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在家一把火,出門一把鎖】(慣)一把火:燒火做飯。一把鎖:鎖上門。指單身一人過日子。
【第2句】:見強不怕,遇弱不欺.
【第3句】:方便梵語Paya的意譯;猶言善巧、權宜,是利益他人、化度眾生的智慧和方式,“方便”與“真實”相對而言,亦即隨時設教、隨機應變的“權智”。語本《法華經·方便品》佛謂:“吾從成佛以來,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眾生令離諸著。”經疏對方便的解釋很多,如謂“理正日方,言巧稱便”;“眾生所緣之域日方,如來適化之法稱便”。方便是導向真實之法。
【第4句】:【有志不在年高】 釋義:人不在于年紀大小,貴在有志氣。 例句:老人們含著淚說:“雨來是個好孩子!死得可惜!”“有志不在年高。”
【第5句】:儉可以助廉
【第6句】:猢猻入布袋比喻放蕩之性受到約束。宋代歐陽修《歸田錄》卷二:“梅圣俞以詩知名,三十年終不得一館職。晚年與修《唐書》,書成未奏而卒,士大夫莫不嘆惜。其初受敕修《唐書》,語其妻刁氏日:‘吾之修書,可謂猢猻入布袋矣。’刁氏對曰:‘君于仕宦,亦何異鲇魚上竹竿耶!’聞者皆以為善對。”語出《景德傳燈錄·真寂禪師》:“僧日:‘恁么即學人歸堂去也。’師日:‘猢猻人布袋。…佛家謂凡夫躁動散亂之心如猿猴,謂之“心猿”。又唐末五代間契此和尚背負布袋云游,傳為彌勒化身。
【第7句】:【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諺)比喻凡是對立的雙方,不是這一方占上風,就是那一方占上風,總有個高低勝負之分。
【第8句】:【只說獐過鹿過,可不說麂過】(慣)獐:獐子,哺乳動物,形狀像鹿,但比鹿小。過:本指跑過,轉指過錯。麂:小型的鹿,諧“己”。 指只說別人的過錯,不說自己的過錯。
【第9句】:【日長無好飯,客長無笑臉】(諺)指客居久了,主人就很難天天熱情相待。
【第10句】:【快刀不削自己的柄】 釋義:借指自己不會傷害自己。 例句:眾人看了,盡皆駭然道:“怎么外感癥好吃這種大補藥?算來快刀不削自己的柄,一定是他錯了,開錯的,須接位高明先生來評評看。”
【第11句】: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
【第12句】:【以書為御者,不盡于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達于事之變】(諺)御:駕御。制:裁斷。以書本上的知識駕御馬,不能盡情發揮馬的性能;以古代的法制治理當今社會,不能適應時代的變化。指不能迷信書本,泥古不變。
【第13句】:上梁不正下梁歪,下梁不正塌下來
【第14句】:【久處令人賤】(諺)住在別人家時間久了,容易讓人家厭煩甚至瞧不起。指親戚朋友家不宜久居。
【第15句】:水退石頭在,好人說不壞.
【第16句】:【合家歡,老人安】(諺)全家人和睦歡快,老人自然就會安康。指一家安樂過活,是老年人無憂無慮的重要因素。
【第17句】:愛情的火焰,需要不斷添加忠誠的干柴
【第18句】:【鯉魚找鯉魚,鯽魚找鯽魚】 釋義:什么樣的人就找什么樣的人。 例句:小糜子卻聯絡了十來多個人,“鯉魚找鯉魚,鯽魚找鯽魚”,她找的盡是她那一號子人。
【第19句】:【把官路當人情】(慣)指拿公家或他人的錢物給自己做人情。
【第20句】:如唐代玄應《一切經音義》卷二三:“瑜伽,此云相應,謂一切乘境行果等……境謂一切所緣境,此境與心相應……行謂一切行,此行與理相應……果謂三乘圣果,此果位中諸功德法更相符順,故名果相應。”今指相適應,相符合。
【第21句】:【貓奸狗忠】(諺)貓是誰家有吃就往誰家跑,狗無論主人多么窮苦,絕不離開。指貓性奸猾,狗性忠誠。 也作“狗是忠臣,貓是奸臣”。
【第22句】:【海深不為深,友情第一深】 釋義:比喻友情比海深。 例句:錢萬利說:“海深不為深,友情第一深嘛!為人虛虛假假的不夠朋友,咱一見面,我就知你這人很實在。”
【第23句】:【呷醋咬生姜】(慣)呷:喝。形容又酸又辣。
【第24句】:【采動荷花牽動藕】 釋義:比喻觸動或牽連到了某人。“牽動”又作“動了”。 例句:崔永光謙遜地說:“采動荷花牽動藕,軍民本是一家人。人民的痛苦就是我們的痛苦。”
【第25句】:【龍配龍,鳳配鳳,鵓鴣對鵓鴣,烏鴉對烏鴉】(諺)龍要找龍配對,鳳要找鳳配對,鵓鴣只能配鵓鴣,烏鴉只能配烏鴉。比喻男女婚配,要講究門當戶對。
【第26句】:不敢同冠軍較量,就永遠爭不到冠軍
【第27句】:【上什么山,打什么柴;進什么廟,念什么經】 釋義:比喻辦事離不開所處的環境條件。 例句:上什么山,打什么柴;進什么廟,念什么經。住小村,不合咱扮的行當,會露餡!
【第28句】:【姑爺進門,小雞沒魂】 釋義:姑爺到家里來,小雞就要被殺吃了。指岳家對女婿總是盛情款待。 例句:常言說,“姑爺進門,小雞沒魂。”姚家貴婿及其隨員坐定之后,麻子大嬸吩咐女兒拿煙沏茶。
【第29句】:【七口子當家,八口子主事】(慣)指大家都想當家主事,都想讓別人聽自己的。 也作“七口當家,八口主事”。
【第30句】:心病要用心法醫,解鈴還需系鈴人
【第31句】:【去時留人情,轉來好相見】(諺)指與人交往要寬容大度,留有余地。
【第32句】:【百聞不如一見】 釋義:聽到不如看到可靠。強調親眼看見很重要。 例句:孫主任立刻笑了:“哦,你就是李秋蘭同志?哈哈,百聞不如一見哪!”
【第33句】:【貓認屋,犬認人】(諺)指貓在外能辨識自家的房屋,卻不認自家的主人;而狗即使在千里之外也能追隨自己的主人。
【第34句】:【抓起紅土當朱砂】(慣)朱砂:一種紅色的無機化合物,無毒,可做顏料,中醫入藥。比喻好壞不分,真假不辨。
【第35句】:井越掏,水越清;事越擺,理越明.
【第36句】:樹直用處多,人直朋友多
【第37句】:【牽瘸驢上窟窿橋】(慣)驢本來就瘸,走上有許多窟窿的橋,越發害怕不敢走。形容做事戰戰就就。
【第38句】:【七月的天,孩子的臉】(諺)指七月天忽晴忽陰、忽熱忽冷,就像小孩的臉一樣哭笑無常。
【第39句】:【一剎那】時間極短暫,謂之“一剎那”。如冰心《寄小讀者》一:“我若不是在童心來復的一剎那頃拿起筆來,我決不敢以成人煩雜之心來寫這通訊。”也省為“一剎”。如楊朔《月黑間》:“河面紅光一閃,響起巨大的爆炸聲音。就在這一剎間,小船碎成幾塊。”“剎那”,梵語ksana,“時極短者,謂剎那也”(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一剎那”短到什么程度呢?據《仁王護國經》卷上的說法是:“九十剎那為一念,一念中一剎那,經九百生滅。”佛家用“剎那”這一概念表達世間一切事物生滅變化的連續性和迅速性,謂之“剎那無常”。如《景德傳燈錄·僧那禪師》:“無一塵許間隔,未嘗有一剎那頃斷續之相。” (李明權)
【第40句】:【人老不以筋骨為能】見“老不以筋骨為能”。
【第41句】:【當面教子,背后教妻】 釋義:可以當著別人的面教訓子女,不能當著別人的而教訓妻子。 例句:“當面教子,背后教妻?_你敢管教在家里管教,別上外邊鬧笑話給人家看!
【第42句】:【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齊】 釋義:白露:節氣名,在陽歷九月七日或八日時天氣轉涼,即將秋熟。迷迷:形容大霧迷蕩。秋分:節氣名,在陽歷九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秀:谷類植物開花結實。謂白露時節霧蕩蕩,分來臨稻穗齊。 例句:八月,秋興:白露前后霧,主稻穗易實。諺云:“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齊。”
【第43句】:吹大法螺法螺,是佛教徒舉行宗教儀式時吹奏的一種樂器。螺即螺貝,生長在大海,俗稱海螺,系軟體動物,螺頭穿孑L吹之,聲大而遠。吹大法螺或吹法螺,比喻佛說法廣被眾生。螺聲勇猛,表示大法之雄健。又吹螺表示號令三軍,比喻佛說法降魔。“吹大法螺”一語,出自多種佛經。如《法華經·序品》亦說:“吹大法螺,擊大法鼓。”《金光明經·贊嘆品》亦說:“吹大法螺,擊大法鼓,然大法炬,雨勝法雨。”這種法螺,現在我國漢傳佛教寺院做佛事,一般不用了,但藏傳佛教寺院舉行隆重的宗教儀式時,仍然吹奏這種樂器。
【第44句】:解脫梵語Mukti或Moksa的意譯。《維摩詰經·佛國品》謂:“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脫。”從佛教的意義上說,解除妄想煩惱的束縛,脫離生死輪回的痛苦,獲得自在,謂之“解脫”。唐代窺基大師對此有明確的解釋:“由煩惱障,縛諸有情,恒處生死。證圓寂已,能離彼縛,立解脫名……解謂離縛,脫謂自在。”(《成唯識論述記》卷一)佛教的根本目的在于解脫,如唐代白居易《自覺》詩云:“我聞浮屠教,中有解脫門。”解脫的內容是脫離生死苦海,如明代李卓吾《與周友山書》謂:“古人以有身為患,故欲出離,以求解脫。”從脫離生死輪回的意義來說,“解脫”與“涅粲”的意義是相似的。佛教中關于解脫的說法很多。舉凡一切擺脫束縛、負擔、煩惱、痛苦者,均謂之“解脫”。今用“解脫”一詞,基本上是沿襲與引申了上述意義。如:家用電器進入家庭.把人們從繁重的家務勞動中解脫出來。
【第45句】:【閻羅王撞著對面鬼】謂小鬼對面撞上閻王。謂人生前作惡多端,死后即受地獄惡報,碰上閻羅王,無法逃脫。這句俗語是用“因果報應”之說,警誡人們不要作惡。免遭“冥譴”。如清·王有光《吳下諺聯》卷三:“閻羅王撞著對面鬼。此例句法,實是鬼撞著閻羅王對面。人作惡事多端,罹冥府桁楊刀鋸,亦直受無辭耳。獨是曖昧隱情,負疚衷曲,不可對人之處,卻有甚于桁楊刀鋸者。別時猶可遮飾,一到閻羅王處,孽鏡照人,纖毫畢露,真無地自容。”(李明權)
【第46句】:【給拾鞋也不要】(慣)拾鞋:提鞋,比喻服侍人。比喻人品或才能低下,別人看不上。 也作“給提鞋子都不要”。
【第47句】:【放過的爆竹——聲勢已盡】(歇)本指爆竹已經失去聲響和勢焰,轉指人完全失去了聲威和氣勢。
【第48句】:樹不修不成林,玉不琢不成器
【第49句】:【不顯山,不露水】 釋義:看不出有山,也看不出有水。比喻沒有顯露出來,不被人注意。 例句:他呀,盡跟我打馬虎眼,哼哼哈哈的,那可真叫不顯山不露水的做派呀!
【第50句】:又《大日經疏》卷三:“如世人舉趾動足皆依于地,菩薩亦如是,依心進行,故名此心為地。”總之,心地有三義:一是心為萬法之本,能生諸法。二是修行者依心而修行。三是身口意三業中,心業最勝。后宋儒也指心性存養為心地。《朱子語類輯略·持守》:“自古圣賢皆以心地為本。”今用以表示多種意義:一、指人的用心、存心或居心,如“心地善良”、“心地坦白”、“心地單純”等。二、指心胸、器量,如“心地狹窄”、“心地寬闊”等。“心田”與“心地”相類似。如《五燈會元·溈山靈祐禪師》:“今時人但直下體取不會底,正是汝心,正是汝佛。若向外得一知一解,將為禪道,且沒交涉。名運糞人,不名運糞出,污汝心田,所以道‘不是道’。”又如南朝梁簡文帝《上大法頌表》:“澤雨無偏,心田受潤。”后詩文中運用者,如白居易《狂吟》:“性海澄淳平少浪,心田灑掃凈無塵。”
【第51句】:【打了盆說盆,打了罐說罐】 釋義:就事論事,不要轉移目標(yipinjuzi.com)。 例句:“咱打了盆說盆,打了碗說碗,別離題。咱倆現在談的是窗戶玻璃問題。”
【第52句】:【是親三分向,是火熱如炭】(諺)舊指人情從來就是有親必顧的。 也作是親三分向,是火就熱炕。 是親三分向,是灰熱過土。 是親三分向,不親不一樣。
【第53句】:綺語佛家所說“十惡”中,屬于“口業”的有四種,“綺語”即其中之一。
【第54句】:濟人之急,救人之危
【第55句】:【后悔藥沒處買】(諺)指錯誤往往是一次性的,錯誤一旦成為事實,再后悔也無濟于事。
【第56句】:親兄弟,明算賬。
【第57句】:【在一棵樹上吊死】(慣)形容人心眼兒死,不知變通。 也作在一根樹枝上吊死。 一棵樹上吊死。
【第58句】:一天笑一笑,賽似吃補藥
【第59句】:【火燒屁股——慌了手腳】(歇)形容情勢急迫,人驚慌失措。
【第60句】:【吃飽了一家不饑,鎖住門不怕餓死板凳】(慣)指家里只有單身一人。為對單身漢的諧謔語。
【第61句】:【有狀元徒弟,沒狀元師父】(諺)狀元:舊時科舉殿試第一名,也泛指各行業中的拔尖人物。指徒弟的技藝往往超出師傅。
【第62句】:【飛得高,跌得重】(諺)物體上升得越高,跌下來摔得就越重。比喻貪婪的人名利地位攀升得越高,一旦失腳,受打擊受損失就越慘重。 也作“飛得高,摔得重”。
【第63句】:【沒咸不解淡】(諺)咸:咸味,指鹽。沒有成鹽,就化解不了食物的清淡。指加入鹽,才能使食物有滋味。比喻有了合適的人選、妥善的辦法或金錢,問題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 也作“無鹽不解淡”。
【第64句】:【血盆里抓飯吃】(慣)比喻從事危及生命的工作。
【第65句】:【燕子含泥壘大窩】 釋義:比喻積少成多(yipinjuzi.com)。 例句:“咱們不是正缺柴嗎,咱就要求上山打柴:咱的竹杠都是些空大竹,可以把竹節打空,裝上米,帶上山去。這么著人多點,次數多點,‘燕子含泥壘大窩’,就能把糧運上去。”
【第66句】:菩薩心腸本著“大慈大悲”的愿力,實施普度一切眾生的大行,這就是“菩薩道”精神的主要特征。后因以“菩薩心腸”比喻仁慈善良之心。如《西湖佳話·放生善跡》:“吾弟以恩報仇,實是菩薩心腸。”
【第67句】:手心手背都是肉。
【第68句】:【欲知其人,視其朋友】(諺)指要了解某人的為人,看他結交些什么朋友就清楚了。
【第69句】:住著杜甫《戲為韋偃雙松圖歌》有“松根胡僧憩寂寞,龐眉皓首無住著”的詩句。“住著”在佛教中是執著的意思。唐代希運說:“如今但一切時中,行住坐臥,但學無心……亦無住著,終日任運騰騰,如癡人相似。”(見《黃檗斷際禪師宛陵錄》)所謂“學無心”,就是清心寡欲,不計得失,排除一切私心雜念,斷除所有粗細煩惱。只有這樣,才能做到“無住著”。
【第70句】:【一會兒鑼,一會兒鼓】 釋義:比喻說法或做法經常改變。 例句:他說,辦農業社也好,不辦也好,他最怕“一會兒鑼,一會兒鼓”。
【第71句】:【鸚鵡學舌】《景德傳燈錄·藥山惟儼和尚》:“有行者問:‘有人問佛答佛,問法答法,喚作一字法門,不知是否?’師曰:‘如鸚鵡學人語話,自語不得,由無智慧故。’”禪宗強調直指人心的“頓悟”,反對在語言文字上拾人余唾。“鸚鵡學舌”,即使學得惟妙惟肖,也無補于事。后因以“鸚鵡學舌”比喻人云亦云,沒有自己的見解。(李君岡)
【第72句】:【大水都過得去,小溝溝還能趟不過去】 釋義:比喻大困難都能克服,小困難更不在話下。 例句:想這些干啥!這幾年,大水都過得去,小溝溝還能趟不過去!共產黨有好章程,怕啥。
【第73句】:【初一雨落井泉浮,初二雨落井泉枯,初三雨落連太湖】 釋義:五月初一下雨,井中涌出泉水;五月初二下雨,井里泉眼要干枯;五月初三下雨,井水外流通太湖。 例句:五月,諺云:“初一雨落井泉浮,初二雨落井泉枯,初三雨落連太湖。”又云:“一日值雨,人食百草。”
【第74句】:【毛病】“毛病”現在經常被人們用來指缺點、錯誤、壞習慣,或者指器物有質量問題或瑕疵,后來也引申到指人身體不適以及微小疾病等。那么,這個詞是怎么來的呢? 其實,最初“毛病”是指牲畜(尤其是馬)的毛色有缺陷。古時候,馬在人們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所以,人們對馬的要求特別嚴格。相馬首先就是看馬的毛色如何,有沒有不足的地方。明代的徐咸在《相馬經》中說:“馬旋毛者,善旋王,惡旋十四,所謂毛病,最為害者也。”意思是說,卷曲的馬毛,有好有壞,位置生的不好,就是毛病。如果主人騎的話,對主人妨害最大。這當然是迷信的說法。 “毛病”由專指馬的缺點引申為指人或物的缺點,大概源于宋代。如宋代吳涿《答徐安札書》中云:“蓋文學毛病,如春草漸生……”黃庭堅《山谷刀筆》也有“乃是荊南人毛病”之句。 “毛病”一詞,至今還在常用,特別是口語,用得更多。中央電視臺播出的一個小品:小品中的主人公說話不離“毛病”二字,實乃毛病也。
【第75句】:【人愁不要喜悅】(諺)指人在窘困愁苦之中,和高興的事就格格不入。
【第76句】:游方古印度有些僧人沒有固定的住所,“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沿門乞食。
【第77句】:【一扇籬笆——兩面倒的貨】(歇)一扇籬笆立不穩。比喻沒有主見,左右搖擺的人。
【第78句】:【子虛烏有】現在我們常用“子虛烏有”來形容根本就不存在的東西。那么,它來自何處呢? 漢武帝時,有一位大才子叫司馬相如,蜀郡成都人。他的名字本來叫“犬子”,十分不雅,后來有了學問,因為佩服戰國時名臣藺相如而改名相如。 有一天,武帝讀到一篇《子虛賦》,非常欣賞,但又覺得很遺憾,因為他以為這是古代人所作,所以嘆道:“朕獨不得與此人同時哉!”武帝手下有一位養狗的楊得意,也是蜀人,稟告武帝說:“臣邑人司馬相如自言為此賦。” 武帝大驚,將司馬相如召來一問,相如說:“有是,然此乃諸侯之事,未足觀,請為天子游獵之賦。”于是接著《子虛賦》的意思又作了《上林賦》,兩篇大賦形成了一個渾然的整體,既有文采,又含勸諫,“奏之天子,天子大悅”。 《子虛賦》的內容是假托兩人的問答,這兩個人一個是楚國派往齊國的使臣子虛,另一個是齊國人烏有先生。子虛來到齊國,齊王與他田獵,子虛趁機向齊王吹噓了一番楚國的園林如何如何廣大、繁茂,楚王田獵又如何如何威風。烏有先生對他的這番渲染很不以為然,批評子虛言過其實。 在接下來的《上林賦》中,司馬相如借同時在座的亡是公之口,指出“楚則失矣,而齊亦未得也”,說他們只不過是諸侯園囿,而與天子的上林相差甚遠。作者極力描寫了上林苑的巨麗之美,極盡鋪張渲染之能事,寫出了大一統帝國的氣勢與富足。但筆鋒一轉,把重點移到天子身上。說天子極樂之時,茫然若失,嘆道:“嗟呼,此太奢侈!”于是“解酒罷獵”,命將上林辟為農田,解除山澤之禁,然后“出德號,省刑罰,改制度,易服色,革正朔,與天下為始”。 正如班固所言:“相如雖多虛辭濫說,然要其歸引之于節儉。”這篇賦的前面是鄭、衛之音,但是“曲終而奏雅”,其目的還是為了勸諫。 子,是古人對男子的尊稱,“子虛”也就是“虛先生”的意思;烏有先生,也就是“沒有先生”;亡是公,也就是“沒有這位先生。”三個人的名字雖然不同,意思都是一樣的。所以,后來也就專用“子虛烏有”來指代根本就不存在的事物了。
【第79句】:【頭枕著烙餅挨餓】見“枕著烙餅挨餓”。
【第80句】:【大路講話,草窩有人】見“路上說話,草里有人”。
【第81句】:【大亂住城,小亂住鄉】(諺)指世道荒亂不安定時,大局動蕩避在城里比較安全,局部騷動避在鄉里比較安定。 也作“大亂避城,小亂避鄉”。
【第82句】:【蘿卜花了肉價錢】 釋義:比喻成本過高,劃不來。 例句:“便宜?如果把所吃的谷子算上去,那就‘蘿卜花了肉價錢’不合算……”童少英將不合算的道理,算給越華聽。
【第83句】:【外君子而內小人】(慣)比喻外表上像個品行端正的人,實際上是個人格卑鄙的人。
【第84句】:【月有陰睛圓缺,人有生死離別】 釋義:借指自然規律無法抗拒。 例句:關于死的信息,自他過了五十個生日后,這種陰影就不時襲上心來,他并不害怕,月有陰晴圓缺,人有生死離別,這是自然規律,一代君王都可以長眠,何況山野之人?
【第85句】:【話傳三遍假變真,藥方子抄三遍吃死人】(諺)傳言流傳多遍,假的也能傳成真的;藥方抄來寫去,容易把藥名弄錯,吃死病人。指謬誤流傳,害人不淺。
【第86句】:【怕狼怕虎別在山上住】 釋義:比喻既然怕這怕那就不要硬充好漢。 例句:怕狼怕虎別在山上住,怕死別活著。
【第87句】:【順得哥情失嫂意】(慣)這方滿意,另一方卻生氣了。形容很為難,兩面都不能得罪。 也作“順得姑來失嫂意”。
【第88句】:認理不認人,幫理不幫親.水大漫不過船,手大遮不住天.
【第89句】:睡覺莫睡巷,最毒穿堂風。
【第90句】:【說的比唱的還好聽】(慣)指說得十分動人,其實做不到或不想去做。
【第91句】:【大眼看小眼】(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形容大家因驚恐或無奈而一時說不出話來。 也作大眼望小眼。 大眼瞪小眼。 大眼對小眼。
【第92句】:【弄花一年,看花十日】 釋義:養花護花得用全年工夫,賞花才只十天。指花開時間很短。 例句:天彭號小西京,以其俗好花,有京洛之遺風……其俗有“弄花一年,看花十日”之語。
【第93句】:【經還沒念,就先打起和尚來了】(慣)比喻事情還沒辦成,就先懲罰辦事的人。
【第94句】:【遠觀不如近睹】(諺)指遠距離觀望不如近處觀察認識得更全面。
【第95句】:【皇上家的工,慢慢兒的蹭】(諺)蹭:磨蹭。朝廷派下的活兒,可以慢慢騰騰地做,不必著急。舊指公家的派差,只消極應付就是了。
【第96句】:【班房】現在人們稱被司法部門拘留或坐監獄為“蹲班房”。它源自哪里呢? 考其源,是來自明清兩代的“三班八房”。所謂“三班”是指皂班、隸班、快班,屬于差役組織,分掌維系治安、偵察、捕緝、提刑、解押、傳呼訴訟等事務。“八房”是指吏房、禮房、兵房、工房、刑房、倉房和承發房,屬于封建國家地方政權中的胥吏機構,分掌地方民政、財政、教育、水利、建設等事務。古代衙門不僅管行政事務,還管審判。故此,根據“三班八房”的性質和職能,人們就把封建衙門、監獄簡稱為“班房”。
【第97句】:【百拙無一能】(慣)拙:笨。指一點本領、能耐都沒有。
【第98句】:【憨人自有憨福】見“呆子有呆福”。
【第99句】:雪山再高遮不住陽光,泥土再厚壓不死種子
上一篇:具有哲理的話,句句都是金玉良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