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學習古詩詞有好處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幾千年來,我們的祖先留下了無數輝煌的詩篇,這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也是培育民族精神的沃土。老一輩革命家如:毛主席、董必武、陳毅等無數英雄偉人、仁人志士都是在這塊沃土上成長起來的。今天我們學習古詩詞,無論是對少年兒童、青年人還是中老年人都是大有好處的。
葉嘉瑩教授說:“其實詩的好處,你是終生受用的。你想我們中國這么千百年來,能夠流傳到現在的詩詞,像李白、杜甫的,一定是在萬千人中最好的。那些不夠好的早就淘汰了。所以我們讀的古詩詞,是經過了千百年的.篩選、淘汰……“使窮賤易安,幽居靡悶,莫尚于詩矣。”是說詩有什么作用?你就是在貧困卑賤的地位之中,你還能夠安分不亂動,不想為非作歹,不想貪贓枉法。你內心有一種平靜,你不追求物欲,不為了追求而心驚膽戰。“幽居靡悶”是說,當你一個人幽靜地獨處,你就是沒有朋友,也沒有煩悶,你有詩作為伴侶。中國古人說“尚有古人”,就是說當你讀古人的詩的時候,古人都變成了你的朋友,蘇東坡、辛棄疾、陶淵明、杜甫……都在你的眼前,你就不會煩悶。當你的生活出現不幸,當你把它用詩來表現的時候,那詩是一種藝術,當你把悲哀變成一首詩的時候,你的悲哀就成了一個美感的客體,你的悲哀憂愁可以借著作詩消解了。所以學詩有莫大的好處。”
退休后,我選擇了學習古詩詞用來作為我的養生之道,詩言志、歌詠言,正是因為在詩詞中的學習、漫游與體驗中,我對詩詞才有了自己的感受。我感受到了唐·王勃:“老當益壯,寧知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之精神,感受到了唐·王昌齡:“一片冰心在玉壺”的真情,也領悟了宋·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的孤寂,體會到了清·林則徐:“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的境界。詩詞的詩力、詩理、詩情、詩趣改變了我的性格,我本是一個脾氣暴躁的人,是詩詞降服了我,使我清氣上升,濁氣下降,使我能夠在浮躁中恪守住一份心靈的寧靜,才開始重新認識生活,感悟人生。我從詩詞中,學會了一份冷靜,一份忍讓,一份寬容,一份堅強。
"讀史書使人明智,讀詩書使人靈秀。"學習古詩詞不僅能使人靈秀,更重要的是使人脫離庸俗和低級趣味,更加文明和高雅。學習古詩詞能造就和改變一個人的性格,能陶冶一個人的情操,能使人的志向、情操得到陶冶和升華。一首好詩就是一位良師益友。學習古詩詞猶如在花的世界中徜徉,染其色、聞其香、嘗其味,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凈化自己的靈魂、開闊自己的視野,求得身體和精神上的健康。
從小學習古詩詞的好處
加強古典詩詞的學習,倡導一個背誦古詩詞的潮流,對少年兒童的成長大有裨益。這應該既是學校教育的一部分,也是社會和家長對孩子進行教育和影響的一部分。詩詞既要從小學習,也應該是終身學習的文化資源。
在中華文化中,詩教一直起著重要作用。雖然詩教的說法是以溫文敦厚的儒家價值觀為基礎,但學詩作為接觸文化的啟蒙訓練則不可缺少。
>
古典詩詞是中國古典文學的主要部分,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遺產。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一方面,詩詞源遠流長,是貫穿中華文化的核心文化元素。另一方面,中國古典詩詞至今仍活在人們的口中筆下,是所謂活的經典。
>
古典詩詞也是深深烙印在中國人內心世界的文化積淀的核心,是中國人文化修養的基本成分。雖然在今天,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現代中國語言的變革,古典詩詞創作者漸少,但它在中華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從未有人懷疑過。而且,每個國人都非常熟悉一些詩詞名句。即使是受教育程度并不高的人,也能脫口而出白日依山盡床前明月光。而像司空見慣落花流水等人們耳熟能詳的.成語都是詩人創作的結晶,蘇軾的《水調歌頭》、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更是中國人審美理想的極致。這些詩詞經典在中華文化中占據重要地位,也為國人所熟悉。這種熟悉其實就是中國從古至今的啟蒙教育中,詩歌作用的集中體現。
>
古代讀書人接觸文化,啟蒙時最重要的基礎訓練是對對子,這種訓練可以從一開始就掌握中文基本特色,也是接觸中國詩歌的基礎。像《唐詩三百首》這樣膾炙人口的選本更是明清時代的啟蒙讀本。《紅樓夢》中有香菱學詩的著名篇章,通過一個丫鬟的學詩經驗提供了以詩作為啟蒙教育的范本。
>
在現代中國,用古典詩詞進行啟蒙教育也是現代語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詩詞是接觸漢語特性最直接和最生動有效的方式,將文字較為容易理解,又膾炙人口、廣泛流行的古典詩詞選入小學課本,是現代中國語文教育的基本模式。現代小學語文課本,一方面,要有今天的現代白話文;另一方面,一些詩詞并不難懂,將其選入課本是非常適宜的。而且由于詩詞的音律之美、文字之美、意境之美,易于背誦,往往能讓學生背下來,一生受益。
>
事實也證明這是行之有效的。一些名篇之所以家喻戶曉,往往并非文學愛好者的傳播,而是學校教育中背誦要求的結果。許多人都有感受,在小時候背誦古典詩詞相對吃力,但小時候背下來的東西終身不忘,并且化為自己無意識的一部分,其實就是潛移默化的中華文化精神感悟和中國的詩意境界感悟。
>
今天的社會劇烈變化,古典詩詞的學習更加凸顯出重要性,不少已經成為文化經典、廣為流傳的詩詞具有永恒的價值。
>
小學時在學校學一些淺近易懂、生動活潑的詩詞,也是對興趣的培養陶冶。現在的學生,課業負擔重,但通過古典詩詞的教學來傳承中華文化確實是事半功倍的事情。背誦古典詩詞可能并不容易,但比起背誦現代白話文章或新詩,卻未必會更難。因為古典詩詞有格律、講平仄、強調聲韻之美,雖然古代的發音和現在并不完全相同,但相對整齊的文案、獨到的意境使得古典詩詞反而更容易背誦。
>
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小學課本中選擇一些現代作家的作品,反而需要做一些改寫,因為有些內容對少年兒童來說可能太難了。一些淺近的古典詩詞,看起來容易懂,卻又常讀常新。小時候背誦理解不深,經過多少年反復吟誦,每一次都覺得有無窮的意味。剛接觸時層次低,感悟能力差,但也能知道一些,及至后來,越讀越有味,越讀越能夠發現其深意。小時候懂一些,長大成人后通過自己的閱歷再來感悟,往往更能感受詩詞之美。
>
學習古典詩詞,是領悟中國人對自然和人生的理解方式,讓少年兒童通過對母語之美的感悟,進一步產生對自己民族的深刻認同感。這對于全球化沖擊下的少年兒童建立自己的社會認同有重要意義,這些意義無需討論。
>
少年兒童要多學一些淺近生動的詩詞曲作品,弄懂意思,學會欣賞;另外還應該讓他們多背誦一些古代經典詩詞。實際上,現在大家常接觸的詩詞,往往也是小學學的那些首,這是很不夠的。像《唐詩三百首》這樣經典的唐詩選本,一講起來,大家都覺得不足為奇,人人都知道,但其實里面的許多詩作,連大學中文系的學生都很生疏。此外,多讀經典詩詞也是提高文字水平的好辦法,早學一點,多學一些,只有好處。
>
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學習古典詩詞,是中國人成長的必須。
學習易經的好處
測人和斷事,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高招,盡管從古到今,所用的方法眾多,但是萬變不離其宗,都是和易經緊密結合的。
海內外很多朋友想跟鄭博士學測人和斷事,鄭博士自然很愿意教授。但是,測人和斷事是一門綜合功課,換言之,不僅僅需要你的理論功底,同時也需要你的“臨床經驗”。而這前提是你對易經的領悟如何,是透徹還是一知半解。學習易經的好處是什么呢?
《易經》是我國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經典,是華夏五千年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學,政治家、軍事家、商家的必修之術。如果從本質上來講,《易經》是一本關于“卜筮”之書。“卜筮”就是對未來事態的發展進行預測,而《易經》便是總結這些預測的規律理論的書。
“天人合一”是一種宇宙思維模式,它是《易經》哲學思想體系中最重要的一個概念,也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鄭博士念了十年哲學書,1992年從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其洋洋20萬字的博士論文也是從“天人合一”這個重要概念出發來論人的非理性行為學說。
鄭博士認為,《易經》的最高理想,就是實現“天人合一”的境界。《易經》中用乾、坤二卦代表天、地,天、地便代表了自然界。在《易經》看來,天地間的萬物均“統”之于天,地與天相輔相成,不可缺一。但地畢竟是“順從天”的,所以,天可以代表整個自然界。盡管人作為天地之所“生”、只是萬物中的一個自然成員,但人畢竟不同于萬物。因為人有“仁義”之性、有“性命”之理,所以這就決定了人在天地萬物之中,負有一種神圣的使命。
當人們去掉了各種各樣的社會角色,就還原到最基本的人——一男一女,或一女一男。《系詞》說:“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是我國古代哲學的重要思想之一,也是《易經》的總體哲學思想,是《易經》內涵的核心所在。那么,陰陽是什么?在自然界為天與地,在天象為日和月,在地球為山和水,在人類為男和女。這其實就是“易”了。
即是說,《易經》認為:無論是社會生活,還是自然現象,都存在著對立面,而這個對立面就是“陰陽”。最近,媒體爆出,央視新大樓的建筑形狀就是陰陽,朋友們可以從網上找來看看,頗具諷刺意義。
如果簡單說,一女一男,一陰一陽,便可以組成“易”。易經中的八卦:即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分別代表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種自然現象,以推測自然和社會的變化。這八個卦看起來似乎很簡單,只是8個不同的模式而已,其實每一個卦都有無窮變化的可能;而8個卦之間相互組合,又變出64個更加復雜的模式。概括起來說,這一切因陰陽的相互作用而變,陰陽乃產生萬物萬變的根源。
那么,易經的精神是什么呢?朋友們請記住了,很簡單就是:變易、不易、簡易。
無論陰陽還是八卦,其第一根本精髓所在是“變易”,即變化,也就是奧巴馬就這演講反復主張的“change、change、change”。不過,鄭博士贊同一種說法:
世界與人生其實絕不簡單、絕不單純,把人生提煉成維生素C,或者是提煉成氨基酸16,并不準確;因為,人生永遠是豐富的、復雜、變化的,只有復雜的體系才能包容一切,而這種復雜又要簡單。《易經》非常奇怪,它的64卦恰恰和人的64個DNA遺傳因子的排列完全一樣。把復雜的世界“提煉”為八卦或64卦之類,這就是“簡易”,簡化、簡單、抽象,便以“模型化”去運用。
那么,究竟學《易經》有什么好處?
《易經》是研究和掌握變化的學問,包含著“變易、不易、簡易”。“變易”是世界萬物的生存形態,“不易”即瞬息萬變的'背后有不變的東西,比如人總將衰老、死亡;而“簡易”則是如果在萬變中找到不變的東西,以不變應萬變。比如,通俗地說,人生每天每時每分每秒都在變化著(變易),但總有一天會死(不易),那么,人生的要義是:人怎么活得更精彩(簡易)?
過去學《易》老師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其中條條框框,其實,完全不必,鄭博士認為,死記硬背經文不是好辦法,采用“邊用邊學”的辦法不失為簡單的好辦法。最簡單的用,就是用“拋硬幣”來占事,只要有一枚硬幣、一本《易經》便可以了。《易經》六十四卦,假如你每次找一個事情來查《易經》,重復的概率大概是一半,讀完64卦則大概查128次。
這樣,學《易經》還可以像做游戲一樣加深印象,一枚硬幣每拋六次肯定出現一個卦(從下而上,從左到右),然后查《易經》的書,對照經文,查卦辭,查爻辭,從所查文字中理解所占卜的事情的含義或提示。每次你都帶著問題去找,記憶深刻清楚,這樣最難的經典也能用最簡單、有趣的方法很快學會。
此次,鄭博士將招徒帶學生,任何有志將易經學有所用的朋友,都能在諸如“做游戲”當中學會并領悟其中博大精深的奧秘,屆時,你將不僅僅自己快樂無窮,更重要的是你能通過此來幫助他人,結緣眾人,心胸坦蕩。
不信?呵呵,看看這位朋友如是說:
最早接觸《易經》,是從學了《易經》會秉卦開始的,帶著滿腦子的神秘,到處找書來看,現在,手頭與《易經》有關的書已經有好幾十本了。
看得多了,方才發現,對于《易經》的理解,好像人人一部《紅樓夢》,是怎么說、怎么解都行得通的。而且,千百年來爭論的焦點都在這怎么說、怎么理解都行得通上。《易經》的特性,簡而言之,就是兩個字:“模糊”。應對一切事物都采取模糊的態度、模糊的答案、模糊的方法,讓人怎么想、怎么做,都是有道理的。好似萬金油,什么地方都可以抹;恰似迷魂湯,灑在哪里都管用。
無論怎么說、怎么問,就是不給一個標準的答案,準確的說法,讓你去想,讓你去猜,心中充滿了期待。世間事就是如此,知道了謎底,知道了結果,就沒有好奇心了。沒有好奇心了,就沒動力了。這大概就是《易經》的魅力吧,每一卦都是不確定的,又確定的。
幸好,讀了《易經》之后,我的專注點不在秉卦、解卦上,而在取其中一二點為我所用上,就沒有被其中的奧秘迷住。截今為止,《易經》對我影響最大的就是那六個字:“簡易、不易、變易”,兩句話:鳴謙貞吉中心得,勞謙君子萬民服。
人生的過程,就是戰勝艱難困苦而不倒的過程,就是歷經曲曲折折而不后退的過程。這就像《易經》里面哪些卦象,永遠都是變動不居的,充滿禍福相依的。大凡幼年時節到少年時,所知甚少,便把所有的事情都看得簡單;步入盛年,涉世漸深,考慮任何事情都漸趨復雜;中年,是考慮任何事情都很復雜的時節。上有老,下有小,肩負著方方面面的責任,想簡單都簡單不成;到了老年,所經所歷已經累積如山,浩如煙海,一切又復歸簡單起來。
簡單——復雜——簡單,而人生并不是按照這個程序生產出來的,障礙不知什么時候出現,亦不知什么時候遇到。一切準備只是準備,沒有準備好,也有可能起動了;準備好了,可能一輩子都派不上用場。而且,全都是如此這般,起起伏伏的沒有一個定數。昨日有錢之人,一大早起來,遇到個什么事兒,也許從此就變成窮光蛋了。幾分鐘前還是倒霉蛋的,這一刻突然時來運轉,紅透頂了。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人間萬象,敲定不了的。
于是,得出一個結論,錢存在哪里最保險呢?存在腦殼里最保險。本事在身,是誰也偷不走,動不了的。就像一個國家,實力不在有多少儲備,而在有多少的生產能力上。儲備是用一點就少一點,生產能力是越生產就越旺盛。有錢的人終究是用一分少一分,有能力人總是掙一分多一分。
檢閱人生,發現很多人都是驕傲死的。隨便點擊,都會發現:任何一個有些成就,而又缺乏憂患意識的人,沒有幾個是清醒的。同時,驕傲的表現形式極為豐富,諸如:樂極生悲的一類,安于現狀的一類,滿足得不知道自己究竟姓啥的一類,虛張聲勢的一類,張虎皮做大旗的一類,外強中干的一類,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一類,只聞得好見不得差的一類,只想得到不愿意付出的一類,都有驕傲的成分在里面。
知道了驕傲的不是,便常以“不忘本,要勤奮”自勵,就有一些收獲了。黑白分明而又相互交融的雙魚圖,包涵了多少人生智慧、人生力量在里面?這怎能一個無窮大了得,又怎能幾句話、一本書解釋得了!
關于易經,關于測人和斷事,關于人生和幸福,鄭博士和眾多想學習易經的朋友們一樣,期待有更多豐富多彩的內容展現在我們面前:
關于古詩詞的文章
【第1句】:秋夕——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第2句】:鄉村四月——翁卷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
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第3句】: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第4句】:登飛來峰——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第5句】:鹿柴——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第6句】:江上漁者——范仲淹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第7句】: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劉長卿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第8句】:元日——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第9句】:夜書所見——葉紹翁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10.望天門山——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第11句】:飲湖上初晴后雨——蘇軾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第12句】:小兒垂釣——胡令能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第13句】:獨坐敬亭山——李白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第14句】: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第15句】:舟夜書所見——查慎行
月黑見漁燈,孤光一點螢。
微微風簇浪,散作滿河星。
【第16句】:送元二使安西——王維
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第17句】:早發白帝城——李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第18句】:滁洲西澗——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第19句】:菊花——元稹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第20句】:三衢道中——曾幾
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
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
【第21句】:清平樂.——辛棄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第22句】:惠崇春江晚景——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第23句】:江南春——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第24句】:四時田園雜興——范成大
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
日長籬落無人過,惟有蜻蜓蛺蝶飛。
【第25句】:如夢令——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第26句】:四時田園雜興——范成大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第27句】: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28.題西林壁——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29.楓橋夜泊——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30.別董大——高適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