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麥收時節的作文400子
【小學作文怎么寫出真情實感】要想讓學生喜歡寫作文,并且寫出的作文有真情實感,就要讓學生有生活體驗和積累,并鼓勵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寫身邊的人和事,,這樣也有利于調動學生作文的積極性,使他們作文“有內容可寫,有情感可抒”。
同時,也有利于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針對農村小學生,筆者認為有以下幾種方式讓學生去體驗生活: 一、走進農田,體驗勞動 例如在教學《鋤禾》這首詩時,同學們群情激奮,紛紛闡述了糧食的來之不易,表達了自己對古代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然而現實生活中學生浪費糧食的現象仍時有發生。
可見,學生課堂上所表現的情感還只停留在較淺層次,教學并未收到很強的教育效果。
為杜絕此種現象,我的做法是:麥假前一天,向同學們提出具體要求:和父母一起到田里去參加麥收,用不同形式進行勞動實踐,勞動后寫一篇200字以上的感想。
麥假期間,同學們不怕苦、不怕累,白天幫父母干些力所能及的麥收活,親身體驗勞動的辛苦;休息時,請父母給他們講些耕種方面的常識;晚上,在燈下奮筆作文。
麥假結束后,同學們寫出了一篇篇內容生動、情感真摯的文章。
有個同學寫道:“今天的勞動雖然苦了點兒,但我卻感到非常有意義。
在今天的勞動中,我不僅看到了農村繁忙的景象,看到了機械化的威力,也體會到了人工收割的艱辛;不僅品嘗到了勞動果實的甘甜,增強了勞動自豪感,更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是啊
糧食是農民用辛勤的汗水換來的,是來之不易的,以后我再也不浪費糧食了。
……”真情發自肺腑,真情溢自內心,這次作文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二、走進農村,認識社會 如寫以愛家鄉為題材的文章,可帶領學生走進養殖廠、溫室大棚,了解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等;寫以人間真情為題材的文章,可帶領學生走訪孤寡老人,開展“我為他人獻愛心”活動。
農村為科技活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科技活動又為體驗性作文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條件。
學生在科技活動中,不但養成了遇事總想問個為什么的好習慣,錘煉出了堅韌不拔的意志,還大幅度地提高了寫作水平。
三、引導學生走進自然,在自然中去攝取語文素養。
農村學生的眼里沒有林立的高樓,沒有精彩紛呈的歌舞,沒有變幻莫測的現代背景,但他們卻擁有一個比城市學生更廣闊更豐富的世界——我們賴以生存的大自然。
那里有高山,有流水,有花草樹木,有鳥獸蟲魚,有自然的天籟,有無窮的奧秘,更有豐富無比的人文景觀。
這個豐富得無與倫比的大自然,不僅給我們賞心悅目的風景,更蘊藏著供我們使用的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資源。
農村教師要善待這份資源,要積極引導學生走進自然,在自然中攝取語文素養。
在教學實踐中,我以課本上的一些知識為載體,注重引導學生走進自然,觀察自然。
我還開展了一系列諸如“我和自然對話”、“告訴你,我家鄉的小河”等一系列以自然為主題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并取得令人滿意的收獲。
在活動過程中,由于學生能得到實踐參與而興致極高,他們觀察細致,講述生動,交流也精彩紛呈。
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既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又培養了學生熱愛自然、善待自然的人文思想。
這樣寫出的作文就非常生動。
四、引導學生走進生活,結合家庭生活、校園生活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寫出真實之作。
盡管農村學生沒有這樣色彩富麗斑斕的生活畫面,但是他們卻擁有同樣豐富的生活感受。
在他們的生活里,有勤勞無怨的父母,有淳樸善良的鄰里,有純真無邪的朋友,更有與父母一道走向田間地里那種沉甸甸的生活感受......農村學生的生活是豐富的,生活的感悟也同樣厚實的。
作為農村語文教師,更應該注意引導學生走進自己熟悉的生活,把語文學習活動與具有鄉土特色的家庭生活、校園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的作文實踐活動,往往會獲得意料之外的成功。
總之,我認為,農村小學語文學習資源的開發,要根據農村學校的特點,發揮農村孩子的優勢,因勢利導,利用我們農村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民俗文化,引導他們融入美麗的大自然,感悟豐富的民俗文化,結合語文學習的實際,引領學生關注自然,體悟民俗風情,在觀察中拓寬視野,豐富知識,砥礪能力,培養素養。
讓學生去體驗生活,一定能在作文中寫出真情實感。
銀行征信宣傳總結
為積極響總行統一開展的“全信知識宣傳月”活動,銀行阜陽心支行結合實際,立足“拓展宣傳深度與廣度,營造社會誠信環境”的宣傳目標,緊扣“珍愛信用記錄,享受幸福人生”宣傳主題,開展多種形式的征信宣傳活動,推動“征信宣傳月”各項活動的有效開展,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一、健全組織,建立聯動宣傳機制 在“宣傳月”前期準備階段,成立由行長任組長,分管行長任副組長,調查統計科、辦公室、會計財務科、后勤服務中心等部門人員參加的“征信宣傳月活動協調小組”,并下設協調小組辦公室,具體負責征信宣傳月的組織協調工作,明確責任,落實到人,確保各項活動扎實開展。
同時,組織召開轄內各縣支行和金融機構分管領導、業務負責人參加的專題會議,進行全轄宣傳總動員,使金融機構充分認識此次宣傳月活動的重要意義和具體要求,同時進行合理分工,明確不同階段各金融機構宣傳的重點內容、重點區域。
二、周密部署,全方位推進宣傳活動 結合實際制定宣傳月活動方案,明確宣傳任務,確定宣傳月的活動主題、時間、內容、范圍、對象、形式等,從政府、銀行、社會等層面深入開展,切實形成調查、宣傳齊頭并進的局面。
這次活動共設計了六大主題活動:一是舉行“誠信與征信”主題報告會;二是利用政府網站、廣播、公交車車載電視等媒體開展征信知識系列宣傳;三是在轄內統一開展以“信用報告關愛日”為主題的宣傳活動;四是全面開展以“恪守信用,共奔小康”為主題的征信知識進農村活動;五是與團市委聯合開展“誠信校園行”聯合征文活動;六是開展以“你對征信了解多少”為主題的調查活動。
三、迅速啟動,拉開宣傳序幕 2008年6月3日,人民銀行阜陽市中心支行與阜南縣人民政府在阜南縣聯合舉辦了“阜陽市征信宣傳活動啟動儀式”。
人民銀行合肥中心支行副行長丁伯平、征信管理處處長翟光明,人民銀行阜陽市中心支行行長陳偉、副行長榮杰,阜南縣人民政府副縣長王標出席啟動儀式并講話。
各金融機構單位負責人、職工代表等100多人也應邀參加了啟動儀式,標志著以“珍愛信用記錄,享受幸福人生”為主題的征信宣傳月活動在阜陽市正式拉開序幕。
丁伯平在講話時指出,阜陽市征信知識宣傳月啟動儀式是全省征信宣傳活動的第一家,希望以此為起點,積極推動全社會征信知識的普及和全民信用意識的提高。
陳偉在講話中倡導全市人民要以積極的態度和行動去營造誠信,共創和諧。
儀式的舉辦為充分調動全市人民的誠信意識,推進征信知識宣傳邁出了關鍵的一步。
四、集中力量,擴大宣傳聲勢 在6月14日全國“信用記錄關愛日”活動當天,轄內縣支行和金融機構在同一時段、集中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信用記錄關愛日”主題宣傳活動,各宣傳人員統一著裝,由行、社領導帶隊,組成了強大的宣傳隊伍,活動期間共散發宣傳單和調查問卷5000多份,現場受理個人信用報告查詢313筆,贈送宣傳折頁和征信書籍(《百姓征信知識問答》)140本,近3000人到場咨詢、觀看,在全轄營造極好的宣傳轟動效應,引起了群眾的極大關注。
五、突出特色,開展多元化宣傳 宣傳活動月期間,立足“一地一品”,有效、有序、有聲、有力地開展特色宣傳。
中心支行共青團員宣傳小分隊利用夏收期間農民返鄉高峰期,到火車站向農民工開展征信宣傳;潁上縣支行在“六?一”兒童節期間,到旅游景點向兒童開展“征信宣傳進景區,誠信意識從小抓”活動;臨泉縣支行深入田間地頭、麥收現場開展征信知識宣傳活動;界首支行在重點鄉鎮及行政村辦事機構的政務公開欄內,張貼征信宣傳單,在農村全面開展日常性宣傳工作;太和縣支行利用農村鄉鎮逢集日,開展宣傳活動,普及農村信用知識;阜南縣支行在鹿城鎮設立征信工作宣傳站,聘請征信宣傳員面向農村、農民開展征信知識宣傳的同時,與河南省淮濱縣支行在兩省交界處開展征信知識聯合宣傳活動,千方百計把征信知識送入千家萬戶,切實提升征信知識的社會認知率。
六、多措并舉,營造立體宣傳氛圍 一是開展征信培訓。
邀請復旦大學朱強教授舉辦“信用經濟知識”講座,阜陽市政府分管金融的副市長、相關經濟主管部門、各金融機構領導及主要業務部門負責人參加本次培訓。
二是通過媒體宣傳。
在當地電視臺黃金時段滾動播放醒目的征信宣傳字幕,在收聽率較高的阜陽交通廣播電臺播放征信廣播短劇,在市內120輛公交車的車載電視上循環播放征信知識宣傳片20余天,用通俗易懂的故事和大眾化的語言 ,傳播征信信息。
三是媒體跟蹤報道。
在宣傳月啟動、集中宣傳和各項專題宣傳活動中,邀請電視臺進行跟蹤報道、及時向社會傳遞征信宣傳的動態,引起市民的廣泛關注。
四是開辟網絡專欄。
從6月初開始開辟網絡專欄,我們在互聯網“安徽省政務信息公開網”增設“信用阜陽”專項欄目,分12期次上傳《百姓征信知識問答》等相關內容,上傳征信宣傳海報、宣傳圖片18張。
同時,公布征信咨詢電話和郵箱,接受網民在線咨詢服務,最大限度地擴大宣傳面和影響力。
七、注重實效,加大征信宣傳的信息反映 一是明確專人負責,注重對宣傳活動過程中熱點、難點的收集與整理,加大對征信宣傳活動的動態反映,及時上報上級行。
宣傳月活動期間,上報宣傳信息13篇,得到了上級領導的肯定與認可。
二是積極開展問卷調查宣傳。
宣傳月前發放調查問卷780份,收回761份,回收率達
【第97句】:6%。
在宣傳月后,發放調查問卷780份,收回762份,回收率達
【第97句】:7%,調查對象分布合理,調查范圍較廣,代表性極強。
同時,對調查問卷進行及時分析研究,認真了解轄區群眾對征信工作的意見與建議,了解社會公眾關心、關注的熱點問題與現象,便于開展下一步工作。
同時利用問卷調查,進行了相關征信知識、征信內容的宣傳,擴大了征信宣傳的影響力。
三是及時對宣傳活動進行總結。
認真吸取宣傳活動中好的經驗與教訓,積極改進與提高宣傳活動質量與效率,為今后開展相關宣傳活動奠定扎實基礎。
又是一年麥忙時的作文
端午節放了幾天的假,我回了趟蘇北老家,一年一度的麥收時節眨眼間又到了,工作幾年了都沒回家收麥子,今年難得回家趕上收麥子,上午10點鐘我們一家四口人都在地頭等聯合收割機的到來,我們家四畝麥子大約用了一個小時就收割完畢,我們所能提前做到了就是割麥機不容易割到的地橫頭、電線桿處等進行手工鐮刀割麥,再有就是將小麥裝袋運送回家,攤在平房房頂進行暴曬。
今年是一個風調雨順豐收年,雨水異常的豐富,而且沒有惡劣天氣和倒伏現象,唯一的減產就是小麥膩蟲,只要及時打藥治蟲基本無恙,好幾年都沒有今年的收成好,一項嚴肅沉默無語的父親,麥收之時話語特多,臉龐掛滿了難得一見的笑容。
看著地里灰頭土臉的樸實農民,說實話心里怎地不是滋味,耕種收播一年辛苦耕作就為的是能夠有個好收成,能夠多收了三五斗,雖說農民的負擔減輕不再交糧、還有種糧補貼,如今的耕種收播基本算是機械化,少了很多人力勞作,但是面對始終“保持平穩的小麥價格”,廣大農民們怎么都樂不起來,除去對地里的花費、除草、治蟲、收播等成本支出,農民種地依然是利潤微薄,也僅僅能夠有飯吃而已,依靠種地收入那是萬萬不行的。
不過,記憶中的童年,繁忙而快樂的豐收景象總值得我珍藏。
這人生的珍貴的一葉,總要令我懷念一生。
兒時農村賣忙季節,是農民們最辛苦的時候了,要提前在田地地頭開出一塊方方正正的場地,先用牲口拉著犁鈀翻耕,潑水在用牲口拉著石磙進行壓平,在場地一邊放上幾口缸盛滿水防止發生火災;割麥時沒有如今得聯合收割機,只能靠人工盯著驕陽全家出動拿著鐮刀在麥地里,割麥一般來說得需要兩天才能完成,然后就是拉著架子車到田地里裝麥子,架子車要扎好支架為的是能夠裝載更多的麥子,兒時的我總是坐在裝有滿滿麥子的架子車小麥上去“壓車”,別提那時多痛快,一搖搖一晃晃順著崎嶇不平的農間小路拉到地頭的場地里,直到場地里小麥堆積如山,晚上大人們還要在地里守田防止別人偷竊,次日幾家人聯合起來,借來打麥機進行“打小麥”,一邊出麥秸,一邊出麥粒,我最喜歡在麥秸堆上玩耍,打麥完畢大人們都是灰頭土臉、臟兮兮的,顧不上洗刷歇息,就開始喝汽水(2毛5一瓶非常便宜),小孩子不干活反而喝的汽水最多。
各家各戶打麥完畢后,然后就是趁風氣時候進行揚麥除雜,接著攤在場里進行曬麥,最后裝袋用架子車拉回家中,麥芒即完畢。
如今的麥收僅需一個多小時就結束了,可是在過去需要長達一周之久,如今的麥芒季節已經尋不到兒時往昔的那種苦中作樂的情趣了。
端午節節日感受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傳統節日之一。
我發現,我們中每一個傳統節日的背后,都有著很深厚的文化背景。
端午節也不例外。
通過查資料的辦法,我了解了一些關于端午節的知識。
端午也稱端五,端陽。
關于端午節的由來,說法有很多,比如:有的說是為了紀念屈原;有的說是為了紀念伍子胥;有的說是為了紀念曹娥,等等。
其中,以紀念屈原的說法,影響最大。
據《史記》上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因為他倡導讓有本事的人做事,富國強兵,遭到貴族的強烈反對,所以被趕出都城,最后來到了汨羅江邊。
公元前278年,屈原眼看楚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而死。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
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遺體,還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原的身體了。
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等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各地人民過端午節的習俗大同小異,主要內容有:懸掛菖蒲、艾草,賽龍舟,吃粽子,給小孩子洗艾葉澡等等。
聽媽媽說,我們老家桂林那邊,端午節是中午過的,也有懸掛菖蒲、吃粽子這些習俗。
端午節這一天,當我還在睡夢里的時候,爸爸媽媽一早就買菜回來了。
等我起床,看到媽媽拿著好幾把用紅線捆扎好的我不知道名字的青藤樹葉之類的東西,我很好奇,便問:“媽媽,你拿的那一把一把的是什么
”媽媽回答說:“是艾葉草呀。
”原來,媽媽買回來艾葉草是準備晚上用來燒水給我洗澡用的。
我對此非常期待。
到了晚上,當媽媽端著一盆用艾葉燒好的水走進浴室里,我聞到了一股清香的味道,原來,看起來那么不起眼的青藤樹枝,居然還有這么濃郁的香味兒啊。
媽媽一邊為我淋澡,一邊嘴里念叨:“洗了艾葉澡,不會被蟲咬,寶貝健健康康,活蹦亂跳。
”我聽了之后,忍不住跟媽媽說:“這是不是一種迷信呢
”媽媽回答說:“不是,只是過端午節的一個習俗罷了,它沉淀的是我們的一種傳統文化,表達的是大人們對孩子的美好祝福。
”我聽了之后,心里很受感動。
過端午節,不僅領略到了這個節日的文化內涵,更讓我感受到了媽媽對我的一片疼愛之心。
我愛端午,更愛傳統節日的文化氣息
梵高的《星月夜》作品賞析。
中圖分類號:G6
【第33句】: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992(2010)08A-0253-01\ 要想讓學生喜歡寫作文,并且寫出的作文有真情實感,就要讓學生有生活體驗和積累,并鼓勵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寫身邊的人和事,,這樣也有利于調動學生作文的積極性,使他們作文“有內容可寫,有情感可抒”。
同時,也有利于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 針對農村小學生,筆者認為有以下幾種方式讓學生去體驗生活:\ 一、 走進農田,體驗勞動\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
農村孩子雖然生活在農村,可隨著他們在父母心目中地位的日漸升高,他們對勞動卻變得越來越陌生。
很多學生將勞動曲解為僅僅是掃掃地、洗洗碗、燒燒水等,缺乏對農村艱苦生活和繁重的農活的真實體驗。
為此,農村學校應正視這一現狀,利用夏秋兩季農忙時間,把學生從課堂帶進農田。
\ 例如在教學《鋤禾》這首詩時,同學們群情激奮,紛紛闡述了糧食的來之不易,表達了自己對古代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然而現實生活中學生浪費糧食的現象仍時有發生。
可見,學生課堂上所表現的情感還只停留在較淺層次,教學并未收到很強的教育效果。
為杜絕此種現象,我的做法是:麥假前一天,向同學們提出具體要求:和父母一起到田里去參加麥收,用不同形式進行勞動實踐,勞動后寫一篇200字以上的感想。
\ 麥假期間,同學們不怕苦、不怕累,白天幫父母干些力所能及的麥收活,親身體驗勞動的辛苦;休息時,請父母給他們講些耕種方面的常識;晚上,在燈下奮筆作文。
麥假結束后,同學們寫出了一篇篇內容生動、情感真摯的文章。
有個同學寫道:“今天的勞動雖然苦了點兒,但我卻感到非常有意義。
在今天的勞動中,我不僅看到了農村繁忙的景象,看到了機械化的威力,也體會到了人工收割的艱辛;不僅品嘗到了勞動果實的甘甜,增強了勞動自豪感,更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是啊
糧食是農民用辛勤的汗水換來的,是來之不易的,以后我再也不浪費糧食了。
……”真情發自肺腑,真情溢自內心,這次作文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 二、走進農村,認識社會\ 農村環境是學校小環境的擴展,同時又是社會大環境的縮影。
農村教育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 三、引導學生走進自然,在自然中去攝取語文素養\ 農村學生的眼里沒有林立的高樓,沒有精彩紛呈的歌舞,沒有變幻莫測的現代背景,但他們卻擁有一個比城市學生更廣闊更豐富的世界——我們賴以生存的大自然。
那里有高山,有流水,有花草樹木,有鳥獸蟲魚,有自然的天籟,有無窮的奧秘,更有豐富無比的人文景觀。
這個豐富得無與倫比的大自然,不僅給我們賞心悅目的風景,更蘊藏著供我們使用的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資源。
農村教師要善待這份資源,要積極引導學生走進自然,在自然中攝取語文素養。
\ 在教學實踐中,我以課本上的一些知識為載體,注重引導學生走進自然,觀察自然。
我還開展了一系列諸如“我和自然對話”、“告訴你,我家鄉的小河”等一系列以自然為主題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并取得令人滿意的收獲。
在活動過程中,由于學生能得到實踐參與而興致極高,他們觀察細致,講述生動,交流也精彩紛呈。
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既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又培養了學生熱愛自然、善待自然的人文思想。
這樣寫出的作文就非常生動。
\ 四、引導學生走進生活,結合家庭生活、校園生活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寫出真實之作\ 農村經濟落后,農村學生也不像城里少年那樣擁有較為優裕的物質生活,也不大可能去練鋼琴,去學跳舞,去網上聊天,去逛公園,去追逐青春偶像......不過,盡管農村學生沒有這樣色彩富麗斑斕的生活畫面,但是他們卻擁有同樣豐富的生活感受。
在他們的生活里,有勤勞無怨的父母,有淳樸善良的鄰里,有純真無邪的朋友,更有與父母一道走向田間地里那種沉甸甸的生活感受,有從老師手中接過破舊的課外書籍時的那份欣喜......農村學生的生活是豐富的,生活的感悟也同樣厚實的。
作為農村語文教師,更應該注意引導學生走進自己熟悉的生活,把語文學習活動與具有鄉土特色的家庭生活、校園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的作文實踐活動,往往會獲得意料之外的成功。
\ 總之,我認為,農村小學語文學習資源的開發,要根據農村學校的特點,發揮農村孩子的優勢,利用我們農村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民俗文化,引導他們融入美麗的大自然,感悟豐富的民俗文化,結合語文學習的實際,引領學生關注自然,體悟民俗風情,在觀察中拓寬視野,豐富知識,砥礪能力,培養素養。
讓學生去體驗生活,一定能在作文中寫出真情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