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漢口學院怎么樣
具體說說
作為一個過來人,我想要對你說的是,自考就那回事,沒必要看那么嚴重,不管是統招還是自考,都只是一紙文憑而已,用得上就用,用不上就廢紙一張,除非你是名牌大學的統招本科生,否則,能有什么區別呢,無非是一個是統招,一個是自考。
需要糾結的是你該去哪個學校讀,這才是最關鍵的,學校選錯了,那就是錯到底,廢了。
為什么這么說
選學校讀自考還是統招,都是在上學,四年的學校生涯,也可以說是進入社會之前最后的學校生涯,全都交給學校了,統招還好,畢竟是統招,但是自考,要是選錯了,那可交著上學的錢,干著培訓的事,具體什么意思,慢慢揣摩揣摩,或者自行度娘吧。
。
好了,來說說漢口學院,漢口學院不能說最好,也不能說最差,不是名校,但是在自考這方面還是比較到位的,起碼保證了統一的住宿,校園生活,學習。
至于學習,校風沒有以前好了,但是不管哪個學校,修行看個人,學校只能說是給你提供平臺,高中管那么嚴都不學,何況大學管這么松。
。
所以學得好與不好,畢業難與不難,不能完全看學校。
。
如果讀了,自考,就好好讀,不然的確不好畢業,但是就是因為這樣,所以才能認真的學點東西,即使是書本上的知識,但是總比沒學到什么強的多吧。
。
漢口學院,可以考慮,但是能考上統招本科就盡量去讀統招本科,實在考不上本科,那就可以考慮下自考本科。
還是那句話修行看個人
縮寫 課文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300字左右
1930年9月1日,農歷庚年九月初九袁隆平出生在北京協和醫院。
在6歲之前,他隨父母先后居住北平、天津、江西、德安、漢口等地他的童年備受戰亂之苦,目睹了餓殍滿地的慘景,看到了許多人沒有飯吃的痛苦,就下定決心當一名農業學家為老百姓解決吃飯的問題。
在重慶相輝學院畢業后,他行程兩千多里,轉了好幾個縣,前后歷時二十多天,到了地處云貴高原東部邊緣的雪峰山下、沅水河畔的黔陽縣他幾十年如一日地耕耘在水稻研究的第一線,幾經風雨,幾經考察,終于以響當當的事實證明:中國人不但有能力養活自己,而且也能養活他人。
盡管現在隨著改革開放的順利進行我們正逐步走向富裕,但是我們還是要珍惜糧食,每一粒米都是來之不易的,當代學生更要以袁隆平為榜樣,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愛國敬業,甘于奉獻敢于創新,努力為我國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
五年級上冊第十五課落花生的作者資料作者
許地山,字地山,筆名落華生(古時“華”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
籍貫廣東揭陽,生于臺灣一個愛國志士家庭。
1917年考入北京大學文學院,1926年畢業并留校任教。
期間與瞿秋白、鄭振鐸等人聯合主辦《新社會》旬刊,積極宣傳革命。
“五·四”前后從事文學活動,后轉入英國牛津大學曼斯菲爾學院研究宗教學、印度哲學、梵文等。
1935年應聘為香港大學文學院主任教授,遂舉家遷往香港。
在港期間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協會主席。
一生著作頗多,有《花》《落花生》等。
中文名許地山外文名Xu Dishan別 名名贊堃,字地山國 籍中國民 族漢出生地臺灣臺南出生日期1894年2月3日逝世日期1941年8月4日職 業作家、文學家、教授畢業院校燕京大學信 仰基督教代表作品《空山靈雨》《綴網勞蛛》《危巢墜筒》《道學史》《印度文學》故 居廣東徐聞縣筆 名落華生許地山(1893~1941年)名贊堃,號地山,是中國現代著名小說中國現代著名小說家許地山家、散文家、“五四”時期新文學運動先驅者之一。
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碩果。
許地山,其父許南英是個富有愛國思想的知識分子,祖籍廣東揭陽,出生于臺灣臺南。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許南英臨危受命,擔任臺灣籌防局統領。
他激于民族大義,率眾奮起反抗日軍的入侵,日寇占領臺灣后,遂將全家遷回大陸。
當時因清政府不準內渡官員保持臺灣籍貫,許南英便在福建龍溪落籍。
1913年受聘到緬甸仰光華僑創辦的中華學校任職。
兩年的海外生活,他的思想受到一定影響,后來,他創作的不少作品都取材于此。
1915年12月,許地山回國,住在漳州大岸頂(今蒼園街一帶),后在漳州華英中學任教,1917年,他重回省立二師,并兼任附小主事(校長)。
1917年暑假,許地山以優異成績考入燕京大學文學院,學會多種外文和方言。
并經常和瞿秋白、鄭振鐸、耿濟之等人在一起談論時政,尋求真理,探索改造社會、振興中華的道路。
他們在北京青年會圖書館編輯《新社會旬刊》,宣傳革命思想,發表新文學作品。
當“五四”運動爆發時,許地山作為學生代表經常上街演講,在天安門前參加游行集會,積極投身反帝反封建斗爭。
許地山散文1921年1月,許地山和沈雁冰、葉圣陶、鄭振鐸、周作人等12人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創辦《小說月報》,成為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個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新文學刊物。
許地山以落華生為筆名在刊物上發表了第一篇小說《命命鳥》,寫了一對緬甸青年男女在封建禮教桎梏束縛下的愛情悲劇,在讀者中引起強烈共鳴。
他從此開始了文學創作生涯。
1922年2月10日,許地山在《小說月報》上發表的短篇小說《綴網勞蛛》,為其早期的代表作。
小說反映了作者對吃人的封建禮教的憤懣并給予深刻批判,充分顯示“五四”時期新文學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義精神。
1922年8月,許地山與梁實秋、謝婉瑩等到美國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哲學系學習,1924年獲文學碩士學位,并以“研究生”資格進入美國牛津大學曼斯菲爾學院研究宗教史、印度哲學、梵文、人類學及民俗學,兩年后又獲牛津大學研究院文學學士學位。
1921年到1926年是許地山創作的第一次高潮時期。
這期間,他的12篇短篇小說結集為《綴網勞蛛》;44篇散文小品,由商務印書館以《空山靈雨》為書名出版。
膾炙人口的《落花生》,以童年漳州生活為背景,明確主張做人要“像花生,因為它是有用的,不是偉大、好看的東西。
”1927年許地山學成回國后,在燕京大學文學院任教。
與此同時,許地山還寫了不少宗教書。
如《大藏經索引》、《道教思想與道教》、《中國道教史》(上卷)、《云笈七簽校異》、《摩尼之二宗三際論》等,并著手編纂《道教辭典》。
其學術成就,學界有口皆碑。
抗戰期間,許地山作為一名熱愛祖國的左翼作家,奔走呼號,聲討日寇罪行。
然而,卻受當時燕大任教務長司徒雷登的排擠而被解聘。
后避居香港,被聘為香港大學文學院主任教授。
許地山在港大任教期間,在改革教育、教學的同時,積極從事社會教育和文化活動。
他先后發起和組織了“香港新文學學會”、“中國文化協會”,并兼“廣東叢書編印委員會”、“中國教育電影協會香港分會”常務理事。
他積極提倡改良中小學課程,建議教育當局創辦香港中小學教師討論會,并擔任“香港中小學教員暑期討論班”主任以及多所中小學校董。
對香港的文化教育事業做出不少貢獻,受到各界人士好評,曾被選為香港中英文化協會主席。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后,許地山更是義無反顧地投身抗日救亡運動。
他走出書齋,奔波于香港、九龍等地,在群眾集會上發表演講,幫助流亡青年補習文化課,還在報刊上發表了《七七感言》、《造成偉大民族底條件》等雜文,宣傳抗戰,反對投降。
在上海淪入日寇鐵蹄之下時,著名作家鄭振鐸冒險收藏了3300多本明、清時代的刊本、抄本,打算轉移到香港。
許地山得知后,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不被敵人掠走,毅然答應幫助寄存許地山散文選集。
1938年3月,在漢口成立的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許地山和郭沫若、茅盾、巴金、夏衍等45人當選為理事。
當時大批文化人與青年學生流亡到香港,成立了“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香港會員通訊處”,許地山任常務理事兼總務。
他寫了長篇論文《國粹與國學》,在當時影響很大。
他還寫了抗日小說《鐵魚的鰓》,作品通過主人公的不幸遭遇,表達了人民堅持抗戰的意志和堅強的民族自尊心,受到文藝界的極大好評,被認為是“中國小說界不可多得的作品”。
許地山積勞成疾,導致心臟病逐漸嚴重。
天不假年,1941年8月4日下午2時,他心臟病再次復發,英年早逝,年僅49歲。
噩耗傳出,第一個送來花圈的是宋慶齡。
梅蘭芳、葉恭綽、郁達夫、徐悲鴻等許多知名人士送了花圈、挽聯。
當天,香港所有的機構和學校下半旗,港九鐘樓鳴鐘致哀
9月21日香港文化界400多個團體近千名代表舉行“許地山先生追悼大會”。
國內及新加坡等地也都隆重集會,痛悼這位新文學運動的先驅者、愛國者
急急急
詹天佑
黃鋼1917年生于武漢市,是中國共產黨建黨初期的革命烈士黃負生的遺孤。
1938年,他奔赴延安參加革命工作,歷任延安魯藝文藝研究室秘書、解放日報社記者兼采訪科長。
新中國成立后,黃鋼任中央電影局藝術處副處長,中國電影家協會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人民日報國際評論員、特約記者,與別人合作了電影劇本《永不消逝的電波》。
1980年后,他先后擔任國際政治學院新聞系教授、中國國際報告文學研究會常務會長、中國國際文化傳播中心理事長,為傳播我國革命文化,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踏入電影圈 1938年,黃鋼去延安前,曾因為國民黨政要張道藩(曾任國民黨中央組織部副部長、中央宣傳部部長)的關系,在國民黨的中央電影攝影場工作過3年。
初中畢業后,黃鋼考進了湖北藝術師專預科(美術部)。
他在藝專讀了4個學期,從報上見到南京成立戲劇學校的消息,就拒絕了藝專與家里的挽留,拿了30元錢從武漢到了南京。
一起去的5個人,只有1人考上。
黃鋼寫了封信給張道藩,說明是他考得最好,為什么不錄取他,這不公平。
張道藩回了信,并約黃鋼去面談。
張道藩說:“不必再去戲校了,去中央電影攝影場吧,可以去攝影,或者畫布景。
” 過了幾天,司機送來了張道藩的信,是寫給攝影場張沖的,介紹黃鋼去攝影場。
張沖留下了黃鋼當練習生,每月5元,供膳宿。
黃鋼就在攝影場導演黃天佐手下工作,后者曾留學蘇聯,導演過張道藩編寫的《密電碼》。
其間,張道藩給黃天佐打過電話,問他介紹來的人能不能演主角,黃天佐說還是讓他學編劇。
黃天佐讓黃鋼先抄寫分鏡頭劇本,體會編劇的要領,這樣學了一年,改任助理編劇,每月工資有40元了。
抗戰軍興,攝影場自南京遷往蕪湖,又遷往武漢,再遷重慶。
這時,羅亦農的妻子、作為中共秘密黨員的李文宜找到黃鋼,對他說:“我們一直很關心你,作為黨的先驅黃負生的孩子,要走正路,做一個有志氣的革命青年。
在攝影場,要把這看成是學技術的機會。
”也是在此時,他看到了《西行漫記》,看到了《八一宣言》,并收到了嚴文井的來信,說延安已辦起了魯迅藝術文學院。
那時他的妹妹黃鐵已到了延安,黃鋼也離開時任中央電影攝影場新聞組副組長的職位,于1938年11月底進入延安,時年21歲。
整風運動受連累 1939年3月,魯藝文學院成立文工團去晉東南敵后戰場,由陳荒煤任團長,團員包括黃鋼在內共5人,另4人梅行、葛陵、喬秋遠、楊明均為魯藝文學系第二期學員。
后來在去晉西北途中,梅行找黃鋼談話,準備吸收他入黨,但需經了解后才能批準。
黃鋼卻感到委屈,心想,像我這樣的人,還要了解什么
于是對梅行回答說:“黨要了解我,我對黨也是要有更多的了解的。
”這一情緒,同他妹妹也有關系。
他妹妹黃鐵一到延安,人家說她是烈士的女兒,就批準她入黨了。
聽黃鋼口吻中流露出的情緒,梅行沒有再找他談入黨的事。
1940年2月,黃鋼回到延安,寫了《我看見了八路軍》這篇報告文學,作品謳歌了朱德作為總司令普通、平凡的一面。
4月他寫信給李富春,說對黨已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對文藝工作也有了新的認識,提出了入黨的要求。
過了幾天,李富春用毛筆寫了回信:收到信,很高興。
你應該成為黨的一員,一個細胞。
無產階級政黨從來也不拒絕文藝,相反,從來都是為發展健康的文藝而努力的,要把文藝提到更高的水平。
你如果有勇氣,希望馬上來找我。
或者,持此信去找魯藝的宋侃夫同志。
黃鋼沒有去找李富春,去找了魯藝黨總支的宋侃夫。
1940年5月1日,黃鋼被批準入黨,支部會對他的意見是:驕傲、不合群。
1942年春,毛澤東主持了《解放日報》改版的討論。
5月,黃鋼去《解放日報》社任記者,同時去的,有穆青等同志。
不久,黃鋼兼任采訪科長。
1942年
【第9句】:10月間,黃鋼接待了一個國統區來的代表團。
事后查明,團長為國民黨特務。
黃鋼準備了他們所索要的書面材料,都是延安公開出版的刊物與文藝作品,這卻引起了李克農領導的秘密機關的注意。
黃鋼正準備把這些材料交給代表團時,秘密機關工作人員出面扣下了這些材料。
他們態度很生硬,要黃鋼去找李克農。
李克農對黃鋼說:“要安心在這里工作。
”黃鋼本來留戀魯藝,一到禮拜天就回魯藝,以為指的是要安心在《解放日報》社工作。
李克農又說:“不安心工作總有不安心工作的原因……”一番旁敲側擊,實際上指的并不是不安心《解放日報》的工作,而是指的“不安心”在延安…… 臨走時,李克農要黃鋼代向《解放日報》的副刊編輯舒群問好。
不久,舒群受審查了。
幾天后,李克農對黃鋼說:“你回魯藝去吧,對周揚說一聲就可以了。
”黃鋼心情沉重地回到魯藝。
1943年3月,整風向審干方向發展,魯藝有十余人到棗園接受審查。
黃鋼找到了周揚質問,周揚說:“我們每一根頭發都是屬于黨的,受審查也很正常。
到棗園去可以更好地接受審查,康生同志不會搞錯的。
”周揚又說:“我知道張道藩,他是愛才的。
張道藩這樣厲害的人,他還不把你拉到國民黨里去
你到康生那里去就可以了。
” 黃鋼打起背包到了棗園,吳德在“歡迎”魯藝去的這幾個人時說:“我們共產黨有堅強的胃口,可以把你們都吃下,再消化,改變過來。
”還特地點了黃鋼的名,要黃鋼好好反省。
黃鋼在棗園吃了午飯,又走了3里多路到陜北公學。
那是在當時專門改作審查干部的學校。
校方宣布了紀律,班與班之間是不準串聯的。
1943年7月,開始了搶救運動。
《解放日報》有一天刊登了一條張道藩挑動內戰講話的消息。
在小組學習時,組長把這張報紙放在黃鋼面前,要黃鋼交代:“你看看這個,你現在承認是國民黨還不行,有這樣的關系,得承認是特務。
”組長這一說,大家都起哄了。
在這種情勢下,黃鋼被逼作了“交代”:“張道藩說你去那里,任務不變。
”小組的人追問黃鋼什么時候參加的國民黨,布置的是什么任務
黃鋼說:“沒有參加國民黨,也沒有布置具體任務,是長期‘潛伏’。
”組長說:“明天開失足者大會,你要上臺交代。
”黃鋼想:“現在,黨不要我了。
” 作品被毛澤東肯定 第二天,真的開了大會,號召失足者上臺交代,上臺交代的人比臺下的聽眾還要多。
黃鋼也上臺了,一說完,全場鼓掌。
回到班里開小組會,問黃鋼交代后有什么感想
黃鋼說:“我有什么感想,剛才說的都是假的。
”組長說:“你剛才一交代,還影響了別人也上臺交代了,你怎么又翻案了
”黃鋼說:“反正我不再說謊話了。
” 組長把黃鋼帶到了李克農的窯洞。
李克農說:“我聽匯報介紹了你的交代,你今天就推翻了
我昨天已經向毛主席報告了。
毛主席還說,烈士的兒子當特務也很好么
” 毛澤東對黃鋼的父親黃負生是熟識的。
黃負生在1920年與董必武、陳潭秋、劉子通等人一起組織了湖北共產主義小組。
《中華之最》中有中國共產黨第一批黨員的名字,其中就有黃負生。
在中共建黨后,蔡和森曾主持《湘江評論》的編務,黃負生則是《武漢星期評論》的主編,這兩份雜志在當時都較有影響。
毛澤東在1922年有這樣的評價:“湖南有個蔡和森,湖北有個黃負生。
”這一年毛澤東北上時曾在武漢停留半個多月,與陳潭秋、黃負生多次交談過黨的組織工作和宣傳工作。
這是黃負生的妻子王純素同她的子女黃鋼、黃鐵說過的,毛澤東“常常坐在負生床前,握著負生的手談話”。
黃負生在中共早期活動中是有貢獻的。
他的活動情況,在陳潭秋的日記上有記載。
李克農繼續與黃鋼談話:“你認識徐恩曾吧
”黃鋼說:“徐恩曾誰都認識。
”作為國民黨中統負責人,是名聲在外的。
又問:“認識袁牧之么
”黃鋼說:“認識。
”李克農說:“他也是特務。
”黃鋼說:“我到延安是走我父親留給我的路,我到延安是來找黨來的。
我不會違背我父親的遺愿。
我到延安,博古和夏之栩在漢口八路軍辦事處給開的介紹信。
他們對我都是了解的。
” 回到學校,黃鋼表示自己不再說謊。
別人只是聽之任之,而他則想:無非是由調查部轉送到社會部吧。
但并未送去,只是換了一個班。
在這段時間里,除了參加勞動,黃鋼一有空閑就讀報上的國際評論,因之對寫作國際評論有了很大的熱情,但在當時是無法動筆的。
建國后,在《人民日報》上可以經常看到黃鋼寫的這一類文章。
他說,這是在延安受審查期間培養起來的興趣。
1944年春,學校自己組織了秧歌隊演出。
黃鋼參演了《兄妹開荒》,還作為導演排了話劇《前哨》。
又是一年過去了,黃鋼脫離工作已經有兩年了,終于迎來一個轉折。
那是1945年初那個農歷除夕的晚上,與他同睡一屋的趙世英參加晚會回來,就急切地告訴黃鋼:“毛主席問到你了。
” 原來,毛主席在跳舞時問到一個女同學:“有沒有黃鋼這個人
”女同學說:“有。
”毛主席又說:“為什么不寫東西了
還可以寫嘛
”黃鋼知道后心想,至少現在毛主席不這樣看我,不把我當特務了。
毛澤東是看過黃鋼作品的。
1942年4月下旬的一天下午,延安文藝座談會的前夕,毛澤東約見了何其芳等幾個魯藝的教師,了解文藝創作情況。
在談話中有人問:“生活要經過沉淀才能寫出好作品,現在反映抗戰的作品感動人的比較少,是不是這個原因
”毛澤東說:“寫當前的斗爭也可以寫得很好。
《解放日報》上最近有一篇黃鋼的作品,叫《雨》,寫得很好,就是寫當前的抗日戰爭的。
”這一消息,是何其芳傳出來的。
之后,汪東興曾組織黃鋼他們這些被審查者下鄉,也算是一個鍛煉吧。
終于明白受審原因 1945年春,在“事出有因,查無實據”的情況下,黃鋼恢復了黨的組織生活。
但是,未作結論。
在黨的支部會上,要求每個黨員都敞開思想,提出疑問。
黃鋼說:“有一個問題,我想了很久……在搶救運動中,我沒有想別的,只是想:明明不是特務,卻說我是特務。
明明我是來找黨的,卻說我是黨的敵人。
”他抱怨說:“如果說有敵人,那就是康生、李克農,為什么他們把不是敵人的人當作敵人。
”支部書記當即宣布散會。
過后,支部書記又召開支部會說:“上次黃鋼的話,已經向李克農匯報了。
”也沒再說什么別的話。
李克農知道了黃鋼對受審查的怨氣,對這刺耳之言倒也沒有什么,相反,他在審查黃鋼的過程中了解了他更多的情況。
而黃鋼在受審查過程中卻也了解了一些反特知識,對偵察情報工作也有了初步認識,還寫了一篇黨的反特機關發展成長的報告,不過無從發表,而是留在中央調查部了。
李克農對此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以至在后來還讓黃鋼幫助中央調查部工作了一段時間。
對還在審查中的人,作這樣的安排,恐怕也是打破常規的。
這也說明了對黃鋼的審查雖然沒有結束,李克農還是信任他的。
1945年8月,日本投降,黃鋼在延安為慶祝抗戰勝利舉行的舞會上,遇見了李一氓。
那時,李一氓在當陜北公學校長。
黃鋼對李一氓說:“已經審查我好久了,但還是沒有能作結論。
看來作結論也困難,還是讓我上前線吧,讓戰爭來考驗我。
”李一氓肯定了他的想法。
過了幾天,李一氓找黃鋼談話,說:“已經作了初步結論。
感情上相信你,理智上還不能完全相信。
要調查只有找張道藩,但又不能找他。
到戰場上去經受考驗吧。
”李一氓接著說了對黃鋼作的初步結論:“黃鋼于1938年由博古、夏之栩介紹來延安。
關于為張道藩派遣特務一事,無法證明。
有自由主義。
”黃鋼看了這一初步結論,心情不好,這還是被掛起來了。
他去找夏之栩的母親夏娘娘,訴說心中的郁悶。
夏娘娘在中共建黨初期就從事掩護陳潭秋以及黨的秘密機關的工作。
之后,隨女兒夏之栩與女婿趙世炎到上海,仍然負起了掩護機關與照料負責同志如羅亦農、陳延年等日常生活的職務。
30年代初期,又在周恩來的工作地點服務。
她曾被捕,直到1937年秋抗戰爆發才出獄。
抗戰勝利后。
由黨組織派人接到延安,再隨中共中央一部分機關轉移到河北平山縣。
夏娘娘對黃鋼說了對他父親的評價,希望黃鋼振作起來。
面對革命前輩的教誨,黃鋼覺得心胸開闊了一些。
而終于明白他受審查的起因是在去東北前毛澤東、劉少奇會見他們時,李克農的談話。
李克農說,“這次去東北的干部,有的人沒有作最終的結論。
可能會受到歧視,這要正確對待。
比如黃鋼,不應該把一些資料給國民黨派來的人,審查一下,是應該的。
”這時,黃鋼才明白了,為什么李一氓給他的結論中有“自由主義”這一條,也明白了這幾年的審查都在尋找他同國民黨的關系。
而與張道藩的關系,則是在審查中牽出來的。
歷時8年終有結論 黃鋼在東北,擔任了冀察熱遼邊區所辦的《群眾日報》社副社長、新華社分社副社長,并建立了電臺。
他在工作中受到總社的表揚。
這時中央來了通知,在延安未作結論的要作結論。
當時正值1947年秋后準備開展冬季攻勢之時,黃鋼正隨第8縱隊行動。
他找到了8縱隊的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邱會作,提出要回報社去等對他的結論。
邱會作說:“你不要回去了,我們不審查你,我們信任你。
”黃鋼說:“我不是怕審查,是要有一個結論。
”但是,他在回到新華社分社后,還是沒有能拿到審 查結論,審干負責人告訴他:你是中央調查部控制的人員,結論是要他們來作的。
1950年黃鋼到北京。
1951年肅反時,中央通知,對被審查人員或是作結論,或是再繼續審查。
大陸已經解放,也掌握了敵檔,再審查已有了有利條件。
黃鋼找到李克農。
李克農說:“結論已打印好了,你沒有來拿么
”李克農取出了對黃鋼的審查結論。
他看了這結論,上面寫著:“黃鋼同志于1937年經李文宜、夏之栩聯系,在1938年由夏之栩、秦邦憲介紹赴延安,來歷清楚。
黃鋼同志是優秀的文藝干部,政策性強,能聯系群眾,戰時表現很好。
現依中央通知作上述結論。
” 歷時8年的審查,總算結束了。
1952年,黃鋼去了朝鮮戰場,寫出了一批報告文學作品。
回國后,1953年至1954年,他奉調進入中央調查部為李克農寫材料。
經過審查,李克農更加信任黃鋼了,也欣賞他的文筆。
周恩來看過黃鋼寫的東西,感到奇怪,說:“黃鋼不是記者嗎,怎么到中調部寫材料了
” 還值得一提的是在“文化大革命”中,黃鋼被抄家后,他在清理時發現一份中央調查部的材料找不到了。
他立即報告了軍代表,軍代表又報告了周總理。
總理生氣了,指示一定要找回來,絕不能流失。
后來終于找到了。
周恩來為此對羅青長說:“黃鋼這個人不錯,在‘文革’中還記得要保守秘密。
” 正是與中調部有了這一層關系,當粉碎“四人幫”后,1980年黃鋼擔任了與國家安全部有關聯的國際政治學院新聞系教授。
他負責創辦的《時代的報告》這一刊物,也是由相關部門提供經費的。
要一篇關于愛國人士的讀后感.
詹天佑是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
從北京到張家口這段鐵路,最早是在他的主持下修筑成功的。
這是第一條完全由我國的工程人員設計施工的鐵路干線。
詹天佑帶著人民的希望去勉勵工作人員,說:“我們的工作首先要精密,‘大概’‘差不多’不應該出自工程人員之口”。
詹天佑對工作一絲不茍,他夜以繼日的工作,堅持不懈的精神,讓我們欽佩。
一九零九年四月,京張鐵路全線貫通了。
詹天佑終于憑著自己和工作人員的努力,建成了第一條由中國人自己修筑的鐵路。
不僅給中國人爭了一口氣,還給帝國主義者一個有力的回擊。
我們要象詹天佑那樣,熱愛祖國,把愛國主義精神一代一代傳遞下去,因為只有熱愛祖國,才能全身心的報效祖國,只有熱愛祖國,樹立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雄心壯志,只有熱愛祖國,長大了才能像詹天佑那樣去建設我們偉大的祖國。
今天我們偉大的祖國已高高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為我是中國人而驕傲,我為我是中國人而自豪。
求問,第一通訊作者是什么意思
論文一審休回,更改雙通訊作者的順序需給編輯額外發郵件說明情況嗎
通訊作者一般指整個課題的負責人,承擔課題的經費,設計,文章的書寫等。
他也是文章和研究材料的聯系人。
最重要的是,他擔負著文章可靠性的責任。
通訊作者的好處是能和外界建立更廣泛的聯系。
一些雜志會約你申稿,寫綜述。
這些會大大地提高你在科學界的地位。
第一作者一般是本文工作中貢獻最大的研究人員。
此作者不僅有最多和最重要的圖表 (即體力上的貢獻),也是文章初稿的撰寫人(即對本文的智力貢獻)。
如果從知識產權上來說,研究成果算是通訊作者的。
要,說明你的原因,不然會被拒絕的
上一篇:孩子整理衣櫥家長感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