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河南省博物館的感想
急
那里展的文物,如果對歷史和古董很感興趣去看是的,他里面有一個華夏古樂團,態的方式展示復原古代音樂文物、古代服飾、古代樂曲、古代表演,全 河南博物院藏品方位再現歷史文化鮮活的背景,使觀眾真正走入古代文化的氛圍,感受中國文化的魅力!河南博物院坐落在鄭州市農業路中段,據有關數據顯示,該館占地10萬平方米,建筑面積
【第7句】:8萬平方米,展館面積3萬余平方米,有19個展廳,是一座國家級現代化博物館。
院區中央為主展館、東西兩側配廳及文物倉庫樓,四隅分布著電教樓、臨展樓、辦公樓和培訓樓等,整體布局結構嚴謹,取九鼎定中原之寓意,建筑形式新穎別致,氣勢雄渾,充分體現了源遠流長的中原文化特色。
整個院區綠草成茵,環境幽雅,館中有園,園中有館,展廳內部陳列精致,文物薈萃光》 河南博物院最重要的大型基本陳列。
展覽分布在主展館一、二層八個展室內,據有關數據顯示,該陳列總面積3200平方米。
展覽由序廳、“文明曙光”、“三代輝煌”、“兼容并蓄”、“盛世榮華”、“余光明媚”及觀眾參與部分組成,匯集河南出土的精美文物約2000件, 河南博物院藏品按照歷史發展的脈絡,展示發生在河南的最突出的古代文化科技成就。
主展館三層西側展廳,有六個專題性文物展覽,分別是《河南古代玉器館》《楚國青銅藝術館》《明清工藝珍品館》《天地經緯——地動儀與觀星臺》《河南古代石刻藝術館》《國之重寶館》。
展覽選擇河南歷代古玉、河南淅川楚國墓地的青銅器、館藏石刻等文物精品,分門別類向觀眾開放。
而《天地經緯》展覽則是從古代天文學、古代科技史的角度,向觀眾進行科普教育,有多種可供參與的模型與儀器。
中原遠古文明輝煌成就的震撼會使觀眾在精神上得到升華。
參觀鄭州地質博物館有感
今天,我和爸爸媽媽來到了河南省地質博物館參觀。
走到博物館大門口,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高達數十米的汝陽黃河巨龍母子龍的仿真模型。
它們好像對我們點著頭,向我們打著招呼,歡迎我們的到來。
地質博物館主要有地球廳,古生物廳,地質環境廳,恐龍廳,礦產資源廳等數十個展廳組成。
當我們進入古生物廳,就像來到了億萬年前的古生物世界。
走進恐龍廳,那里陳列著數百種栩栩如生的恐龍模型和化石,仿佛把我帶到了侏羅紀時代。
最吸引我的要數礦產資源廳的礦產資源了,大廳里擺放著數千種精美絕倫的礦物晶體,寶石標本。
讓我們進入礦石的海洋里遨游吧
透亮的方解石像珊瑚,像瑪瑙,像翡翠,像 ... ... 有淺黃色,淡紅色,淺紫色,淡綠色,海藍色,乳白色 ... ... 那經過了火山嚴峻洗禮,才會那樣晶瑩剔透,光彩照人的紫水晶,把一個約半人高的巖洞簇滿了,它是那樣美麗,那樣耀眼。
還有發出暗綠色光芒,猶如絲絨布般的孔雀石:星光點點,奇形怪狀的閃鋅礦,數不勝數,令人眼花繚亂。
礦產——是地球億萬年物質演化的結晶,是大自然賦予我們的珍希財富,是不可再生的。
但人類長期對礦產資源不加節制的掠奪和采掘,部分礦產已日見匱乏。
據專家預測,我國43種主礦產至2024年僅剩6種,形勢嚴峻啊
讓我們行動起來,從身邊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愛護自然,愛護礦產,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吧
河南省博物館觀后感
[河南省博物館觀后感]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立體畫面:兩只大象的中間有一個人,它的寓意是河南的簡稱(豫),河南省博物館觀后感。
然后我們進入了第一個展廳,里主要是舊石器面時期與新石器時期的東西。
有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和裴李崗文化,他們都別具特色,仰韶文化的特點是,紅陶上面有白底黑花的圖案,仰韶文化中最具代表的器物是彩陶雙連壺。
龍山文化的特點是,一般是石或灰陶的用具,接著我們又來到了第二個展廳,里面是商代的青銅器,它的花紋刻得比較粗糙。
第三個展廳是西周時候的青銅器,比商代的精美一些。
到了第四個展廳,也就是春秋時期,這時候的青銅器已經制作的相當精美了,尤其是蓮鶴方壺壺口呈蓮花形,周圍有幾個花瓣,每個花瓣都是雙層的并且都有鏤空的花紋,中間的蓋兒上還有一個展翅欲飛的小仙鶴,壺身似葫蘆形,周圍還有四條龍,壺底有兩個帶鱗猛獸做支撐。
這件青銅器本是用來成酒的,但是它更重要的功能是作為陳設器物來顯示擁有者的地位。
我們又參觀了二樓的展覽,二樓主要是唐代、宋代、元代的一些器物,最后我們看了看明清珍寶館,里面有漆器、琺瑯器、象牙制品等。
其中我最喜歡的是一件用象牙雕刻的白菜,那白菜幫白白的,白菜葉微微發黃,葉面上的紋路都能看得很清楚,葉子上有一只蟈蟈,就連它肚子上的條文都清晰可見,蟈蟈的旁邊還有一枝粉紅色的小花,這顆白菜雕刻的真是栩栩如生。
看完了博物院,我知道了我們的祖先是多么的勤勞、偉大創造出了許多燦爛的文明。
----------------天灰蒙蒙的,卻能給人一種激動的心情,我們踏著整齊的步伐穿梭在道路上,向著目的地出發,觀后感《河南省博物館觀后感》。
道路上依舊穿梭著忙碌的車輛,呼號著從我們身旁經過,大家排著整齊的隊等候在博物院門口,享受著博物院外圍所帶來的盛大氣勢,宏偉的建筑算不得高大,卻隱約地透著點威嚴。
一個個穿著制服的工作人員,洋溢著青春的微笑,彰顯著作為院工作者的驕傲。
跨進了這向往已久的大門,逐漸融入了一種和諧安詳的氛圍,心飄飄乎,仿佛又重新見證了歷史,仿佛又重見了各古國的前身,演繹著戰爭、和諧與繁華。
曾幾何時,看到了它們一個個為這遺留的文化付出了多少鮮血、多少代價。
踏進這神圣而又莊嚴的建筑中,重新領略到先人的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件件遺留的都印證了這一切。
在此仿佛又看到那漸行漸遠的身影,那印證著艱辛與汗水的沉重腳步,那悄然滑落的汗水。
。
。
。
。
。
就是這棟只有四層的建筑,融合了多彩的文化。
雖然有些已銹跡斑斑,但它們使我們對那些古老的故事無法忘懷。
每間展廳都留下了我們的身影。
仿佛我們成了考古人員,仔細地觀賞著這些在我心中如星辰般閃耀地殘骸碎片。
看著這些只有在電視上只能看到的實物,心中很是激動。
上到四樓的時候,我驚呆了。
本不喜歡藍色的我竟能陶醉在這藍色光芒中。
幾個小時悄然流逝,我卻還沉浸在這古典美美中。
。
。
。
。
。
社會實踐活動 河南省博物館
內容可以適當寫點: 如新鄭出土的蓮鶴方壺、大型列鼎、王子嬰次爐、編鐘等;登封縣的九柄玉如意;石刻中的北魏石棺,劉根造像碑、魏志8種、隋代四面造像、舍利塔銘、唐代泉男生墓志、宋代二體石經、金代進士題名碑等。
體會: 這些文物精品,猶如鑲嵌在中原大地上的顆顆明珠,放射出斑斕璀璨的光華,它必將以無窮的魅力,吸引無數海內外的觀光客。
統中國博物館所藏物品,除故宮博物院外,河南博物館堪居第二之位置
河南省博物院觀后感
河南博物院觀后感 上周六,我和班級里邊的同學一塊參觀了河南博物院,里面陳列著出土的古代的歷史文物,上至秦漢,下至民國的東西,都有非常高的收藏價值和觀賞價值
看過之后,我對我們的中華歷史有了新的理解和認識,也感受到了河南文化的厚重和燦爛
河南地處華夏腹地,是古代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幾千年來豐厚的文化積淀,不僅確立了河南作為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地位,同時也造就了河南博物院這一引人注目的文物收藏大館。
河南博物院所藏的玉器、骨器、金銀器、石刻造像、錢幣、書畫等,均有值得稱道的地方。
所藏的玉器,上自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時代,下迄明清,其中不泛精美絕倫、玲瓏剔透之作。
尤其是永城僖山漢墓出土的金鏤玉衣,是目前時代最早的一件。
館藏的古代雕刻藝術品,諸如漢畫、佛教造像、磚雕和其他浮雕、圓雕作品等,是古代工匠藝人智慧的結晶。
其中著名的戲車畫像磚、田延和造像碑、劉根造像碑、魯道明造像碑、十一面六臂觀音像、盤龍石硯等等,都是中國美術史上的精典之作。
骨器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舞陽賈湖裴李崗文化遺址出土的骨笛,有“中華第一笛”之美譽,是中國最早的樂器。
與之同出的刻符龜甲、龜腹石子,與我國文字的起源、八卦的起源有著密切的聯系。
金銀器中,河南登封出土的武則天除罪金簡、鄧州福圣寺塔地宮中出土的金棺銀槨,堪稱稀世珍寶,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
賈湖骨笛不只是中國年代最早的樂器實物,更被專家認定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樂器。
實驗證明,賈湖骨笛不僅能夠演奏傳統的五聲或七聲調式的樂曲,而且能夠演奏富含變化音的少數民族或外國樂曲。
它的出土,改寫了先秦音樂史乃至整部中國音樂史,具有無可比擬的重要地位和價值。
它的橫空出世,無疑為我們研究中國音樂與樂器發展史。
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
更重要的是它作為罕見的史前神器、作為中華民族必須翻越的從蒙昧走向文明的第一高峰,其對此后聞名于世的中國禮樂制度,土生土長的中國道家教家道教,乃至整個中華文化、文明都有重大影響
玉柄鐵劍1990年出土于河南省三門峽市虢國墓(虢季墓),身長20厘米,莖長13厘米,西周晚期器物。
劍身為鐵質,鐵質劍身與銅芯相接,銅芯部嵌入玉莖內。
劍首及莖身接合部均鑲以綠松石片。
出土時已折為兩段,劍身外包一層絲織品,并被裝在用皮革精心制作的劍鞘內。
考古學將漫長的人類社會劃分為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等三個時代,分別對應于歷史學上的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等三種社會形態。
玉柄鐵劍玉柄、銅芯、鐵身,它的發現,把中國冶鐵史向前推進了200年,標志著作為社會生產力新代表的鐵器已經萌芽,宣告封建社會即將來臨。
稱的上是中華第一劍
中原大地,群雄逐鹿,演繹了多少風云變化,河南這片土地上,承載著無數的英雄史詩
河南博物院還收藏有二千多枚恐龍蛋化石,在世界各博物館中首屈一指。
另有部分珍貴的近現代文獻、文物,其中如太平天國的布告、義和團的旗幟、吉鴻昌烈士就義時的血衣、彭雪楓烈士的遺物、《響導》周報、《紅旗報》、《中州評論》《拂曉報》等,這些珍貴的革命文物與古代歷史文物一樣,對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弘揚傳統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總之,觀光過河南博物院之后,我深刻的體會到了中華歷史文化的燦爛和厚重,深刻的感受到了中國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創造才能
時下,我們正在進行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際行動,此時,我們可以很驕傲的說我是一名中國人,我們可以很自豪的說我是已經中國人
參觀平原博物館觀后感1500字論文
今天,我們小記者要去歷史博物館,不妨你也跟著我一起去吧
我們一走進博物館,一幅迷人的景象就呈現在我們的眼前:一塊紗布里面站著一個巨人——他就是銅立人像。
它形態各異,而且還有兩只長長的手臂,好像要抱你一樣。
可見,它具有濃濃的民俗文化啊
接下來,我看到一個文物好像在金雞獨立,結果,我上前一看原來是銅人首鳥身像啊。
它像奧運云一樣,一動不動地立在那里。
然后,我又看到了一顆巨大的牙齒,它會是誰的牙齒呢
原來,它是陸地上最大的動物——象的牙齒。
它巨大無比,呈土咖啡色。
突然,我的眼睛被一幅幅山水畫吸引住了,然后,我就不知不覺地來到“畫廊”,那里到處都是畫,有的刻在木頭上,還有的干脆把人的造型捏出來。
第一幅畫是在木頭上刻的,它的內容非常豐富,而且很精致。
可是,我感覺它非常像《清明上河圖》。
你看,民俗文化又特別,又相像。
然后,我們又去了三樓,那里有鄧小平爺爺所開過的車、用過的公文包等等。
在這里,我大開眼界,看到了改革開放初期1980年的電話,還看到以前竟然有兩個鏡頭的照相機,真是應有盡有
可是,一個大大的家伙擋住了我的視線,我心想,這家伙,這么大,還有一個自行車一樣的圓圈,真奇怪
原來,它是古代的電影設備啊
你看,古代的東西也很新奇哦
但是,時間過得飛快,我們該回去了。
我戀戀不舍地告別了歷史博物館,心思還在那有趣的博物館。
參觀軍事博物館感想#
軍事博物館觀后感國貿130302126郭雅榕走近,一股侵潤著歷史莊嚴滿含著中國民族不屈精神的世紀之風便撲面而來。
正當廳屹立一尊同志的雕像,是他,當年帶領著四萬受苦受難的中國人民在敵人的屠刀下翻身做主,開創出如今這一片美好的世界。
博物館正門上方有是主席親筆書寫“”匾額。
建筑巍峨壯觀,氣勢雄偉。
軍事博物館是中國惟一的綜合性軍事博物館,是收藏我國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近代和現代的革命歷史文物,研究和宣傳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歷史的國家博物館。
中央展廳中陳列著中國近代以來的軍事裝備,有模型、有實物。
件件都透漏著中華民族的那種絕不屈服、永遠向上的精神。
那高聳的‘東方紅一號’導彈更是闡述著中國人民發自內心的自信和驕傲。
寒風刺骨,兩翼展廳頗得寒冷,一些當年參加過戰斗,或許還立下過無數次戰功的飛機坦克、輪船、火炮靜靜地在那里躺著,將那曾經的霸氣深藏起來,一動不動,縱使那風一次次呼嘯而過。
它們已經完成了歷史賦予自己的使命,現在所需要做的就是在那靜靜地躺著,享受著他的子民們的無盡的敬意……從大汶口時期的的一次戰爭開始,到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似乎總是籠罩在一層或濃或淡的硝煙中:朝代更迭、平定叛亂需要戰爭、抵御外敵。
護我中華也需要戰爭。
在這無數次的戰爭中,偉大的中國人民一次次發揮出自己無窮的智慧,創造出種種先進的兵器。
這些樣式各異,種類繁多的兵器描繪出了一
平原博物院觀后感350字
平原博物院是河南省館藏量第二大博物館,僅次于河南博物院,為全國重點博物館之一。
為了能讓媽媽和我了解更多的歷史文化,走近歷史,感受中原歷史文化的厚重與積淀,2024年12月18日上午,我和媽媽又一次參觀了平原博物院,穿越歷史的時空,領略歷史的魅力,尋找文化的記憶。
走近平原博物院,展現在眼前的是一幢非常別致而又極具特色的恢宏建筑,整體造型簡約而靈動,外觀嚴謹又具創意,表現出莊重、大氣、包容的建筑性格特征與自身獨特的文化氣質。
平原博物院進入大門就是第二層,整體建筑也是非常有藝術氣息。
平原博物院擁有現代化展廳19個,包括文物展廳、專家研討廳、觀眾互動廳、紀念品展示廳。
展覽有基本陳列《牧野華章》和專題展覽《宗教藝術展》、《館藏書畫精品展》、《古代青銅器展》、《古代瓷器展》《館藏精品拓片展》。
展覽著不同時期的青銅器、玉器、陶瓷、佛像、碑拓文等。
今天運氣很好,剛進去沒多久,遇到一批來參觀的學生,他們配有專門的講解員,我和媽媽就順勢跟隨著他們的講解員,耐心聆聽講解員的講解,我們從西側的《牧野華章》開始了此次平原博物館學習之旅。
首先走進了的是原始社會展廳,在這一展廳,講解員為學生們介紹了新鄉地區發掘發現的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等史前時代的遺址,主要遺址有孟莊遺址、同盟山遺址、河洼遺址、浮丘店遺址、洛絲潭遺址、小崗遺址、蘇墳遺址、李大召遺址、青堆遺址、魯堡遺址等。
同時講解員還為學生們介紹了新舊石器時代的陶器、骨器以及甕棺葬,雙人合葬等新鄉原始社會的文化。
在第二個展廳夏商周時期,講解員帶領我們一起學習了商周時期的出土的一系列青銅器以及牧野古戰場的復原圖,其中重點為我們介紹了鎮館之寶后司母戊鼎,青銅器上的饕餮紋、蟠螭紋,精湛的制作工藝,讓我和其他學生們紛紛感嘆商周人民的勤勞智慧和獨特的藝術審美。
在第三個展廳秦漢兩晉北朝隋唐時期,講解員為我們介紹了新鄉歷史上的名人軼事和新鄉地區精美的佛像雕刻。
如西漢名人陳平,西晉《竹書紀年》在汲郡的發現以及通過介紹獲嘉出土的石碑讓我們了解獲嘉地名的由來。
在《牧野華章》的最后一個展廳——宋元明清時期,講解員依次帶領大家學習了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黃袍加身的地方,明代璐簡王墓以及清代廢除科舉的圣旨等一系列新鄉地區宋元明清的文物以名人軼事。
其中講解員通過提問互動的方式,使大家明白為什么新鄉當地人稱潞簡王墓為潞王墳而不是墓,隨后又介紹了潞簡王的生平,超規格的中原定陵所蘊藏的建筑藝術價值。
在三樓的《館藏精品書畫展中》,講解員為我們介紹了博物館鎮館之寶——商代玉鸮。
這件玉器立體圓雕,高
【第4句】:6厘米,寬
【第3句】:3厘米,厚
【第3句】:5厘米,和田青白玉,油潤壓手,玉質極好,是由籽料琢成;局部有老土紅沁,老土紅沁深淺不一、層次分明。
鸮作站立狀,呈圓雕立狀,勾啄,目字形大眼,眼珠稍突出,雙立耳, 小耳上豎;突胸,雙翼并攏,短尾下垂,足尾處有小十字空;頭頂飾一斜穿體呈圓形孔;胸飾羽毛紋,雙翼、頭背部皆飾云雷紋。
此鸮比婦好墓出土的那件略小,但玉質更優,沁色更美。
這件玉鸮,顯示的是商代王公貴族的權力、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極其珍貴。
講解結束后,學生中間有位老師做了總結,她說,學習歷史就應該多去生活中感受歷史,要從實際出發,要抓住研究歷史的第一手資料,全方位的理解、感受歷史,而絕不僅僅是死記硬背課本上有限的歷史資料,參觀并不是看看而已,要通過講解員的介紹和自己與文物的近距離接觸,對歷史問題有所思,有所得。
是的,這次參觀平原博物院,感觸很多,學了很多。
讓我更進一步的接近歷史,了解歷史,相信在以后的生活和學習中我會更加重視歷史,尊重歷史。
上一篇:紅色中國實踐活動個人感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