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黃金有價(jià)書無價(jià)
【第2句】: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
【第3句】:慧眼智慧有識別、洞察事物的功用,猶如眼能辨色一樣,故名慧眼。隋代慧遠(yuǎn)《大乘義章》說:“觀達(dá)名慧,慧能照矚,故名慧眼。”就是這個意思。佛教中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之分,它們各有其特定的含義和作用。“慧眼”亦特指聲聞二乘之“眼”。《無量壽經(jīng)》:“慧眼見真,能度彼岸。”就是說慧眼能照見諸法無相、真空之理,依靠它能得到解脫。宋代法云《翻譯名義集》有“是慧眼菩薩無法不見、無法不知、無法不識”之語。后借用作具有獨(dú)特的眼光和見解,形容目光敏銳,見解高超。常用來稱贊那些有遠(yuǎn)見卓識的人,如說慧眼識才,獨(dú)具慧眼等。
【第4句】:有心燒香,不論早晚。
【第5句】:【狗咬呂洞賓】這句俗語全話是“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意思明了,不用多加解釋。 傳說八仙之一的呂洞賓,有個同鄉(xiāng)好友叫茍杳。荀杳父母雙亡,弧身一人。呂洞賓見他度日艱難,就和他結(jié)成兄弟,并請到自己家居住,幫助他讀書應(yīng)考。有一天,呂洞賓家來了位姓林的客人,他見荀杳一表人才,讀書用功,就對呂洞賓講想把他的妹妹許給茍杳。呂洞賓怕誤了茍杳的前程,婉言推托了。但茍杳知道后卻動了心。呂洞賓知道了茍杳的心思后,怕他留戀嬌妻,不去趕考,便想出了一條“毒計(jì)”,讓他棄妻而去。就對他說:“林家小姐才貌雙全,早有所聞,你既然想娶,我也不阻攔,不過成親之后,我要先陪娘子住三天。”三天過后,荀杳踏進(jìn)新房,見娘子正淚滿香腮,連忙上前賠禮。新娘只管低著頭哭著說:“郎君為何三夜不共床同眠,只是讀書,天黑而來,天明而去?”這一問,問得荀杳目瞪口呆,好半天才醒悟過來,雙腳一跺,仰天大笑道:“原來哥哥怕我貪歡,忘了讀書,就用此法激勵我,可用心也太狠了些!”從此,茍杳奮發(fā)攻讀,京城應(yīng)試,果然金榜題名,做了官。 過了幾年,有一天,呂洞賓家失了火,為生活所迫,他只好沿街乞討,來到茍杳府上請求幫助,一晃過了十來天,只管每日好吃好喝,就是不談幫助之事。呂洞賓疑茍杳忘恩負(fù)義,不肯相幫,賭氣不辭而別。在回家乞討的路上,遇見一人同情他的處境,給了他一些銀子,才使他順利返家。可到了村里,卻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家了。有個鄰居告訴他:“你家已蓋了新房,搬到村東去了。”呂洞賓來到村東的新房里,見妻子正全身披孝,扶著丈夫的棺材號啕大哭。呂洞賓問明妻子后,氣得把棺材砸了,只見里面全是金銀財(cái)寶,上面還放著一封信,取出一看,上面寫道:“荀杳不是負(fù)心郎,路送銀,家蓋房,你讓我妻守空房,我讓你妻哭斷腸!” 自此“茍杳呂洞賓——不識好人心”,就在民間傳開了,并逐漸訛傳為“狗咬呂洞賓,不識好賴人”。
【第6句】:【好男不吃分家飯,好女不穿嫁時(shí)衣】 釋義:不能靠父母的余蔭過日子。比喻自己要有志氣,不依靠別人。 例句:小姐道:“‘好男不吃分家飯,好女不穿嫁時(shí)衣。’依孩兒的意思,總是自掙的功名好,靠著祖、父,只算做不成器!”
【第7句】:【過年的皇歷沒用場】見“隔年的黃歷不管用”。
【第8句】:【騎驢看唱本——走著瞧】(歇)唱本:記錄曲藝或戲曲唱詞的小冊子。本指邊走邊看唱本,轉(zhuǎn)指事情結(jié)局如何,等著看以后的發(fā)展變化。 也作騎在毛驢上看唱本——走著瞧。 騎著毛驢看書——走著瞧。
【第9句】:【插杠子】 釋義:兩人抬東西,第三人拿杠子插進(jìn)去。比喻事情有局外人插手干擾。 例句:再說家,仍是我當(dāng),不許你亂插杠子。
【第10句】:【 郎不郎,秀不秀】郎官(宮中武官)不像郎官,秀才不像秀 才,意即不文不武,不像樣子。成語:不三不四。明代《醒世 恒言》:“郎不郎時(shí)秀不秀,長衣一領(lǐng)遮前后。畏寒畏暑畏風(fēng) 波,養(yǎng)成嬌怯難生受。”
【第11句】:【眼睛里冒火】(慣)形容人極其憤怒的樣子。 也作“眼睛竄火苗子”。
【第12句】:【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社會情況有了變動,人的身份 地位有了變化,人際關(guān)系亦隨之改變,可以看出人們的真實(shí) 面貌。清代《玉嬌梨》:“一個巡撫前日那等奈何他,今日這 等奉承他,真是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
【第13句】:【單絲不成線,獨(dú)木不成林】單個兒力量小,成不了事。成 語:孤掌難鳴。清代《紅樓夢》:“你放心鬧罷,先還單絲不成 線,獨(dú)木不成林,如今有了對子了。鬧利害了,再打急了,你 好逃到南京找那個去。”
【第14句】:【家將敗,出妖怪】(諺)指家庭將要衰敗時(shí),往往會出現(xiàn)離奇古怪的事。也指國家將耍衰敗時(shí),往往會出現(xiàn)非常怪異的人事現(xiàn)象。
【第15句】:父母難保子孫賢。
【第16句】:【一年大二年小】(慣)即“一年小二年大”之意。指一年一年很快地長大了。 也作一年小二年大。 一年小兩年大。
【第17句】:生命的幸福在身體,身體的強(qiáng)壯在健康
【第18句】:頭對風(fēng),暖烘烘。腳對風(fēng),請郎中。
【第19句】:【谷里也難免有粒把稗子】 釋義:稗子:一種稻田害草“稗子”的果實(shí)。比喻隊(duì)伍不可能絕對純潔,有少數(shù)壞人在所難免。 例句:哎呀,我多嘴了,說出來不要傷了自己人,游擊隊(duì)都是好人,谷里也難免有粒把稗子嘛!
【第20句】:【 羅鍋?zhàn)由仙剑熬o】羅鍋?zhàn)樱劚场E郎綍r(shí),頭挨地近,故 說前緊。前、錢同音借用,謂缺錢,或舍不得花錢。尤鳳偉 《中國一九五七》:“程說羅鍋?zhàn)由仙角埃ㄥX)緊吶,口袋空空 買個屁!”
【第21句】:【槽頭買馬看母子】(諺)母子:偏指生崽的母馬。指要買馬駒,先看母馬咋樣。借指要知閨女的為人,先看生養(yǎng)管教她的娘親是什么樣的人。
【第22句】:有愁者苦海,無病即神仙
【第23句】:【隨機(jī)應(yīng)變】隨機(jī)見于佛典中的,如“隨機(jī)說法利眾生”(《金光明經(jīng)最勝王經(jīng)》卷二);“適化無方,隨機(jī)隱顯”(《戒疏》卷一上)等。“機(jī)”皆指眾生根機(jī)、根器、根性而言,以眾生根性各別,必須隨其根機(jī),為彼說法,方能領(lǐng)解,各得其益。后多用于成語“隨機(jī)應(yīng)變”,指隨著時(shí)機(jī)或情況的變化,靈活應(yīng)付。如茅盾《腐蝕》:“大有視我為‘同道’,屬于他們一伙似的。我當(dāng)然隨機(jī)應(yīng)變,不但夸大了我與舜英的關(guān)系,而且暗示著我也參與密勿的。”(禹振聲)
【第24句】:含血噴人語本《五燈會元·黃龍新禪師法嗣》:“含血噗人,先污其口。百丈野狐,失頭狂走。驀地喚回,打個筋斗。”比喻用惡毒的話誣蔑別人。李玉《清忠譜·叱勘》:“你不怕刀臨頭頸,還思含血噴人。”《孽海花》第十八回:“況且沒有把柄的事兒,給一個低三下四的奴才含血噴人,自己倒站著聽風(fēng)涼話兒!”
【第25句】:【長短是根棍,大小是個人】謂要尊重人格。汪幸福《浪跡 臺灣島》:“長短是根棍,大小是個人。挑個貨擔(dān)到處受辱, 太劃不來。”
【第26句】:人怕私,地怕荒.
【第27句】:【火到豬頭爛,錢到公事辦】錢可以買通官府,有錢什么事 都能夠辦到。明代《醒世恒言》:“自古道:火到豬頭爛,錢到 公事辦。憑你世間希奇作怪的東西,有了錢,哪一件做不 來。”
【第28句】:和氣生財(cái),忤逆生災(zāi).
【第29句】:【愛人】“愛人”是夫妻間的互稱,這一稱謂源于革命戰(zhàn)爭年代的解放區(qū),是平等、互愛、進(jìn)步的稱呼。由于它是革命的產(chǎn)物,至今還限于中國大陸范圍內(nèi)。 由于稱謂不同,還曾鬧過笑話。某中國人去國外工作,他按照國內(nèi)的習(xí)慣向自己的外國同事介紹妻子說:“這是我愛人”。結(jié)果,那些外國同事一臉狐疑地看著他們,有的還在竊竊私語。這種狀況直到宴會結(jié)束,兩人都莫名其妙。后來才知道,原來人家以為他在介紹“情人”,因?yàn)椤皭廴恕钡挠⑽闹弊g就“情人”的意思。 “愛人”最初出現(xiàn)在新文學(xué)作品中,比如郭沫若寫的詩劇《湘累》中,就有這樣的描繪:“九嶷山的白云喲,有聚有消;洞庭湖的流水喲,有汐有潮。我的愛人喲,你什么時(shí)候回來喲。”但那時(shí)“愛人”還不是廣義的對妻子和丈夫的稱呼。最先使用“愛人”這一稱謂的是20世紀(jì)20年代末40年代初,解放區(qū)一些受新文化運(yùn)動熏陶的知識分子。當(dāng)時(shí)解放區(qū)提倡男女平等,以前類似“屋里的”、“做飯的”這些稱謂帶有歧視色彩;而解放前在國統(tǒng)區(qū)使用的“先生”、“太太”,又帶有資產(chǎn)階級味道,于是“愛人”便被廣泛地使用起來,社會反響很好。新中國成立后。解放區(qū)對配偶的新稱謂“愛人”,便在全國流行開來。
【第30句】:【鐵杓子碰鍋沿】見“馬勺碰鍋沿”。
【第31句】:人憑志氣,虎憑威勢。
【第32句】:多一分享受,減一分志氣;
【第33句】:【眼光】見于《楞嚴(yán)經(jīng)》卷一:“若無眼人,全見前黑,忽得眼光,還于前塵,見種種色……是故當(dāng)知,燈能顯色,如是見者,是眼非燈。眼能顯色,如是見者,是心非眼。”俗語用眼光一詞,含有多種意義。或指視線,如清·秦篤輝《平書·物宜上》:“眼光閃爍者,多險(xiǎn)惡小人。”或指視力,眼力,如清·王陳梁《燭影搖紅2自題秋夜校書圖》詞:“花甲余三,眼光那比當(dāng)年俊。”今則多用眼光喻指觀點(diǎn)、判斷力和觀察力等,如冰心《莊鴻的姊姊》:“以哲學(xué)的眼光看去,早死晚死,都是一樣的。”又如茅盾《曇》五:“王司令,少年騰達(dá),人又漂亮,我的眼光斷不會錯的。”(李明權(quán))
【第34句】:【若信卜,賣了屋】(諺)卜:占卜,用迷信的手段給人算命。如果相信那些占卜算卦的鬼話,就會因風(fēng)水不佳,連住房都要賣了。指占卜算卦純屬騙人,絕不可信。
【第35句】:【蘿卜白菜,各有所愛】 釋義:比喻各人有各人的愛好。 例句:常言:“蘿卜白菜,各有所愛。”大干世界,盡管人們的喜愛各不相同,但卻很難想象哪一個人會喜歡“失敗”。
【第36句】:【樹老焦梢,人老貓腰】見“人老貓腰,樹老焦梢”。
【第37句】:【盲公有竹,啞子有手】(諺)盲公:瞎眼老頭。盲公看不見,可以靠手里的竹杖探路;啞巴不會說話,可以用手打啞語,交流思想。 指人總會想方設(shè)法克服困難。
【第38句】:【八點(diǎn)上班九點(diǎn)到,九點(diǎn)半再睡一覺】指辦公室的工作人員 作風(fēng)散漫拖拉,紀(jì)律松弛。成語:無所事事。電視《實(shí)話實(shí) 說》:“人們說:八點(diǎn)上班九點(diǎn)到,九點(diǎn)半再睡一覺。機(jī)關(guān)于 部作風(fēng)自由散漫,要設(shè)法改變。”
【第39句】:【娶媳婦兒打幡兒——熱鬧出了尖兒】(歇)幡兒:一種窄長的旗子,垂直懸掛,多用白紙剪成,舊俗出殯時(shí)用。指喧鬧得有些過分或出格。
【第40句】:【人心不足蛇吞象】比喻貪婪,自不量力。明代《警世通 言》:“古人說得好:人心不足蛇吞象。當(dāng)初貧困之日,低門 扳高,求之不得;如今掘藏發(fā)跡了,反嫌好道歉起來。”
【第41句】:【胳膊斷了往袖子里藏】發(fā)生了事情,不外傳,自己處理。 清代《紅樓夢》:“我什么不知道?咱們胳膊斷了往袖子里 藏!”
【第42句】:【說話為空,落筆為實(shí)】字據(jù)可以作為憑證。相關(guān)的:口說 無憑,眼見為證。賀敬之等《白毛女》:“好啦,說話為空,落 筆為實(shí),來,按個手印吧。”
【第43句】:【穿不窮,吃不窮,計(jì)算不到定受窮】見“吃不窮,穿不窮,打算不到死受窮”。
【第44句】:【饞貓沒有不偷嘴的】 釋義:比喻人沒有不貪便宜的。多指男女偷情。 例句:俗話說,饞貓沒有不偷嘴的。她黃花魚宮月寶在幼小年輕的時(shí)候,就是個爹娘不管也管不住的嬌小姐,也是時(shí)代的風(fēng)氣吹到了她的頭上,在娘家,她就跟一些公子少爺“自由”過。
【第45句】:明代梅鼎祚《玉合記·焚修》中有“好兩個佛口舌心”一語。亦作“蛇心佛口”。如明代王玉峰《焚香記·構(gòu)禍》:“王魁你惡狠狠蛇心佛口,我便到黃泉,也須把你這歹魂兒勾。”
【第46句】:【缺胳膊短腿】(慣)短:缺少。形容殘缺不全。也指人肢體殘廢。 也作缺胳膊少腿。 缺胳膊斷腿。
【第47句】:【窮日子難過,富家好當(dāng)】見“富日子好過,窮家難當(dāng)”。
【第48句】:寧可一日沒錢使,不可一日壞行止.
【第49句】:【老虎離山,余威仍在】指仍然具有影響的力量。賈平凹 《廢都》:“老頭子現(xiàn)在調(diào)離了陜西,在山西那邊還當(dāng)著官,雖 人不在陜西,老虎離山,余威仍在嘛!”
【第50句】:【禍福無門,惟人自召】(諺)無門:沒有門徑。指禍或福的到來,是人自身招引的。 也作禍福無門皆自取。 禍福無門人自攀。
【第51句】:【劉備關(guān)公,各有秉性】 釋義:劉備、關(guān)公:《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劉備是蜀漢政權(quán)的建立者,性情溫和大度;關(guān)公即關(guān)羽,劉備的結(jié)義兄弟,蜀漢大將,性格剛強(qiáng),有膽力。比喻人的性情各不相同。 例句:唁,劉備關(guān)公,各有秉性,對待不同脾氣的人,說話的方式就得靈活點(diǎn)兒哪。
【第52句】:【扒灰】在民間都把貪戀兒媳婦姿色,而與兒媳通奸的老公公,叫做“扒灰”,也有叫“扒灰頭”的。“扒灰”這個詞是怎么來的呢?說法有二。 一說清代李元復(fù)《常談絲錄》卷八載:“俗以淫于子?jì)D者為扒灰,蓋為污媳之隱語。”“扒”通“爬”,爬行于灰上,則要玷污膝蓋,“膝”、“媳”音同,污膝隱為污媳,因而將公公與兒媳通奸稱為“扒灰”。 另一說為,據(jù)康家瓏先生的《中國語文趣話》引述清代王有光的考證說:“翁私其媳,俗稱扒灰。鮮知其義。按昔有神廟,香火特盛,錫箔鏹焚爐中,灰積日多,淘出其錫,市得厚利。廟鄰知之,扒取其灰,盜淘其錫以為常。 扒灰,偷錫也。錫、媳同音,以為隱語。”這段話最后說得明白,“扒灰”就是為“偷錫”,由于“錫”和“媳”同音,所以人們用“偷錫”做了偷奸兒媳的隱語了。
【第53句】:【柳樹上開花——沒結(jié)果】(歇)柳樹開黃綠色的花,結(jié)蒴果;從蒴果中分裂出的種子很小,外面有白色絨毛,隨風(fēng)飄散,像一團(tuán)團(tuán)白色的花朵,人們誤以為柳樹只開花不結(jié)果。結(jié)果:本指結(jié)果實(shí),轉(zhuǎn)指結(jié)局。多指事情沒有好的結(jié)果。
【第54句】:【天無二日,地?zé)o二主】原指中國只能有一個皇帝,借指需 要集中統(tǒng)一。地,也說:國。主,也說:王。姚雪垠《李自 成》:“天無二日,地?zé)o二王。倘若張獻(xiàn)忠他們不愿臣服的, 一律剿滅。”
【第55句】:【八月大,無果賣】 釋義:陰歷八月如果是大月(三十日),水果就要歉收。 例句:真是應(yīng)驗(yàn)了那句話:“八月大,無果賣。”這不,現(xiàn)今集市上水果少,價(jià)錢貴得嚇人啊!
【第56句】:【站干岸兒】(慣)比喻冷眼旁觀或站在一旁不介入。
【第57句】:【主人翁】“主人翁”一詞現(xiàn)在的含義是指當(dāng)家作主的人。 據(jù)載,漢朝有個叫董偃的人,他母親是個珠寶販子,常年出入館陶公主家做生意。館陶公主是漢武帝劉徹的姑母兼岳母。董偃十三歲隨其到館陶公主家賣珠寶,館陶公主見這小孩長得白皮嫩肉,人見人愛,就喜歡上他了,把他留下來做養(yǎng)子,請人教他騎馬射箭,讀書算術(shù),音樂書法等。 館陶公主五十歲那年死了丈夫,董偃十八歲。日久生情,兩個年齡懸殊的養(yǎng)母子,終于發(fā)生了“不倫之戀”,非法同居了。 館陶公主不是一般的有錢,小情人一天花銷只要不超過一百斤金子、一百萬錢、一千匹帛的上限,就不必上報(bào),任由他去。 如此金錢鋪路,上流社會的酒席上總少不了帥哥董偃的身影,許多公卿名人都樂于和他交往,全城都尊稱他為“董君”。 后來,連漢武帝劉徹也知道了這事,有一天他找借口去看望姑姑館陶公主,其實(shí)是想看看這個“新姑父”到底長得什么樣,所以一進(jìn)門,就單刀直人地對館陶公主說:“我想看看主人翁呢!”這就是“主人翁”最早的出處,這個詞算是漢武帝的一大發(fā)明。 館陶公主一聽皇上稱董偃為“主人翁”,不知是諷刺還是玩笑,嚇得直冒冷汗,渾身像扎了鋼針一樣不自在。急忙向劉徹磕頭請罪:“臣妾做事不成體統(tǒng),辜負(fù)了皇上的好意,罪該萬死,請皇上治罪吧!”劉徹笑道:“姑媽不必如此,且請主人翁出來說話。”館陶公主急忙把董偃領(lǐng)出來與皇上見面,嚇得他戰(zhàn)戰(zhàn)就就,跪著不敢出聲。還是公主代他說道:“館陶公主庖人偃,冒死拜謁。” 漢武帝親手將他扶起來,不僅沒有責(zé)怪,還賜他衣冠,而且又一次親熱地稱他為“主人翁”,特許他和館陶公主一起陪自己飲酒。 連天子都叫董偃“主人翁”,還有誰再敢輕視。大才子?xùn)|方朔就敢.他對皇上說:“董偃應(yīng)該砍頭,理由有三:一是以家臣的身份私通主人;二是不婚而居敗壞風(fēng)氣;三是蠱惑陛下沉迷聲色犬馬,這樣的人是國之大賊,死有余辜!”這番話說得劉徹心服口服,賞了東方朔三十兩黃金。 從此,劉徹就慢慢冷落了董偃,董偃老擔(dān)心劉徹會找岔子殺了他,不到三十歲就抑郁而死。 如此猥瑣的“主人翁”,怎么脫胎換骨轉(zhuǎn)義成為光明磊落的褒義詞,這要?dú)w功于梁啟超先生,是他于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在《教告留學(xué)生諸君》一書中首先使貶義轉(zhuǎn)換成褒義,開頭即稱“中國將來主人翁留學(xué)生諸君閣下。”可謂對留學(xué)生期許甚高,寄望甚切。
【第58句】:【弘揚(yáng)】在佛教中,指佛菩薩傳播教法,化導(dǎo)眾生。至后世,漸指大力宣揚(yáng)一切思想或觀念。唐·玄奘《大唐西域記·迦濕彌羅國》:“當(dāng)于此地建國安人,弘揚(yáng)佛法。”《元代白話碑集錄·重編百丈清規(guī)法旨》:“好生遵守清規(guī),修行辦道,專與上位祈福祝壽,報(bào)答圣恩,弘揚(yáng)佛法者。”呂澂《中國佛學(xué)淵流略講》第五講:“三論宗的開創(chuàng)人吉藏,弘揚(yáng)關(guān)河三論,曾著《三論玄義》,反復(fù)解釋三論之間的關(guān)系。”現(xiàn)多作發(fā)揚(yáng)光大解,如“弘揚(yáng)祖國傳統(tǒng)文化”等用語。(無名氏)
【第59句】:【倒抽一口冷氣】冷不防受到意外的打擊。馬烽西戎《呂 梁英雄傳》:“雷石柱一聽,驚得倒,抽了一口氣,心‘通通通’ 跳起來。”
【第60句】:【噙著骨禿露著肉】(慣)骨禿:骨頭。形容說話吞吞吐吐。
【第61句】:【奔車之上無仲尼,覆舟之下無伯夷】 釋義:奔車:疾馳的車。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履舟:翻沉的船,借指被滅的商朝。伯夷:商孤竹君長子,商亡,他和他的弟弟叔齊恥食周粟,餓死在首陽山。奔車、覆舟,比喻時(shí)世危亂。如果生逢治世,就不會有坐在奔車上的仲尼與餓死首陽山的伯夷。 例句:治世使人樂生于為是,受身于不為非,小人少而君子多。故社稷常立,國家久安。奔車之上無仲尼,覆舟之下無伯夷。
【第62句】:【先給杠子,后給麩子】(慣)麩子:小麥、大麥等磨成面過篩后剩下的麥皮和碎屑。比喻對人又打又拉。
【第63句】:【飯糊了悶在鍋里】內(nèi)部的問題要保密。韓志君等《籬笆· 女人和狗》:“飯糊了,悶在鍋里;胳膊折了,吞在袖子里,不 能叫外人看笑話!”
【第64句】:【干屎抹不到身上】(諺)干了的臭屎,無法抹到別人的身上。比喻人若是行為端正,則任憑邪惡小人惡言中傷,栽贓陷害,都不能損壞其名譽(yù)。
【第65句】:【頭醋不釅徹底薄】(諺)釅:液汁味道濃烈。釀造的醋如果頭茬酸味不濃,那二茬、三茬的醋味肯定很淡。比喻事情如果起點(diǎn)低,往后就定然高不了。 也作頭醋不酸,到底兒薄。 頭醋不酸,二醋不辣。 頭醋不酸,徹底皆薄。
【第66句】:【打連手】(慣)指聯(lián)合起來做事情。
【第67句】:謀而不決,等于無謀;決而不斷,等于無決
【第68句】:忘掉不該記住的東西是一種快樂
【第69句】:【 恭敬不如從命】謙讓不如服從,不必謙讓。臺灣朱秀娟 《女強(qiáng)人》:“我國有句成語,恭敬不如從命。但愿在很快的 將來,讓我也有盡盡地主之誼的機(jī)會。”
【第70句】:【爬格子】(慣)指在有格子的稿紙上寫作。
【第71句】:【三長兩短】“三長兩短”是指意外的災(zāi)禍或事故,特別是常指人的死亡。“三長兩短”望文生義好像是用一組數(shù)字說長論短,形容長長短短參差不齊的樣子,其實(shí)不然。那么,“三長兩短”是怎么來的呢? 舊時(shí),凡是出了生命攸關(guān)的大事,例如橫死兇殺,同今日辦案程序和方法有很大不同。古代的破案沒有現(xiàn)代科技手段,是將死者先抬放到棺木中,再由官員驗(yàn)尸查案。此類待查的死尸,不屬蓋棺入土的正式入殮,所以,只有棺材而沒有棺材蓋。 無蓋的棺材由五塊木板釘成,即左、右、下面共三塊長板子,頭尾各有一塊小(短)的板子。人們不愿意直說躺在這無蓋兒棺材里等待處理的死尸,有人用俏皮話筒略地說了“三長兩短”,指的是那棺材呢!所以,“三長兩短”暗指災(zāi)禍、事故或死亡了。 “三長兩短”有時(shí)也被縮略成“長短”,意思不變。如《紅樓夢》第十一回“可是呢!好個孩子。要有個長短,豈不叫人疼死!”
【第72句】:【參謀一群,當(dāng)家一人】(諺)對問題出謀劃策的人可以有很多,但歸納意見、作出決斷還要靠一人做主。指遇事需要集思廣益,但最后必須主事人拿定主意。
【第73句】:【三個銅錢放兩處——一是一,二是二】(歇)本指銅板一處一個,另一處兩個;轉(zhuǎn)以形容言行一絲不茍,本來怎么樣就怎么樣。 也作“三個銅錢擺兩邊——一是一,二是二”。
【第74句】:【只有招架之功,并無還手之力】(慣)指在爭斗中只能勉強(qiáng)抵擋,沒有能力還擊。 也作只有招架之功,更無還手之力。 只有招架之功,沒有還手之力。
【第75句】:【家有家法,行有行規(guī)】(諺)行:行業(yè)。指家庭有家法,行業(yè)有行規(guī)。
【第76句】:【東家點(diǎn)燈,西家暗坐】(慣)比喻各干各的,互不相干。
【第77句】:【敢怒而不敢言】心中不滿,不敢表示出來。臺灣林語堂 《京華煙云》:“走私的人有治外法權(quán)保護(hù),路警也不敢碰他 們,只是袖手旁觀,敢怒而不敢言。”
【第78句】:醍醐灌頂“醍醐”是從牛乳中反復(fù)提煉而得到的甘美食品。印度人不但視為“世間第一上味”,而且認(rèn)為它有較高的藥用價(jià)值。佛教常用“醍醐”比喻“無上法味”(最高教義)、“大涅檗”、“佛性”等。至于“灌頂”,原來是古印度新王登基時(shí)的儀式:取四大海之水裝在寶瓶中,流注新王之頂,象征新王已享有“四海”的統(tǒng)治權(quán)力。密宗沿用此法,在僧人升任阿閣黎(規(guī)范師)時(shí),“以甘露法水而灌佛子之頂,令佛種永不斷故。”(見《大日經(jīng)疏》卷十五)后來,詩文中多以“醍醐灌頂”比喻灌輸智慧、佛性,除卻疑慮。從而心地清涼。
【第79句】:【印可】“印”的意思是決定無疑。“印可”即認(rèn)可、許可的意思。佛教一般用“三法印”即三種決定之義判別佛法還是“外道”: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和涅槃寂靜。教外別傳的禪宗則以“直指人心、頓悟成佛”的“心印”來印可學(xué)人(可見參見“心心相印”條)。在佛經(jīng)上常能見到,弟子的言行是否正確,需要由佛來印可。如《維摩詰經(jīng)·弟子品》:“若能如是宴坐者,佛所印可。”在禪門,學(xué)人是否開悟,亦由禪師印可。如《五燈會元》卷十:“初不喻旨,后因閱《華嚴(yán)》感悟,承眼(法眼文益禪師)印可。”佛或祖師在印可弟子、學(xué)人時(shí),常稱“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故宋·蘇軾有詩云:“印可聊須答如是”(《次韻王定國南遷見寄》詩)。(李明權(quán))
【第80句】:心要常操,身要常勞。
【第81句】:【福從此起,禍從此起】(諺)福是從這兒起的,禍也是從這兒起。指福與禍從來都是相倚相伏的。
【第82句】:【拜倒在石榴裙下】(慣)比喻男子為心愛的女人所傾倒,事事遷就。
【第83句】:【不冷不熱,五谷不結(jié)】(諺)五谷:說法不一,一般指稻、黍、稷、麥、菽,也泛指各種糧食作物。指氣候如果沒有冷熱的變化,五谷就不能生長成熟,結(jié)出果實(shí)。 也作“不熱不冷,五谷不生”。
【第84句】:人美在心,話美在真
【第85句】:【快刀不削自己的柄】 釋義:借指自己不會傷害自己。 例句:眾人看了,盡皆駭然道:“怎么外感癥好吃這種大補(bǔ)藥?算來快刀不削自己的柄,一定是他錯了,開錯的,須接位高明先生來評評看。”
【第86句】:肥馬好畫,瘦馬難描。
【第87句】:【張?zhí)鞄煴还砻浴浚☉T)張?zhí)鞄煟簴|漢張道陵創(chuàng)立道派,認(rèn)為符水咒法能驅(qū)鬼治病,被盾世尊為“天師”,其后裔繼承道法,受封號為“張?zhí)鞄煛保幻耖g也泛指能降鬼的人。比喻有本領(lǐng)的人被入迷惑,頭腦不清醒。 也作張?zhí)鞄煶怨砻粤恕?張?zhí)鞄熤砻浴?張?zhí)鞄熃坦斫o迷住了。
【第88句】:【斑鳩嫌樹斑鳩起】 釋義:斑鳩討厭樹,只能斑鳩飛起,而樹不動。比喻客人與主人之間有了矛盾,只能是客人離開。 例句:誰不愿遵守軍紀(jì),請不要留在我的大旗下邊,斑鳩嫌樹斑鳩起,任諸位遠(yuǎn)走高飛,我決不相留。
【第89句】:【死不了也得扒下一層皮】見“不死也得脫層皮”。
【第90句】:【深不對,淺不是】(慣)這樣也不行,那樣也不對。指不知怎么做才能使人滿意。
【第91句】:一人作惡,萬人遭殃.
【第92句】:【打蛇先打頭】 釋義:比喻打擊敵人或壞人要擊中要害。 例句:“打蛇先打頭。”這是一句俗話。跟敵人斗爭,要打就打在敵人的太陽穴上,陶家媽媽上午還說了的。
【第93句】:【抱一顆豬頭,還找不到廟門】 釋義:比喻好人不擔(dān)心沒有人要,或有東西不擔(dān)心送不出去。 例句:有一場好雨馬上種谷,我看你快找旁的哪組少人的參加吧,我不信抱一顆豬頭,還找不到廟門,你父子好手把呀。
【第94句】:【旁觀者清,當(dāng)局者迷】見“當(dāng)局者迷,旁觀者清”。
【第95句】:【此地?zé)o銀三百兩】 釋義:古代民間故事:有人把三百兩銀子埋在地里,怕人知道,就在地上插一木板,上寫:“此地?zé)o銀三百兩。”比喻想隱瞞、掩蓋,結(jié)果更加暴露。 例句:劉稻村最后冷笑了笑說:“哼!此地?zé)o銀三百兩!請回去吧。”
【第96句】:【挽歌】現(xiàn)在,人死后在追悼會上放哀樂,古人怎么表達(dá)哀悼之情呢?當(dāng)然是唱挽歌。那么,挽歌是怎么來的呢? 傳說漢初齊王田橫死后,其部下非常悲痛,就作了喪歌,這便是挽歌的源頭。崔豹《古今注》云:“《薤露》、《蒿里》,并喪歌也。本出田橫門人。 橫自殺,門人傷之,為作悲歌。”到漢武帝時(shí),在音樂家李延年的加工制作下,《薤露》、《蒿里》二歌定了曲調(diào),其歌詞分別為:《薤露》:薤上露,何易唏!露唏明朝更復(fù)落,人生一去何時(shí)歸! 《蒿里》:蒿里誰家地!聚斂魂魄無賢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躕! 從此以后,《薤露》歌就適用于王公貴族,《蒿里》歌就適用于士大夫和庶人。“使挽柩著歌之,亦呼為挽歌”。 但據(jù)研究發(fā)現(xiàn),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shí)期就有人們唱挽歌的記錄。比如《左傳·哀公十一年》記載吳國伐齊國“將戰(zhàn),公孫夏命其徒歌《虞殯》”。杜預(yù)注:“《虞殯》,送葬歌曲也。公孫夏示必死,故命其徒而歌之。”孔穎達(dá)疏說:“蓋以啟殯將虞之歌謂之‘虞殯’。歌者,樂也;喪者,哀也。舊說,挽歌漢初田橫之臣為之,據(jù)此,挽歌之有久矣。”由此可見,杜預(yù)認(rèn)為《虞殯》是送葬歌曲,博學(xué)的孔穎達(dá)更直接指出挽歌早于田橫之死。只不過到了漢代,國家正式規(guī)定挽歌成為喪禮內(nèi)容,漢武帝時(shí)指定的官方挽歌就是紀(jì)念田橫的《薤露》、《蒿里》。 盡管后世挽歌的內(nèi)容在不斷變換,但挽歌這種形式卻流傳至今。
【第97句】:【清水下雜面——你吃我看見】(歇)雜面:用綠豆、小豆等磨成的粉制成的面條,下在鍋里,水是水,面是面,看得很清楚。指對方想做什么事情,安的什么心,自己看得非常清楚。
【第98句】:【陽溝里翻船】(慣)陽溝:露在地面上的排水溝。比喻在不該出問題的地方出了問題。
【第99句】:【好馬不吃回頭草】(諺)比喻有志氣的人一旦認(rèn)定了方向,便一意向前,絕不中途反悔,走回頭路。 也作好馬不吃回頭草,好漢不買后悔藥。 好漢不走回頭路,好馬不吃回頭草。
上一篇:座右銘文案句句深入人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