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十六個三朝元老,你能猜對幾個,知道五個算我輸
聞仲聞太師殷商的三朝元老,在電視劇里《封神榜》里可以看到,在紂王的祖父商王文丁時期,尊師命下山輔佐商朝天子,殫精竭慮,東征西討,為人剛正不阿,甚有威望,對商朝忠心耿耿,有先王賜予的打王金鞭,上打昏君,下打奸臣,紂王亦敬重和害怕。
俗語“文足以安邦,武足以定國”中的“文”指的就是聞仲。
商紂王之父帝乙托孤之臣。
帝乙在位三十年而崩,托孤與太師聞仲,隨立紂王(子辛,名受,后世稱為殷紂王)為天子,名曰帝辛,都朝歌。
姜尚姜子牙輔助姬昌建立周朝,周文王姬昌死后有兒子姬發即位周武王,推翻殷商后,周武王對有功之臣,分封諸侯國,有周天子統管。
姜子牙封齊建國后,相當多的時間是在鎬京做周朝中央政權的“太師”,輔佐外孫周成王姬誦、重外孫周康王姬釗。
姜子牙分封的領地齊國就是春秋戰國時代最強大的封國之一-齊國的開國始祖。
晏子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外交家,他就是“晏子”。
晏子一生奉獻給了齊國,雖然位居百官之首,但是一向勤儉節約,愛民如子,很受老百姓的愛戴。
他曾輔佐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三朝,懇請治國,體恤農民,在齊國有很高的威望。
為官清則明鏡就是形容晏子的。
陳群他就是歷仕曹操、曹丕、曹叡三代的曹魏重臣陳群。
陳群其突出的治世之才,竭忠盡智,為曹魏政權的禮制及政治制度的建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陳群撰有文集五卷,今已佚失。
其余見于《全三國文》 。
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曹魏重臣,魏晉南北朝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和曹魏律法《魏律》的主要創始人。
司馬懿司馬懿東漢末年河南司馬家族重要人物,父親司馬防擔任過京兆尹,而且與曹操私交甚密。
司馬懿先后成為曹操的幕僚,向曹操獻計奪取西川與襲殺關羽,后支持曹丕奪取世子之位。
曹丕時期司馬懿幫助曹操穩定后方,曹睿時期司馬懿逐漸成為曹魏唯一能抗衡諸葛亮的“定海神針”。
司馬懿先后被曹丕、曹睿托孤,最后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獨攬曹魏政權,奠定了西晉基業。
王祥魏晉時的王祥,生性孝順,頗有文人的傲氣,不拜晉王。
官至大司農、太尉、太保。
民間對他有很多傳聞臥冰求鯉、孝感后母、呂虔佩刀、門無雜吊之賓等。
經歷的朝代東漢→曹魏→西晉。
陳平漢朝的重要謀臣,漢高祖劉邦很是喜愛。
陳平可以用“毒計專家”來形容他,此人出奇計,在許多戰役中起到至關的重要性,離間項羽與群臣關系,白登山解圍等。
陳平輔佐了漢高祖、漢惠帝(呂后)、漢文帝三朝,與周勃一起平定了諸呂叛亂。
霍光西漢的霍光,他是漢武帝,漢昭帝,漢宣帝的三朝元老,霍去病的同父異母的弟弟。
霍光一直侍奉漢武帝左右,做事細心,殺伐果斷,從沒出過錯誤。
漢武帝臨終時以霍光為大司馬大將軍,作為托孤大臣輔佐幼子漢昭帝。
漢昭帝死后,霍光繼續以托孤大臣身份輔佐漢宣帝,是“昭宣之治”的實際開創者。
李勣早年從李世民平定四方,后來成為唐王朝開疆拓土的主要戰將之一,曾破東突厥、高句麗,功勛卓著。
李績
【也叫李勣】一生歷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出將入相,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被朝廷倚之為長城。
顯慶二年(657年)奉旨與許敬宗、蘇敬、孔志約、于志寧等編《新修本草》二十卷,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藥典。
郭子儀郭子儀是一個武舉人,早年未得人賞識一直默默無名,安史之亂時任節度使,率軍勤王,收復河北、河東,拜兵部尚書。
從此平步青云,步步高升,唐朝當時戰亂不斷,郭子儀收復失地,攻取都城,平叛亂。
郭子儀被尊為“尚父”,進位太尉、中書令。
郭子儀侍奉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三朝,功勛第一。
文彥博北宋時期著名政治家、書法家。
文彥博歷仕仁、英、神、哲四朝,薦躋二府,七換節鉞,出將入相五十年。
任殿中侍御史期間,秉公執法,曾成功地抵御西夏入侵。
為相期間,大膽提出裁軍,這也是有史以來第一個提出裁軍,精兵簡政,縮小財政支出,減輕人民負擔,被世人稱為賢相。
耶律楚材元朝耶律楚材輔佐鐵木真、窩闊臺,窩闊臺汗在位時曾指定闊出的兒子失烈門為汗位繼承人。
窩闊臺死后,脫列哥那違背其生前意愿,決心立自己的兒子貴由為汗。
乃馬真后稱制時,他漸失信任,抑郁而死。
耶律楚材是將門之后,才華橫溢、滿腹經綸。
鐵木真得知后遂派人向他詢問治國大計 ,主張軍民分治,設立州縣,管理民政;設置萬戶所,負責軍政;課稅所負責征收賦稅。
教育上耶律楚材大力倡導儒學,推崇孔子耶律楚材還堅決反對戰爭中的殘暴行為 。
葉向高沈一貫罷職后,萬歷三十五年五月葉向高成為宰輔,次年首輔朱賡病死,他升為首輔。
當時神宗荒廢朝政,久不臨朝,朝中大臣缺失、停罷,葉向高上奏百余次增加閣臣。
不久神宗逝世,熹宗幼年登基,一直被宦官魏忠賢操縱,葉向高多次與之抗衡,最終不成被貶。
思宗(崇禎帝)即位,在誅殺了魏忠賢后,追贈他為太師,賜謚號為文忠。
孫丕揚明朝孫丕揚在為官期間剛正不阿,不徇私情,明史記載: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孫丕揚官拜吏部尚書。
任職期間,朝中百官不敢私自請托他辦事。
為杜絕太監破例請托,他創制“掣簽法”,以抽簽決定官職,杜絕權貴請謁之弊一時選人盛稱無私,是為當時官吏考選制度的一大改進,深為后人贊頌。
鰲拜鰲拜隨滿入關,其前半生軍功赫赫,號稱“滿洲第一勇士”。
后半生因居功自傲,結黨營私,擅權亂政被康熙拘禁,隨后在牢中郁郁而死。
鰲拜輔佐崇德,順治,康熙的三朝老臣,是四大輔政大臣之一,其手下圈占民宅,民地被百姓所唾罵。
張廷玉張廷玉清康熙時任刑部左侍郎,雍正帝時任保和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等職,乾隆帝時一直擔任著首輔,軍機大臣的要職。
其主要功績在康熙末年整治松弛的吏治,后又完善軍機制度,雍正帝時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幫助雍正帝刷新了吏治,填補國庫虧空,地方改革新政,舉薦賢才,門生故吏遍布朝野,但從不居功自傲。
乾隆帝時期,多次請辭,但都沒有被采納,一直讓其擔任要職,最后病死,死后謚號文和,配享太廟,是整個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
一生歷任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清朝開國元老
在大清的開國史上,有八位赫赫有名的王爺,他們不僅是皇帝的嫡系子孫,而且都曾對清朝開基創業或統一全國立有大功,所以并非像其他封為王爵的皇子皇孫那樣,后代每繼承一次,爵位就要降一個等級,而是無論承襲多少代,爵位永遠不降,封建社會時稱為“世襲罔替”,民間則俗稱為“鐵帽子王”,意思是他們的王冠永遠不會被換掉。
可以說,這八大鐵帽子是絕對的牛人。
禮親王代善清太祖努爾哈赤第二子,太宗皇太極異母兄長,清朝開國時期聲名顯赫的創業功臣。
早年隨父征戰,功勛卓著,并一度被確定為汗位繼承人,從后金建國直至改國號為大清,都是國中地位僅次于皇帝的大貝勒,并為正紅旗旗主。
1636年封為和碩禮親王。
皇太極去世后,又擁戴福臨登基,揭露并殺掉了密謀的反對者,其中就有自己的兒子碩托和孫子阿達禮。
順治五年(1648)去世。
承襲爵位者曾改王號為巽親王、康親王,乾隆四十三年(1778)恢復禮親王號,世襲至清末。
其后代襲爵有名的子孫,如嘉慶十年襲爵的禮親王昭璉是皇族中著名學者,著有《嘯亭雜錄》等傳世。
禮親王府在大政殿東偏北,是距盛京皇宮最近的一座王府。
這顯然與其在清太宗時期“皇兄大貝勒”的身份有直接關系。
皇太極繼承皇位后,每逢新年等重要節日,為體現對兄長的尊重,都要率領群臣到代善府中登門拜賀。
睿親王多爾袞努爾哈赤第十四子,為清初赫赫有名的“九王爺”。
清太祖皇后烏拉納喇氏所生,是努爾哈赤幼子中最為出色者。
幼年即為鑲黃旗貝勒(后改鑲白旗),自天聰元年(1627年)始,幾乎每一次戰役都隨軍出征。
第二年在統領正白旗征討察哈爾的戰爭中,因臨陣驍勇及敖木輪大捷等彼賜子“墨爾根代青”(聰明戰將)稱號。
崇德元年封和碩睿親王,因出身高貴且智勇雙全,功勛卓著,清太宗皇太極去世后,雖擁立6歲的福臨繼位,但身為攝政王的多爾袞幾乎獨攬朝中大權,順治元年(1644),以叔父攝政王身份率清軍入關,并做出定都北京的決定。
同時,爭取了很多漢人投降,為新王朝奠定了基礎。
第二年,他被尊為皇叔父攝政王。
此后接管了原由皇太極控制的正藍旗。
其弟多鐸死后,又控制了鑲白旗。
順治七年(1650)病逝后,因罪削爵。
乾隆四十三年(1778),高宗皇帝重新評價幾位開國元勛的功過時,多爾袞備受褒揚,其罪得到昭雪,爵位得到恢復,并謚號“忠”,命配享太廟并世襲罔替。
多爾袞身后無子,以同母弟多鐸之后繼承爵位。
睿親王府位于四平街路北,通天街路東。
豫親王多鐸太祖第十五子,多爾袞同母弟。
初為正黃(后改正白)旗貝勒,崇德元年(1636年)晉為豫親王,掌管禮部,并輔佐皇帝對明廷、朝鮮、蒙古進行過多次戰役。
崇德元年(1636)封和碩豫親王。
清入關后率大軍平定江南,居功至偉。
順治六年(1649)病故后,受多爾袞案牽連降爵為郡王。
乾隆四十三年恢復豫親王爵號,由其子孫世襲至清末。
他的王府舊時沈陽俗稱“十王府”,據清末民初地圖標示及現存遺址,應在四平街之北偏西,隔通天街與睿王府相望。
自清代末年至近年,其所在地稱“十王府胡同”。
鄭親王濟爾哈朗清太祖同母弟舒爾哈齊第六子。
濟爾哈朗12歲喪父后,由其伯父努爾哈赤養育,原封貝勒,與其兄二貝勒阿敏同掌鑲藍旗。
崇德元年封為和碩鄭親王,并掌管刑部。
皇太極去世后,他被推舉為輔政王,與多爾袞共同輔佐年幼的順治皇帝,但屢受排擠,直到多爾袞去世后才略為得志。
順治十二年(1655)去世。
他雖為努爾哈赤之侄,但卻是清開國時期的三朝元老,功勛卓著,因此王爵由子孫世襲。
后曾一度改王號為“簡親王”。
乾隆四十三年奉旨恢復鄭親王號,由其子孫世襲至清末。
其王府位于天佑(小南)門內大街路西、懷遠(大西)門內大街路南。
于民國年間為一德姓滿族人居住,俗稱“德家大院”。
肅親王豪格太宗皇太極長子。
早年便以軍功著名。
初為鑲白(后改鑲黃、正藍)旗貝勒,崇德元年封和碩肅親王。
皇太極去世后,在承繼王位的斗爭中,與多爾袞結怨。
順治初年,受到多爾袞排擠含冤入獄,順治五年(1648)死于獄中。
乾隆四十三年恢復原有王號,由其子孫世襲至清末。
他的王府位于懷遠(大西)門內大街與天佑(小南)門內大街交叉路口西北,與沈陽故宮西紅墻南端隔路(鼓樓南大街)相望。
莊親王碩塞皇太極第五子,天聰二年(1628)生,順治元年(1644)十月清遷都北京后,因他是皇帝之兄而封為多羅承澤郡王,順治八年(1651)晉和碩承澤親王。
因碩塞生前立有很多戰功,其死后爵位由其子世襲,并改王號為和碩莊親王。
到康熙年間,碩塞后代子嗣乏人,康熙帝命將自己第十六子允祿過繼到碩塞支系承襲王爵。
此后直至清末的莊親王就變成允祿后人。
清入關前建府時,碩塞年齡尚小(至皇太極去世時他僅16歲),并未封王爵,莊親王府原位于沈陽故宮宮殿西墻外街東,約在后來的沈陽故宮文溯閣處。
但在允祿成為莊親王后,又在沈陽重建了一座王府,位于撫近(大東)門內路北,民國以后雖然王府易主,但其所在地仍沿用莊王府胡同、莊王府后胡同的地名。
克勤郡王岳托努爾哈赤之孫,禮親王代善長子。
早年即因戰功封為鑲紅旗貝勒,老汗王努爾哈赤去世后,他力主擁戴皇太極繼位,并受到重用。
崇德元年封和碩成親王,后因與皇帝政敵有瓜葛受責降為郡王,崇德四年(1639)病故于軍中,追封為多羅克勤郡王。
其襲爵者稱衍禧郡王、平郡王,乾隆四十三年恢復克勤郡王號,世襲至清末。
他的王府早期稱“成親王府”,位于撫近門(大東門)內大街路北臨街。
順承郡王勒克德渾禮親王代善之孫。
他的父親薩哈廉因與長兄岳托共同擁戴皇太極繼位而受器重,晉封貝勒,并于后來掌管禮部事務,在當時諸王中以聰穎智慧著稱,但其命運不濟,崇德元年(1636)五月,年紀輕輕就離開人世,被追封為和碩穎親王。
勒克德渾襲爵后,改降王號為多羅順承郡王,世襲至清末。
他的王府初稱“穎親王府”。
位于內治(小東)門內大街路南。
恩封四大鐵帽子王除了以上講到的這八位,清朝還有四位“鐵帽子王”,這四位則是因為與皇帝有著特殊親密關系而受封,屬于恩封。
他們都是誰呢
怡親王允祥允祥是圣祖玄燁第十三子。
雍親王胤真即位后,即封其為和碩怡親王,雍正八年去世,謚為“賢”,又特別在謚前加“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八字,配享太廟,乾隆時定怡親王爵世襲罔替。
道光時載恒襲爵,同治初立時與端華、肅順等同為八位顧命大臣之一。
辛酉政變后與鄭親王端華同賜死。
恭親王奕忻奕忻為道光皇帝第六子。
道光遺詔中遺命皇四子奕言入繼大統的同時封奕忻為親王。
咸豐即位后即封其為恭親王。
慈禧太后發動辛酉政變得到了奕忻的大力支持配合。
兩宮垂簾聽政任命他為議政王,后賜其食親王雙俸、王爵世襲,同治七年以后遭忌不再參與朝政。
光緒二十四年奕忻病逝。
醇親王奕儇奕儇是道光第7子,咸豐年被封為醇郡王,其福晉是慈禧胞妹。
同治十一年晉封為醇親王。
同治死后無嗣,其子載恬即位,改元光緒,醇親王食親王雙俸、王爵世襲。
光緒十六年奕儇去世,配享太廟,“稱皇帝本生考醇賢親王”,其子載灃襲爵。
光緒三十四年德宗死,載灃子溥儀入繼大統,載灃為監國攝政王。
1951年載灃病逝于北京。
慶親王奕匡奕匡也是最后一位被封為世襲罔替的親王。
奕匡是乾隆17子永磷的嫡孫,光緒十年命其管理總理衙門,封慶郡王。
慈禧60大壽時封為親王,深得慈禧信任,曾與李鴻章共同主持辛丑議和。
慈禧死后載灃掌政,為緩和親貴之爭賜其王爵世襲。
辛亥革命爆發后,奕匡奏請啟用袁世凱,清廷退位后被清朝親貴遺老視為“賊子”。
后寓居天津,1918年病死。
其王爵只有一代,沒有來得及世襲。
喪事三朝如何算
頭七,一種中華民族的喪殯習俗。
習慣上認為逗頭七地指的是人去世后的第七日。
一般都認為,死者魂魄會于逗頭七地返家,家人應該于魂魄回來前,給死者魂魄預備一頓飯,之后必須回避,最好的方法就是睡覺,睡不著也應該要躲入被窩;如果讓死者魂魄看見家人,會令他記掛,便影響他投胎再世為人。
亦有說認為到了逗頭七地當天的子時回家,家人應于家中燒一個梯子形狀的東西,讓魂魄順著這趟逗天梯地到天上。
三七,照古代的喪俗,靈柩最少要停三天以上。
據說是希望死者還能復生。
三天還不能復活,希望就徹底破滅了。
實際上停柩的時間長,是由于當時喪禮繁縟復雜,尤其是天子諸侯,需要浩大的陵墓和大量隨葬品,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和時間。
近代以后,靈柩一般都在逗終七地以后入葬。
五七,同做七,亦稱逗齋七地、逗理七地、逗燒七地、逗作七地、逗做一日地、逗七七地等。
舊時漢族喪葬風俗,流行于全國各地。
即人死后(或出殯后),于逗頭七地起即設立靈座,供木主,每日哭拜,早晚供祭,每隔七日作一次佛事,設齋祭奠,依次至逗七七地四十九日除靈止。
做七,亦稱逗齋七地、逗理七地、逗燒七地、逗作七地、逗做一日地、逗七七地等。
舊時漢族喪葬風俗,流行于全國各地。
即人死后(或出殯后),于逗頭七地起即設立靈座,供木主,每日哭拜,早晚供祭,每隔七日作一次佛事,設齋祭奠,依次至逗七七地四十九日除靈止。
佛教認為,除罪大惡極的立即下地獄,善功極多的人立即升天,靈魂一般并不能夠馬上轉生。
沒有轉生的亡靈不是鬼,是在死后至轉生過程中的一種身體,等待轉生機緣的成熟。
所以,人死之后七個七期中,孝屬或親友如果能請僧人來為他做些佛事,亡者即可因此而投生到更好的去處。
所以,佛教主張超度亡靈最好是在七七期中。
如果過了七七期之后,亡靈托生的類別已成定案,再做佛事,就只能增加他的福分,卻不能改變他已托生的類別了。
如果一個人,生前作惡很多,注定來生要托生畜類,當他死后的七七期中,如果有孝屬親友為他大做佛事,使他聽到出家人誦經,當下懺悔,立意向善,他就可以免去做畜牲,而重生為人了。
而道家也認為超度度亡靈最好是在他逗七魄地沒有散盡之前。
逗做七地期間的具體禮儀繁多,各地有各地的做法。
有些地方,舊喪俗中的第五個七天,必須由外嫁女回來,這一天的費用完全由外嫁女負擔,如果死者沒有外嫁女,就由外嫁的侄女或侄孫女來做。
人死后的第一個七天、第三個七天和第七個七天,叫做逗大七地。
在這一天祭奠中有逗走七地的習俗,就是說在這一天的祭奠中,外嫁女兒和媳婦們,每人各自提一只燈籠,在規定的儀式中飛也似地賽跑,爭取第一個跑回家,俗稱逗爭英雄地,認為這樣死者靈魂能庇佑降福。
因為人們認為人雖然死了,但靈魂仍然和活人一樣有情感。
穿孝——老人死后,兒孫為表示哀悼’,直系子孫、媳婦,要每人做一孝衫、孝鞋、孝帽、直穿至謝孝日。
葬后三日為逗祭墳地,七日為逗小期地,二十一天為逗三期地(也稱逗三七地),三十五天為逗五期地,四十九天為逗斷七地。
百日、亡人生日,孝男孝女上墳祭奠。
期年為周年。
三年過了才換下孝衣。
所謂守孝三年,至此了結。
現代做七比起傳統的做法要簡單,但很多人還在逗大期地日到殯儀館燒點紙,祭奠一下。
老人們講,頭七的時候,人的靈魂還在各處飄蕩,在望鄉臺上,時時刻刻都在看著自己家鄉。
到了頭七晚上半夜的時候,自己的親人在家里煙囪旁邊燒一個梯于形的東西,叫逗天梯地,只有燒了這個天梯,靈魂才能順著這個梯子達到天堂。
雖然這只是無情,但是在自己的親人身上,即使是迷信也要信一信,誰又肯讓自己的親人在這種事情上受委屈呢看頭七,中國人的喪殯習俗,是根據死者去世的時間,再配合天干地支計算出來的日子及時辰,然習慣上大家都認為「頭七」指的是人去世后的第七日。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頭七」習俗,然一般都認為,死者魂魄會於「頭七」返家,家人應於魂魄回來前,為死者魂魄預備一頓飯,之后便須回避,最好的方法是睡覺,睡不著也要躲入被窩;如果死者魂魄看見家人,會令他記掛,便影響他投胎再世為人。
亦有說認為人死后魂魄會於「頭七」前到處飄蕩,到了「頭七」當天的子時回家,家人應於家中燒一個梯子形狀的東西,讓魂魄順著這趟「天梯」到天上。
人死后頭七返家探視 出自 《西藏度亡經》(又名中陰救度大法)。
東北的七七具體是指:頭七,三七,五七和七七。
這幾天是要燒紙的(一般為漢族人的風俗)。
喪葬習俗縣內喪葬習俗在建國之后,雖有所革新,但舉辦喪事,農民家庭一般仍按歷史相沿的傳統習俗進行。
(1)準備逗后事地人生百歲總有一死。
當人老年邁以后,本人或家屬其他成員則要為其準備身后用物。
最主要的一是棺材,二是壽衣。
當地習俗,這兩樣東西一般都在老人生前準備好。
過去備棺材,木材以柏木為最好,板料越厚、棺材越大越好。
壽衣要備衣、褲(裙)、鞋、襪、帽,衣褲應有棉有單,壽衣顏色多為紅、藍,忌黑、忌花。
這些備用物品看似不吉利,但誰都不忌諱。
有些人家準備的早,結果多年死亡不至,到另一世界的衣物、逗房子地只好仍處在備用中。
(2)老人病重期間的禮俗病人病重期間,兒女一定要陪護身邊,否則為不孝。
親戚一定要攜禮物看望,否則若病人死后無法面對死者及其家屬(不知者除外)。
凡重要的親戚應當多次探望病人。
病人病危時,不在病人身邊的重要親屬,病家應通知前來,以防事后落逗埋怨地。
(3)彌留之際與初亡時的處置咽氣前,兒女要守護身邊,并為其理發(女人梳頭)、凈面、洗腳、看壽衣。
氣斷,全家舉哀。
入斂時,死者臉蒙黃表紙,曰逗蒙臉紙地;口含一銅錢或硬幣,曰逗噙口錢地,背墊銅錢或硬幣,曰逗墊背錢地;手持線串小面餅,曰逗打狗餅地,小餅個數與死者年歲相等。
棺頭點一黑瓷燈,曰逗引魂燈地,放一陶盆,供停靈期間焚紙用,曰逗老盆地靈房門口搭棚,曰逗靈棚地,棚內設供桌,供舉行吊祭儀式用;院門外放逗指魂紙地,白紙條之條數與死者年歲相等。
(4)著孝孝布白色,。
兒子剃頭,戴斜角孝帽,帽訂麻匹,謂之逗披麻地;腰束茼繩拖地,謂之逗攔腰繩地;赤足穿草鞋,手執柳木哀杖,哀杖裹以指魂紙。
兒媳披發,頂褡頭,束腰繩,穿草鞋。
女兒戴孝同兒媳。
侄輩戴平角孝帽,孫輩戴逗柿花地孝帽。
吊客中閨女婿、侄婿束孝帶,戴平角孝帽;孫婿、外孫婿束孝帶,戴逗柿花地帽;其余一律戴平角孝帽。
(5)送湯當地叫逗潑湯地。
臨沭地方人死之后,一般三日而葬。
葬前,每日早、午、晚三次送湯。
初次送湯之前,要為死者舉行逗報廟地、逗指路地儀式,到土地廟向凈王爺報到,并予以指引路線。
送湯時,孝男孝女分開進行。
男由長子帶領;女由長媳帶領,并由長媳提湯壺。
孝男孝女送湯時必須痛哭,哭的越痛越顯孝道;不哭則顯對死者無感情,不孝。
每次送湯,除喪家男女跪拜致哀外,吊客也要行跪禮吊祭,喪家兒女們陪祭。
(6)報喪此地叫逗對信地。
出殯前一日早,主事人把應前來參加吊喪親戚的名單,分路排好,由數人分頭通知各地親戚,對信的人手持白布條,向每一親戚說明死者姓名、接待吊客的時間,出殯的日期。
親戚按通知前往吊喪,俗稱逗吊紙地.(7)請靈與送靈夫婦二人如有一人已死亡,出殯的前一日晚應對先死者舉行請靈儀式。
事先寫好所請靈魂的牌位,再寫一張請靈文,孝子們到巷口或郊外,主事人念完請靈文,焚燒了,行禮畢返家。
即將死者之靈請回家。
先死者便與后死者在家共席享祭。
這也是喪家孝子賢孫們對先逝父或母的一種紀念方式。
殯日早天明時,再將先逝者的靈魂送走,曰逗送靈地。
因為后死者隨之也要歸塋。
(8)辭靈 殯日午后,將死者靈魂自家中送走的一道儀式。
由喪家孝男孝女同吊客一同進行。
(9)送盤纏這是活人為死人即將歸于另一個世界的時候,送上吃、穿、花、用等物。
這些用物除了燒紙之外,就是紙扎的牛、馬、轎、車及金庫、銀庫、童男童女等。
隨同祭奠儀式一并燒之,禮即告成。
(10)出殯辭完靈,送完盤纏之后,緊接著就是出殯,當地又叫逗拉棺地。
拉棺儀式與辭靈、送盤纏儀式相比反倒簡單。
接棺前,孝子們先要跪拜放棺材的木架或拉棺材的車輛,叫做逗拜架子地或逗拜車地,以祈求死者歸塋的路上平安。
此后即將棺材抬出院外的路上,孝男孝女泣跪于棺前,在棺材起行的一霎那,主事者將逗老盆地放在長子頭上繞一圈摔碎,謂之逗摔老盆地。
然后由莊鄰們組成的杠子隊抬棺入墓,或由汽車、拖拉機拉棺入墓。
這時幫忙的莊鄰則分別拿著镢、锨、小車等用具,去墳地為死者添土埋墳。
出殯時,孝男們及主要男性親屬應送到墓地,直到棺材入土儀式完成方回。
(11)守靈據傳說,人死后,雖出殯,五七之內靈魂不離靈屋,因而應當守靈。
守靈者是死者的兒孫及侄子們。
他們在靈屋睡草鋪,與亡者共眠,以免亡者寂寞。
守靈一月零五天。
(12)瞧墳 新葬后,頭三日,每晚兒孫們要到墳上看望,謂之逗瞧墳地。
瞧墳是生者安慰死者,也隱含護墳防盜防破壞之意。
(13)上墳 葬后三日上逗三日墳地,七日上逗頭七墳地,逢第二個七日上逗二七墳地。
此地風俗,逢七上墳至五七而止。
在逢七必上的五次上墳中,如果死者有幾個男孩,幾七墳就可不上。
因為據說死者兒子的數目與逢七上墳的次數犯忌。
這其中,五七墳最被看重。
出殯之日,喪主要出五七祭日告示,說明五七祭日的具體日期,誠邀親戚朋友光臨。
五七墳祭日,凡重要親戚朋友都要前來參加祭吊儀式。
儀式放在午后,中午要盛宴接待參與吊祭的賓客。
對一個死者,上完五七墳后,逢百日上百日墳,逢一年整上逗周年墳地,逢三年上逗三年周地,滿十年前在第九個年頭上逗十年周地。
民間的喪葬習俗是在歷史的長河中形成的,內中有封建迷信的一面,但深深寓含了人類后生者對先逝者的親情、友情、關愛和追念。
死者已矣,萬事不知,生者難忘,便以自己的心靈之路對待死者。
燒七燒七即逗過七地,從老人死亡之日算起,每七天作一個祭奠的日期,稱作逗燒七地。
第一個七天叫逗頭七地,第二個七天叫逗二七地,以此類推,直到七七四十九天的最后一天稱為逗盡七地。
燒七時,孝子們要到墓前焚燒冥紙冥錢,慟哭一場,以示哀悼。
此為小祭。
百期 死者亡故后100天,孝子要上墳燒化冥紙冥錢,或將死者亡靈請回家中祭奠。
此亦為小祭,也稱逗百日地。
周年周年分頭周年、二周年和三周年。
頭周年、二周年皆為小祭,只是頭周年規模稍大一些,但均只限于本家和出嫁的女兒等極近的親屬之間。
屆時,主家將亡靈請回家中,設立靈位,焚化紙錢,以表紀念。
三周年最為隆重,一般都要過大事,搭設祭棚,請鼓樂手、陰陽班子打醮念經、呈獻紙活、花圈等。
舊時,家中有長者亡故時,子孫三年內不準身著彩衣,不行娛樂,不能酗酒,不許歡笑,表示有重孝在身,待三年孝滿后方可恢復正常。
現時,除三年內本家不貼紅對聯外,其他多不甚講究。
聽說登封市原來屬于洛陽,后來又屬于鄭州了,是真的嗎
是洛陽的解放以前,解放后劃入鄭州了,不過鄭州對登封沒什么感情,老覺得他是屬于洛陽的。
個人覺得劃入洛陽最合理,洛陽會充分利用。
清朝有名的大臣有哪些啊
據記載,周初分封了一姬姓之國共有五十三個,占了其中的部分。
而在姬姓之國中,屬于文王諸有十六國;屬于武王之子的有四國;屬于周公后裔的有六國。
這些封國大小不等,有的是畿內的采邑。
它們廣泛地分布在中原地區內,與眾多的舊國錯雜在一起,這就直接加強了周王室的統治力量。
西周主要諸侯國周武王姬發分封姬姓宗室子弟和功臣為列國諸侯,為五等:公、侯、伯、子、男,其不及五等者為附庸。
其中姬姓子孫的封國最多,有53個,這就是中國封諸侯建同姓的“封建”的由來。
跪求
十句以上的有關拒絕誘惑的名人名言
【第1句】:名節重于泰山,利欲輕于鴻毛。
——明·于謙
【第2句】:不為利動,不為威劫。
——黃興《在駐洲國會議員歡迎會上的答謝詞》
【第3句】:見利不虧其義,見死不更其守。
——
【第4句】: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
——陳毅
【第5句】:心思要縝密,不可瑣屑;操守要嚴明,不可激烈。
——弘一大師
【第6句】:不以窮變節,不以賤易志。
——漢·桓宛
【第7句】:骨宜剛,氣宜柔;志宜大,膽宜小;心宜虛,言宜實。
——弘一大師
【第8句】: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間。
——明·于謙
【第9句】: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
【第10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
【第11句】:乍向劃中耿介死,不求黃金籠下生。
——唐·李白
【第12句】: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
——《后漢書·列女傳》
【第13句】:履富貴不淫,處貧賤而不戚。
——明·莊元臣《督元臣》
【第14句】: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論語·述而》
【第15句】:君子辭貴不辭賤,辭富不辭貧。
——《禮記·孔子閑居》
【第16句】:質本潔來還潔去,強于污淖陷渠溝。
——清·曹雪芹《紅樓夢·葬花詞》
【第17句】:威嚴不足易其位,重利不足以變其心。
——《戰國策·趙策二》
【第18句】:士窮節乃見,一一董丹青。
——宋·文天祥《正氣歌》
【第19句】:歲寒松柏,至老彌堅。
——孫中山《建國方略》
【第20句】:兩腿直立的普通人,比屈膝下跪的名人高大。
——古希臘諺語
【第21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宋·周敦頤《愛蓮說》
【第22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唐·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
【第23句】:竹死不變節,花落有余香。
——唐·邵謁《金谷園懷古》
【第24句】: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第25句】: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論語·憲問》
【第26句】:富貴易得,名節難保。
——《三朝名臣言行錄》
【第27句】:一個人有了崇高的傳大的理想,還一定要有高尚的情操。
沒有高尚的情操,再崇高、再偉大的理想也是不能達到的。
——陶鑄《理想、情操、情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