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愛惜糧食的名言有哪些
第1條粗茶淡飯,細水長流。
第2條精打細算半年糧。
第3條一顆米粒九十九個工。
第4條好處安身,苦處用錢。
第5條食堂飯菜香,買飯多謙讓。
第6條相互謙讓,親如一家。
第7條豐收萬石,也要粗茶淡飯。
第8條食不過佳,充饑則可;身不過華;遮身則可。
第9條吃飯要知牛馬善,著絲應記養蠶人。
第10條粒米雖小猶不易,莫把辛苦當兒戲。
第11條學校食堂可真大,干凈整潔靠大家,來買飯時請排隊,爭先恐后真不對。
第12條倒下的是剩飯,流走的是血汗。
第13條盤內一分鐘,廚內更多功。
第14條糧收萬石,也要粗茶淡飯。
第15條米飯粒粒念汗水,不惜糧食當自悔。
第16條珍惜糧食,遠離浪費。
第17條誰愛風流高格調,共憐時世儉梳妝。
第18條省下煙酒錢,急難免求人。
第19條惜衣有衣穿,惜飯有飯吃。
第20條自備碗筷,保護環境。
第21條飲食是文化,請從窗口文明做起。
第22條知青的年代已過去,請勿再“插隊”。
第23條盤內一分鐘,廚內功。
第24條一粥一飯汗珠換。
珍惜糧食就是熱愛生命。
第25條粗茶淡飯,吃得到老;粗布棉衣,穿得到老。
第26條一兩煤,一塊炭,積少成多煮熟飯。
第27條不當家不知柴米貴。
第28條吃飯不忘農人苦,穿衣不忘工人忙。
第29條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第30條家有萬擔,不脫補衣,不丟剩飯。
第31條飽時省一口,餓時得一斗。
第32條細水長流,遇災不愁。
第33條食不凈則多病,食不盡則多蠅。
第34條飲水要思源,吃飯當節儉。粒粒盤中餐,皆是辛苦換。
第35條豐收當歉年過。
第36條精打細算夠半年,遇到荒年不受難。
第37條糧再多,野菜也要備幾鍋。
第38條今日省把米,明日省滴油,來年買條大黃牛。
第39條飯菜穿腸過,禮讓心中留。
愛惜糧食
“唉,今天真是沒勁!”小天說。“小天吃飯了。”一個清脆的聲音響起,原來是小天的媽媽叫他吃飯。
“啊,今天的菜怎么這么差,連我最喜歡的雞蛋都沒有。”小天嘟噥著。小天只能坐下來吃飯。吃到一半,小天再也忍不住了,他拿起飯碗,走到門外,想把剩下來的飯倒掉。這時,小天的爸爸、媽媽連忙走過來。媽媽對他說:“你想干什么?”小天不以為然地回答:“這飯太難吃了,我把他倒掉。”“你怎么這么浪費。”爸爸說,“難道老師沒有教過你們不準浪費的嗎?”小天想:老師教過又怎么樣,還不是看不到我倒飯,又沒事。爸爸見他這么久都不回答,便趁勝追機:“小天,你想想,外面有這么多的孩子,不是全部都像你有吃有住,他們時常吃不到飯,有的還沒地方住。像你這么浪費,你說應該不應該。”小天輕聲地說:“我不是不想吃,但今天的`菜實在是太難吃了。”小天抓住最后一絲希望。一直沉默不語的媽媽開口了:“小天,你再看看外面的農民,他們這么窮,飯都吃不飽,但他們為什么還要這么拼命的干活,就是為了養家糊口啊!你這么浪費,對得起農民們嗎?”小天沉默著。
最后,小天把剩下來的飯全吃了,而且吃得非常香。因為他懂得了要愛惜糧食,不然的話,就會對不起家長、老師和頂著烈日辛苦干活的農民們。
關于《愛惜糧食》的教學設計
設計意圖
現在的幼兒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生活條件都非常優越,加之受社會上大吃大喝、鋪張浪費等壞風氣的影響,在幼兒園里幼兒挑食、剩飯的現象十分普遍。針對這種情況,我們設計了“愛惜糧食”這一主題活動。目的是讓幼兒了解糧食來之不易,體驗成人勞動的艱辛,養成不挑食、不浪費、愛惜每一粒糧食的良好習慣。
活動一觀察談話:這是誰浪費的
目的:讓幼兒觀察已發霉、變質的食物,明白這些食物是哪里來的,在討論中萌生初步的節約意識。
準備:事先收集一些小朋友扔掉的剩飯。
過程:
【第1句】:讓幼兒觀察老師收集來的饅頭、米飯、油條等已變質的食物,告訴他們這些食物都是小朋友吃剩扔掉的,然后分組討論:小朋友挑食、剩飯對不對,為什么?
【第2句】:教師小結,讓幼兒懂得:小朋友扔掉的食物都是用糧食加工成的,浪費了很可惜,要改正挑食剩飯的壞習慣。
活動二糧食是怎樣來的
目的:讓幼兒明確糧食是農民伯伯辛辛苦苦種出來的,應珍惜農民的勞動果實。
準備:錄像機,農民“田間勞動”的錄像帶一盤。
過程:
【第1句】:請小朋友看錄像,內容是:農民伯伯種莊稼,春天里播種、施肥、澆水,夏天里頂著烈日鋤草,秋天里忙著收割。
【第2句】:提問:你剛才看到了什么?然后把錄像內容再向幼兒完整解說一遍。
【第3句】:請農民伯伯來班內參加活動,給幼兒介紹:我們一年四季起早貪黑地辛勤勞動,從播種到鋤草、施肥、收割,不知灑下了多少汗水。我們曬黑了臉,累彎了腰,兩手磨出了厚厚的老繭。
【第4句】:讓幼兒提出自己想知道的問題,請農民伯伯回答。教師根據幼兒的提問作出小結,教育幼兒要懂得珍惜農民的'勞動果實。
活動三歌表演《憫農》
目的:讓幼兒體驗農民伯伯勞動的艱辛。
準備:“農民伯伯鋤草”掛圖一張,錄音機、錄音帶。
過程:
【第1句】:出示掛圖,讓幼兒說一說:農民伯伯在干什么?
【第2句】:讓幼兒模仿表演農民伯伯鋤草的動作。
【第3句】:幼兒一起朗誦古詩《憫農》,教師教小朋友學唱歌曲《憫農》。
【第4句】:放歌曲錄音,啟發幼兒根據自己的理解給歌詞加上相應的動作,然后大家一起邊唱邊表演。
活動四和面
目的:【第1句】:讓幼兒進一步體驗成人勞動的艱辛。【第2句】:培養幼兒積極動手的能力。
準備:面板、適量的面粉、盆、水。
過程:
【第1句】:向幼兒交待和面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第2句】:幼兒分組和面,教師巡回指導、幫助,及時提醒幼兒不要浪費面粉。
【第3句】:讓幼兒分組討論和面難在哪里,并讓幼兒明白,雖然和面很不容易,可叔叔阿姨們還要把和好的面經過很多道工序才能加工成各種面食和糕點。
【第4句】:師生一起把和好的面送到食堂,讓叔叔阿姨加工成大饅頭。
活動五討論:怎樣做一個愛惜糧食的好孩子
目的:進一步強化幼兒的節約意識。
過程:
【第1句】:組織幼兒集體討論,主題是:糧食是怎樣來的?糧食有什么用途?小朋友應怎樣愛惜糧食?看到別人浪費糧食時,你怎樣做?
【第2句】:教師小結:鼓勵大家比一比,都來爭當愛惜每一粒糧食的好孩子。
關于李紳愛惜糧食的古詩
李紳寫的關于愛惜糧食的古詩是哪兩首?全詩詩人是怎樣表達自己愛惜糧食的?下面一起來欣賞下!
憫農(其一)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憫農(其二)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種子,秋天就可收獲很多糧食。
普天之下,沒有荒廢不種的天地,勞苦農民,仍然要餓死。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農民還在勞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誰想到,我們碗中的米飯,粒粒飽含著農民的血汗?
注釋
⑴憫:憐憫。這里有同情的意思。詩一作《古風二首》。這兩首詩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⑵粟:泛指谷類。
⑶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糧食顆粒。
⑷四海:指全國。閑田:沒有耕種的田。
⑸猶:仍然。
⑹禾:谷類植物的統稱。
⑺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稱。
賞析
第一首詩一開頭,就以“一粒粟”化為“萬顆子”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豐收,用“種”和“收”贊美了農民的勞動。第三句再推而廣之,展現出四海之內,荒地變良田,這和前兩句聯起來,便構成了到處碩果累累,遍地“黃金”的生動景象。“引滿”是為了更有力的“發”,這三句詩人用層層遞進的筆法,表現出勞動人民的巨大貢獻和無窮的'創造力,這就使下文的反結變得更為凝重,更為沉痛。“農夫猶餓死”,它不僅使前后的內容連貫起來了,也把問題突出出來了。勤勞的農民以他們的雙手獲得了豐收,而他們自己還是兩手空空,慘遭餓死。詩迫使人們不得不帶著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誰制造了這人間的悲劇”這一問題。詩人把這一切放在幕后,讓讀者去尋找,去思索。要把這兩方綜合起來,那就正如馬克思所說的:“勞動替富者生產了驚人作品(奇跡),然而,勞動替勞動者生產了赤貧。勞動生產了宮殿,但是替勞動者生產了洞窟。勞動生產了美,但是給勞動者生產了畸形。”
第二首詩,一開頭就描繪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依然在田里勞作,那一滴滴的汗珠,灑在灼熱的土地上。這就補敘出由“一粒粟”到“萬顆子”,到“四海無閑田”,乃是千千萬萬個農民用血汗澆灌起來的;這也為下面“粒粒皆辛苦”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義的形象,可謂一以當十。它概括地表現了農民不避嚴寒酷暑、雨雪風霜,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說教,不是無病的呻吟;它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但又不僅以它的說服力取勝,而且還由于在這一深沉的慨嘆之中,凝聚了詩人無限的憤懣和真摯的同情。
這兩首小詩在百花競麗的唐代詩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卻流傳極廣,婦孺皆知,不斷地被人們所吟誦、品味,其中不是沒有原因的。
首先,這兩首詩所抒寫的內容是人們經常接觸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許多熟視無睹的情況,如果一旦有人加以點撥,或道明實質,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種道理,就會覺得很醒目,很清楚,從而加深了認識。這兩首小詩所以有生命力,就有這一方面的道理。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這個春種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習見,眾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難于像詩人那樣去聯系社會、階級而思考一些問題。詩人卻想到了,他從“四海無閑田”的大豐收景象里看到“農夫猶餓死”的殘酷現實。這一點撥就異常驚人醒目,自然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盤中餐”,這原是人們天天接觸,頓頓必食的,然而并沒有誰想到把這粒粒糧食和農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聯系在一起。詩人敏銳地觀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詩句。這就給人們以啟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從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糧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詩人在闡明上述的內容時,不是空洞抽象地敘說和議論,而是采用鮮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對比來揭露問題和說明道理,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像第一首的前三句,從總體意義來說都是采用了鮮明的形象概括了農民在廣大田野里春種秋收等繁重勞動的辛苦。這些辛苦并換來了大量的糧食,該說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卻凌空一轉,來了個“農夫猶餓死”的事實。這樣,前后的情況形成鮮明的對比,引發讀者從對比中去思考問題,得出結論,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觀點告訴讀者要深刻有力得多。再如第二首,作者在前兩句并沒有說農民種田怎樣辛苦,莊稼的長成如何不易,只是把農民在烈日之下鋤禾而汗流不止的情節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這種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體、深刻且真實。所以詩人最后用反問語氣道出“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說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糧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體微察細,形象而貼切。
最后,詩的語言通俗、質樸,音節和諧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誦,也是這兩首小詩長期在人民中流傳的原因。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