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得其環中,以應無窮】得其環中,以應無窮。(位子·齊物淪》)☆以自我為中心,這樣才能應付無窮無盡的事。這就是說我們要了解自己,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做自己擅長的事才容易成功。
【第2句】:【經典禪語】人生的修行,就是不斷完善自己、修正自己,使自己能夠超越越來越多的凡俗瑣事。超越了,也就看淡了,看淡了,煩惱痛苦也就沒了。但人生最大的善果,不是從瑣碎的人事中超脫出來,而是超越自己的狹隘和無知。
【第3句】:丈夫運用堂堂,逍遙自在無妨。一切不能為害,圣固猶若金剛。不著二邊中道,倏然非斷非常。五欲貪嗔是佛,地獄不異天堂。愚人妄生分別,流浪生死猖狂。智者達色無礙,聲聞無不惘惶?!秾氈竟?/p>
【第4句】:【禪心佛語】經歷了長夜,守到了黎明,穿行過黑暗,還相信陽光,帶著強大的內心上路。臉上有卑微的笑容,一路看山看水,走走停停,天天都是開開心心的。
【第5句】:【佛心禪語】愛原來就為的是相聚,為的是不再分離;若有一種愛是永不能相見,永不能啟口,永不能再想起,就好像永不能燃起的火種,孤獨地,凝望著黑暗的天空。
【第6句】:在認識和評價別人的時候,我們常常免不了要受自身特點的影響,我們總會不由自主地以自己的想法去推測別人的想法,覺得自己這么想,別人肯定也這么想。俗語“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第7句】:【佛心禪語】人為什么做人?就因為有愛,才到這五濁惡世來。若愛減輕了,就會生到其他世界中,如極樂世界或琉璃世界,或其他世界。古人說:“愛不重不生娑婆,業不空不生極樂?!?/p>
【第8句】:“百年修來同船渡,千年方得共枕眠”,夫妻之間,要懂得惜緣,不僅要講情分,還要講義務,珍愛并善待自己的伴侶,這是要修一輩子的功課。
【第9句】:【禪語心燈】人生如喝過的茶,少了苦澀多了平和,淡了青春的氣息,濃了成熟的味道。要善于接納和包容,學會品味和欣賞,以從容的心態,微笑面對人生;以樂觀的心態,感悟云起雨落;以隨和的心境,靜觀花開花謝。
【第10句】:【佛心禪語】真正的佛教徒必須確實的依照佛陀的教導來修行實踐,并且要達到這句話的標準:「為了保有手腳四肢寧可舍棄身外財富,為了保有身家性命寧可舍棄手腳四肢,為了保有真理正法寧可舍棄身家性命。」
【第11句】:【禪心佛語】使自己的心從種種分別、執著中解脫出來,使覺照能夠獨脫于一切攀緣之外,我們的精神面貌就是另外一種境界。
【第12句】:【禪心佛語】大腦細胞和我們日常生活中看見的杯子一樣的,容量是有一定限度的,裝滿了就不能再裝其他的信息了。
【第13句】:【禪心佛語】人生第一要務,就在于發展自己的能力,貯藏自己的精力,維護自己的健康,使自己在做任何事的時候都能使出全力。
【第14句】:【禪語感悟】補鞋子的老頭羨慕高高在上的帝王生活,可真做了國王,卻又覺得痛苦不堪,難以忍受,寧愿重過自己的補鞋匠生活。人不論在山野還是在城市,若能自知自足,消除了利欲之心,就能夠生活得幸??鞓贰?/p>
【第15句】:【禪語人生】因此,要擁有一顆安閑自在的心,一切隨緣,順其自然,不怨怒,不躁進,不過度,不強求,不悲觀,不刻板,不慌亂,不忘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隨緣不是聽天由命,而是以豁達的心態面對生活。
【第16句】:【禪語人生】責人要含蓄,忌太盡;指責、批評人的時候,我們會有“恨鐵不成鋼”的心理存在,愿望雖然很好,但往往口不擇言,不僅讓對方難以接受,還會誤解成往傷口上撒鹽,結果呢,可想而知。
【第17句】:【佛語悟道】有情義就會孝敬奉養父母,有道德就會上、下之間互相愛護,有謙讓就會不分貴賤和睦相處,有忍耐就會讓各種惡的聲音不至于喧鬧。
【第18句】:【禪心佛語】當下是什么狀態呢?當你剿落所有的外在假相和過去未來的影子時,全體透露的就是你真實的一切。
【第19句】:有智慧的人就能夠舍,能“舍”也就能“得”,能得無限的快樂;不能“舍”就會有“失”,失去了心境的安寧?!C嚴法師
【第20句】:【禪心佛語】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殺得了木馬,翻得了圍墻,開得了汽車,買得起洋房,斗得了小三,打得贏流氓。大家都要幸福啊。
【第21句】:【佛心禪語】《蓮花遺教—空行母問答錄》中說:“不管你發什么樣的愿,只要祈禱蓮師,皆能如愿以償。”我們在遇到困難時,自己若實在解決不了,可以念七句祈禱文,只要一心一意的祈禱,蓮師定會滿你所愿。
【第22句】:【禪語人生】一杯清澈的茶,有甘有苦,含香內斂;對懂她的人,報以慧心,對不懂她的人,報以香韻;一個清澈的人,無癡無怨,謙遜平和;對懂他的人,報以真心,對不懂他的人,報以微笑。
【第23句】:【心靈禪語】不要為別人怎么看你而煩惱。別人的看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么看待你自己。任何一顆心靈的成熟,都必須經過寂寞的洗禮和孤獨的磨煉。人生的悲劇不是沒有實現目標,而是沒有目標可實現。
【第24句】:一切法不可說,一切法不可說相即是空,是空不可說?!赌υX般若經》卷十九,燈炷深奧品言菩提者,空之異名。《大寶積經》卷三十九,菩薩藏會
【第25句】:【禪心佛語】當你為過去的回憶煩惱,為未來的事擔憂的時候,你應該想起生活只是存在于現在的。當你對現在的生活傾注全力的時候,對過去的煩惱,以及對未來的擔憂都將會消失的。
【第26句】:【禪心佛語】人生需要幾分心地的余地,生活的禪法就在于去面對周圍的人和事,能夠接納和包容,不是和煩惱兩敗俱傷,而是能夠終止和治愈傷痛,以信仰之名,化解誤解成見,活成一趟幸福旅程。
【第27句】:如果人人都能“事忙而心閑”,并盡一己之力,投注于人群幸福之道,而且忙時不失道心,閑時不迷本性,就能達到人生快樂的境地。
【第28句】:生命就是呼吸,不能提前也不能拖后,無論如何嘗試,你都無法逃避人生,只要你活著,不管是在城市或在山林,你都必須面對它。
【第29句】:【禪心佛語】面對世俗的不解與疑惑,見寬法師坦言其修行是“洗心不革面”,并以一襲僧袍作為修行的“呈堂供物”。
【第30句】:我回答她:“你目前的功夫只是‘忍’而已,還沒達到‘吞下去’的地步;其實,真正的功夫不只是吞下去,還要能夠消化掉才是真功夫?!?/p>
【第31句】:【禪語人生】憂慮和貧窮是硬幣的一體兩面。一面看多了另一面就少了;貪欲和枷鎖是一個事物兩個方面。越想擁有越不屬于自己。很多時候,多看幾個面,把握一個度,懂得平衡的技巧和方式變化,心靈會更自由和富足。
【第32句】:【經典佛語】“覺悟人生,奉獻人生”,要不離覺悟來講奉獻,既要有大慈悲,也要有大智慧,才不會偏于一面。
【第33句】:在家出家共相習近,同喜同憂,同樂同苦,凡所為作,悉皆共同,是名習近相贊嘆?!峨s阿含經》卷二十,第551經
【第34句】:法師對信眾,最好不遠不近。譬如地球距離太陽即是不近不遠,所以適宜生存人居。過近則日光暴烈炙烤;過遠則日照不足,陰冷酷寒:皆不宜生命生長。
【第35句】:【禪心佛語】盡管你才華出眾,能力超群,資歷深厚,但為人缺乏誠實,缺乏信賴,缺乏責任心,誰也不會重用這種人才。
【第36句】:世間熙攘喧囂,因此世人心生浮躁。在喧囂處為自己留一份清靜,不時從熱鬧的俗世中退回來,調和內心,就能在紛擾中安頓自己。
【第37句】:【佛心禪語】不要對過去抓住不放,過去曾經發生的事不管好的壞的,感覺喜歡或不喜歡,都讓它們走吧。過去已經結束了。把注意力擺在眼前,這樣你才能夠去創造你所追求的未來。這是一個活得有意義的方式。
【第38句】:【禪心佛語】生活之道不是知與不知的問題,而是平常生活中真誠流露與實踐的問題。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言行舉止,如果能從心所欲不逾矩,那就是平常心;如果不能,那就是操縱作為。
【第39句】:爭只能“為善競爭”、“與時日競爭”——一日爭的對象從自我投射到別人身上時,爭就成為一個很不安的字,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第40句】:【禪語人生】幸福不在于你擁有多少物品,而在于你能放下多少對物品的執著,對物品執著的越多,只能說明你是它們的奴隸。一無所有才是萬物的主人。
【第41句】:【佛心禪語】不要期望太高,夠好就行了。不要浪費太多時間和力氣去夢想完美,卻沒有時間去做好任何事情。我們需要記住的是:適時見好就收。不要為了專注達到最后那個最好的目標而忽略了路途當中的美景,很可惜呀。
【第42句】:從一個表情、一句問候、一個眼神、一件小事開始學會付出,善意地看待這個世界,充實和喜悅便會時時與我們相伴。
【第43句】:【禪心佛語】人生亦是如此,一旦進入生活娛樂,就該盡情自由放縱,無拘無束,享受生活。如莊周夢蝶所寓,人如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則無往而不快樂。
【第44句】:【經典佛語】夫慈,故能容;儉,故能悅;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老子》披褐懷玉,韜光養晦,適時而用,伺機而動。)
【第45句】:【禪心佛語】世間萬物都是有因有果。一切因果都是由人的善惡行為而來。一切法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一切法都處在變數當中。因果不是定數,是行為和業報的結果。
【第46句】:佛教的“信”,具體包括六個方面:信事、信理、信因、信果、信自、信他。缺少其中之一部不是完整的信,能做到完全相信,是極為困難的。
【第47句】:【佛家禪語】很高興最近頭一次看到134個國家參與了為保護地球而發起地球熄燈一小時的活動,千萬根蠟燭被點燃。私的愛心就像蠟燭,燃燒自己的同時,帶給眾生慈悲的溫暖,又發出智慧的光明,并遣除一切眾生的癡暗。
【第48句】:【佛心禪語】心地法門誕生王,豈假氣功來補償。心外求法求有得,終至辛勞落空亡。能所亡處自性現,綿密保任莫輕忘。立定腳跟毋偏頗,一切無求道真常。(元音老人法偈)
【第49句】:【禪語人生】種子放在水泥地板上會被曬死,種子放在水里會被淹死,種子放到肥沃的土壤里就生根發芽結果。選擇決定命運,環境造就人生。
【第50句】:世界上很多事情,一旦你“哭”過頭、“笑”過頭,一旦你悲過頭、喜過頭,一旦你說過頭、想過頭、做過頭,都會走向它的反面。
【第51句】:【禪語人生】一個善良的人,能用自己的善良去感染去改變那些迷失了方向的人,使他們最終能夠找到自己的方向,為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而拼搏。
【第52句】:【禪心佛語】就是這樣,我那破鑼一樣的嗓子,居然能在全國演出,這時候,不知是肚子還是心口,叮叮當當,我想,天使的鐘聲也不過如此吧。
【第53句】:人若能時時反觀自照,檢討心念是否貪著名聞利養,久而久之,心靈自可提升到“月至上品諸風靜,心持半偈萬緣空”的境界。
【第54句】:“我”越大,世界越狹窄;“我”越小,世界越寬闊。眾患之生,“我”為其本。故曰:欲除煩惱須無我,歷盡艱難好做人。
【第55句】:【佛語悟道】樂師為國王演奏音樂,國王答應給他一千錢。演奏完后,樂師向國王索取工錢,國王不給,反而對他說:“你演奏給我聽,只不過使我空歡樂一場,我說給你一千錢,你聽了,已經也讓你歡樂了一場?!?/p>
【第56句】:【禪心佛語】世間的任何一個人,如果始終都有一種害別人的心,自己遲早會吃虧的。這個因果報應誰也沒有辦法毀掉,這種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規律相當于我們種下種子,最后自己獲得這種果報。這個種子一定會生果。
【第57句】:有些人不熟識對方時,大家都非常講究客套與禮節,彼此和樂相處。等到時日稍久熟識對方后,即“熟不拘禮”,不再講求禮節了。
【第58句】:【佛語悟道】行惡就會得到惡果,仿佛種下苦種,就會收獲苦果。行惡的人自己承受罪責,行善的人自己得福。學習善行則得到善,如同種下甜種,就會收獲甜果,既能使自己得利,也有利于他人,多有好處而不會白費精力。
【第59句】:【禪心佛語】佛菩薩并沒有能力賜予我們快樂,否則這個世界就不會有任何問題,不是嗎?苦樂并非取決于佛菩薩,而是由自己創造出來的。我們必須知道如何由內心深處來修持善業,這即是佛法所要教導我們的。
【第60句】:【佛心禪語】在佛光禪師的禪房里,大智述說了自己在外游學二十年的種種見聞和感悟,最后大智問道:“師父,這二十年來,您一個人還好嗎?”
【第61句】:【佛心禪語】破壞大自然,等于破壞自己的家園;浪費資源,等于浪費自己的福德;傷害動物,等于傷害自己的生命。終虧損的還是自己,實在是得不償失??!如果你真的疼愛自己的話,應值得慎重。
【第62句】:【禪心佛語】籃球:總是墜入圈套,因為有人拍它。車輪:保持距離才能行走和諧。貝殼:只因失去內涵,才被拋向沙灘。
【第63句】:【禪心佛語】抉擇往往是進退的抉擇。只有鎮定自若,從長遠考慮,得意淡然,失意坦然,才能進退自如。只要我們細心品味,就會發現人生并不是在任何時候都要一往直前,而是應在關鍵時刻運用以退為進的策略和智慧。
【第64句】:【禪語人生】只要懷著這樣一顆“天地之心”、“民生之心”去生活、去做事,你就能感悟到人生的真諦和生命的價值。
【第65句】:【禪心佛語】對一位修行人,慈悲很重要,智慧也很重要,但要抉擇時,智慧更重要,這時你就要拿出深刻的智慧,幫助自己抉擇。當你不觀察不分析時,可能以為貪欲也不錯嘛,這時就要以正確如法的態度,讓慈悲智慧平衡,這很重要。
【第66句】:師生之間不僅是靠知識結緣,更要靠德義相感。知識從哪位老師那兒都可以學到,老師的人格和品德,是學生從老師那兒得到的最具獨特價值的東西。
【第67句】:【禪心佛語】得不到的東西,我們會一直以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為你對他了解太少,沒有時間與他相處在一起。當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你會發現原不是你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第68句】:【佛心禪語】菩薩慈悲柔和地回答說:“我憶念你,護持你,而且我永遠不會離開你。在那些你最困難最痛苦的時候,你只看到一對腳印,因為,那是我抱著你在走的。”
【第69句】:【佛心禪語】后來,慧遠禪師又迷上了書法和詩歌,每天專研,小有所成,竟然博得了幾位書法家和詩人的贊賞。但是他仔細一想:“我又偏離了自己的正道,再這樣下去,我很有可能成為一名書法家或詩人,而不是一位禪師?!?/p>
【第70句】:【禪心佛語】從戒下手,一直到后面正知資糧,開頭是修念;把念修成,再修知;知修成,再能夠精進地不放逸,那定就在手掌之中了。正念有,正知也有,再能夠精進的話,決定得定。
【第71句】:懂,無需太多語言,有時只需一個微笑,一眼凝眸,它是靈魂與靈魂的對白,它是心與心的共鳴。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因為懂得,所以相惜。懂,不是一個字,而是一顆心。
【第72句】:要時時刻刻清除心田雜念,若常常幻想未來、時時停滯于陳年舊事,則無法向前邁進。凡夫心都是好事易忘,怨恨難消;受人恩惠不知回報,稍不稱意,便常記恨在心,生諸煩惱,這叫做邪見。
【第73句】:【禪心佛語】繩鋸木斷,水滴石穿,學道者須加努力;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得道者一任天機。小處不滲漏,暗處不欺隱,末路不怠荒,才是真正英雄。
【第74句】:要用媽媽的心、父母的愛,施于大地眾生。將別人的孩子,當作自己的孩子來照顧;把別人的父母,當作自己的父母來恭敬。如此對待社會大眾,付出真誠的愛心,對子女也是一種無形的教育。
【第75句】:四攝布施及愛語,或有行利者,同利諸行生;各隨其所應,以此攝世間,猶車因釭運。《雜阿含經》卷二十六,第669經
【第76句】:【禪心佛語】生命的現象很有趣,當你努力追求快樂時,總是得到痛苦;當你不再追求時,真正的快樂反而會不請自來。
【第77句】:于十善業缺漏不全,以是十業得人趣報。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欲天報,所謂具足修行增上十善。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色天報,所謂修行有漏十善,與定相應?!斗馂槭族乳L者說業報差別經》
【第78句】:【心靈禪語】人生不易,珍惜擁有,感謝經歷,努力的去讓自己活得輕松些,讓這短暫的人生多留下些瀟灑的印痕。因為你單純,所以你是快樂的;因為你有一顆寬容的心,所以你是迷人的。因為你懂得寬容,所以你是幸福的。
【第79句】:人之靚麗,并非容顏,而是內心,心存善念,非靚也美,非富也貴;人之真誠,并非話語,而是純潔,心靈純潔,不語也真,不訴也純。善惡僅是一念間,而這一念卻是十萬八千里,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
【第80句】:【禪心佛語】人人都有理想,短的叫念頭,長的叫志向,壞的叫野心,好的叫愿望;只要不甘于現實平庸,努力奮斗便會改變人生方向。
【第81句】:【禪心佛語】舍,是平等的心態,就是要怨親平等,對怨家和親戚朋友都一視同仁,在順境、逆境面前,不起愛恨之心,以平常心平等處之。
【第82句】:【佛心禪語】※智慧是在人和事中磨練出來的,我們遇到一次違緣,能增長一種智慧;遇到一次障礙,能提高一個層次。
【第83句】:一切凡夫所有的身心都不得自由,或者心隨于身,或者身隨于心?!吧怼奔瓷眢w以及外在行為,“心”即心靈以及內心想法。什么是“心隨于身”呢?
【第84句】:【禪心佛語】為度眾生,雖遭無量苦逼而不以為苦,由于持戒積德,雖獲無量福報而不以為樂,因為不論苦事或樂事,皆由因緣所生的假相,而非實相。
【第85句】: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有兩種,一種是與別人交流,一種則是獨處。前者一直被認為是人的生存之本,然而,后者卻是立足之基,孤獨,是一個內心整合的過程,能讓自己清醒的看世界,也能讓自己理性的看自己。
【第86句】:處世不必邀功,無過便是功;與人不求感德,無怨便是德。人生在世不必想方設法去爭取功勞,其實只要沒有過錯就算是功勞;幫助他人不必希望對方感恩圖報,只要對方不怨恨自己就算知恩報德了。
【第87句】:【禪語人生】一切皆因自我,穿衣、吃飯、解手、走路。迷途形成的緣起,往往是因為自己,最大的敵人往往是自身。
【第88句】:因為有貪,不知利害得失的要點,難免妄求妄作,到頭來好比緣木求魚,所求皆不應,甚或因小失大,以金換沙。
【第89句】:【文案基地經典禪語】活一回真實的人生,活一回灑脫的人生,不造作,不偽裝,不逃避,不回避,不自卑,不自棄,只要不違背自己的良心,安貧樂道,少煩少惱,就是很好的人生,活一回開心,活一回豁達,何樂而不為。
【第90句】:【禪語人生】我們雖然做不了曹操,但可以學會沉淀。當人生遇到了挫折,當命運遭遇了風霜,誰也免不了憂傷;當歡笑凝固成悲傷,當生活面臨洪荒,誰也免不了失望。這時,如果無法忘卻,那么不如學會沉淀吧。
【第91句】:臨事前英雄好漢,臨事時縮頭烏龜;索取時欲壑難填,付出時錙銖必較;許諾時信誓旦旦,踐諾時缺斤短兩;責人時義正詞嚴,律己時力求寬大;見利則趨之若鶩,見義則躲躲藏藏。萬般世相,可見一斑。做人若此,情何以堪!
【第92句】:【禪語人生】在自我反省中能夠比較客觀地認識自己,那就能夠確定自己生命行為的方向,或者說生命行為的取向。
【第93句】:【禪心佛語】你對你自己的人生有著怎樣的期待呢?是不是從來就沒有想過,而只是坐在那里,等別人來為你做點什么。
【第94句】:【禪語人生】真想就這樣對喜歡的人好,不多想,不求結果,沒有目的,不問往后。就這樣,順著時間的脈絡,日復一日的溫柔下去。
【第95句】:【禪語人生】修行并非只是參悟什么、得到什么,而是時時放松平靜、身心統一和諧、保持覺照(警覺),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在做什么,如何去做,出手便知結果,這才是一流的髙手。
【第96句】:【佛家禪語悟道人生】人生是一種思考,總在起伏中穿梭,總免不了痛苦的糾結,當然還要準備好理解和寬恕,我們都在思考人生的真正價值,人生最大的質量就在于如何把自己從煩惱當中解脫出來,讓心地豁達和光明。
【第97句】:性不偷盜。菩薩于自資財,常知止足,于他慈恕,不欲侵損。若物屬他,起他物想,終不于此而起盜心。乃至草葉,不與不取,何況其余資生之具。《華嚴經》卷三十五,十地品
【第98句】:【禪語人生】要想不辜負人生的這段旅程,最基本的,就是你沒有辜負你自己的生命。自定人生,命運這扇大門的鑰匙,在你自己的手中。
【第99句】:【禪語人生】一個人的未來都是自己打主意、打妄想打出來的。打好的妄想引發好的結果,打壞的妄想引發壞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