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好物不賤,賤物不好】(諺)好貨物價錢就不會便宜,價錢便宜的貨物必定不好。指貨物的質量和價格成正比,要買好貨就不要圖便宜。 也作好貨不便宜,便宜無好貨。 便宜沒好貨,好貨不便宜。
【第2句】:【人的名兒,樹的影兒】(諺)什么樣的人,就有什么樣的名聲;什么樣的樹,就有什么樣的陰影。指人的品行決定著人的名聲,品行好名聲就好,品行壞名聲就壞。 也作人的名,樹的影。 人有名,樹有影。
【第3句】:【再肥的肉也有骨頭】(諺)比喻再美滿的人與事,也有缺點或不足。
【第4句】:【一壁打鼓,一壁磨旗】(慣)比喻同時做兩手準備。
【第5句】:【一家不知一家事】(諺)各人家里的事,別家不知道。指各家、各人都有自己的難處,而別人往往不理解。
【第6句】:兄弟合力山成玉,父子同心土變金。
【第7句】:【老公雞披蓑衣——嘴尖毛長】(歇)蓑衣:一種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多用棕制成。形容說話尖刻或多嘴多舌。含責罵意。
【第8句】:肥胖肥胖,身體不壯。
【第9句】:【河水犯不到井水】見“井水不犯河水”。
【第10句】:【草怕嚴霜霜怕日】釋義:指一物降一物。例句:馬鳳蘭說:“草怕嚴霜霜怕日,惡人自有惡人磨;這一回,有人整他了,他就要垮臺了。”
【第11句】:【 成大事不記小仇】要做成大事,不應該計較小的冤仇,要 能夠容人。姚雪垠《李自成》:“他的左右都巴不得一下子攻 破城市,替他報仇。他說,成大事不記小仇。”
【第12句】:【 賣花人說花香,賣菜人說菜芳】為了推銷、推薦,宣傳自己 的優點。韓志君等《古船·女人和網》:“賣瓜的,誰不說瓜 甜?賣魚的誰不說魚鮮?賣花兒的,誰不說花香?賣菜的, 誰不說菜嫩?吹唄!”
【第13句】:春上經濟比較緊張,我們家喂的三頭豬又都病死了。爸爸嘆氣說:“真是屋漏偏遭連陰雨,船漏又遇頂頭風。悔不該為省幾毛錢,不給豬打防疫針。”(河南·南召)
【第14句】:騎馬上獨木橋——回不得頭
【第15句】:病好打太醫——恩將仇報;以怨報德
【第16句】:【—把鼻涕,一把眼淚】形容不住地哭泣。或說:一行鼻涕 兩行淚。成語:涕泗交流。袁靜孔厥《新兒女英雄傳》:“他 說到傷心的地方,一把眼淚一把鼻涕,哭得眼都腫了。”
【第17句】:初二三的月亮——不明不白
【第18句】:神龕上戳窟窿——妙(廟)透了
【第19句】:【促風暴雨,不入寡婦之門】(諺)促風:又急又猛的狂風。即使遇到急風暴雨,也不進寡婦人家去躲避。舊指寡婦門前是非多,必須遠避嫌疑。 也作“疾風暴雨,不過寡婦之門。
【第20句】:【有錢難買老來瘦】見“干金難買老來瘦”。
【第21句】:【人言可畏】釋義:流言飛語令人生畏。例句:大興營是個二百多戶人家的大村,可不是小事。常言說‘人言可畏’,…一
【第22句】:【人不保心,木不保寸】(諺)人不能擔保誰的心都是好的,樹也不能擔保它寸寸都是好木材。指人心隔肚皮,最難猜測。
【第23句】:【舌頭底下壓殺人】(諺)舌頭能把人壓死。指舌頭能搬弄是非,無中生有,制造事端,挑撥離間,陷人于死地。 也作舌頭片子壓死人。 舌頭根子下能壓死人。
【第24句】:【出頭的椽子先爛】椽子,梁上的木條下端外露構成屋檐。 謂出頭有危險。類似的:出林筍子先折斷/出水船兒先爛 底。丁玲《太陽照在桑干河上》:“再說,提出來了,通不過也 是白費,誰心里也在琢磨著:出頭的椽子先爛咧。”
【第25句】:鄰院的老爺爺去世了,我夜晚不敢出門。哥哥說:“人死如燈滅。可別信神信鬼的,自己嚇自己!”(河南·太康)
【第26句】:【九九八十一,家家做飯坡里吃】(諺)九:自冬至日起,每九天為一“九”。指九九共八十一天,九九過完,天氣轉暖,農家忙于春耕,顧不上在家吃飯,家家都把飯送到地里。
【第27句】:被窩里放屁一臭自己;獨吞
【第28句】:【屬牛皮紙糊的鼓面子——經不住敲打】見“水豆腐——不經打”。
【第29句】:【把心掏出來】(慣)指對人一片赤誠。
【第30句】:【民以食為天】(諺)老百姓把糧食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指糧食是民生的根本,是人類社會物質生活的重中之重。
【第31句】:眼看暑假就要結束了,我的作業還沒完成一半。奶奶提醒我,我總說時間還早。“別說時間早,一去沒處討;別說你還小,人生容易老。”奶奶說。(山西·平陸)
【第32句】:【屋里點火外頭亮】(諺)比喻避著人在自己家里做事,四鄰八舍的人其實知道得一清二楚。
【第33句】:徐庶進曹營——言不發
【第34句】:【跑龍套】(慣)原指傳統戲曲中扮演±兵或隨從的角色。比喻擔當無關緊要的責任或做些無足輕重的事情。
【第35句】:【上天無路,入地無門】無處可去,絕望。成語:走投無路。 明代《西游記》:“不須羅噪,但依我分擺:孫大圣和太子同領 著兵將下去,我們三人在口上把守,做個里應外合,叫他上 天無路,入地無門,才顯些手段。”
【第36句】:【蒼蠅碰巴掌】(慣)比喻自找倒霉。
【第37句】:黑瞎子學繡花——不是那把手
【第38句】:【夾雨夾雪,無休無歇】(諺)雨點中夾雜著雪花,會下得沒完沒了。 指雨夾雪往往會久雨難晴。
【第39句】:【雙拳難敵四手】(諺)雙拳:一人。四手:二人。一個人勢單力薄,難以對付兩個人。指在雙方爭斗的較量中,總是寡不敵眾。 也作雙拳難抵四手,好漢也怕人多。 雙拳難敵四手,四手還怕人多。
【第40句】:【賣菜的不摻水,買菜的撅著嘴】只看表面,甘心受騙。或 說:賣菜的不摻水,買菜的不喜歡。李準《黃河東流去》:“賣 菜不使水,買菜撅著嘴,賣青菜全憑一個干凈鮮嫩。你不放 水,他占了便宜還不高興,你把菜偷偷灑上水,賺了錢他還 舒坦。”
【第41句】:【擺龍門陣】(慣)指聊天或講故事。
【第42句】:【羊上狼不上,馬跳猴不跳】釋義:比喻你動他不動,行動不協調。例句:“咱們打仗一靠官帶,二靠弟兄們敢拼。要是大家氣不順,羊上狼不上,馬跳猴不跳,這仗永遠也打不勝。”
【第43句】:扁擔騰空——誹謗(飛棒)
【第44句】:水中撈月——場空
【第45句】:【老鴰別嫌豬黑】(諺)老鴰(gua):烏鴉。烏鴉是黑的,黑豬也是黑的,誰也別嫌誰。借指人不可只看到別人的缺點,看不到自己的缺點。 也作“烏鴉別笑豬兒黑”。
【第46句】:【九月冷,十月溫,秋底下還有個小陽春】(諺)農歷的九月天氣乍冷,十月秋末,天氣又有幾天返暖。 指秋后天氣返暖,是氣候變化常有的現象。
【第47句】:【強龍不壓地頭蛇】釋義:比喻外來人盡管厲害,也斗不過當地的勢力。例句:行者道:“你也忒自重了,更不讓我遠鄉之僧。也罷,這正是強龍不壓地頭蛇。”
【第48句】:賣了鞋子買帽子一顧頭不顧腳
【第49句】:【說一是一,說二是二】說話算數,說一不二。清代《紅樓 夢》:“你不當家,我也不來問你,你如今現在是說一是一,說 二是二。”
【第50句】:有一次,我考試只得了六十多分,連著幾天都無精打采的,奶奶說:“不怕百戰失利,就怕灰心喪氣。快振作起精神來!”(廣東·龍門)
【第51句】:【吃人家飯,給人家干】在經濟上受人控制。或說:受人一 飯,聽人使喚/端人家碗,服人家管。馬烽西戎《呂梁英雄 傳》:“吃人家的飯,就給人家干。人家讓干啥還不是個干 啥。”
【第52句】:【櫻桃好吃樹難栽】指好事開頭難。李季《王貴與李香 香》:“小曲好唱口難開,櫻桃好吃樹難栽;交好的心思兩人 都有,誰也害臊難開口。”
【第53句】:【變戲法】(慣)本指表演魔術,比喻耍弄騙人的手段。
【第54句】:我看表弟在吃冰糕,就說:“來,讓哥咬一口。”媽媽說:“看把你饞的,舌頭都掉在地上了。”(山西·高平)
【第55句】:【死要面子活受罪】為了滿足虛榮心,硬裝門面,弄得狼狽 不堪。陸文夫《圍墻》:“唉,我這個人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人家都怕我辦事不穩,可我又偏偏喜歡性急。”
【第56句】:算盤子進位——以一當十
【第57句】:考試快結束的時候,班里只剩下三四個成績差的還沒做完試卷。這時鈴響了,李老師走進班,笑著說:“時間到了,交卷吧,再熬也熬不出多少油水啦!”(河南·虞城)
【第58句】:【閑茶悶酒無聊】煙飲茶喝酒抽煙,常常為了消閑解悶。 戴厚英《人啊人》:“都學會了抽煙,閑茶悶酒無聊煙。都覺 得無聊嗎?”
【第59句】:【老板】“老板”在新中國成立前是私營企業主的代稱,“大老板”就是資本家了。新中國成立后,通過“三大改告”,實現了公有制,自然也就失去了老板存在的土壤。改革開放以后,私營經濟又有了大發展,出現了“老板”遍地都是的現象,具有億萬資產大買賣的富豪稱“老板”,小吃店的店主、擺地攤的攤主也稱老板,反正見怪不怪,人們也都習慣了。那么,“老板”是怎么來的呢? “老板”一詞的來源,有多種說法,這里只選擇一種,“老板”源于“拍板”。“老板”最早是用于稱戲班班主的。如梅蘭芳在舊時稱梅老板。清代張濤《津門雜記》云:“優伶美其名‘相公’,即‘像姑’之訛音,言其男而像女也。向居候家后,其寓所日‘下處’,主人日‘老板’;多半亦梨園子弟出身,積有資金,遂畜雛伶,自立堂門。”這里再明白不過地說明,戲班班主稱為“老板”,他們多是梨園子弟出身。戲班班主被稱為“老板”,是從唱曲中的“拍板”來的。要節奏鮮明,就得有指揮棒,指揮戲曲演唱的指揮棒,就是“拍板”,即打拍子的長條板子。明代曲論家王驥德在《曲律》中所說的“蓋凡句有長短,字有多寡,調有緊慢,一視板以為節制。”明代魏良輔的《曲律》中曾說:“惟腔與板兩工者,乃為上乘。”這就是說,演唱者要唱得腔純板正,才算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從這里,我們不難看出“老板”之“板”是源于“拍板”之“板”的端倪來。正因為曲壇領袖或戲班班主多是“腔純板正”的梨園杰出人物,正因為他們老于板眼純正而歌,所以把他們稱為“老板”是再形象不過了。
【第60句】:【七孔生煙,三尸冒火】(慣)七孔:七竅,指雙眼、雙耳、雙鼻孔和口。三尸:道家稱在人體內作祟的三個神,每于庚申日將人的罪過奏聞天帝,以減人祿命。形容著急或生氣到極點。
【第61句】:【糖塊掉到蜜罐里——甜上加甜】(歇)形容生活非常幸福、美滿。
【第62句】:【 你待我一尺,我報你一丈】講義氣,有禮貌,加倍報答。或 說: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姚雪垠《李自成》:“我郝搖旗 雖是粗人,還知道什么是朋友義氣。你待我一尺,我報你一 丈。”
【第63句】:【豆腐多了一包水,空話多了無人信】(諺)空話:不實的話。豆腐多了水分就多,空話多了誰也不會相信。指說話要取得人們的信任,就必須實話實說,有根有據。
【第64句】:【全福人】結婚前請“全福人”幫忙,結婚時請全福人操持是結婚時的一種風俗。所謂“全福人”,一般指此人自己的父母健在,老公及公公婆婆也健在,她自己還需要兒女雙全。這是為什么呢?它來源于要借“全福人”的福,非全福人不能到跟前。縫被子需要全福人幫忙,被子的四角要放上紅棗、桂圓、花生、蓮子,寓意早生貴子;新娘子吃的餃子、長壽面需要全福人來做;結婚這天,娶親太太需要由全福人來充當;入洞房后,新郎新娘同坐,并由全福人喂沒有煮熟的餃子,邊喂邊問:“生不生?”新娘定要回答:“生。”(生孩子與水餃生同音);睡前要由全福人給新人鋪好被褥,放上栗子、花生、棗,意為“早立子,花搭著生。”至此,全福人的任務圓滿完成。
【第65句】:【饅頭】“饅頭”是中國人的主食,特別是中原地區和北方。現在商品流通快捷方便,南方人也吃饅頭,北方人照吃大米。中國人吃饅頭的歷史,至少可追溯到戰國,《事物紺珠》記載“秦昭王作蒸餅”。蕭子顯在《齊書》中記載,朝廷規定太廟祭祀時用“面起餅”,即“人酵面中,令松松然也”。可見“發面”古已有之。有了發酵的面起餅,不愁沒有饅頭。但饅頭的來歷卻出自《三國演義》。諸葛亮平蠻回到瀘水,忽然陰云布合,狂風驟起,兵不能渡,回報孔明。孔明問孟獲,獲日:“瀘水原有猖神為禍,用七七四十九顆人頭并黑牛白羊祭之,自然風平浪靜,境內豐熟。”孔明日:“我今班師,安可妄殺?吾有主意。”遂命行廚宰殺牛羊,和面為劑,塑成人頭,眉目皆具,內以牛羊肉代之,為言“饅頭”奠瀘水,岸上孔明祭之。祭罷,云收霧卷,波浪平息,軍獲渡焉。后明人郎英《七修類稿》記:“饅頭本名蠻頭,蠻地以人頭祭神,諸葛之征孟獲,命以面包肉為人頭以祭,謂之‘蠻頭’,今訛而為饅頭也。” 至清代,饅頭的叫法發生了變化。北方把沒有餡的稱為饅頭,有餡的稱為包子。而南方則把有餡的稱為饅頭,無餡者也叫做“大包子”的。《清稗類鈔》辨饅頭:“饅頭,一日饅首,屑面發酵,蒸熟隆起成圓形者。無餡,食時必以肴佐之。”“南方之所謂饅頭者,亦屑面發酵蒸熟,隆起成圓形,然實為包子。包子者,宋已有之。” 直到現在,饅頭都沒有一個統一的叫法。在北方,對沒有餡的饅頭,有稱作“饃”、“卷子”的。在南方,對有餡的饅頭,也有稱作“面兜子”、“湯包”的。但,“饅頭”之稱南北皆通,而“饃”、“卷子”、“面兜子”、“湯包”都是地方性稱謂。
【第66句】:【將軍肚】“將軍肚”就是我們所說的大肚子,也有叫“啤酒肚”的。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將軍肚越來越多。在過去很多人以將軍肚為榮,認為有氣派。其實,將軍肚對身體健康危害很大,所以現在時興減肥。將軍不一定都是大肚子,那么,為什么把大肚子稱為“將軍肚”而不稱作宰相肚呢?這和清末一位著名的將領有關,他就是湘軍統帥之一的左宗棠。左宗棠身材魁梧,喜歡開玩笑,詼諧幽默,他曾指著自己的大肚子說:“將軍不負腹,腹亦不負將軍。”“將軍肚”因此廣泛流傳開來。左宗棠尤其喜歡拿自己的大肚子開玩笑。左宗棠領兵駐甘肅時,炎夏的一天,他躺在榻上,撫摸著自己的大肚子,問身邊的侍從:“你知道這大肚子里裝的是什么嗎?”侍從回答說:“都是燕窩魚翅。”左宗棠聽后,笑斥道:“你說的是什么話?”侍從又說道:“那裝的是甲魚、火腿了。”左宗棠聽后大笑:“你不知道這里面裝的是絕大侖嗎?”侍從不解,卻又不敢直言左帥,出來對人說:“什么樣的金輪,將軍能吞到肚子里,何況還是絕大的。”人們聽了被逗得捧腹大笑。還有一次,左宗棠向左右說:“你知道我肚子里裝的是什么東西嗎?”有人說是滿腹經綸,有人說是甲兵百萬,也有人說是包羅萬象。左公聽后搖頭說都不對。忽然一小校站起來大聲說:“大帥的肚子里沒有裝東西,都是屎。” 此語一出,驚壞了四座,人們都為這個膽大包天的小校捏了一把汗,不料左公不但沒有處罰這個小校,還帶著喜色地說:“這話還差不多。”像這樣的故事在左帥身上發生過不止一次,每次都是以溫和幽默的方式處理,可見左帥為人之率真。
【第67句】:【 兵來如梳,賊來如篦,匪來如剃】篦子比梳子的齒更密。舊 時兵卒,跟盜賊、土匪一樣,都搶劫人民財產,而土匪尤為兇 惡。白危《墾荒曲》:“兵來如梳,賊來如篦,匪來如剃……兵 就是匪,匪就是兵,叫誰誰也分不清。”
【第68句】:唱戲不拉胡琴——干嚎
【第69句】:【有智贏,無智輸】(諺)指在任何比賽中,智慧的高下往往決定著輸贏。
【第70句】:【煞上褲腰帶就充貞節女】(慣)比喻剛干了壞事,轉臉就假裝好人。
【第71句】:媽媽說我寫字潦草看不清,爸爸說:“他的字是木工的道,自己的號——自己清楚,別人不知道。”(河北·廣平)
【第72句】:【下雨不打傘——淋著】(歇)1淋:諧“輪”。指按次序輪到了。 2淋:諧“臨”。指事情落到身上。
【第73句】:將帥無謀,累死三軍。
【第74句】:媽媽是教師,她每天很早就往學校趕,晚上總是天黑了才回家。爸爸心疼地說:“你每天是兩頭黑洞洞,中間緊繃繃,要注意身體啊!”(江蘇·海安)
【第75句】:【騎驢不知趕腳的苦】釋義:比喻體會不到別人的苦處。例句:“坐車的都是有錢的,他們哪兒知道拉車的苦!一個錢也不肯多給,你跑慢了他還不樂意,哎,真是騎驢不知趕腳的苦哇!”
【第76句】:【倒插門】(慣)比喻男子到女方家里結婚落戶。 也作“倒踏門”。
【第77句】:【不知馬王爺長幾只眼】(慣)馬王爺:迷信稱掌管馬房的神,長有三只眼。指愚人不知道馬王爺有三只眼。比喻人沒有受到應有的教訓,就不知道對方的厲害。 也作“不知道馬王爺三只眼”。
【第78句】:【凡事留人情,日后好相見】(諺)凡做事要給人多留情面,以便日后再見面時好相處。指待人處事要寬厚,為日后留有余地。 也作凡事留人情,后來好相會。 萬事留人情,后來好相見。
【第79句】:【是親必顧】(諺)指只要沾親帶故、關系親近,總不免要徇情顧面。 也作“是親都有一顧”。
【第80句】:【海枯石爛不變心】感情專一,永不變心,多指愛情。尤鳳 偉《中國一九五七》:“只要兩人真誠相愛,海枯石爛不變心, 終會有一個圓滿的結局的。”
【第81句】:硬樹要靠大家砍,難事要靠大家做。
【第82句】:【羊在山坡曬不黑,豬在圈里捂不白】(諺)捂:封閉,悶著。比喻人與事物的本質難以改變。
【第83句】:大船載太陽——勉強度(渡)日
【第84句】:【猴兒拿虱子——瞎掰】(歇)拿:捉。掰:用手把物分開或折斷。指胡來,胡說。
【第85句】:【踩著別人腳印走】模仿或學習。成語:步人后塵。劉紹 棠《蒲柳人家》:“所以我想讓滿子今年趕快上學,踩著他姑 父的腳印步步高升。”
【第86句】:【七情六欲】“七情六欲”一詞,源于儒家典籍。“七情”是儒家所指的人的七種感情,語出《禮記·禮運》,指人的喜、怒、哀、懼、愛,惡、欲,是與生俱來的,不用學習。中醫講的七情是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感的總稱。七情的變化,一般屬于生理活動范圍。而“六欲”是指人的各種欲望,《呂氏春秋·貴生》對六欲作了解釋,東漢高誘作了注釋,認為所謂六欲,是指生、死、耳、目、口、鼻。佛教引進后,從佛家角度對六欲作了新的概括,佛家以色欲、形貌欲、威儀姿態欲、言語音聲欲、細滑欲、人想欲為“六欲”。后來,人們把“七情”和“六欲”聯系起來,用來泛指人的各種感情和欲望。如《金瓶梅詞話》“單道世上人,營營逐逐,急急巴巴,跳不出七情六欲的關頭,打不破酒色財氣圈子。”直到現在,“七情六欲”一詞還經常被使用。
【第87句】:【腰里掖副牌,誰到跟誰來】指隨時可能發生爭吵,或發生 性關系。浩然《艷陽天》:“瞧你這個人,怎么腰里掖著一副 牌,誰到跟誰來呀?我們有我們的事兒。”
【第88句】:山鷹站在崖頂上——登高望遠
【第89句】:【不說不笑不熱鬧】指空閑時有說有笑,心情愉快。《馬烽 小說選》:“不說不笑不熱鬧,那兩個年輕人整天忙工作,讓 他們也歇一歇,喘一喘。”
【第90句】:【雞窩里飛出金鳳凰】(慣)比喻條件、環境差的地方出了俊美、優秀的青年。 也作“雞窩里飛出金翅鳥兒”。
【第91句】:春苗得雨——正逢時
【第92句】:【掌刀把子】(慣)比喻掌握權力。
【第93句】:【好戲還在后頭】(慣)指事情還沒有完結,熱鬧的場面和激烈的爭斗還在后面。 也作“鬧戲還在后頭”。
【第94句】:【做東】朋友們聚會,主動大方者說:“今天我做東,請大家吃烤鴨。”這里“做東”是主人請客的意思。“做東”源自春秋時期,它的初起義是“主人”的意思。《左傳·僖公三十年》記載了春秋時期秦晉聯軍攻打鄭國,鄭文公以供應秦國后勤物資為由請求秦國撤兵。他派出燭之武對秦穆公說:“如果秦不滅掉鄭國,而讓鄭國成為東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國使者來來往往中缺乏資財食用,就可以由鄭國來供應,這樣做對秦國有利無害。”后來秦國果然撤軍,晉國軍隊無奈也只好作罷。“舍鄭以東道為主”,因鄭國在秦國東面,故稱東道國。在《禮記》中也有類似的記載,《禮記》中的《曲禮篇》記載:“主人就東階,客就西階。”從有關主客之間禮儀的規定中,可以看到“東”位就是代表主人。后來,“東道主”便成了一個固定的名詞,我們所說的“房東”、“股東”、“東家”、“做東”等,其實都是從以上兩篇文獻中演化而來的。
【第95句】:【取得真經是唐三藏,闖下亂子是孫悟空】孫悟空保護唐僧 去西天取經,出了事都怪孫悟空,取經的功勞都歸唐僧,事 出《西游記》。意為功勞歸自己,錯誤推旁人。或說:取得真 經唐僧受,惹下禍來行者當。柳青《種谷記》:“說得好聽! 取得真經是唐僧,闖下亂子就是孫悟空?我不去!”
【第96句】:【曹操諸葛亮——脾氣不一樣】(歇)曹操:東漢末期魏王,善于權謀。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足智多謀。指曹操和諸葛亮是截然不同的兩種聰慧人物。 泛指人的性格、志趣等各不相同。
【第97句】:拆東墻補西墻——湊合著過
【第98句】:【容情不舉手,舉手不容情】見“留情不舉手,舉手不留情”。
【第99句】:屠夫送禮——提心吊膽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