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就是一個工廠,老師就是一個工人,而我們學生就是一個一個的零件,被老師們加工起來的零件都是按照工廠的要求打磨而成的,若有哪個因為不符合工廠的要求,那么他將會視為廢品。有人說人不能讓社會適應,只能去適應社會,殊不知社會就是一個個單體的人組成的群居結構,讓自己適應自己,這分明是謬論,這只不過教育人們遇到任何事都能以此句來解釋一切,忍耐再忍耐,成為一名光榮
的‘高級奴隸’罷了!”——13歲的我是如此義憤填膺地說著。
“世界不能滿足每個人的夢想,一個成功者不就是踏著一個又一個的‘高級奴隸’的肩膀,踏上了自己垂涎已久的寶座嗎?世界需要人才,但決不能讓每個人都成人才,若每個人都是人才,那么這世界也就沒有人才了,正是因為那些只能適應社會的人的默默推動,才有了那些改變社會的人的輝煌,這是世界的法則,欺騙也好,謊言也罷,這些都無所謂,因為這些都是必然的。”——14的我又是如此無可奈何地想著。
青春期心理和生理的改變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我也不例外,但我自認為自己的改變卻有所不同——我從以前的那個熱情飽滿的朝氣青年轉為了現在的老成緘默的冷漠看客,我不知道這是思想的成熟還是人性的退化,也不知道是該為自己的思想成熟高興,還是該為自己的情感慢慢抑制感到憂慮。于是,就在這糾結之中,我熟悉和習慣了我新的思維方式,
僅僅一年的時間,我像是活了兩次,不對從前的游戲感到高興,不對從前的新聞感到反感,現在的我看待從前的我正如從前的我是如何看待一個嬰兒一樣。自己的思想正慢慢地向成年人靠近,但卻又拖著一個14歲的軀殼,這該是每個人都有的時期吧,但是,至少在我看來,這是時期充斥著兩個詞語——矛盾和選擇。
矛盾充斥著我的生活,這是由當斷不斷的選擇造成的。
選擇充斥著我的生活,這是由積壓已久的矛盾造成的。
不過是14歲而已,可我覺得我很不適應如今的生活,自己像是在走一個擁有極多岔口的迷宮,難以抉擇,不停地徘徊著,猶豫著,直到自己權衡把握之后,才才忐忑不安地走向自己選擇的那一條路,走到半途,又在思考另一條路會怎么樣。
幼時一切都由家長們操辦,他們說一則一,說二則二,自己就負責順從他們,不到處惹事生非就可以被稱為乖孩子,得到大家的稱贊,說話也沒什么顧忌,不是有“童言無忌”這句成語做后盾嘛。到如今,自己要負責自己的事情,要接受,更要學會拒絕。朋友關系,同學關系,師生關系,親戚關系……孰輕孰重,如何處事,全靠自己來把握和權衡,還必須學會察言觀色,知道每個人說的每一句話有何深意和象征,不停地思考自己下一句該以什么展開話題,又要盡量避開那些禁忌的話語,明白那些話語能使對方開心……連一個簡單的不能再簡單的說話都必須得思考再思考之后才能脫口,更叫我如何面對那些形形色色的事與人,叫我如何面對我那悠悠的人生路?矛盾之后選擇,可是,選擇之后又更加矛盾。
十四歲的我看待從前的我如同從前的我看待嬰兒那般,也許,四十歲的我看待十四歲的我也如同上述,人都是在幼稚的生活后,自認為脫離了幼稚后長大,也許老了的時候才能明白就是自己已不惑之年也活得那么的幼稚。
十四歲的我仰望著星夜,想早日結束這個糾結的時期,也許,四十歲的我將他不堪重負的身軀躺在床上,正慢慢回憶和品味著這段短暫而又無法道清的時期呢。
上一篇:搖曳起記憶的漣漪
下一篇:學憲法講憲法活動方案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