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海里無風三尺浪】 釋義:海浪總是很大的,即使無風天也有三尺高的浪。 例句:“你倆去?”齊師傅吃驚地說,“這行船走海可不是打哈哈呀!俗話說,海里無風三尺浪。又是個黑夜,險乎啊!”
【第2句】:【百拙無一能】(慣)拙:笨。指一點本領、能耐都沒有。
【第3句】:【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諺)天:舊指天意,亦指機遇。謀劃事情,在于人的主觀努力,而事情的成功與否,取決于天意或機遇。指一件事情的能否成功,人事與機遇各占一半。 也作謀事雖在人,成事還在天。 謀事在人成在天。 成事在天,謀事在人。
【第4句】:【天災好躲,人禍難防】(諺)自然界出現的災害,人們比較容易對付;由人為造成的災禍,往往難以防范。指人禍遠比天災可怕。 也作“天災能敵,人禍難消”。
【第5句】:【驢唇不對馬嘴】牛頭不對馬嘴多指語言文字雜亂,沒有聯 系。成語:文不對題。臺灣李敖《笑傲五十年》:“為了加強 效果,可以想象,但想象要恰如其分,不能牛頭不對馬嘴,胡 亂丑化古人。”
【第6句】:【一根篙竿壓倒一船人】 釋義:比喻不分青紅皂白,傷害好人。 例句:咱把話扯明白,今天不是誰跟誰過不去,掃大伙兒臉的是你!你“一根篙竿壓倒一船人”!
【第7句】:【王顧左右而言他】 釋義:王:指梁惠王。顧:看。他:其他的,別的。指回避正面提問而扯其他的。 例句:羅汝明總是笑而不答,或者是來一個“王顧左右而言他”。
【第8句】:【日思夜夢】(諺)白天想的什么,夜間就容易夢到什么。指入睡覺做夢,往往是醒時心里想的事情,睡著后反映到夢境里。 也作日之所思,夜之所夢。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第9句】:【做了和尚不撞鐘】(慣)比喻占著職位不干實事。
【第10句】:【 馬尾巴穿豆腐,提不起】指沒法說。又指無能。馬尾巴, 也說:麻繩,頭發絲。類似的:罐子打掉鼻,別提工/送飯罐 打了耳朵,不能提/破鞋提不起。張賢亮《河的子孫》:“還反 啥哩,過去的事,馬尾穿豆腐,不能提啦。”
【第11句】:【好一塊羊肉,倒落在狗口里】(慣)形容美女嫁給了丑陋無能的丈夫。含諷刺意。
【第12句】:【心比天高,命比紙薄】主觀上要強,而缺少條件,命運不 濟。成語:命途多舛。王蒙《活動變人形》:“心比天高,命薄 如紙,這不是自尋煩惱嗎?”
【第13句】:【容易得來容易舍】(諺)容易得到的,舍棄也就不心疼。指艱難獲得的,舍棄也艱難;容易到手的,舍棄也容易。
【第14句】:【把舵的不慌張,乘船的才穩當】主事人遇事要沉著。袁靜 孔厥《新兒女英雄傳》:“以后有事兒要沉著。把舵的不慌 張,乘船的才穩當。”
【第15句】:上供指在諸佛、祖師圣像前,備供物、圣膳等物供養。《敕修百丈清規》卷四:“圣僧侍者,貴有道心,齋粥二時上供鳴下堂椎。”后泛指人們用物品祭祖或敬神。如曹禺《北京人》第一幕:“快穿好袍子馬褂,給祖先上供去。”又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四九回:“一樣一樣的菜拿上來,只擺了一擺,便撤了下去,就和上供一般,誰還吃得下。”
【第16句】:【冷練三九,熱練三伏】(諺)見“冬練三九,夏練三伏”。
【第17句】:【墻頭草,風吹兩邊倒】 釋義:比喻立場不穩,哪邊勢力強就倒向哪邊。“兩邊倒”又作“兩面倒”。 例句:還有肖聞喜,這個同志在正確路線下表現不錯,可是錯誤路線一來就暈頭轉向了,說明他軟弱,腳跟不穩,“墻頭草,風吹兩邊倒”。
【第18句】:【猶豫】“猶豫”是拿不定主意,遲疑不決的意思。它是人們的心理活動,卻源自兩種動物。 據古書上說,“猶”是一種猴科動物,雖靈巧,卻生性多疑,一旦發現人或其他“敵情”,便慌張地迅速爬到樹上,躲藏在茂密的樹葉之后,探頭察看。待一切平靜,它再跳下樹來,東張西望一番,突然再生懷疑,又爬樹上。 如此反復多次。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它,就是“疑神疑鬼”。 《說文》載:“豫,象之大者。”豫,是一種長得像大象的動物,雖力大,但是常是遇事無主意。 人們根據動物“猶”和“豫”的多疑無主見的特性,把它們合在一起,組成“猶豫”一詞,既形象又確切。
【第19句】:【水有源,樹有根】 釋義:比喻不能忘了根本。 例句:趙連啥說:“都說是水有源,樹有根。叫我看吶,這大字報也長著根!”
【第20句】:【堵窟窿】(慣)比喻償還債務。
【第21句】:【人命大如天】人的生命,至關重要,人死不能復生。類似 的:人命關天,非同小可。香港金庸《笑傲江湖》:“然而這次 所殺的顯然不是盜賊,又是密邇城郊,人命關天,非同小 可。”
【第22句】:【四面燒香,八面求佛】到處求人。《人民日報》( 1982,9, 18):“合江地區八個縣擴大經委權限,改變多頭領導,企業 辦事再不用四面燒香,八面求佛了。”
【第23句】:【老先生】“老先生”這一稱呼,感情比較復雜,一般是對年事已高有學問的人的一種尊稱。特別民間把有經驗的老中醫尊稱為“老先生”。這種稱呼最早見于《史記·賈誼傳》。到了明朝,把當翰林官的人稱為老先生,盡管有的翰林年齡不大,但仍稱之為老先生。到了清朝,則把做相國或兩司撫臺官員也統稱為老先生。時至今日,老先生這一稱謂有多種含義。它不只尊稱,有時還含有戲謔和譏諷的味道。如有人在會上發言冗長且不著調,旁人勸他說:“老先生,你少說兩句吧!”
【第24句】:【求出來的雨點是不大的】(諺)向神靈求雨,降下的雨點不會大。 比喻向別人求助,是不能徹底解決自己的困難的。
【第25句】:【爛透了的老倭瓜,一肚子壞水】 釋義:老倭瓜:成熟的南瓜。比喻人壞主意多。 例句:可他心毒手狠,像個爛透了的老倭瓜,一肚子壞水。
【第26句】:山高流水長,志大精神旺。
【第27句】:【 蛤蟆跳三跳,還要歇一歇】有勞有逸。跳,也說:蹦。成 語:勞逸結合。袁靜孔厥《新兒女英雄傳》:“蛤蟆蹦三蹦,還 得歇三歇呢,我總得消停兩天!”
【第28句】:【和尚打傘——無發無天】(歇)發:頭發,諧“法”。天:天空,轉指天理、常理。和尚不留發,打起傘來又遮住了天。指目無法紀,肆無忌憚地做壞事。常含責罵意。 也作“和尚撐傘——無發無天”。
【第29句】:蟻多推山山也倒,人多戽海海也干
【第30句】:小人記仇,君子感恩。
【第31句】:【狼窩里捉狼】(慣)比喻做危險卻又有把握的事。
【第32句】:【兔子不吃窩邊草】吃了窩邊草,暴露了自己,不利。多指 不在自己住處做壞事。張賢亮《河的子孫》:“不過,兔子不 吃窩邊草,魏德富從不動魏家橋大隊一草一木。”
【第33句】:【踩在一個鼓點兒上】(慣)比喻想法一樣,步調一致。
【第34句】:【 吉人自有天相】指好人運氣好,也指好人自有人相助。 成語:吉人天相。海外於梨華《又見棕櫚又見棕櫚》:“哈,咱 們是吉人自有天相,不用像你這樣地東追西追,咱們是人家 自己送上門來,對不對,太太?”
【第35句】:開化佛經謂開導蒙昧、化惡向善為“開化”。《法華經·序品》:“是諸八王子,妙光(佛)所開化。”《無量壽經》卷上:“人眾言音,開化一切。”《壇經·機緣品》:“(智)隍后禮辭,復歸河北,開化四眾。”后引申為開創教化和趨向文明之意。《宋書·顧愷之傳》:“夫建極開化,樹聲貽則,典防之興,由來尚矣。”
【第36句】:【見橐駝謂馬腫背】(慣)橐(tu。)駝:駱駝。看見駱駝以為是馬背腫了。比喻對不知道的事物憑主觀想象得出結論。
【第37句】:【人將禮樂為先】(諺)禮樂:禮節和音樂。指待人處世,要有禮貌,講文明。 也作人將禮樂為先,樹將花果為圓。 人將禮儀為先,樹將枝葉為圓。
【第38句】:如《醒世恒言》卷十七:“過善愈加氣惱,寫一紙忤逆狀子,告在縣里……常言道:水平不流,人平不語。”
【第39句】:【二踢腳上天——兩頭晌】(歇)二踢腳:雙響的爆竹,點燃下端的藥捻子后響一聲,升到空中后上截爆炸,又響一聲。比喻兩件事情同時進行。一說,響諧“想”,指兩件事情都想做。
【第40句】:【有錢有勢就有理】一切由金錢決定,不講理。柳青《創業 史》:“那個社會太可憎了,有錢有勢就有理!”
【第41句】:冬練三九,夏練三伏
【第42句】:【水深不響,水響不深】(諺)水深的地方東西掉下去沒響聲,東西掉下去有聲響的地方水不會深。比喻品德厚重、學識淵博的人絕不淺露,好自我炫耀的人往往缺德少才。
【第43句】:【 沒了王屠,連毛吃豬】沒有行家,事情辦不好。明代《金瓶 梅》:“可是你對人說的,自從他死了,好應心的菜也沒一碟 兒。沒了王屠,連毛吃豬。”
【第44句】:【狗咬骨頭——干咽唾】(歇)原指想吃卻吃不上,轉指心里很想要,卻到不了手。 也作“狗咬骨頭——空咽涎唾”。
【第45句】:【敗事有余,成事不足】見“成事不足,敗事有余”。
【第46句】:隨機應變“隨機”見于佛典中的,如“隨機說法利眾生”(《金光明最勝王經》卷二);“適化無方,隨機隱顯”(《戒疏》卷一上)等。“機”皆指眾生根機、根器、根性而言,以眾生根機各別,必須隨其根機,為彼說法,方能領解,各得其益。后多泛指隨著時機或情況的變化,靈活應付。如茅盾《腐蝕》:“大有視我為‘同道’,屬于他們一伙似的。我當然隨機應變,不但夸大了我與舜英的關系,而且暗示著我也參與密勿的。”
【第47句】:【有了直抱的娘,忘了橫抱的娘】娶了媳婦忘了娘。香港阮 朗《蒼天》:“你,你有了直抱的娘,就忘了橫抱的娘啦!你, 你,你這個畜生!不許說話!”
【第48句】:【土幫土成墻,人幫人成王】人們團結起來就有力量。周立 波《暴風驟雨》:“趙主任告訴我們說:‘土幫土成墻,窮幫窮 成王。’咱們團體抱得緊,啥也不怕呀。”
【第49句】:【護家之狗,盜賊所惡】(諺)惡:憎惡。指盜賊最憎惡忠實護家的狗。比喻陰謀作惡的奸詐之徒,最忌恨忠貞正直之士。
【第50句】:【丈八的燈臺——照見人家,照不見自家】(歇)燈臺:燈盞的底座。 一丈八尺高的燈臺,點起燈能照到別處,卻照不到燈臺自身。比喻人只看見別人的短處,看不到自己的短處。
【第51句】:【沒碰過釘子不知道疼】(諺)比喻人沒有遭受過打擊和挫折,就不會有切實的經驗教訓。
【第52句】:禍與福同門,利與害為鄰
【第53句】:【豆腐渣貼門神——兩不粘邊】(歇)門神:舊時迷信在門上貼的神像,以為可驅逐鬼怪。粘:諧“沾”。 指彼此間互不聯系,沾不上邊。
【第54句】:【辯才無礙】能言善辯,謂之“辯才無礙”。如《三國演義》第六四回:“口似懸河,辯才無礙。”原指佛、菩薩具有“廣長舌”,善于說法。如《華嚴經》說:“若能知法永不滅,則得辯才無障礙;若能辯才無障礙,則能開演無邊法。”“辯才”出于智慧。據《起信論》說,佛、菩薩在完全了解“宿命”、“未來”和“他心”等基礎上對機說法,故能義理貫通、言辭暢達、方便善巧、毫無滯礙。《華嚴經》說有“四辨”,即法無礙辨、義無礙辨、辭無礙辨和樂說無礙辨。在娑婆世界,佛主要以音聲為佛事,重視“聲教”。佛說法既有超越時空,專為圣賢而說的“密音聲”;也有應時對機,廣為凡夫而說的“不密音聲”。(李明權)
【第55句】:【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形容好打抱不平。成語:見義勇為。 老舍《不成問題的問題》:“人家秦先生,根本與農場無關,純 粹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
【第56句】:【水難量,人難料】 釋義:不能根據人的外表評定人,對人低估。 例句:常言說得好,水難量,人難料;你們莫看我老八今朝有酒今朝醉,是個沒啥志氣的人。可在有些事情上,不是夸口,我老八可真當得上先知先覺,料事如神。
【第57句】:【只要人手多,牌樓抬過河】(諺)牌樓:舊時街市要沖豎立的高大建筑物。只要人多,連高大的牌樓也能抬過河去。泛指人多力量大,什么困難也不怕。
【第58句】:【不到黃河心不死】 釋義:心不死:不死心,不甘心。比喻達不到目的不罷休;也比喻不到無路可走的境地不死心,很固執。 例句:你這個血性漢子,自己認準的理兒,不到黃河心不死,不碰南墻不回頭。
【第59句】:【吃了河豚,百樣無昧】(諺)河豚(tun):鮑的一種,肉味鮮美。指河豚肉最鮮美。比喻得到過最好的,其他的就往往不能使之滿意稱心了。
【第60句】:【風里言,風里語】私下非正式的議論。成語:風言風語。 海外張愛玲《沉香屑》:“可是你知道世人的嘴多么壞,指不 定你還沒到家,風里言,風里語,倒已經吹到你爸爸耳朵里 去了。”
【第61句】:【算盤珠子——撥一撥動一動】(歇)本指算盤珠子用手撥才會動,轉喻人做事很被動,沒有人督促就不會去干。
【第62句】:【既尊孔子,又拜活佛】(慣)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創始人,被封建統治者尊為圣人。活佛:藏傳佛教中的高僧。比喻用意不專,對幾方面都應付,都不信任。
【第63句】:見兔放鷹鷹隼是一種猛禽,動作迅疾,搏兔準確而有力。禪宗用以比喻對機說法,機鋒敏捷,體現出“頓悟”的特色。《五燈會元·法云本禪師法嗣》謂:“護圣不似老胡,拖泥帶水,只是見兔放鷹,遇獐發箭。”后俗語中用“見兔放鷹”比喻見到眼前的利益,就貪婪地競相爭逐。如《石點頭·侯官縣烈女殲仇》:“當今世情,何人不趨炎附勢,見兔放鷹,誰肯結交窮秀才?”
【第64句】:千錘成利器,自煉成純鋼
【第65句】:【落得河水不洗船】謂省事,不添麻煩,相安無事。落、樂 諧音。明代《金瓶梅》:“奴巴不的騰兩間房與他住,只怕別 人。你還問聲大姐姐去。我落得河水不礙船,看大姐姐怎 么說。”
【第66句】:【荒年餓不死手藝人】(諺)荒年:饑荒年景。手藝人:憑手工技術謀生的人。指手藝人憑手工技術謀生,人們處處離不了他們,故謀生容易。 也作“饑荒年餓不死手藝人”。
【第67句】:【感冒】“感冒”也叫傷風,是一種傳染性呼吸道疾病,多發生在冬春季節。它看似是個現代醫學流行詞,其實古已有之,它源自宋代。 宋代的最高學府是太學,隸屬于國子監,負責招收官民子弟學習經典。 太學有嚴格的考核升級制度和管理規定,凡是太學生有特殊情況需要外宿的,都要在請假薄上登記。這個請假薄的封皮上,常按慣例寫上“感風”二字,因此被稱為“感風”簿。“感風”是醫學詞,感風的意思就是感受到了風寒的侵襲,造成身體不適。 太學生畢業后通常會成為學者或官員,因此“感風”這個請假的理由也順理成章地進入了官場。例如,宋時的館閣有規定要求每天晚上安排一名官員值宿,也就是值夜班,這是個很辛苦的差事,因此官員們常以“感風”、“感冒”、“傷風”為由請假。 到了清代,“感冒”更受官員們的青睞,是官員請假時最常用的托辭。再后來,感冒被大眾廣泛認可,成為上呼吸道感染的俗稱。
【第68句】:【沒有金剛鉆,別攬瓷器活】 釋義:沒有某種能力或力量,就不要招攬某種事情。 例句:徐秋齋說:“長官,沒有金剛鉆,也不敢攬你這瓷器活。你放心吧!”
【第69句】:【不比不知道,一比嚇—跳】經過比較,才發現巨大的差別。 比,也說:說,算。張賢亮《邢老漢和他的狗的故事》:“這個 賬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這就等于我們一個人定 的一半。”
【第70句】:【四喜丸子】“四喜丸子”是婚宴上的必備菜。相傳,四喜丸子創制于唐朝年間。有一年朝廷開科考試,各地學子紛紛涌進京城,其中就有張九齡。 發榜當日,衣著寒酸的張九齡居然中得頭榜,人們深感意外。皇帝因賞識其才智,便將他招為駙馬。當時正值張九齡家鄉遭水災,父母背井離鄉,杳無音訊。舉行婚禮那天,張九齡正巧得知父母下落,便派人接至京城。喜上加喜,張九齡高興之余,便叫廚師烹制一道吉祥的菜肴,以示慶賀。菜端上來一看,四個炸透蒸熟并澆以湯汁的大丸子。張九齡問其寓意,聰明的廚師答道:“此菜為‘四圓’:一喜,老爺頭榜題名;二喜,成家訂婚;三喜,做了乘龍快婿;四喜,合家團圓。”張九齡聽后開懷大笑,連連稱許,說道:“‘四圓’不如‘四喜’響亮好聽,干脆叫它‘四喜丸’吧。”這“四喜丸子”一傳就是一千多年。
【第71句】:【 一碗水端平】謂待人要公平,不能偏袒。成語:不偏不 倚。清代《兒女英雄傳》:“我一碗水往平處端,論情理,人家 也可真委屈些兒。”
【第72句】:【牛圈里頭伸進馬嘴來了】(慣)罵人多嘴多舌,多管閑事。 也作牛圈里插進馬嘴來。 牛槽里伸進馬腦殼來。
【第73句】:【過五關,斬六將】此語比喻勇往直前,戰無不勝,英雄氣概無人能當。 此典出自《三國演義》第二十七回:“關公請二嫂上船渡河。渡過黃河,便是袁紹地方。關公所歷關隘五處,斬將六員。” 關羽、張飛、劉備桃園三結義后,在一次戰役中三人失散。曹操十分喜愛關羽的德才,欲收入帳下。關羽為了劉備二位夫人的安全,與曹操“約三事”后,暫棲曹營。后來,關羽得悉劉備兵敗后投在河北袁紹處,立即寫信辭別曹操,從河南許昌出發,護送劉備的二位夫人去尋找劉備。由于關羽沒有丞相曹操的文憑,沿途守關將領阻截關羽。關羽英武異常,斬將奪關而過。 第一關:東嶺關,斬孔秀。 第二關:洛陽關,先斬孟坦,再斬韓福。 第三關:沂水關,斬卞喜。 第四關:滎陽關,斬王植。 第五關:滑州關,斬秦琪。 關羽“過五關,斬六將”,成就了一世英名。
【第74句】:單筷難夾菜,獨翅難飛天。
【第75句】:【窮家值萬貫】見“破家值萬貫”。
【第76句】:畫鬼容易畫人難。
【第77句】:【強迫不成買賣,強求不成夫妻】(諺)買賣要愿買愿賣,不能強迫;婚姻要兩相情愿,不能強求。指使用強迫手段,任何事情都難以辦成。 也作“強迫不成買賣,捆綁不成夫妻”。
【第78句】:【登鼻子上臉】(慣)比喻越來越放肆。 也作踩著鼻子上臉。 踏著鼻子上臉。
【第79句】:窮人無病抵半富
【第80句】:【人窮長力氣,人富長脾氣】(諺)指窮人靠肢體勤勞度日,力氣自然越來越大;富人養尊處優,恃財傲物,脾氣自然越來越大。
【第81句】:【茶壺里煮餃子,肚里有貨,嘴里倒不出來】 釋義:茶壺肚大嘴小,餃子在里面倒不出來。比喻人嘴笨不善表達;或有難言苦衷,不好開口。 例句:周丑孩給眾人講,兩手比畫著,脖子都急紅了,嘴里卻結結巴巴地說不出來。張有義笑著說:“哎呀周教官,你可是茶壺里煮餃子,肚里有貨,嘴里倒不出來。還是叫馬教官吧!”
【第82句】:二六時中國古代用十二地支記晝夜十二時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晝夜各六個時辰,故稱“二六時”。這是佛門的一句熟語,猶言一整天,整日整夜。佛門勸人要在“二六時”中保持正念,精進正道。如明代佚名《贈書記·假尼人寺》:“將來墮落知何地?因此上情愿焚修二六時。”現代亦偶有運用者。如魯迅《華蓋集·雜感》:“只有糾纏如毒蛇,執著如怨鬼,二六時中,沒有已時者有望。”
【第83句】:【成大事不惜小費】做事要舍得花錢。明代《金瓶梅》:“此 人倒會說話兒。常言成大事不惜小費,其實說得是。”
【第84句】:【奶媽抱的孩子,是人家的】只是經手,不屬于自己。《劇 本》(1986,6):“兄弟,怎么樣?這把土兒還沒攥熱乎兒,就 奶媽子抱孩兒,人家的啦!”
【第85句】:學問高深不滿足,過失雖小不疏忽
【第86句】:【 文不能文,武不能武】做不了具體事情。句末的文、武,亦 可換成表示其他職業的詞。清代《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只有伯明一個兒子,卻極不長進,文不能文,武不能武;只 有一樣長處,出來見了人,那周旋揖讓,是很在行的。”
【第87句】:【驚蟄不凍,寒到芒種】 釋義:驚蟄:二十四節氣之一,在3月5日、6日或7日。芒種:二十四節氣之一,在6月5日、6日或7日。驚蟄這一天如果不冷,寒冷的天氣要持續到芒種。 例句:驚蟄不凍,寒到芒種。記得驚蟄那天就不冷,天氣反常,以后還有冷的呢。
【第88句】:【馬虎】“馬虎”用來形容某些人為事草率或粗心大意。馬、虎和粗心大意這風馬牛不相及的三者,怎么會聯系到一起,成為一個有特定含義的固定詞語“馬虎”呢? 相傳,宋代時京城有一個畫家,作畫往往隨心所欲,令人搞不清他畫的究竟是什么。他非常喜歡畫虎,有一次,他剛畫成一只虎頭,有位朋友登門來拜訪,請他畫一幅馬。這位畫家大筆一揮,非常隨便地在虎頭之下添上了馬的身軀。朋友見他如此不認真,便質問他說:“你這畫的到底是馬呀還是虎呀?”沒想到這位仁兄隨口便答道:“管它什么呢,馬馬虎虎吧!”朋友見狀,一氣之下拂袖而去。 別人不要,畫家就把自己這幅“得意之作”掛到墻上。他的大兒子看見后很奇怪,用手指著畫問他:“爸爸,那上面畫的是什么啊?”“是虎”,畫家漫不經心地回答。后來二兒子也好奇地問他,畫家又隨口支吾著說:“是馬”。 不久,大兒子外出打獵,碰上一匹馬,卻以為是虎,搭上箭,一箭就把它射死了。馬主人不干了,要他賠償,害得畫家不得不原價賠償。后來二兒出門,路上遇到一只老虎,以為是馬,就想去騎,結果被老虎吃掉了。畫家聞訊,悲痛萬分,就把《馬虎圖》燒了,還寫了一首詩自責:“馬虎圖,馬虎圖,似馬又似虎,長子依圖射死馬,次子依圖喂了虎。草堂焚毀馬虎圖,奉勸諸君莫學吾。”于是這位畫家贏得了一個“馬虎先生”的外號。從此,“馬虎”這個詞獲得了新義,流傳至今了。
【第89句】:僧侶們在禮佛、坐禪之余,不但參加耕種、收割、植樹等農林勞動,還要從事砍柴、挑水等日常勞作。六祖慧能就曾在碓房內干過雜活。正式創立農禪制度的是唐代百丈山懷海禪師。懷海(720-814),福州長樂人,出家后師從馬祖道一,在江西弘揚禪宗二十多年。他制定了禪寺中的集體勞動制度,稱為“普請”法。懷海以身作則,帶領僧眾參加勞動。執事僧見他年老,心中不忍,暗中藏了他的農具,請他歇息。懷海一時找不到他的農具,竟然不肯吃飯。“故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語,流播寰宇矣。”事見《五燈會元·長慶棱禪師法嗣》。懷海之后,農禪之風盛行禪林。禪宗認為,穿衣吃飯,砍柴挑水,日常勞動,都是佛法。實行農禪,可使得心境融為一體,佛法、世法打成一片。也有利于寺院經濟的自給自足,增強僧侶的勤勞習慣。此外,勞動能夠活動筋骨,益壽延年。懷海本人活到九十五歲高齡,便是明證。按《史記·趙世家》中有“耕事方急,一日不作,百日不食”之語,但含義全然不同。
【第90句】:【吃五谷雜糧,誰能沒病】人不是神仙,難免生病。劉紹棠 《蒲柳人家》:“人吃五谷雜糧,難免災枝病葉。蓮、f頭成年 累月,整天地不拾閑兒,傷了元氣。”
【第91句】:【入田觀稼,從小看大】(諺)想知道農作物的收成,到田里看看莊稼的長勢就可推斷出來;想知道一個人將來的成就,從他小時候的行為表現上就可推斷出來。指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會有預兆。
【第92句】:【楷模】是自然界實有的一種樹,俗稱“黃連木”,系落葉喬木,果實紅色,形為橢圓,其木質地柔韌,久藏不腐,亦不暴折,雕刻而成的器具玲瓏剔透,木紋如絲而不斷,名日“楷雕”,是一種很出名的工藝品。生長在孔子墓上的楷模傳說為其弟子子貢所植。清康熙年間遭雷擊焚死,后人遂將枯干圖像刻于石上,碑名“子貢手植楷”。又于石上建亭存碑,名日“楷亭”,碑與亭今都完好。 但模樹很可能是古人假想出來的一種樹木。明人葉盛在《水東日記》中載:“……臨川吳文正公澄間日‘楷模二字假借乎?’日:‘取義也’。日:‘何以取木為義?’日:‘昔模木生周公冢上,其葉春青夏赤秋白冬黑,以色得其正也……出淮南王安《草木譜》’。”這兒提到的模樹很神奇,其葉隨時令而變,因其各季色澤純正,“不染塵俗”,便為諸樹榜樣。后世以樹喻人,故把模范行為、榜樣作用以及為人師表的風范,稱為“模范”。兩種神奇的樹木合在一起,即為“楷模”。
【第93句】:【 想過河又怕濕了腳】做事有顧慮,怕不利。類似的:又想 過河,又怕脫褲子。姚雪垠《李自成》:“經過這一夜暢談,特 別是自成已經流零出挽留之意以后,他知道他要么就入伙, 要么就斷然拒絕,不容他想下水又怕濕了腳。”
【第94句】:祝愿指僧人于受食等之際,以唱誦或持念咒語的方式為眾生祈愿。又作“咒愿”。據《十誦律》卷四一載,古代印度婆羅門于受食畢,為施主咒愿贊嘆,后釋尊沿用此法為沙門之制。《盂蘭盆經》日:“時佛敕十方眾僧,皆先為施主家咒愿。愿七世父母,行禪定意,然后受食。”后佛教通常將祝愿分為食時祝愿與法會祝愿。《增一阿含經》卷二九謂,依咒愿之功德可得六德,即施主與施物能各得三種成就。中國古代向神禱告,以求實現自己的愿望,也叫“祝愿”。如漢代焦贛《易林·小過之渙》:“求玉獲石,非心所欲,祝愿不得。”
【第95句】: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96句】:【老將出馬,一個頂倆】 釋義:年紀大,有經驗,辦事得力,起作用大。 例句:“那一定。咱們身板硬朗的老頭也算數。”賜福老頭吐了一口濃煙,拍著胸脯,“老將出馬,一個頂倆!”
【第97句】:【秀才人情紙半張】(諺)指舊時讀書人大多窮困,與人交往,只能用書畫作饋贈。后用作以薄禮相酬的常語。
【第98句】:【上山捉虎,下海擒龍】(慣)比喻不畏艱險,勇往直前。 也作上山擒虎,下海捉龍。 上山打猛虎,下海擒蛟龍。
【第99句】:見怪不怪,其怪自敗謂見到似乎是怪異的現象,不大驚小怪,安然不動,自然無事。本見于禪宗典籍。如《五燈會元·泐潭英禪師法嗣》:“見怪不怪,其怪自壞。”后俗語中多用作“見怪不怪,其怪自敗”。如《紅樓夢》第九四回:“賈政道:‘見怪不怪,其怪自敗。’不用砍他,隨他去就是了。”亦省為“見怪不怪”。如徐興業《金甌缺》第八章:“兄弟在東京住上三年,把棱角都磨平了,那時見怪不怪,自然心平氣和了。”
上一篇:快科技經典摘錄諺語俗語的文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