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猴不鉆圈多敲鑼】 釋義:比喻加緊引誘人上圈套。“敲鑼”又作“篩幾遍鑼”。篩:敲。 例句:丁世宗很有把握地說:“猴不鉆圈多敲鑼。謬德俊那小子是個汽油桶,只要把蓋揭開了,點火就炸。”
【第2句】:【晴天里一聲霹雷】見“青天里一個霹靂”。
【第3句】:【一百個朋友嫌少,一個仇人嫌多】(諺)朋友交得越多越好,仇人最好是一個也沒有。指人應(yīng)廣交友,不結(jié)仇。
【第4句】:【饑不擇食,寒不擇衣,慌不擇路,貧不擇妻】(諺)饑餓時就顧不上飯食的精粗,寒冷時就顧不上衣服的貴賤,慌忙時就顧不上路途的安危,貧窮時就顧不上妻子的美惡。 指在人需求最急迫的時候,便談不到從容選擇。 也作饑不擇食,寒不擇衣。 饑不擇食,慌不擇路。
【第5句】:【侯門深似海】(諺)侯門:舊時王侯的府門。指王侯的府門像海一樣深,平常人難得通報進去。也泛指達官富豪之家,不容普通人進出。
【第6句】:【馬善被人騎,人善被人欺】(諺)馬老實馴服,騎它的人就多;人忠厚軟弱,就有人來欺侮他。指人固然要善良,但不可軟弱,以免受欺侮。 也作馬善有人騎,人善有人欺。 馬善被人騎,人弱被人欺。 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
【第7句】:【貓兒見了魚鮮飯】(慣)貓兒喜歡吃魚,見魚就要吃。比喻見了所愛的人或物,一心想得到、占有。 也作“貓兒聞到魚腥味”。
【第8句】:【念完經(jīng)打和尚】(慣)比喻事成之后,打擊有功勞的人。
【第9句】:【天上無云不下雨,地下無媒不成婚】 釋義:沒有媒人說合成不了婚事。 例句:“小姐,俗話說,天上無云不下雨,地下無媒不成婚嘛”
【第10句】:【鴨子過河——不沾水】(歇)鴨子羽毛有防水的油質(zhì)物,游小時沾不上水。比喻經(jīng)歷風(fēng)險,不受傷害。
【第11句】:【紅粉贈佳人,寶劍贈壯士】見“寶劍脫與烈士,紅粉贈與佳人”。
【第12句】:【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此語的意思是同類的物種常聚在一起,志同道合的人相聚成群。 此語出自《周易·系辭上》。春秋戰(zhàn)國時期,齊國有一位著名的學(xué)者叫淳于髡,他博學(xué)多才,能言善辯,被任命為齊國的大夫。齊宣王喜歡招賢納士,于是讓淳于髡舉薦人才。淳于髡一天之內(nèi)接連向齊宣王推薦了七位賢能之士。 齊宣王很驚訝,就問淳于髡說:“寡人聽說,人才是很難得的,如果一千年之內(nèi)能找到一位賢人,那賢人就好像多得肩并肩站著一樣;如果一百年能出現(xiàn)一個圣人,那圣人就像腳跟挨著腳跟來到一樣,現(xiàn)在,你一天之內(nèi)就推薦了七個賢士,那賢士不是太多了?” 淳于髡回答說:“大王此言差矣。要知道,同類的鳥兒總是聚在一起飛翔,同類的野獸總是聚在一起行動。人們要找柴胡、桔梗這類藥材,如果到水澤洼地去找,恐怕永遠也找不到;要是到梁文山的背面去找,那就可以成車地找到,這是因為天下同類的事物,總是要相聚在一起的。我淳于髡大致也算個賢士,所以讓我舉薦賢士,就如同在黃河里取水,在燧石里取火一樣容易,我還要給您再推薦一些賢士,何止這七個!” 這句話是至理名言,當年,革命青年冒著生命危險從全國各地跋山涉水涌向革命中心——延安。延安聚集著一大批國家的棟梁之才。
【第13句】:【往眼里揉沙子】(慣)比喻欺負人。
【第14句】:【扁擔(dān)是條龍,一生吃不窮】(諺)指扁擔(dān)是個寶,靠它能維持一生生計。
【第15句】:【鳥有鳥路,人有人路】 釋義:各人有各人的路,不必相互干涉。 例句:“滿牛哥!我們相好了幾年……若是從小算起,我們就是相好了十幾年……可是你放心,我不是來責(zé)怪你的,也不是來哀求你的!鳥有鳥路,人有人路。”
【第16句】:【最親不過父母,最近不過夫妻】見“近不過夫妻,親不過父母”。
【第17句】:【更上一層樓】(慣)比喻在原有基礎(chǔ)上,再提高一步。
【第18句】:【老要顛狂少要穩(wěn)】(諺)老年人貴在活潑歡快,性格開朗;年輕人貴在莊重踏實,行為穩(wěn)健。指老年人不可死板,年輕人不可輕浮。
【第19句】:【追擊炮打蚊子——小題大做】(歇)追擊炮:一種火炮,以曲射為主,能射擊遮蔽物后面的目標。指把小事當作大事來對待、處理。常含譏諷意味。
【第20句】:【只有買錯無賣錯】(諺)指真貨、假貨,賣者清楚,買者不知,所以只有把假貨當真貨買去的買者,沒有錯把真貨當假貨賣掉的賣家。
【第21句】:【尖擔(dān)擔(dān)柴——兩頭脫】(歇)尖擔(dān):兩頭尖的扁擔(dān)。尖擔(dān)兩頭沒有鉤槽,掛在兩頭的東西容易脫落。 指兩頭都落空。
【第22句】:【耗子鉆牛犄角——盡了頭了】見“老鼠鉆牛角——無路可走”。
【第23句】:【哪陣風(fēng)兒吹來的】(慣)指人難得來訪。不常見面的親友來訪時常說的客套話。 也作哪陣香風(fēng)吹來。 哪一陣風(fēng)把你吹來了。 什么風(fēng)把你們刮來了。
【第24句】:【佛多不靈,眼大無神】 釋義:佛爺多了不靈驗,眼睛太大了沒有精神。也比喻人多干事互相依靠,不盡職。 例句:這龍門山上共有十萬多尊佛像,大的幾十丈高,小的有落花生那么大。 常言說,“佛多不靈,眼大無神”,海老清和雁雁轉(zhuǎn)了半天,把這些佛像只好當作景致看了。
【第25句】:【消停作好事】(諺)消停:從容做事,不慌不忙。指做事出錯,常由于慌亂;能從容舒緩,不急不躁,事情自然就做得圓滿。
【第26句】:【牛皮燈籠——肚里亮】(歇)亮:本指明亮,轉(zhuǎn)指亮堂、清楚。指心里清楚、明白。 也作“牛皮燈籠——外頭不見光,內(nèi)里亮堂”。
【第27句】:【兵貴神速】(諺)神速:人們料想不到的快速。指行軍用兵,貴在行動極其迅速。
【第28句】:【僧不僧,俗不俗】(慣)俗:俗人,一般人。既不像和尚,也不像俗人。形容不倫不類,不像個樣子。
【第29句】:【吃回虧,領(lǐng)回教】(諺)指人吃虧上當,總由于沒有經(jīng)驗,吃一次虧就接受一次教訓(xùn)。
【第30句】:拳要打,字要寫。
【第31句】:【千里長棚——沒個不散的筵席】(歇)長棚:舊時送人上路時為設(shè)宴餞行而搭建的棚子;富貴人家辦婚喪等事,也常搭設(shè)很長的棚子,宴請賓客。本指筵席總有完了的時候;轉(zhuǎn)喻人有聚就有散,不可能永遠聚在一起。 也作千里長篷——也沒個不散的筵席。 千里搭長棚——沒有個不散的筵席。
【第32句】:【國難顯忠臣】(諺)指國家到了危難之際,才能顯出誰是真正的忠臣。 也作國難見忠臣。 國亂顯忠臣。
【第33句】:【招貓遞狗兒】(慣)比喻不務(wù)正業(yè),招惹是非。
【第34句】:【抬轎子】(慣)比喻為有權(quán)有勢者吹噓捧場。
【第35句】:【木門對木門,笆門對笆門】 釋義:笆門:用竹子或樹枝等編成的門。比喻富人家配富人家,窮人家配窮人家。多指聯(lián)姻。 例句:那年頭,兒女作親,是木門對木門,笆門對笆門。一來是兩家老人先前說過成親的話,不好改口;二來是雙方家境都很貧寒,再難找到合適的人家。
【第36句】:【掛在壁上的團魚——四腳無靠】(歇)團魚:鱉。比喻人陷入困境,難以擺脫。
【第37句】:【好飯不怕晚】(諺)指只要飯好,推遲就餐會吃得更有滋味。也泛指任何美好的事物,早得到反不如遲得到更有意義。 也作“好飯不怕晚,趣話不嫌慢”。 趣話:幽默、風(fēng)趣的言談。
【第38句】:【吐苦水】(慣)比喻傾訴心中的痛苦。
【第39句】:【孔夫子打呵欠——滿嘴文氣】(歇)指說話文縐縐的,書生氣十足。常含責(zé)罵或譏諷意味。
【第40句】:【牛不吃水強按頭】 釋義:比喻強迫人做不愿做的事,例句:家生女兒怎么樣?“牛不吃水強按頭”?我不愿意,難道殺我的老子娘不成?
【第41句】:【豬八戒擺手兒——不伺猴】(歇)豬八戒:《西游記》中人物,原是天界的天蓬元帥,因調(diào)戲嫦娥被貶,誤投豬胎,變成豬的模樣,后與孫悟空、沙僧一起保護唐僧去西天取經(jīng),成為孫悟空的師弟。猴:即孫悟空,原是花果山上的猴王,諧“候”。指甩手不干。
【第42句】:【誰人不知,哪個不曉】(慣)形容名氣很大,誰都知道。 也作“誰人不知,誰人不曉”。
【第43句】:【盲人敲鼓——瞎打一氣】(歇)打:本指敲打,轉(zhuǎn)指打仗。指打仗沒有明確目標,亂打一通。
【第44句】:【磨了半截舌頭】(慣)比喻費了許
【第45句】:【八字沒見一撇】(慣)比喻事情剛剛開了頭,還沒什么進展。也作“八字還沒一撇”。
【第46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釋義:比喻因地制宜,利用自然條件。也比喻干什么行業(yè),就靠什么行業(yè)生活。 例句:“好嘛,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咱們這個山坡地方,不養(yǎng)樹就肥不了人。”
【第47句】:【烏云遮不住太陽】 釋義:比喻困難是暫時的,前途是光明的。 例句:“常言說:烏云遮不住太陽;咱這集體日子就是太陽,什么也遮不住它!”
【第48句】:【三十六計】常言說,三十六計,走為上計。那么,“三十六計”是怎樣形成的呢? “三十六計”之說,最早見于南北朝梁朝時成書的《南齊書》中“檀公三十六計”。約在晚明或清代有人據(jù)此撰成《三十六計》一書,撰者不詳。三十六計分六套,每套各六計。前三套為優(yōu)勢之計,后三套為劣勢之計。 勝戰(zhàn)計:瞞天過海、圍魏救趙、借刀殺人、以逸待勞、趁火打劫、聲東擊西。 敵戰(zhàn)計:無中生有、暗渡陳倉、隔岸觀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順手牽羊。 攻戰(zhàn)計:打草驚蛇、借尸還魂、調(diào)虎離山、欲擒故縱、拋磚引玉、擒賊擒王。 混戰(zhàn)計:釜底抽薪、渾水摸魚、金蟬脫殼、關(guān)門捉賊、遠交近攻、假道伐虢。 并戰(zhàn)計:偷梁換柱、指桑罵槐、假癡不癲、上屋抽梯、樹上開花、反客為主。 敗戰(zhàn)計:美人計、空城計、反間計、苦肉計、連環(huán)計、走為上。
【第49句】:【塔尖上亮相——高姿態(tài)】(歇)亮相:戲曲演員上下場或一節(jié)舞蹈、武打完畢后,為突出角色精神狀態(tài)而做的塑像式姿勢。本指在高處擺出某種姿勢,轉(zhuǎn)指人在處理問題時站得高,態(tài)度寬容。
【第50句】:【雞長起牙,狗長起角】(慣)比喻事情不可能發(fā)生。
【第51句】:【東扯葫蘆西扯瓢】(慣)比喻東拉西扯,漫無邊際地閑聊。 也作東扯葫蘆西拉瓢。 東拉葫蘆西扯瓢。
【第52句】:【下雪不冷消雪冷】(諺)指下雪會吸收冷氣,因而不覺得冷;消雪要吸收熱量,自然覺得冷。 也作下雪不冷化雪冷。 下雪不寒化雪寒。
【第53句】:【處貧賤易,耐富責(zé)難】(諺)貧賤與富貴相比較,安心于貧賤生活比較容易,在富貴中能不驕奢淫逸則很難。指身處富貴而保持廉正的品質(zhì)是難能可貴的。
【第54句】:【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釋義:殃:災(zāi)禍。池:護城河。城門失火,要到護城河里打水救火,河水干了,魚也就死了。比喻無緣無故受到牽連。 例句:在另外一部分無所謂的士兵,覺得皂白不分,勢必“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第55句】:【打哈哈】(慣)1指湊趣,逗笑。 2指對事情敷衍、應(yīng)付。
【第56句】:【黃了】“黃了”這一俗語,專指好事沒有辦成。如對象沒搞成被說成黃了。 “黃了”源自哪里呢?舊時代做生意,開張的那天,門外要貼上“開張大吉”的大紅紙喜報一張。春節(jié)休息,正月十六開始營業(yè),開門那天,也要在門外貼上“開市大吉”的大紅紙喜報。相反,如果一家商店經(jīng)營不善,沒法經(jīng)營下去了,店鋪關(guān)門,就用一張黃紙,寫上“收市大吉”貼在門上。由此,人們就將一家生意的關(guān)門,說是“黃了”。久而久之,引申為凡是沒有辦成的好事都可以說“黃了”。壞事沒辦成沒有說“黃了”的。
【第57句】:【亂彈琴】(慣)比喻不按規(guī)矩或安排做事。
【第58句】:【惡人先告狀】(諺)指惡人做了傷害別人的事,為轉(zhuǎn)移目標,洗脫自己的罪名,往往搶先告狀。也指人自身做了缺理事,反在人前制造輿論,指責(zé)別人。 也作“壞人先告狀”。
【第59句】:【當家才知柴米貴】(諺)當家:掌管家事。指人只有掌管了家事,才知道柴米油鹽等的價錢有多貴。 也泛指不承擔(dān)責(zé)任就不知道壓力的沉重。
【第60句】:【自己絆住自己的腿】(慣)比喻自己給自己找麻煩,使行動不自由。
【第61句】:【吊兒郎當】“吊兒郎當”是指不認真、不嚴肅、不負責(zé)任的生活方式,做事不準確求實、邊干邊玩、得過且過、嘻嘻哈哈甚至嬉皮笑臉的工作作風(fēng)。 “吊兒郎當”出自北京俚語。早在清末的言情小說、評書、戲劇中就已引用,現(xiàn)在北京口語中也經(jīng)常使用,并已傳播到全國各地。只是詞典中多未收入,應(yīng)是個缺憾。“吊兒”在北方話中是吊起懸掛的東西,含有搖擺不定的意思。“郎當”在文中則有頹唐或衣服寬大不合身之意。因此,“吊兒”和“郎當”合起來,就有了松松垮垮散散漫漫不負責(zé)任之意了。
【第62句】:【胎毛未干】(慣)胎毛:胎發(fā)。譏諷人年幼無知。
【第63句】:一根草搓不成索,一片篾編不成籮。
【第64句】:【打不到狐貍,惹著一身臊】(慣)比喻除害不成,反而惹來了麻煩或災(zāi)禍。 也作打不著狐貍,反惹一身臊。 打不著狐貍,惹一股子騷。
【第65句】:【瞎指揮】(慣)指不顧實際情況地發(fā)號施令。
【第66句】:【拉住黃牛當馬騎】(慣)比喻讓能力差的人擔(dān)當重任。
【第67句】:【英雄無用武之地】此俗語意思是一個人再有才能,如果沒有機會和平臺(條件)去施展也是枉然。后來喻有才能者無施展的環(huán)境或機會。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韓信,他曾受胯下之辱,他在羽項部下不得重用,但到了劉邦那里便能大展身手,成為中國軍事史上的奇才。此語源自宋代司馬光《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卷六十五·漢紀五十七·孝獻皇帝·建安十三年》:“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英雄無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將軍量力而處之!”這段話展開來講就是:東漢末年,曹操靖北后,南攻荊州。劉備勢單力薄,不能和他抗衡,被迫逃至夏口。諸葛亮主動請纓,與魯肅一道往東吳去覲見孫權(quán),以“激將計”來游說孫權(quán)聯(lián)合抗曹。諸葛亮說:“值天下大亂,公據(jù)江東。吾主聚眾于南,與操逐鹿中原。今曹已掃北,乘勢南下,大破荊州,威震四海。吾主英雄無用武之地,故遠遁于此。望公量力而為,若能合吳越之眾,戳力拒之,事宜早決。否則,按兵束甲,俯首稱臣,北面而事之。觀公外似臣服,內(nèi)實躊躇,當斷不斷,禍將至矣。”
【第68句】:【只有糊涂官,沒有糊涂案】(諺)只有判錯案情的糊涂官,沒有毫無線索、不明不白的案件。指案件本身是既成的事實,只在于判案官員的能力高低。
【第69句】:【一而再,再而三】(慣)比喻由此及彼,連續(xù)多次。
【第70句】:【鬼也怕惡人】(諺)惡人:兇狠惡毒、天不怕地不怕的愣漢。指惡人誰也招惹不起。
【第71句】:【人去不中留】(諺)指人決意想離開時,不宜勉強挽留。 也作人去不中留,花落難返枝。 人去不中留,留人難留心。
【第72句】:【出門看天色,進門看臉色】(諺)指出門要看天色陰晴冷熱變化,及時作好相應(yīng)安排;進門要察顏觀色判斷情況,以便見機行事。
【第73句】:【裙帶關(guān)系】“裙帶關(guān)系”指官場上任人唯親的用人不正之風(fēng)。 “裙帶”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宋代。趙升《朝野類要》卷三:“親王南班之婿,號日西官,即所謂郡馬也。俗謂裙帶頭官。”同是宋代,周輝《清波雜志》也記載:“蔡卞之妻七夫人頗知書,能詩詞。蔡每有國事,先謀于床第。 然后宣之于廟堂……,蔡拜右相,家宴張樂,伶人揚言日:‘右丞今日大拜,都是夫人裙帶。’譏其官職自妻而致。”原來卞妻為王安石之女。在宋朝時,民間管官職由妻而得叫“裙帶頭兒官”。通常人們所稱的“裙帶關(guān)系”一詞即起源于此。 由此可見,古人所謂“裙帶關(guān)系”,主要指由妻妾親緣聯(lián)絡(luò)紐結(jié)的官場利益關(guān)系。后泛指因血親、姻親和密友、師生等關(guān)系而獲得政治、經(jīng)濟上的利益,以及領(lǐng)導(dǎo)人物對效忠者、追隨者給予特別的庇護、提拔和獎賞都歸為“裙帶關(guān)系”。
【第74句】:【和尚無兒孝子多】(諺)指和尚雖然無兒無女,但受著眾多的善男信女像孝子一樣的供奉。
【第75句】:【好伙計勤算賬】(諺)伙計:商場中合伙經(jīng)商的人。合作者關(guān)系處得再好,也要經(jīng)常結(jié)算賬目。指在錢財上必須做到賬目公開,有透明度。
【第76句】:【泥里來水里去】(慣)形容辛苦勞累。 也作“泥里滾,草里爬”。
【第77句】:【千年的房舍換百主,一番拆洗一番新】(諺)千年的老房是不斷更換主人的,經(jīng)過修整,照樣和新房一樣。指房舍沒有定主,只要修整,自會舊貌換新顏。
【第78句】:【雞不啼,狗不叫】(慣)形容沒有生機或沒有動靜。
【第79句】:【見上黃河也不死心】(慣)形容非常頑固,即使知道錯了也不改變。
【第80句】:【黃牛黨】“黃牛黨”現(xiàn)在指票販子。如春運期間他們高價倒賣火車票,奧運期間他們高價倒賣奧運門票等,屬違法行為。“黃牛黨”與“票販子”是風(fēng)馬牛不相及的兩個名稱,怎么把它們扯到一起呢? 先說“黃牛”。當代詩人藏克家有首詠牛詩《老黃牛》:“塊塊荒田水和泥,深翻細作走東西。老牛亦解韶光貴,不待揚鞭自奮蹄。”深情謳歌了老黃牛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的高尚品質(zhì)。老黃牛在中國人心中,是代表忠誠、勤奮的文化符號,并被稱為“老黃牛精神”。可如今的“黃牛黨”卻與牛的忠誠形象背道而馳,是人人喊打的票販子,這是怎么回事呢? 據(jù)說,“黃牛黨”的叫法源自近代上海。通常指那些賺取毛利的人,常如“黃牛群之騷動”,搶購物資或票券。從這個意義說,還是和“黃牛”有關(guān)。 “黃牛”不犁田是不務(wù)正業(yè),散牛成群確實騷動擾人。
【第81句】:【踢破了門檻】(慣)形容上門的人很多或某人來的次數(shù)很多。
【第82句】:【五音不全】“五音不全”形容人缺乏音樂天賦,唱歌不合律拍,常跑調(diào)。現(xiàn)在,歌曲演唱需要掌握七個音符,才能演唱出悅耳動聽、千變?nèi)f化的各種音調(diào),我們熟知的音符有七個:1234567,何來五音不全呢? 原來,七音符是樂譜中記錄聲音變化的符號,是從國外引進的。而五音的說法,則是中國古人的發(fā)明。自從人類發(fā)現(xiàn)聲音存在差異,便開始探求其中的規(guī)律。早在先秦,人們正經(jīng)提出了五音的說法,即宮、商、角、徵、羽。 古人把五音與五臟相配,認為五音對應(yīng)五臟器,所以聲音隨之變化,如脾對應(yīng)宮音,它的聲音慢而緩;心對應(yīng)徵音,其聲雄壯明快。后來,古人又增加了兩個音,即變徵、變宮兩音。變徵是角音與徵音之間的樂音,變宮則是羽音與宮音之間的樂音。
【第83句】:【不打不成相識】(諺)指人與人之間,往住在發(fā)生沖突后,結(jié)識乃至成為朋友。 也作不打不相識,不罵不要好。 不打不相識,不爭不相親。
【第84句】:【拉住黃牛當馬騎】 釋義:比喻讓能力小或條件差的承擔(dān)繁重任務(wù)。 例句:我們既要面對廠里的實際情況,更要看到國家和人民的需要。咱們要拉住黃牛當馬騎。
【第85句】:【貓要捕鼠,必先伏下身子】 釋義:比喻做機密事,要先隱蔽好。 例句:他說:“要少言少語,言多語失,走漏了消息不是玩兒的,虎要取食,必先蹲一下勢子。貓要捕鼠,必先伏下身子。”
【第86句】:【扯下水】見“拉下水”。
【第87句】:【打成一鍋粥】(慣)形容打作一團,場面十分混亂。
【第88句】:【無巧不成書】俗語“無巧不成書”用來比喻事情非常湊巧。 相傳,這句話來源于施耐庵。施耐庵在創(chuàng)作《水滸傳》時,寫到“景陽岡武松打虎”這一段時,文思阻塞,怎么寫都覺得太過生硬,沒有靈性。正當為此傷透腦筋的時候,房外傳來一陣喧嘩聲,他停筆走到門口一看,原來是鄰居阿巧喝完了酒,和一條惡狗纏斗在一起。這場人狗相斗的場景,像極了人虎相搏的場面,施耐庵觀看完整個過程,立刻文如泉涌,寫出了精彩絕倫的武松打虎。他把這件事告訴了妻子,妻子說:“真是無巧(阿巧)不成書啊!”以后,這句話逐漸流傳開來。
【第89句】:【樹大招風(fēng)】(諺)樹木高大了,就容易招來大風(fēng)。常比喻名聲大或權(quán)勢重了,就容易招來非難、嫉妒與仇恨。 也作樹大招風(fēng),官大招禍。 樹大招風(fēng),錢多惹事。 樹大招風(fēng),名高招忌。
【第90句】:【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 釋義:形容疾病發(fā)作得快,好得慢。 例句:麝月笑勸他道:“你太性急了,俗語說:‘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 又不是老君的仙丹,哪有這樣靈藥!你只靜養(yǎng)幾天,自然好了。”
【第91句】:【多個香爐多個鬼】(諺)比喻多一個人就多一份麻煩或支出。
【第92句】:【陳谷子,爛芝麻】 釋義:比喻陳舊的無用的話語或事情。 例句:可是我糊涂了,正經(jīng)說的話且不說,且說陳谷子,爛芝麻的混搗亂。
【第93句】:【喝粥要等豆兒熟】(諺)要喝粥,必須等到粥里的豆子煮熟方可。 比喻做事不能性急,必須耐心等到條件具備、時機成熟。
【第94句】:【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釋義:容:打扮。士人為深知自己、賞識自己的人效命,女子為喜歡自己的人打扮。 例句:此后,只有清風(fēng)明月來作伴了,有個不孤單、寂寞的么?“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這怡紅院還為誰涂紅抹翠呢?
【第95句】:【紅顏多薄命】(諺)紅顏:美貌女子。薄命:命運不好。指舊時的美貌女子往往遭受厄運。 也作紅顏自古多薄命。 自古紅顏多薄命。
【第96句】:一回經(jīng)蛇咬,三年怕草繩。
【第97句】:【泥人不改土性】(諺)比喻人的本性難以改變。
【第98句】:【餓出來的見識,窮出來的聰明】(諺)饑餓能使人增長見識,窮困能使人變得聰明。指忍饑受餓的貧困生活往往迫使人明察是非,升華智慧。
【第99句】:【酒好不怕巷子深】(諺)只要酒的質(zhì)量好,哪怕酒店設(shè)在偏僻的深巷里,買主都會主動找上門。指只要貨好,就不怕沒買主。也指只要作品的品位高,就不愁沒有賞識的人。 也作酒香不怕巷子深。 好酒不怕巷子深。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