I can Return my school.I had a good time in school and I learn a lot of Knowlegle from my beautiful school
本科生畢業答辯流程是怎樣的
荏苒,日月如梭,時間恍如白駒過隙,轉眼間過去了。
這六年過快,我們變化的也很快:個懵懂無知、天真無邪、整天無憂無慮的孩子,眨眼間變成了一個即將面臨畢業考的大孩子了。
回想起這六年,酸、甜、苦、辣......不知用什么語言來形容我心底的依依不舍。
雖然我裝作面無表情,可每每想起我和同學只剩下連一個半月都不到的時間,我就有一種想哭的感覺。
畢竟我們同窗六年吶
這六年,我們一起在操場上拼搏;在學習上幫助;在失望時互相安慰;在開心時互相分享......可是,快樂的時光總是短暫的。
同學們,還記得第一次見面時那害羞的我嗎
我總是不愿意說話,上課時即使答案我是知道的我也不愿舉手發言。
可是,經過老師的努力,我已經變得愛說愛笑,能說會道,努力大膽發言了,這是多么不容易啊
老師付出了多少努力啊
夏天,是相聚的季節,;夏天,也是離別的時分。
我們因夏相聚;又隨夏相離。
可是,朋友,別擔心, 離別是對下一次相見的暗示, 離別又是對下一次相見的歡喜。
因此,淚水油然而生, 我們共同期盼著, 期盼著下一次 ,下一次相聚的時刻...... 我們總是要長大的,總是要去工作的。
你想當什么
飛行員?工程師?老板?工人
我告訴你,我什么也不喜歡,我就喜歡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老師。
老師,一個多么神圣的字眼,一個多么偉大的工作
我是多么羨慕,羨慕老師的知識;羨慕老師的權利;羨慕老師的口才;羨慕老師的……是老師給我們知識,給了我們自信,給了我們開朗,給我們….... 我們感謝老師的無私,感謝老師的培育,感謝老師的關心……你想用什么感謝老師
錢財
禮物
乖巧
我認為,這些都不是最好的。
老師教我們為了什么
為了給我們知識;為了給我們高尚的品質;為了給我們健康的體魄;為了讓祖國的小苗早日長成大樹,變成祖國的棟梁
所以,好成績才是給老師的最好回報
我十分感謝老師
歲月匆匆,花開花落。
小學六年級的學習生活瞬間就要過去了。
即將離開母校,即將離開,即將離開同學,心中充滿留戀之情。
忘不了,美麗的母校。
在您的懷抱里,我們從無知變得懂事,從幼稚變得成熟,從膽小變得勇敢。
在這里,我們受到了嚴格的教育;在這里,我們養成了遵守紀律、團結友愛的好作風;在這里,我們獲得了知識,懂得了道理,們在這里茁壯成長。
忘不了,敬愛的老師。
您就如那“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春雨,滋潤我們這些小禾苗。
您讓我明白了:陽光是怎樣照亮人生的,園丁是怎樣照顧花朵的,春風是怎樣染綠世界……在我的眼中,老師,您既溫柔又威嚴,既平凡又偉大。
,就是我心中的春雨,您就是我心中的陽光……將永遠感謝您。
忘不了,親愛的同學。
我們并肩走過了六年,在這六年中,我們一起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歲月,送給了我一顆友誼的種子,播進我的心田。
在朝夕相處中,我們一道成長,轉眼間,卻要分開,心中怎能平靜呢
那么,就請記住們在一起的每一分鐘,讓友誼地久天長
將珍惜剩下的每一分,每一秒,不讓這六年成為遺憾。
在母校里,留下美好的回憶;給,留下美好的印象;給同學,留下美好的記憶。
(在網上找的,為了你,我只能這樣了
- -
)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觀后感 作文600字(要原創) 一路收獲一路歌 (就是成長的故事,也一定要原創)
觀后感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千里迢迢來到了紅色搖籃,創建的紅色根據地——井岡山.早就聽說井岡山很美,但在印象中, 對井岡山感覺始終是黃洋界炮聲過后的戰場,是紅軍迂回行走的小路,是風展紅旗如畫的搖籃,是淳樸憨直的革命老區.我也常自問:如果沒有毛澤東和他的紅軍, 井岡山,一個中段的幾座普通山峰,能否馳名天下 沒想到當我踏上這片神奇土地的時候,出現在我眼前的濃郁的傳統人文與的風光,如同一曲雄壯而又秀美的交響曲,深深地感染著我,親身感受到它的不 凡. 我們重點參觀了,系 統,全面地記錄了中國工農革命軍從1927年9月直至1930年期間的整個過程.我們在館內一步一步走著,目睹著井岡山怎樣從一塊默默無聞的土地發展成為 中國革命歷史上最偉大的革命根據地.此刻,我們邁出的每一步,都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與生命鋪墊而成的.我的腳步因此變得沉重而緩慢了,不愿放過這博物館 里的每一個細節.可以說,參觀后得到的東西遠比我想象的要多,既看到了革命斗爭的腥風血雨,又看到了根據地建設的欣欣向榮.兩年零四個月,在歷史長河里只 是短暫的瞬間,毛澤東在井岡山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所開辟的中國革命道路,卻續寫了跨世紀的輝煌;海拔不過千余米的井岡山,與 相比,并不算巍峨挺拔,但卻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不斷來探訪.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持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從勝利走向更大的勝利 現在我終于有了不虛此行之感,因為我終于明白了這種力量就是井岡山精神 .井岡山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記錄著英雄們當年改天換地的凌云胸懷,他們這支最初僅有幾千人的隊伍,20年后壯大成為數百萬人的大軍.眼前 肅穆的綠嶺青山,似乎就在表達著對這些井岡英雄的深深思念.青蔥的井岡山,紅色的根據地,每一株樹木都講述著一個故事,每一條小路都記錄著一段歷史. 此 次井岡山之行,讓我受益匪淺,留下了三點深刻印象,一是堅定信念的精神;二是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三是勇于勝利的勇氣.我要將此次井岡山之行所汲取到的精神 運用到今后的工作和學習當中,不斷地鞭策自己要勤于思考,勤于學習,要以更高昂的工作熱情,更認真工作態度,在今后的工作和學習中取得長足進步,讓我們弘 揚井岡山,做的楷模.一路收獲一路歌 有天在 QQ 上和以前的一個學生聊天,他說,老師,我已經 20 歲了。
當時心下一驚,掐指一 算,是呀,從 2000 年畢業,到如今已經是從業 11 年的“老”教師了。
回首人生中最美好的這段青 春年華,心中感慨頗多。
剛畢業的時候,我自己還是個大孩子。
任教的第一所學校,被大家稱作“桃花源”——前不著 村后不著店,旁邊是一片果園。
學校很小,學生多數來自農村,條件當得起“清苦”二字——沒有 暖氣的冬天, 班級支起老式爐子, 在家中飯來張口的我們, 在嗆人的濃煙中學會生爐子。
一天下來, 煙熏火燎之中,臉上仿佛總有層厚厚的煤灰;在家里連花都沒澆過的我們,扛著工具在學校的一片 小菜園里刨地種菜,自給自足;沒有電腦,沒有背投,最高科技的教具是錄音機…… 雖然如此,但是回憶當初,印在腦海里的,不僅僅是條件的“苦” ,更有收獲的“樂” 。
教具少, 自己動手做——語文課上的拼音卡片、各種各樣的小動物頭飾,數學課上的鐘表、口算卡……老師 少,我們還要上音樂課,錄音機幫大忙,甚至還學會指法混亂地彈完一首曲子;活動課,一個人管 三個組,瓶畫、壁掛,甚至還和學生一起用酒精燈做彩色蠟燭……這樣五彩繽紛的經歷,磨練了意 志,鍛煉了能力,讓平面的生活立體起來。
而這樣孜孜不倦的追求,來自于知足樂觀的。
說: “愛就是充實了的生命,正如盛滿了酒的酒杯。
”是啊,只有把工作當作一種享受,把愛 注入到工作之中,才能體驗到自己的。
如果問起老師的對于自己的職業最大的理想是什么,我想很多老師會說: “讓學生喜歡我” 。
自 己做學生的時候,總是覺得真正懂得學生心意的老師太少。
褪去了學生的青澀,自己成了為人師表 者,就發自內心地想讓學生喜歡自己,想真正的融入他們之中。
作為一名小學教師,面對著的是和 我們截然不同的新一代少年,從年紀上,我們相差二十多年;從思想上,他們雖然還稍顯稚嫩,但 有時可能比我們還要超前;從對事物的認識上,他們遠比我們要單純。
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尊嚴和價 值,贊賞每一個學生的獨特和成績,放大每一個學生身上的優點,是讓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的必經之 路。
“生命因為付出了愛,而更為富足。
”這句話常常浮上心頭。
我曾經教過這樣一個孩子,他從 小在父母的溺愛下長大, 在三年級的時候, 曾經在一些大孩子的蠱惑下, 參與了偷盜自行車的行為。
當時剛聽說這件事時,我心里沒譜——萬一處理不好,很難保不再發生類似的事情。
后來,我發現 他在受到表揚后表現會更好,我便不經意的在班級夸夸他,同學們也常常寫稿子到廣播站表揚他的 進步,就這樣,這個曾經讓老師頭痛不已的“搗蛋鬼” ,逐漸地成了積極的“勞動小能手” 。
次年, 我改教一年級。
當時教的學生,已經升上五年級。
可是每當看到他們時,總會感到一絲絲溫暖—— 當我的嗓子嘶啞的時候,會有同學輕聲問候;當低年級的工作需要幫忙時,會有大孩子主動走上前 來。
那天,當我領著小小的值日生,在班上打掃衛生時,是那個曾經的“搗蛋鬼” ,悄悄走進來, 幫著我掃地、擺桌子…… 一個微笑,一句鼓勵的話,一個小本子,一張獎狀,如果論其價值,真的是輕如鴻毛。
可是, 在一個后進生的心理,面帶微笑的鼓勵話語,寫滿表揚的評語和象征榮譽的獎狀,卻如同甘露般珍 貴,如珍肴般美味。
作為老師,我告訴自己,要做孩子們人生中的橡皮擦,擦去那些錯誤的、不快 的陰影,讓他們知道自己的價值,明白自己該珍惜什么,該堅持什么,該拒絕什么,該摒棄什么。
使他們學會選擇,能選擇,引領他們走上人生的光明大道。
孟子曾經有言:“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 (《孟子?盡心上》),這話說的是要象及 時之雨對受教育者加以化育,使之能更好地成長。
人們通常把教育工作者比喻為 “園丁”,我知道, 必須要將這樣“潤物細無聲”的藝術融入教學,才能與學生共同成長。
只有付出了熱愛,必才能收 獲尊重。
“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
”一年又一年,我一路經歷著風雨和磨練,一路收獲著感動和美 好——是領導,引領我在專業道路上不斷成長,認清方向;是同事,幫助我從青澀的“菜鳥”成長 為駕馭課堂、管理班級的多面手;是學生,教會我只有付出,才能收獲的真理;是家長,伴隨我逐 步走近家庭教育……是誰說過,生命就像一場馬拉松。
讓我們懷著對教育事業滿滿的愛意,在教育 這條漫漫長路上,且歌且行,且行且歌
邵陽有哪些歷史名人
蔡鍔 (1882-1916)蔡鍔,原名艮寅,字松坡。
1882年12月18日生于湖南寶慶(今邵陽)。
其父名正陵,母王氏,生子三人,艮寅為長。
其家世代務農。
艮寅六歲開始入塾受業,十三歲中秀才。
1893年春,他步行到長沙,考入由梁啟超、譚嗣同主辦的時務學堂,從此與梁啟超結下了既是師生,又是同志的不解之緣。
1898年9月,戊戍變法失敗,譚嗣同被殺,梁啟超出逃日本。
在此之前艮寅參加了湖南巡撫陳寶箴舉辦的留學生預備考試,并以第二名入選,結果因變法失敗而未能實現。
他又去武昌,投考兩湖書院,因是時務學堂舊生而遭拒絕。
1899年,艮寅赴滬,投考南洋公學,得梁啟超來信,約他去日本。
他得到既是學友又是老師的唐才常的資助東渡,入日本大同高等學校,研究政治哲學,后又入橫濱華商東亞商業學校,不久加入唐才常的自立會。
1900年4月,他隨唐才常回國,準備發動自立軍起義,事泄,為張之洞屠殺多人,艮寅幸免,遂改名蔡鍔,取其鋒芒銳利之意,以明投筆從戎之志,重返日本。
此后,入陸軍成城學校,1902年畢業,自費考入東京士官學校第三期,1903年畢業。
在日期間,蔡鍔先后以博孟、奮翮生、錐擊生的筆名在梁啟超主辦的《清議報》和《新民叢報》發表文章,其觀點,多受梁啟超、楊度的影響。
1904年,蔡鍔回國,應江西巡撫夏時之聘,任續備左軍隨營學堂兼監督。
1905年初,應湖南巡撫端方之聘,任湖南教練處督辦,兼武備、兵目兩學堂教官。
7月,應廣西巡撫李經羲之聘,任廣西新軍總參謀官兼教練官和隨學堂總理官。
1906年秋,奉命去河南彰德參觀秋操演習,被派為中央評判官。
同年,任新辦廣西陸軍小學監督。
1908年,任新練常備軍第一標標統。
1909年,任龍州講開堂監督。
1910年,任新軍混戰協協統、學兵營長等職。
在廣西期間,蔡鍔一方面繼續與老師梁啟超保持聯系,同時又不斷接觸譚人鳳、李燮和黃興等人,這對他本來偏向改良的觀點不能不有所觸動。
1911年初,由已經調任云貴總督的李經羲推薦,蔡鍔任云南新軍第十九鎮第三十七協協統。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
在各地紛紛響應的形勢下,蔡鍔經過周密部署,于10月30日(農歷九月初九)晚八時發動起義,到次日午前,占領省城。
十九鎮統制鐘麟同當場被殺,軍事總參謀靳云鵬化裝潛逃,云貴總督李經羲避入法國領事館。
云南起義成功,蔡鍔被推為都督。
此后,蔡鍔在各負責部門換上同盟會員或同情革命的人,在財政、交通、教育等方面進行若干整頓,使云南面貌為之一變。
蔡鍔本人為官尤其清廉,他主動提出把自己月薪降到六十元,僅相當于營長鐵薪金,這在各省都督中是最低的。
由于受中央集權思想影響較深,蔡鍔此時對革命派和袁世凱均無深刻認識,因此,曾支持袁出任總統。
在1913年的“二次革命”中,也傾向于袁,并尊袁令入川圍剿熊克武,雖未交鋒,但此時他的態度還沒有傾向革命派。
1913年10月,蔡鍔辭掉云南都督職務,來到北京。
他有才干,也很有聲望,是北洋系以外頗有影響的人物。
到京后,袁世凱先后任命他為陸軍部編譯總裁,全國經界局督辦,統率辦事處辦事員、政治會議議員、參政院參政等職,并加昭威將軍稱號。
如此眾多的頭銜都是只賞高官,不給實權。
這反映出袁世凱對他既懷疑又懼怕而又不得不裝出重用的態度。
蔡鍔本人,曾對袁世凱存有一些幻想,到京后,發覺了袁氏父子的陰謀與野心,目睹袁氏小朝廷的倒行逆施,逐漸對袁不滿。
1915年5月,袁氏政府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條”。
8月,楊度為首的籌安會成立,袁世凱稱帝的野心暴露于天下。
第二天,蔡鍔即到天津梁啟超家中秘商對策。
不久,梁啟超的著名文章《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發表,這使袁世凱增加了對蔡鍔的注意,并于10月暗中派人搜查了他的住宅。
在這種情況下,蔡鍔假裝意志消沉,經常出入于京城八大胡同妓館,甚至裝作贊成帝制,暗中卻把家眷遣送回籍,以防不測。
11月11日,已染喉疾的蔡鍔假裝治病,到天津與梁啟超再商反袁計劃,并與云南故舊聯系。
11月19日更名易裝取道日本經香港,于12月21日抵昆明。
當時,云南軍界早已開過秘會,并有少量部隊北上入川,李烈鈞、方聲濤等人也先后到達。
但云南都督唐繼蕘態度曖昧,因而云南遲遲未動。
蔡鍔抵滇后,先后與唐繼蕘商討九次,并做了下屬人員的大量思想工作,最后決定起義。
1915年12月25日,由蔡鍔、唐繼蕘、任可澄、劉顯世、戴戡聯名通電,聲討袁世凱,宣告云南獨立。
26日,云南正式成立護國軍,蔡鍔任第一軍總司令,北上入川;李烈鈞為第二軍總司令,出兵湘粵;唐繼蕘以云南都督兼任第三軍司令,坐鎮大本營。
其中,蔡鍔所率的第一軍是主力,其處境也是最困難的。
他們以幾千人抵擋萬余裝備精良的北洋軍,力量對比懸殊。
但他們依靠地形氣候等有利條件,又深得當地百姓的擁護和支援,因此能不斷取勝。
這時,蔡鍔已喉疾嚴重,聲音嘶啞,面容憔悴,但他身先士卒,英勇奮戰。
在他統率下,經過兩個月的艱苦奮戰,終于摧垮了四川的北洋軍隊。
這樣,袁世凱迫于全國的壓力,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但仍想保住總統的地位。
蔡鍔等人堅決要求袁世凱下臺,1916年5月8日,滇、黔、桂、粵、浙五省在廣東肇慶成立軍務院,蔡鍔等十五人被推為撫軍。
6月6日,袁世凱在舉國聲討聲中死去。
6月7日,黎元洪依法繼任,命蔡鍔為四川督軍兼署省長。
蔡鍔此時病情已十分嚴重,他保薦羅佩金、戴戡代理職務,向北京政府辭職出外就醫,8月9日離成都,22日到上海,為梁啟超《盾鼻集》寫序。
9月20日,蔡鍔抵達東京,入福岡大學醫院治療,終因病情過重醫治無效,于1916年11月8日逝世,終年才三十四歲。
北京政府迫于輿論壓力,撥款二萬元,舉行國葬,追贈他為上將軍,定12月25日為云南起義紀念日。
其遺體,安葬在長沙岳麓山上。
蔡鍔遺著有《蔡松坡先生遺集》、《松坡軍中遺墨》以及《蔡鍔集》。
匡互生 匡互生(1891~1933),名濟,字人杰,別名日休、務遜。
清光緒十七年(1891)九月三十日,出生于邵陽東鄉天臺山(今邵東縣廉橋鎮豐足村)。
7歲啟蒙,勤奮好學,學業優異。
16歲開始,讀書之余,習學武藝,對社會邪惡勢力,好打不平。
宣統二年(1910)入邵陽中學讀書。
民國元年(1912),武昌革命爆發,湖南首先響應,匡隨石基攻打巡撫衙門,破后,承擔小西門防衛。
民國2年,湖南都督湯薌銘,任意戮殺無辜,匡在《時事感言》中,用大量事實揭露湯薌銘在寶慶的種種罪行,湯下令緝捕。
國文教師李洞天盡力掩護,幸免遇難。
在邵陽中學讀書期間,常和好友談論國事,對封建制度痛恨入懷。
民國4年,匡考入北京高等師范學校(今北京師范大學)預科,次年入數理部本科。
時逢袁世凱竊國稱帝,辱國喪權;張勛復辟,戰禍連年,時局動蕩,外侮日亟之際,匡一面努力攻學專業,一面尋求革命真理,與同學周予同、劉薰宇、周為群等組織“同言社”,后改名“工學會”,組織學生秘密學習進步書刊。
李大釗在《新青年》雜志上發表《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克主義的勝利》等文章,匡讀后連說是“驚醒青年睡夢的晨鐘”。
民國8年4月,巴黎和會在英法美日等國的操縱下,拒絕中國政府收回山東半島權益的要求。
參加會議的中國軍閥政府的代表,準備屈辱地在和約上簽字。
消息傳來,舉國憤怒。
北京學生決定于5月7日舉行示威游行,抗議巴黎和約,以振國威。
匡互生與摯友密定,在游行中準備為國捐軀,并寫好遺書,將后事托付友人,同學深為感動。
5月3日晚,工學會召開秘密會議,匡互生主張以暴抗暴,得到不少同學贊同。
會議決定派出代表,連夜與各校聯絡,提前于次日舉行示威游行,并在各賣國賊住處組織監視。
5月4日下午,北京各校學生3000多人在天安門集會,提出“外御強權,內懲國賊”的愛國口號,整隊前進,匡走在游行隊伍的最前列。
隊伍行至賣國賊曹汝霖住宅處,匡見曹家朱門緊閉,警衛守門,便攀上大門旁的小窗,擊碎玻璃,掰開鐵欄,擠進院內。
接著,陳藎民,楊晦等數人相繼入內。
匡號召守衛警察“爭國權、懲治賣國賊,以振國威”,匡的言詞慷慨激昂,使警察受到感動,自動取下槍上的刺刀,退出上膛的子彈,讓匡等打開大門,游行者昂揚而入。
匡在曹院內尋找曹汝霖,未見人影,即從臥室取出被褥等物,舉火焚燒,火焰沖天而起。
半小時后,段祺瑞派軍警趕到,有23名學生遭逮捕。
對此,北京學生舉行總罷課,并通電全國,以示抗議,隨后,天津、上海、長沙、盧州等地學生紛紛舉行游行示威,聲援北京學生的斗爭。
段祺瑞軍閥政府迫于壓力,釋放了被拘捕的學生,罷免了曹汝霖、章宗祥等賣國賊的一切職務,并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同年夏,匡從北京高師畢業回長沙,任教于楚怡小學,時逢北洋軍閥張敬堯統治湖南,燒殺掠搶,民情激憤,匡與毛澤東、何叔衡一道起草驅張宣言。
次年,任湖南第一師范學校教務主任。
在教學上,廢灌輸式,興啟發式,提倡自由討論,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首倡男女同校。
并與毛澤東等組織湖南學生聯合會、職工會,開展革命活動。
民國13年,匡任教于浙江上虞春暉中學,提倡改革教育,遭校長拒絕,毅然辭職。
民國14年春,匡在上海虹口老靶子路租民房辦學。
夏,在江灣鎮籌建校舍,主張以“修養健全人格,實行互助生活,改造社會,促進文化”為宗旨,以孔子“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之義,取校名為“立達”。
匡認為:教育者的責任,是使受教育者在自由發展的環境中,去害蟲,灌肥料,滋雨露,自然發育,將學校改名學園。
民國18年,學校增設農村教育科,設養蜂、養雞和園藝3個專業。
學生通過學園藝,種蔬菜和培植果樹等實踐,領悟到培育農作物,是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結果,從而增強重農感情。
文化課循教育部的規定外,還增設了世界語、法語、意大利語、社會學、邏輯學、實踐道德等課程。
民國21年上海發生“一?二八”事變,立達學園毀于日軍戰火。
匡與同仁趕緊在廢墟上重建校舍,秋季復課。
因積勞成疾,民國1933年4月22日逝世。
劉長佑 劉長佑,字子默,號蔭渠,金石鎮人。
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生,其父時華,經商發家。
劉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考取拔貢。
同年十月十六日,李沅發攻陷縣城,代理知縣萬鼎恩被戮,長佑與廩生劉坤一即募鄉勇萬余人,會同清軍鎮壓起義軍。
咸豐二年(1852),劉隨江忠源率鄉勇至廣西參與圍剿太平軍,次年,又隨江忠源鎮壓瀏陽夭地會征義堂周國虞等會眾起義.此后,江忠源領軍出境,在湖北、江西、安徽等省與太平平作戰,劉多次赴援。
六年,劉奉巡撫駱秉章命,率肖啟江等部5000人入江西,攻克袁州。
七年進屯太平墟,遭太平軍沉重打擊,全軍潰敗,江忠義率鄉勇救援,才挽回頹勢。
咸豐九年(1859),石達開率部從江西南安進入湖南,攻克郴、桂,直迫永州.劉長佑、江忠義率軍赴援,解永州圍。
石達開軍圍攻寶慶,劉與李續宜分扼東西兩路堵擊。
石軍久攻不下、于8月撤圍南走東安,轉戰廣西。
劉領兵追逐,攻占郴州,次年任廣西巡撫,在廣西撲滅了兩廣天地會建立的“大成國”政權。
同治元年(1862),劉長佑升任兩廣總督,將所部楚軍交劉坤一統領,留防廣西。
不久,劉長佑調任直隸總督,與魯西北農民起義軍張錫珠、宋景詩部作戰。
同治六年,滄州鹽民張六起義,數干人攻襲固安、霸州,危及京城,劉長佑因疏于防范而被降級留任。
同治十年再度翻用,厲任廣東、廣西巡撫、云貴總督。
光緒十三年(1887)病卒原籍,謚武慎,有《劉武慎公遺書》。
嚴怪愚 嚴怪愚,(1911—1984),原名正,九龍嶺嚴家橋人。
民國15年:(1926)投身農民運動,“馬日事變”后參加中國共產黨;后因組織被破壞,失去聯系。
民國19年在湖南農校畢業后,考入湖南大學經濟系。
嚴才思敏捷,眼光敏銳,課余從事寫作,在校期間出版《百感交集》一書,在湖南新聞界嶄露頭角。
民國24年畢業后,投身新聞工作。
民國25年9月,嚴與康德、袁邵華、陳楚等創辦長沙《力報》,任副刊主編,兼采訪部主任。
經常撰文,揭露社會黑暗,抨擊時政。
魯迅逝世,嚴于10月22日,在《力報》上撰文,悼念魯迅。
稱“高爾基逝世,是西方落了一個太陽,魯迅去世,東方殞傷了一個月亮”。
當時省政府機關報《國民日報》主編壺公(羅爾瞻),攻擊魯迅及其著文紀念魯迅的人。
嚴連續組織特刊予以抨擊。
抗日戰爭爆發后,嚴到徐州前線采訪,連夜撰寫戰地通訊,謳歌中華兒女英勇抗戰事跡。
民國28年,與康德等主辦邵陽《力報》,聘請中共邵陽中心縣委書記唐旭之任主筆,嚴自任采訪部主任。
嚴從重慶國際新聞社負責人范長江處獲悉國民黨副總裁汪精衛準備在南京成立漢奸政權,首先在《力報》發表《汪精衛叛國投敵前后》一文,在國內外產生極大影響。
隨后,嚴任《力報》總編輯。
民國29年5月,《力報》被薛岳封閉,嚴被逮捕,經多方營救,方獲出獄。
又相繼在衡陽主辦《正中日報》,在沅陵創辦《力報》,在晃縣、辰溪創辦《中國晨報》,堅持人民立場,揭露時弊。
抗戰勝利后,嚴任青島《東南日報》駐滬記者。
民國35年秋,在南京梅園新村受到周恩來嘉勉。
是年冬,中共代表團離開南京時,嚴孤身冒險在風雪中送行。
民國37年7月,嚴在長沙創辦《實踐晚報》,任主編,宣傳時事,抨擊時政。
7月31日開始,在第三版辟《大家訴》專欄,以社會各界底層人士的名義,寫出專文,連續刊載17期。
主要有《看農村百姓的痛苦》,《要求砸爛雇傭制》、《要履歷、要登記,卻不給工作》、《奴化教育毒害了我》、《物價暴漲風襲擊邵陽》、《耒陽糧政漆黑一團》、《退役回鄉生活無著》等。
讀者閱后,稱《大家訴》專欄代表社會底層人士在說話。
民國38年春,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長沙地下組織。
5月,嚴受中共地下黨湖南省工委之托回邵陽,擔任魏鎮、宋濤起義前的聯絡工作。
10月9日下午,陪同人民解放軍前導車進入邵陽城。
新中國成立初期,嚴先后擔任邵陽《工商晚報》、《大眾報》、湖南通俗讀物出版社副社長。
1955年在批判胡風反革命集團運動中受到審查,離開新聞界,先后在長沙一中、長沙師專任教。
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
1962年調湖南師范學院任圖書資料員。
1979年改正后,當選為第五屆省政協委員。
1984年3月病逝。
魏源 魏源,名遠達,字默深,號良圖,晚年法名承貫,清邵陽縣金潭(今隆回縣金潭鄉人)。
清乾隆五十九年農歷三月二十四日(1794年4月23日)出生。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攜母親、妻子遷居江蘇寶山父親魏邦魯任所。
道光十五年(1835年)在揚州新城抄關門內倉巷購宅基營建家園定居。
道光二年(1822),中順天鄉試舉人第二名。
五年,受江蘇布政使賀長齡之聘,輯《皇朝經世文編》120卷;撰《籌漕篇》、《籌鹺篇》、和《湖廣水利論》等,后又助江蘇巡撫陶澍辦漕運、水利諸事。
道光六年(1826),入京會試,劉逢祿分閱試卷,力薦龔自珍、魏源二卷不售,作《兩生行》哀之。
其中稱魏源為“無雙國士長沙子,孕育漢魏真經神,尤選理礫鮑謝,暗中劍氣騰龍鱗”。
對魏源才學非常賞識,預言“且看明日走馬填城 ”九年,再次會試,又不中,捐內閣中書舍人 道光二十一年(1841),投入兩江總督裕謙幕府,參與浙東抗英戰役,并在前線親審俘虜。
后見清廷和戰不定,投降派昏庸誤國,憤而辭歸,潛心著述。
二十崐年《南京條約》簽訂時,他完成《圣武記》一書。
后又將林則徐主持翻譯的西方史地資料《四洲志》和歷代史志等編成《海國圖志》50卷,后幾經修訂、增補,到咸豐二年(1852)成書100卷。
該書對強國御侮、匡正時弊、振興國脈等經國大事,有深入探索。
他提出:“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和“師夷長技以制夷”等論點,主張學習西方技術,制造戰艦、火器,以及選兵、練兵、養兵的方法,改革中同軍隊,還提出“以甲兵止甲兵”的主張;他告誡人們在“英吉利蠶食東南之時, 忘鄂(俄)羅斯并吞西北“之野心;提倡創辦民工業,允許私人設立廠局,自行創造與銷售輪船、器械等,使國家富強;主張革新,要求“去偽、去飾、去畏難、去養癰、去營窟”,并在《默觚》中抒發“變古愈盡,便民愈甚”和“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艱”的思想。
對清王朝長期固步自封的閉關政策和媚外求和的投降路線予以犀利的批判。
咸豐四年(1854),魏源與全家避兵僑居興化(因舊居 園先年二月毀于炮火)。
自歸不與人事,惟手訂生平著述。
七年農歷三月初一(1857年3月26日),卒于杭州東園僧舍,享年63歲,葬于杭州南屏方家峪。
去逝后,興化人民將他與北宋名官范仲淹同祀,香火不絕。
魏源著述甚豐,除《圣武記》、《海國圖志》、《默觚》、《元史新編》外、還有《凈四土經》、《古微堂詩文集》、《書古微》、《詩古微》、《公羊古微》、《曾子發微》、《子思子發微》、《高子學譜》、《孝經集傳》、《孔子年表》、《孟子年表》、《小學古經》、《大學發微》、《兩漢古文家法考》《論學文選》、《明代兵食二政錄》、《春秋繁露注》、《老子》、《默子》、《孫子》、《吳子》等若干卷,并協助賀長齡編輯《皇朝經世文編》。
上一篇:教師工齡獎獲得者感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