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佛心禪語】不是因為有了領導力才懂得配合,而是因為懂得配合了才有領導力。
【第2句】:【圣經文案】349我們在一切患難中,他就安慰我們,叫我們能用神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林后1:4)
【第3句】:【禪心佛語】水澆下去沒多久,已經垂下去的花,居然全立了起來,而且生機盎然。
【第4句】:【圣經文案】46因此,我的心歡喜,我的靈(原文作“榮耀”)快樂,我的肉身也要安然居住。(詩16:9)
【第5句】:【禪語人生】因為有空的思想所以我們能夠解脫,因為有空的思想所以我們能夠放下,因為有空的思想所以無所執著,因為有空的思想我們能夠進入涅槃。
【第6句】:春雨與春云,資生萬物新。青蒼山點點,碧綠草勻勻。雨霽長空靜,云收一色真。報言修道者,何物更堪陳。——汾陽禪師
【第7句】:【禪心佛語】世界上最大的業力,就是殺生;殺生的業報比什么都重的。互相殺,互相報復,這是世界最悲慘的一件事。
【第8句】:學佛者切莫認為:脫離人間而在天道能求得佛法,其實,離開人間就難有佛法可修,因為佛菩薩都是在人間成就道業。
【第9句】:【佛心禪語】總之,修行本身是一個不斷提升自己,拓展自己的過程,要把修行與日常生活打成一片,需要堅持不懈地努力,修行是無止境的。
【第10句】:憶念便是加持,蒙師友、佛菩薩的憶念,便是蒙師友、佛菩薩的加持。念佛、念法、念僧、念師、念父母、念有德之人,即是接受三寶、師尊、父母的加持。
【第11句】:竹籬茅舍風光好,僧院道房總不如。能言不是真君子,善處方為大丈夫。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涂。花枝葉下猶藏刺,人心怎保不懷毒。
【第12句】:【禪心佛語】為道必須舍棄一切名聞利養,只有心空才不會留下痕跡,只有心空才能融入整體。
【第13句】:如果我們在生活中如果能常常抱存歡喜心,便可以接觸到慈悲心。如果常常修煉慈悲心,便能得超然的靜心。
【第14句】:因果在什么地方修?就在舉心動念之間來修。起一念善,就是種善因,就會有善的果報;起一念惡,就是種惡因,就會有惡的果報。
【第15句】:【禪心佛語】上課聞道要有歡喜心,指導訓話要有接受心,做事擔當要有勇敢心,和人相處要有恭敬心。
【第16句】:會理財何等為守護具足?謂善男子所有錢谷,方便所得,自手執作,如法而得,能極守護,不令王、賊、水、火劫奪、漂沒令失。《雜阿含經》卷四,第91經
【第17句】:【禪心佛語】菩提心是一切大乘佛法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根本就沒有進入大乘法門。
【第18句】:【禪心佛語】情感像河流,當它們泛濫時,會淹沒一切,但當它平靜地流過時,又可使土地肥沃。
【第19句】:【禪語人生】有人說佛教消極,認天認命,其實佛教并非如此,而是最積極的。當一件事情發生,而你沒有辦法處理的時候,最好的方式就是面對它、承受它、解決它、放下它。
【第20句】:古人云:“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從烈火中煅來;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須向薄冰上履過。”
【第21句】:佛陀的“綠色美容法”,已為現代醫學和心理學所證實,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跟身體內部的各器官都有關聯,身體的疾病、心理的變化,都會通過“膚色”反映出來。
【第22句】:【禪語人生】一修人我不計較。二修彼此不比較。三修處事有禮貌。四修見人要微笑。五修吃虧不要緊。六修待人要厚道。七修內心無煩惱。
【第23句】:【盡力做事】多少力量就做多少事,不要心存等待,等待就會事事落空。
【第24句】:名利有代價,看得淡才得解脫最大的榮譽就是沒有榮譽,同樣,最大的名利就是忘記名利。
【第25句】:【禪語人生】我們的心,都是“他”在,而不“自”在;他在就是人雖在,可是心不在。
【第26句】:個人的利益與大眾的利益永遠是一致的,只有把個人的利益與大眾的利益緊密地聯系起來,個人利益才是永久的。
【第27句】:【禪心佛語】九曰勞動樂適度的體力勞動,可使五臟功能得到鍛煉,減緩衰老。實踐證明勞者壽。
【第28句】:【圣經文案】325豈不知你們是神的殿,神的靈住在你們里頭幺?(林前3:16)
【第29句】:【禪語人生】征服你自己勝于打贏千場戰役,那時真正的勝利才會是你的,沒有人可以奪走它,不管是天使還是惡魔,天堂或地獄都無法奪走它。
【第30句】:【佛心禪語】不要因為小小的爭執,遠離了您至親的好友,也不要因為小小的怨恨,忘記了別人的大恩。
【第31句】:【佛心禪語】多少人要離開這個世間都會說出同一句話:「這世界真是「無奈與凄涼」。」
【第32句】:每個人都有其優點和缺點,有其特有的能力、經驗和機會,他是獨一無二的,只有能接納自己,生活才能變得朝氣蓬勃,充滿喜悅。——鄭石巖
【第33句】:【禪心佛語】個人離開社會,不可能得到幸福,正如植物離開土地而被扔到荒漠上不可能生存一樣。
【第34句】:【禪心佛語】放下過去、立足現實、面向未來,這是我們對待命運唯一的積極態度。
【第35句】:【禪語人生】用功太過急迫,覺心中煩躁時,宜萬緣放下,功夫也放下來,休息約半寸香,漸會舒服,然后再提起用功。否則,日積月累,便會變成性躁易怒,甚或發狂著魔。
【第36句】:【禪心佛語】家里的垃圾知道倒,內心的垃圾(貪、嗔、癡)不知「倒」。
【第37句】:【禪心佛語】忍辱修得很好的人,受到別人傷害時,他也能得到一種開心的感覺。
【第38句】:【禪心佛語】人通常覺得別人的東西比自己的好,可是失去之后才發現自己曾經擁有的才是最適合自己的,也是自己最想要的。可是,失去的已經失去,不會再擁有。
【第39句】:【禪心佛語】口中言少,自然禍少;腹中食少,自然病少;心中欲少,自然憂少;身上事少,自然苦少;大悲無淚,大悟無言。緣來要惜,緣盡就放,隨方就圓,無處不自在。
【第40句】:希望人人心懷純誠厚德,培養誠信,用最純真、最誠意、最信實的態度來共創人間凈土。
【第41句】:【禪心佛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改變將來,從現在開始。改變現在,就是改變未來。
【第42句】:拜佛容易敬心難,意不虔誠總是閑,五體虛懸空費力,骷髏磕破也徒然。(明)憨山《費閑歌》
【第43句】:《長阿含經》卷十五,《種德經》道品樓觀,以戒為柱;禪定心城,以戒為郭。(古印度)訶梨跋摩《成實論》卷十四
【第44句】:【禪語人生】我喜歡冬天,因為白晝短暫而黑夜漫長,這樣會有更多的時間來逃避。
【第45句】:等閑行處步步皆如,雖居聲色寧滯有無?一心靡異萬法非殊,休分體用莫擇精粗。臨機不礙應物無拘,是非情盡凡圣皆除。——《大慧普覺禪師宗門武庫》
【第46句】:【禪語人生】由“無常”,可悟緣起緣滅,必能精進;由“無我”,可知性真性實,必得自在。
【第47句】:【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輔車相依,唇亡齒寒。((佐傳·僖公五年》)☆頰骨和齒床互相依靠,嘴唇沒有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
【第48句】:【禪心佛語】放下你的私心你就解脫了,你就會變的有吸引力了,你就會變的偉大了。
【第49句】:【禪心佛語】就算你人緣再好,能在你困難的時候幫助你的還是只有那么寥寥數人。狂歡,不過是一群人的孤單。真正的朋友,是能夠伴你度過寂寞、孤獨以及沉默的那個人。
【第50句】:【佛心禪語】弘一法師在講經說法時曾提到智者大師的一句話:“世間色、聲、香、味常能誑惑一切凡夫,令生愛著。”
【第51句】:【禪語人生】我的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更無情面地解剖我自已。
【第52句】:【禪心佛語】禪悟人生:人生最可憐的是嫉妒。嫉妒是人生最容易碰到的事,而且嫉妒是一種病,患此病的人,一生都不得安寧。
【第53句】:【圣經文案】317凡事都不可虧欠人,惟有彼此相愛,要常以為虧欠,因為愛人的就完全了律法。(羅13:8)
【第54句】:【禪心佛語】碰到什么挫折,我會對自己說:我不過是俗世中的一粒微塵,天大煩惱,一個深呼吸,就什么都沒了。
【第55句】:【禪心佛語】時間過得真快,一下子就老了,一下子就死了,人命在呼吸之間,要有受用,必須靠自己。
【第56句】:【禪心佛語】平民肯種德施惠,便是無位的卿相;仕夫徒貪權市寵,竟成有爵的乞人。
【第57句】:想圓滿慈悲、成就智慧,開展濟世與引導人群的力量,必須先從調和自己的身心做起。
【第58句】:愚人記人惡不記人善,賢人記人善不記人惡。善用心者,可以苦為樂,以禍為福;不善用心者,多由樂得苦,由福得禍。
【第59句】:【禪心佛語】逆境出奇才,百煉成精鋼。苦盡甘來,逆境是甘甜的前奏。順境時顯現惡習,逆境時凸現美德。沒有哪一個聰明人會否認痛苦與憂愁的鍛煉價值。
【第60句】:【禪心佛語】另一面又為未來感到彷徨,我在這兩股力量的拉扯之下,繼續著這樣的生活。亨特·湯普森《朗姆酒日記》。
【第61句】:繩鋸木斷,水滴石穿,學道者須加努力;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得道者一任天機。小處不滲漏,暗處不欺隱,末路不怠荒,才是真正英雄。____菜根譚
【第62句】:修行最主要的目標即是遠我。若能縮小自己、放大心胸、包容一切、尊重別人,別人也一定會尊重你、接受你。
【第63句】:【禪語人生】有幸從此精神抖擻,體態輕盈一路行一路歌,領導、同事、友人親眼見證,無不贊嘆。
【第64句】:【禪心佛語】寧靜:放下過去的煩惱,不擔憂未來,不執著現在,你的內心就會平靜。
【第65句】:【禪心佛語】六和文化:不說人短,不思人過,不念人惡,不揚人錯。希求別人理解自己,那么也要學會擔待別人。給所有的誤解、傷害一些時間,所有的成見都是云煙。
【第66句】:一一塵中有,十方三世法。一一塵中有,無量種佛剎。《華嚴經》卷四十九,普賢行品
【第67句】:【禪心佛語】根據佛的話,人類的解脫全賴個人對真理的自覺,而不是因為他順從神的意旨,行為端正,因此靠神或其他外力的恩典,而得到解脫以為酬傭。
【第68句】:人生幾十年的成就,都是由每一天的言行累積而成。所以,要照顧好每一天的言行。
【第69句】:如六大賊能劫一切人民財寶,是六塵賊亦復如是,能劫一切眾生善財。《大般涅槃經》卷二十三,高貴德王品
【第70句】:人的身軀需要靠營養維持,消耗體力即需補充營養。僧團的修行生活比較靜態,熱能消耗不多,加上食量足夠,日中一食即可保持體內營養的需求。
【第71句】:【禪語人生】只有正確地認識因緣,體證般若定慧,不拘泥于世相,不執滯于人我,才能和諸佛一鼻孔出氣,游心法界,逍遙自在。
【第72句】:時候季秋霜冷,皎潔銀河耿耿。松窗一柱爐煙,頗釋吾家好景。——《法演禪師文案》
【第73句】:【佛心禪語】我和尾關禪師一樣,也常常去參加不知題目的演講,也有惶恐,緊張的時候,我總是想到這句話就釋懷了:“再也不會有比跌跤更糟的事了。”
【第74句】:人的觀念常隨萬緣而浮動,隨身外的境界而遷移,因此,時時無明、常常造業,故名凡夫、眾生。
【第75句】:能夠“事忙而心閑”,盡一己之力,投注于人群福利之道,則忙時不失道心,閑時不迷本性,如此才能達到人生快樂的境界。
【第76句】:【禪語人生】信步流連中,見一位在枯樹下潛心打坐的佛門老者,其入迷之態止住了我的腳步。
【第77句】:今人唯知石中有火,未曾施力擊之,終日指此冷石說火之用,卻只是塊石頭。此是不肯死心做功夫以求正悟,唯記相似語言而說禪者是也。——《天目中峰和尚廣錄》
【第78句】:【禪語人生】有先見之明,是一種智慧。有自知之明,是一種成熟。有知人之明,是一種素養。
【第79句】:【禪語人生】一個人可以失敗多次,只要他還沒有責怪旁人,仍然不是一個失敗者。
【第80句】:天下之苦,莫過有身。饑渴寒熱,嗔恚驚怖,色欲怨禍,皆由于身。夫身者,眾苦之本,禍患之源。——佛陀
【第81句】:【禪語人生】學佛最重要正思惟,我們的念力就是決定業報的因,所以我們要時時觀照自己的念頭,不讓它起業因。
【第82句】:【禪語人生】中國人向來因為不敢正視人生,只好瞞和騙,由此也生出瞞和騙的文藝來,由這文藝,更令中國人更深地陷入瞞和騙的大澤中,甚而至于已經自已不覺得。
【第83句】:佛說:同樣的瓶子,你為什么要裝毒藥呢?同樣的心里,你為什么要充滿著煩惱呢?
【第84句】:菩薩于眾生給施所須,應念其恩。若惡心瞋心不念恩報恩者,犯重垢罪。若懶惰不報,犯輕垢罪。《優婆塞五戒威儀經》
【第85句】:【圣經文案】57因為他的怒氣不過是轉眼之間,他的恩典乃是一生之久。一宿雖然有哭泣,早晨便必歡呼。(詩30:5)
【第86句】:【經典佛語】“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句話還揭示了一個修行的真諦:修行不分早晚,不計過往,只要你覺悟了,開始修行就是。
【第87句】:不從有所得中無所得,不從無所得中無所得。須菩提,有所得、無所得平等,是名無所得。無所得,即是得,以是得,無所得。《摩訶般若經》卷二十三,三慧品
【第88句】:【經典佛語】任勞者必堪任怨,任事者必糟批評.怨言之下有慈忍,批評之中藏金玉.
【第89句】:【禪語人生】贊寧大師設問:“不知有沒有在中華演述的佛教倒傳到西域的情況?”回答是:“有”。
【第90句】:【禪心佛語】若有眾生,出佛身血,譏毀三寶,不敬尊經,亦當墮于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
【第91句】:【禪心佛語】當一個人懷疑自己的時候,他忘了建立自信是一種習慣。【第3句】:當一個人慌張失措的時候,他忘了萬全準備是一種習慣。
【第92句】:【禪語人生】一切現象看似客觀存在,但其現相猶如夢幻一般,顯現而無實有,所以,修行空性并非在平凡現象的世界之外,當我們不再對現象執著時,已經在體驗空性了。
【第93句】:合適的人生位置,既不靠近錢,也不靠近權,而是靠近靈魂;真正的幸福,既不是富貴,也不是凡事都對,而是問心無愧。
【第94句】:現代人世智辯聰、滿口論調,做起事來卻又斤斤計較。多數人只懂理不懂事——所知的道理很多,但碰到人與事時卻又無法調理,這就是凡夫心。
【第95句】:就是這個道理,佛性本來光明像太陽一樣,清凈如明鏡一般,我們如果不能先做一個光明的人,清凈的人,那么,明心見性不是癡人說夢嗎?
【第96句】:【禪心佛語】飄落在塵世的袈裟,染紅了行者的靈魂,多少聚散的因緣,多少生死的輪回,只因那未曾調伏的凡心。
【第97句】:你的敦厚最要緊,敦厚是誠信的綠葉,是信任的花朵,敦厚就是全部。你可以一無所有,但不能失去善良敦厚。
【第98句】:【禪心佛語】他認為道家的老子和儒家的顏回都可以稱得上是東方的圣人。
【第99句】:菩薩千手千眼,凡夫也千手千眼。不同的是,菩薩千眼觀察眾生受苦,而以千手救度出苦;凡夫千眼看人家的不是,千手往自心中抓進煩惱。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