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瘸子打圍——坐著喊】(歇)打圍:打獵。本指坐著呼喊,轉指只是說空話、大話,沒有實際行動。
【第2句】:【綺語】佛家所說“十惡”中,屬于“口業”的有四種,“綺語”即其中之一。“綺”字的本義是平紋起花的絲織品,引申為華美、艷麗。凡一切邪僻不正或涉及男女私情的話,都稱為綺語。如梁武帝《答菩提樹頌手敕》:“但所言國美,皆非事實,不無綺語過也。”關于“綺語”的定義,各家所說各有側重。或謂“染心所發諸語”(《俱舍論》),或謂“以非時(不合時宜)故”(《成實論》),或謂“邪言不正”(《大乘義章》卷七)等。主要是涉及艷情的花言巧語,如后世文人所做的艷詞淫曲之類。例如: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五:“近人為詞,習綺語者,托言溫、韋。”唐末五代的溫庭筠和韋莊,是“詞為艷科”的鼻祖。又如清·李漁《憐香伴·香詠》:“貧尼少時也學拈毫,摩頂以來,十年不作綺語了。”意思是說,出家人嚴守口戒,不再去作那些艷詞淫曲了。(李明權)
【第3句】:《法華經·普門品》云:“悲觀及慈觀,常愿常瞻仰。”注日:“以大悲觀人觀眾生苦,拔其苦難,名日悲觀。”今指消極失望之意,與“樂觀相對”。如馮雪峰《上饒集中營》第三部:“不是面對著屠殺而悲觀,而是進行有準備的、有希望的戰斗:”又如巴金《隨想錄》五:“我絕不悲觀,我要爭取多活,我要為我們社會主義祖國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息。’臘八粥南朝定農歷十二月初八為臘日,見《荊楚歲時記》二我國佛教徒認為,佛祖釋迦牟尼是在十二月初八成道的,謂之“臘八節”。印度人善于煮粥,尤以乳糜為上。關于臘八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釋迦牟尼成道前夕?
【第4句】:【槍打出頭鳥】(諺)獵槍首先打著的,是那探出頭來的鳥。常比喻愛出風頭、愛帶頭首倡的人,最容易首先受打擊。
【第5句】:【六畜】農民盼望的是“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六畜”的說法最早見于春秋戰國時期。《韓非子·難二》中說:“務于蓄養之理,察于土地之宜,六畜遂,五谷殖,則人多。”它說明了掌握蓄養的規律和明了土地的特性,六畜才能順利生長,五谷才能迅速繁殖,收入就會增多。 六畜,指的是牛、馬、羊、豕(豬)、雞、犬(狗)六種家畜。《左傳·僖公十九年》說:“古者六畜不相為用。”六畜之中,牛和馬主要用來耕作、馱運、拉車,羊、豕、雞主要供食用,犬則守戶。現在,六畜的使用價值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羊來說,除了食用外,增加了毛紡,以牛和豕來說,增加了皮革制品。而牛和馬的耕種作用大大弱化,被現代科技所取代。
【第6句】:若能放手和閉口,百歲安寧有八九
【第7句】:【水清見底,明鏡照心】 釋義:比喻以誠相見。 例句:嘿!頭回李書記去我家里,苦口教育我,硬是俗話說的:水清見底,明鏡照心。叫我大大提高了覺悟。
【第8句】:【畫虎不成反類犬】這一俗語形容某些人愛耍小聰明,做事情弄巧成拙,被人恥笑。它源自漢朝的一個真實故事。 “畫虎不成反類犬”是馬援勸教兩個侄子信中的一句話,具有很好的教育意義。 馬援,字文淵,東漢名將,伏波將軍,就是誓要“馬革裹尸還”的大英雄。他的兩個侄兒馬嚴、馬敦,性格好議論時政,又喜歡行俠仗義,馬援在前線不放心他們倆,專門給他們寫了一封信,告誡他們說:“我希望你們聽說了別人的過失,像聽見了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聽見,但嘴中不可以議論。 喜歡議論別人的長處和短處,胡亂評論朝廷的法度,這些都是我深惡痛絕的。 我寧可死,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孫有這種行為。你們知道我非常厭惡這種行徑,所以我是一再強調的。就像女兒在出嫁前,父母一再告誡的一樣,我希望你們牢牢記住。龍伯高這個人敦厚誠實,說出的話沒有什么可以指責的,謙約節儉,待人又不失威嚴。我愛護他,敬重他,希望你們向他學習。杜季良這個人豪俠好義,有正義感,把別人的憂愁作為自己的憂愁,把別人的快樂作為自己的快樂,無論什么人都結交。他的父親去世時,來了很多人。我愛護他,敬重他,但不希望你們向他學習。(因為)學習龍伯高不成功,還可以成為謹慎謙虛的人,就是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而一旦學習杜季良不成功,那你們就成了紈绔子弟,就成了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犬’。到現今杜季良還不知曉的是,每次新的太守到任就會為他頭痛,百姓們的意見也很大。我常常為他寒心,這就是我不希望子孫向他學習的原因了。”馬援不僅是大英雄,還是循循善誘的長輩。
【第9句】:【好老子不管三十歲兒】(諺)老子:父親的俗稱。三十歲的兒子,已到而立之年,老子再嚴也管不著了。指兒子到了完全自立的年歲,不會再接受父親的管教。
【第10句】:【識時務者為俊杰】(諺)時務:時局發展的方向。俊杰:識時達務的英杰人物。指能認清形勢大局,順應潮流的人,才是真正的英杰。 也作識時務者呼為俊杰,知天命者稱為英豪。 識時務者為俊杰,應天順人是英雄。 識時務者為俊杰,不識時務為匹夫。
【第11句】:【捉鱉不在水深淺】 釋義:比喻做事全在機緣是否湊巧。 例句:他心想:“捉鱉不在水深淺,只要碰到手跟前,專找不如一遇。”
【第12句】:一年算得三次命,無病也要變有病。
【第13句】:【苦瓜雖苦其一藤,兄弟雖呆只一心】 釋義:比喻兄弟之間關系親密,一條心。 例句:十絕哥見硬的已不行,聲音放溫和說:“苦瓜雖苦其一藤,兄弟雖呆只一心。手指總是往里屈的。我認了這賬,就要負責,幾天內一定付清。 你就說過幾天來借。”
【第14句】:【香錢】信徒進香所施的錢。也泛指布施給寺廟、僧尼的“凈財”。宋·歐陽修《歸田錄》卷下:“三班院所領使臣八十余人,蒞事于外,其罷而在院者,常數百人,每歲乾元節,醵錢飯僧,進香合,以祝圣壽,謂之香錢。”又如洪深《貧民慘劇》第四幕:“師父,我們老主顧啦,哼,噯,回頭送你兩個香錢。”按《敕修百丈清規·知殿》說,“施主香錢,不得互用。”謂施主奉獻的香錢,必須用于供佛齋僧,不能移作他用。(李明權)
【第15句】:【饑不擇食,寒不擇衣,慌不擇路,貧不擇妻】(諺)饑餓時就顧不上飯食的精粗,寒冷時就顧不上衣服的貴賤,慌忙時就顧不上路途的安危,貧窮時就顧不上妻子的美惡。 指在人需求最急迫的時候,便談不到從容選擇。 也作饑不擇食,寒不擇衣。 饑不擇食,慌不擇路。
【第16句】:【海闊天空】宋·阮閱《詩話總龜前集》卷三十引《古今詩話》謂:唐代大歷年間,禪僧元覽在竹上題詩:“大海從魚躍,長空任鳥飛。”這句詩表達出禪僧自由自在的廣闊胸襟和活潑潑的禪機。后改變為“海闊憑魚躍,天空任鳥飛”,比喻可以充分自由地行動,或無拘無束地施展才能。如《西游記》第八四回:“老菩薩,古人云:海闊憑魚躍,天空任鳥飛。怎么西進便沒路了?”又如于逢《金沙洲》第三部九:“啊!海闊任魚躍,天空任鳥飛,誰還愿意待在一個村子里呢!”亦縮為“海闊天空”。如清·蔣士銓《一片石·宴閣》:“共記滕王閣下時,海闊天空任所之。”今亦比喻話說得漫無邊際。如夏衍《上海屋檐下》第一幕:“過一會兒姓林的走過來,話又會講不完啦,海闊天空的。”(李明權)
【第17句】:【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諺)賢:賢良,賢慧。指為夫免禍賴妻賢,為父寬心賴子孝。 也作妻賢夫省事,子孝父心寬。 省事:省去了種種煩心的事情。 妻賢夫少禍。
【第18句】:【書記】“書記”這個稱呼人人知道,指政黨或團體等社會組織的負責人(也有稱主席的)。有人認為“書記”一詞源于國外,其實,在我國占已有之,也是一種官職,比如唐代詩人高適、岑參皆任邊塞幕府“掌書記”的職務,《水滸傳》里的魯智深所住寺廟里也有“書記”。這些書記都是指掌管文書、檔案的小職員。 “書記”這個詞本身雖然不是舶來品,但把中國共產黨的各級織織負責人稱為“書記”,卻是源于國外的。據說,馬克思與恩格斯曾在巴黎會面,商討成立“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后更名為共產黨)的事宜。恩格斯問馬克思,該怎樣稱呼這個組織負責人,馬克思毫不猶豫地回答:就叫書記。在1850年左右的英、法、德等國,已經實行了較為完整的公務員制度,當時的“書記”是級別很低的負責事物性工作的小勤務員,也許馬克思將共產黨組織負責人稱為書記,也是希望擔任這個職務的人能夠勤勤懇懇地工作,當好人民的勤務員,完全、徹底、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甘當人民的公仆。
【第19句】:【吃過水面】(慣)本指面條煮熟后在涼水中過一下再吃,比喻在商品交易中轉手倒賣,從中獲利。也比喻替別人辦事,從中得好處。
【第20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第21句】:【坐蠟】“坐蠟”比喻陷入為難境地;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坐蠟”有時也寫作“坐臘”。北方口語中常用。 “坐蠟”一詞源自佛教中的“坐夏”。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里記載:“(印度)僧徒依佛圣教坐雨安居……前代澤經律者,或云坐夏,或云坐臘。”這里提到的坐夏,是指佛教僧人每年定期的誦經活動。根據佛家的戒律,每月望晦日即農歷十五和三十,眾僧人應齊集一處,誦讀《戒本》,而且每人都要對照進行自我反省。如有違犯清規戒律之處,則要按情節輕重依法懺悔。一年之中,農歷四月十五至農歷七月十五的期間(正是一年中最熱的夏季,誰坐都難受),僧人們須定居三個月,潛心修行,自省自律接受批評。經過這樣的修煉之后,受戒的年頭才算增長一歲,也叫“一臘”。因為臘月在農歷中為最末,過了臘月即是新的一年,所以佛教中就用“一臘”來表示受戒了一歲的意思。由此,這種“坐夏”活動就又叫“坐臘”了。 后來,“坐臘”這個詞逐漸由佛教用語轉入口語當中,詞義也由原來的“受戒自律”轉變成了“為難、受困”的意思了。
【第22句】:【命是鹽換的】(慣)指命不值錢,拿性命不當回事。
【第23句】:橫死屬于惡業招致的惡果。《宋書·柳元景傳》:“世祖嚴暴異常,元景雖荷寵遇,恒慮及禍……世祖崩,(江夏王)義恭、元景等并相謂日:‘今日始免橫死!”’又如唐代王建《空城雀》詩:“報得黃口莫啾啾,長爾得成無橫死。”
【第24句】:【債有主,冤有頭】見“冤有頭,債有主”。
【第25句】:【有本不愁利】(諺)要做生意,只要有本錢,就不愁求不到利。指要想謀取到利,本錢是基礎。
【第26句】:【城頭上跑馬——遠兜遠轉】(歇)城頭:城墻的頂部。本指沿著城頭兜圈子,轉喻人說話拐彎抹角或辦事不干脆利索。
【第27句】:【茄子不開空花,男兒不說空話】 釋義:茄子開的花都結茄子。比喻不說空話,說話算數。“空花”又作“虛花”。 例句:于小拴仰著直溜身板,正經八百地說:“茄子不開空花,男兒不說空話。”
【第28句】:俗語沿用如:明代楊柔勝《玉環記·富童譖非》:“富童之言慣會無風起浪,如何聽得?”也作“無風作浪”。如魯迅《集外集·咬嚼未始“乏味”》:“原文云:卻于‘她’字沒有諷過。答日,那是譯She的,并非無風作浪。”后多轉化為“無風不起浪”,比喻事出有因,如周立波《山鄉巨變》下十三:“老話說得好:‘無風不起浪。’在他手里,那個貨多得了工分,盛家里淑妹子出一天工,一分都撈不到手。”
【第29句】:【蘿卜快了不洗泥】(諺)蘿卜賣得快了,就連粘帶的泥也不洗。指熱門貨物不講質量。也泛指有銷路的東西往往偷工減料。 也作蘿卜快了不洗泥,蘿卜慢了代剝皮。 蘿卜快了不洗泥,柿子甜了不打皮。
【第30句】:【嘴上有門,肚里有牙】(慣)比喻肚里有坑害人的主意,嘴上一點兒也不露出來。
【第31句】:【老虎跟著貓學藝】 釋義:民間故事說,老虎拜貓為師學藝,當它學會一些本領以后,就想吃掉貓,幸虧貓還沒把上樹的本領教給老虎,才得以上樹脫險。比喻忘恩負義,學會了本領反過來加害于傳授者。 例句:孫大伯磕了煙灰,把煙管吱吱地吹了兩下,又指著虎子說,“小伙子呀,咱先說明白——我怕你老虎跟著貓學藝,最后要吃你孫大伯吶!”
【第32句】:【吹牛皮不貼印花】 釋義:比喻說大話不費力,不花錢。 例句:嫂子說:哼!說兩句大話壯壯膽吧!吹牛皮不貼印花,你能考上,我頭朝下走三年!
【第33句】:小人記仇,君子長志。
【第34句】:心要忠恕,意要誠實
【第35句】:【戲法無真,黃金無假】(諺)戲法是幻術游戲,不會是真的;黃金有固定品桕,不會是假的。指真與假是由本質決定的,不容混淆。
【第36句】:【從善如登,從惡如崩】(諺)從善:順從善道。從惡:順從惡道。 指做善事就像登山一樣艱難,作惡就像崩塌一樣迅速。指學好難,走邪路易。
【第37句】:【笨鳥先飛】(諺)指笨拙而飛得慢的鳥早早飛出林子才好尋食。比喻沒什么本事的人就得比別人早起身早行動。 也作笨鳥先飛晚入林。 笨人先起身,笨鳥早出林。
【第38句】:愛情不是箱子里的財寶,而是靈魂深處的珍珠
【第39句】:【頭上打一下,腳底板響】(慣)形容人機敏,對事情反應快。
【第40句】:【棉花耳朵風車心】(慣)形容人耳軟心活,沒有主見,容易聽信他人。
【第41句】:沒有過不去的的河,沒有爬不上的坡
【第42句】:【一個吹笛,一個捏眼】(慣)比喻相互配合。
【第43句】:【不圖三分利,不起早五更】(諺)五更:天色未明的時刻。指人不是為了生活,為了謀利,誰也不肯起早睡晚,辛勤苦干。 也作“不為謀利,誰肯早起”。
【第44句】:【有錢難買子孫賢】(諺)指子孫的賢良,是一個家庭最難得的財富,是用金錢買不到的。
【第45句】:弓箭彎了不變質,月亮缺了不改色
【第46句】:【臘雪是被,春雪是鬼】(諺)臘月下雪,像被子一樣覆蓋著麥田;春天下雪,像鬼魅一樣損害著麥田。 指立春前下雪,對麥田有利;立春后下雪,對麥田有害。
【第47句】:在語詞中,塔亦泛指高聳細長的建筑物,如燈塔、鐘塔等。
【第48句】:【從前作過事,沒興一齊來】(諺)沒興:倒運,敗興。指從前做過的見不得人的丑事壞事,到破敗時就會一件不漏地全部清算到自己頭上。 也作從前作事,沒興齊來。 從前作過事,敗落一齊來。 從前作過事,不幸一齊休。
【第49句】:【弘愿】指大乘佛教普度一切眾生的大愿。如唐·窺基《心經幽贊》卷上:“若諸菩薩先于菩提發弘愿已,欲勤修學。”阿彌陀佛的“四十八愿”、藥師佛的“十二大愿”、普賢菩薩的“十大愿王”等,都屬于“弘愿”。佛教徒通常用“四弘誓愿”自勉:“眾生無邊誓愿度,煩惱無盡誓愿斷,法門無量誓愿學,佛道無上誓愿成。”俗文學中用例如明·張四維《雙烈記·行游》:“發慈悲度人弘愿,繼發凈因。”后也泛指宏大的志愿。如:我們的弘愿是建設一個繁榮富強的新中國。(李明權)
【第50句】:【起晚了得罪公婆,起早了得罪丈夫】(慣)比喻怎么做都不好,左右為難。
【第51句】:【老實的終須在】(諺)為人老實厚道,最終會有個好結局。指人要老實,才能長久。 也作“老實常常在,奸狡是禍害”。 奸狡:為人奸詐狡猾。
【第52句】:【有錢的王八大三輩】(諺)王八:烏龜,罵人語。舊指卑劣的小人只要有了錢,在鄉鄰的眼中就被抬高三輩,受世俗的恭維。
【第53句】:【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句俗語比喻辦事情沒有規則、標準,就不會有合于這種規則、標準的結果。特別是對人的約束,不能誰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必須用規章制度、法律法規來約束,才能保證社會和諧運轉發展前進。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源自戰國時期《孟子》一書。《孟子·離婁上》中說:“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規”是校正圓形的用具,“矩”是校正方形的工具。這句話是說,公輸班(即魯班)雖然木工技能高超,但是他不用規和矩這兩種工具,也畫不出方和圓的圖形,做不出方形或圓形的木制品。魯班是木匠的祖師爺,尚且如此,何況他人乎。
【第54句】:【網兜舀水】 釋義:用疏網兜舀水,一下子就漏光了。比喻計劃或努力完全落空。 例句:眼瞅著今年果松是豐年,皮子稠,一茬收入說不定能頂兩三年。一搬家,豈不成了網兜舀水。
【第55句】:甕中之鱉《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居士部》引明代《先覺宗乘》:“一日至書記寮,指圓悟頂相日:這老漢腳跟猶如未點地在。圓悟顰蹙日:甕里何曾走卻鱉。公日:且喜老漢腳跟猶點地。圓悟日:莫謗它好。”成語“甕中之鱉”即出于此,比喻已在掌握之中、無法脫逃之物。《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孫富視十娘已為甕中之鱉,即命家童送那描金文具,安放船頭之上。”《說岳全傳》第七六回:“普風道:‘不是僧家夸口,這幾個小南蠻,只算得個甕中之鱉,不消費得僧家大力,管教他一個個束手就縛。’兀術大喜,當晚吃得大醉,方各安歇。”郭澄清《大刀記》第十五章:“在這里,鄉村包圍據點的局面已經初步形成,日偽軍已成了甕中之鱉。”又作“甕中捉鱉”,猶言手到擒來,極易獲得。如元康進之《李逵負荊》第四折:“管教他甕中捉鱉,手到拿來。”《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五:“知縣寫了名字地址,就差人去拿來。甕中捉鱉,立時拿到。”
【第56句】:【爛板凳——高談闊論】(歇)板凳爛了,是因為有人長久坐著“高談闊論”。指只會空發議論,不干實事正事。
【第57句】:【快馬難追鮮魚價,宰相管不了水產行】 釋義:比喻鮮魚價錢變化快,誰也控制不了。 例句:姓紀的,你以為做買賣像帶兵似的,靠一紙命令就行了?錯嘍,俗話說:快馬難追鮮魚價,宰相管不了水產行。你發動群眾蓋房子,搞的挺氣勢,可汛期終不能發動群眾經商吧? ……._一…….
【第58句】:【打尖】古時候,人們把在旅途中休息進食叫“打尖”,現在上歲數的人仍舊使用打尖一詞。 據考證,“打尖”系“打火”之誤。清代福格所撰《聽雨叢談》卷十一:“今人行役于日中投店而飯,謂之打尖。皆不喻其字義,或日中途住宿之間,乃誤間而尖也。謹按《翠華巡幸》謂中頓日中火。謂途中之餐日打火,自是因火字而為尖也。”意思是中午飯叫中火,旅途中吃飯叫打火。誤將住宿之“間”而為“尖”也。“間”、尖”同音。因此,打尖包括旅途中住宿、休息、吃飯。如《水滸傳》中有:“你母子二位敢來打尖,叫莊客安排飯來。” 再如馬致遠《黃粱夢》云:“兀那打火的婆婆,央你做飯與我吃。行人貪道路,你快些兒。” “打尖”一詞,至今使用。
【第59句】:【敗事有余,成事不足】見“成事不足,敗事有余”。
【第60句】:【軍令重如山】(諺)指軍中只要下達命令,任何人都必須絕對服從,不可違抗。 也作軍令如山倒。 軍令如泰山。
【第61句】:【女人不穿嫁時衣,男兒不吃分時飯】見“好男不吃婚時飯,好女不穿嫁時衣”。
【第62句】:【孔子家兒不識罵,曾子家兒不識斗】(諺)孔子:姓孔名丘,儒學創始人。曾子:姓曾名參,孔門大弟子。 孔子家的子弟不會罵人,曾子家的子弟不會斗毆。指在教養程度很高的環境里,不會發生粗野行為。
【第63句】: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浮屠,梵語Stupa的略音,正澤為率堵波,即塔、佛塔,俗稱寶塔。佛塔的層次一般為單數,如五、七、九、十三級等。七級浮屠指的是七層塔,七層佛塔是最常見的佛塔。塔原來是用來埋葬圣賢的身骨或藏佛經的,造塔的功德很大。然而,為死去的人造塔,畢竟不如“救人一命”的功德更大,更有意義,故俗語云“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意在鼓勵人們奮不顧身,去援救面臨死亡威脅的人。戒律有“止持”與“作持”兩個方面。就“不殺生”而言,為“止持”;就“救人命”而言,為“作持”。這就是佛家常說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如《西游記》第八十回:“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快去救他下來,強似取經拜佛。”后亦變作“救人一命,勝吃七年長齋”。如陳登科《活人塘》十八:“大風子在后邊急了,搶上說:‘媽!救人一命,勝吃七年長齋,我去想辦法。”…七年長齋”指長年吃齋修行。
【第64句】:得人者興,失人者崩。
【第65句】:也指手腳很多。如《何典》第十回:“不過兩個養發強盜,又不是三頭六臂、七手八腳的天神天將,就這等怕如折捩!”
【第66句】:【馬上吃豬蹄——不知骨頭落哪里】(歇)骨頭:本指豬蹄里的骨頭,轉指人的骨頭。指某人下落不明.不知死在哪兒。
【第67句】:【少女的心,秋天的云】(諺)指少女的心最富于幻想,像秋天的云一樣飄忽不定。也指少女的心最天真無邪,像秋天的云一樣明麗爽朗。
【第68句】:【黃鶴樓上看翻船——幸災樂禍】(歇)黃鶴樓:歷史名樓,故址在今湖北省武漢市蛇山的黃鶴磯頭,建長江大橋時拆除,1985年重建。指看到別人遭受災禍不僅不同情,反而高興。
【第69句】:【雞市鴨市——鴿子另一市】(歇)鴿子:諧“各自”。市:市場,第三個“市”諧“事”。指各人有各人的事。
【第70句】:寧愿折斷骨頭,不愿低頭受辱。
【第71句】:【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謂行善得樂報,作惡得苦報,不會沒有報應,只是報應有快有慢而已。佛教說“三是因果報應”。依善惡業力的大小,或現世受報,稱為“現報”;或來生受報,稱為:“生報”;或隔二生以上才受報,稱為“后報”。這就是所謂“來早”或“來遲”的不同。如元·無名氏《硃砂擔》第二折:“休將奸狡昧神祇,禍福如同燭影隨;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這句俗語的變式較多,且舉數例。如明·張景《飛丸記》第十六出:“善惡終有報,只爭早與遲。自家押解的便是。世藩丈夫相權,善作威福,縉紳切齒,臺諫舌縮。不意天意昭昭,禍來忽倏。”又如《飛龍全傳》第八回:“可憐二魏平日千般兇惡,萬種強梁,今日雙雙俱遭鄭恩之手,了命歸陰。正是: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善惡必報,遲速有期。”也省為“善惡到頭終有報”。如峻青《寫在百花重放的時候》:“我們中國有一句老話:善惡到頭終有報”。(李明權)
【第72句】:【壺里煮餃子——肚里有貨,嘴里例不出來】見“茶壺里煮餃子——有貨倒不出”。
【第73句】:界含方位意,指十方(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的空間。《楞嚴經》卷四:“世為遷流,界為方位。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為界,過去、未來、現在為世。”后“世界”成為一個偏義復詞,側重于“界”的含義。現在常用時一般指地球所有的地方,也指自然界與人類活動的總和。
【第74句】:【閨女是娘的連心肉】(諺)指女兒是母親最貼心的人。
【第75句】:【葛藤】掃除糾纏繁瑣的陳詞濫調,俗謂之“打葛藤”。如元·明本《雁蕩除夜》詩:“掃除自己閑枝葉,不打諸方爛葛藤。”本于禪宗話頭。如宋·圓悟《碧巖錄》第六則:“此事(指明心見性)無許多論說,而未透者卻要如此;若透得,便見古人意旨,看取雪竇打葛藤。”禪師的意思是,未開悟的人當然要看經文,依語求解;對開悟的人來說,語言、事相等葛藤均被一掃而空,直截見性了。這里要指出的是:語言、事相本空,并非葛藤。只是你去執著乃至曲解語言、事相時,它們才成為葛藤了。在佛經上,已有葛藤的比喻。如《出曜經》卷三說:“其有眾生墜愛網者,必敗正道……猶如葛藤纏樹,至末遍則樹枯。”在這里,葛藤指纏縛人心的妄想和煩惱。(李明權)
【第76句】:明帝于是派使者到西域去考察佛法,并在國內繪制“丈六金身”的佛像。一般認為,這是佛法東傳的開始。佛經中也有關于“丈六金身”的說法。《觀無量壽經》謂:“阿彌陀佛神通如意,于十方國變現自在。或現大身,滿虛空中;或現小身,丈六、八尺。所現之形皆真金色。”
【第77句】:【雁塔題名】雁塔,亦名大雁塔,在今長安慈恩寺,是唐永徽三年(652)由玄奘法師所建。據《大唐西域記》卷九說,當年慈恩寺僧眾修習小乘法,喜食三種凈肉(即眼不見殺,耳不聞殺,不為我而殺),時有比丘見天空雙雁飛鳴,遂思念:“若得此雁可充饑食。忽有一雁墮地下自殞。眾曰:‘此雁垂誡,宜旌彼德。’(遂)于瘞雁為塔。”長安為唐代首都,自神龍年(705)以來,凡進士及第,皆列名于慈恩寺塔,謂之“雁塔題名”,遂成為考中進士的代稱。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三:“進士題名,自神龍之后,過關宴后,率皆期集于慈恩塔下題名。”《南部新書》說:“韋肇,初及第,偶于寺塔題名,后進慕效之。”后來蘇軾、蘇轍等登科第者皆曾題名于塔上。唐代進士于曲江宴賞之暇,也有題詩于塔上的,如楊載《送完者都知同》:“姓名題雁塔,譜牒記龍沙”;林光新《次韻奉酬趙校書子直》“雁塔新題墨未干,去年燈火向秋闌。”所以又有“雁塔題詩”之說。唐杜甫、岑參等大詩人賞唱和題詩于塔上,至今仍傳為美談。(無名氏)
【第78句】:【陰陽不可信,信了一肚悶】(諺)陰陽:算命、占卜、星相等迷信活動。指占卜、算命等迷信不可相信,信了令人氣悶不舒、心緒難寧。
【第79句】:【屋里點火外頭亮】(諺)比喻避著人在自己家里做事,四鄰八舍的人其實知道得一清二楚。
【第80句】:【圓滿】指不偏不倚,完滿無缺。天臺宗稱為“圓教”,立有圓融、圓滿二義。《華嚴經》卷五十五說:“爾時,如來知諸眾生應受化者,而為演說圓滿因緣修多羅。”又說:“顯自在力,演說圓滿經。”依天臺宗所說,十界三千一切法,條然具足,稱為“圓滿”。《輔行記》卷二之一說:“圓名圓融圓滿義,又圓者全也。”《四教儀》卷一說:“圓以不偏為義。”此外,一次佛事、法會順利結束,也稱為“圓滿”。后多用以形容事情完滿無缺,十分美滿。隋煬帝《與釋智顗書》:“功德圓滿,使致荊巫。”《南史·梁武帝紀》:“有神光,圓滿壇上,朱黃白雜色。”《宋史·天竺國傳》:“福壽圓滿,壽命延長。”(純一)
【第81句】:一顆星星布不滿天,一塊石頭壘不成山
【第82句】:禪和子俗稱參禪的人。也指禪僧,和尚。“和”,有親和的意思。如宋代圓悟《碧巖錄》第二則評唱:“如今禪和子,問著也道:我亦不知不會。”又如《水滸傳》第五八回:“當日便收拾腰包行李棚頭笠,只做禪和子打扮。”也可以省稱“禪和”。如元代無名氏《猿聽經》第四折:“大眾,還有精進的佛子、俊秀禪和,未悟宗機,再來問答,有也是無?”
【第83句】:【棋逢敵手難藏行】(諺)藏:隱藏不露。指下棋人要是遇著棋藝不相上下的對手,每一著的用心都會被對方識破,難以施展。比喻兩軍對陣,足智多謀者相逢,雙方都很難施展計謀。 也作“棋逢對手難回避”。
【第84句】:【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諺)真人:本指成仙或修煉圓滿的人,此處指本領高強的人。指真正本領高強的人,不輕易顯露高超的技藝。
【第85句】:【佛】佛陀(Buddha)簡稱“佛”,意譯為“覺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對于凡夫的不覺,稱為“自覺”;對于二乘(聲聞、緣覺)只求自覺,稱為“覺他”;對于菩薩自覺、覺他而未完美,稱為“覺行圓滿”。在“四圣”(聲聞、緣覺、菩薩和佛)中,佛是最高的果位。佛有許多別稱,如:如來、善逝、天人師、世尊等。佛又有種種“身”,如法身、報身、應身等。佛往往專稱應現于婆娑世界的教主釋迦牟尼,也泛指三世十方一切佛,如阿彌陀佛、藥師佛、燃燈佛、彌勒佛等。此外,學佛之“佛”,指佛法;念佛之“佛”,指佛號;拜佛之“佛”,指佛像……均是觸類引申之義。佛教徒以為念佛可以消除業障、修身修福。在現代詩中如蘇曼殊《有懷》詩之二:“生天成佛我何能,幽夢天恁恨不勝。”(李明權)
【第86句】:【荊人不貴玉,蛟人不貴珠】(諺)荊人:荊山治玉的人。蛟人:潛海采珠的人。荊山產美玉,荊山人就不稀罕美玉;蛟人采珍珠,采珠人就不稀罕珍珠。指盛產寶物,便不覺得寶物可貴。借指人往往生在福中不知福。
【第87句】:【無事而戚,謂之不祥】(諺)戚:憂愁哀傷。不祥:不吉利。指無緣無故地悲傷哀泣,是災禍來臨的不祥之兆。
【第88句】:【年關】過年是中國民間最為喜慶濃重的傳統節日,可古人為什么把年說成“年關”呢?它源自于對“年”的一個傳說。 其實,最早過年是為了防備一個叫“年”的怪獸的攻擊。當時的人們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把這可怕的一夜當做關口來熬,所以稱為“年關”。 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提前備好晚飯(提前到黃昏時分吃飯,所以有“黃昏餃子”之說),熄火凈灶,把雞圈牛欄拴牢,前后封鎖后,全家人聚在一起,躲在屋里吃“年夜飯”。由于這頓晚餐吉兇未卜,隨時都有可能遭遇到“年”的襲擊,所以置辦得十分豐盛,全家老小不僅要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而且在吃飯前還要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吃過晚飯后,大家都不敢睡覺,便擠在一起閑聊壯膽,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過年關的習慣。 之所以稱新年前后為“年關”,更實際的原因恐怕是一個“錢”字。舊時講究不論是借錢還是借東西,一般年前都要歸還,這是一種民俗。所以,債務人年前要忙著籌錢還賬,債權人(債主)年前要討債。還不起債的窮苦百姓,只好出去躲過年再回來。往哪里躲,按年俗親戚家不能去,只好到破廟寒穿去躲著。所以視年根兒為關口,過年像過關一樣難熬。經典歌劇《白毛女》楊白勞被逼喝鹵一場便是對“年關”一詞的最好的注釋。因此,過年對窮人來講,無異于過關。
【第89句】:一佛出世,二佛涅檠“一佛出世”比喻事情非常不容易。《隋書·經籍志》:“每一小劫,則一佛出世。”宋代葉廷璉《海錄碎事·臣職·中書舍人》:“朕聞,朝廷除一舍人,六親相賀,諺以為一佛出世,豈容易哉!”涅檗,梵音Nirvana,又作泥洹、涅粲那,譯為滅度、解脫等,為佛教徒追求的最終目的,亦泛稱釋迦或其弟子之逝世為涅檠。“一佛出世,二佛涅檗”是民間的諺語,形容病痛者或受刑者痛苦得死去活來。《水滸傳》第三十九回:“打得宋江一佛出世,二佛涅檗,皮開肉綻,鮮血淋漓。”也作“一佛出世,二佛生天”,明代凌漾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五:“真珠姬一發亂擷亂擲,哭得一佛出世,二佛生天。”
【第90句】:【不怕出山狼,就怕藏家鼠】(諺)藏家鼠:暗藏在內部的耗子。指不怕外面來的惡狼,就怕暗藏的家鼠。比喻內部的奸人要比公開的敵人更危險。
【第91句】:【窮媳婦知米貴】(諺)指窮家婦女最懂得儉省節約。
【第92句】:【剪草除根,萌芽不發】 釋義:比喻除惡務盡,不留禍根。 例句:只是我偏生見那小廝不得,常是一頓打就打一個小死,只要打死了他方才稱心。卻是為何?常言道:剪草除根,萌芽不發。
【第93句】:【蔣干保曹操——各為其主】(歇)蔣干:《三國演義》中的人物,曹操手下幕賓,赤壁之戰時,曾渡江到東吳,勸說舊友周瑜歸降,想借此立功報效曹操,結果中了周瑜的反間計。指各自做事都為自己所效勞的主子。
【第94句】:【吃定心丸】(慣)定心丸:想象中的能使人心神安定的藥丸。比喻因得到某種許諾,而心緒安寧。 也作吃鎮心丸。 吃安心丸。
【第95句】:【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 釋義:徐庶:三國時謀士,曹操把他騙到曹營,但他下決心不給曹操出謀劃策,不發表意見。 例句:全隊上下一百好幾十雙眼珠轉都不轉地盯著他,眼巴巴地等他開口。他倒好,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
【第96句】:【擊鼓鳴冤】“擊鼓鳴冤”是戲曲和影視中常見的情節,擊鼓者常能鳴冤,所以觀眾津津樂道。它出自何處,真的一擊就靈嗎? “擊鼓鳴冤”有著悠久的歷史,傳說在堯舜之時,就已出現了“敢諫之鼓”。周代時,出現“路鼓”,并有官員守護,供百姓擊鼓申冤。古代帝王為了表示樂于聽取臣民諫議或冤情,會在朝堂外面懸掛一張大鼓,允許臣民擊鼓上聞,這面大鼓因為有“用下達上而施于朝”的作用而被稱為“登聞鼓”。 晉代以后,朝廷設置登聞鼓成為一種制度。宋、元、明、清等朝代還設有登聞鼓院或鼓廳,以受理四方吏民申訟為主要任務。登聞鼓最重要的作用是使案件直達圣聽,直接由最高司法機關裁決。《唐律疏議·斗訟》中記載:“有人……撾登聞鼓,……主司即須為受,不即受者,加罪一等。”唐代柳宗元《先侍御史君神道表》中也說:“有去登聞鼓以聞于上,上命先君總三司以聽理,至則平反之。”可見,擊鼓鳴冤使不少案件得以平反。最有名的是南朝梁天監年間中,吉翂的父親被人誣陷入獄,被判死罪。年僅十五歲的吉扮“撾登聞鼓,乞代父命”,梁武帝蕭衍聽到后非常感動,“乃宥其父”(《梁書·吉翂傳》。 可到了宋代,皇帝的想法發生了變化,認為擊鼓鳴冤破壞安定團結,因此對百姓擊鼓鳴冤作了許多限制,使擊鼓鳴冤出現了大倒退,如明代規定“登聞鼓……非大冤及機密重情不得擊”《明史·刑法志二》;清代時規定“必關軍國大務,大貪大惡,奇冤異慘”才可以擊鼓。擊鼓人要挨打三十大板。
【第97句】:【按倒葫蘆瓢起來】(慣)葫蘆: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實像兩個上小下大的球連在一起,中間較細,表面光滑,可做器皿。瓢:用對半剖開的匏瓜做成(也有用木頭挖成)的舀水或撮取面粉等的器具。剛把葫蘆摁入水里,瓢又浮了起來。比喻問題一個接一個,剛解決一個,另一個又冒了出來,使人應接不暇。 也作按倒葫蘆漂起瓢。 按下葫蘆瓢起來。
【第98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釋義:比喻因地制宜,利用自然條件。也比喻干什么行業,就靠什么行業生活。 例句:“好嘛,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咱們這個山坡地方,不養樹就肥不了人。”
【第99句】:【誡無垢,思無辱】(諺)誡:對言行的警戒。垢:通“詬”,受辱。指人經常警戒自己的言行,遇事深思熟慮,自然就會避免災禍與羞辱。
上一篇:佛陀佛語-佛家經典禪語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