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只恨爹娘少生兩只腳】(慣)形容倉皇逃命時的急切心情。
【第2句】:【走背字兒】(慣)指遇事不順,倒霉。 也作“走背運”。
【第3句】:【強盜遇著賊爺爺】(慣)指雙方是一丘之貉。
【第4句】:【和尚哭丈母——多攬這層閑】(歇)攬:兜攬,拉到自己身上。和尚不結婚,沒有岳母。指多管閑事。
【第5句】:【戴著烏紗彈棉花——有弓之臣】(歇)弓:舊法彈棉花用的弓形工具,諧“功”。譏諷人自以為有功。
【第6句】:【千賣萬賣,折本不賣】(諺)折本:虧本。指做買賣的宗旨是要賺錢,虧本買賣誰也不會做。
【第7句】:【成人容易做人難】(諺)成人:指人發育成熟。做人:指做一個有道德有才能的人。指成人容易,但要成為一個有修養有作為的人卻很難。
【第8句】:【長壽面】中國人過生日總要吃“翻運餅、長壽面”。那么,“長壽面”是怎么來的呢?這一習俗源自西漢。 據說,西漢時期漢武帝跟文武百官閑聊天,他說:“《相書》上講,人中(人的上唇正中凹痕,即人中穴位)長一寸,能活一百歲。”這時,侍中東方朔笑出了聲,大臣們都嗔怪他嘲笑皇上,真是太無理了。東方朔辯解說:“我哪里敢嘲笑陛下,我是笑彭祖的臉呀。‘人中長一寸,能活一百歲,彭祖活了八百歲,人中得長八寸,大伙想想,那他的臉該有多長啊!”漢武帝和文武百官都被逗樂了。古人稱臉為面,臉長就叫“面長”,彭祖“面長”活了八百。 人們想長壽,于是就流傳下來過生口吃面條的習俗。
【第9句】:【鼓樓上小雀——耐驚耐怕】(歇)本指鼓樓上的小雀因聽慣了鼓聲經得起驚嚇,轉指人久經磨煉,遇事不會膽怯。
【第10句】:【鼻子翹上天】(慣)形容人驕傲自大,目中無人。 也作“鼻子朝天”。
【第11句】:【不以成敗論英雄】(諺)指不用結果是成功還是失敗來評定英雄。
【第12句】:【大丈夫四海為家】 釋義:有作為的男兒不戀家。 例句:“大丈夫四海為家。喜財,我勸你還是避一避的好。”
【第13句】:【驢不知自丑,猴不嫌臉瘦】(諺)比喻人總缺乏自知之明,看不到自身的錯誤和短處。
【第14句】:【一槌敲中鼓中心】(慣)比喻一句話說中了要害。
【第15句】:認理不認人,不怕不了事。
【第16句】:【貓咬尿泡空喜歡】 釋義:好事并不存在,白高興。 例句:你看那娘娘一片云情雨意,哄得那妖王骨軟筋麻。只是沒福,不得沾身。可憐!真“貓咬尿泡空喜歡!”
【第17句】:【白臉狼戴草帽——假充好人】(歇)白臉狼:狼的一種,體形較小,尾短,臉白,性極兇殘。指惡人偽裝成好人。
【第18句】:【兒女情長,英雄氣短】 釋義:沉溺于男女私情,英雄的壯志就會消磨掉。 例句:這平生的大志,都被這嬌妻美妾消磨盡了。常言道:“兒女情長,英雄氣短。”
【第19句】:【抬轎子】(慣)比喻為有權有勢者吹噓捧場。
【第20句】:【大意失荊州】 釋義:荊州:今湖北江陵,三國時是蜀漢政治、軍事重鎮,據《三國演義》第七十五回描寫,關羽鎮守荊州,由于出兵進攻曹操,荊州沒有嚴密設防,上了東吳的當,孫權派兵襲取了荊州。比喻麻痹大意,造成重大損失。 例句:他推了推眼鏡說:“也要防備他們惱羞成怒,來個不管三七二十一,亂搞一氣,怎么辦?‘大意失荊州’,想得太簡單,容易出事。”
【第21句】:【紫禁城】一提起“紫禁城”,人們立刻想到皇宮,沒錯,紫禁城就是皇宮的舊城。 “紫禁城”這個名字跟中國古代哲學和天文學有關,其中也蘊涵著象天法地、敬天法地的傳統義化內涵。古人認為“天人感應”、“天人合一”。于是紫禁城按照天宮的格式來建造。古人把恒星分為三垣,周圍環繞著二十八宿,其中紫微垣(北極星)正處中天,是所有星宿的中心。紫禁城之紫,就是“紫微正中”之紫,意為皇宮也是人間的“正中”,體現了帝王的至尊、皇權的至尊。 紫禁城的乾清官,位于宮城之中,是皇帝生活的地方。封建帝王以天帝之子自居,他們辦理朝政與日常居住的地方也就成了天下的中心,自然等級森嚴,平民百姓也就無法進入,故而成了他們的禁區,便用紫禁城的“禁”字來強調皇宮的無比尊嚴,這就是“紫禁城”的含義。
【第22句】:【澆樹要澆根】 釋義:比喻幫助人要從根本上幫助。 例句:俗話說:“澆樹要澆根。”咱教育人也要朝“根”上下功夫。根本問題是提高民工的思想覺悟。
【第23句】:【大門不出,二門不邁】 釋義:指待在家里不出門,不與外界接觸。“邁”又作“進”、“跨”。 例句:李德才舔著長胡子,說:“你跟她不一樣,你是大家閨秀,應該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也跑出來跟黃毛丫頭們一塊放牛割草?”
【第24句】:窮人不攀高親,落雨不爬高墩。
【第25句】:【不吃魚,口不腥】 釋義:比喻不貪小便宜,就不會惹出是非。 例句:我們不要占便宜,不吃魚,口不腥!
【第26句】:【船到碼頭車到站】(慣)比喻止步不前。
【第27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諺)身居高位,自己的行為端正,不發令下屬也會跟著你行事;自己的行為不正,縱然發令也沒人聽你的。指待人處事,關鍵是要以身作則。
【第28句】:【識時務者為俊杰】意思是能夠認清當前形勢的人才是真正的豪杰。但,這不包括那些見風使舵的投機分子,他們往往把這句話當做投敵變節的托詞。 “識時務者為俊杰”出自《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注引《襄陽記》,講述了東漢末年,劉備曾向潁川名士司馬徽請教世事,司馬徽說:“那些儒生俗士怎么能夠看清當前的形勢呢?識時務者為俊杰,臥龍和風雛就是這樣的人物。”劉備問二人指誰,司馬徽說:“他們就是諸葛亮和龐統啊。” 實踐證明,諸葛亮就是識時務者,“隆中對”就是最好的解釋。
【第29句】:【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此語的意思是一般人不是圣人和賢人,誰能永遠沒有過失?語出春秋左丘明《左傳·宣公二年》,講述的是晉靈公生性殘暴,時常借故殺人。趙盾、士季兩位正直的大臣決定勸諫晉靈公。晉靈公心不由衷地說:“我已經知道錯了,今后一定改正。” 士季聽他這樣說,便說道:“誰沒有過錯呢?有了過錯能改正,那就好了。如果您能接受大臣正確的勸諫,就是一個好的國君。”
【第30句】:【趕集走親戚——順便】(歇)趕集:到集市上去買賣貨物。指乘做某事的方便做了另一件事。
【第31句】:【嬌養不如歷艱】(諺)歷艱:經歷艱難困苦。指對孩子嬌生慣養,比不上讓他們在艱苦的生活環境中接受磨煉為好。
【第32句】:【春雨貴如油】(諺)指春天的雨水,對農田就如膏油一樣貴重。
【第33句】:【上刀山,下火海】(慣)指奮不顧身去做最危險、最艱難的事情。 也作入火海,上刀山。 爬刀山,下火海。
【第34句】:【急水灘頭慢行船】(諺)指船行到水流湍急的地方,行船必須緩慢謹慎。泛指做事到關鍵時刻,務必不急不躁,從容小心。
【第35句】:【陰曹地府】“陰曹地府”是古代封建社會里講迷信的人認為是死人的去處,鬼魂的世界。它源自道教。 按照道教的說法,陰曹地府共有兩處:一處叫“酆都城”,亦叫“平都山”。晉葛洪《神仙傳》載:東漢時代的陰長生,三國時代的王方平先后在平都山修煉成仙,后人把陰、王讀為陰王,以訛傳訛變成了“陰間之王”或“幽冥之王”。后來逐漸演變,遂以酆都為“陰曹地府”。 另一處叫“羅酆山”,據說在北方癸地,山高2600里,其上其下,并有鬼神宮室。 道教稱“酆都大帝”是主宰幽冥地府之神。陶弘景《真靈位業圖》稱“酆都北陰大帝”居神次之第七位,并說其為炎帝大庭氏,諱慶申,為天下鬼神之宗,治羅酆山。
【第36句】:【低頭不見抬頭見】見“抬頭不見低頭見”。
【第37句】:【義不主財,慈不主兵】見“慈不掌兵,義不主財”。
【第38句】:【百能百巧百受窮】(諺)在技藝上樣樣能樣樣巧的工匠,沒有不受窮困的。指技藝貴在精一,不在多能。
【第39句】:【石臼里的泥鰍——無路鉆】(歇)比喻人陷入困境,逃脫不了。
【第40句】:【老婆們斗牌——一張一張地來】(歇)斗牌:玩紙牌。指做事不急于求成,逐步進行。
【第41句】:【打白客】(慣)指托人辦事不花錢。
【第42句】:【夾雨夾雪,無休無歇】(諺)雨點中夾雜著雪花,會下得沒完沒了。 指雨夾雪往往會久雨難晴。
【第43句】:【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諺)熟讀:讀得精熟,朗朗上口。唐詩:唐代詩歌。指能熟讀詩歌名篇干百首,自會摸出寫詩的門道而學會寫詩。 也作熟讀古詩千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謅。
【第44句】:【燈消火滅,水盡鵝飛】(慣)比喻財勢消盡,依附者散去。
【第45句】:【驚蟄一過,棉褲脫落】 釋義:過了驚蟄,天氣越來越暖和,該脫棉衣了。 例句:秋兒的娘呀!“驚蟄一過,棉褲脫落!”現在快清明了,還脫不下袍兒。這,莫非是又要和去年一樣嗎?
【第46句】:【吃不窮穿不窮,算計不到就受窮】 釋義:指過日子貴在有打算。 例句:朱老星一年到頭總會找到活兒做,兩手不閑是他的目的。他常說:“人,吃不窮穿不窮,算計不到就受窮。”他就是整天價打算。
【第47句】:【歪嘴和尚念經】(慣)比喻水平低或心術不正的人歪曲上級指示或文件精神。
【第48句】:【人多一技有益,物裕一備有用】(諺)人多掌握一種技能,總是有好處的;器物能多準備一件,總有用得著的。指人的本事不嫌多,物的備件不可少。
【第49句】:【傻子看到晚,乖人看一眼】(諺)看人時,頭腦簡單的蠢人,不眨眼地一直看;聰明乖覺的人,只看一眼就夠了。指死盯住不停地看人,是粗野愚蠢的表現。
【第50句】:【剃頭挑子一頭熱】這條俗語的意思是比喻做事情一方愿意,另一方冷淡,也叫“一廂情愿”。為什么這么說呢? 在過去,不僅有固定的理發店,還有走街串巷的流動理發師。所謂“剃頭挑子一頭熱”,是因為當時剃頭的工具全部用扁擔挑著。一頭是紅漆長方凳,供顧客坐著理發用,是涼的一頭。凳腿間夾置三個小抽屜:最上一個是放錢的,錢從凳面上開的小長方孔里塞進去的,就好像公交車上的投幣箱一樣。第二第三個抽屜分別放置圍布、刀、剪之類工具。另一頭是個高長圓籠,里面底部放一小火爐,是熱的一頭。上面放置一個大沿的黃銅盆.水總是保持著一定的熱度,供顧客洗頭。圓籠下邊三條腿,其中一條腿向上延伸成旗桿,桿兒上掛鋼刀布和手巾。如今,這種挑著擔子剃頭的已經很難見到了。 故而,民間有句歇后語“剃頭挑子——一頭熱”現在還常用,如一方熱戀,另一方冷淡,被人稱為“剃頭挑子——一頭熱”。也就是單戀了。
【第51句】:【打鐵看火候,做事看時機】(諺)火候:適度的火力。時機:恰到好處的機會。指做事要抓住好的時機,就像打鐵要定好火候一樣。
【第52句】:【兒孫自有兒孫計,莫為兒孫作馬牛】(諺)子孫后代自會有他們的生活安排,前輩人不必為他們做牛做馬苦苦勞神費力。指前輩人為子孫后代苦心經營全是不必要的徒勞。 也作“兒孫自有兒孫福,莫與兒孫作馬牛”。福:福分。
【第53句】:【買關節】見“打關節”。
【第54句】:一人修路,萬人安步。
【第55句】:【燈月之下看佳人,更比白日勝十倍】(諺)佳人:美人。在燈光或月光下看佳人,會覺得更加嫵媚。指美人在朦朧的光照下會顯得格外美麗。 也作燈前和月下,最好看佳人。 燈下新婦,分外好看。
【第56句】:【癩蛤蟆打哈欠——好大的口氣】(歇)口氣:本指口里呼出的氣,轉指說話的氣勢。指人說話的口氣不小。常含譏諷意味。
【第57句】:【出污泥而不染】(慣)比喻在污濁的社會環境中生活,卻不沾染壞習氣,保持著高尚純潔的品質。
【第58句】:【賭近盜,奸近殺】(諺)近:相近。 指賭博會導致做賊,奸淫會導致殺人。 也作賭生盜賊奸生殺。 賭近盜,淫近殺。
【第59句】:【外賊易擋,家賊難防】(諺)外來的賊是明的,容易對付;家里的賊是暗的,很難防范。指在預防賊寇方面,強大的外敵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隱蔽的、知情的內奸。 也作外賊易打,內奸難防。 外賊好防,家賊難擋。
【第60句】:【脫了毛的牙刷——有板有眼】(歇)本指牙刷脫了毛后露出板子和小洞,轉喻說話、做事有條不紊,合乎章法。
【第61句】:一馬換雙象,必是英雄將。
【第62句】:【現鐘不打打鑄鐘】 釋義:比喻現有的不要,卻尋求沒有把握的。 例句:眾人道:“說甚么亂話!‘現鐘不打打鑄鐘’?你現揭了榜文,教我們尋誰!”
【第63句】:【除了靈山別有佛】(諺)靈山:靈鷲山,佛祖圣地,相傳釋迦牟尼曾在此居住。比喻凡事不可只認一條死理,要能夠靈活變通。 也作“除去靈山別有廟”。
【第64句】:【先小人,后君子】(諺)小人是爭財利的,君子是講禮讓的;做事宜先做小人,后做君子。指先把條件講清,問題擺明,以后就不會引起任何爭議。
【第65句】:【有多大的籠子,養多大的鳥】 釋義:比喻要根據條件辦事。 例句:按說,應當有多大的籠子,養多大的鳥!可我……
【第66句】:【病鬼碰著閻羅王】(慣)閻羅王:佛教稱掌管地獄的神,也稱閻羅、閻王、閻王爺。指必死無疑,沒有生的希望。
【第67句】:【襖子沒绱線——搞到夾層里去】(歇)襖子的里子邊上沒绱線,手或其他物件就容易進入夾層。比喻弄錯了或理解錯了。
【第68句】:【彭祖活了八百八,見過黃河一澄清】 釋義:彭祖:傳說故事中的人物,姓筏(jian)名鏗,夏殷時代人,黃河也曾有過澄清的時候。 例句:小五問:“人常說,彭祖活了八百八,見過黃河一澄清。就是那個黃河哇?”
【第69句】:【打著燈籠也難找】 釋義:形容極好或少有,難找到。“難找”又作“難尋”、“碰不著”、“尋不到”、“沒地方找”、“沒處找去”、“找不著”等。 例句:我就會對她說:“丫頭!這樣好心腸的小伙子,打著燈籠也難找,他越是冷淡你,你越該熱他。丫頭!你就跟定了這個小伙子吧!沒錯!”
【第70句】:【早起三朝當一工】(諺)三個早晨早些起床所干的活,抵得上一整天的工作量。指清晨工作效率高。
【第71句】:【續弦】“續弦”是男子喪偶再娶的意思,后妻對原妻的父母稱為“續閨女”。那么為什么再娶稱為“續弦”呢? 古代常以琴瑟比喻夫妻。夫妻婚配叫“琴瑟和弦”,還用“琴瑟和諧”、“琴瑟相調”來比喻夫妻情篤、融洽。弦在琴上,如果弦斷了,就彈奏不出美妙的曲子,所以,男子喪妻稱為“斷弦”,再娶自然就是“續弦”了。 用琴瑟比喻夫妻,這大概與《詩經》中“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的詩句有關。“琴瑟友之”,用琴瑟打動淑女的芳心,琴瑟是婚姻的媒介,再娶當然還是離不開琴瑟,正扣續弦之意。之所以用琴瑟來喻指夫妻和諧,因為琴與瑟兩種樂器被古人視為雅樂正聲的代表,常在古代禮儀中合奏,琴不離瑟,瑟不離琴,正喻夫妻和諧。
【第72句】:【豹子跑山巔,野豬山腰轉】 釋義:豹子經常在山頂活動,野豬經常在山腰活動。這是獵人總結出的經驗。 例句:我的好獵手,你的神槍叫人佩服得五體投地,什么豹子跑山巔,野豬山腰轉,這些打獵經驗使我心服。
【第73句】:【只看見賊吃肉,沒看見賊挨打】(慣)比喻只看見別人享受,沒看見別人付出的代價。
【第74句】:【狗咬狗】(慣)比喻壞人與壞人爭斗。
【第75句】:【閻王爺嘴上拔胡子】(慣)比喻自己找死。
【第76句】:【省了一把鹽,酸了一缸醬】(諺)制醬需鹽,為節省一把鹽,卻使一缸醬發酸報廢。比喻在不該節省的地方節省,結果會造成更大的損失。
【第77句】:【沒到西天,碰上如來佛了】(慣)西天:我國古代佛教徒稱印度。如來佛:即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比喻半路上遇到了好人、救星。
【第78句】:【舌頭底下壓殺人】(諺)舌頭能把人壓死。指舌頭能搬弄是非,無中生有,制造事端,挑撥離間,陷人于死地。 也作舌頭片子壓死人。 舌頭根子下能壓死人。
【第79句】:【狗尿苔長在金鑾殿上——生到好地方】(歇)狗尿苔:一種生長在潮濕地方的真菌,有黏液,有臭味,不能食,被人鄙視。指人生長在優越的環境里。
【第80句】:【臉紅脖子粗】(慣)形容人激動或發怒的樣子。 也作“臉紅脖子脹”。
【第81句】:【不經一事,不長一智】 釋義:不經歷某種事情,就不能增長某方面的知識。說明實踐能使人增長知識。 例句:“小蹄子,你走罷!俗語說: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我如今知道了,你又該來質問著我了!”
【第82句】:【話說三遍淡如水】(諺)三:泛指多。同一內容的話說上多遍,就會像清水一樣淡而無味。指說話不宜重復啰嗦。
【第83句】:【明保曹操,暗保劉備】 釋義:曹操: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東漢丞相,后來,其子建立魏國,追尊他為魏武帝。劉備:三國時蜀漢皇帝。明著保曹操,暗中卻保劉備。比喻人在這一方,卻暗中為另一方出力。 例句:不妨來個假投降,“明保曹操,暗保劉備。”
【第84句】:【破車礙好道】(諺)比喻不合時宜的舊事物不清除,就會妨礙新計劃的實施或新生事物的進展。
【第85句】:【千日琵琶百日琴,告化胡琴一黃昏】(諺)告化:叫花子,乞丐。學好琵琶需要三年工夫,學琴只需百日,至于乞丐拉的胡琴,一晚上就能學會。指琵琶難學,胡琴容易。
【第86句】:【拿豬頭送錯了廟門】(慣)比喻巴結、投靠錯了人。
【第87句】:【大海無風三尺浪】(諺)大海即使無風,海面也有三尺浪。指大海的浪濤在任何時候都不會平息。 也作“海上無風三尺浪”。
【第88句】:草若無心不發芽,人若無心不發達。
【第89句】:【哪吒下凡——一身火】(歇)哪吒:《西游記》、《封神演義》中的人物,《西游記》說他是托塔天王李靖第三子,《封神演義》寫他在金光洞里復生后自天而降,手持火尖槍,腳踩風火輪。火:本指火焰,轉指火氣、怒火。形容人脾氣暴躁,極易發怒。
【第90句】:【數核桃打棗】(慣)比喻責罵這個,訓斥那個。
【第91句】:【倒了核桃車子】(慣)裝滿核桃的車子倒了,一車核桃嘩嘩瀉地。形容人說話又急又快,滔滔不絕。
【第92句】:【給個棒槌認作針】 釋義:針,諧音“真”。棒槌是粗木棍,卻當作是細針。比喻別人敷衍自己,自己卻認真地當件事來對待。 例句:鳳姐道:“我哪里照管得這些事,見識又淺,口角又笨,心腸又直率,人家給我個棒槌,我就認作針。臉又軟,擱不住人給兩句好話,心里就慈悲了。”
【第93句】:【娘勤女不懶】(諺)指母親勤勞,女兒受到熏陶,就不會懶惰。
【第94句】:【佛爭一爐香.人爭一口氣】見“人受一口氣,佛受一爐香”。
【第95句】:【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慣)比喻看問題片面,只看到局部,看不到整體或全局。
【第96句】:【天涯何處無芳草】 釋義:天底下到處都有芳草。比喻到什么地方都一樣生存。 例句:其實我也是個傻瓜,天涯何處無芳草?只要有錢有勢,金屋何患無嬌藏?何必那樣死心眼呵?
【第97句】:【池里爬出來,再掉到井里】(慣)比喻剛擺脫災難,又陷入另一場災難之中。
【第98句】:【和尚的腦袋——沒發】(歇)發:頭發,諧“法”。指沒有辦法。 也作“和尚的腦殼——沒發”。
【第99句】:【三磚打不透】(慣)形容人非常愚笨,點不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