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灶老爺上西天——有一句講一句】(歇)灶老爺:灶神,也叫灶君、灶王爺。舊俗每年臘月廿三祭灶神,認為灶王爺此時會上天報告所掌管的人家的情況。指實話實說,毫無保留或隱瞞。 也作灶王爺上西天——有啥說啥。 灶王爺升天——實話實說。
【第2句】:【破表——沒準兒】(歇)本指鐘表走時不準,轉指做事沒有把握,不確定。
【第3句】:【能叫掙死牛,不叫打住車】(諺)在坎坷的坡路上,寧可把牛累死,也不能讓車打住不前進。比喻人寧可心力交瘁,付出生命,也不能使事業中途而廢。
【第4句】:蜂多出王,人多出將。
【第5句】:【財大通神,勢大壓人】(諺)錢財多了,可以買通神仙;權勢大了,可以壓眾。舊指錢多勢大,權錢結合,天大的事也能辦成。
【第6句】:【一窩狐貍不嫌騷】 釋義:騷:同“臊”。狐貍有臊臭味,同一窩狐貍互不討厭臊臭。比喻壞人和壞人混在一起,臭味相投。 例句:“從表面上看來,他們父子們好像不能共事,其實是一窩狐貍不嫌騷,只要利害一致了,互相體諒著一點,還是可以合作的。”
【第7句】:【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這個俗語啟示人們只要目標專注,具備鍥而不舍的精神,沒有翻不過去的山頭,沒有辦不成的事情。 語出宋代祝穆的《方輿勝覽·眉州·磨針溪》:“世傳李白讀書象耳山中,學業未成,即棄去,過是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日:‘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 唐朝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讀書。一天,乘老師不在屋,悄悄溜出門去玩兒。他來到山下小河邊,見一位老婆婆,在石頭上磨一根鐵棒。李白很納悶,上前問:“老婆婆,你磨鐵棒做什么?”老婆婆說:“我要把它磨成針。”李白吃驚地問:“哎呀!鐵棒這么粗,怎么能磨成針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說:“只要天天磨,鐵棒總能越磨越細,還怕磨不成針嗎?”聰明的李白聽后,想到自己,心中慚愧,轉身跑回到了書屋,從此,他牢記“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道理,發奮讀書,成就了詩仙之名。
【第8句】:【開天窗】(慣)1比喻利用職權克扣錢財。2比喻抽去已排好的文章,使報紙的版面上留下成塊的空白。
【第9句】:怒畫竹,喜畫蘭,不喜不怒畫牡丹。
【第10句】:【喝慣了的水,說慣了的嘴】(慣)比喻人太愛說話,管不住自己的嘴。
【第11句】:【威武不能屈】 釋義:在權勢殘武力的脅迫下也不屈服。形容人堅貞剛強。 例句:現在證明,你的論斷是完全正確的。他真是威武不能屈,頂天立地的大丈夫!
【第12句】:【登龍門】“登龍門”一詞,比喻得到權威人士的引進或提拔而抬高身價,增長聲譽;又比喻舊時科舉考試,殿試得中。 一般辭書都認為,“登龍門”一詞出自宋代《太平廣記》,相傳,黃河流經陜西、山西交界的龍門山時,水流湍急,每年春季,有大批鯉魚從江海游來,跳躍龍門。一年之中,登上龍門的魚只是少數,而魚一登龍門,魚就變成了龍。那些登不上龍門的魚只能仍然做魚。 但《太平廣記》成書于宋代,而早在漢、唐就有了“登龍門”之說。 在漢代魚躍龍門的傳說與宋代不同的是,宋代是鯉魚,而漢代是鮪魚。 高誘注《淮南子》說:“鮪,大魚,長丈余。仲春二月,從西河上,得過龍門,便為龍。”《漢書》李奇注云:“鮪出鞏縣穴中,三月溯河上,能渡龍門之浪,則得龍矣。”由此可見,“登龍門”一詞的淵源,可追溯到漢代。 但把“登龍門”比喻殿試得中,則是在唐代,唐封演《封氏聞見錄》卷三《貢舉》日:“故當代以進士登科為登龍門。”
【第13句】:【徐庶入曹營——一語不發】(歇)徐庶:字元直,東漢末潁川(治今河南禹縣)人,先為劉備的謀士,后被曹操騙入曹營,發誓終身不為曹操出謀獻計,指一句話也不說。 也指不替人出謀劃策。 也作“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
【第14句】:【僧不僧,俗不俗】(慣)俗:俗人,一般人。既不像和尚,也不像俗人。形容不倫不類,不像個樣子。
【第15句】:【筵席】“筵”和“席”是我國古代鋪在地上的兩種坐具。《禮記,樂記》有云:“鋪筵席,陳尊俎,列籩豆。” “筵”是竹或草制的坐墊。“席”也是草或竹篾等編織而成的坐墊。唐代的賈公彥說:“凡敷(鋪)席之法,初在地者一重即謂之筵,重在上者謂之席。”可見鋪陳的順序是:先鋪筵在地上,再鋪席在筵上。筵比席略長,上下兩層合起來,便是筵席。 正因為古人席地而坐,飲食宴會都在席上,故而引申出“酒席、酒筵”等詞來,到后來,“筵席”作為成桌酒菜的代稱。
【第16句】:【傷風的鼻涕——甩啦】(歇)指扔了,拋棄了。
【第17句】:【喝洋墨水】(慣)比喻上過大學或出國留過學。
【第18句】:【不知道哪塊云彩有雨】 釋義:比喻情況不好判斷。 例句:“我警告你,小王,你有時太快嘴利舌,你知道會闖出多大禍!我看你還是不了解咱們的處境。我們誰都得應付,誰都得伺候,你知道哪爐香燒不到就出事呀!你不知道哪塊云彩有雨啊!唉唉……”
【第19句】:【往傷口上撒鹽】(慣)比喻對遭受痛苦和不幸的人惡意傷害,使其更加痛苦。
【第20句】:【吃虱子,留大腿】 釋義:比喻過分吝嗇。 例句:原來李克用是吃虱子留大腿的人。因見白娘子容貌,設此一計,大排筵席。
【第21句】:【創業百年,敗家一天】(諺)開創業績得持續一輩子,敗壞家業只需極短的時間。指創業是艱難而長久的,敗業卻極其容易而又迅速。
【第22句】:【峨眉山上活猴,看精的你】 釋義:形容人十分聰明、機靈。 例句:元英說:“觀音堂大殿椽頭上,不就畫的是夜蝙蝠。”保他娘說:“真是峨眉山上活猴,看精的你。”
【第23句】:【欺眾不欺一】(諺)指寧在眾人身上分獲薄利,不在一人身上謀取暴利。舊時商販常語。
【第24句】:【要得驚人藝,須下苦功夫】(諺)指要想使自己的技藝達到驚人的高度,就必須下一般人下不了的苦功夫才行。 也作“要練驚人藝,須下苦功夫”。
【第25句】:【光禿禿的樹杈留不住鳥】(諺)比喻沒有吸引人的物質條件與良好的環境,就留不住人才。
【第26句】:【鋸了嘴的葫蘆】 釋義:葫蘆本不響,鋸了“嘴”就更不會響了。比喻說不出話或無話可說。 例句:至于他爺爺及方必開兩個,到了此時,都變成“鋸了嘴的葫蘆”,只有執壺斟酒,舉箸讓菜,并無可以插得嘴的地方,所以也只好默默無言。
【第27句】:【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諺)即便是聰明而富有遠見的人,千百次的出謀決策,也總有一次失誤。指人智謀再高,也不可能一點失誤都沒有。 也作智者干慮,難免一失。 智者干智,尚有一失。
【第28句】:【走了和尚丟了廟】(慣)比喻兩頭落空。
【第29句】:【把死人說活】(慣)形容人特別能說會道。 也作把死人說活,把活人說死。 把木頭人說活。
【第30句】:【說大話不怕風大閃了舌頭】(慣)譏諷人吹牛皮、說大話毫無顧忌。
【第31句】:【君子報仇,直待三年;小人報仇,只在眼前】(諺)指君子報仇要深思熟慮等待時機,小人報仇往往會操之過急。
【第32句】:打鐵的要自己把鉗,種地的要自己下田.
【第33句】:【冬天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諺)冬天能連下三場好雪,來年的麥子必定大豐收。指麥子能不能豐收,冬雪是很關鍵的。
【第34句】:【水流萬轉,終歸大海】 釋義:比喻遲早歸到某處去或要走某一條路。 例句:這條江,水流萬轉,終歸大海。你看,這條江浩浩蕩蕩,但它是由上百條河,上千條溪澗,上萬孔山泉匯流成的!
【第35句】:【老伴】“老伴”這個稱呼,現在一般用于老年夫婦之間,在城市這種稱呼比較普遍,在鄉下還有不知其意的。本人就曾遇到一個民工,我說自己的老伴如何如何,它不知所云。 “老伴”原是太子對老太監的稱呼。明朝憲宗皇帝朱見深冊立九歲的兒子為太子,派在宮中服役多年的太監覃吉做典璽局的郎官,專門照管太子的生活和學業。覃吉為人正派,忠于職守,太子極為尊敬和愛護他,稱他作“老伴”。后來,“老伴”才轉化為老夫老妻之間的稱呼。
【第36句】:【丑人多作怪,黑饃多就菜】見“黑饃多包菜,丑人多作怪”。
【第37句】:【只有不快的斧,沒有劈不開的柴】 釋義:只有沒本領的人,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例句:“難是難,可世上只有不快的斧,沒有劈不開的柴。”
【第38句】:【拿著金碗銀筷子,就是吃不成飯】 釋義:比喻好條件未能利用,得不到好處,仍舊受窮。 例句:弄得現在,咱合作社搞副業這樣好的條件,要人有人,要牲口有牲口,要本錢有本錢,結果呢,卻拿著金碗銀筷子,就是吃不成飯。
【第39句】:馬到灘,不加鞭。
【第40句】:【千人所指,無病而死】(諺)千人:眾人。指:指斥。受到眾人指斥的人,即使沒病也會死去。指眾人指斥,是最嚴厲的懲罰。 也作千人所指,無病自死。 干夫所指,無疾而死。
【第41句】:【三尸神暴跳,七竅內生煙】(慣)三尸神:又叫三尸,道家稱能在人體內作祟的一種神靈。七竅:指眼、鼻、口、耳。形容十分暴怒、著急、生氣。 也作三尸神暴躁,七竅內生煙。 三尸暴跳,七竅生煙。
【第42句】:【兩手攥空拳】(慣)指手里什么都沒有。 也作“兩手握空拳”。
【第43句】:【癩蛤蟆躲端午,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 釋義:端午:我國傳統節日,農歷五月初五,舊時有在這天早上逮癩蛤蟆做藥的習俗。比喻遲早逃脫不了。 例句:癩蛤蟆躲端午,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砸了你們的骨頭熬成油,也得清賬。
【第44句】:【寧吃開心粥,不吃皺眉飯】(諺)寧可心情舒暢地喝稀粥充饑,也不要受著窩囊氣去吃飽飯。指寧肯自由自在地過苦日子,也不要在壓制中謀求溫飽。 也作寧喝舒心的粥,不吃皺眉的飯。 寧吃開眉粥,不吃愁眉飯。
【第45句】:【糊涂蟲】“糊涂蟲”喻指那些不明事理,對事情的認識模糊或混亂的人。 它源自古代的一個傳說。據說從前有個縣官,審判案子不明是非,老百姓都很怨恨他,把他叫做糊涂蟲,并且作了打油詩來諷到他。縣官不知道這是諷刺自己,反而下令捉拿糊涂蟲,而且下令務必在三日之內捉到三個糊涂蟲,少一個也不行。公差們發現一個頭頂包袱、騎在馬背上的人,感到很奇怪,就問:“你為什么不把包袱放在馬身上?”那人回答說:“我擔心馬馱得太重,頂在我頭上,可以節省馬力。”公差一聽這話,就說:“這個人可以算一個糊涂蟲了,帶他去見官!”公差們走到城門口,見一個手拿竹竿的人想進城,豎著拿城門太低,橫著拿誠門太窄,就是進不去。公差只好先拿他們兩個去交差。縣官聽了公差的報告,對拿竹竿的說“你為什么不把竹竿鋸成兩截拿進城來?”公差們一聽,說:“報告老爺,第三個糊涂蟲查到了。”縣官忙問:“是誰,快給我拿來!”公差們說:“等下一任縣太爺來了,我們就把他抓起來。” “糊涂蟲”縣官能當下去,清醒的鄭板橋卻當不下去,難怪鄭板橋說“難得糊涂”。
【第46句】:寧給好漢拉馬,不給懶漢作爺。
【第47句】:【給空頭支票】見“開空頭支票”。
【第48句】:【一會兒風,一會兒雨】 (一會兒陰,一會兒陽)釋義:比喻情況或人的態度變化無常,無法捉摸。 例句:你們爺倆一會兒風,一會兒雨,把我弄得五迷轉向,也摸不準你們準脈窩了。 他這個人真是猜不透:一會兒陰,一會兒陽,多可怕呀,千萬得小心他一點兒…——
【第49句】:【挨悶棍】(慣)悶棍:在人毫無防備的情況下,狠狠打出的一棍。比喻突然遭到沉重打擊。 也作“挨悶棒”。
【第50句】:【饅頭】“饅頭”是中國人的主食,特別是中原地區和北方。現在商品流通快捷方便,南方人也吃饅頭,北方人照吃大米。 中國人吃饅頭的歷史,至少可追溯到戰國,《事物紺珠》記載“秦昭王作蒸餅”。蕭子顯在《齊書》中記載,朝廷規定太廟祭祀時用“面起餅”,即“人酵面中,令松松然也”。可見“發面”古已有之。有了發酵的面起餅,不愁沒有饅頭。 但饅頭的來歷卻出自《三國演義》。諸葛亮平蠻回到瀘水,忽然陰云布合,狂風驟起,兵不能渡,回報孔明。孔明問孟獲,獲日:“瀘水原有猖神為禍,用七七四十九顆人頭并黑牛白羊祭之,自然風平浪靜,境內豐熟。”孔明日:“我今班師,安可妄殺?吾有主意。”遂命行廚宰殺牛羊,和面為劑,塑成人頭,眉目皆具,內以牛羊肉代之,為言“饅頭”奠瀘水,岸上孔明祭之。 祭罷,云收霧卷,波浪平息,軍獲渡焉。后明人郎英《七修類稿》記:“饅頭本名蠻頭,蠻地以人頭祭神,諸葛之征孟獲,命以面包肉為人頭以祭,謂之‘蠻頭’,今訛而為饅頭也。” 至清代,饅頭的叫法發生了變化。北方把沒有餡的稱為饅頭,有餡的稱為包子。而南方則把有餡的稱為饅頭,無餡者也叫做“大包子”的。《清稗類鈔》辨饅頭:“饅頭,一日饅首,屑面發酵,蒸熟隆起成圓形者。無餡,食時必以肴佐之。”“南方之所謂饅頭者,亦屑面發酵蒸熟,隆起成圓形,然實為包子。包子者,宋已有之。” 直到現在,饅頭都沒有一個統一的叫法。在北方,對沒有餡的饅頭,有稱作“饃”、“卷子”的。在南方,對有餡的饅頭,也有稱作“面兜子”、“湯包”的。但,“饅頭”之稱南北皆通,而“饃”、“卷子”、“面兜子”、“湯包”都是地方性稱謂。
【第51句】:【抓把柄】(慣)比喻抓住可以對人進行要挾、攻擊的過失、錯誤等。
【第52句】:【把天放在頭上說話】(慣)指說話做事公平公正,不違天理。
【第53句】:【有三家好親戚不算窮人】(諺)親戚在經濟上能相互幫助,有幾家好親戚的幫助,就不會貧窮。指不怕一人一家貧窮,怕的是周圍環境都一樣貧窮。
【第54句】:【中國】中國的英譯名是China,有歷史學家考證,英文china-詞來源于印度梵文“支那”,是我國第一個封建統一王朝——秦的音譯。秦朝統一六國后,威名遠播,周邊國家就根據中文發音來稱呼這個強大的帝國,并按照印歐語系的拼寫方法,將“秦”拼寫成chin,chin后來被附加了一個元音,成了“China”。 還有,把瓷器翻譯為China,則是在China-詞產生之后,“這和中國瓷器的興盛有關。中國素以瓷器揚名世界,八世紀之后瓷器通過絲綢之路和海上運輸遠銷世界,中國被譽為“瓷器王國”,但中國China得名與瓷器無關。
【第55句】:【找個縫下蛆】(慣)比喻找機會干壞事。
【第56句】:走路不怕上高山,撐船不怕過險灘。
【第57句】:【早起三朝當一工】(諺)三個早晨早些起床所干的活,抵得上一整天的工作量。指清晨工作效率高。
【第58句】:【天打五雷轟】 釋義:賭咒發誓要遭到應有的報應。 例句:我們是結拜兄弟,我要是做對不起你的事,那就天打五雷轟。
【第59句】:【嘴是蜜缽子,心是辣椒子】(慣)形容人嘴上說得好聽,內心卻非常毒辣。
【第60句】:爹不識耕田,子不識谷種。
【第61句】:【上命差遣,蓋不由己】(諺)上命:上級的命令。差(chai)遣:派遣。受到上級的派遣,行動由不得自己。指奉命令做事,執行人不擔干系。 也作上命公差,概不由己。 受人差遣,概不由己。
【第62句】:隔行如隔山,隔行不隔理。
【第63句】:【甘拜下風】“甘拜下風”是指自認不如他人,并真心佩服他人。出自《莊子·在宥》:“廣成子南首而臥,黃帝順下風膝行而進,再拜稽首而問。” 后來“順下風而拜”就演變成“甘拜下風”,表示誠信佩服,自認不如對方。 此源來自典籍,莊重嚴肅。但源莊流諧,故事情彩。 西晉時期有個大富豪叫石崇,據說他富可敵國。王愷是晉武帝的舅舅,也是一個富豪。他們倆爭強好勝,經常在一起比誰吏富。因此,兩人經常到處搜羅綺麗的寶物裝飾衣服或車子。 一次,晉武帝踢給王愷一棵高兩尺的珊瑚樹,此樹枝丫或密或疏,形態美麗,簡直是世間少有。王愷如獲至寶,非常得意,認為這次石崇該認輸了。 于是,王愷就帶著這棵罕有的珊瑚樹去見石崇。 石崇看完之后,不動聲色地拿起鐵如意,趁王愷不注意,一下子打在珊瑚樹上,珊瑚樹馬上就碎了。王愷見石崇親手打碎了皇帝賜給自己的寶物,以為石崇是嫉妒自己而毀寶,聲色俱厲地責問石崇打碎天下最好的寶貝怎么辦。 石崇卻不慌不忙,悠然地對王愷說:“你別埋怨,今天我賠你。”石崇說完,就命令仆人去搬家里的珊瑚樹。待石崇把家里的珊瑚樹都搬出來后,王愷驚呆了。別說兩尺高,四尺高的都有,其中光彩奪目的就有六七棵,王愷從來都沒見過。像王愷剛剛拿過來的那樣的還有很多。王愷看后,茫然若失,不得不甘拜下風了。
【第64句】:【打埋伏】(慣)1指隱藏起來,待機行動。2比喻隱瞞一些實際情況。
【第65句】:【事在不疑,卜之何益】(諺)卜:占卜算卦,屬于迷信活動。對所做的事既然深信不疑,又何必去占卜吉兇呢?指占卜算卦毫無必要。
【第66句】:【熬過九九八十一難】 釋義:中國古代著名神話小說《西游記》中說,唐僧去西天取經,經過了八十一難。比喻經受了種種艱苦的磨煉。 例句:自己常覺著好像上西天取經的唐三藏似的,為了要成正果,只好咬著牙;去受罪吃苦,去熬過那九九八十一難。
【第67句】:【有腿沒褲子】(慣)形容人非常窮困。
【第68句】:【聰明一世,糊涂一時】 釋義:聰明人也有糊涂的時候。 例句:錦囊大嬸聰明一世,糊涂一時,還被蒙在鼓里。
【第69句】:【山東出相,山西出將】(諺)山:被山。指古來殽山以東民風尚文,故多出文官;殽山以西民風崇武,故多出武將。 也作“山東宰相山西將”。
【第70句】:【紙糊的燈籠——一戳就破】(歇)用紙糊成的燈籠經不起一戳。 形容人或某種勢力十分虛弱,不堪一擊。 也作“紙扎的燈籠——一戳就破”。
【第71句】:【水果生熟看在皮】 釋義:比喻從外表就能看出事物如何。 例句:古諺語說:“水果生熟看在皮。”金夫人仔細瞧了半晌,更覺得內里有名堂。
【第72句】:【請神容易送神難】(諺)把神請來不難,把神送走卻不容易。比喻請人容易,把人打發走卻很難。 也作“接神容易送神難”。
【第73句】:【喝墨水】(慣)比喻有文化、有知識。 也作“喝墨汁”。
【第74句】:【伯樂一顧,馬價十倍】(諺)伯樂:春秋時秦人,善相馬。指只要伯樂對某一匹馬看上一眼,這馬的價錢就會提高十倍。也借指經威望高的人推薦,其人的地位就會大為改觀。
【第75句】:【樹怕爛根,人怕無志】 釋義:人要是沒有志向,必定一事無成。 例句:樹怕爛根,人怕無志。什么是力量?理想是力量,意志是力量,知識是力量。只要努力,這一切你都能爭取得到。
【第76句】:【不怕不識貨,只怕貨比貨】 釋義:一經比較就能看出人或物的優劣。 例句:“斜對門就是糧食加工廠,哪個省勁,哪個費力,哪個快,哪個慢,一看就清楚了。不怕不識貨,只怕貨比貨。……”
【第77句】:樹老根多,人老識多.
【第78句】:【黃連水里泡苦瓜】 釋義:把苦瓜泡在黃連水里。比喻苦上加苦。 例句:龍北斗嘆息道:“這哪里是你一家的事?來這里的人,哪一個沒有一段苦事,誰不是黃連水里泡苦瓜的?但我不相信世道總是這個樣兒。”
【第79句】:【過河看深淺,走路看高低】(諺)比喻無論做什么事,必須摸清情況,做到心中有數,不要大意了。
【第80句】:【茄子黃瓜一鍋煮】(慣)形容人員很雜,好人壞人混在一起。
【第81句】:【福倒】春節貼“福”字時,許多人喜歡把福字倒著貼,借用“福倒”的諧音—~“福到”。那么,倒貼福字是怎么來的呢?有兩個傳說。 一說源于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攻占南京后,命人在支持和幫助過自己的人家門上貼一“福”字,沒有福字的人家則以暗通元軍統統殺掉。夫人馬皇后知道后決心救下這些無辜的百姓,心生一計,于是傳令全城天明之前都在大門上貼上福字。誰料有戶人家又著急天又黑,慌亂中竟把“福”字給貼倒了。第二天,朱元璋微服上街查看,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一家競把“福”字給貼倒了,朱元璋勃然大怒,命令把這家人滿門抄斬。馬皇后救人救到底,急忙勸道:“這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給貼倒了,這是表示福到了的意思,百姓的福氣是您這位明君給帶來的,您應該高興才是啊!”朱元璋一聽轉怒為喜,傳令放人。一場塌天大禍被馬皇后巧妙化解。人們從此便將“福”字倒貼。 另一說源于清朝。那年春節前夕,恭王府大管家命人將“福”字貼到庫房和王府的大門上,有個家人因不識字,便將大門上的“福”字給貼倒了。 恭親王福晉(夫人)知道后大發雷霆,揚言要狠狠懲治那個家奴。大管家擔心這事要連累自己,慌忙跪在福晉面前說道:“奴才常聽人說恭親王壽高福大造化大,如今福真的到(倒)了,此是吉祥之兆,奴才要賀喜了!”福晉聽了轉怒為喜,厚賞了大管家和那個家奴。這件事從恭王府傳揚出去,北京城里紛紛仿效,后來,倒貼“福”字成了全國的風俗。
【第82句】:【小菜園里的韭菜,你算哪一蔸】 釋義:蔸:量詞,相當于“棵”或“叢”。比喻小人物,根本數不著。 例句:呸!小菜園里的韭菜,你算哪一蔸?敢來教訓我?敢來拉我做壞事?
【第83句】:【有錢難買不賣貨】(諺)別人不賣的貨,有錢也買不到。比喻別人不愿意的事,是強迫不得的。
【第84句】:【事到著急處,就有個出奇處】(諺)事情到了最緊急的關鍵時刻,自會逼出應急的計策來。指人急智生,往往會想出平時連想也不敢想的奇謀妙計來。
【第85句】:【一打三分低】(諺)只要先動手打人,就輸了三分理。指動手打人是輸理的行為。
【第86句】:【的確涼】“的確涼”又叫滌綸,是一種常見的合成纖維。的確涼這么通俗好聽的名字,卻是翻譯過來的,有趣的是,它不是按照普通話的音來翻譯,而是按照廣東方言來音譯的。 原來,美國叫滌綸為“達克綸”,在香港市場上出現以后,人們按廣東話把它音譯為“的確涼”。由于“的確涼”這個名字通俗、好記,便在內地普遍沿用開了。 說來也湊巧,“的確涼”好似意譯。不論從字面上,還是從肉眼直觀上,都有特別涼快的感覺。因為的確涼做的夏裝,白如雪片,薄如蟬翼,所以深受人們的青睞。其實,它并不比其他的夏季衣料涼快。的確涼的特點是彈性好,穿起來挺括,洗后不走樣,結實耐穿。不過,它吸水性差,不吸汗,通氣性不好。
【第87句】:【人有七貧八富】(諺)七貧八富:窮和富反復交叉出現。指人生一世,窮和富沒有定準,富起來又會窮下去,窮下去又會富起來。
【第88句】:一瓶子水不響,半瓶子水亂晃.
【第89句】:【慢櫓搖船捉醉魚】(慣)櫓:人力搖的使船前進的工具,比槳長而大。醉魚:比喻喝醉酒的人。指慢慢地把人灌醉后再下手。也指從容施計,穩步達到目的。
【第90句】:【葫蘆黃瓜要上架,窮人不聽富人話】 釋義:比喻各有各的打算,不聽別人擺布。 例句:人常說,葫蘆黃瓜要上架,窮人不聽富人話。現在紅軍開到了陜西,李寶泰是在心里發慌。
【第91句】:【根深葉茂,本固枝榮】(諺)指樹根扎得深,樹葉才能茂盛;樹根扎得牢,樹枝才能繁榮。比喻有了牢固的基礎,才能有大的成就與發展。 也作“根深才會葉茂”。
【第92句】:【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諺)火焰山:《西游記》中描寫唐僧去西天取經,途經火焰山;孫悟空幾經周折,借來芭蕉扇,扇滅了大火,才得通過。指世上沒有走不通的路,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也作沒有爬不上的山,也沒有過不去的河。 沒有過不去的河,沒有爬不上的山。 沒有爬不到頂的高山,沒有走不到邊的草灘。
【第93句】:【順風找牛,頂風找馬】(諺)大風天里,牛要是走失了,順著風向去找;馬要是走失了,逆著風向去找。 指牛性喜走順風,馬性喜走逆風。
【第94句】:【菜碟子舀水——一眼看穿了底】(歇)形容事情很明顯,一眼就能看清楚。 也作“菜碟子舀水——一眼看到底”。
【第95句】:【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諺)兔子打光,追捕兔子的獵狗就被煮熟吃了;飛鳥射盡,射殺飛鳥的弓箭就擱起不用了;敵國消滅,出生入死的功臣良將就被殺戮了。舊指江山穩固之后,國君就會殘害功臣。
【第96句】:【觀于海者難為水】(諺)比喻見過大世面,小人物或小事情就不會在意。 也作“久經大海難為水”。
【第97句】:生活在人民之中,仿佛睡在幸福的搖籃里。
【第98句】:【敢開高價口,必有識貨人】(諺)賣貨人只要確認手里的貨物是稀有的珍品,就不妨開出天價,顧客中自有慧眼識貨的人。指有奇貨自有識貨人。
【第99句】:【水不激不能破舟,矢不激不能飲羽】(諺)飲羽:飲沒箭身尾部的羽毛,指箭射入很深。水受的阻力不大,就激不起破舟的浪;弓弦的拉力不大,就射不出飲羽的箭。比喻人沒有激勵,就不會有昂揚的斗志。 也作水不激不躍,人不激不奮。 水激則悍,矢激則遠。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