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戲有戲德,臺有臺規】(諺)戲劇演員要有藝德,臺上表演要有臺規。指戲劇表演一要有道德規范,二要有嚴格規程。
【第2句】:【出乎其類,拔乎其萃】 釋義:拔:超出,高出。萃:聚在一起的人或事物。形容人品德才能出眾。 例句:不為習俗所移,不為貧窮所詘,其乎其類,拔乎其萃。
【第3句】:【破罐子破摔】 釋義:比喻橫下心,不顧后果,任憑事態惡化。 例句:好些年來,他自輕自賤,成了習慣,破罐子破摔,不想學好了。
【第4句】:【離城四十里見蜜蜂兒拉屎,出門交獺象絆了一交——覷遠不覷近】(歇)覷:看,瞧。本指能看見遠處,卻看不見近處;轉指關照關系疏遠的人,而不關照關系親近的人。
【第5句】:沒錢時挨餓,有錢時耀闊.
【第6句】:【借酒澆愁愁更愁】(諺)澆:澆滅。要用飲酒來消愁只能更加憂愁。
【第7句】:【快馬一鞭,快人一言】 釋義:痛快人說話痛快,干脆。 例句:武當說:“快馬—鞭,快人一言,說干就干,說走就走.今天動身!”
【第8句】:【日親日近,日遠日疏】(諺)親友之間,經常接觸往來,關系自然親近;如果不經常接觸往來,那就自然疏遠了。指親友之間要經常聯系,以加深情誼。 也作“日遠日疏,日親日近”。
【第9句】:【牛人】“牛人”比喻固執且十分傲氣。“牛人”在先秦是一種職務,源自《周禮》。 《周禮》記載,地官有“牛人”一職,春官有“雞人”和“龜人”,夏官有“羊人”,秋官有“犬人”。書中寫道:“牛人掌養國之公牛,以待政令,祭祀供享牛;賓客供膳牛;軍隊供犒牛;喪事供奠牛……”意思是說祭祀的時候把牛作為祭品,有賓客的時候招待賓客用牛肉做膳,軍隊打了勝仗犒賞三軍要用牛來犒賞,喪事要用牛來祭奠。看來“牛人”真的與牛有關。 后轉義成固執、傲氣、脾氣大。“牛人”又稱“牛”。
【第10句】:【目邊之木,田下之心——相思】見“木邊之目,田下之心—一相思”。
【第11句】:【若要安樂,不脫不著】(諺)如果想要康寧,最好在春夏之際、秋冬之交,不要加減衣服。指乍暖乍寒季節,加減衣服容易生病。
【第12句】:【方木頭不滾,圓木頭不穩】 釋義:比喻人或物有長處就會有短處,不可能是完美無缺的。 例句:周松山一口擔保說:“這個沒問題,我了解他。這個人雖有些偏激情緒,但革命的堅定性無可懷疑。”大老劉笑起來說:“方木頭不滾,圓木頭不穩。那就讓他去。”
【第13句】:【月滿則虧,水滿則溢】(諺)月亮圓滿了就會逐夜虧缺,水盛滿了就會溢出來。指物極必反,盛極而衰,人或事物發展到極盛時,必定要走向衰落。
【第14句】:【胡子眉毛一把抓】(慣)1比喻做事沒有條理,不分主次先后。2形容不分情況一樣對待。 也作胡須眉毛一齊來。 眉毛胡子一把抓。
【第15句】:【癩蛤蟆打蒼蠅,將供嘴】 釋義:癩蛤蟆打蒼蠅吃,將供上嘴。比喻勞動所得勉強糊口。 例句:三爺,我是癩蛤蟆打蒼蠅——將供嘴。我這老胳膊老腿的,不能擼鋤杠,才給你們看園子。
【第16句】:【裝龍似龍,裝虎似虎】(慣)指善于模仿或表演,裝扮什么像什么。
【第17句】:【螳螂捕蟬,黃雀隨后】(諺)螳螂一意捕蟬,不防身后的黃雀又來捕它。比喻人往往只圖眼前的利益,而不顧身后的禍患。 也作螳螂捕蟬,黃雀伺后。 螳螂捕蟬,不顧身后。
【第18句】:【好牛不緩,好馬不顛】 釋義:好牛行走不遲緩,好馬騎著不顛簸。 例句:不騎就不騎,不要胡說八道。我的白龍馬可不是顛人哩!常言說,“好牛不緩,好馬不顛”,不相信可以實踐。
【第19句】:【井底撈明月】(慣)比喻根本不可能做到或一無所獲。 也作“水里撈月亮”。
【第20句】:【泰山】妻子的父親被稱為“泰山”。這一稱呼從何而來?出處有三。 一說認為稱妻父是“泰山”,是由于泰山頂上有丈人峰的緣故。《唐六典》記載:“泰山周一百六十里,高四十余里,群峰得名者甚多,而丈人峰在山頂,特出群峰之表。”由此可見,泰山頂上確有丈人峰。這一說法到宋代又被確認,宋代晁說之在《晁氏客語》中也說:“泰山中丈人峰兀然特立,人言泰山必然想起丈人峰,故而日之天長,‘泰山’也成為妻父的尊稱。”這是唐宋資料所載,非傳說,后世便稱妻父為“泰山”。 二說“泰山”之稱源自晉朝。清代趙翼著《陔余叢考》一書,其卷三十七說,晉人樂廣為衛瑜妻父,衛瑜尊其為“樂丈”,“樂”、“岳”諧音,“樂”訛為“岳”,“樂丈”訛為“岳丈”。其實,衛瑜尊其妻父樂廣為“樂丈”,名副其實,無可厚非。“樂丈”訛為“岳丈”是后人之事,也未尚不可,符合約定俗成規律。后又從“岳丈”變為“岳父”。“岳”又使人聯想到五岳之首的東岳泰山,因而妻父又被稱為“泰山”。為了與“岳父”相并稱,人們將妻母尊稱為“岳母”。為了與“泰山”相并稱,便將妻母稱為“泰水”。這圈子兜得也太遠了,不過,它的軌跡是樂丈——岳丈——泰山,落腳點還是“泰山”。 三說是源自唐朝。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記載,唐玄宗李隆基于開元十四年(726年)到泰山封禪,命中書令張說為封禪使,前往泰山修廟筑路。 張說順便將女婿鄭鎰也帶了去,把修廟筑路的任務交給鄭鎰辦理。鄭鎰是個貪官,偷工減料,趁機大撈一把,贓銀翁婿二人平分。這當然得到張說的歡心,于是張說給鄭鎰破格提拔。按照唐代官制,去泰山封禪后,丞相以下的官吏都可以升一級。鄭鎰卻像坐直升機一樣一下子升了四級,從九品芝麻官一下子成了五品大員,綠衫換成了大紅袍。 工程完畢,唐明皇領朝廷文武百官前往泰山舉行封神大典。他見工程質量很糟糕,心中十分不悅,正好又看見負責施工的鄭鎰的官服突然換了顏色,氣不打一處來,指著侍立在一旁的鄭鎰問群臣:“諸位愛卿,爾等可知鄭鎰官升五品靠的是什么?”群臣懾于張說的權勢,不敢直言。此時,一個叫黃幡綽的伶人靈機一動,當即用手指了指腳下的泰山,并用眼睛瞄著張說,一語雙關地說:“此泰山之力也!”唐玄宗心中明白,因礙于張說的面子,不便發作。 此言一下子傳遍朝野,聽者無不掩面失笑。后人因此戲稱他人妻父為“泰山”。不料久而久之,戲稱變為尊稱。
【第21句】:【牛耕田,馬吃谷】(慣)谷:谷物。 受累的不享福,享福的不受累。比喻分配不公。 也作“牛耕田.馬食谷”。
【第22句】:【發空頭支票】見“開空頭支票”。
【第23句】:【打小報告】(慣)指背地里向領導或長輩夸大或無中生有地反映別人的所謂問題或缺點錯誤。
【第24句】:【不戀故鄉生處好,受恩深處便為家】(諺)恩:恩惠。指生養自己的故鄉雖好,但也不必留戀,哪里能給自己好處,就可以在哪里安身落戶。 也作“莫道故鄉生處好,受恩深處便為家”。
【第25句】:【半夜明燈天曉月】(慣)半夜的明燈,油將耗盡;天邊的明月,拂曉時會隱去。形容事物存在時間短暫,消失很快。
【第26句】:【燈一撥就亮,理一講就明】 釋義:比喻事情一說就明白了。 例句:燈一撥就亮,理一講就明。假如把全家怪的命案查到李寶泰頭上,他一看活命難保,還再交代什么地下埋哩,外邊藏哩。
【第27句】:【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諺)蘇杭:蘇州和杭州。天上數天堂最美好,地上數蘇杭最富饒。指蘇州、杭州自古以來就是繁華富饒之地,簡直就是人間的天堂。 也作上說天堂,下說蘇杭。 天上天堂,地下蘇杭。
【第28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見“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第29句】:【豬八戒上陣——倒打一耙】(歇)豬八戒以九齒釘耙為武器,常用倒打一耙的戰術來戰勝對方。 指對方想算計自己,自己反過來算計對方。也指反咬一口,把責任或過錯推到他人身上。 也作豬八戒開戰——倒打一耙。 豬八戒耍把式——倒打一耙。耍把式:練武術。
【第30句】:【殺頭生意有人做,虧本生意無人做】(諺)冒著生命風險去做買賣的,有的是人;賠上血本去做買賣的,誰也不干。指做生意就是為了賺錢,無利可圖的生意沒人做。
【第31句】:【夸海口】(慣)指話說得很大,漫無邊際。
【第32句】:【拜師如投胎】(諺)投胎:迷信謂人死后會再投母胎轉生輪回,或為人,或為畜。指拜師學藝不可不慎。
【第33句】:【積絲成寸,積寸成尺;尺寸不已,遂成丈匹】(諺)絲:十分之一寸的長度單位。一絲一絲織成寸,一寸一寸織成尺;不斷積累,才成丈匹。 指成匹的布是由一絲一寸織成的。 泛指凡事必須注重由少到多的積累,持之以恒,直至成功。
【第34句】:【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釋義:比喻不受任何限制,到處都可以施展自己的本領,發揮自己的才能。 “憑”又作“從”。“天高”又作“天空”、“天寬”。 例句:石華忽然覺得心胸異常開闊。他暗暗地在心里說:“海闊憑魚躍,天高任烏飛。請黨放心,我決不會辜負您的希望!”
【第35句】:【有珠不露,誰知是寶】(諺)比喻是人才而不顯露出來,就不易被人發現。
【第36句】:【講著曹操,曹操就來】見“說曹操,曹操就到”。
【第37句】:【一分錢掰成兩半花】(慣)形容過日子非常節儉。
【第38句】:人要心強,樹要皮硬。
【第39句】:【螳臂當車——萬無一濟】(歇)濟:幫助,有益。指白白遭受損失,于事無補。
【第40句】:【要知心腹事,但昕口中言】(諺)要想知道一個人心里想的是什么事,只要聽他嘴里說些什么就明白了。指言為心聲,嘴里說出的往往就是心里所想的。
【第41句】:【尿不到一個壺里】(慣)比喻合不來,不能合作共事。
【第42句】:【十家鍋灶九不同】 釋義:比喻人的思想各不相同。 例句:你姓張,他姓李,人多心多,十家鍋灶九不同。
【第43句】:人靠心好,樹靠根牢.
【第44句】:【頭頂上長瘡,腳底下流膿——壞透了】(歇)壞:本指身體情況惡劣,轉指人的思想品質惡劣。透:本指穿透,轉指透頂。指人壞到了極點。含責罵意。 也作頭頂長瘡,腳跟流膿——壞透啦。 頭上長瘡,腳心底流膿——壞透了。
【第45句】:【要取驪龍項下珠,先須打點降龍手】(諺)驪龍:黑色的龍。打點:準備。想要得到驪龍的項珠,先得備好降龍的人才。比喻要干成一件事,首先要找準這方面的人才。
【第46句】:【水大漫不過船去】見“大水漫不過船桅去”。
【第47句】:【山小雀翻筋斗——賣弄花屁股】見“啄木鳥翻跟頭——賣弄花屁股”。
【第48句】:【姑表親,親上親,打斷骨頭連著筋】 釋義:姑表:一家的父親和另一家的母親是兄妹或姐弟的親戚關系。姑表之間的親戚關系非常密切長久,割不斷。“親上親”又作“舅表親”。 例句:“你滿嘴噴糞!那是我的表哥!姑表親,親上親,打斷骨頭連著筋,不是更好嗎?”
【第49句】:【腦子怕不用,身子怕不動】(諺)腦子怕的是不用,越不用越遲鈍;身子怕的是不動,越不動越僵硬。 指腦子越運用越靈活,身子越活動越健康。
【第50句】:【黑云壓城城欲摧】 釋義:摧:毀壞。比喻大兵壓境,局勢十分嚴重。這是李賀《雁門太守行》詩句。 例句:逸敏生就一副倔犟的性子,對于爸爸的遭遇,她義憤填膺。但在這黑云壓城城欲摧的危急關頭,這位沒有經過人世波折的姑娘,顯得一籌莫展,焦急異常。
【第51句】:【糞堆上長連枝樹,淤泥中生比目魚】(慣)連枝樹、比目魚:均喻夫妻。比喻在條件差的地方,也有美好的姻緣。
【第52句】:【一丈水,退八尺】(慣)比喻滿腔的怒氣消了一大半。
【第53句】:【只認銀錢不認人】(慣)指人過于看重錢財,根本不講人情。
【第54句】:【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釋義:三尺堅厚的冰,不是一天的寒冷造成的。比喻事物達到目前的狀況,不是一時一日完成的,而是經過了量的積累才形成了質的飛躍。 例句:他苦笑了一下,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孩子墮落已久,一時半時是不容易改掉他的毛病的!”
【第55句】:【鐵板釘鋼釘——硬到家】(歇)硬:本指堅硬,轉指強硬。形容人性格極其剛強或態度十分強硬。
【第56句】:【老牛拉破車,慢慢來】 釋義:比喻不慌不忙,慢慢干。 例句:又說:“就靠我們這幾個人,老牛拉破車,慢慢來吧。到時候看錢萬利怎么向上級交待。”
【第57句】:【衣不壓眾,貌不驚人】見“人不壓眾,貌不驚人”。
【第58句】:【法正天心順,官清民自安】(諺)執法嚴正,國情自然和諧;官員清廉,人民自然安樂。指執法嚴正和官員清廉,是社會安定、人民安樂的決定因素。 也作法正天須順,官清民自安。 官清民自安,法正天心順。 國正天心順,官清民自安。
【第59句】:【黃金有價,信譽無價】(諺)信譽:信用和聲譽。黃金再貴重,總有個價錢;信用和聲譽卻是不能估價的。指良好的信譽是無價之寶。
【第60句】:【見所未見,聞所未聞】見“聞所未聞,見所未見”。
【第61句】:【摔跟頭】見“栽跟頭”。
【第62句】:【狐貍打不成,倒惹了一屁股臊】(慣)比喻沒得到好處倒惹了一身的麻煩。 也作“狐子沒打著,倒落一身騷”。
【第63句】:【三寸金蓮】“三寸金蓮”特指女人被纏殘了的小腳。此等殘缺之“美”,為漢文化所獨有。新中國成立后提出解放婦女、男女平等,廢除婦女纏足之陋習。 女子纏足之風始于南唐。公元916年,南唐后主李煜稱帝后,令宮嬪窅(ya。)娘以布纏足,呈新月狀(亦稱蓮花狀)。因其足骨已殘,故較常人之腳小得多,故其足始稱“三寸金蓮”。 陶宗儀《輟耕錄·纏足》:“李后主宮嬪窗娘,纖麗善舞。后主作金蓮,高六尺……令窅娘以帛繞腳,令纖小,屈做新月狀.素襪舞云中,回旋有凌云之態。”窅娘就成了女子纏足的第一人。在帝王倡導下,“由是人皆效之”,遂形成了這種華夏獨有的以病態為美的畸形審美習俗。到了宋朝以后,女子才較普遍地有了“三寸金蓮”。 清入主中原后,因滿族婦女無纏足的陋習,故而康熙帝曾下過禁止婦女纏足的詔書。但在強制程度上,較“留發不留頭”和緩些,故而收效甚微,漢族婦女還是照纏不誤。辛亥革命后,這一陋習才逐漸廢除,徹底根除則是在新中國建國之后。
【第64句】:【一個不摘鞍,一個不下馬】(慣)比喻雙方互不相讓,僵持不下。 也作一個不接馬,一個不下鞍。 一個不下馬,一個不接鞍。
【第65句】:【家無主,屋倒豎】(諺)家里要是沒有個當家理事的人,就會亂得連房屋也要顛倒過來。指家庭少不了主事的人。
【第66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此語比喻人與周圍事物、人與人之間習性的關系,常因環境等改變自己。此典出自《北堂書鈔》六十五卷引《晉傅玄少傅箴》:“夫金木無常,方圓應形,亦有隱括,習與性成,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晉朝的大臣傅玄是個品學兼優的人,很受皇帝敬重,被任命為太子的首席教師——太子少傅。 太子府里屬員很多,有宮女、太監以及一大批為太子辦事的官吏。這些人為討太子歡喜,阿諛逢迎,在這樣的環境里,要想學好是很難的。為此,傅玄非常憂慮。有一次,他給太子講課的時候,講道:“想要做一個好人,做一個好皇帝,你一定要多接近正派的人。譬如,常接近朱砂,就會被它染紅;多接近墨水,就會被它染黑。對自己則一定要嚴格要求,行為端正,做到這些,周圍的人才會跟你學,正派的人才會圍繞到你身邊來。譬如:聲音清亮,回聲就一定和諧;自己站得直,影子就一定不會斜。你如果多接近正人君子,那么符合德義的話就會聽得多,自己的行為就會逐漸符合規范準則。如果你多接近小人,那就好像進入賣鮑魚的店一樣,時間久了,你就聞不到蘭花的芳香了。”后來皇帝聽到了傅玄的這番話,覺得很有深意,就命人把它寫在屏風上,放在太子的房里,讓他每天讀一遍,把它叫做《太子少傅箴》。從此,“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成了太子警示自己的座右銘。
【第67句】:【吃藥不瞞郎中】(諺)郎中:醫生。指求醫治病,必須訴以真情,不得隱瞞病情。比喻請求別人辦事,必須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說清楚,不可造假。
【第68句】:【見閻王】(慣)閻王:迷信指管地獄的神。指死亡。 也作見閻羅王。 見閻王爺。
【第69句】:【啞巴吃餃子——心里有數】(歇)指人雖然不說話,但心里清楚。 也作“啞巴吃餃子——肚里有數”。
【第70句】:鳥惜羽毛虎惜皮,為人處世惜臉皮.
【第71句】:【在家一把火,出門一把鎖】(慣)一把火:燒火做飯。一把鎖:鎖上門。指單身一人過日子。
【第72句】:【爆炒鵝卵石——不進油鹽】(歇)形容人固執己見,什么話都聽不進去。
【第73句】:【百褶裙】時裝是過幾年一輪回,“百褶裙”是前幾年年輕女性的流行裙裝,穿上百褶裙顯得青春靚麗,楚楚動人。你知道它的來歷嗎? 來歷一。很久以前,有一個聰明能干的獵人,安套繩的本事很高,只要他下的扣子,必定能套著野獸。有一天,獵人上山察看扣子,看見套住了一只狐貍。獵人正要揮刀砍死狐貍,不料狐貍開口說話啦:“年輕人,別動手。 我是天神的女兒。”說著脫去狐貍皮變成一個美麗的姑娘。她看上獵人的勤勞勇敢,自愿與獵人結為夫妻。 獵人與狐女結成夫妻后,生了一兒一女,可是,自從她脫掉狐皮之后,一直找不到一件適合的衣裳,兒女大了,自己老光著身子,很不方便。于是,她又跑回到山上,想去找一件滿意的衣服。 獵人回到家,不見妻子,十分著急。此時電閃雷鳴,暴雨傾盆,獵人打著傘,進山尋妻。在一個山洞里,他找到了妻子。聽妻子訴說了苦惱,獵人靈機一動,扯掉傘骨,把傘衣遞給妻子做了裙子。傘衣做的裙子甚是好看,可惜在腰間掛不住,手一松便脫落下來。狐女只好提著裙子走出山洞。這時雨過天晴,山間出現一道彩虹,狐女趕忙剪下一截,當腰帶把裙子緊緊扎住。 這樣一來,裙子不再下落,走起路來像踏云,腰帶像彩虹,把狐女打扮得更漂亮。從此以后,這式樣便傳了下來。 來歷二。從前,苗家婦女不穿裙,穿的是粗布大腳褲。那時候,有一座黑森林,黑森林里有一個朝天洞,洞里住著猴子精。它的嘴巴像山洞,耳朵像簸箕,腳有碓桿粗。它時常出來搶走寨子里的姑娘,弄到山洞里糟蹋,折磨死后吃掉。 有一天下大雨,黑森林邊勤快而美麗的兜花姑娘拿著傘出門干活,直到天黑都沒回來,原來是被猴了精抓到洞里去了。姑娘在洞里受盡折磨,可是沒有辦法逃出來。一天深夜,她哭著哭著睡著了,夢見一個白胡子老頭指點她,用松脂涂在猴精曬太陽的大石頭上,粒住猴精,就可以逃出來。 姑娘依計采集了許多松脂,涂到那塊大石頭上。猴精一坐下就被粘住了,掙也掙不脫。姑娘趁機逃出山洞,在大森林里整整走了一個月,衣褲全被樹枝掛破了,身子露在外面。她害羞這樣回去見鄉親,只好把來時帶著的傘抽掉傘骨,用傘衣套在腰上,遮住下體。回到寨子,鄉親們見了很新奇,姑娘們立刻仿照傘裙的樣子,做出了能展能收,打開像傘,合攏起來也像傘的百褶裙。
【第74句】:【褲襠里放屁——兩岔】(歇)褲襠:兩條褲腿相連之處。指兩個人走岔了或兩人想在兩處。 也作“褲兜子里放屁——兩岔”。
【第75句】:【大海無風三尺浪,有風上天堂】 釋義:上天堂:指死。形容海上風浪大,行船危險。 例句:楊友才問:“你還聽說什么?”“我還聽說,大海無風三尺浪,有風上天堂!”
【第76句】:【時來逢好友,運去遇佳人】(諺)佳人:美貌女子。好運來時會遇到好友,霉運來時會遇到美女。指艷遇給男子帶來的往往是不幸。
【第77句】:【武大郎捉奸——有心無力】(歇)指有心去做,但能力不行。
【第78句】:【好人怕夸,壞人怕扒】(諺)扒:揭露,揭發。指好人怕的是夸贊,夸贊多了就會驕傲松勁;壞人怕的是揭發,揭發罪行就能使他原形畢露。
【第79句】:【寧看賊挨打,不看賊吃耍】(諺)指看賊挨打受罰可以儆戒自己,而看賊用偷來的錢吃喝玩樂,則容易受邪惡的引誘。
【第80句】:【娼不笑人娼,盜不罵人盜】(諺)娼:妓女。比喻從事低賤行業的人,不會鄙視同行者。
【第81句】:【窮酸】也稱“窮酸餓醋”,比喻生活貧苦還自命清高,多指滿口“之乎者也”的窮書生。此典出自元代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三折:“與了一個富家,不枉了,卻與了這窮酸餓醋。” 唐朝裴度少年時,家里十分貧窮,到了衣食不周、無以為生的地步。他的遠房叔叔對他說:“裴度,你父母雙亡后,你也不成器,不肯找點買賣營生做,每日只知道讀書。我想你讀的那些‘窮酸餓醋’,有什么好處?什么時候能夠發跡呢!”裴度受了這番奚落,又羞又憤,想想實在活不下去,于是跑出去尋死。路上做了一件拾金不昧、幫人昭雪冤案救人一命的好事,再加上一位道士的鼓勵,奮發求進,裴度真的成了唐朝一位有名的賢宰相。 看來,只要奮發求進,“窮酸”是既不窮也不酸。怕就怕人窮志短。
【第82句】:【啞子吃黃連——有苦說不出】(歇)指有苦楚,說不出來。 也作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啞巴吃黃連——口里說不出。 啞巴吃黃連——有苦難言。
【第83句】:【一窩狐貍不嫌騷】(諺)騷:同“臊”,臊臭氣味。同窩的狐貍,誰也不嫌誰臊臭。比喻壞人與壞人臭味相投,互不嫌棄。
【第84句】:【萬年歷】在歷法中,大家都知道有一個“萬年歷”可推算出前、后若干年的具體日期。由于前后跨度時間長,人們稱之為“萬年歷”。其實,這是對“萬年歷”一詞來源的誤解。 相傳,在古時候,有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就有了想把節令定準的打算,但苦于找不到計算時間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樹蔭下休息,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時間的日晷,測定一天的時間。后來,山崖上的滴泉啟發了他的靈感,他又動手做了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360多天,四季就輪回一次,天時的長短就重復一遍。 當時的國君叫祖乙,也常為天氣風云的不測感到苦惱。萬年知道后,就帶著日晷和漏壺去見國君,對祖乙講了日月運行的道理。于是,祖乙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筑起日晷臺和漏壺亭,并希望能創建歷法,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萬年測試歷法的進展情況。當他登上天壇時,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刻著一首詩:“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復始從頭來。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知道萬年創建歷法已成,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指著天象,對祖乙說:“現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祖乙說:“春為歲首,就叫春節吧。”據說這就是春節的來歷。 冬去春來,年復一年,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準確的太陽歷,當他把太陽歷呈奉繼任的國君時,已是滿頭銀發。國君深為感動,為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歷命名為《萬年歷》,封萬年為日月壽星。以后人們在過年時掛上壽星圖.據說就是為了紀念德高望重的萬年。 原來,《萬年歷》是以創立者的名字命名的。
【第85句】: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第86句】:【世上萬般哀苦事,無非死別與生離】(諺)指人世間各種各樣的悲苦事情中,生離和死別是最令人難以承受的。 也作世上萬般哀苦事,除非死別共生離。 世上萬般哀苦事,無過死別與生離。 世上傷心無限事,最難死別與生離。
【第87句】:【忙婆娘嫁不到好漢子】見“急婆娘嫁不下好漢家”。
【第88句】:【評劇】劇種一般冠以地域名稱,如豫劇、淮劇、晉劇、河北梆子、秦腔等,評劇則比較特殊,與地域名無關,它是怎么來的呢?有兩種說法比較流行。 一種說法是,首先使用“評劇”二字的是早期評劇女演員李金順。民國十七年(1928年)初,兩次闖關東的李金順又回到天津演出。當時這位譽滿關內外的名角,對演出的戲報上所用的“蹦蹦”(評劇原來的名稱)二字十分厭惡,故把“慶春平腔梆子班”中的“平”字抽取出來,將其改名為“平戲”。但因為當時京劇也叫平戲,兩樣劇種同名叫人難以區分。因此,天津的一些文人墨客建議李全順將“平”加一…言”字偏旁,從此就稱“評劇”了。 還有一說,民國初年,一評劇團到北京演出,當時的“評劇”叫“平劇”,與北平(京)的“平劇”同名。有一天,評、京兩班兒演員碰巧到一個飯館吃飯。京劇演員看不起小地方來的評劇演員,質問他們有什么資格敢叫“平劇”,吵得不可開交。當時知名度很高的李大釗也在飯館吃飯,他是唐山人,對家鄉戲頗有研究,見雙方爭執不下,便走上前勸架,并提出了解決問題的辦法,他說:“你們平劇(指評劇)的演出風格是善于演出平裝戲(相對于古裝戲),時評政局,鞭撻丑惡,接近百姓,風趣活潑,不如在‘平’字旁加一‘言’字,改叫‘評劇’,更符合你們的演出風格,你們看如何?”,雙方聽了,非常佩服李大釗的高見,遂握手言和,“評劇”之名由此而來。
【第89句】:【千日琵琶百日琴,告化胡琴一黃昏】(諺)告化:叫花子,乞丐。學好琵琶需要三年工夫,學琴只需百日,至于乞丐拉的胡琴,一晚上就能學會。指琵琶難學,胡琴容易。
【第90句】:【打狗不怕狗咬,殺豬不怕豬叫】 釋義:比喻要干,就不要有顧忌。 例句:打狗不怕狗咬,殺豬不怕豬叫,樹葉掉下來砸不著腦袋!眾人拾柴火焰高,不團結起來怎么能斗倒地主惡霸。
【第91句】:人是實的好,姜是老的辣。
【第92句】:【拿銀子當銅錢花】(慣)銅錢:古代銅質輔幣,圓形,中有方孔。比喻花錢沒有節制,任意揮霍。
【第93句】:【惟有感恩并積恨,萬年千載不成塵】(諺)成塵:化作塵埃,指不再存在。指世間什么事都能淡忘,只有感恩和仇恨,時間再久也不會忘記。 也作惟有感恩并積恨,千年萬載不成塵。 惟有感恩并報怨,千年萬載不生塵。
【第94句】:【死了張屠夫,不吃渾毛豬】(諺)屠夫:以宰殺豬羊為職業的人。渾毛豬:沒煺毛的豬肉。指即使某個屠夫死了,人們也不會吃沒煺毛的豬肉。比喻缺了某個重要的人物或條件,事情照樣做,日子照樣過。 也作死了張屠戶,不吃連毛豬。 死了張屠戶,不吃帶毛豬。
【第95句】:【阿婆不嫁女,哪得孫兒抱】(諺)孫兒:此處指外孫。阿婆如果舍不得把女兒嫁出去,如何能抱上外孫呢?古時催嫁的話。
【第96句】:【飛鳥盡,良弓藏;狡免死,走狗烹】 釋義:狡兔:狡猾的兔子。走狗:獵狗。烹:煮。比喻被人利用除掉了別人,自己也沒得到好下場。 例句:古話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他們把日本人打垮以后,就該收拾到咱們頭上來了。
【第97句】:【求生不生,求死不死】(慣)想活活不好,想死又死不成。形容人備受折磨,痛苦不堪。 也作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求生不能,求死不得。
【第98句】:【開口子】(慣)l指江河決口。 2比喻從某一方面能獲取好處。 3比喻從某一方面突破、進展。
【第99句】:【人非草木,豈能無情】 釋義:人都是有感情的。 例句:“人非草木,豈能無情?我和他從小耳鬢廝磨長大的,彼此情性,彼此都曉得。”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