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禪心佛語】人睡著了,夢境就真實不虛;人不覺醒,世俗瑣事就成為致命的葛藤。
【第2句】:【禪心佛語】寂然法師帶領著寺里的和尚從正殿出來,打開寺門的那一刻,他驚呆了,眼前已經聚集了幾千名難民,其中大多是老人和孩子。
【第3句】:【佛心禪語】鼎州禪師不以為然地說道:“話不是你這樣講的,打掃葉子,難道就一定能掃干凈嗎?而我多撿一片,就會使地上多一分干凈啊。而且我也不覺得辛苦呀。”
【第4句】:【佛心禪語】做人,不能把自己最痛苦的東西轉移給自己最親的人,因為最親的人會痛我之所痛。感同身受的痛苦轉移給最在乎自己的人,于心何忍?
【第5句】:【佛心禪語】生一念好心,則結一分好緣;說一句好話,則多一分歡喜。
【第6句】:【禪語人生】一念不生,萬法莊嚴。一念不生的時候就正,萬法歸一,無處不莊嚴,無處不是妙有。修行的根本就在正念,平時一定要提起正念。
【第7句】:【禪心佛語】涅槃是人生最后的歸趣,絕對最高的理想,且又是解脫安穩的境界,常住不變的實在,更是釋尊所大徹大悟之究竟真理,為全體佛教的中心思想。
【第8句】:生活中,我們若以一顆禪心行走,就會處處待人和善,事事應對得慈悲,就不會因為得失成敗而喜怒,也不會因為過去未來而哀樂。
【第9句】:佛告梵天:我不得生死,不得涅槃。如來雖說生死,實無有人往來生死;雖說涅槃,實無有人得滅度者。《思益梵天所問經》卷一
【第10句】:【禪語人生】一心追求名聲與財富的人絕對不會了解因果,即使相信因果也不是正確的因果觀。
【第11句】:人生最有價值的,就在一個信字;若不能獲得別人的信任,就是半個人生,也是不健全、殘廢的人生。因此要走上人生的康莊大道,必須先在人群中建立讓人信任的人格。
【第12句】:【禪語人生】在教堂聽講經的時候我們應該保持肅靜,打擾別人睡覺是很不禮貌的。
【第13句】:要安于本分,守本分,本分之外的不去鉆營強求。能夠安于本分,內心的煩惱就會慢慢地淡化。
【第14句】:【佛心禪語】布施,看起來是利人,實際是利己。持戒,看起來是束縛,實際是自由。忍辱,看起來是吃虧,實際是受益。
【第15句】:細沙含一方世界,野花藏一座天堂旦我們懂得放慢腳步,為自己尋找安靜心空,就可以在遭遇困難時仍擁有幸福的感覺,也可以從容地面對生活中的壓力和挫折。
【第16句】:【禪心佛語】開悟之后,我們才能洞悉事物的真相,才能深入地看透一切,真正了解快樂,即使生活中還會遭遇許多困難和逆境,但我們內邊不會動搖。
【第17句】:【禪語人生】相愛——相契——相印,這就是人生走過的豐富歷程,真知在禪境。
【第18句】:【禪心佛語】時時刻刻觀照自己的心就是念心,時時刻刻調整自己的心態就是修心。
【第19句】:【禪心佛語】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生命的因素,一剎那,一剎那地走向誰都不愿意看到的將來,但是都要必須面對的將來——死亡——生命的一個終點站。
【第20句】:【佛心禪語】以認識煩惱讓不安定的心安定,以降伏煩惱讓安定的心穩同,以根除煩惱讓穩同的心發揮功用。
【第21句】:在修行過程中,我們理解多少,就要實踐多少;如果只求理解而不重實踐,不管你累積多么淵博的知識,那也只是廢知識。一耕云先生
【第22句】:一者見人為惡則能遮止,二者示人正直,三者慈心愍念,四者示人天路。是為四止非,多所饒益,為人救護。《長阿含經》卷十一,《善生經》
【第23句】:【圣經文案】69住在至高者隱密處的,必住在全能者的蔭下。(詩91:1)
【第24句】:【佛心禪語】自私嚴重、我愛執重的人必須要改正,否則所有的親友將變成你的敵人。只要你修出他愛執,你以前的敵人會變成今后的好友,你也變成世人的榜樣。
【第25句】:【禪語人生】有生有滅,即落于有,不生不滅,又落于無。真如本心,生而不生,滅而不滅,即是真如不變,不變真如。
【第26句】:【佛心禪語】一切世間欲,非一人不厭,所有危害,云何自喪己?一切諸眾流,悉皆歸于海,不以為滿足,所受不厭爾。(《佛說生經》)
【第27句】:【佛家禪語】水有美德,我們做人應該向水學習,因為水具備人類值得學習的十一種特質,分別為清凈、透明、恒順、原則、謙遜、包容、調與、毅力、勇氣、利生與平等。
【第28句】:【禪語人生】因緣的真理是要靠自己在事理上修行,在心境中證悟才能體會出來的。
【第29句】: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既要有人往高處走的心態,又要有水往低處流的胸懷。或許把頭低下,我們的心,才會低成一口深井,泛出幸福的泉水:清冽、甘甜、沁人心脾。
【第30句】:是你的遲早會是你的,沒有必要為它而煩惱;不是你的永遠都不屬于你,為它煩惱又有何用呢?
【第31句】:個人的利益與大眾的利益永遠是一致的,只有把個人的利益與大眾的利益緊密地聯系起來,個人利益才是永久的。
【第32句】:【禪心佛語】受觀念處:以「覺受」為所緣而禪修,并且如實見到這些覺受只是覺受,不是實有、不是實體、也不是自我,它們也是非自非它。
【第33句】:【禪心佛語】男人在結婚前覺得適合自己的女人很少,結婚后覺得適合自己的女人很多。
【第34句】:勿浪費食物。廚師應當估計食物的需求量,并依照所需地來烹飪。相同地,個人也應評估自己的食量,而去領取恰當的食物。浪費食物不但違反戒律,也違反了環保原則。
【第35句】:人心如一面鏡子,照山是山,照水是水。心要像明月一樣,有水就有月;心要像天空一樣,云開見清天。用寧靜的心態,觀大地眾生相,聽大地眾生聲。
【第36句】:佛教說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蘊盛。一個人從出生后發出第一聲啼哭,到去世時留下最后一抹微笑,幾十年都無法逃避人生的重重劫難。
【第37句】:【禪語人生】只有真正認識到自己的存在,肯定自己的價值以后,才能恢復本來的生動面目。
【第38句】:過去有位大德曾說:“學道,悟之為難。”意思是說,要真正體會道理中的精粹,實在不簡單。
【第39句】:【佛心禪語】自此已上,入不思議分,非凡所及;識心故悟,失性故迷;緣合即合,說不可定;但信真諦,守自本心。
【第40句】:【禪心佛語】活著的氣度是昂首挺胸,獨立寒冬,面對漫天大雪,而巍然不動的英雄豪情,是酷暑三伏,雷雨交加,坐于書房,面不改色,揮筆題書的那份悠然寧靜。
【第41句】:年輕人是這個世界的未來,他們都過早地凋謝了,世界還有未來嗎?社會需要為年輕人減壓。為了一場“拜金”者的游戲,什么都讓為生存奮斗的年輕人去背負,這不公平。
【第42句】:【圣經文案】331我是攻克己身,叫身服我,恐怕我傳福音給別人,自己反被棄絕了。(林前9:27)
【第43句】:【經典佛語】“講時似悟,對境生迷”的觀念是不好的,當境界撲面而來的時候,我們只要有勇氣進行抑制,就沒有什么惡習不能去除,沒有什么暴躁的脾氣不能改掉。
【第44句】:不做任何壞事,培養所有的善行,清凈自己的心念,這是佛陀的教誨。——《佛陀的格言》
【第45句】:【禪心佛語】禪是心靈深處那淡淡的情懷,是對生活的感激,是對父母的感激,是對友情的感激。
【第46句】:【禪語人生】幼稚對于老成,有如孩子對于老人,決沒有什么恥辱的,作品也一樣,起初幼稚,不算恥辱的。
【第47句】:【禪語人生】宇宙內事,要擔當,又要善擺脫。不擔當,則無經世之事業;不擺脫,則無出世之襟懷。
【第48句】:【佛家禪語】一時的災難,不是一世的落難;提起信心,就能發揮志氣與良能。
【第49句】:沒事不惹事,遇事莫慌張;人生要從容,凡事向前看。生命百年短,聚少離別長;隱約定數在,勿念亦勿忘。
【第50句】:【禪語人生】用慈悲的心情去探照,用溫柔的角度去取景,看待過往的視野,可以浮現生命寬闊的影像。
【第51句】:【名人佛學經典文案】死亡不可避免,與其恐懼,不如正視怎樣面對生老病死的苦惱?佛日:一切皆當歸遷滅,世間無有常住者。-《付法藏因緣經》
【第52句】:能夠放下的人,就是有智慧的人,是自在的人,是解脫的人;能夠提起的人,是有慈悲的人,是負責的人,是奉獻的人。
【第53句】:【禪語人生】整天為世間的得失忙忙碌碌的人,根本不會體驗到人生還會有一種東西叫孤獨;沉湎與浮澡的人,是無法體會到孤獨所擁有的那獨特的滋味。
【第54句】:【禪心佛語】誠實守信,是治業之根本;知己律己,是立身之要道;容人助人,是處世之良津。
【第55句】:【禪語人生】有的家庭,幾根面條就能撐起熱騰騰的日子;有的家庭,一堆金幣反而把日子折騰得七顛八倒。
【第56句】:【禪心佛語】戒律根本只有一個,就是不自私。人要是有自私心,就會犯戒;沒有自私心,就不會犯戒。同理,人有自私心,就會犯法;沒有自私心,就不會犯法。
【第57句】:【禪心佛語】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虛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論天下之事,定其心應天下之變。
【第58句】:【佛心禪語】愛無高下,卻有品級。品級,就是我們內心可以接受的人情底線。人可以不愛,卻不可無情。這個“情”,是指“情義”,也就是人之常情和基本道義。
【第59句】:修一善心,破百種惡。信善作福,積行不厭,信知陰德,久而必彰。《法句經》卷上,明哲品
【第60句】:【禪心佛語】當你對他人付出的時候,你總是感到很舒服。不要告訴別人你的義行,以免稀釋了這個美妙的感受。
【第61句】:“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這是參禪學道過程中得到的境界。這樣的境界,是追求知識的結果。
【第62句】:以無取而為方便,圓滿安忍波羅蜜多,動、不動相不可得故。《大般若經》卷三,初分學觀品
【第63句】:【禪心佛語】反對與質疑很簡單,大要說來,只不過是兩方面:一是因誤會而有疑,一是出于偏邪的故意攻擊。對于誤會,吾人應當解釋,對于故意,吾人應當正辭以破解之。
【第64句】:【圣經文案】249耶穌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人若不是從水和圣靈生的,就不能進神的國。”(約3:5)
【第65句】:【佛心禪語】※不要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要求別人,一定要按照別人的想法來要求自己。
【第66句】:【禪心佛語】當我們厭惡苦受,而不愿接受自己便是罪魁禍首的事實時,就會去尋找一個代罪羔羊。
【第67句】:【禪語人生】修行最關鍵的是這個心。這個說不清的心,做出說得清的事。所以心可以輪回,心可以成道,心可以成果,我們一再講佛法是心法,因此稱為內道,不是外道。
【第68句】:與其悠回九轉拿不起放不下,內心糾結,不如靜守時光心無雜念豁然開朗拈花微笑,何其淡定?禪心如蓮,摒棄內心的掙扎與虛榮,你會發現生活永遠美好。
【第69句】:愛上自己,就是要修煉一顆積極、平和的心。刺耳的話不過是陽光里的塵埃,下一秒就被風吹走。難受的時候可以哭得很狼狽,但是淚干后,記得笑得仍然燦爛。
【第70句】:若要死得好,只要生得好;若要做好鬼,只要做好人,所以與其重“死鬼”,不如重“人生”。(民國)太虛《人生佛教》
【第71句】:自心發菩提,即心具萬行,見心等正覺,證心大涅槃,發起心方便,嚴凈心佛國,從因至果,皆以無所住而住其心。(唐)一行《大日經義釋》卷一
【第72句】:現代人是愛慕虛榮的,大家生活在激烈競爭和貪圖占有中,所以在外表上是富有的,心靈深處卻是蒼白的;物質生活看似是安穩的,而精神生活卻顯得非常不安。——鄭石巖
【第73句】:【禪語人生】因緣不可破,「因」是有生義,有生義就有滅義,生滅義是有為法,我們說生滅義是俗諦。
【第74句】:四季變幻的繽紛,芳菲了人生的夢想;天空的云兒漂泊,釋然了哀婉的詩行;每一季都有花兒盛放,溫馨了蒼茫歲月的祈盼。
【第75句】:【禪心佛語】佛教講的是正信、正念、正法,講的是解脫,我們一定要先認識這個才是正法。
【第76句】:佛日:“高人一等,必先低人一頭。”唯有善于低頭做人,才能在高處成事。
【第77句】:【禪心佛語】世界上的一切存在,一切現象都不是偶然的,都有前因后果。
【第78句】:【禪心佛語】讀書、做人、做事、修煉是人生的四歩路,無論哪一歩路都離不開育德,讀書者要明徳,做人者要立徳,做事者要合徳,修煉者要培徳。
【第79句】:【佛家禪語】看盡繁華,才懂淡然;經歷磨礪,才得從容;讀懂人心,才知隨緣;讓生命安恬如花開,各自芬芳,守心自暖;讓年華走過素色流年,安暖陪伴,歲月靜好。
【第80句】:【禪心佛語】喝完水后,風水大師暗暗做了法,把這戶刁難他的人家的風水調成了墓地一般,今生永無出頭之日。
【第81句】:【禪心佛語】你是否會想,如果人生過去的某個環節發生一點點變化,是否現在的自己是另外一個模樣。
【第82句】:不逐名利則杜外謗,不著文言則善悟理。悟理則本立而道生,杜謗則德孚而物化。可以自制,可以利他。不然學問愈多,去道愈遠,學人愈盛,法門愈衰。——《法語一》
【第83句】:【圣經文案】213所以,你們也要預備,因為你們想不到的時候,人子就來了。(太24:44)
【第84句】:【禪心佛語】第一是攝持自心,令狂亂之心不外馳,止息寧靜,寂然安住,猶如明鏡。如果是獲得明凈的靜定之心,智慧的力量自然就產生了。
【第85句】:【佛禪語】那歲月的厚重永遠也阻擋不了時光的輕盈,曾經的自己,以為生活就是煮上一壺清茶,尋上幾本詩書。讓茶散發出陣陣的幽香,這香不濃不淡,才是歲月沉淀的馨香。
【第86句】:善知十八工巧種種技術,并六十二眷屬明論,及內明等,一切凡夫,治內煩惱。亦知世俗治生凡夫,經理資產。“四十華嚴”卷十
【第87句】:【禪語人生】一切有所求的心,就是有漏心;一切無所求的心,就是無漏的心。
【第88句】:【禪語人生】智愚如棋,少一眼輒困死地。得失如棋,饒一著實為上策。成敗如棋,了一局人生如戲。
【第89句】:【禪心佛語】人生很短暫。所有美好的東西,都將迅速地過去;所有最愛的東西,都將無奈地失去。如果不走解脫之道,真不知道人生的意義是什么。
【第90句】:【禪語人生】想要否定什么的時候,一定附加著力量。因為“否定”這個詞本身包含著力量。
【第91句】:世間事都是相對的,只要我們以真誠的愛心待人,以光明磊落的心胸任事接物,則人生到處都充滿真善美。
【第92句】:【佛心禪語】不要輕易的發脾氣,那是很軟弱的行為,除非對你很信任的人,否則永遠不要失態。
【第93句】:活到老、學到老、做到老!分分秒秒,每個時刻都須保持清醒;即使有病痛疾苦,也不可在昏沉中虛度光陰、在憂郁中浪費生命。
【第94句】:超越生老痛苦三原則:活得快樂,病得健康,老得有希望。超越死亡三原則:不要尋死,不要怕死,不要等死。(當代)圣嚴《108自在語》
【第95句】:【禪語人生】我們不能改變世界,但是可以調節自我。我們不能獲得太多,但可以控制支出。我們不必事事占有,但可以分享。
【第96句】:【禪語】生命的意義,并不是去觀察命運有多少缺陷,并不像吃貨專盯著吃一樣,而是努力地去規范、協調、改善自己的心態和氛圍,把平靜當做自己生活的一個習慣。
【第97句】:【禪心佛語】那些施比受還少的人是無權再要求收受了,因為他們已經取盡該得的一切。
【第98句】:行善要及時,功德要持續。如燒開水一般,未燒開之前千萬不要停熄火候,否則重來就太費事了。——證嚴法師
【第99句】:一切的修行法門,如坐禪、念佛等,都是為了收攝心念。“修行”,主要是多改掉一分假我,多增加一分真我。
上一篇:治愈人心的心靈禪語文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