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長時間以來,不那么一目了然的文言和過長歷史的阻隔,讓我在潛意識中排斥著《論語》,無形地,我與它之間橫亙著一條鴻溝。終于,在這個舉國歡慶的盛大年份,我終于在學校作業的促使下,洗脫了背在身上許久的“愧為中華兒女”的罪名——論語都沒有讀過。
試著感受這部巨著之前,我先告誡自己對它的態度要端正,即使不崇敬,也要尊敬,既使要批判,也要當個憤青,也要當個有文化的憤青,所以,我絕不會在沒讀過的情況下對這部華夏兒女傳唱的奇跡做任何評判。一個假期,盡力讀了《論語》,雖然不深入,但是我對這部巨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且喜歡讀《論語》。從《論語》中,我感受到了封建禮教的束縛,但也感受到了那種師生席地而坐交談人生的扎實的快樂。許多現代人窮其一生奔忙,到頭來不免還是要說出自己迷失方向這樣的話。科技的小腿無時無刻不在往前邁,學校的課程也是這樣,我們看起來充滿詩情畫意的春秋時期的禮樂琴棋等項目變成了如今的近乎純粹的筆上功夫。因為我們要求生存,謀發展。
這樣的課程設計也無可厚非,但如果沒有長時間的對人生的思考,又怎能擔待起,經營得好這厚重的生命?我們缺的就是那一份思考,那份讓我們能對自己的人生負責的思考,而這就是孔子在那個年代所做的事,他上心地為弟子點破迷津,卻流下了探索的空間。畢竟,人生的路要自己走。再談禮教,我想真的應該收起那套對其批評的不公想法了。首先感動我的是孔子所引導的那種思考追求,那把“仁”放在第一行的思想。祭神、孝父母、敬兄長、行禮節等在行為不斷磨煉加上內在德行的修煉,才使個人不斷地得到完善。這聽起來似乎有些遙遠,但古代的君子課程,就是這樣被一代代的傳承下來的。
最后談《論語》對話的短句形精悍至極,譯成流利的現代文后,那些哲理可以沖破時代感。即使是素面朝天地跨越了歷史長河,仍幾乎可以不加任何雕琢地為人所用,美酒可以越釀越醇,但不可以無限制地與時間抗衡,而這一部油墨淡香,卻輕而易舉地芬芳了數個世紀,并且仍步履輕盈地前進著。謹以此文,表達一點崇敬,一點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