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到了,每天上學、放學總會看到地面上有很多落葉。一天,我偶然發現:地面上的落葉大都是正面朝下的。我連續幾天觀察了正在下落的葉片,我發現:樹葉落地時總是正面朝下的。樹葉落地時為什么總是正面朝下?小小的葉片里藏著什么秘密?為了探索這些問題,我進行了更深入的觀察、搜集資料,探究分析。
在老師和媽媽的幫助下,我查閱了有關資料,在顯微鏡下觀察了葉片的內部結構,了解到樹葉的內部結構很特殊,正面含有大量的葉綠體,細胞排列得整齊,緊密,像柵欄一樣,所以密度大,比較重;背面葉綠體的含量較少,細胞排列得散亂、疏松,像海綿一樣,所以密度小,比較輕。接著,我們圍繞著樹葉正、背面結構差異,假設樹葉的正面比重比背面大是樹葉落地正面朝下的原因,設計實驗,探索樹葉落地正面朝下的原因。
通過我們多次實驗、思考、查閱資料、討論,確定了探究思路、材料用具、方法步驟,制定了具體的探究計劃。我做了兩個模擬葉片模型,一個葉片模型是用相對厚重的素描紙做葉片的正面,用輕薄的錫箔紙做葉片的背面。此模型我稱它為①模型。另一個模型的葉片正面和背面都是用相同的素描紙。我稱它為②模型。在①、②兩個模型上分別標出正面和背面。然后模擬落葉情景,從二樓讓模型飄落,我們對①、②模型分別做了十次實驗,并記錄了朝上的那一面的次數,實驗結果如下:
模型正面、背面的次數
①模型②模型
正面8次4次
背面2次6次
從以上的實驗結果可以看出:樹葉落地時總是正面朝下,是因為樹葉內部結構差異,上表皮比下表皮比重大。
在這次探究活動中,通過我的觀察、實驗和分析,既增長了知識,又把學到的知識聯系實際加以應用;既鞏固了學到的知識,又提高了學習的興趣,還初步學會了科學觀察、分析方法和實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