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小洞不堵,大洞吃苦】(諺)比喻問題要及時發現和解決,一旦造成大的禍患,就會無法收拾,后悔不及。 也作小洞不補,大窟窿難堵。 小孔不堵,大孔冤苦。 小眼不補,大來叫苦。
【第2句】:【有嘴說人,無嘴說自己】(慣)指光會指責別人,不說自己的不是。
【第3句】:【旁觀者清,當局者迷】見“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第4句】:靠棍棒制服是笨蛋,用言語感化是圣賢
【第5句】:【一棍子打死】(慣)比喻對人或事粗暴地全盤否定。
【第6句】:【躲脫不是禍,是禍躲不脫】 釋義:禍害要來,無法躲過去,只有大膽地迎接它。 例句:“躲脫不是禍,是禍躲不脫。”她決定違背男人的勸告,回到芙蓉鎮上去。
【第7句】:【滿盤車馬炮士相,沒有保住一個老將】 釋義:車、馬、炮、士、相、將:都是象棋棋子名稱。比喻人雖多,卻都無能、無用,連一個人都保護不住。 例句:唉,滿盤車馬炮士相,沒有保住一個老將!但過了一段時間,他那緊張的心理漸漸松弛了,沒啥了不起的,只不過抓了幾個人嘛。
【第8句】:【做手腳】(慣)指暗中作弊,或暗中進行安排布置。
【第9句】: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第10句】:【滾湯潑老鼠——一窩都是死】(歇)滾湯:開水。指在場的全都逃脫不了死亡的下場。 也作滾湯潑老鼠——一窩兒死去。 熱湯潑老鼠——一窩兒都完蛋。
【第11句】:【情真不言謝】(諺)真情實意的人之間,不說感謝的套話。指彼此感情真摯,就用不著說客套話。
【第12句】:【休道黃金貴,安樂價更高】見“黃金未為貴,安樂值錢多”。
【第13句】:【熱飯不能熱食】(諺)指要吃熱飯,還需等到稍涼之后,方不至于燙嘴。比喻辦事需有耐性,急于求成反而會壞事。
【第14句】:【有錢常記無錢日】(諺)指有錢時必須常常記取沒錢時的困苦,只有如此,才能厲行節約,才能保持人在清貧中的種種美德。
【第15句】:【伸手三分利,不給也夠本】(諺)指困境中伸手向人求援,即使得不到,也沒有失去什么。也指戰爭中處于劣勢,奮力一爭,即使不勝,也比束手待斃強。
【第16句】:士到危時方見義,國無凈土怎為家
【第17句】:【蒙在鼓里】(慣)比喻受蒙蔽,不明真相。 也作蒙在鼓肚里。 蒙到鼓里邊。
【第18句】:【元寶】“元寶”的來歷有兩個說法。 一說是古代的銅錢幣名稱。元寶之名首見于五代。據《文獻通考·錢幣》介紹:后晉石敬瑭時期鑄造錢幣,因其年號為“天福”,所以把新鑄的錢幣叫做“天福元寶”。到宋太宗趙光義時期,每逢改元,一般都要鑄造新幣,新幣遂用新年號為“某某元寶”。這在《宋史·食貨志下二·錢幣》有記載:“初,太宗改元太平興國,更鑄‘太平通寶’。淳化改鑄,又親書‘淳化元寶’,作真、行、草三體。后改元更鑄皆日‘元寶’,而冠以年號。”這是把銅錢稱為“元寶”的來歷。 二說元朝忽必烈時期,以國庫銀子鑄成銀錠,作為貨幣流通,叫做“元寶”。這種元寶的名字是怎么來的呢? 《元史·楊浞傳》說到白銀元寶的來歷。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三年(1266年),朝廷建立總管全國財政的國用司,以楊浞為國用司員外郎,負責主持國庫業務工作。他不僅是財務專家,也是個很細心的管理者。他發現國庫白銀在出入時,有偷拿零碎銀子的現象,為了消除這一弊端,楊浞向朝廷建議把散碎白銀熔化,以五十兩鑄為一錠,銀錠上再鑄“元寶”二字,意為元朝之寶,這樣的大錠銀子偷盜就不容易了。朝廷認為楊浞的建議有理,遂下令熔鑄元寶。所鑄元寶呈馬鞍形狀,兩端圓弧,中間束腰。這就是我們現在還能看到的“元寶”實物。 以上兩種說法都能成立。五代“元寶”名稱首次出現,是銅錢的稱謂;元代“元寶”是白銀鑄造的實物元寶,這種元寶始于元代。
【第19句】:貧賤憂戚,玉汝于成
【第20句】:【犯口舌】(慣)指雙方爭吵或辯論。
【第21句】:水不平要流,理不平要說.
【第22句】:【人怕傷心,樹怕剝皮】(諺)指人不怕窮愁困苦,只怕心受創傷。 也作人怕傷心,樹怕傷皮。 人怕傷心,樹怕挖根。
【第23句】:【六月戴氈帽——不看氣候】(歇)氈帽:嚴寒時所戴的用羊毛氈做的帽子。比喻不識時務或不看時機。 也作“六月間戴氈帽——不合時宜”。
【第24句】:卑鄙與狡詐的開始,就是友誼的終結
【第25句】:【生在福中不知福】見“人在福中不知福”。
【第26句】:【屬刺猬的——捧不得也打不得】(歇)刺猬:哺乳動物,身上有硬刺。 形容很難對付,軟硬都不行。
【第27句】:【相罵沒好口,相打沒好手】見“廝打沒好手,廝罵沒好口”。
【第28句】:【早知燈是火,飯熟幾多時】(諺)能早領悟到油燈點燃的也是火種,也可生火做飯,飯早熟了。指人對問題如果領悟得快,事情早就辦成了。
【第29句】:【充耳不聞】“充耳不聞”漢語詞典解釋是“塞住耳朵不聽,形容不愿聽取別人的意見。”詞典也有望文生義之嫌,“充耳”并不堵塞,也不充滿耳道,它來自古代皇帝的皇冠,稱為冕,它的形狀就像我們今天見到的大學生畢業帽,在古裝劇中經常見到。 冕的造型非常講究,最上面的木板稱為冕板,前圓后方,代表天圓地方,象征天子必須效法天地之德。后面比前面高出一寸,呈向前傾斜形狀,提醒國王應該時刻關懷百姓。冕冠兩側,各有一孔,用于穿插玉笄,以與發髻拴結。并在笄的兩側系上絲帶,在頜下系結。在絲帶上的兩耳處,還各垂一顆珠玉,名叫“充耳”。不塞入耳內,只是系掛在耳旁,以提醒皇帝切忌聽信讒言,具有象征意義,這就是“充耳不聞”這個詞的來歷。
【第30句】:【打開窗戶說亮話】 釋義:比喻有話明講,說話直率。 例句:“她說,只等她那個情人一回來,她就要跟韓小蜇打開天窗說亮話,男婚女嫁,各奔東西……”
【第31句】:【舊瓶裝新酒】(慣)比喻用舊的形式來表現新的內容。 也作“舊瓶盛新酒”。
【第32句】:相傳魚晝夜常醒。作魚形,是為警覺信眾,防止昏惰。“團魚”形制較多,用于念佛誦經時調整音節,一般為深紅色或涂金,還有龍形或雙魚形的。吃齋、敲木魚念佛的形象,民間是熟悉的。如張天翼《兒女們》:“他瞟了那邊一眼,瞥見五姨太太敲著木魚念經。”后來,僧人亦有敲木魚報曉或化緣的。如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三載:“每日交五更,諸寺院行者打鐵牌子或木魚,循門報曉。”又如清代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二》:“一日,有游僧乞食于塾外,木魚瑯瑯,白辰逮午不肯息。”明代以后,木魚又逐漸發展為戲fH【第1句】:曲藝和民樂中的打擊樂器之一。
【第33句】:【好事全歸花大姐,壞事全怪禿丫頭】(諺)花大姐:富貴人家的小姐。禿丫頭:侍候小姐的丑丫頭。 好事情全都歸在小姐的名下,壞事情全都扣在丫頭頭上。借指有功勞都是頭頭們的,有錯誤都是手下人的。 也作“好事總歸花大姐,壞事總怨禿丫頭”。
【第34句】:不像不是戲,真像不是藝。
【第35句】:以財為草,以身為寶
【第36句】:【殺人見血,鏟草除根】(諺)殺人必須見血,證明人死無疑;斬草必須除根,使它不再萌生。指消滅敵方力量必須完全徹底,不留后患。 也作“殺人須見血,斬草要除根”。
【第37句】:盡誠可以絕嫌猜,詢公可以弭讒訴
【第38句】:【癲狂的馬容易閃失,慌張的人常出亂子】 釋義:比喻做事要謹慎穩定,不可輕舉妄動。 例句:頭腦不要發脹,這些年來,咱們吃虧就在于輕舉妄動,別忘了,癲狂的馬容易閃失,慌張的人常出亂子。
【第39句】:【獸惡其網,民惡其上】(諺)惡:憎惡。就像野獸憎惡捕捉它們的羅網一樣,老百姓總是憎惡欺壓他們的統治者。指要自由,反壓迫,是人的本性。
【第40句】:【慷慨捐生易,從容就死難】(諺)捐生:獻出生命。一時毫不猶豫地選擇為正義獻出生命容易,在長時間考驗下仍從容自若地面對死亡而不改節就比較難。指“從容就死”比“慷慨捐生”需要更大的決心和更堅定的信念。 也作慷慨殺身易,從容就死難。 慷慨成仁易,從容就義難。
【第41句】:為人不做虧心事,世上應無切齒人
【第42句】:玫瑰在花園里開放,英雄在人民中成長
【第43句】:【大事化為小事,小事化為沒事】(慣)使大的矛盾化為小矛盾,小的矛盾得到解決。指折中調解,息事寧人。 也作大事化為小事,小事化為無事。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第44句】:一朵花不能香萬里,萬朵花才能遍地紅
【第45句】:無量壽源出佛教《觀無量壽佛經》中的“見無量壽佛者,即見十方無量諸佛”。無量壽佛為阿彌陀佛的意譯。《無量壽經》中有阿彌陀佛的四十八愿,其中第十三愿為“壽命無量愿”。俗語中極言高壽、長生不老。唐代張說《奉和同皇太子過慈恩寺應制二首》之一:“愿君無量壽,仙樂屢徘徊。”宋代周必大《二老堂詩話·米元章書無量皂人詩句》:“余家有米元章書‘長壽庵’三字,后題兩句‘人是西方無量佛,壽如南極老人星’,不知古人詩句,或元章自作也?”
【第46句】:【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釋義:“晴”與“情”諧音。比喻彼此畢竟有情誼。 例句:他走的時候,沒見到她來給他送行,心里恨恨的;可是,當他登上飛機的舷梯,回頭望時,她出現在機場的入口處,向他揮手,真是“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睛。”
【第47句】:人不可有傲態,但不可無傲骨
【第48句】:祗樹有緣祗樹,即祗樹園,簡稱祗園,在古印度舍衛城,與王舍城的竹岡同為釋迦牟尼時代的兩大精舍之一。釋迦牟尼在祗園住了二十五年左右,宣講了許多經典。可參見唐代玄奘《大唐西域記》卷六。此外,“祗園”在詩文中又往往泛稱佛寺。如唐代白居易《題東武丘寺六韻》詩:“香剎看未遠,祗同入漸深。”又如清代姚鼎《鷲峰寺》詩:“寂寂清溪水,蕭蕭祗樹同。”后俗語巾用“祗樹有緣”指與佛法有緣分,多指人寺為僧。如明代陳汝元《金蓮記·郊遇》:“自家叫做佛印,生來有些靈性,只為了悟一心,因此削光兩鬢。漫言祗樹有緣,落得浮萍無定。”
【第49句】:香象渡河經上以“三獸渡河”比喻小乘、中乘、大乘這“三乘”證道程度的淺深。《優婆塞戒經‘三種菩提品》說:“如恒河水,j獸俱渡:兔、馬、香象。
【第50句】:【有個葉便添梗】(慣)比喻敘事時隨意夸大渲染,增添內容。
【第51句】:【朝廷不打送禮人】(諺)指送禮與人,只要不是賄賂,原是無可厚非的。
【第52句】:【當墊腳石】(慣)比喻充當別人借以向上爬的工具。
【第53句】:【九族】在古代,重大犯罪特別是重大謀逆罪,要誅滅九族,一是斬草除根,不留后患;二是殺雞給猴看,敲山震虎。那么,什么是九族,歷來說法并不一致,早在漢代就有古文今文兩種說法。 古文說代表人物孔安國、馬融等認為:九族只限于父宗,即上自高祖下至玄孫的九代直系親屬。根據是《尚書·堯典》:“克明俊德,以親九族”。 孔國安解釋說:“以睦高祖、玄孫之親。”唐宋以后,九族古文說在國家法律中獲得正式確認,其中明清兩代的律令規定,九族專指父宗。明代人程登吉編纂的蒙學讀物《幼學瓊林》卷二“祖孫父子”篇介紹說:“何為九族?高、曾、祖、考、己身、子、孫、曾、玄。”可見,九族專指父宗一脈在明代已成定論。 今文說代表人物許慎認為“九族”包括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1.父族四: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兒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兒及外孫。 2.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兒子。 3.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 此種提法受到統治者的欣賞,因為這滿足了帝王們利用血緣姻親關系進行統治的需要。他們在賞賜、懲罰、屠殺時是以今文說的“九族”為界限。 “九族”一說的出現,與封建社會的刑罰制度有很大關系。封建社會實行殘酷的株連法以增大犯罪成本獲得國家平安,往往事與愿違。株連最廣的是明代的方孝孺,他被明永樂帝朱棣誅其“十族”,九族之外又加上“師族”,包括方的老師和學生,都連帶著遭了殃。
【第54句】:【賊咬一口,入骨三分】(諺)指受到惡人誣陷的人,往往含冤受屈,難以洗清。
【第55句】:【交一個朋友開一條路,得罪一個人堵一道墻】 釋義:開一條路,指遇到困難得到幫助;堵一道墻,指給自己增加障礙。意為不要得罪人。 例句:他喃喃地說:“我是說犯不著去得罪人呀!自古道:‘交一個朋友開一條路,得罪一個人堵一道墻’。都是街坊鄰居,一出門就見面,鬧翻臉多不好!……”
【第56句】:【驢倒了架子不倒】(慣)比喻雖然已經面臨死亡或沒落,但還要勉強支撐。 也作“驢死不倒架”。
【第57句】:【捧鐵飯碗】見“端鐵飯碗”。
【第58句】:【說千道萬,不如一干】(諺)指嘴上說得再多再好,也比不上實干有用。
【第59句】:【打小報告】(慣)指背地里向領導或長輩夸大或無中生有地反映別人的所謂問題或缺點錯誤。
【第60句】:【棉桃里面找胡桃——專揀硬的敲】(歇)棉桃:棉花的果實,形似桃。胡桃:核桃,這里指核桃樹的果實。硬:本指堅硬,轉指強硬。 比喻專打擊態度強硬或本領過硬的。
【第61句】:【晴帶雨傘,飽帶干糧】(諺)天晴時上路,也得帶上防雨的傘;吃飽后出門,也得帶上充饑的糧。指凡事都要有備,才能無患。
【第62句】:【賊無腳,偷弗著】(諺)腳:底腳,熟悉底細的人。弗:不。指賊如果不同內部人聯系,就偷不到東西。
【第63句】:英雄永遠和自己的人民在一起,富饒的寶藏永遠同大地在一起。
【第64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第65句】:【夫妻交市,莫問誰益;兄弟交憎,莫問誰直】(諺)交市:互相做交易。交憎:彼此結怨。夫妻間交市,不必過問誰得了便宜;兄弟間結怨,不必過問誰有理誰沒理。指夫妻、兄弟之間沒有根本利益和是非曲直之爭。
【第66句】:【千里為官只為財】(諺)離家千里去做官,只不過是為了得到更多的錢財。指舊時離鄉背井去做官的人,總脫不了發財求利的目的。 也作“千里求官只要財”。
【第67句】:平生不做虧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門
【第68句】:【見貧休笑富休夸,誰是長貧久富家】(諺)見窮家別笑他窮,見富家也別夸他富;因為窮不會常窮,富也不會久富。指窮富不是一成不變的,不可嫌貧愛富。 也作“窮休笑,富休夸,沒有長貧久富家”。
【第69句】:【摳著屁股——自抬自】(歇)抬:抬高。指自己抬舉自己。含譏諷意味。
【第70句】:【在城隨城,在鄉隨鄉】(諺)到了城里,就遵循城里的習俗;到了鄉里,就過鄉里的生活。指到什么地方就要遵循當地的風俗習慣。
【第71句】:魚的力量再大,不靠水游不遠;
【第72句】:【哪里的黃土不發芽,哪里的水土不養人】(諺)任何地方的黃土種下莊稼都會發芽成長,任何地方的水土都可以養活人。指人不必死守在一個地方受困,到處都可以謀生。
【第73句】:門內有君子,門外君子至;
【第74句】:【常將冷眼看螃蟹——看你橫行得幾時】(歇)冷眼:冷淡、鄙視的眼光。橫行:本指螃蟹橫著爬行,轉指行為蠻橫,胡作非為。對橫行不法的人,從旁冷眼相看,總看得到他到頭的日子。指人末日將到,橫行不了幾時。
【第75句】:【封山不育林,等于白費神】(諺)封山:禁止在山上牧放、采伐、燒荒等。育林:種植、護理林木。只知封山,不知育林,山林仍然不能發展。指要發展山林,就必須封山與育林并舉。
【第76句】:【天上的仙鶴,比不上手里的麻雀】(諺)仙鶴再好,那是天上飛的;麻雀再小,卻是握在手里的。比喻大而美的希望,不如小而實惠的利益可靠。
【第77句】:【前世作孽】據佛教“因果報應”之說,前世造下罪孽,損害其他眾生,一旦果報成熟,即不得不償還所欠的冤孽之債,謂之“前生債”或“前世孽”。如明·馮夢龍《桂枝兒·交惡》:“歹冤家,只今日便與你折帳,也是欠下前生債,與你相交這場。”又如清·袁枚《續子不語·葉氏姊》:“乾隆己酉,姊年七十二矣。偶秋日游園中,忽冷風如箭,直射其身。臥床,醫藥罔效……別駕乘其神氣稍清時,詢以終日喃喃,與誰共語,所患何處痛癢,而呼號不止?姊初不答,強問之,乃長嘆曰:‘前世孽也!’”今人遇到冤家或困境、災難時,往往說:“前世作孽!”即本于此。(李明權)
【第78句】:【你有千條妙計,我有一定之規】 釋義:不管你用什么辦法,我的主意不會改變。 例句:“你有干條妙計,我有一定之規。……只有到我這一輩才端上社會主義的飯碗,不挨餓,上了中學,還當了干部,如今實行新政策,就讓我跟一些人走歪門邪道,我窮死也不干。”
【第79句】:船載千斤,掌舵一人。
【第80句】:獅子吼佛被稱為“人中師子”(佛經上的“獅”字多寫作“師”字)。“獅子吼(師子吼)”見于釋迦牟尼佛初誕生時:“自行七步,舉其右手而師子吼:‘我于一切天人之中最尊最勝,無量生死于今盡矣,此生利益一切人天。”’(《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一)關于“獅子吼”的寓意,可見《普曜經·論降神品》:“譬如師子吼,諸小蟲怖懼,暢佛師子吼,降伏外異學。”佛菩薩演說決定之理,降伏一切外道異說,故稱“獅子吼”。此外,高僧說法,有時也被譽為獅子吼。
【第81句】: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
【第82句】:【此一時,彼一時】此語比喻時間、條件改變,情況也隨之改變。原作“彼一時,此一時”。形容人的境況居多。如京劇《鎖麟囊》中富豪之女薛小姐因水災流落他鄉,巧遇奶媽,奶媽到舍粥之處為她舍來一碗稀粥,她卻說粥是飯后之物,如何當飯吃。奶媽說:“此一時,彼一時,你湊合著點吃吧。” 此語源自《孟子·公孫丑下》,記述了在戰國時,孟子離開齊國到別的地方去,弟子充虞在路上問他:“以前我聽你講過‘君子不怨天,不尤人’,今天您怎么看起來有點不高興呢?”孟子回答說:“彼一時,此一時,我現在正為天下紛亂擔憂,怎么能高興得起來呢?”后人將“彼一時,此一時”顛倒過來,比喻時過境遷,情況發生了變化。
【第83句】:真金不怕火燒,真藝不怕人瞧
【第84句】:【實打實】(慣)1指實實在在、腳踏實地。2指說的全是實話。
【第85句】:【蒼蠅見了血】(慣)比喻壞人見到了想要的東西而眼紅。
【第86句】:【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諺)指人如果沒有長遠的謀慮,必定會有近在眼前的憂患。
【第87句】:【楊令公的兒子——一個賽過一個】(歇)楊令公:對北宋名將楊繼業的譽稱,相傳他有七個兒子,一個比一個英勇善戰。指一個更比一個強。常用于贊美。
【第88句】:一好遮不了百丑,百好遮不了一丑。
【第89句】:【不圖鍋巴吃,不在鍋邊轉】 釋義:指為了得到某種利益才去干某項工作。 例句:寶三叔滿意地望著紅榜,“不圖鍋巴吃,不在鍋邊轉!”“是呀”,他的伙伴們附和著,“不圖鍋巴吃,不在鍋邊轉嘛!”
【第90句】:千尺深潭看得透,一寸人心摸不清
【第91句】:【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釋義:聽到的不可輕信,只有親眼看見的才是真實的。 例句:“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天香更把臉一沉,“人家又當上大官,大老遠從北京下來,為的是解決咱們兩家的老大難問題……”
【第92句】:【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這句俗語現在用來比喻辦事情一切準備就緒,只欠一個條件或只等一個命令。它源自《三國演義》。 赤壁之戰發生于建安十三年末,即公元208年12月25日到209年1月23日之間,正值冬季,按照中國人特別是北方人的常識,這個季節絕對不會有東風。但天有不測風云,裴松之注《三國志》說:“……凱風自南,用成焚如之勢。天實為之,豈人事哉。”這就告訴我們,赤壁之戰,確實起了南風。 當時,曹操與孫劉聯盟一個在江北,一個在江南,兩軍對峙。曹軍不習水戰,船在江中不穩,一則暈船嘔吐,二則站不穩不利作戰。龐統獻計“將船用鐵釘連接,如履平地”,實則為孫劉火燒戰船做準備。曹操不知是計,大喜,采納。 周瑜與孔明不謀而合計劃采用火攻,一切準備妥當,只是東風不來。周瑜因此急火攻心,病倒不出。孔明前去探視,屏退左右,開出藥方,密書十六字“欲破曹公,宜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看過藥方,愁眉立展,病競痊愈。這才引出“諸葛亮借東風”這出好戲,創造了赤壁火燒戰船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第93句】:【亂成一鍋粥】(慣)形容秩序非常混亂。 也作亂成一團。 亂成一團麻。
【第94句】:【寧做螞蟻腿,不做麻雀嘴】(諺)指人應當像螞蟻那樣勤勞,不可像麻雀那樣貪吃。
【第95句】:官無悔筆,罪不重科
【第96句】:【想當然】“想當然”指做事沒有根據,不加考證,只憑主觀想象。這種現象在現實生活中太普遍了。 “想當然”源自《后漢書·孔融傳》。東漢末年,曹操與袁紹共爭天下。 有一次,曹操打了勝仗,長子曹丕私自將袁紹的兒媳甄氏納為妾。孔融聽說后寫信給曹操,提到武王曾把紂王的妃子賜給弟弟周公旦。曹操沒有領會到孔融是在諷刺自己,便問此事出自何典,孔融隨口答道:“以今度之,想當然耳。”意思是以今之事,想起當年。名人一句話,形成一個詞。 楷模“楷模”指榜樣、模范。“楷模”一詞源于兩種樹木,據《資治通鑒》卷五十五記載,東漢時期的太學生中廣泛流傳有“天下楷模李元禮”這樣的說法。北宋人陳奕在其所編著的《履齋示兒編》一書的卷十三中說:“孔子冢上生楷,周公冢上生模,故后世人以為楷模。”
【第97句】:【法寶】是佛、法、僧三寶之一。“法”指引導眾生如實了知事物的本質,解脫生死煩惱的佛法、教法。佛法無垢清凈、希有難得、不可思議,故稱為法寶。《曾一阿含經》說佛“三阿僧祗集法寶”,即佛經過三個大劫才證知此“法”。釋迦牟尼成道后,經大梵天王勸請,才前往鹿野苑為五位苦行侍者說“苦、集、滅、道”,三轉法輪,這就是最初的“法寶”。佛為人乘說“五戒”,為天乘說“十善”,為聲聞乘說“四諦”,為獨覺乘說“十二因緣”,為菩薩乘說“六度”。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佛便說“八萬四千法門”,正如《維摩詰經·佛國品》所說,佛“集眾法寶,如海導師”。釋迦牟尼佛涅槃后,佛的教法都保存在經過數次集結的經、律、論“三藏”中。因此,佛經也稱法寶。如唐·張說《龍興寺碑》:“法寶如山、普聞獅子之吼。”謂佛教的三藏卷軼浩繁,猶如蘊藏無數財富的寶山。禪宗六祖慧能大師的文案被稱為《法寶壇經》,也是此意。此外,僧人的用物如衣缽、錫杖之類,亦稱法寶。俗語中,法寶一詞運用廣泛。在神話小說中,稱降妖伏魔的寶物為法寶。如清·李漁《蜃中樓·試術》:“蒙玉皇授我三件法寶,一來成就好事,二來降服火龍。”亦指珍寶,寶貝。如清·曹寅《題銅宮秋色圖》:“《富春山圖》、《待渡圖》、《洛神女》、《孝經圖》,皆前代法寶。”今多比喻有特殊效果的方法、經驗。如茅盾《色盲》三:“浪漫主義把戀愛當作神秘的圣殿,頹廢主義又以為是消憂遣愁的法寶。”毛澤東《
【第98句】:【刀鈍石上磨;人鈍世上磨】(諺)鈍刀要在砥石上磨礪,才能鋒利;笨人要在社會上磨煉,才能開化。 指社會實踐最能使人增長才干。
【第99句】:【躲在門縫中瞧人——把人都瞧得扁了】見“從門縫里看人——把人看扁了”。
上一篇:早安的文案,看哭的不止我一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