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 實際上,孩子能自覺自發地塑造自己,正確的理念應該是讓孩子通過各種方式確信自己、塑造自己,而在孩子眼中全能、權威的成人,很可能會粗暴、打擾、介入孩子的自我塑造過程,將孩子在“軟蠟”上自己勾勒出來的輪廓毀掉。蒙臺梭利:《蒙臺梭利兒童教育手冊》,中國婦女出版社2024年版,第22頁。
【第2句】: 對學生的發展產生影響的,不僅是學校,而且有家庭、兒童和青年的組織、書籍、廣播、電影、戲劇等等。然而,既然學校的教學和教育工作是一個目標明確的體系,它的基本任務就是以多方面的科學知識和技巧武裝學生,那末學校就應當在學生的發展上起主導作用。贊科夫:《教學論與生活》,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2-3頁。
【第3句】: 如果歷史教育的目標是使兒童了解社會生活的價值,在想象中領悟對人們彼此之間的有效合作有利或有礙的力量,去理解各種各類推動前進和阻礙前進的人物,那么,它的描述中的主要事情是使歷史成為前進的、動態的。杜威:《學校與社會·明日之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02頁。
【第4句】: 【沒有一種通用的方法可以適用于任何孩子】 教育是一種個性化的藝術,沒有一種通用的方法可以適用于任何孩子。每個孩子的精神世界都是一本獨特的而且不易讀懂的書,需要老師用智慧和理性去探索,去理解,只有深入到這個獨特的精神世界里,才能找到幫助、教育他們的合適的方法。
【第5句】: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
【第6句】: 依照自然法則,發展兒童道德、智慧和身體各方面的能力,而這些能力的發展,又必須顧到它們的完全平衡。裴斯泰洛齊:《天鵝之歌》,見《西方資產階級教育論著選》,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年版,第205頁。
【第7句】: 【德育也須減負】 所謂德育工作的“負”,就是那些不顧學生興趣、不分層次的“一刀切”和“大轟隆”的教學方式以及單一死記硬背的考試方法。這種形式主義的德育,容易造成學生的思想負擔與心理負擔,形成精神壓力。
【第8句】: 【感恩之心是一顆美好的種子】 每個人在生活中,多多少少都得到過他人的幫助,接受過他人的恩惠,可我們是不是都用心記住這些,并因此多了一份感恩之心呢?其實,如果我們能懷著感恩之心面對生活,那么即使處在最困厄的環境里,我們也能看到生命的綠洲,從而懷著更多更大的希望面對未來。感恩之心還是一顆美好的種子,假如我們懂得收藏,還懂得適時播種,那么我們就能給他人帶去愛和希望,并因此挽救他們,或是改變他們的內心世界。
【第9句】: 教學的最高、最后目的包含在這一概念之中——德行。赫爾巴特:《教育學講義綱要》,見《西方資產階級教育論著選》,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年版,第294頁。
關于教育的名言警句大全【一】
【第10句】: 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墩撜Z·陽貨》。
【第11句】: 每一個學生在學習中都應當達到他力所能及的成就。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274頁。
【第12句】: 【只要盡自己的所能】 每個人,無論做何事,都必定有他所能達到的高度。并非一定要求超過某某人、達到某某程度。只要盡自己所能,問心無愧,最終能達到什么高度并不重要。人活著,目標不妨定得高遠些。但在實際上,應該及時了解和承認自己的局限,讓自己在必要時及時轉彎。這樣,才能使自己保持愉悅和寧靜的心態。
【第13句】: 我們在養育孩子時,特別要考慮到他們的將來。要孩子抵抗青年時期的苦痛,就必須在他未遭遇這些苦痛之前先把他武裝起來。盧梭:《愛彌兒》,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1頁。
【第14句】: 永遠不要在教師們正在給學生上課的時候打斷他們,也不要在巡視的時候和教師進行太長時間的討論,即使那個時候他并沒有在給學生上課。因為像這樣的打擾,對學生和教師來說,都是很分散注意力的。邁克萬:《卓越校長的7個習慣》,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45頁。
【第15句】: 【沒有醫治教育百病的靈丹妙藥】 我們教師要牢記:沒有醫治百病的靈丹妙藥,更沒有醫治教育百病的靈丹妙藥,永遠不可能從某一位成功教師那里克隆相同的教育藝術或方法來對自己的學生實行成功教育。如果真的能夠那樣,世界將是只有領袖、政治家、科學家、詩人、銀行家、企業家和大富翁的世界,世界也將變得無法存在。
【第16句】: 信任——這是頭等重要的法律。馬卡連柯:《論共產主義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54年版,第377頁。
【第17句】: 【不讓孩子輸在終點線上】 要教育學生端正對學習的態度,對生活的態度,教師首先要端正對學生的態度,對生命的態度。要學會算大賬、算總賬,既要開發生命潛能,又要保護生命資源,開發與保護并重,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不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讓孩子輸在終點線上。
【第18句】: 教師的合理權力在于使自己的意志成為兒童的愿望。教師的意志與學生的愿望相互和諧——這是集體精神生活中最必要和最復雜的一種和諧。這種和諧體現了師生之間相互信任的關系,反映出師生對共同目標——道德完善、精神豐富、獻身于為人民謀福利的那種充實而幸福的生活的一致向往。蘇霍姆林斯基:《培養集體的方法》,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255頁。
【第19句】: “蒙以養正”,使蒙者不失其正,教人者之功也。張載:《正蒙·中正篇》。
【第20句】: 吾今為一言以蔽之,日:變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興在開學校。梁啟超:《飲冰室文集》(第一冊》中華書局1941年版。
【第21句】: 現代工業因為各種科學發明而日趨復雜,渴望真正成功的工人,必須要有一種普通教育的良好基礎,在這個基礎上培養他的專門技能。杜威:《杜威教育論著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140頁。
【第22句】: 小朋友的個性在什么時候才容易看出呢?就是在自由活動的時候,要注意小朋友的個性,必定要在自由活動的時候。孫銘勛:《孫銘勛教育文選》,重慶出版社1984年版,第122頁。
【第23句】: 【換一種心態當老師】 打起精神,整理好自己的情緒,換一種心態投入新一天的工作。教育是一種有遺憾的事業,教育工作也就是普通教師的主要生活,只有走在追求理想的路途中,在發展學生的同時發展自己,才能在日?,嵥榈墓ぷ髦姓业叫腋?。于是,你善待每一個學生,你精心準備每一節課,你珍惜每一次學習機會,你寬容生活中的每一個人……于是,你重塑理想,面帶微笑地走過每一天。換一種心態當老師,或許,你會找到陶行知先生所說的——教育的快樂。
【第24句】: 要培養牢固的興趣,我個人認為有兩個先決條件。第一,對涉及的活動有足夠的能力,以便從成功中得到持續的滿意感。第二個前提是質量上的提高,這一條似乎不是對所有的人都同等必要。不過從整體上看,除非不斷面臨某種至少是新穎的成分,否則興趣不會經久不衰??瞬骸督逃椒ㄔ?mdash;—教育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78-79頁。
【第25句】: 【人生需要儲蓄】 人生需要儲蓄的東西很多。只有不斷地儲蓄,人生才會豐盈充實。儲蓄,不僅是錢財的積累,知識的學習,也包括人生中那些最寶貴、最難忘、最精致的部分,要儲蓄人生中的一切至真、至善、至美。
【第26句】: 不要評價,也不要解釋教師所說的話。舉一面鏡子,這樣他們才能看清自己不當的行為舉止和不愿意尋求幫助的態度,以及這些將會對學生、同事甚至他們自己帶來什么樣的影響和后果。邁克萬:《卓越校長的7個習慣》,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72頁。
【第27句】: 教師的個性之所以對學生集體產生影響,其藝術在于,當教師談到某件事情時,仿佛在輕叩學生的心扉,激發他們考慮自己,并為自己焦慮,最后把他們領進生氣勃勃的教育源泉——志向。蘇霍姆林斯基:《培養集體的方法》,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210頁。
【第28句】: 【把每個學生的優點都看做一種優質資源】 一個班級就是一個小社會,把每個學生的優點都看做一種優質資源,科學合理地配置、組合、使用,人盡其才,這樣,每個學生作為個體都得到了培養、鍛煉與提高,而由這些個體組成的集體一定是積極向上、生機勃勃的。
【第29句】: 學校的任務不僅僅在于授給學生從事勞動及合乎要求的社會活動所必備的知識,而且也在于給每個人以個人精神生活的幸福。沒有豐滿的內在精神世界,沒有勞動和創造的歡樂,沒有個人的尊嚴感、榮譽感和自豪感,就不可能有幸福。蘇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學》,教育科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8頁。
【第30句】: “黑辯”提出三種知識:一是親知;二是聞知;三是說知,親知是親身得來的,就是從“行”中得來的。聞知是從旁人那兒得來的,或由師友口傳,或由書本傳達,都可以歸為這一類。說知是推想出來的知識?,F在一般學校里所注重的知識,只是聞知,幾乎以聞知概括一切知識,親知是幾乎完全被揮于門外。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選》,教育科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74頁。
【第31句】: 為了實現教育的目的,不論對學習者個人來說,還是對社會來說,教育都必須以經驗為基礎。杜威:《我們怎樣思維·經驗與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97頁。
【第32句】: 【讓學生在語文課堂聽見人類的莊嚴聲音】 我們必須讓學生在語文課堂聽見人類的莊嚴聲音。應該首先將人類最有正面價值的精神財富提供給下一代,讓他們首先學會體驗愛與尊嚴、體驗善良與和平、體驗誠實與虔敬、體驗仁慈與憐憫。
【第33句】: 任何禁忌只有對父母也成為禁忌時,對兒童才有意義。多爾多:《兒童的利益——學會如何尊重孩子》,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62頁。
【第34句】: 教育家、教師、家長和國家的問題就是要提供一個能促成教育性的和發展性的環境,哪里出現了這種環境,哪里教育所需要的唯一的事情就具備了。杜威:《學校與社會·明日之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07頁。
【第35句】: 游戲對小孩子有什么好處呢?游戲可以給小孩子快樂、經驗、緊張、思想、健康。所以做父母的不得不注意游戲的環境,使小孩子得著充分的運動。陳鶴琴:《家庭教育》,教育科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136頁。
【第36句】: 【要歷練發現機遇的眼光】 大地回春向萬物發出了請柬,但并不是每一粒種子都能發芽;機遇在人群中穿行,但并不是每一個人都去奮力捕捉。機遇的確時有時無,但與其抱怨沒有機遇,倒不如歷練發現機遇的眼光。變革年代是一個機遇特別多的年代,也是特別需要一雙發現機遇的眼光的年代。
【第37句】: 作為教育產品的個人的培植,應當根據社會定貨來生產。這個原理立刻就從我們的產品上脫掉理想的外衣。在我們的任務中沒有任何永久不變的和絕對的東西。社會的要求只有對于時代來說才是實際的,而時代的規模或多或少是有限制的。我們可以完全相信,對于下一代,就要提出一些完全改變了的要求,并且這些要求,隨著整個社會生活的成長和改善,將要逐漸地實現著。馬卡連柯:《論共產主義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54年版,第111頁。
【第38句】: 良好的環境并不僅僅是為了讓孩子生活得舒適,重要的是良好的環境也是孩子接受教育的必要因素。良好的環境可以使孩子身心健康,孩子就如一張白紙,最終會有怎樣的人生,主要靠后天的培養,而在后天培養的過程中,環境的影響也是極為關鍵的。伊里奇:《哈佛的教育智慧》,中國人口出版社2009年版,第43頁。
【第39句】: 由師生共同參與設計全班要做的一些比較具體的事情,其價值主要在于使學生對自己的學習經驗有更多的理解和更大的意義,同時也有可能增強學習的動機。泰勒:《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83頁。
關于教育的名言警句大全【一】
【第40句】: 【“負擔”的辯證法】 同一門功課,不喜歡的學生會感到“負擔”,但對喜歡這門課的學生來說,就未必是“負擔”。同一門課程,某個“填鴨式”上課的教師會使學生感到“負擔”,換一位以“啟發式”上課的教師,就可能使學生感到是一種享受。我們一定不會認為計算幾麻袋的數學草稿是件賞心樂事,但陳景潤卻在那繁難的公式中快樂地度過了自己的“數學人生”;一些孩子玩游戲甚至通宵達旦,不能說眼不酸、手不痛、人不累,但是從沒有聽到孩子們感到玩游戲機有“負擔”。為什么會這樣呢?古人說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什么東西,一旦心生快樂和喜好,“負擔”就沒有了,而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就會感到痛苦。
【第41句】: 如果人人都能享受到正常的、平等的教育,那么被天性所損害的人數便會有限到這樣的程度:真正被天性所損害的人會直接給送進古董店,裝進酒精罐。別林斯基:《別林斯基論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53年版,第50頁。
【第42句】: 問題不在于教他各種學問,而在于培養他有愛好學問和科學的興趣,而且如果這種興趣發展良好,就可以教他研究學問的方法。毫無疑問,這是所有~切好的教育的一個基本原則。盧梭:《愛彌兒》,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87頁。
【第43句】: 教師應該是道德卓異的優秀人物??涿兰~斯,見《教師道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2年版,第5頁。
【第44句】: 然有知識而無道德,則無以得一生之福祉,而保社會之安寧,未得為完全之人物也。夫人之生也,為動作也,非為知識也。古今中外之哲人無不以道德為重于知識者,故古今中外之教育無不以道德為中心點。王國維:《論教育之宗旨》,見《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下冊》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第1009頁。
【第45句】: 【孩子不可遠離大自然】 中國都市的少年離大自然越來越遠,他們中的許多人,不僅不知道螳螂、蚱蜢,甚至不知道香蕉、蘋果從何而來?……今天知了的鳴唱已引不起孩子的多大興趣,栽花種草更是與孩子無緣。孩子們最好的伙伴就是游戲機、電視機,這種遠離大自然的教育是可怕的,孩子們的觀察能力與動手能力越來越差。如果這樣的少年置身大自然之中,或遇上突發的災情,他們除了幻想“變形金剛”來救護之外,還能有什么其他辦法呢?
【第46句】: 學校的首要職責是在合作的和互助的生活中培養兒童,在他們身上培養相互依存的自覺性。杜威:《學校與社會·明日之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81頁。
【第47句】: 對學生們個別的觀察,應當注意到每一個兒童個性上的缺陷,但是,首先要注意他現有的一切優點和他容易造成的優點。對于全體兒童進行個別觀察時,需要有特別敏銳與關懷的態度,以便在集體生活與全班工作的條件之下,促進教學工作的最大效率,促進每個學生的全部力量和才能的發展。凱洛夫:《教育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51年版,第119頁。
【第48句】: 一個人為他自己的好處起見,他不獨要有學問,而且也要有德行。夸美紐斯:《大教學論》,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版,第53頁。
【第49句】: 在《哲學導論》中盧多維克斯·維夫斯說:“不應允許記憶力休息,因為沒有什么官能比記憶力更容易起作用,更能通過行動得到發展。每天記一點東西,因為你愈是每天記住點東西,它就愈記得牢靠,每天記住的東西愈少,就愈不可靠。”夸美紐斯:《大學教學·教學法解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41頁。
【第50句】: 【可怕的教學惡性循環】 實際上,在進行“題海戰術”時,教師也少不了同樣艱辛的重復勞動。在學生負擔沉重的時候,教師并不輕松,并以失去自身寶貴的學習、進修、知識更新的機會為代價。當教師也負擔重重,沒有時間學習新觀念、新方法來改進教學、提高效率的時候,教育的成本又大大提高了??膳碌氖?,這是一種惡性循環。低劣的教育質量,將導致培養出低劣的學生,而低劣的學生又將拉扯住低劣的教學水平。
【第51句】: 有經驗的教師教課時,學生對規則和結論不是通過專門背熟而記住的,因為,不斷地理解實例的同時也就把結論逐漸記住了。理解和熟記結合得越好,知識就學得越自覺,學生也就越會把知識運用于實踐中。把知識運用于實際工作的能力如何,一般來說,取決于學生怎樣或用什么辦法來記憶知識。如果學生的知識不是通過理解和分析事實和現象來記熟的,他就不會運用知識。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4頁。
【第52句】: 當我們看到野蠻的教育為了不確定的將來而犧牲現在,使孩子遭受各種各樣的束縛,為了替他在遙遠的地方準備我認為他永遠也享受不到的所謂的幸福,就先把他弄得那么可憐時,我們心里是怎樣的想法呢?盧梭:《愛彌兒》,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9頁。
【第53句】: 【從“錯誤”開始教起】 經歷錯誤、感知錯誤、體驗錯誤也是一種學習,一種進步,一筆人生成長不可或缺的財富。經歷“錯誤”才能汲取成長的營養,才能學會經受挫折并最終走向成功。缺少了承受挫折、體驗錯誤的能力,孩子的成長是不全面的。
【第54句】: 【賞識、鼓勵是否就該拒絕批評和懲戒】 是否賞識、鼓勵就該拒絕批評和懲戒?寬容的教育力量是巨大的,但是否寬容能解決好所有的教育問題?對犯了錯誤的學生不敢說教,唯恐扣上“體罰和變相體罰”的帽子,這難道不是教育的悲哀?
【第55句】: 我們認為理想的人類美,就是必須具有一顆偉大的、火焰一般熱烈的心。身體、道德和精神完美的統一,是建設新社會的重要因素,如果不使人變美,不使人的一種最高尚的情感——愛情——變美,我們就不會有美好的生活。我們社會里的每個成員,說得形象些,若都能閃爍著自己無與倫比的心靈美之光——展現自己的天才、能力、創造智慧,那時人類即將登上美的頂峰。每個人都應該成為新社會的建設者,創造者。蘇霍姆林斯基:《愛情的教育》,教育科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158-159頁。
【第56句】: 不要向兒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2頁。
【第57句】: 守紀律、愛勞動和誠實的最高標準是人對社會的態度。蘇霍姆林斯基:《培養集體的方法》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76頁。
【第58句】: 如果這些起教育作用的雕塑家始終行動得像一個組織得很好的交響樂隊一樣,那么,教育的利劍和長矛往往為之交鋒和折斷的許多問題就會非常容易地得到解決。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29頁。
【第59句】: 教育還必須使人具備辨別力,這樣的人才有可能懂得為人處世,才有可能取悅于人,才有可能潛移默化。為了這一點,有一種文化屬于必要,那就是我們所說的修養。后者需要禮儀、殷勤,一種辨別力能慧眼識人,大家才能夠為其所用,以便達到他自己的目的。康德:《論教育》,引自楊自伍編:《教育:讓人成為人——西方大思想家論人文與科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0頁。
【第60句】: 【科學地嚴格】 在班主任工作中,對學生要求嚴格、管理嚴格,更要嚴得有理、嚴得有度、嚴得有方;嚴而適時、嚴而不厲、嚴而不偏、嚴而有序;嚴中有愛、嚴中有情,嚴在該嚴時,愛在細微處。讓學生能夠理解老師的嚴,接受老師的嚴格管理。
【第61句】: 【追求者的副產品】 世間的任何事務,只要你執著地追求,你會發現它們的背后都隱藏著副產品。你追求愛情,愛情沒得到,結果你成了詩人,詩成了隱藏在愛情背后的副產品。你追求幸福,幸福沒得到,結果你成了智者,智慧成了幸福背后的副產品。你追求事業的輝煌,事業還沒有達到頂峰,你就成了名人,名氣成了事業的副產品。在這個世界上,對追求者而言,是不存在失敗的……如果你現在是一位正在為夢想奮斗著的人,千萬不要停下你的腳步,意外的驚喜,也許明天就會降臨。
【第62句】: 【經典的快感】 在經典之中,你可以有“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的恬淡;也可以有“自在飛花輕似夢”的善感;可以有“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也可以有“一丈絲綸一寸鉤”的閑適。你可以點燃《第一爐香》,和錢鐘書先生進行《神·鬼·人》的對話;你可以來到希臘城邦和亞里士多德探討《詩學》;你可以冥想孤獨的斯賓諾莎是怎樣用永不屈服的心靈寫下了幾乎不行于世的《倫理學》;你可以夢憶紅樓“萬艷同悲”的蒼涼;你可以與荷馬同歷《伊利亞特》,與雪萊共鑒西風云雀;訪田園五柳豁達千古塵囂,到盛世詩唐品啜韻美律香。
【第63句】: 【總有一扇窗為你打開】 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什么真正的“絕境”。無論黑夜多么漫長,朝陽總會冉冉升起;無論風雪怎樣肆虐,春風總會緩緩吹拂。當挫折接連不斷,失敗如影隨形,當命運之門一扇接一扇地關閉,我們永遠也不要懷疑,因為總有一扇窗會為你打開。
【第64句】: 一個好教師的標志就是堅定他的類似于家長的職責……在某種意義上他也要再成為一個孩子,使他可以把學生吸引到他身邊來。伊拉斯謨,引自喬伊·帕爾默主編:《教育究竟是什么?-100位思想家論教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49頁。
【第65句】: 學校的物質基礎(我們把學生周圍的一切陳設也包括在內)——這首先是一個完備教育過程的必不可少的條件;其次,它又是對學生精神世界施加影響的手段,是培養他們的觀點、信念和良好習慣的手段。我們把孩子周圍的一切都利用來服務于對他進行的體、德、智、美諸方面的教育。蘇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學》,教育科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122頁。
【第66句】: 學生對教師的信賴,師生之間的相互信任,孩子在老師身上所看到的人道的典范,這些都是基本的,同時也是最復雜、最明智的教育規則,教師掌握了它就能成為真正的精神導師。教育者最可貴的品質之一就是人性,對孩子們深沉的愛,兼有父母的親呢溫存和睿智的嚴厲與嚴格要求相結合的那種愛。蘇霍姆林斯基:《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0頁。
【第67句】: 我們要讓未來的孩子們努力發現真理。經常露出詫異的神情,用尖銳的目光觀察事物,不斷開辟未知的世界,只有這樣做的孩子,才是真正出色的孩子。小原國芳:《小原國芳教育論著選》(下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38頁。
【第68句】: 【品德修養是人的帆桅】 人生就是一次遠航,沿途擦船而過的有狂濤的喧囂,有前擁后呼的虛浮的浪沫,有看不見海岸線的汪洋。但是只要帆桅挺直,就可以不畏懼前方的驚濤駭浪,就可以不用躲避身旁的暗流漩渦,就無須害怕波瀾迭起的浪峰,就完全可能到達彼岸。品德修養就是人的帆桅。人的外貌可以不漂亮,但是人的內心一定要美麗。世上很少有人因為長得美麗而受人尊重,相反,會因為身體之外的某些能力和成就,更多是因為內心的高尚而贏得人們的尊重與愛戴。
【第69句】: 我們日常所見的人中,他們之所以或好或壞,或有用或無用,十分之九都是他們教育所決定的。人類之所以千差萬別,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洛克:《教育漫話》,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頁。
關于教育的名言警句大全【一】
【第70句】: 兒童應該受到良好的教育,這是一般做父母的人的責任,也是他們關心的事,而且國家的幸福與繁榮也靠兒童具有良好的教育。洛克:《教育漫畫》,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版,第2頁。
【第71句】: 交往中所表現出來的美、深厚的感情、完美而豐富的精神生活、充實的思想——這些都是集體生活中珍貴的東西,如果缺少這些東西,就不可能有自我認識和自我教育。人與人的交往使人對人的需求得到極廣泛而又多方面的一種滿足。培養集體的任務,在于如何使這種交往把人變得高尚,陶冶人的道德美,使人在與同志的交往中感到喜悅,產生要與人們在一起的不可遏制的愿望。蘇霍姆林斯基:《培養集體的方法》,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57頁。
【第72句】: 幼稚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基礎,也可以說是教人做“人”的苗床,則幼稚教師可以說是替人類建筑基礎的工人。國家的存亡,民族的興衰,人類前途的枯榮,其關鍵掌握在幼稚教師的手里。孫銘勛:《孫銘勛教育文選》,重慶出版社1984年版,第114頁。
【第73句】: 在我們的感官知覺里,有一部分并不喚起我們的理性思維做進一步的考察,因為憑借官覺它們就可以足夠地被判定了;而另一部分,它們就完全需要有理性思維來加以探察和考察,因為官覺并不提供任何健全正確的東西。柏拉圖:《理想國》,岳麓書社2010年版,第333頁。
【第74句】: 男女道德審美關系的純潔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婦女,首先取決于她的精神力量。我們的任務是,讓我們女學生早在少年時期,特別是在青年初期就作好思想準備,以便在同男人的精神心理和道德審美關系中表現出意志堅定和勇敢無畏的精神。蘇霍姆林斯基:《愛情的教育》,教育科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144頁。
【第75句】: 要提早學習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們真正的老師是經驗和感覺,一個人只有在他所處的情境中,才能清楚地覺察哪些東西是適合他的。盧梭:《愛彌兒》,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91頁。
【第76句】: 教育者也應當注意到存在著很大的個性差異,而不應當試圖強行把所有的學生納入一個類型或模式之中。杜威:《我們怎樣思維·經驗與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87頁。
【第77句】: 我們提倡讀書絕不是要學生去“讀死書,死讀書”,我們提倡用分析批判的態度和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去讀書。用批判的態度去讀書才能辨別書本知識的真偽和正誤,才不至于迷信書本知識;用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去讀書,才能夠不受書本現成知識的局限,而能依據新的實踐去補充和豐富前人和別人的經驗。江隆基:《江隆基教育論文選》,陜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19頁。
【第78句】: 一個學校,如果任意損害學生的身體健康,扼殺他的主動性、自尊心和自信心,這種學校一般說來不能對學生產生任何影響,或者確切些說,只能產生極其有害的影響。克魯普斯卡婭:《克魯普斯卡婭教育文選》,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年版,第146頁。
【第79句】: 學校管教學生,應該以純潔的道德為前提。別林斯基:《新年的禮物》,見《西方資產階級教育論著選》,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407頁。
【第80句】: 把子弟的幸福奠定在德行與良好的教養上面,那才是唯一可靠的和保險的辦法。洛克:《教育漫畫》,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版,第51頁。
【第81句】: 孩子在懂得勞動的社會意義前應感受到,沒有勞動就不可能生活,勞動能帶來快樂,能充實精神生活。我們竭力使勞動在幼年時期就進入兒童的精神生活。蘇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學》,教育科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357頁。
【第82句】: 【注意惰性的影響】 每一位教師,只要是接受過正規師范教育,在他從事教育工作的過程中,總會有讓他驕傲的智慧之火的,也許是教學中的一個創意,也許是教育工作中的一個成功案例,也許是學生的出色表現帶來的思考……但是,很多教師,包括一些個人素質很高的教師,在“忙”的借口下,讓惰性有了可乘之機,結果讓這些智慧的火花一閃而過,散落在記憶的某個角落。
【第83句】: 兒童不喜歡不活動的、完美的、制作很好的玩具,因為他們不能依照自己的幻想把它們加以改變;兒童所喜歡的恰恰是他頭腦中的各種表象的生動的運動,他希望他的玩具甚至能有些和他的想象的聯想相符合。烏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對象》,科學出版社1959年版,第302頁。
【第84句】: 你無法改變他人。比起受到病痛的折磨,更多的人往往因想要改變他人而痛苦不堪。改變他人是不可能的,你所能做的只是影響他們。邁克萬:《卓越校長的7個習慣》,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48頁。
【第85句】: 到學校來念書,不單是要從書本上得學問,并且還要有課外的活動,從這里而得來的知識學問,比書本上好得多,所以一個人念書要念活的,不要念死的書。張伯苓:《張伯苓教育言論選集》,南開大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238頁。
【第86句】: 在道德教育方面不能僅僅依賴固定規則,依賴一套做什么與不做什么的規則。我們誠然需要一些極為具體的習慣,但我們也希望盡可能把自覺的無私培養為青少年的性格特征。克伯屈:《教育方法原理——教育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32頁。
【第87句】: 當兒童能夠預見自己的需要時,他們的理性就取得了真正的進展。盧梭:《愛彌兒》,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91頁。
【第88句】: 在教學活動中,學生和教師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獲得主觀的或心理上的感受——理智的情感的感受。情緒感受調節著學生對教學的態度和積極性,換言之,情緒感受決定學生將以什么態度對待教學活動,這就是,教學對他們有吸引力還是引起反感:他們對這些活動是否有興趣,是否感到適當;是感到生動還是枯燥;是喜歡還是討厭等。情緒感受還決定學生在教學中是注意、集中,有興趣、滿意、積極、精神振奮;還是冷淡消極、散漫、不滿足、壓抑。鮑良克:《教學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6頁。
【第89句】: “溫故而知新”,非以侈見聞之博。多識而力行之,皆可據之以為德。王夫之:《張子正蒙注》卷四。
【第90句】: 節奏和樂調有最強烈的力量侵入心靈的最深處,如果教育方式適合,它們就會拿美來浸潤心靈,使它也就因而美化……受過這種良好音樂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捷地看出一切藝術作品和自然界事物的丑陋,很正確地加以厭惡。但是一看到美的東西,他就會贊賞它們,很快樂地把它們吸收到心靈里,作為滋養,因此自己性格也變得很高尚優美。柏拉圖:《文藝對話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版,第62-63頁。
【第91句】: 教育的最大秘訣是:使身體鍛煉和思想鍛煉并行不悖。盧梭:《愛彌兒》,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00頁。
【第92句】: 【教師要具有非凡的眼睛】 教師的眼光決定著教師的工作態度,教師的眼神體現著教師的工作藝術水平。倘我們的眼睛里能多流露出點愛,學生就會感受到更多的溫暖;倘我們的眼神里能多點鼓勵和贊賞,學生的潛能就能得到進一步發掘;倘我們的眼光能放遠一點,我們就能進一步感受到教育工作的價值和意義!
【第93句】: 應當要求學生們不僅要知道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而且要知道如何去分析各種具體事實,如何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觀點去估量這些事實。加里寧:《論共產主義教育和教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版,第162頁。
【第94句】: 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廢而奸邪并出,刑罰不能勝者,其堤防壞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為大務。董仲舒:《元光元年舉賢良對策》。
【第95句】: 我校集體認為,全體教師都了解涉及每個學生的一切,即了解他的思維、情感、天資、能力、興趣、傾向、愛好,這是我們的職責。只有當每個孩子親身感受到是許多教師在影響他,而且是他們每個人仿佛都在把自己的一份精神力量注入給他的情況下,教師集體才能成為一種教育力量。蘇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學》,教育科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54頁。
【第96句】: 【成功的門都是虛掩著的】 在這個世界上,只要你有真實的付出,就會發現許多門都是虛掩著的,尤其是成功之門。我們不要妄自菲薄,要相信自己經過奮斗能夠成功。不要被險峻的山峰嚇住,不要被浩瀚的大海嚇退。勇敢堅定地走下去,成功就會敞開她的懷抱。
【第97句】: 成年人指導青年,其實就是成年和青年共同參加社會生活的實踐。在實踐當中,可以增益對于社會環境的了解,而把捉自己活動的意味,因為對于活動的未來的結果有相當睿智的先見。林礪儒:《林礪儒教育文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142頁。
【第98句】: 【播種真善美,才能生長真善美】 心靈是田地,良知是種子,信仰是陽光,美德是花朵,善行是果實。種花得花,種豆得豆;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播種真善美,才能生長真善美。
【第99句】: 一個教師如果要最大限度地發揮他的才能,那就需要運用他的一切智慧、情感和想象力,對他的原則、價值和目的作透徹的思考。莫里斯·比格:《實證相對主義——一個嶄新的教育哲學》,上海譯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1頁。
100、 養兒體,樂兒魂,開兒知識。康有為:《大同書》。
上一篇:很火的勵志文案,句句實用!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