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閑來置,忙來用】(諺)平時有空不妨置辦下些器物,到急用時就可從容使用。指凡事預為之備,就不會事到臨頭慌手慌腳。 也作閑了置,忙了用。 閑時準備忙時用。
【第2句】:【專咬硌牙的鐵核桃】(慣)比喻專門整治態度強硬或難對付的。
【第3句】:【茅廁跌倒——屁也沒得放】(歇)指沒有什么話可說。
【第4句】:【坐紅椅子】(慣)舊時科舉考試發的榜最后要用紅筆勾一下,末一名剛好在紅勾之內。比喻成績排在最后一名。
【第5句】:【精明一世,糊涂一時】見“聰明一世,懵懂一時”。
【第6句】:腳踏十字穩,不怕棒槌滾。
【第7句】:【森羅殿】指主管地獄的閻羅王所處的寶殿,又名森羅寶殿。《歷代神仙通鑒》卷十五稱十殿閻王為“十殿森羅慈王”。如《古今小說·鬧陰司司馬貌斷獄》:“玉帝準奏,即差金星奉旨,到陰司森羅殿,命閻君即勾司馬貌到來,權借王位與坐。”又如《儒林外史》第二八回:“閻王要蓋‘森羅寶殿’,這四個字的匾,少不的是請我寫,至少也得送我一萬兩銀子。”(李明權)
【第8句】:自謙則人愈服,自夸則人必疑
【第9句】:【湖區出好谷,山區出好屋】(諺)湖區澆灌方便,稻谷就長得好;山區木材豐富,房屋就蓋得好。指哪方面的資源厚實,哪方面就得天獨厚。
【第10句】:又如老舍《茶館》第二幕:“可是呀,這兵荒馬亂的年月,能有個事兒作,也就得念佛!”
【第11句】:【過橋米線】“過橋米線”是云南著名的地方小吃,現在,它已落戶全國各地。它源自一個傳說的兩個“版本”。 從前有一個讀書人,家里窮,沒地方讀書,便每天到三里以外的一個涼亭里去看書。書生的妻子特別賢惠,每天給他送飯,但每次送到那里飯菜都涼了。于是她想了一個好辦法,在連飯帶菜的米線上,澆了一層熱油湯,利用它來保溫,這樣送去的飯菜就不涼了。因送飯途中必須經過一座橋,人們便把這澆過熱湯油的米線叫做“過橋米線”。 另一版本,是同人同事,不同的是以前吃米線是就著菜吃,像吃米飯一樣。一次,妻子提著送飯籃子過橋時,不小心腳下拌了一下,將菜湯撒到米線中。送到后書生干脆把剩下的半碗菜湯也倒進米線中,不料吃起來味道更好了。從此,米線的吃法變成了在米線上澆上做好的菜鹵,連米線帶湯一塊吃,十分好吃。因此法得于橋上,故稱“過橋米線”。
【第12句】:【賊咬一口,入骨三分】(諺)指受到惡人誣陷的人,往往含冤受屈,難以洗清。
【第13句】:供養多有一定的儀軌。也指供養“三寶”的供具。如晉《法顯傳》:“阿育王出世,欲破此塔,龍便現身,持王入其宮巾,觀諸供養具。”供具主要有香、花、燈、果、纓珞、幢幡等。后亦用供養泛指供奉神靈、亡靈等。如《水滸傳》第一回:“前迎后引,接至三清殿上,請將詔書,居中供養著。”又如《水滸傳》第六十回:“把那枝誓箭,就供養在靈前。”又指供給生活用度,如《京本通俗小說·菩薩蠻》:“先前他許供養你一家,有甚表記為證!”
【第14句】:沒錢時挨餓,有錢時耀闊。
【第15句】:【好貨不怕行家瞧】(諺)行家是最識貨的。只要貨好,就不怕行家反復驗看。指優質貨物不會在行家眼中降低了品位。
【第16句】:【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諺)指只有經過相互比較,才能看出優劣,找出差距。
【第17句】:【忍辱】梵語ksanti,音譯“羼提”,意即“忍辱”。是大乘菩薩所修“六度”之一。所謂“六度”(又名六波羅密),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和智慧。這在佛經中是屢見不鮮的。如《維摩詰經·佛國品》說:“忍辱是菩薩凈土。”《法華經·序品》說:“見佛子住忍辱力,增上慢人惡罵捶打,皆悉能忍,以求佛道。”這就是說,修忍辱的人,能夠忍受外來的一切侮辱和惱害而不生嗔恚之心,真正能做到像《大集經》中所說的“忍辱如大地”,能承受一切。俗話說:“逆來順受”(語見《永樂大典戲文三種·張協狀元》十二),也就是這個意思。對出家修行者來說,不論是大乘還是小乘,修“忍辱”是極其重要的。因為大小乘修持者的目的是了生死,成佛果。要達到此目的,就必須斷煩惱。如果修行者對于外來逆境不能忍受,就必然產生煩惱。這就沒有了生死、成佛果的希望。所以忍辱,關系到他一生修持的成敗。今引申為有事業心的人,若遇到意外挫折、打擊和困難而不能忍受,則將一事無成。孔子曾曰:“小不忍則亂大謀“(見《論語·衛靈公》)。忍辱一詞在《三國志·吳志·陸遜傳》中引申為“忍辱負重”,形容一個人忍受屈辱并承擔重任。(無名氏)
【第18句】:【紅花雖好,也仗綠葉襯映】(諺)紅艷艷的花朵再好,離開綠葉從旁襯映,也顯不出它的光彩。比喻一個主要人物有大作為,總離不開得力人才相幫。 也作紅花要有綠葉配。 好花需綠葉扶持。
【第19句】:【竹籃打水一場空】 釋義:比喻愿望落空,一無所獲。“打水”又作“提水”。 例句:這主席團落在好人手里,人們分房分地,有好日子過了。要是落在壞人手里,竹籃打水一場空啊!
【第20句】:【一人拼命,萬夫難當】(諺)一個人舍命地沖殺,再多的人也難以抵擋。指人要是拼命戰斗,就會產生無窮的威力。 也作一人敢死,萬夫難敵。 一人不怕死,萬夫莫近身。
【第21句】:【家無生活計,不怕斗量金】(諺)生活計:謀生的打算和門路。斗量金:用斗來量金銀,極言金銀之多。 指家存的錢財再多,也比不上有個長遠可靠的謀生之計妊。 也作“家無營活計,不怕斗量金”。
【第22句】:指東話西亦作“指東畫西”。禪宗謂說話東拉西扯,不能一言道破。《五燈會元·黃龍南禪師法嗣·隆慶慶閑禪師》:“不用指東畫西,實地道將一句來。”《聯燈會要·道閑禪師》:“莫只這邊那邊遵得些語句,到處插語,指東畫西,舉古舉今。”后世常用來形容說話不著邊際,不落實處。明代徐渭《漁陽三弄》:“狂生,我教你打鼓,你怎么指東話西,將人比畜。”《醒世恒言·大樹坡義虎送親》:“張梢指東話西,只望單氏倦而思返,豈知他定要丈夫的骨肉,方才指實。”
【第23句】:【心地】以大地來比喻心,謂心如大地,能產生世間、出世間和善惡等法。《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八:“三界之中以心為主,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究竟沉淪。眾生之心猶如大地,五谷五果從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惡五趣,有學無學,獨覺、菩薩及于如來,以此因緣,三界唯心,心名為地。”又《大日經疏》卷三:“如世人舉趾動足皆依于地,菩薩亦如是依心起行,故名此心為地。”總之,心地有三義:一是心萬法之本,能生諸法。二是修行者依心而修行。三是身口意三業中,心業最勝。后宋儒也指心性存養為心地,《朱子語類輯略·持守》:“自古圣賢皆以心地為本。”今用以表示多種意義:一、指人的用心、存心或居心,如“心地善良”、“心地坦白”、“心地單純”等。二、指心胸、器量,如“心地狹窄”、“心地寬闊”等。“心田”與“心地”相類似。如《五燈會元·溈山靈佑禪師》:“今時人但直下體取不會底,正是汝心,正是汝佛。若向外得一知一解,將為禪道,且沒交涉。名運糞入,不名運糞出,污汝心田,所以道‘不是道’。”又如南朝梁·簡文帝《上大法頌表》:“澤雨無偏,心田受潤。”后見于詩文中運用,如唐·白居易《狂吟》:“性海澄渟平少浪,心田灑掃凈無塵。”(禹振聲)
【第24句】:【窮嫌富不愛】(慣)形容東西沒有價值,誰都不喜歡。 也作“窮嫌富不要”。
【第25句】:其他宗教教義也多包含利他的內容。近代西方倫理學家孔德創“利他主義”,認為道德的原則就是使利己的沖動從屬于利他。
【第26句】:【沒病攬傷寒】(慣)攬:拉到自己身上來。傷寒:一種急性腸道傳染病。指沒病找病。比喻沒事找事,自討苦吃。
【第27句】:流通《最勝王經》卷三:“安穩豐樂,正法流通。”比喻佛法的傳播暢通無阻。《十地義記》卷一:“傳布名流,無壅日通。”多指傳布教法,使其流暢而無阻塞。佛經巾最后一部分稱“流通分”,寺院中出售佛教用品的處所稱“法物流通處”。俗語中亦以指在商品經濟條件下社會再生產過程的一個環節。
【第28句】:【狐貍尾巴露出來了】(慣)民間故事說,狐貍修煉成精后,能變為人形,但尾巴卻變不了,常常會露出來。比喻露出了本來面目或暴露了事情真相。
【第29句】:勤奮和智慧是雙胞胎,懶惰和愚蠢是親兄弟
【第30句】:【好馬不吃回頭草】(諺)比喻有志氣的人一旦認定了方向,便一意向前,絕不中途反悔,走回頭路。 也作好馬不吃回頭草,好漢不買后悔藥。 好漢不走回頭路,好馬不吃回頭草。
【第31句】:【官不差病人】(諺)差:差遣。官府不派有病的人做事。指病人理當得到照顧。
【第32句】:諦聽謂一心聽取,思維義理。真實不虛謂之“諦”,佛教有“真諦”、“俗諦”、“空諦”、“假諦”、“二諦”、“四諦”諸說。佛菩薩說法時,常對聽眾說:“諦聽諦聽,善思惟之。”如《楞嚴經》卷二:“汝應諦聽,今當示汝。”俗語中用此間,謂仔細聆聽。如唐代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和微之》詩:“當時乍見驚心目,凝視諦聽殊未足。”又如曹禺《日出》第一幕:“這大客廳里聽見陳奶媽邁步進來,放聲說話,思懿連忙諦聽。”《西游記》第五八回中,提到地藏菩薩有個神獸,名喚“諦聽”。諦聽“若伏在地下,一霎時,將四大部洲、山川社稷、洞天福地之間,贏蟲,鱗蟲、毛蟲、羽蟲、昆蟲、天仙、地仙、神仙、人仙、鬼仙,可以照鑒善惡、察聽賢愚”。
【第33句】:【酒怕牛肉飯怕魚】(諺)指最好的下酒菜是牛肉,最好的就飯菜是魚肉。
【第34句】:【一人一把土,堆起萬丈山】(諺)一個人掬起一把土,就能堆起一座高山。指積零就能成整,積少就能成多。也指一項大事業,要靠眾人協力才能成功。
【第35句】:打問訊“問訊”義稱“打問訊”,是佛教徒相見時的禮儀。其法:正身,彎腰,當胸合十,向對方問安。宋代道誠《釋氏要覽》引《善見律》:“比丘到佛所問訊云:少病少惱,安樂行否?”戒律巾規定,相見致敬時應問安,“不得如啞羊”,一言不發,故稱“問訊”。例如《水滸傳》第三回:“智真長老打了問訊,說道:‘施主遠出不易。”’打坐原是僧道修行坐禪的一種方法。即將雙腿按一定姿勢坐好,而雙手結印,放在一定的位置上。參見“趺坐”。宋代文天祥《遣興》詩之二:“莫笑道人空打坐,英雄收劍便神仙。”元楊暹《西游記·語餞西行》:“京師大旱,結壇場祈雨,玄奘打坐片時,大雨三日。”近代文學作品也有引用此詞,如李廣田《山之子》:“且隨處是小橋流水……雞鳴犬吠,人語相聞,山家婦女多做著針織,在楊樹下打坐。”
【第36句】:【吐了舍不得,咽了怕撐著】(慣)比喻做事遲疑,拿不定主意。
【第37句】:【吃藥不瞞郎中】(諺)郎中:醫生。指求醫治病,必須訴以真情,不得隱瞞病情。比喻請求別人辦事,必須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說清楚,不可造假。
【第38句】:【閻王催命不催食】(諺)即使是閻王來討命,也得讓人把飯吃飽。指吃飯是人生的頭號大事,任何事都不能阻止人吃飯。 也作“閻王催命不催糧”。
【第39句】:聚沙成塔把細沙聚成寶塔,也作“積沙成塔”。語本《法華經·方便品》:“乃至童子戲,聚沙為佛塔。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這段偈子的意思是:甚至于小孩子做游戲,也能聚沙為佛塔。像這樣的各種與佛結下善緣的人都已注定將來成就佛果。后比喻積少成多,常與“集腋成裘”合用。例:要懂得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道理,注意節約一滴水、一度電、一滴油。
【第40句】:書是昨天的記載,今天的鏡子,明天的見證
【第41句】:【口吐蓮花】“蓮花”是佛教的象征,吉祥和清凈的標志。說法微妙,謂之“口吐蓮花”,似出于唐·張瀛《贈琴棋僧歌》:“我嘗聽師說一法,波上蓮花水中月。”然而,其源當上溯至南北朝時的佛圖澄。《晉書·藝術傳·佛圖澄》記載:后趙國主石勒召佛圖澄,試以道術。佛圖澄便“取缽盛水,燒香呪之,須臾缽中生青蓮花,光色曜日”。后用“口吐蓮花”比喻口出妙語,說話有文采。如《醒世恒言·蘇小妹三難新郎》:“少游又問訊云:‘愿小姐身如藥樹,百病不生’小妹一頭走,一頭答應:‘隨道人中吐蓮花,半文無舍。’”也作“口吐珠璣”。如明·謝讜《四喜記·花亭佳偶》:“身呈文彩,口吐珠璣,登云會上廣寒梯,攀龍定涉承明陛。”(李明權)
【第42句】:【家中無鬼萬年安】(諺)家里要是沒有鬼怪作祟,就會長久地平安無事。指家庭出了邪佞,就會衰敗。
【第43句】:有志者,自有千方百計;無志者,只有千難萬難
【第44句】:【為人不當差,當差不自在】(諺)當差:舊時在衙門受人指使跑腿打雜的人。指做人不可當差,當差的人由人擺布,身不由己。 也作為人別當差,當差不自在。 為人莫當差,當差不自在。
【第45句】:【遠觀不如近睹】(諺)指遠距離觀望不如近處觀察認識得更全面。
【第46句】:【青梅竹馬,兩小無猜】這一詞語一般是指夫妻從小一起長大,恩愛有加。典出李白《長干行》。 大詩人李白喜游覽,唐開寶十四年,28歲的李白第二次來到南京。一天,他同朋友在長干橋一帶游覽,突然聽到一曲委婉幽怨的西曲歌,他被深深地感動了。一代詩仙,幽情迸發,揮筆而就《長干行》: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千里,兩小無嫌猜……《長干行》是樂府詩,寫的是一個居住在南京長干里的年輕女子,思念在遠方做生意的丈夫的離愁別緒,情感真切,表達細膩。特別是詩的前六句描寫的意境非常好,清純無瑕的童年記憶,親密無間的戲耍場景,仿佛就在眼前,讓人回味悠長,妙不可言。青梅、竹馬既是兒時的玩物,又是純真童趣升華的媒介,為未來的愛情做好鋪墊。 “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典出詩仙之手,既浪漫,又真切。
【第47句】:【人前只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見“逢人且說三分話”。
【第48句】:石油里面有金子,人民里面有圣人。
【第49句】:【牙齒還有和舌頭相碰的時候】(諺)比喻在一起生活的人,關系再親密,也不免有時要發生沖突。 也作牙跟舌頭還有不和的時候。 牙齒跟舌頭那樣親,有時也會咬到。 牙齒有時也會嚼痛舌頭。
【第50句】:【豆腐拌成了肉價錢】(慣)比喻由于某種原因,本來不值錢的東西成本提高,價格大幅提升。
【第51句】:【大家閨女小家妻】(諺)要想娶有教養、有見識的女子為妻,應選大家閨秀;要講勤勞、講儉樸,還數小戶女子。指娶妻要講究門當戶對。
【第52句】: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
【第53句】:【江河橫流憑魚躍,天空地闊任鳥飛】 釋義:比喻不受任何限制,到處都可以施展自己的本領,發揮自己的才能。 例句:你們現在走有去處,路有奔頭兒,江河橫流憑魚躍,天空地闊任鳥飛,只要一步一步向前走,總可以做一點事情,好男兒志在四方嘛。
【第54句】:【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諺)山再高,總有人走的路;水再深,總有渡人的船。指上山有山路,渡水有水路,世上沒有人走不通的路。
【第55句】:【明人不做暗事】(諺)明人:光明磊落的人。暗事:背地里做的見不得人的事。指明人做事正大光明,絕不鬼鬼祟祟,搞陰謀詭計。 也作明人無暗事。 明人不做暗事,好漢不使暗拳。
【第56句】:如宋代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范蠡霸越之后,脫屣富貴,扁舟五湖,可渭一塵不染矣。”又如《兒女英雄傳》第九回:“聽起來,老人家又是位一塵不染,兩袖皆空的。”“塵”即“塵境”,包括眼所對的色、鼻所對的香、耳所對的聲、舌所對的味等,即色、香、聲、味、觸、法,統稱“六塵”。“六根”與“六塵”相對接觸,會引發許多迷妄與煩惱,佛家稱為“塵勞”。(參見“塵勞”條。)《普曜經·論降神品》云:“聞大法聲,消除一切塵勞之難。”修道的人不被六塵所沾染,即為“一塵不染”。
【第57句】:【一寸光陰一寸金】(諺)光陰:時光。光陰逝去一寸,就像耗去一寸黃金一樣可惜。指時光非常寶貴,必須格外珍惜。 也作“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第58句】:【樹高干丈,葉落歸根】 釋義:比喻人最終總希望回到故鄉;也比喻事情終究要歸結到某處。“千丈” 又作“干尺”。“葉落”又作“落葉”。 例句:兀術道:“古人有言:‘樹高干丈,葉落歸根。’卿家若然思念家鄉,某家差人送你回國。”
【第59句】:【愛叫的麻雀不長肉】(諺)比喻輕浮而不務實的人,不會有什么作為。
【第60句】:【半天云中跑馬——露了馬腳】(歇)本指露出馬的腳,轉指暴露出破綻,或泄露了機密。
【第61句】:【白晝老鼠,不敢見人】 釋義:比喻膽小怕人。 例句:金枝嘲弄地說:“當鄉長那陣子倒頂威風,膽子也大,如今卻成了白晝老鼠,不敢見人,連徐文盛都比不上。”
【第62句】:金錢造不出好漢
【第63句】:【晴天打傘——有備無患】(歇)指事先做好準備以防禍患。
【第64句】:得別人信任憑忠誠,攻自己錯誤憑誠實
【第65句】:好事沒人夸也香,壞事沒有人咒也臭
【第66句】:小人記仇,君子感恩。
【第67句】:【十耕蘿卜九耕麻】(諺)指農歷十月宜耕蘿卜地,九月宜耕麻地。
【第68句】:神通廣大“神通”就是變化莫測、自在無礙的作用。隋代慧遠《大乘義章》卷二十解釋道:“神通者,就名彰名。所為神異,目之為神;作用無壅,謂之為通。”通力或從宿業而來,稱為業通;或從后天修得,稱為修通。佛家主張從禪定和智慧中開發神通之力。《大莊嚴經·成正覺品》說:“如來于菩提樹下,初成正果,現佛神通,游戲自在。”《大智度論》卷九四謂:“若菩薩離神通,不能饒益眾生。”可以說,神通的唯一正當目的,就是“饒益眾生”,否則,就是邪因,將受惡果。如提婆達多為求供養之利而學神通,繼而我慢貢高,破壞僧團,毒害佛陀,受到地獄報應,便是一例。佛教把神通分為六種。前五種是:身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和宿命通。“五通”是凡夫可以修得的,不出輪回。佛教最重視第六“漏盡通”,即斷盡煩惱,脫離生死的通力。必須“六通”具足,才算完美,才能普度眾生。后因以“神通廣大”泛指法力無邊、本領超越。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五回:“我總不明白,他為甚么這么神通廣大,怎樣知道是我看的卷?”
【第69句】:【樹高千丈,葉落歸根】(諺)縱然樹長到千百丈高,樹葉總還是要落到樹根下。比喻人不可忘記根本。 多指久居外地的游子,到年老時總想回歸故里。 也作樹高千百丈,葉落要歸根。 樹高干丈葉歸根。 葉落歸根,人老還鄉。
【第70句】:【二一添作五——平分】(歇)二一添作五:珠算口訣,即用二去除十位上的一,得五。指二人平分,各占一半。 也作“二一添作五——一半”。
【第71句】:【跟著龍王吃賀雨】(慣)賀雨:指舊時人們向龍王求雨時擺上的供品。比喻跟著有權有勢的人沾光得好處。
【第72句】:【不會種田看上壟】(諺)壟:田地分界的稍稍高起的小路。不會種田的,看看人家上壟田地如何種,學著樣種就行。泛指自己不會的,就照著別人的樣子做。
【第73句】:看人挑擔不吃力,自己挑擔步步歇。
【第74句】: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第75句】:【管丈母娘叫大嫂子——沒話找話】(歇)指本來無話可說,硬要找些話來說。常含譏諷意味。 也作“見了丈母娘叫大嫂子——沒話搭拉話”。搭拉:方言,閑談,閑扯。
【第76句】:圓滿天臺宗稱為“圓教”,立有圓融、圓滿二義。依天臺宗所說,十界j千一切法,條然具足,稱為“網滿”。《輔行記》卷二之一說:“圓名圓融圓滿義,又圓者全也。”《四教儀》卷一說:“圓以不偏為義。”《華嚴經》卷五五說:“爾時,如來知諸眾生應受化者,而為演說圓滿因緣修多羅。”又說:“顯現自在力,演說圓滿經。”此外,一次佛事、法會順利結束,也稱為“圓滿”。后多用以形容事情完滿無缺,十分美滿。隋煬帝《與釋智頻書》:“功德圓滿,使致荊巫。”《南史·梁武帝紀》:“有神光,圓滿壇上,朱黃白雜色。”《宋史·天竺困傳》:“福壽圓滿,壽命延長。”
【第77句】:墻靠基礎堅,身強靠鍛煉。
【第78句】:如唐代白居易《醉后重贈晦叔》詩:“豈是今投分,多疑宿結緣。”又宋代陸游《湖上》詩:“桃李已忘疇昔分,禽魚猶結后來緣。”
【第79句】:菜沒鹽無味,話沒理無力.
【第80句】:【豇豆一行,綠豆一行】(慣)比喻說話、辦事清楚,有條理。
【第81句】:【乳老鴉笑話豬兒足——原來燈臺不照自】(歇)乳老鴉:小老鴉。 本指小老鴉笑話小豬的足黑,轉指人只看別人的短處,看不見自己的短處。常含譏諷意味。
【第82句】:【哈巴狗帶咕冬鈴,充大牲口】 釋義:諷刺人本事不大,卻裝作有很大本事的樣子。 例句:說你是哈巴狗帶咕冬鈴,充大牲口,你說這是咒你哩。看,八字沒一撇,就哼呀嗨呀,你給誰夸功哩!
【第83句】:【老龜煮不爛,貽禍于枯桑】(慣)南朝宋·劉敬叔《異苑》載:三國時有人獻大龜給孫權,用了一萬車柴也沒煮爛,諸葛恪建議砍下老桑樹來煮,結果一煮就煮爛了。比喻出了事,禍及無辜的人。 也作老龜烹不爛,移禍于枯桑。 老龜烹不爛,移禍在枯桑。
【第84句】:一人修路,萬人安步。
【第85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釋義:比喻好景不長。常用來說明某些事物雖然暫時還繁榮、興旺、強大,但很快就要衰弱沒落下去。 例句:電影《藍色的海灣》中一位老工程師感慨地說:“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第86句】:【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慣)指爭執雙方各說各的理,誰也不服誰。
【第87句】:凈財指來路正當、用于供養佛、法、僧這三寶的錢財。如修寺、建殿、造像、印經、齋僧等:舉兩個例子,唐白居易《繡兩方幀贊序》:“(弘農郡君)舍凈財,繡西方阿彌陀佛像及本國土眷屬一部,奉為故李氏長姊楊夫人滅宿殃,追冥佑也、”此系為造像而舍凈財。又如龔自珍《助刊(圓覺經略疏)愿文》:“佛弟子仁和龔白珍同妻山陰何氏敬舍凈財,助刊《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疏》成。”此系為印經而舍凈財。佛教徒為供養三寶而施舍凈財,是修習布施的重要內容之一,屬于“功德行”。然而,正信的佛教徒不可白恃功德而希冀“人天福報”,而應將此功德回向一切眾生,回向“兩方極樂世界”。
【第88句】:【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見“煩惱皆因強出頭”。
【第89句】:【屙屎的死在糞坑里——臭鬼】(歇)臭:諧“丑”。指相貌丑陋的人。
【第90句】:【鑼齊鼓不齊】(慣)形容行動不一致。
【第91句】:時間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流回
【第92句】:小人記仇,君子長志.
【第93句】:【楚人沐猴而冠】 釋義:沐猴:獼猴。冠:戴上帽子。楚國人給獼猴戴上帽子,使其裝成人樣。 比喻人虛有儀表或地位,并沒有本領。 例句:韓生趨出,顧語他人道:“我聞里諺有言:楚人沐猴而冠,今日果然相驗,才知此言不虛了。”
【第94句】:送親的路短,還鄉的路長
【第95句】:釣魚要忍,拿魚要狠。
【第96句】:【豹死留皮,雁過留聲】 釋義:人應該留下好名聲或留下姓名。 例句:俗話說,豹死留皮,雁過留聲,人一輩子,能像魯班爺那樣,在世上留下幾座懸空寺、趙州橋,為后代景仰,被同行推崇,也算沒白到人世上走一遭。
【第97句】:【有今天沒明天】(慣)1指人年老或病重,將不久于人世。2指生活貧困,今天有吃的,明天的還沒有。 也作“有今日沒明日”。
【第98句】:【言者無心,聽者有意】(慣)指說話的人不是有意的,聽話的人卻動了心。
【第99句】:【恨不得爺娘多生兩只腳】(慣)形容恨自己跑得太慢。 也作“恨爹娘少生了兩條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