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饑梳頭,飽洗澡】(諺)餓著肚子梳頭,吃飽了飯洗澡。指梳頭宜在飯前,洗澡宜在飯后。
【第2句】:三畝竹園出根筍——獨(dú)一無二;格外珍貴
【第3句】:【哪邊炕熱往哪邊擠】(慣)指人鉆營取巧,哪兒有好處就往哪兒鉆。
【第4句】:水獺上山——裝熊(雄)
【第5句】:【跳窩雞不下蛋】做事不安心,不專心,難以成功。《中國 青年報》(1982,7,13):“跳窩雞不下蛋這句俗話,我從小就 聽人說過,然而直到現(xiàn)在,我才理解了他的含義。跳窩雞為 什么不下蛋呢?我想,大概是這樣的雞對下蛋的窩過于挑 剔,總覺得自己這個蛋非同一般,一定要選一個最理想的窩 才肯下,而這樣的窩又總也找不到,于是跳來跳去,不僅耽 誤了下蛋時間,又使生蛋的機(jī)能開始蛻化。”
【第6句】:吃飯的時候,我掉了好多飯在地上,老祖母看見了說:“你看,飯把你的腳面都砸腫了。”(四川·西昌)
【第7句】:【官土打官墻】(慣)比喻用公眾的錢辦公眾的事。
【第8句】:馬脖子上的銅鈴——叮當(dāng)響
【第9句】:【拿著黃牛便當(dāng)馬】(慣)比喻隨便拉人來替罪。也比喻拿不合格的來頂替。 也作“拿了黃牛當(dāng)馬騎”。
【第10句】:輪到第五組做值日,他們互相推脫,一個個溜走了。下午,老師發(fā)現(xiàn)后說:“你們比其他組還多兩個人呢,這真是‘龍多不下雨,人多不干活’啊!”(河南·寶豐)
【第11句】:雷聲大,雨點小——虛張聲勢
【第12句】:【坐在家里等屋壓】消極等待,沒有好處。成語:坐以待 斃。王統(tǒng)照《山雨》:“再一說:咱也要另找點路子走,難道真 要坐在家里等屋壓?”
【第13句】:【半天云里拍巴掌——高手】(歇)本指高空里的手,轉(zhuǎn)指技能高超的人。
【第14句】:神婆子念咒——瞎說;瞎叨叨;胡叨叨
【第15句】:【娘想兒,流水長;兒想娘,筷子長】(諺)母親想念兒女,像流水一樣長流不斷;兒女想念母親,卻像筷子那樣很短很短。指母親對兒女的情愛是永無休止的。
【第16句】:【穿小鞋】“穿小鞋”是比喻暗中給人刁難或暗中打擊報復(fù)。“穿小鞋”源自一個民間傳說。在古代,確實有“小鞋”,不過,它是一種愚昧的民俗。小鞋是因為女子從小纏足后形成的小腳,稱為“三寸金蓮”,鞋子必然是小鞋才合腳。相傳,古代女孩子出嫁,由娘家把女孩鞋樣送到婆家,由婆家按鞋樣做成鞋子,再送回來讓新娘子上轎時穿。傳說宋朝有個叫巧玉的姑娘,她后母要把她嫁給又丑又啞的娘家侄子,巧玉不依,后母想整治她。適逢有人給巧玉介紹了一個滿意的男人。后母背地里剪了個很小的鞋樣給男方送去,由男方制作一雙迎娶的新鞋。出嫁那天,巧玉上轎要穿新鞋,可這怎么也穿不上,一氣之下,便懸梁自盡了。從那時起,人們便將這種背地里刁難人打擊報復(fù)的行為或使壞點子整人的行為叫做“穿小鞋”。
【第17句】:【不圖鍋巴吃,不在鍋邊轉(zhuǎn)】(諺)比喻不是為了某種利益,就不會有行動。
【第18句】:【一二一,原地踏步】原為操令,借指沒有進(jìn)展。成語:停滯 不前。從維熙《杜鵑聲聲》:“因此,出了學(xué)校門,我們的關(guān)系 是一二一,原地踏步。”
【第19句】:【爹有娘有,不如自個有】(諺)爹娘再有錢,也比不上自己手里有錢。指人要靠自己,貴在自立。
【第20句】:【不鉆不穴,不道不知】(諺)物體不鉆就穿不出洞,意思不說就領(lǐng)會不清。指心意要表述清楚,不把話說清就容易引起誤會。 也作“不鉆不透,不說不知”。
【第21句】:【少怕傷妻,老怕克子】釋義:年輕人怕死去妻子,老年人怕死掉兒子。列句:馬老爹聽說祥子的妻子病死了,心里也很難過。他安慰祥子說:“孩子,我知道你心里不好受,少怕傷妻,老怕克子啊!可你也得往遠(yuǎn)處想,自個兒多保重啊!”
【第22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慣)比好的差一些,比差的好一些。指處于中等水平。
【第23句】:【瓦罐不離井上破】瓦罐打水,早晚會在井沿上碰破。借 指早晚會出事,難以避免。張賢亮《河的子孫》:“你呢,瓦罐 不離井口破,只要來得回數(shù)多,老這么下去,非出事不行。”
【第24句】:【 人嘴快如風(fēng)】形容傳話快。清代《歧路燈》:“又道入嘴快 如風(fēng),登時內(nèi)外男女,都知道譚紹聞家鬧出搜賭亂子來了。”
【第25句】:三伏天的高粱苗——節(jié)節(jié)上升
【第26句】:【 有風(fēng)的使風(fēng),有雨的使雨】各人使出自己的本領(lǐng)。或說: 能行風(fēng)的行風(fēng),能行雨的行雨。成語:各盡所能。《小說月 報》(1983,3):“國家提倡擴(kuò)大企業(yè)自主權(quán),開展自由市場, 自由競爭,有風(fēng)的使風(fēng),有雨的使雨,八仙過海,各顯其能, 就看誰能為國家多賺錢。”
【第27句】:【墊踹窩】(慣)踹窩:路面上踐踏而成的坑窩。本指墊平踹窩。比喻供人踐踏,代人受過。
【第28句】:【貪產(chǎn)貧,惜產(chǎn)窮】(諺)貪產(chǎn):貪占產(chǎn)業(yè)。惜產(chǎn):死守產(chǎn)業(yè)。指對財產(chǎn)貪占或死守不舍的,都會受窮受困,不得自在。誡人不可貪占,也不可吝嗇。
【第29句】:【物有不同物,人有不同人】(諺)物和物不一樣,人和人也不會相同。指人與人總有差別,不能強(qiáng)求一律。
【第30句】:兩個麻子結(jié)婚——點子不少
【第31句】:【放魚入海,縱虎歸山】釋義:比喻放走敵人,留下禍根。“魚”又作“龍”。例句:曹操下令軍中日:“今劉備釜中之魚,阱中之虎;若不就此時擒捉,如放魚入海,縱虎歸山矣。眾將可努力向前。”
【第32句】:【 天上掉下來的,地下冒出來的】指不可能,或意外出現(xiàn),幸 運(yùn)得到。曹禺《日出》:“您說這錢現(xiàn)在不從四爺身上想法 子,難道會從天上掉下來?”
【第33句】:【路在口邊】(諺)指出遠(yuǎn)門不認(rèn)識路,勤動嘴問人就會知道。也指勤動嘴向人請教,生活前景就不會迷茫。 也作路出嘴邊。 路在嘴巴上。
【第34句】:出土的甘蔗——節(jié)節(jié)甜
【第35句】:【橫下一條心】(慣)指下了非常大的決心。 也作“橫下心”。
【第36句】:【都說十五月亮好,一夜不如一夜圓】釋義:比喻一天不如一天,事情向壞的方面發(fā)展。例句:風(fēng)里雨里,酸甜苦辣,這些年總算熬過來了,孩子也大了,自己也老了,還有一身病,真像人家說的那樣:都說十五月亮好,一夜不如一夜圓。
【第37句】:拿著棒槌縫衣服——啥也當(dāng)針(真)
【第38句】:我看書時,一會兒去拿餅干吃,一會兒又去吃蘋果。爸爸說:“你尖尖壇子站不穩(wěn),屁股尖尖坐不住。”我聽了趕緊認(rèn)真看書,不再跑東跑西了。(江蘇·如東)
【第39句】:【棗核兒——兩頭尖】(歇)兩頭:本指棗核兒的兩端,轉(zhuǎn)指前期和后期。尖:諧“艱”。指窮人的生活在幼年和老年時期最艱難。
【第40句】:【自家窩里雞爭斗】(慣)比喻內(nèi)部鬧矛盾,起紛爭。
【第41句】:跳到黃河洗不清——冤枉
【第42句】:【財壓奴婢,藝壓當(dāng)行】(諺)當(dāng)行(hang):同行。指憑著錢財多就可使奴婢們服服帖帖聽從使喚,憑著技藝高就可使行內(nèi)人心服口服對你敬重。
【第43句】:【瓜從瓤里爛】釋義:比喻從內(nèi)部開始瓦解。例句:沉住氣!老子什么關(guān)口沒闖過?管你文來武打,有這口氣,老子就要招兵買馬,教你瓜從瓤里爛!
【第44句】:理發(fā)店關(guān)門——不理了
【第45句】:吃辣椒喝白干——里外發(fā)燒
【第46句】:古董店里的老鼠——碰不得
【第47句】:【藥補(bǔ)不如食補(bǔ)】(諺)論滋補(bǔ),再好的藥物也比不上普通的飯食。 指食物是最有營養(yǎng)價值的滋補(bǔ)品。
【第48句】:【狼上狗不上】(慣)形容人心不齊,步調(diào)不一致。
【第49句】:奶奶說,人年輕的時候應(yīng)該艱苦奮斗,攢下錢財,老了走不動的時候,即使沒有兒女贍養(yǎng)也不至于受罪,說是“禾怕霜降風(fēng),人怕老來窮”。(廣西·平南)
【第50句】:【物不平則鳴】(諺)比喻人在受到不公正對待時,就會嗚叫呼冤。
【第51句】:【烏金更比黃金貴】烏金,比喻墨,借指知識文化。謂知識 比財富重要。《北京日報》( 1988,11,11):“古人有一句名 言:烏金更比黃金貴。指的是金錢再有價值,也沒有知識 (墨)貴重。今天細(xì)細(xì)想來,此話仍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
【第52句】:【一手托兩家】(慣)比喻同時為當(dāng)事雙方辦事,一次解決兩家的問題。
【第53句】:【糊涂一時,不能糊涂一世】應(yīng)吸取教訓(xùn),不能永遠(yuǎn)糊涂。 柳青《種谷記》:“像他那樣的人,沒有自愿往絕路上走的,糊 涂一時,不能糊涂一輩子。”
【第54句】:【肉骨頭落了鍋——啃定】(歇)啃:諧“肯”。指某事是確定無疑的。
【第55句】:【打了騾子馬受驚】(諺)比喻懲罰某人,旁邊的人會受到驚嚇。 也作打了騾子驚了馬。 打了騾子馬也驚。
【第56句】:姥姥見我要把剩飯倒掉,馬上攔著說:“唉!百粒不成面。吃了不痛扔了痛啊!”(江蘇·鹽城)
【第57句】:【水深見長人】(諺)長(chang)人:身材高大的人。比喻在關(guān)鍵時刻才能顯現(xiàn)出英雄本色。
【第58句】:【好筍鉆出笆外】(慣)笆:籬笆。 比喻好處被別人占去。
【第59句】:【一盆漿糊,漿糊一盆】極言糊涂。成語:糊里糊涂。《人民 日報》(1981,12,27):“家庭里籠罩著一層混沌,又何以教育 兒女成人?一盆漿糊,漿糊一盆,想來未免有點可憐。”
【第60句】:【色膽大如天】(諺)指迷戀女色的人,膽子就像天那么大,什么也不怕,什么也不顧。 也作“色膽天來大”。
【第61句】:【亂七八糟】“亂七八糟”是人們常用的口頭語,用來形容雜亂無章、一片混亂的一個詞語。這詞源自歷史上的兩次叛亂,一次是西漢時的“七國之亂”,一次是西晉時的“八王之亂”。西漢景帝時,膨脹起來的諸侯王勢力已危及到皇帝的統(tǒng)治。漢景帝采納晁錯的意見,削減諸侯王的領(lǐng)地和特權(quán),引起諸侯王的強(qiáng)烈不滿,吳王劉漳串通楚王、趙王、膠東王等六王,打著“誅晁錯,清君側(cè)”的旗號,聯(lián)合起來叛亂。漢景帝聽信讒言,錯殺了晁錯,仍不能退兵。最后,派大將周亞夫領(lǐng)兵平定了這場叛亂。史稱“七國之亂”。西晉晉武帝司馬炎死后,他的兒子司馬衷做了皇帝,司馬衷昏庸無能。有一次他外出,聽到青蛙的叫聲,便問侍從:“為官乎,為私乎?”是說這些青蛙是公家的,還是私人的。侍從聽后,哭笑不得,只得說,在官田為官,在私田為私。這樣的皇帝當(dāng)然掌不了權(quán),結(jié)果大權(quán)落到其外祖父楊駿手中。司馬衷的皇后賈后野心勃勃,欲掌皇權(quán),她設(shè)計謀殺了楊駿,請汝南王司馬亮輔佐,后又對汝南王不放心,便派楚王司馬韓殺死了汝南王。后來趙王司馬倫發(fā)動政變,殺死賈后,自立為帝。這又引起其他一些諸侯王的強(qiáng)烈反對,先后又有五個王參與了這場叛亂,最后,以司馬衷被毒死,另立一個新皇帝結(jié)束。這場叛亂持續(xù)了十六年,先后有八個王參與了叛亂,史稱“八王之亂”。 “七亂”、“八亂”,人民災(zāi)難深重,將社會搞得一團(tuán)糟,后人將兩次叛亂聯(lián)系起來,造出一個“亂七八糟”的詞來。
【第62句】:【 樹欲靜而風(fēng)不止】存在著擾亂的因素,無法平靜。劉紹 棠《二度梅》:“然而,樹欲靜而風(fēng)不止;急風(fēng)暴雨又從城市追 到農(nóng)村來了。”
【第63句】:過了春的白菜——不吃香
【第64句】:【好人里頭挑出來的】意即不是好人。挑,也說:揀。尤鳳 偉《中國一九五七》:“你高沖還是個好人?你是好人里挑出 來的吧!”
【第65句】:看到好吃懶做的小叔,爺爺?shù)臍饩筒淮蛞惶巵恚骸澳阊剑觳粫曼S金雨,地不會結(jié)金蘋果,吹牛打不了糧食,說謊填不飽肚子,再不好好干可咋辦啊?”(浙江·溫州)
【第66句】:刀子插在鞘里——鋒芒不露;不露鋒
【第67句】:【貨賣識家】(諺)識家:識貨的人。 指真正的好貨,要賣給有眼力能識貨的買主。也借指真正的人才,只有慧眼人才能賞識。
【第68句】:【掰開指頭算一算】仔細(xì)算算。掰,也說:扳,以動作顯示 計算。老舍《四世同堂》:“你掰開手指頭算算,吃過我多少 頓飯,喝過我多少酒、咖啡,說句不好聽的話,我要把那些東 西喂了狗,它見我都得搖搖尾巴!”
【第69句】:【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這一俗語比喻已經(jīng)敗落的事物,還能奄奄一息地維持一段時間,甚至死后還能發(fā)揮一定作用,屬貶義。此典源出《三國志·魏書·武文世王公傳》注,講的是魏明帝臨終的時候,委托曹爽、司馬懿一起輔佐幼主曹芳。然而,司馬懿久有篡魏之心,曹爽遠(yuǎn)不是司馬懿的對手。當(dāng)時,曹氏宗室有個叫曹同的人,看出了曹氏政權(quán)的危機(jī),上書勸告曹爽,敘說了歷代皇族統(tǒng)治滅亡的原因,勸說他親本族、友異族,依靠有才干的人,以防有變。為此,曹同利用一系列的事物作比喻,來講明道理。他勸說道:“如果沒有泉水,河流就要干涸;樹根腐朽,樹葉就要枯萎,枝葉繁茂,樹根才能得到庇護(hù);枝條凋零,樹干也就孤立了。因此人們常說‘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這是因為這種蟲子腳很多,所以雖然死了,也能支撐其身體不倒。”這句話講的都是自然現(xiàn)象,卻寓意深遠(yuǎn)。可惜,這時的曹魏政權(quán)已經(jīng)岌岌可危,無力回天。
【第70句】:【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諺)指只要有青山在,自然就有樹木,有樹木就不愁沒有柴火。比喻只要保住基本力量,就不愁得不到發(fā)展。 也作留得青山在,何愁沒柴燒。 只要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第71句】:【無巧不成書】俗語“無巧不成書”用來比喻事情非常湊巧。相傳,這句話來源于施耐庵。施耐庵在創(chuàng)作《水滸傳》時,寫到“景陽岡武松打虎”這一段時,文思阻塞,怎么寫都覺得太過生硬,沒有靈性。正當(dāng)為此傷透腦筋的時候,房外傳來一陣喧嘩聲,他停筆走到門口一看,原來是鄰居阿巧喝完了酒,和一條惡狗纏斗在一起。這場人狗相斗的場景,像極了人虎相搏的場面,施耐庵觀看完整個過程,立刻文如泉涌,寫出了精彩絕倫的武松打虎。他把這件事告訴了妻子,妻子說:“真是無巧(阿巧)不成書啊!”以后,這句話逐漸流傳開來。
【第72句】:【種火又長,拄門又短】(慣)種火:引火。拄門:頂門。用來生火嫌長,用作頂門棍又嫌短。形容人或物不成材料,沒有用。
【第73句】:【巧者多勞拙者閑】見“能者多勞”。
【第74句】:【破罐子破摔】(慣)比喻犯了錯誤而不想改正,任其發(fā)展。
【第75句】:【獨(dú)龍難斗群蛇,雙拳難敵四手】釋義:比喻一個人勢孤力單,再勇猛,有本事,也敵不過兩個人或一群人。例句:他嘆了口氣,像是替徐東來解圍似的,對大家說道:“唉!俗話說:‘獨(dú)龍難斗群蛇,雙拳難敵四手。’他,只有孤孤單單的一個人哩!”
【第76句】:【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金錢可以鼓勵人冒險。香港金庸《笑傲 江湖》:“重賞之下,必有勇夫……誰去背回尸首,賞三十兩銀子。”
【第77句】:扳不倒兒蓋被窩——個兒小被(輩)兒大
【第78句】:花大姐逛公園——花花世界
【第79句】:【是灰比土熱,是鹽比醬咸】(諺)灰:燃燒之后的熱灰。醬:面粉加鹽曬成的糊狀食品。凡是灰總比土熱,凡是鹽總比醬成。比喻只要是親友,總比一般人要親近。 也作是鹽就比醬咸,是灰就比土熱。 是灰總比土熱,是鹽總比醬成。
【第80句】:閻王出喪——鬼哭神嚎
【第81句】:【之乎者也】“之乎者也”原來是古代漢語文言文的四個虛詞助語(有時做代詞用),四個字連在一起詞義就發(fā)生了變化,有了新義,用以諷刺那些咬文嚼字無助于解決實際問題的情形,或形容文理不通半文半白的話或一般含有識刺意味。它源自哪里呢?將“之乎者也”撮合到一塊,是宋太祖趙匡胤的一大發(fā)明。據(jù)宋代僧人《湘山野錄》載:宋太祖趙匡胤巡游朱雀門,見門額上寫著“朱雀之四個大字,便問陪同他出游的宰相趙普道:“為何不只寫‘朱雀門’,加‘之’字做什么?”趙普解釋道:“‘之’是助語氣的。”太祖大笑道: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自此以后,便產(chǎn)生了一個新詞語,而且使用頻率頗高,如《紅樓夢》中有:“石頭說:更可厭者,之乎者也,非理即文,不大近情,自相矛盾。” 有,魯迅《孔乙己》云:“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現(xiàn)實生活當(dāng)中也常用到,如:某人好轉(zhuǎn)(音Zhuai)兩句古文,張口之乎者也,酸溜溜的。
【第82句】:【牛蹄子——兩半兒】(歇)半:諧“瓣”。牛的蹄形為兩瓣兒。指彼此分開或各搞各的一套。 也作牛蹄子——分兩瓣。 牛蹄子——兩掰。
【第83句】:【牛打江山馬坐殿】(慣)比喻奮斗得來的勝利果實被別人享受。
【第84句】:【八抬大轎拾不去】八人抬的大轎,接待隆重,表示堅決不 去。古華《浮屠嶺》:“莫要等我冷了心,你再打發(fā)八抬大轎 來抬,我都不會去你那個鬼浮屠嶺。”
【第85句】:【翻臉不認(rèn)人】(慣)形容態(tài)度突然改變,不講一點兒情義或情面。 也作“翻臉不認(rèn)親”。
【第86句】:山鷂子站在崖頭上——高瞻遠(yuǎn)矚
【第87句】:孿生的娃娃——沒大沒小
【第88句】:【好樹結(jié)好桃,好地長好苗】釋義:樹好結(jié)的桃也好,地好長的莊稼也好。例句:常言道:“好樹結(jié)好桃,好地長好苗”。土地是發(fā)展農(nóng)業(yè)的根本。離開了土地,農(nóng)作物就失去了生長的前提。
【第89句】:【春三月,不圓夢】(諺)春三月:春天的總稱。圓夢:迷信根據(jù)夢境來推斷吉兇。指春天的夢虛幻多變,沒有準(zhǔn)頭,無法推斷。
【第90句】:土地爺掏耳朵——崴泥
【第91句】:【熟讀王叔和,不如臨癥多】釋義:王叔和:晉朝的醫(yī)學(xué)家,著有《脈經(jīng)》、《脈訣》。讀醫(yī)書,不如多在治病的實踐中學(xué)習(xí)醫(yī)術(shù)。例句:“熟讀王叔和,不如臨癥多。”不瞞太爺說,晚生在江湖上胡鬧,不曾讀過什么醫(yī)書,卻是看的癥不少,近來蒙少爺?shù)慕逃?xùn),才曉得書是該念的。
【第92句】:【上山捉虎,下海擒龍】(慣)比喻不畏艱險,勇往直前。 也作上山擒虎,下海捉龍。 上山打猛虎,下海擒蛟龍。
【第93句】:【好戲耐看,好曲中聽】(諺)好戲讓人久看不厭,好曲子讓人百聽不煩。指優(yōu)美的戲曲能給人提供高雅的藝術(shù)享受。
【第94句】:【腳不點地】(慣)形容走得飛快或不停地走。 也作腳不沾地。 腳不停趾。
【第95句】:【砸鍋】“砸鍋”這一俗語常用來比喻把事辦壞了。如“把事辦砸了”。 “砸鍋”源自戲劇不同劇種的聯(lián)合演出。清末民國初年,我國北方的京劇曾同直隸梆子(今河北梆子)同臺演出,而劇目、表演等又仍舊各自保持原狀不相混同。人們就將這種班社俗稱“兩下鍋”或“雙下鍋”班社。后來,唐山地方戲評劇后來居上,登上京津舞臺,成為北方影響力較大的劇種之一。有時出現(xiàn)了京、評、梆同臺演出的場景,人們稱之為“三下鍋”。另外,京劇演員為了扮演自己所不會的角色而臨時去鉆研、排練,拓寬戲路,本行也俗稱為“鉆鍋”。在這里,“鍋”已經(jīng)成了“戲”的代名詞。舊時,人們常用“砸鍋飯”來喻失業(yè),而戲要是唱得不好演不下去,自然也就“砸鍋”了。如果演砸了,兩下鍋也好,三下鍋也好,自然又得另起鍋灶。
【第96句】:蟲憑蠕動尋食,人憑勞動養(yǎng)身。
【第97句】:【雞屎拌面——假鹵】(歇)鹵:用肉類、雞蛋、木耳等做湯加淀粉而成的濃汁,用來拌面條等食物,諧“魯”。指假裝愚鈍或糊涂。
【第98句】:【進(jìn)了三寶殿,都是燒香人】佛、法(佛經(jīng))、僧(弟子),為佛 教三寶。三寶殿,佛廟,謂聚會的人目的一致,都是自己 人。汪幸福《浪跡臺灣島》:“進(jìn)了三寶殿,都是燒香人,莫說 那些話。”
【第99句】:【虎生三子,必有一彪】(諺)彪:小虎中最兇猛殘暴的。指母虎一胎所生的幾只小虎中,必有一只是最兇猛殘暴的。
上一篇:《經(jīng)典熟語歇后語》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