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財不露白】(諺)露:顯露,外露。 指錢財不可外露;尤其是外出攜帶錢財,外露容易引起不測之禍。 也作“金銀不露臉”。
【第2句】:【在外面舍塊板,給家里丟扇門】(諺)丟:擱置,放。在外面施舍給別人一塊板,就等于給自己家添上一扇安全門。指保護別人的家庭,自己的家庭也會得到保護。
【第3句】:【扁擔長的“一”字都認不得】(慣)指人不識字。
【第4句】:【懷里揣著兔子】(慣)形容心里害怕、慌亂。
【第5句】:【一只羊也是趕,兩只羊也是放】(諺)比喻事情既然做了,做多做少無甚區別。也指反正費一番事,不如該做的放在一起做。
【第6句】:【冬吃蘿卜夏吃姜】(諺)蘿卜:有幫助消化功能的蔬菜。姜:生姜,有開胃暖胃的功能。指冬季多吃蘿卜,夏季多吃生姜,有助于身體健康。 也作冬吃蘿卜夏吃姜,不找郎中開藥方。郎中:中醫醫生。 冬吃蘿卜夏吃姜,免請醫生免燒香。燒香:拜神上香,祈求保佑。
【第7句】:【亮底牌】(慣)比喻把別人不知道的底細公開出來。
【第8句】:久住坡,不嫌陡.
【第9句】:【杜撰】沒有根據地胡編亂造,稱為“杜撰”。它的來源與姓杜的有關,哪個杜,說法不一,“杜默”、“杜牧”說較多。 杜默說。《野客叢話》明確指出:“杜默作詩多不合律,因此言律不合格者稱為杜撰。”杜默,宋代人,喜歡寫詩,但多不合韻律,許多都是他任意編造的。有一次朋友問他作詩方法的根據何在,他竟大言不慚地說:“杜撰。” 意即這些方法都是我杜默編造出來的。后人就把沒有任何根據的胡編亂造叫做“杜撰”了。 杜牧說。杜牧可是唐代大名鼎鼎的詩人,人稱“小杜”(杜甫在前,稱老杜),律詩和絕句成就最高,“能于拗折峭健之中,有風華流美之致,氣勢豪宕而又情韻纏綿。(繆鉞語)”但杜牧用典甚多,不少用典與典故不合。《隱居詩話》評道:“杜牧好用故事,有時候為趁韻而不惜撰造不符合事實的故事。”遂稱“杜撰”。 倆“杜”相比較,源于杜默的可能性較大,因為“老杜、小杜”都是作詩的高手。
【第10句】:【張跟斗,豎直立】(慣)豎直立:做倒立。翻跟頭,做倒立。比喻瞎折騰。
【第11句】:【什么蟲啃什么木頭】(諺)不同的木頭,只有不同的蟲子才能啃得動。比喻哪一行的人就吃哪一行的飯。也比喻什么樣的人就專有什么樣的人制伏他。 也作什么蟲兒鑿什么木頭。 什么蟲愛拱什么木頭。
【第12句】:【孺子牛】“孺子牛”現在用來比喻甘愿為人民大眾服務的人。 此典出自《左傳·哀公六年》:“鮑子曰:汝忘君子為孺子牛而折其齒乎? 而背之也。”這里的孺子,乃春秋時齊景公的幼子荼的名字。史載齊景公非常寵愛孺子,有一次他在后官逗孺子玩耍,自己竟趴在地上,口銜繩子,讓孺子當牛騎。孺子正玩得高興,一不小心從“牛”背上跌了下來,那繩子一下子把齊景公的牙齒給掛斷了。顯然,當年的“孺子牛”,是指齊景公對孺子的寵愛有加。可見父愛無疆。 魯迅先生的詩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將其點化,把父愛升華為對人民大眾的無限忠誠和熱愛。
【第13句】:【小菜園里的韭菜,你算哪一蔸】 釋義:蔸:量詞,相當于“棵”或“叢”。比喻小人物,根本數不著。 例句:呸!小菜園里的韭菜,你算哪一蔸?敢來教訓我?敢來拉我做壞事?
【第14句】:【斬草不除根,萌芽依舊發】(諺)鏟草如果不連根除掉,來春草根發芽,又會長出野草。比喻除惡若不徹底,后患無窮。 也作斬草不除根,逢春又發芽。 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
【第15句】:【受人滴水之恩,應以涌泉相報】見“得人點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
【第16句】:【啄木鳥翻跟頭——賣弄花屁股】(歇)比喻人賣弄花哨,或故意炫耀自己的本事或才能。含譏諷意味。 也作啄木鳥打跟頭——耍花麗屁股。 啄木鳥翻筋斗——耍花麗屁股。
【第17句】:【拋在東洋大海里】見“丟去東洋大海”。
【第18句】:【跳到秤盤里——拿自己來量別人】(歇)指用自己的狹隘眼光來衡量別人。
【第19句】:【被窩里放屁——獨吞】(歇)譏諷人獨占財物或好處。 也作“蒙被子放屁——獨吞”。
【第20句】:【尥蹶子】(慣)原指騾馬跳起來用后腿向后踢,比喻人不服管教,調皮、搗亂。
【第21句】:【和尚吃八方】(諺)指和尚靠各處化緣生活。
【第22句】:【二十一天不出殼——壞蛋】(歇)孵化小雞一般要二十一天。 本指壞了的雞蛋,轉用來罵人不是好東西。
【第23句】:【人死如燈滅】(諺)指人一死,就像燈被吹滅一樣,一切都不復存在了。 也作人死如燈滅,香燒一堆灰。 人死如燈滅,陰陽兩不接。
【第24句】:【家有千口,主事一人】(諺)指家庭不論大小,必須由一入主事。也泛指任何集體都要由一人統管全局。 也作家有干丁,主事一人。 家有萬貫,主事一人。
【第25句】:【借著中秋買月餅】(慣)指趁著某種機會為自己撈取好處。
【第26句】:【講排場】(慣)指追求外表的豪華、氣派。
【第27句】:人靠心好,樹靠根牢。
【第28句】:【沒碰過釘子不知道疼】(諺)比喻人沒有遭受過打擊和挫折,就不會有切實的經驗教訓。
【第29句】:天無二日,人無二理。
【第30句】:【一正敵千邪】(諺)正:正氣。 邪:邪氣。只要有一派正氣,就能鎮壓住各種各樣的邪氣。指任何邪惡總是懼怕正氣的。 也作“一正壓百邪”。
【第31句】:【急驚風撞了個慢郎中】(慣)急驚風:中醫指小兒因高燒引起的驚厥、抽搐。比喻事情緊急,卻碰上了慢性子或漠然視之的人。 也作急驚風遇著個慢郎中。 急驚風偏碰著慢郎中。
【第32句】:【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釋義:“睛”與“情”諧音。比喻彼此終究有情意。這是劉禹錫《竹枝詞》名句。 例句:依我分析:你們這段兒難忘的八月十五,難忘的七十二天,可以說是“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睛卻有晴”吧?
【第33句】:【綠豆皮兒——青退】(歇)青:青色,綠豆皮的顏色,諧“請”。退:本指脫去(皮),轉指退還。指請求退還。
【第34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第35句】:【猛犬不吠,吠犬不猛】 釋義:比喻有心計的人,不顯露自己。 例句:小峰,要替你爸爸報仇不要掛在嘴上,要記在心里。“猛犬不吠,吠犬不猛”,你知道嗎?
【第36句】:【創業百年,敗家一天】(諺)開創業績得持續一輩子,敗壞家業只需極短的時間。指創業是艱難而長久的,敗業卻極其容易而又迅速。
【第37句】:【有上稍,沒下稍】(慣)指有好的開頭,沒有好的結果。
【第38句】:【東廟里燒香,西廟里許愿】(慣)許愿:迷信的人祈求神佛保佑時許下某種酬謝。比喻到處許愿,求人幫助。 也作東廟里拜佛,西廟里燒香。 東廟里打齋,西寺里修供。 打齋:念經做法事。修供:向神佛敬獻供品。
【第39句】:【人有三分怕虎,虎有七分怕人】(諺)人怕虎只有三分,虎怕人卻有七分。指人怕老虎,其實老虎更怕人。也比喻善良的人害怕惡人,惡人更怕善良的人。
【第40句】:【雞叫天明,雞不叫天也明】 釋義:比喻缺少誰也無關緊要,事情照樣進行。 例句:他不同意,地球就不轉了?雞叫天明,雞不叫天也明!要按他的意思,“地下革新組”根本平不了反,我和袁師傅這輩子別想再翻身。我看,只要大伙要求上新產品,他一個人擋不住!
【第41句】:【釘頭碰著鐵頭】(慣)形容厲害人碰上了厲害人,雙方態度都很強硬。
【第42句】:【典當】“典當”亦稱當鋪或稱質庫,是專門收取抵押品以獲利潤的行業。 典當源于我國南朝寺院的僧庫。典當何以和寺院有關?大概是南朝歷代帝王大都信佛,給寺院的賞賜甚高,寺院經濟發達,僧侶地主成為社會最富有的階層之一。寺院所有的財富除他們揮霍外,便用于放債生息。加上寺院建筑規模巨大,往往成為南北商人貿易場所。商人一時資金周轉不靈,可將貨物抵押給寺院,向寺院借高利貸,久而久之,寺院“僧庫輒作質取利”,典當由此產生。
【第43句】:【知道瘋駱駝的性子,在草地上就不穿紅襖】(諺)瘋駱駝見了紅色就發狂,知道這一點,就不要在草地上穿紅衣服惹事。指知道事態發展后的厲害,就應謹慎行事,以防事故。
【第44句】:【土里滾,泥里爬】(慣)指整天在莊稼地里受苦受累地干農活兒。
【第45句】:【揀有頭發的揪】(慣)頭發:比喻把柄、短處。比喻挑有把柄的或軟弱的欺負。 也作“揀有頭發的抓”。
【第46句】:【叫化子買米——只有這一升】(歇)升:容量單位,10升等于1斗,諧“身”。指衣服只有一身。
【第47句】:【飯前飯后一碗湯】(諺)指飯前喝湯,可以潤腸;飯后喝湯,可以化食:都是身體健康的需要。
【第48句】:【兔子尾巴——長不了】(歇)本指兔子尾巴很短,長不到哪里去;轉指某勢力不會長久存在下去,或某人好日子不會長久了;也指某種狀況不會持久。常含譏諷意味。 也作兔子的尾巴——長不了。 兔子尾巴上的一撮毛——長不了。
【第49句】:【孫猴子的臉——說變就變】(歇)《西游記》第二回描寫,孫悟空從菩提祖師學成七十二般變化,念個咒語,要變什么就變成什么。形容多變,難以預測。
【第50句】:【見了丈母娘叫大嫂子——沒話搭拉話】見“管丈母娘叫大嫂子——沒話找話”。
【第51句】:【曾著賣糖君子哄,到今不信口甜人】 釋義:吃過騙子的虧,不再相信別人的花言巧語。 例句:那些妖怪聞此言,魂飛魄散,就在水中跪拜道:“望老爺方便方便! 我等有眼無珠,誤捉了你師父……”八戒搖手道:“莫說這話!俗語說得好:‘曾著賣糖君子哄,到今不信口甜人。’是便筑一耙,各人走路!”
【第52句】:【近不過夫妻,親不過父母】(諺)世間夫妻之間的關系最親近,父母對子女的情感最真切。指論親近數夫妻,論恩情數父母。 也作至親不過爹娘,至近不過夫妻。 最親不過父母,最近不過夫妻。
【第53句】:【癩蛤蟆想吃天鵝肉】(慣)譏諷人心氣太高,想得到根本得不到的東西。 也作癩蛤蟆想天鵝肉吃。 癩蝦蟆妄想天鵝啖。
【第54句】:【虎死留皮,人死留名】見“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第55句】:【光棍眼,賽夾剪】(諺)光棍:聰明伶俐、深諳世故的人。夾剪:形狀像剪刀,用以夾取物件的工具。 指光棍有著非凡的眼力,能迅速識辨事物的本質。
【第56句】:【山河容易改,秉性最難移】見“江山易改,稟性難移”。
【第57句】:要知山中事,鄉間問老農。
【第58句】:好漢憑志強,好馬憑膽壯。
【第59句】:【笨鴨子上不了架】 釋義:比喻沒有能力,辦不成事。 例句:小梅也愁蹙蹙地說:“誰說不是呀!咱們兩個笨鴨子上不了架;受了一回子訓,就裝了一肚子小米飯,回去怎么見人哪?”
【第60句】:【平安就是福】(諺)指生活中平平安安,無病無痛無禍殃,這就是一種福氣。 也作“平安是福”。
【第61句】:【賣嘴皮】見“耍嘴皮子”。
【第62句】:【鼠有鼠洞,蛇有蛇路】見“蛇有蛇路,鼠有鼠路”。
【第63句】:【一會兒風一會兒雨】(慣)形容人情緒變化快,喜怒無常。
【第64句】:【說得出,做得到】(慣)指人信守諾言,敢作敢為。 也作說得出來,干得出來。 說得出來就做得出來。
【第65句】:【響鼓偏用重槌敲】(諺)響度很大的鼓,偏要用重槌敲打,才能發出更亮的響聲。比喻對德才兼優的青年,更應加強教育,以造就成出類拔萃的人才。 也作響鼓還須重錘敲。 響鼓離不開重槌。
【第66句】:【半路出家】“半路出家”這一俗語比喻中途改行,從事另一工作的意思。它源自佛教。 佛教所說的“出家”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自幼出家,一種是成年以后才出家,后一種叫做“半路出家”。佛祖釋迦牟尼就是半路出家。釋迦牟尼是印度迦毗羅衛國凈飯王的太子,姓喬答摩,名悉達多,成道以后稱為“釋迦牟尼”。他在幼年的時候,已經通曉世間的一切學問,年齡稍長,見世界上人類和其他動物互相殘殺,互相吞吃,循環不停,有感于生老病死,在所難免. 感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總是痛苦,欲求一個解除苦惱的方法。因此,到了十九歲那年,他放棄了榮華富貴,出家修行,經歷許多艱難困苦,決不灰心,到了三十歲的時候,得道成佛。成佛后便周游各處,說法勸化他人。釋迦牟尼如此說法,前后長達四十九年,一直到八十歲涅槃。 其實僧人大多數為半路出家,只有少數是在寺廟里長大,從小做了和尚的。僧人“半路出家”的說法,被俗世借用轉義,變成了半路轉行。
【第67句】:【牛有千斤之力,人有倒牛之方】 釋義:比喻對手再強也會有辦法制伏。 例句:牛有千斤之力,人有倒牛之方。豈可坐視其猖獗,就沒有個贏手。
【第68句】:【入山不怕傷人虎,就怕人情兩面刀】 釋義:不怕公開較量,就怕兩面三刀地暗算。 例句:“身處不公平的天地,識人可要識個透哇!俗話說得對,入山不怕傷人虎,就怕人情兩面刀。”
【第69句】:【朝廷不差餓兵】(諺)差:差遣,派遣。朝廷也不差遣餓著肚子的士兵。指派人辦事,首先要解決好他的吃飯與生活問題。 也作天子不差餓兵。 皇帝不差餓兵。
【第70句】:【敲門磚,不值錢】 釋義:用來敲門的磚頭,門敲開,磚便丟棄了。比喻借以謀求名利的工具,目的達到后就沒有價值了。 例句:他知道,到胡老大那里去,求他給說情,那只是敲門磚,不值錢。而以后到高大干那里取批條,才是目的。
【第71句】:【著意種花花不活,等閑插柳柳成蔭】見“有意栽花花不活,無心插柳柳成蔭”。
【第72句】:【死后方知萬事休】(諺)指生前的恩恩怨怨,權勢名利,死后都一筆勾銷,可人活著時卻難得有真正的超脫。
【第73句】:【兵可百年不用,不可一日不備】(諺)兵:指軍隊。軍隊可以長期不打仗,但一天也不能放松備戰。
【第74句】:【先來媳婦不怕晚來婆】(諺)媳婦雖然是晚輩,但先來;繼母雖然是長輩,但晚到。先來的不怕晚到的。指資格老往往勝過地位高。
【第75句】:【二姑娘頑老雕——架不住】(歇)頑:通“玩”。架:招架,支持。 指吃不住,吃不消。
【第76句】:【猴子穿馬褂,裝貴人】 釋義:比喻諷刺人冒充尊貴的人。 例句:我那是什么地方?能讓你正經嗎?一天不理人,閑言冷語都來了。臭派頭,窮講究,肚子里全是草,猴子穿馬褂,裝貴人。你受得了嗎?
【第77句】:【碰瓷】“碰瓷”是泛指一些投機取巧、敲詐勒索的行為。原是北京方言,后流行全國各地。碰瓷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起源于清末,那時候有一伙人為了詐人錢財,專門抱著瓷器去路邊撞馬車。與馬車發生碰撞后,這伙人就故意把瓷器摔壞,一窩蜂一樣圍住車主要求賠償。說那瓶是他爺爺的奶奶的二舅媽的大姨那代的古董,值多少多少銀子。于是車主就被狠宰了一把,要不然就甭想脫身而去。瓷器碰馬車,就叫碰瓷。 另一種說法,認為“碰瓷原是古玩業的一句行話,意指個別不法之徒在攤位上擺賣古董時,常常別有用心地把易碎的瓷器往路中央擺放,專等路人不小心碰壞,他們便可以借機訛詐。可憐被“碰瓷”者氣受了,錢花了,還得抱回一堆碎瓷。 現如今,“碰瓷”又死灰復燃,而且花樣翻新,“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多發生在汽車身上。他們不是抱著瓷器撞汽車,而是行人或自行車故意撞汽車,造成汽車撞人的假象,訛人錢財。在北京、廣州等地甚至還出現了團伙作案的“職業碰瓷黨”,更有甚者他們還利用汽車碰汽車訛詐更多的錢財。實際上是一種違法犯罪行為。
【第78句】:【禮拜】現在,人們將星期幾習慣上也稱禮拜幾,這是為什么呢?原來,這同基督教有關。 公元一世紀,基督教受到巴比倫人的影響,按照巴比倫人的七曜記日法,采取七日星期制。據說,耶穌死后第三天復活,正在星期日這一天。故此,星期日成為基督教的“安息日”,這天要休息。他們又稱這一天為“主日”,也叫做“禮拜日”,在這天,教徒們都到教堂做禮拜,向耶穌行禮、誦經。 隨著基督教的傳人,我國信眾逐漸多起來,禮拜天他們要去做禮拜,要遵守“安息日”的規定,這一天要休息。轉而,在平民中也開始禮拜日休息。 逐漸把星期和禮拜統一起來了,形成兩種稱呼并存。
【第79句】:【車如流水馬如龍】(慣)車輛像流水一樣連續不斷,馬匹首尾相接,像長龍一般。形容車輛、馬匹川流不息,非常繁華熱鬧。
【第80句】:【阿母愛郎,脫褲換糖】(諺)郎:兒郎。阿母愛兒,不惜脫下褲子換糖給兒子吃。指母親疼愛子女,往往到了不顧一切的程度。
【第81句】:【撈外快】(慣)指以不正當手段獲取分外的好處。 也作“撈油水”。
【第82句】:【在人矮檐下,怎敢不低頭】(諺)在低矮的屋檐下,不想低頭也得低頭。比喻受人制約,只得任人擺布。 也作在矮檐之下,惟有低頭過。 在他檐下走,不敢不低頭。
【第83句】:【貓見了魚——真想求葷】(歇)葷:諧“婚”。指真的想求婚。
【第84句】:【鳥隨鸞鳳飛能遠,人伴賢良品自高】(諺)鸞:傳說中與鳳凰同類的鳥。平常的鳥只要能追隨著鸞鳳,自會飛得高遠;平常的人只要能追隨著賢哲,自會品行高尚。指能接近善類,自會習染為善。
【第85句】:【夫妻無隔宿之仇】(諺)隔宿:隔夜。指夫妻之間即使發生沖突,也很快便會消除,彼此不會記仇。 也作夫婦之恨不隔宿。 夫妻沒有隔宿怨。
【第86句】:【狐貍精問路——沒有好道道兒】(歇)道道:本指道路,轉指主意、心計。指不安好心。
【第87句】:【為人無主見,吃虧在眼前】(諺)為人處世沒主見,隨時都會吃虧。 指人應有主見,行事不能隨風倒。
【第88句】:【狗是忠臣,貓是奸臣】見“貓奸狗忠。”
【第89句】:【望山走倒馬】(諺)望見山就加鞭,把馬趕死也還不到山的跟前。 指山看起來近,實際距離很遠。也泛指要到達目的地,還要作走較長路程的準備。 也作望山跑死馬。 望城跑死馬。
【第90句】:【叉手不離方寸】(慣)方寸:指心。兩手在胸前相抱,表示恭敬。
【第91句】:【起頭容易結梢難】(諺)結梢:結尾,做到底。指做事開始時容易,有頭有尾一直做到底卻很不容易。 也作“起頭易,到底難”。
【第92句】:貪圖小利,難成大事.
【第93句】:【好鳥占高枝,能人找福地】 釋義:比喻哪里好到哪里去。 例句:高富才神秘地說:“好鳥占高枝,能人找福地,人往高處走,咱朝山里搬。”
【第94句】:【太太死了壓斷街,老爺死了沒人抬】(諺)壓斷街:形容出動的人多。太太死了,有老爺的權勢,誰敢不來送殯討好;老爺死了,權勢沒了,沒有人會出來為他抬棺材。 形容舊時人們對有權勢者的炎涼情態。
【第95句】:【吃不了兜著走】(慣)指一旦出了事,要承擔全部后果。 也作吃不了包著走。 吃不了兜著跑。 吃不了兜著。
【第96句】:【拿著黃金當生銅,拿著珍珠當綠豆】(慣)形容人眼力差,不認識好東西。
【第97句】:【飛鳥各投林】(慣)比喻各人尋找各人的辦法、出路。
【第98句】:【吃閉門羹】(慣)比喻前去拜訪卻被人拒之門外。
【第99句】:【若要俏,帶三分孝】(諺)俏:俊俏。孝:孝服為白色,故代指白色。 若要衣著打扮俏美,最好是在艷色服裝上配三分白色。指女性著白,能增添幾分姿色。 也作若要俏,添重孝。 若要俏,須戴三分風流孝。 若要俏,三分孝。
上一篇:諺語俗語文案文藝到跪!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