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我國有著5000年的歷史,盛大的節日數不勝數,其中端午節就是其一。端午亦稱端五,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
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端午節的由來有著很多說法,大多數人認為與屈原有關。也就由此引出了屈原投江的故事。
在戰國時期,屈原還是齊懷王的一個文臣,但深受懷王的賞識。每每齊懷王對屈原提出的意見都十分認可。人終有一死,齊懷王死后,天子繼承皇位,天子對屈原說的話十分討厭,終有一天,天子按捺不住,將屈原流放。
公元前278年秦國打下楚國。屈原十分怨恨天子,懷抱大石永遠沉沒在江中。屈原的死使時的百姓很悲傷,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尸體,同時拿來了粽子、雞蛋投入江中一邊是屈原的身體不受魚的啃咬。
在那天,有著很多的風俗,如劃龍舟,吃粽子等。端午節里,最有象征的還是粽子。記得在小時候,來到姥姥家門口看到門前插著一些翠綠的植物,我的心里冒出一個大問號,這是什么?為什么要掛在大門口?我忙問姥姥,姥姥笑吟吟的說:“這是艾蒿,在端午節天亮前插在門窗上可以驅蚊殺菌,還可以辟邪驅鬼。
”接著,姥姥給我和妹妹系五彩線,戴香包,她說;‘小孩子帶上這兩樣東西可以避開蛇蝎毒蟲的傷害,保平安。兒,姥姥開始準備包粽子的材料。她先把洗干凈的粽葉放進鍋里煮十多分鐘,這樣可以除去葉子的青氣,增加葉子的柔韌度,在包粽子的時候才不會破。
然后把糯米淘洗干凈浸泡五六個小時。一切準備完畢后,開始包粽子了。姥姥把兩片粽葉稍作重疊放在左手中,用右手撈出適量的糯米均勻的攤在粽葉中央,再放上蜜棗和花生,兩食指向中間護攏糯米,卷至半圓柱型,兩邊葉子向中間折疊在卷,用線纏緊,一個圓嘟嘟的粽子就包好了。
等到所有的粽子包好后放進鍋中,煮上兩個小時,把火關小,用文火再煮兩個小時,再把火關住燜上兩個小時就可以吃了。吃粽子不僅是單的吃,是為了紀念屈原的精神,紀念他為了國家風險的精神。端午節流露出的是地道故鄉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是對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一種欽佩,贊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