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四十四,眼生刺。
【第2句】:【賣卜賣卦,轉回說話】(諺)卜:占卜。卦:算卦。指用占卜、算卦給人相面算命的人,是從算命人的嘴里套出的話又說給算命人聽,完全是騙人的,絕不可信。
【第3句】:【能者多勞】(諺)指能干的人總比別人多勞苦。 也作能者多勞,智者多憂。 巧者多勞拙者閑。
【第4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釋義:善:做好。利:鋒利,精良。器:器具,工具。工匠要做好活,必須事先把工具磨鋒利。比喻要想做好工作,事先一定要把所用的工具準備好。 例句:常言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可見工具之利否,同工作效果是大有關系了。
【第5句】:【炒下豆子自己吃,打破砂鍋讓人賠】 釋義:比喻有了成績歸自己,出了差錯怪別人。 例句:他覺得,作為一級黨的領導,遇有這種情況,必須給下邊承擔責任,下邊同志,往后才敢大膽工作。不能炒下豆子自己吃,打破砂鍋讓人賠。
【第6句】:【把弦上得緊緊的】(慣)比喻做事情抓得很緊,毫不松懈。
【第7句】:【前有車,后有轍】 釋義:前面有車走過,后面便留下車轍印痕。比喻前人的經驗教訓,后人可作為借鑒。 例句:萬一碰上鬼子偽軍跟他在一塊兒,也是一樣辦法,反正跑不了就光榮犧牲。前有車,后有轍,雙喜就是我的榜樣!
【第8句】:【花木瓜——外看好】(歇)花木瓜:即木瓜,果實成熟時呈橘黃色,味道很澀,不供食用。宋代以宣城花木瓜最有名,相傳宣城人刻花紙粘于木瓜上,成熟后以果面花紋供玩賞。本指花木瓜外表好看而無實際用處,轉指人徒有其表。常含譏諷意味。
【第9句】:【不廢江河萬古流】 釋義:這是杜甫《戲為六絕句》詩句。原意是借長江大河奔流不息的形勢,說明唐朝初年四位杰出作家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是不能抹殺的。現用來比喻革命洪流滾滾向前。 例句:韋克老師在分手的時候,對我說的最后一句話就是:“不廢江河萬古流!革命就像黃河的水永遠滾滾向前,一定會得到最后勝利!”
【第10句】:【海水深了,什么魚都有】 釋義:比喻環境復雜,什么樣的人都有。 例句:這幾天俺才琢磨出個理兒來:海水深了,什么魚都有,林子密了,什么鳥都有,天下大了,什么人都有,哪能都長師傅你一樣的心腸。
【第11句】:【車前草】“車前草”是一味很普通且常用的中草藥,利尿解毒。它最大的特點是喜歡生長在道旁,為它的得名埋下了伏筆。 相傳,漢朝時有一位將軍叫馬武。一次,他率領軍隊去戍邊征戰,被敵軍圍困。時值六月,那里酷熱異常,又遇大旱無雨。由于缺食少水,人和戰馬餓死、渴死的不少,剩下的人馬也因饑渴交加,一個個小肚子脹得像鼓一般,痛苦不堪,尿像血一樣紅,小便時刺痛難忍,點點滴滴尿不出來,戰馬撒尿時也嘶鳴掙扎。軍醫診斷為尿血癥,需要清熱利水的藥物治療,因無藥,大家都束手無策。馬武有個馬夫,名叫張勇,一天,張勇突然發現他的三匹馬都不尿血了,馬的精神也大為好轉。這一奇怪的現象引起了張勇的注意,原來馬啃吃了附近道旁上生長的牛耳型的野草。他靈機一動,心想大概是馬吃了這種草治好了病,不訪我也拔些來試試。于是他拔了些草,煎水一連服了幾天,感到身體舒服了,小便也正常了。 張勇把這偶然的發現報告了馬武。馬武大喜,立即號令全軍吃“牛耳草”。幾天后,人和馬都治好了。馬武問張勇:“牛耳草在什么地方采集到的?”張勇向前一指,“將軍,那不是嗎,就在道旁的大車前面。”馬武哈哈大笑:“真乃天助我也,好個車前草!”此后,車前草的名字就傳開了。
【第12句】:【瘸腿驢跟馬跑——趕不上】(歇)指落在人后追趕不上。
【第13句】:無志山壓頭,有志人搬山。
【第14句】:【家和萬事成】(諺)萬事:各方面的事情。家庭和睦了,什么事都能辦成。指家庭和睦是萬事成功的條件。 也作家和萬事興。 家和萬事安。
【第15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釋義:明知有危險,也要冒險而行。 例句:英雄想到這里,就認定這條路走,一定要去跟老虎斗一斗了。趁著酒興,大步向前。正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第16句】:【若要甜,加點鹽】(諺)指單吃甜品不知甜,吃點咸的自然就有了比較。常比喻生活中要正確對待苦樂,不可只追求享受。
【第17句】:【二則二,一則一】見“一是一.二是二”。
【第18句】:【開鑼的戲難唱】 釋義:比喻做事開頭困難。 例句:中匡I有句俗話:開鑼的戲難唱,頭三腳難踢。我把眼淚咽進肚子,總算是邁出了堅強的第一步。
【第19句】:【打火機】現在的打火機小巧玲瓏,多用于抽煙者點煙用。打火機品種繁多,花樣不斷翻新,以至于有人專門收藏打火機,出現了收藏打火機熱。 世界上第一臺打火機是德國化學家德貝萊于1823年發明的,可它的原理卻來自中國。 其實,轉輪打火機源于中國近代的“火鐮”。中國先前抽煙的人,都有一桿煙槍(俗稱煙袋桿),一個煙袋(盛煙葉用),一塊火石和火鐮。火鐮的取火原理是,用一塊比較扁平的石英石,在石英石上的邊緣放一點點硝棉,用一塊似鐮刀狀的黑鐵,猛地擊擦石英石的邊緣,擦出火花,燃著硝棉,然后將硝棉放入裝滿煙葉的煙袋鍋子里,以此點煙。 現代打火機不過是把火鐮換成了轉輪,把硝棉換成了汽油,摩擦產生火星點燃汽油。
【第20句】:【促風暴雨,不入寡婦之門】(諺)促風:又急又猛的狂風。即使遇到急風暴雨,也不進寡婦人家去躲避。舊指寡婦門前是非多,必須遠避嫌疑。 也作“疾風暴雨,不過寡婦之門。
【第21句】:【人老惜子,貓老吃子】見“貓老吃子,人老惜子”。
【第22句】:【開不了張】(慣)做買賣的賣不出貨物。比喻事情無法開頭。 也作“開不了臺”。
【第23句】:【清明節插柳】我國有清明節插柳的風俗,特別是江南,每逢清明節,家家戶戶將柳條插在井邊。“井井有條”的成語就來源于清明插柳活動。現在看來是個植樹造林美化環境的好習慣。 據說,清明節插柳與明太祖朱元璋的原配正宮馬娘娘有關。有一年清明節,馬娘娘身穿便裝出城游玩。可鄉下路窄,不能過車,她只得下車步行。 不知底細的人見了都拍手高叫:“大家快看,好大的一雙腳。”馬娘娘聽見后十分生氣,叫人記住這個村名轉身就走。忽聽得有人哭著走來,馬娘娘一看,原來是個老太婆,老太婆那雙腳,比自己的還大。馬娘娘問其原委,原來是人們譏罵她生有一雙大腳。 馬娘娘聽后,產生了憐憫之情,便說:“那些無知村民,回頭都得殺掉,你可例外,快回去在你家門前插上兩枝柳。” 原來那老太婆是村里“智多星”裝扮的,他見村民奚落馬娘娘,知道闖了大禍,便改裝前往打探虛實。結果不出所料,他趕忙回到村里,通知各家都要在門前插上柳條。 馬娘娘回宮后,立即派兵將那個村子圍得水泄不通,打算將門前無柳的人家全部殺掉。可官兵進村,看見家家門前都插上了柳條,只好作罷。 第二年清明,大伙放心不下,怕馬娘娘又來郊游踏青,便又全都插上了柳條。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風俗。
【第24句】:【老壽星上吊——活膩了】(歇)老壽星:傳說中長壽的仙人。指活得厭倦了,自己尋死。含責罵意。 也作“老壽星上吊——嫌命長了”。
【第25句】:【飯越捎越少,話越捎越多】(諺)托人捎飯食,捎著吃著,越捎越少;托人捎話,捎著添著,越捎越多。 指傳言會越傳越多,越傳越走樣。
【第26句】:【登鼻子上臉】(慣)比喻越來越放肆。 也作踩著鼻子上臉。 踏著鼻子上臉。
【第27句】:【救寒莫如重裘,止謗莫如修身】(諺)重裘:加料的皮毛衣裳。謗:誹謗。指解救寒冷的有效辦法,最好是穿上加料的皮毛衣裳;抵御誹謗的有效辦法,最好是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 也作救寒莫如重裘,止謗莫如自修。 止寒莫若重裘,止謗莫若自修。 御寒莫如重裘,止謗莫如自修。
【第28句】:【老將刀熟,老馬識途】 釋義:比喻老年人有經驗。 例句:“從大叔的身板看,硬朗著呢,老將刀熟,老馬識途,余太君百歲還掛帥出征呢,你不能……”
【第29句】:【鍋也砸了,碗也摔了】 釋義:比喻徹底完蛋。 例句:蕭長春在這個節骨眼兒把個親生兒子沒了,哪還有心緒打麥子,麥子垛一捂一爛,得,甜頭、苦頭全完了,一年白鬧騰,鍋也砸了,碗也摔了,貧農、中農一塊兒挨餓吧!
【第30句】:走路怕暴雨,說話怕輸理。
【第31句】:【被窩里放屁——獨吞】(歇)譏諷人獨占財物或好處。 也作“蒙被子放屁——獨吞”。
【第32句】:【好馬不用鞭催】(諺)好馬上路,會自覺奔馳,不需主人用鞭催趕。 比喻有高度自覺性的人,做事認真負責,用不著別人指使督促。 也作好馬不用鞭催,響鼓不用重槌。 快馬不用鞭催,響鼓不用重錘。
【第33句】:【老天爺不睜眼】 (老天爺瞎了眼)釋義:老天爺不看不管,比喻人世間不公平,黑暗。 例句:這么好的閨女,落到他們手里,真是老天爺不睜眼。
【第34句】:【破車之馬,可致千里】(諺)指有狂力能把車拉破的馬,就有日行千里的本領。比喻有魄力沖破舊規矩的年輕人,往往有異乎尋常的能力。
【第35句】:【嚴將出強兵,嚴婆出巧媳】(諺)將領嚴了,就能帶出強兵;婆婆嚴了,就能帶出巧媳婦。指嚴格的要求能出有用的人才。
【第36句】:【魚見餌不見鉤,人見利不見害】(諺)餌(er):誘魚上鉤的鉤頭肉。 魚只見香餌,不會想到因此喪命;人只見錢財,很少顧及背后的陷阱,指眼前的利益會誘發致命的災禍。
【第37句】:【人心不同,若其面焉】(諺)若:像。人心各不相同,就像人的面容千差萬別一樣。指人心和人面相類,干人千面孔,千人干心機,絕不可強求一致。 也作人心不同,譬若其面。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人心不同如其面。
【第38句】:【豆芽哪怕長得天那樣高,總是一棵小菜】 釋義:豆芽長得再高,仍舊不過是小菜。表示蔑觀、看不起人。 例句:“我偏要管!你不要兇,豆芽哪怕長得天那樣高,總是一棵小菜!”王氏頓著腳回罵道。
【第39句】:【光聽轆轤把響,不見井在何處】(慣)轆轤:安在井上汲水用的工具。 比喻只聽到些風言風語,未見事實。
【第40句】:【強扭的瓜不甜】(諺)比喻用高壓手段強迫人去做事情,不會有美滿的效果。多用在男女婚姻上。 也作強扭的瓜兒不香甜,強迫的婚事不和美。 強擰的瓜不甜,強拔的苗不長。
【第41句】:【兩股道上跑車——走的不是一條路】(歇)指彼此志趣、追求等不同,不是同一類人。
【第42句】:【虎毒不食子】見“大蟲惡殺不吃兒”。
【第43句】:【心急碰上熱豆腐】(慣)指心里正著急,偏又碰上麻煩事。也比喻心里存不住話,聽到什么說什么。
【第44句】:【死棋腹中有仙著】(諺)死棋:無著可走的棋。著(zha。):下棋時走一步為一著。指棋下到看來是無路可走的死棋時,卻有高明的一著使棋局轉活。常比喻事情陷入絕境時,經過努力,往往會出現新的轉機。 也作“死棋肚里有活著”。
【第45句】:【老公雞披蓑衣——嘴尖毛長】(歇)蓑衣:一種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多用棕制成。形容說話尖刻或多嘴多舌。含責罵意。
【第46句】:【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釋義:比喻事物小而齊全,可以作為典型代表。 例句:那小飯館可以說是北京市最基層最不起眼,甚而會被某些自命高雅的人視為最低級最不屑一顧的社會細胞。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其實整個北京城的陰睛風雨、喜怒悲樂,都能從那小小的飯館中找到清晰而深刻的回響。
【第47句】:【好人怕夸,壞人怕扒】(諺)扒:揭露,揭發。指好人怕的是夸贊,夸贊多了就會驕傲松勁;壞人怕的是揭發,揭發罪行就能使他原形畢露。
【第48句】:【老太太吃檳榔——燜啦】(歇)檳榔:這里指檳榔的果實,長橢圓形,橙紅色,可食用。檳榔殼硬,老太太吃時需燜熟。燜:諧“悶”。指悶聲不響,不說話。
【第49句】:【沒有嚴師,難出高徒】(諺)指沒有高標準要求的師傅,就難以培養出技藝高超的徒弟。
【第50句】:【牛吃青草雞吃谷,各人自有各人福】 釋義:各人有各人的福分。 例句:“得靠運氣,靠能耐。牛吃青草雞吃谷,各人自有各人的福。”
【第51句】:【吃不死的痢疾,餓不死的傷寒】(諺)痢疾:一種腹痛、腹瀉的傳染病。傷寒:中醫指多種發熱的病,或由風寒而引起的病。指痢疾病患者不怕多吃,傷寒病患者不怕受餓。 也作“餓不死的傷寒,吃不死的痢”。
【第52句】:【把心掏出來】(慣)指對人一片赤誠。
【第53句】:【冷灰里爆出火來】(慣)比喻事情已經了斷,突然又被人提起。
【第54句】:【衣不壓眾,貌不驚人】見“人不壓眾,貌不驚人”。
【第55句】:【千金難買老來瘦】(諺)指人到老年,最怕身體肥胖;清瘦一點,是難得的好事。 也作“有錢難買老來瘦”。
【第56句】:【天不言而自高,地不言而自卑】(諺)卑:低下。天不說自己高,但自在高處;地不說自己低,但自在低處。借指人的高下自有公論,不在自夸或自貶。
【第57句】:【刮大風吃炒面——張不開嘴】(歇)炒面:炒熟的面粉。本指張不開嘴巴,轉指礙于某事,不好或不能開口說話。
【第58句】:【元宵節】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上元節、燈節,是中國的幾大傳統節日之一。 關于元宵節的起源,民間有許多傳說。 一個傳說是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后,大權落在呂后手中,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后病死后,諸呂在、}: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篡奪劉氏江山。此事傳到劉氏宗室齊王劉襄耳中,劉襄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后,他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系,設計除去了呂祿,“諸呂之亂”終于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后,眾臣擁立劉邦的第四個兒子劉恒登基,稱為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里家家張燈結彩,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元宵節。 另外,還有一則傳說與漢武帝時期的東方朔有關。有一年冬天,下了幾天大雪,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發現一個宮女淚流滿面準備投井。東方朔趕忙上前搭救,并問明自殺的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進宮后再也無緣和親人見面,也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因思念家人,不如一死了之。東方朔對她深感同情,答應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之后,東方朔在長安城中擺了卦攤,求卦的人們所求的都是“正月十五火焚身”的簽語,人們向他求破解之法。他說,只有當今天子能解救你們,我給你們寫個偈語。老百姓拿著偈語,趕緊稟報皇上。 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著“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消夜。”他心中大驚,連忙請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想了一想,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城家家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此外,還要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群中消災解難”。武帝聽后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長安城里張燈結彩,游人如織。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地高喊:“元宵!元宵!”元宵聽到后,終于和家里的親人團聚了。 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里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年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元宵節。
【第59句】:【卷地皮】(慣)比喻貪官對百姓殘酷地剝削掠奪。 也作“刮地皮”。
【第60句】:【大人不責小人過】(諺)指有修養有地位的大人物,不和下人計較。 也指寬宏大量的人,能寬恕下人的粗鄙行為。 也作大人不記小人過。 大人不見小人怪。 君子不記小人過。
【第61句】:【人來投主,鳥來投林】見“鳥來投林,人來投主”。
【第62句】:【偷香竊玉】“偷香竊玉”常用來比喻男子暗中引誘、玩弄女子的行為,屬貶義。其實,它的原意不是貶義,是好事多磨,有情人終成眷屬。典出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溺惑》。據載,晉人韓壽,是三國時魏司徒韓暨的曾孫,英俊瀟灑,才華出眾,在當時權臣賈充門下任司空掾(相當于今天的秘書長吧)。 賈充有兩個女兒。大女兒賈南風,嫁給了史上著名的白癡太子司馬衷,小女兒賈午,尚未出閣。 賈午在府中偶見韓壽,就被韓壽的美貌迷住,經常到韓壽辦公的地方偷窺。但是,一連好多天,韓壽也沒來,賈午相思成疾,臥床不起,不吃不喝。 婢女大多知道小姐是暗戀成疾。一婢女自告奮勇愿往韓壽住處,將賈小姐的意思代為轉達。韓壽聞言心花怒放,當即與婢女定下三更時分前往賈午小姐的閨房,與美人幽會。 兩人一番恩愛纏綿之后,韓壽驚奇賈午身上有一種幽香,這種幽香非常特別,從未從別的女人身上聞到過。賈午告訴他,這是外國人進貢給皇帝的異香,皇帝特賜給她老爸,她從老爸那里要來的,一經沾到身上,幾個月都不消失。自打那以后,韓壽欲罷不能,隔三差五跳墻人室與賈午小姐約會。 時間長了,搞得韓壽身上也有了異香。同事們不解,大男人擦什么香水。 賈午的父親也嗅出來了,好熟悉的味道啊。他終于想起來了,那是皇上特意賞給自己的香水,別人有錢也買不到啊。在家中我也只給了寶貝女兒,難道她和他…. 賈充和夫人把幾個婢女叫過來,一番軟硬兼施,婢女全招了:“小姐和那韓公子早就在一起了。” 賈午知道是香水惹了禍,怕老爸加害于情郎,哭著鬧著說除了韓壽寧死不嫁。生米既已做成熟飯,賈充把韓壽叫來,韓壽是又恐又羞,急忙認錯。 賈充說:“你要真喜歡我的午兒,就娶她吧。”韓壽巴不得有這種好事,連忙叫道:“岳父大人在上,請小婿一拜!” 后人津津樂道韓壽偷香的風流韻事,便有了“偷香竊玉”之說。只可惜“偷香竊玉”之好事多磨終成眷屬,卻變了味兒,轉意成采取不道德的手段拈花惹草。
【第63句】:【折斷一枝荷,爛掉一窩藕】(諺)表面上只是折斷了一枝荷花,實際還毀了水下的一窩藕。比喻造成的損失表面上不大,實際卻是巨大的,只是人們看不見罷了。
【第64句】:【英雄惜英雄,好漢惜好漢】(諺)指英雄好漢總是彼此愛慕,互相敬重的。 也作英雄惜英雄,好漢愛好漢。 英雄戀英雄,好漢愛好漢。
【第65句】:【腦子怕不用,身子怕不動】(諺)腦子怕的是不用,越不用越遲鈍;身子怕的是不動,越不動越僵硬。 指腦子越運用越靈活,身子越活動越健康。
【第66句】:【百步無輕擔】(諺)路程一遠,肩上的擔子就會越挑越覺沉重。指人遠路負重極為吃力。 也作“遠路無輕擔”。
【第67句】:【好鞋不踏臭糞】(諺)比喻善良的人要遠離邪惡小人,以免招惹是非,玷污了自己清白的名聲。 也作好鞋不踩臭狗屎。 新鞋不踩臭狗屎。
【第68句】:【嘔心血】(慣)形容費盡心思,苦心思索。
【第69句】:【在外面舍塊板,給家里丟扇門】(諺)丟:擱置,放。在外面施舍給別人一塊板,就等于給自己家添上一扇安全門。指保護別人的家庭,自己的家庭也會得到保護。
【第70句】:【鷹犬、爪牙】“鷹犬”、“爪牙”用來指匪首或反動集團的黨羽或幫兇。 “鷹犬”、“爪牙”本義是褒義詞,鷹犬表示為主忠誠,爪牙則意指國之利器。飛將軍李廣一次闖了禍,上書向武帝請罪,武帝回答說:“將軍者,國之爪牙也。”此外,禁衛軍的將官又稱作“爪牙官”,比喻他們就像鳥獸的爪牙一樣,是保護自我的主要手段。東漢陳龜,被任為度遼將軍,前去抵御邊患,臨行前上疏,自稱“馳騁邊陲,展鷹犬之用。”袁紹向獻帝上疏,稱“臣頗有一介之節,可責以鷹犬之功”等等,都是自表忠心的。后來,鷹犬、爪牙逐漸演變成反面的詞匯,變成了壞人的幫兇。
【第71句】:【上什么山,打什么柴;進什么廟,念什么經】 釋義:比喻辦事離不開所處的環境條件。 例句:上什么山,打什么柴;進什么廟,念什么經。住小村,不合咱扮的行當,會露餡!
【第72句】:【有錢難買五月旱,六月連陰吃飽飯】(諺)農業生產最難得的是農歷五月干旱六月澇。指五月天旱,利于夏收復播;六月多雨,利于秋苗成長。
【第73句】:【葫蘆是吊大的,小孩是哭大的】(諺)葫蘆吊在架子上才能長大,嬰兒經常哭才能長大。指嬰兒啼哭是一種有益的運動,是正常現象。
【第74句】:【拔出蘿卜帶出泥】 釋義:比喻事情辦得不利落,不圓滿,或引起了別的麻煩。 例句:“你快點去看看吧。”老七伯大喊,“可不能把這事辦砸了,不能離譜,咱們和他們的事。得論個清楚是非,可不能拔出蘿卜帶出泥呵!”
【第75句】:人靠心好,樹靠根牢。
【第76句】:【蘿卜不能當成人參賣】 釋義:比喻不夠資格,不能充數。 例句:我看你們都請黃半仙跳過大神。所以還不如那個破爛秀才。比他還迷糊。你們是染缸里撈不出白布。毛腳雞上不得鍋臺!蘿卜不能當人參賣。
【第77句】:【上天路遙,入地路近】(慣)指離死不遠了。 也作上天路遠,入地路近。 上天遠,入地近。
【第78句】:【水長船高,泥多佛大】(諺)水位上升,船身自然就高;泥土加多,塑的佛像自然就大。比喻事物隨所憑借的條件的提升而提升。 也作“水長船亦高”。
【第79句】:【江湖】江、湖本是水域,“江湖”連用變成了指代四方各地,也指各處流浪靠賣藝、賣藥等為生的人所處的生存環境。如闖蕩江湖、“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江和湖本是兩種不同的水域,是誰把它們組合在一起的呢? 江湖的稱謂最早是由莊子提出來的,出自《莊子·大宗師》,原句為“泉涸,魚雙與處于陸,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意思是:泉水干涸后,兩條魚未及時離開,受困于陸地的小洼。兩條魚動彈不得,互相以口沫滋潤對方,使對方保持濕潤。與其這樣困頓,還不如在江河里自由自在,彼此互不相識。 后來,江湖的概念不斷引申擴展,不僅指水域,還泛指四方各地。曹操的《讓縣自明本志令》說:“江湖未靜,不可讓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辭。” 或者指民間,宋羅大經的《鶴林玉露》則說:“今江湖間俗語,謂錢之薄惡者日慳錢。”江湖這個詞也經常與朝廷(官方政府)相對,如《岳陽樓記》中就有“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現在江湖更多的是指紛繁復雜的世面,三教九流,無所不包,險惡多變,非闖蕩不得立其身。
【第80句】:【一問三不知】“一問三不知”現在的用法是形容什么也不知道或抵觸回答問題。源自春秋時期。《左傳·哀公二十七年》記載:晉國的荀瑤率兵攻打鄭國,荀文子因為對敵情不甚清楚,所以建議不可輕舉妄動。他說:“君子之謀也,始、中、終皆舉之,而后人焉。今我三不知而人之,不亦難乎?”意思是說,作為一名指揮員謀劃軍事行動,自開始到中間,再到末尾都要搞清楚,而后再進攻。現在我們這三種情況都不知道,這不是作難嗎?明代姚福在《青溪暇筆》中也說:“俗謂忙遽日三不知,即始、中、終三者,皆不能知也。”由此可知,所謂“三不知”,原是指某人對某件事情的開始、經過、結果而言的。
【第81句】:【盡地主之誼】“盡地主之誼”指客人來了,總要盛情款待,熱情招待。 它源出《左人·哀公十二年》:“子服景伯謂子貢日:‘夫諸侯之會,事既畢矣,侯伯致禮,地主歸餼,以相辭也’。”杜預注:“侯伯致禮,以禮賓也。地主所會,主人也。餼,生物。”指的是主人對所到來的客人要以禮待之。后來演變成“地主之誼”。意思是當地的主人對來客接待的禮節和飲食饋贈等情誼,而“地主”也就是指主人。簡言之,就是盡主人之情誼。
【第82句】:【一棵蔓上兩個瓜】 釋義:比喻兩人關系密切、利害相同。 例句:好孩子,你弟兄倆是一棵蔓上兩個瓜,怎么好打架啊!你們兩個的爹都是叫財主、官府害死的,亭子媽無法尋了短。
【第83句】:【拿得住的是手,掩不住的是口】(諺)手能抓住,嘴卻無法掩住。偏指人人都有傳播消息的自由,不論采取什么嚴密的措施,也禁不住信息的交流。
【第84句】:【皮笊籬——一撈個罄盡】(歇)皮笊籬:設想的皮做的笊籬,沒有漏湯水的眼兒。罄盡:沒有剩余。 比喻搜羅得一點也不剩。
【第85句】:【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此語的意思是指稍微相差一點點,結果會造成很大錯誤或損失。此語出自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漢記》:“失此二策,羌人致敢為逆。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是既然矣。” 講的是西漢時代的趙充國,奉漢宣帝的命令去西北地區平定叛亂。他到了那兒,一看形勢,叛軍力量雖大,但軍心不齊。他就決定采取招撫的辦法,避免兵士遭受重大傷亡。經過他的努力,果然有一萬多叛軍前來投誠。趙充圍打算撤回騎兵,只留一部分部隊電田,等待叛軍全部¨j順。 可是還未等到他把情況卜報皇帝,皇帝卻已下達廠限時全面攻擊的命令。 經過再三考慮,趙充國決定還是按照自己原來的打算去做招撫叛軍的工作。 結果皇帝不同意,派了不懂軍事的義渠安國帶兵,結果被匈奴人殺得大敗。 有一年,金城、湟中糧食大豐收,谷子的價錢很便宜。趙充國向皇帝建議收購三百萬石谷子存起來,那么邊境上的那些人見到軍中糧食充足,人心歸順,他們想叛變也不敢動了。皇帝只批了四十萬石,義渠安國又輕易地耗費了二十萬石。 正是由于做錯了這兩件事,才發生了這樣大的動亂。趙充囤想到這些,深深地嘆了口氣說:“真是‘失之毫厘,差以千里’啊!”于是趙充國再次把他撤兵、屯田的設想奏報皇帝,宣帝接受了他的主張。最后招撫了叛軍,達到了安邦定國的結果。
【第86句】:【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諺)樹:栽種,培植。指作一年打算的,最好種谷,當年就可收益;作十年打算的,最好栽樹,十年就可成材。
【第87句】:【寧吃對蝦一口,不吃雜魚半簍】(諺)對蝦:肉味鮮美,是我國的特產之一,市場上常成對出售,故稱。 寧可品嘗一口對蝦,也不吃成堆的雜魚。指食品寧可少而鮮,不要多而雜。
【第88句】:有山必有路,有水必有渡.
【第89句】:【結婚】“結婚”的由來,大致有兩種說法。 一種是民俗說。早在原始社會,人類沒有固定的婚姻,每當黃昏,便自由結合擇偶而居,這種婚俗,至今還有保留,如云南省的摩梭人現在還實行走婚。所以,漢民族把最早的“黃昏夫妻”稱之為“結昏”。隨著一夫一妻制的實行,語言學家便把曾經標志混亂婚姻的“結昏”改為“結婚”。“婚”字的衍變,是混亂婚姻向文明婚姻過渡的見證。 另一種說法是陰陽說。《禮記·昏義》孔穎達疏說:“娶妻之禮,以昏為期,因名焉。必以昏者,取其陰來陽往之義。”這就是說,把婚禮安排在昏時進行,是取其陰來陽往的意思。“陰來陽往”包含兩層意思:一是白天即將過去,夜晚即將來臨,陰陽交替之時,即是黃昏。另一層意思是,新郎在白天去親迎新娘,新娘在臨近夜晚時來到夫家。這種自然的陰陽和人事的陰陽相結合,正好體現了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在古人看來,一切人事都要合乎天意,婚禮這一重要禮儀更不能例外。以人的陰來陽往和天的陰來陽往相配合,這種婚禮就合乎天意,婚姻就會獲得美滿幸福,同時也會給通婚的兩個家族帶來福澤。所以婚禮必須在昏時舉行。 這是“結婚”一詞的原意,現在結婚儀式不據泥于黃昏,“吉時”在中午居多。
【第90句】:【父母之仇,不共戴天】(諺)戴天:共同在一個天底下活著。指殺害父母親的仇人,和自己是你死我活的關系,絕不能寬容。
【第91句】:【秦】“秦”字是人們很熟悉的一個字。然而,它的來歷非同一般。 傳說在秦朝之前,是沒有“秦”這個字的,秦朝的國號當時寫做“菜”。 據說,“秦”這個字是秦始皇造出來的。他造的“秦”字流傳千古,武則天造的“墨”字,卻是曇花一現。 秦始皇滅六國之后,倨傲得意。他覺得“王”已經不能適應自己的功德,還要再找一個比“王”更高大的詞,來標榜自己,于是取三皇五帝之“皇帝”二字作為自己的稱號。國家也是一樣,他覺得國號“琹”字不好,“一塊木席上坐兩個王,這怎么行?要找一個同音的字代替‘栗’才好!”但他左思右想,也沒想出個好字。突然,他瞥見案頭的史書《春秋》,心想,《春秋》里寫的是秦朝以前的歷史,而歷史的后半截就是秦朝的天下,秦要占“春秋”的一半。想到這里,秦始皇便用“春”和“秋”的各半邊字合在一起,寫出一個“秦”字,然后傳令下去,將國號“栗”改為“秦”。從此“栗國”就成了“秦國”。 然而,秦始皇雖然造出了“秦”字,想天下的春秋永遠是秦朝的,但他的“春秋”夢很快就破滅了,秦朝僅傳兩代便被起義軍滅掉了。秦朝雖短,不影響秦始皇千古一帝。
【第92句】:【教師爺不打把勢——誰也摸不清誰的底】(歇)教師爺:舊時稱武術教官。打把勢:練武術。指互不了解對方的底細。
【第93句】:【裝洋蒜】(慣)比喻裝糊涂或裝腔作勢。
【第94句】:【人望高頭,水望低流】(諺)水往低處流,這是自然之理;人往高處奔,這是人情之常。指人總是有向上的心理。 也作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人往高處水往低。
【第95句】:【要打看娘面】(諺)要責打孩子,也要給孩子母親留些情面。指母親的情面重。也指采取行動要照顧到方方面面。
【第96句】:【隔年的皇歷看不得】 釋義:皇歷:陰歷歷書。它的節氣不是固定在某月某日,一年一個樣子,隔年不適用。借指不能按老規矩辦事。 例句:“……可后來往深里一尋思,就覺得咱思想老了,跟不上趟了。老黃歷翻不得噦!……”
【第97句】:【老母豬吃碗碴——肚里有瓷】(歇)瓷:諧“詞”。指說話振振有詞,頭頭是道。有時含譏諷意味。 也作“老母豬吃碗碴子——肚里挺有瓷兒”。
【第98句】:【不求同日生,只愿同日死】 釋義:同生死,共患難。 例句:朱武哭道:“小人等三個被官司逼迫,不得已上山落草。當初發愿道:‘不求同日生,只愿同日死。’雖不及關、張、劉備的義氣,其心則同。…-.”
【第99句】:【西方不亮東方亮】見“東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