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散文《一只特立獨行的豬》原文鑒賞
王小波散文《一只特立獨行的豬》原文
插隊的時候,我喂過豬、也放過牛。假如沒有人來管,這兩種動物也完全知道該怎樣生活。它們會自由自在地閑逛,饑則食渴則飲,春天來臨時還要談談愛情;這樣一來,它們的生活層次很低,完全乏善可陳。人來了以后,給它們的生活做出了安排:每一頭牛和每一口豬的生活都有了主題。就它們中的大多數而言,這種生活主題是很悲慘的:前者的主題是干活,后者的主題是長肉。我不認為這有什么可抱怨的,因為我當時的生活也不見得豐富了多少,除了八個樣板戲,也沒有什么消遣。有極少數的豬和牛,它們的生活另有安排。以豬為例,種豬和母豬除了吃,還有別的事可干。就我所見,它們對這些安排也不大喜歡。種豬的任務是交配,換言之,我們的政策準許它當個花花公子。但是疲憊的種豬往往擺出一種肉豬(肉豬是閹過的)才有的正人君子架勢,死活不肯跳到母豬背上去。母豬的任務是生崽兒,但有些母豬卻要把豬崽兒吃掉。總的來說,人的安排使豬痛苦不堪。但它們還是接受了:豬總是豬啊。
對生活做種種設置是人特有的品性。不光是設置動物,也設置自己。我們知道,在古希臘有個斯巴達,那里的生活被設置得了無生趣,其目的就是要使男人成為亡命戰士,使女人成為生育機器,前者像些斗雞,后者像些母豬。這兩類動物是很特別的,但我以為,它們肯定不喜歡自己的生活。但不喜歡又能怎么樣?人也好,動物也罷,都很難改變自己的命運。
以下談到的一只豬有些與眾不同。我喂豬時,它已經有四五歲了,從名分上說,它是肉豬,但長得又黑又瘦,兩眼炯炯有光。這家伙像山羊一樣敏捷,一米高的豬欄一跳就過;它還能跳上豬圈的房頂,這一點又像是貓——所以它總是到處游逛,根本就不在圈里呆著。所有喂過豬的知青都把它當寵兒來對待,它也是我的寵兒——因為它只對知青好,容許他們走到三米之內,要是別的人,它早就跑了。它是公的,原本該劁掉。不過你去試試看,哪怕你把劁豬刀藏在身后,它也能嗅出來,朝你瞪大眼睛,噢噢地吼起來。我總是用細米糠熬的粥喂它,等它吃夠了以后,才把糠對到野草里喂別的豬。其他豬看了嫉妒,一起嚷起來。這時候整個豬場一片鬼哭狼嚎,但我和它都不在乎。吃飽了以后,它就跳上房頂去曬太陽,或者模仿各種聲音。它會學汽車響、拖拉機響,學得都很像;有時整天不見蹤影,我估計它到附近的村寨里找母豬去了。我們這里也有母豬,都關在圈里,被過度的生育搞得走了形,又臟又臭,它對它們不感興趣;村寨里的母豬好看一些。它有很多精彩的事跡,但我喂豬的時間短,知道得有限,索性就不寫了。總而言之,所有喂過豬的知青都喜歡它,喜歡它特立獨行的派頭兒,還說它活得瀟灑。但老鄉們就不這么浪漫,他們說,這豬不正經。領導則痛恨它,這一點以后還要談到。我對它則不止是喜歡——我尊敬它,常常不顧自己虛長十幾歲這一現實,把它叫做“豬兄”。如前所述,這位豬兄會模仿各種聲音。我想它也學過人說話,但沒有學會——假如學會了,我們就可以做傾心之談。但這不能怪它。人和豬的音色差得太遠了。
后來,豬兄學會了汽笛叫,這個本領給它招來了麻煩。我們那里有座糖廠,中午要鳴一次汽笛,讓工人換班。我們隊下地干活時,聽見這次汽笛響就收工回來。我的豬兄每天上午十點鐘總要跳到房上學汽笛,地里的人聽見它叫就回來——這可比糖廠鳴笛早了一個半小時。坦白地說,這不能全怪豬兄,它畢竟不是鍋爐,叫起來和汽笛還有些區別,但老鄉們卻硬說聽不出來。領導上因此開了一個會,把它定成了破壞春耕的壞分子,要對它采取專政手段——會議的精神我已經知道了,但我不為它擔憂——因為假如專政是指繩索和殺豬刀的話,那是一點門都沒有的。以前的領導也不是沒試過,一百人也捉不住它。狗也沒用:豬兄跑起來像顆魚雷,能把狗撞出一丈開外。誰知這回是動了真格的,指導員帶了二十幾個人,手拿五四式槍;副指導員帶了十幾人,手持看青的火槍,分兩路在豬場外的空地上兜捕它。這就使我陷入了內心的矛盾:按我和它的交情,我該舞起兩把殺豬刀沖出去,和它并肩戰斗,但我又覺得這樣做太過驚世駭俗——它畢竟是只豬啊;還有一個理由,我不敢對抗領導,我懷疑這才是問題之所在。總之,我在一邊看著。豬兄的鎮定使我佩服之極:它很冷靜地躲在槍和火槍的連線之內,任憑人喊狗咬,不離那條線。這樣,拿槍的人開火就會把拿火槍的打死,反之亦然;兩頭同時開火,兩頭都會被打死。至于它,因為目標小,多半沒事。就這樣連兜了幾個圈子,它找到了一個空子,一頭撞出去了;跑得瀟灑之極。以后我在甘蔗地里還見過它一次,它長出了獠牙,還認識我,但已不容我走近了。這種冷淡使我痛心,但我也贊成它對心懷叵測的人保持距離。
我已經四十歲了,除了這只豬,還沒見過誰敢于如此無視對生活的設置。相反,我倒見過很多想要設置別人生活的人,還有對被設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為這個原故,我一直懷念這只特立獨行的豬。
王小波散文《一只特立獨行的豬》原文鑒賞
選自《王小波全集》,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版.王小波本人就是一個特立獨行的`人,這只豬其實是作者自己理想的化身,但為什么是只豬呢?豬的命運是被人設置好的,公豬閹掉,長肉,傻吃,悶睡,等死;母豬下仔。但是豬也會不甘心于這樣的設置,所以種豬不與母豬交配,母豬會吃掉小宰。其實從這個角度說,這些豬就反映了社會中被設置好的人們的生存狀態及心理,想反抗又無力反抗,無奈下某種程度的絕望。這反映了王小波寫作的態度的某一方面,即對人民大眾的關懷,如果你讀了他其他的雜文,會發現這種關懷特別是在思想層面上的,他希望人們有智慧,自己思考,反對別人的設置和灌輸,討厭模式化的生活。說遠了,再說這篇文章。這篇文章中有兩個“我”,一個是第一人稱的“我”,就是那個喜歡那頭豬的知青,就是管豬叫豬兄的那個“我”,這個“我”更現實,從他身上我們能看到被設置的人的種種懦弱,與豬兄形成對比,使人身上存在的缺點(我找不到確切的詞,可以從具體語句分析,好久沒看那文章了,記得很不清楚)豬呢,則是作者理想的具體化,像一個天真的孩子,對有意思的東西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并且想要學會他們,比如汽車叫,汽笛叫等等。這也是王小波自己的性格,李銀河說過,王小波就像是皇帝的新衣里那個口無遮攔的孩子,同時王小波又崇尚智慧與自由,這兩點這篇文章中都有體現。
再文案風格,他的文章基本上全是胡扯出來的,說好聽了就是幽默,但他的胡扯后面往往潛在著深刻,他的關懷,他的性格,他的思路等等。就這篇文章來說,相信不會與人認為這是紀實性的,甚至可以說它很荒謬,但荒謬無關緊要,因為這篇文章要體現的是作者的人生態度和所關心的事情,故事情節,內容等等不過是形式,形式上承載了什么內涵才最重要。
讀書不多,很淺薄的看法,希望能給你一點點幫助,再看看那篇文章唄。
一只特立獨行的羊的散文
當過羊倌的我,見過一只山羊,她不是人類心目中定位的弱、“從眾”,而是很強悍很聰明地特立獨行。我們叫她“大饞嘴”。
我認識時她已經是一位媽咪了,毛順直且白光白亮,是羊界的女神。她的孩子遺傳她多絨多毛,肯吃肯喝的優點,用父親的話說就是“三年不下雨也不需要糧食加墊的”那樣好養活,再加上她的產絨產崽量比其他羊高,父親甚是喜歡。
大部分羊都遵從“羊群效應”,不會脫離領導而自作主張。但她只要一出羊圈,幾乎都是單獨行動,尤其是當時六七歲的我趕著羊群的時候,沒少讓我的眼睛流汗,渾身流淚。
羊出圈進山,吃草喝水,不外乎平常走的那幾條道。但這只羊偏偏不愛在羊道上吃草,她總是能在短時間內發現最好的莊稼,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到達她目的地,開始了她的美餐,等那個六七歲的小姑娘——我連滾帶爬地跑到她的跟前時,她比其他羊多吃半肚子不成問題。
吃糧食的速度快不要緊,要緊的是我已經到她身邊了,她還是愛搭不理,我那根放羊棍砸在她身上簡直就是替她彈羊毛而已,我只能挺拽推拉,好在每次拽著羊角拉的時候她并不發威,還能擺出一副很配合的樣子走出莊稼地……
每次弄出莊稼地時,要么是整個羊群已經跑遠,要么是羊群配合這家伙來了個“聲東擊西”,吃了另外一片莊稼。
這僅僅是出圈進山的路上,等到了山上,那才是真正地“黃土高坡馬拉松”開始了。
羊跟人一樣,一般羊都比較能將就,習慣于服從管教。但是,“大饞嘴”不肯老老實實待在允許的地界里吃東西。如果你看見她在吃的話,多半是在裝樣子。她會想盡辦法,偷偷溜到莊稼地里,大快朵頤,幾乎每次都能得逞。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的經驗也在增長,但與她的智商增長相比還是遜色不少。我盡可能地尋找那些她不大涉足的山頭或者溝洼,也不再時刻盯著她,而是盯著離羊群最近的莊稼地,在她準備襲擊莊稼時都被我很快擋住了去路。我為自己的這個辦法暗自高興,心里想著她終于學乖了……
一只羊出現在對面山上的莊稼地里時,“難不成是她竄到山的那一邊了?”我趕緊卯足了目光掃射羊群。她果然不在了……
看她這一招,簡直不能對我再狠了。我得趕著一群羊翻一條溝去追她,那眼淚,那汗水,簡直讓我能游泳。
隨著時間的推移,她的招數越來越多,能力也越來越強大。為吃到更多的葉子,她學會了上樹,為吃到更好的莊稼,她帶我攀巖走壁。
她上樹的本領絕不亞于一般男子。溝底里的一棵榆樹是從巖畔上橫著伸展出來的,她為了吃到更高處的葉子,就一點一點地把自己的小蹄子移送過去,我也仿照她的樣子爬上了那棵榆樹,坐在樹杈上晃蕩著兩條腿。她屁股塌在樹干上,嘴巴伸得長長的夠葉子吃,有羊也試了幾次都沒有成功的前提下,我和她在樹上洋洋得意了半個晌午。
后來,她練習上杏樹,滾落過幾次,但那種她前蹄能搭到樹杈上的樹,都被她上了。再后來她練就了上白塔木樹,先是離樹后退一段距離,然后猛沖到樹下,四蹄躍起,前蹄搭上樹杈,后蹄用力蹬步,很快就上去了。這個方法也讓我學會了爬樹。我爬樹的本領讓堂兄對我刮目相看,但相比較,堂兄更欣賞“大饞嘴”。
另外一次是在小溪邊飲水,完了之后大部隊都在溪邊吃水草,她喝足之后打了幾個響嚏,然后在石巖上蹭蹭身子,臥下來反芻,我也坐下來抖抖鞋子里的土,待我再抬頭的瞬間,她已經竄出羊群二丈遠了,我趕緊撒腿去追,等我到她身邊時,她已經跳上了一層巖坡,我只能撤她的后蹄,可我還是滾了,她跑了,我繞過巖層爬上去,可惜她攀著懸崖直上,比我繞道快多了,在我用盡力氣向上一躍,終于抓住了她的尾巴,然而,她并沒有停下來,而是帶著我沿著陡崖向上沖,直到麥地里,然后后蹄一蹬,我倒在了地畔,她卻大口大口地犒勞起了自己,一幅大英雄獲勝的傲嬌姿態。
這件事情讓她在王家灣的生活發生了實質性地轉變。在我講述了她拖著我攀爬陡崖之后,父親就準備把她賣掉,畢竟再好的產絨產毛產崽率,都不及我父親女兒的生命重要。此后,她確實變乖了不少,像是努力地配合我的牧羊工作,我的淚水和汗水也在這件事情上終于收斂了。
在她離開王家灣之前,她用一件事情溫暖了我。
在那個冬天的某個下午,風攪雪像刀子和針一樣砸了下來,羊群里居然有一“孕婦”要生產了,我把羊群趕到一個避風的地方,開始為這位新手羊媽媽接生,我也是新手,只能學著堂兄的樣子,用雙腿抵著羊媽媽的'肚子,眼睛緊盯著羊羔快要出來的地方,半天功夫,嬰兒才伸出來兩只小蹄子,我只能去推擠羊媽媽的臀部和腹部,好讓嬰兒的臀部出來,可怎么擠壓都不起作用,羊媽媽不動彈了,我只能把自己的小手順著嬰兒的蹄子伸進去,摸到了圓滾滾的東西,然后旋了一下往出拽,居然拽出來了嬰兒的臀部,接著是頭……
待孕婦胎盤脫落之后我就得讓嬰兒認到母乳,可惜我怎么都抓不住羊媽媽了,我那凍僵了的腳已經不聽使喚,就在這無助之際,“大饞嘴”居然一頭將羊媽媽推到在地,在我順勢抓住了羊媽媽之后“大饞嘴”已經吮吸干了嬰兒身上的羊水。
不久后的又一個雪天,她產下一子——應該是她的第12個孩子。春天過后,她被別人牽走了,那天我哭了,一天沒有進食。
她的孩子及孩子的孩子就組成了新的一群羊,肯吃肯喝易上膘,為麥子提供了充足的綠色肥料,也為我積攢了上學的費用。
化石吟原文與鑒賞
《化石吟》以優美的語言,神奇的意境,熱情洋溢地贊頌了會“講話”的奇異化石。下面是化石吟的原文與鑒賞,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化石吟原文
化石吟
張鋒
最早的魚兒怎么沒下巴?
最早的鳥兒怎么嘴長牙?
最早登陸的魚兒怎么沒有腿?
最早的樹兒怎么不開花?
逝去萬載的世界可會重現?
沉睡億年的石頭能否說話?
長眠地下剛蘇醒的化石啊,
請向我一一講述那奇幻的神話。
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
描繪出一幅幅生物進化的圖畫;
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
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肉體雖早已腐朽化為烏有,
生之靈火卻悄然潛行在地下,
黑色的軀殼裹藏著生命的信息,
為歷史留下一本珍貴的密碼。
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
猶如把生命的檔案細細描畫,
海枯,石爛,日轉,星移……
生命的航船從太古不息地向近代進發。
復原的恐龍、猛犸仿佛在引頸長吼,
重現的遠古林木多么蔥蘢、幽雅,
啊,你令人嘆服的大自然,
逝去萬載的世界又重現,
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話。
長眠地下剛蘇醒的化石啊,
你講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驚訝!
化石吟鑒賞
《化石吟》是一首贊頌化石的抒情詩,讀這首詩可以引發人們無限的遐思。吟,是古典詩歌的一種名稱。這里是贊頌的意思。
詩共7節,可分3層。【第1句】:2節是第1層,通過問句的形式,引發讀者的想像。連續不斷的問句表現出作者濃厚的科學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也打開了讀者思維的閘門,使讀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億萬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傾聽化石講述那奇幻的神話。
【第3句】:【第4句】:【第5句】:6節是詩的主體部分,具體抒寫遐思的內容。“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是表現作者思路的文案,接下來就是寫飛揚的思緒了。科學家通過對化石的研究,得出了生物進化的科學觀點,所謂上帝創造萬物的說法是不符合客觀事實的。你看,那冰冷的骸骨不就是明證嗎?古代生物雖已死亡,其肉體經過億萬年早就化為烏有,但它們作為曾經有過的生命之軀的證據是實實在在的,有這些深埋地下的化石的存在,就足以證明地球上的生命是生生不息、繁衍不斷的。在這些化石中,作為生命基本物質的有機化合物還保留著,為科學家研究生物進化提供了必要的條件。這些有機物的殘余不就是生命的信息嗎?科學家的研究工作不就是破譯這些密碼嗎?第5節的前兩句寫“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很自然地使讀者聯想起人。人臉上的皺紋就是生命歷程的寫真,這是每一個讀者都明白的道理。但是作者并不是寫人,還是在寫化石。作者的思緒飛向那遠古洪荒,海枯石爛,滄海桑田,物換星移,無論多么久遠,無論變化多大,都阻擋不了生命的航船從太古不息地向近代進發,生命的形式也由低級向高級演化。皺紋和化石是什么關系?作者為什么要寫皺紋呢?假如化石是人的臉,那么刻在這張臉上的皺紋不就是地球古生物的檔案嗎?第6節,作者轉入現實。當你參觀古生物博物館,面對復原的恐龍、猛犸,你會作何感想呢?你可能想像它在引頸長吼;當你站在重現的遠古林木之中的時候,難道你不會贊嘆大自然的高妙嗎?“嘆服大自然”,這是作者由衷的贊嘆,大自然是魔法師,是雕刻家。至此,作者的感情達到高潮。讀到這里,我們會突然感到,詩的第1節中接連四個問句是怎么引起的呢?可能是參觀博物館時生發的疑問。
最后一節回應【第1句】:2節,使全詩結構完整,有放有收,有問有答。
這首詩運用了擬人的手法。作者將化石當作可以說話的人,并用第二人稱“你”來稱呼它,顯得自然親切。教學時要注意詩的韻律,通過反復誦讀,體會詩歌的音樂美。
化石吟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第1句】:有感情地誦讀課文,感受詩歌的韻律美。
【第2句】:學習這首詩,讓同學們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來理解詩中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感情,想象化石向人類講述的那份大自然的奇幻,進一步認識自然的奧妙,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
【第3句】:調動學生的課外積累,發揮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培養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二)、教學重點
【第1句】:有感情地誦讀課文,感受詩歌的韻律美,把握內容,體會化石向人類講述的那份大自然的奇幻。
【第2句】:學習這首詩,讓同學們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來理解詩中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感情,進一步認識自然的奧妙,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
(三)、教學難點
體會詩歌表達的豐富感情,通過朗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發揮聯想和想象,認識科學的神奇。
教學準備
教師可利用網絡或書籍查閱有關化石的資料,并指導學生搜集有關資料圖片。
(四)、教學時數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1句】:激情引趣,導入新課。
(屏幕放映一則新聞并展示一些化石圖片)
師:同學們,看到這些化石,你們有什么聯想呢?你們知道這些化石中動物的名稱嗎?你們能想象到它們所什么生活的時代是什么樣子的嗎?你們知道是什么原因使得這些動物已經不存在了,變成化石了呢?有一位詩人也和我們一樣看到了化石,他感慨萬千,于是,詩興大發,吟詩一首,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張峰寫的《化石吟》。(板書課題)
這是一首抒情詩,也是一首科學詩。“吟”是古典詩歌的一種名稱,在這里是“贊頌”、“贊美”的意思。所謂的科學詩就是把詩與科學結合起來,用優美的詩語言和意象去描繪科學世界,去傳播科學知識,去表現科學精神,去啟迪科學思維的詩。
我國雖然是詩的國度,但在科普園地里,科學詩這朵小花還開得不太絢麗,這大概是寫科學詩,既要懂科學又要懂詩歌,可在現實生活中,科學和詩歌兼通的人卻不多的原因吧!因此,張鋒的這首科學詩更值得我們去學習、去品味。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
首先,我們看看本節課要完成的目標是什么。(屏幕顯示學習目標,指明學生讀)
【第2句】:誦讀全詩,加強理解。
【第1句】:自由誦讀,初步理解。
學生分小組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自由誦讀,要求讀準字音,有節奏地朗讀詩歌,并能有選擇地背誦。
【第2句】:閱讀資料,加強理解。
①最早的魚兒、最早的鳥兒、最早登陸的`魚兒、最早的樹,依次指的是無頜魚類、鳥類的祖先、兩棲類的祖先和裸子植物。
②猛犸象:也稱“毛象”,古代哺乳動物,大小近似現代象,身上長滿棕色長毛,上門齒向上彎曲。生存于亞歐大陸北部更新世(延續時間自160萬年前至1萬年前)晚期的寒冷地區。中國東北、內蒙古和寧夏等地曾有這類動物的化石發現。
③“黑色的軀殼裹藏著生命的信息”,研究表明,化石還部分保存著生命有機物的殘余,并未真的完全石化。
④骸骨:尸骨。
⑤太古:遠古的時代。
【第3句】:開火車分小節誦讀。其他同學注意誦讀者對于會認字和會寫字是否讀準,節奏是否掌握恰當。
【第3句】:評價討論,理解感悟。
【第1句】:讀后評價,同學們在評價討論的過程中加強對詩歌的理解感悟。
(1)關于讀音。
思緒xù不朽xiǔ軀qū殼裹guǒ藏檔dàng案蔥蘢lóng幽yōu雅卓zhuó越
(2)關于寫字。
強調“裹”的寫法,“果”字夾在“衣”中間。
(3)關于節奏。
結合學生讀的情況有針對性地指導朗讀,重點指導:
“……生命的航船/從太古不息地向近代/進發。”
“啊,/你——/令人嘆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師,/卓越的雕刻家!”
(4)關于感情色彩的處理:
①針對剛才同學們讀的情況大家互相評價,指出讀得好與不好的地方。
②文案應該怎樣讀,自己讀讀。
③文案為什么要這樣讀。
④師生共同探討詩歌感情色彩的處理,整體感受。
第【第1句】:2節是第一層,開頭運用排比的手法通過連續不斷的問句,以疑問略帶遐想的語氣引發作者和讀者的想象和思考。
板書:發問想象
第【第3句】:【第4句】:【第5句】:6節是第二層也是詩的主體部分,具體抒寫遐思的內容,用一種贊美的語氣、擬人的手法來寫化石,語氣中滿是對化石所具有的神奇力量的贊頌和對大自然的由衷的嘆服。
板書:遐思飛躍
第7節是第三層,用陳述的語氣為第2節做了肯定的回答,進一步贊美化石的神奇、大自然的神奇。
板書:回答呼應
整首詩歌節奏鮮明,聲調和諧,音樂性強,應通過反復誦讀、評價討論來加強對文本的理解感悟。
【第2句】:好詩不厭百回讀,請同學們自由朗讀,進一步感知、思考(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
(1)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詩的主要內容。
(2)本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3)本詩可分為幾層,試概括大意。
學生可在自由誦讀中思考,然后討論,討論時要給予充分的時間。
【第3句】:討論后教師引導學生明確:
(1)本詩寫科學家通過研究化石展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
(2)詩歌表達了作者對科學神奇的贊美之情。
(3)詩歌分為三層:第一層為1—2節,通過發問,引發聯想;第二層為3—6節,具體抒寫,無限遐思;第三層為7節,回應發問,照應開頭。
【第4句】:學生討論,教師明確后,可以再次指導朗讀,為進一步理解詩歌作鋪墊。
【第4句】:全文總結,整體感知。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懂得了什么?
(感嘆科學的神奇、大自然的奇妙)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