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慘世界》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杰作,同時,也是一部人類苦難的百科全書,他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重重矛盾。歌頌了人性的善良與純真。
他的作者雨果,19世紀的偉大小說家,用了近30年,構思,動筆完成了這部鴻篇巨著。小說共分為5部。起初,雨果將第一步定名為《苦難》雨果說:“世間的一切不幸,統稱為苦難。”這一部的題目在最后修改階段被替換,但仍表現了悲慘世界的主題。故事的主線是一個被釋放的苦役犯受到一位圣徒式的主教的感化而棄惡從善的故事。小說中介紹了多個人物,他們地位不同,經歷不同,但都曾經在苦難中掙扎。這種苦難的源頭,一部分來源于自身,但大部分來源于當時的社會。那個因為饑餓偷面包而獲刑五年的苦役犯冉阿讓,在被釋放后,以為自己終于要開始新的生活。他入獄時戰戰兢兢,痛哭流涕,出獄時卻神情冷漠;他入獄時了,艱苦絕望,出獄時神色黯然。
他原來是心地善良的人,只是非人的苦役生活和別人對他們的冷嘲熱諷中他決心報復這個社會。他原以為自由了,卻由于他曾經是個苦役犯而無法被社會所接受,只有主教卞福汝在知道他的來歷后依然留下他。冉阿讓雖然心存感激,但出于心里對社會的憤恨,他偷了主教家的銀器,被警察逮捕了。這一次,主教告訴警察說:“銀器是他送給冉阿讓的。”把冉阿讓救了回來,冉阿讓在驚異之余主教勸導他棄惡從善。他離開主教家,在內心的掙扎中一步步走向光明,他通過自己的聰明才智成為一位商人,他不在乎錢,變得像主教一樣樂善好施,謙虛有禮。他收養了一個孤兒珂賽特,盡力把他養大成人。他把這世界上所有貧苦的人都當成自己的兒女,像父親一樣的盡力照顧他們,雖然經歷了許多坎坷,但冉阿讓終究成為了一位令人敬重的人,他用后半生的寬容,善良,堅韌去彌補自己曾犯的錯誤,他是一個偉大的人。在他的墓地上寫了四句小詩:
他活著,盡管命運離奇多磨難;他安息,只因失去天使才合眼;生來死去,是人生自然的規律;
晝去夜來,也同樣是這種道理;悲慘世界熔煉出來的靈魂,它不代表哪個階層,哪個黨派,也不代表哪部分人。而是以天地公道,人性良心的名義,反對世間的一切扭曲和剖割人的生存的東西,不管是多么神圣的,合法的東西。他告訴我們良心的覺醒便是靈魂的偉大。與冉阿讓相比,現在的我們,沒有經歷過那樣的苦難,在父母和老師的庇護下成長,就更應該靠自己的努力生活的精彩,讓自己的品格高尚,無論曾經有過怎樣的錯誤,都是過往。“現在”才是屬于我們的。通過《悲慘世界》得到的一些對我們有益的啟示,只是這部經典名著中的一小部分。細細品味,我們能從中獲益更多。最后一句老生常談:“希望大家能多讀書讀好書,從名著中展望世界提升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