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漢朝,清朝化妝服裝的特點
漢代漢服比較繁瑣、厚重、華美,唐代服裝是從胡服演變而來圓領便于騎射,元朝嗎蒙古人啥樣它也啥樣真不是我鄙視它知道元朝為什么而滅嗎就是不懂變通,清朝還用說嗎馬褂旗袍完了,民國嘛就是中山裝嘛
漢朝時女子的化妝步驟和衣著講究
漢代化妝文化綜述 撰文:李芽 摘要:中國古代化妝文化是文化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它的研究不僅可以使我們更好的了解古人的生活習俗、思想觀念、審美情趣、經濟貿易發展程度,而且可以對當代的戲劇影視人物造型提供科學的參照依據。
漢代在中國化妝史上是一個重要的鋪墊期,其在化妝品的制作與化妝造型兩方面都比之前代取得了質的進步。
可以說,沒有漢代所奠定的物質、觀念與形式美的堅實基礎,也就沒有隨后的中國化妝史上魏晉盛唐的燦爛輝煌。
本文試圖通過對漢代化妝品與化妝造型兩方面的分析,為讀者呈現出漢代化妝文化的基本面貌。
關鍵詞:漢代 化妝品 化妝造型 化妝,做為人們日常生活的習俗,做為文化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
早在新石器時代的文物中,人們就已經發現有在面部涂繪花紋的陶塑人像了,如果說此時的繪面習俗還更多的是反映一種遠古圖騰儀式,而非現代意義上的美化儀容的化妝形式的話,那么在先秦時期,就已經有明確的使用脂、澤、粉、黛來化妝美容的記載了。
但在先秦,由于中原尊禮文化的影響,對人物品德的要求要重于對外貌的修飾,再加上化妝品制作工藝和原料進口的限制,此時的化妝基本上是處于一個以“粉白黛黑”為主流的素妝時代。
而漢代是漢民族形成、漢文化精神確立的朝代,也是結束先秦百家爭鳴,使多元一統的審美觀念形成的時代。
漢初的休養生息與隨后漢武帝的杰出統治,不僅使漢代社會政治安定,各類產品相對豐富,而且在軍事上,打敗了北邊的匈奴,平定了南方的南越,不僅打通陸上的絲綢之路,而且還開辟了南方的海上交通,大大擴展了漢朝的對外貿易往來,這都為化妝品的制作創造了良好的客觀條件。
鉛粉、胭脂、合成香料等化妝用品都是在這時普及的。
在思想文化方面,漢初采取了寬松的政策,在提倡推崇儒家思想的同時,也不排斥其他各家思想,并開始整理、研究文化典籍。
同時,漢文化還吸取了大量楚文化,給北方文化注入了保存在楚文化中的原始巫術、神話中的浪漫主義精神,從而產生了把深沉的理性精神和大膽的浪漫幻想結合在一起的生氣勃勃,恢宏偉美的漢文化。
這種恢宏的漢文化,對漢代的妝容審美觀念也無疑產生了重要影響,并推動了化妝各個方面的長足發展。
使得漢代在中國古代化妝史上成為一個重要的轉折時代,為后世中國化妝史的燦爛輝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一、漢代化妝品綜述 漢代,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與陸上海上絲路的開通,使得化妝品的制作工藝得到長足進展,化妝品的原料也大大豐富。
例如年代為西漢初期的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中,便出土有兩個保存完好的妝奩,其中共放有大大小小九個盛放各種化妝品的小奩。
內中化妝品的質地有粉狀的、油狀的和塊狀的。
[①]其具體配方和用途目前雖然暫時無法考證。
但根據對漢代化妝史的研究,漢代化妝品的品種已經非常全面,脂澤粉黛,一應俱全,基本上涵蓋了化妝品的所有主要門類。
(1)面脂 面脂即涂面潤膚的香膏,也可涂唇。
漢劉熙《釋名·釋首飾》中寫:“脂,砥也。
著面柔滑如砥石也。
”形容臉上涂上面脂之后,則柔滑如細膩平坦的石頭一般。
漢史游《急就篇》“脂”唐顏師古注曰:“脂謂面脂及唇脂,皆以柔滑膩理也。
” (2)澤 澤也稱蘭澤、香澤、芳脂等。
是用以涂發的香膏。
漢劉熙《釋名·釋首飾》曰:“香澤,香入發恒枯悴,以此濡澤之也。
“漢史游《急就篇》“膏澤”唐顏師古注曰:“膏澤者,雜聚取眾芳以膏煎之,乃用涂發使潤澤也。
指以香澤涂發則可使枯悴的頭發變得有光澤。
漢枚乘《七發》:“蒙酒塵,被蘭澤。
”即指此物。
(3)妝粉 妝粉,即妝面用的香粉,有白粉、紅粉之分。
周代,人們就已經知道以粉傅面了,當時用的粉,多半是用米粉制成的。
秦漢時的妝粉除了米粉之外,還發明了鉛粉。
認何新興事物的發明,必然與當時生產技術的發展有關。
秦漢之際,道家煉丹盛行,秦始皇就四處求募“仙丹”,以期長生不老。
燒丹煉丹術的發展,再加上漢時冶煉技術的提高,使鉛粉的發明具備了技術上的條件,并把它作為化妝品流行開來。
漢代張衡《定情賦》中有:“思在面而為鉛華兮,患離神而無光。
”在語言文字中,一個新的詞匯,往往伴隨著新概念或新事物的出現而誕生。
鉛華一詞在漢代文學作品中的使用,決非偶然,當是鉛粉的社會存在的反映。
鉛粉通常以鉛、錫等材料為之,經化學處理后轉化為粉,主要成份為堿式碳酸鉛。
鉛粉的形態有固體及糊狀兩種。
固體者常被加工或瓦當形及銀錠形,稱“瓦粉”或“定(錠)粉”;糊狀者則俗稱“胡(糊)粉”或“水粉”。
漢劉熙《釋名·釋首飾》:“胡粉。
胡,糊也,脂和之如糊,以涂面也。
”因此,有人認為“胡粉”為胡人之粉,是不對的。
鉛粉能使人容貌增輝生色,故又名“鉛華”。
除了白色妝粉外,漢代還有紅色妝粉,用以妝頰。
漢劉熙《釋名·釋首飾》:“赬粉,赬,赤也,染粉使赤,以著頰也。
”《古詩十九首》之二便寫道:“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
” 除了以粉傅面之外,漢代還有爽身之粉,通常制成粉末,加以香料,浴后灑抹于身,有清涼滑爽之效。
多用于夏季。
漢代伶玄《趙飛燕外傳》中便寫有:“后浴五蘊七香湯,踞通香沉水座;……婕妤浴豆蔻湯,傅露華百英粉。
”[②] (4)胭脂 胭脂的歷史非常悠久,對其起始時間,古書記載不一。
《中華古今注》曰:“燕脂蓋起自紂,藍花汁凝作燕脂。
”但宋人高承在《事物紀原》中則稱:“秦始皇宮中,悉紅妝翠眉,此妝之始也。
”從已發掘的考古資料看,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梳妝奩中已有胭脂等化妝品。
此墓主人為當時一位馱候之妻,墓年代大約為漢文帝五年(公元前175年),距秦滅不過四十年時間。
可見,至遲在秦漢之際,婦女已以胭脂妝頰了。
古代制作胭脂的主要原料為紅藍花。
紅藍花亦稱“黃藍”、“紅花”,是從匈奴傳入我國的。
漢代以來,漢匈之間有多次軍事力量的廝殺,如漢武帝三次大規模的反擊,匈奴右部渾邪王率眾四萬人歸附于漢朝;漢宣帝甘露三年呼韓邪單于歸臣于漢朝;光武帝建業廿四年,駐牧于南邊的匈奴日逐王比率眾到王原塞歸附。
再加上官吏與民眾間的交往,都為漢匈兩民族文化習俗的溝通與傳襲開辟了一條廣闊的途徑。
“胭脂”的制作、使用與推廣,也正是在這種大交流、大雜居的歷史背景下,漸漸傳入漢朝宮庭和我國與匈奴接壤的廣大區域的。
宋《嘉祐本草》載:“紅藍色味辛溫,無毒。
堪作胭脂,生梁漢及西域,一名黃藍。
”張華《博物志》載:“‘黃藍’,張騫所得,今滄魏亦種,近世人多種之。
收其花,俟干,以染帛,色鮮于茜,謂之‘真紅’,亦曰‘鮮紅’。
目其草曰‘紅花’。
以染帛之余為燕支。
干草初漬則色黃,故又名黃藍。
”史載漢武帝時,由張騫出使西域時帶回國內,因花來自焉支山,故漢人稱其所制成的紅妝用品為“焉支”。
“焉支”為胡語音譯,后人也有寫作“煙支”、“鮮支”、“燕支”、“燕脂”、“胭脂”的。
在漢代,紅藍花作為一種重要的經濟作物和美容化妝材料已經廣泛地進入了匈奴人的社會生活之中,故霍去病先后攻克焉支、祁連二山后,匈奴人痛惜而歌:“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 除了用紅藍花作胭脂外,在江蘇、海州和湖南長沙早期漢墓出土的物品中,還發現以朱砂作為化妝品盛放在梳妝奩里。
朱砂的主要成份是硫化汞,并含少量氧化鐵、粘土等雜質,可以研磨成粉狀,供面妝之用。
(5)眉黛 即描眉用的石黛。
漢劉熙《釋名·釋首飾》中寫:“黛,代也,滅眉毛去之,以此畫代其處也”。
那么“黛”是什么呢
通俗文云:“染青石謂之點黛。
”這樣看來,黛是一種礦石,漢人叫做“青石”,也稱作“石黛”。
其在礦物學上屬于“石墨”一類。
因其質浮理膩,可施于眉,故后又有“畫眉石”的雅號。
這是中國的天然墨,在沒有發明煙墨之前,男子用它來寫字,女子則用它來畫眉。
石黛用時要放在專門的黛硯上磨碾成粉,然后加水調和,涂到眉毛上。
后來有了加工后的黛塊,可以直接兌水使用。
漢代的黛硯在南北各地的墓葬里常有發現。
在江西南昌西漢墓就出土有青石黛硯,江蘇泰州新莊出土過東漢時代的黛硯,上面還粘有黛跡。
廣西貴縣羅泊灣出土的漢代梳篦盒中,也發現了一已粉化的黑色石黛。
(6)唇脂 漢代劉熙《釋名·釋首飾》一書中也提到唇脂:“唇脂,以丹作之,象唇赤也。
”說明點唇之俗最遲不晚于漢代。
丹是一種紅色的礦物質顏料,也叫朱砂。
但朱砂本身不具粘性,附著力欠佳,如用它敷在唇上,很快就會被口沫溶化,所以古人在朱砂里,又滲入適量的動物脂膏,由此制成的唇脂,既具備了防水的性能,又增添了色彩的光澤,且能防止口唇皸裂,成為一種理想的化妝用品。
唇脂的實物,在江蘇揚州,湖南長沙等地西漢墓葬中都有發現,出土時,還盛放在妝奩之中,盡管在地下埋藏了兩千多年,但色澤依然艷紅奪目。
(7)香料 在妝飾文化中,對香的運用是一個很重要的部分。
自古女子妝品,無不含香。
面脂口脂也稱“香脂”,洗發之露稱為“香澤”,妝面之粉稱為“香粉”,而盛放梳刷鏡篦、胭脂油粉的梳妝奩,又被稱之為“香奩”,香料與化妝品是密不可分的。
香料不僅可以芳香身體,使人未見其面,便可先嗅其香,起到一種妝容服飾所無法達到的神秘、誘人之效。
而且香料還有著驅蚊除穢、鎮靜安神、殺菌消毒等保健的功效。
在馬王堆一號漢墓中就出土了眾多的香料,今天可以辨認出來的有花椒、桂、茅香、高良姜、姜、辛夷、杜衡、藁本、佩蘭等十余種,這些香料分別盛放在草藥袋、香囊、枕頭、妝奩和熏爐中,為我們研究漢代的用香習俗提供了非常寶貴的實物資料。
[③]從一號墓出土香料看,西漢初期貴族所使用的香料都為國產的香草,比較常見,并無名貴香藥。
因為它們是直接采自植物,故稱為天然香料。
這些香草風干后縫于香囊中佩戴尚可,用于焚燒的話,燒出來的煙并不會很香。
而可供焚燒的香料,如乳香、沉香、檀香、郁金香、蘇合香等,多為熱帶產物,不產于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
后世的名貴香料主要靠從西域和南海進口。
漢武帝時期,在通西域、平南越之后,才打通陸上的絲綢之路,開辟了南方的海上交通。
中國這時候才和世界取得較為廣泛的聯系,香料貿易也從這時起才提到日程上來。
[④]隨著香料品種的增多,人們已開始研究各種香料的作用和特點,并利用多種香料的配伍調合制造出特有的香氣,于是出現了“香方”的概念,即指由多種香料依香方調和而成的“合香”。
從天然香料演進到合成香料,這是用香方式的一個重要發展。
東漢時期《漢建寧宮中香》的香方就顯示了東漢的這一用香的進步: 黃熟香四斤、白附子二兩、丁香皮五兩、藿香葉四兩、零陵香四兩、白芷四兩、乳香一兩、檀香四兩、生結香四兩、甘松五兩、茅香一斤、沉香二兩、蘇合油二兩、棗五兩 研為細末,煉蜜和勻,窖月余作丸,或餅爇之。
[⑤] 二、漢代化妝造型綜述 漢代由于化妝品制作技術的成熟與對女性美觀念的轉變,使得妝型大大豐富,是中國古代化妝史從先秦的的素妝時代步入后世的彩妝時代的重要轉折期。
在面妝方面,由于紅藍花的引進,使胭脂的使用日益普及,婦女們一改周時的素妝之風,而開始盛行各式各樣的紅妝。
在眉妝方面,則一掃周代單調的纖纖峨眉妝,而創造出了許多頗為“大氣磅礴”和“以為媚惑”的眉式。
再加上花鈿與面靨的趨于成俗,都顯示出漢代女性對美的一種無拘無束的追求。
而且,自漢以后至魏晉、隋唐,屢屢出現的男子涂脂敷粉的現象,既表明了化妝術的日益普及,也表明了這一時期人們對美的一種寬容之心。
但從審美風格上看,漢代的妝型總體上還是以柔和典雅為美。
(1)漢代面妝 從漢代開始,女子們便不再以周代的素妝為美了,而流行起了“紅妝”,即不僅止乎敷粉,而且還要施朱,即敷搽胭脂。
漢時婦女頰紅,濃者明麗嬌研,淡者幽雅動人。
依敷色深淺,范圍大小,妝制不一,產生出各種妝名。
如“慵來妝”,襯倦慵之美,薄施朱粉,淺畫雙眉,鬢發蓬松而卷曲,給人以慵困,倦怠之感,相傳始于漢武帝時,為武帝之妃趙合德創。
漢伶玄《趙飛燕外傳》:“合德新沐,膏九曲沉水香。
為卷發,號新髻;為薄眉,號遠山黛;施小朱,號慵來妝。
” 再如“紅粉妝”,顧名思義,即以胭脂、紅粉涂染面頰。
漢代《古詩十九首》之二便寫道:“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
”其俗歷代相襲,經久不衰。
(2)漢代眉妝 兩漢時期可以說是上承先秦列國之俗,下開魏晉隋唐之風,開辟了中國畫眉史上的第一個高潮。
漢王朝時,涌現出了很多致力于修眉藝術的帝王與文人。
在西漢以漢武帝為首,《二儀實錄》說他:“令宮人掃八字眉”。
在東漢則以明帝為魁,史稱“明帝宮人,拂青黛蛾眉”。
有了帝王的提倡,普通士庶自然也跟著對女子的妝飾重視起來。
著名的張敞畫眉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個時期。
據《漢書·張敞傳》載:“敞為京兆……又為婦畫眉。
長安中傳張京兆眉嫵。
”與他有隙者向漢宣帝造密,宣帝召見并責問他,張敞答“臣聞閨房之內,夫婦之私,有過于畫眉”,使宣帝很滿意。
從此這就成為流傳久遠的夫妻恩愛典故。
唐代詩人張悅在《樂世詞》中詩云:“自憐京兆雙眉嫵,會待南來五馬留”,就引用了這個舊典。
另一位漢代的大才子司馬相如也是一位“眉癡”,他是漢代古文的“文章魁首”,他的辭賦中有不少為寫眉的名句,偏生他結識的愛人,恰巧又是一個特富眉間天然美的絕世美人。
《西京雜記》說:“司馬相如妻卓文君,眉如遠山,時人效之,畫遠山眉。
”(一本作“卓文君姣好,眉色如望遠山”)。
這正所謂佳人才子,相得益彰了。
后來漢成帝的愛妃趙飛燕,讓她的妹妹趙合德也仿照文君“為薄眉,號遠山黛”。
可見修眉的風氣的確盛行于兩漢。
漢代流行于貴族女子之中的眉妝,除了以上所提到的八字眉、遠山眉和蛾眉之外,當屬長眉最為流行了。
長眉是在蛾眉的基礎上變化而來的,它的特點是纖巧細長。
馬王堆漢墓出土木俑臉上即是長眉入鬢。
除長眉外,漢代婦女也曾畫過闊眉(又稱“廣眉”、“大眉”),據說這種風氣首先出自長安城內,后傳遍各地。
謝承的《后漢書》里就載有:“城中好廣眉,四方畫半額”的俗語,甚至“女幼不能畫眉,狼藉而闊耳”。
在文人作品中也有這類描述。
如司馬相如的《上林賦》:“若夫青琴宓妃之徒……靚妝刻飾……長眉聯娟”。
吳均《與柳惲酬答詩》中的“纖腰曳廣袖,半額畫長蛾”,都是對長眉的描寫。
由此可見,恢宏壯美的漢文化表現在眉妝上也同樣是大氣磅礴。
從廣州郊區漢墓出文物中的女樂形象上便可以看到這種眉式,頗有特色的是兩邊的女樂眉形還不一邊高。
前面提到的八字眉便是在長眉的基礎上進一步演變而來的,因眉頭抬高而眉梢部分壓低,形似“八”字而得名。
湖北云夢西漢墓出土的木俑即作此式。
漢代還流行過一種驚翠眉,但很快被梁冀之妻發明的“愁眉”取代了。
愁眉脫胎于“八”字眉,眉梢上勾,眉形細而曲折,色彩濃重,與自然眉形相差效大,因此需要剃去眉毛,畫上雙眉。
《后漢書·梁冀傳》言:“(冀妻孫)壽色美而善為妖態,作愁眉啼妝、墮馬髻、折腰步,齲齒笑,以為媚惑。
”(這里的啼妝指的是以油膏薄拭目下,如啼泣之狀的一種妝式,流行于東漢時期,是我國古代少有的幾種眼妝之一。
)此舉影響很大,“至桓帝元嘉中,京都婦女作愁眉,啼妝……京都歙然,諸夏皆放(仿)效。
此近服妖也。
”由此還產生了一個新的詞語——“愁蛾”,后世常用以形容女子發愁之態,謂之愁蛾緊鎖。
關于漢代女子妝眉的方法,除了描畫之外,還需要借助工具修飾。
漢劉熙《釋名·釋首飾》:“黛,代也,滅眉毛去之,以此畫代其處也”。
即古人畫眉是先拔去眉毛,然后再描畫上去的。
在馬王堆一號漢墓中的五子漆奩中就發現有一把角質鑷,長
【第17句】:2厘米。
鑷片可以隨意取下和裝上,柄制作精細,并刻有幾何紋飾。
《釋名·釋首飾》中寫:“鑷,攝也,攝取發也。
”《太平御覽》卷七百一十四引《通俗文》:“披剪須發謂之鑷。
”可見,鑷即拔去發須之用。
當然,除了發須,眉毛當也屬此列。
清王初桐《奩史》卷七三引《鄭氏家范》:“婦女不得刀鑷工剃面。
”從側面說明刀和鑷是女子修面的重要工具。
但實際上,古代女子也并不都是先拔去眉再畫之的,只是畫一些特殊造型的眉時,才不得己拔去,和現代人其實是一樣。
東漢時期漢明帝的明德馬皇后端莊秀麗,《東觀漢記》中記載:“她眉不施黛,獨左眉角小缺,補之如粟。
”可見,也有很多女性是崇尚眉型的自然美的。
(3)漢代唇妝 點染朱唇是面妝的又一個重要步驟。
因唇脂的顏色具有較強的覆蓋力,故可改變嘴型。
因此,早在商周時期,中國社會就出現了崇尚婦女唇美的妝唇習俗,如戰國楚宋玉《神女賦》:“眉聯娟以娥揚兮,朱唇的其若丹。
”以贊賞女性之唇色如丹砂,紅潤而鮮明。
中國古代女子點唇的樣式,一般以嬌小濃艷為美,俗稱“櫻桃小口”,漢代即已成俗。
女子在妝粉時常常連嘴唇一起敷成白色,然后以唇脂重新點畫唇形。
唇厚者可以返薄,口大者可以描小。
例如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木俑的點唇形狀便十分像一支倒扣的櫻桃。
(4)漢代面飾 面飾,即粘帖或繪制于面頰上的妝飾,是中國古代女子化妝中很重要的一個門類。
其在先秦時就已有濫觴,至漢代逐漸趨于成俗。
花鈿 花鈿,亦稱面花或花子,是一類可以粘貼在臉面上的薄型飾物,大多以彩色光紙、云母片、昆蟲翅膀、魚骨、魚鰾、絲綢、金箔等為原料,制成圓形、三葉形、菱形、桃形、銅錢形、雙叉形、梅花形、鳥形、雀羽斑形等諸種形狀。
當然,也有直接畫于臉面上的,色彩斑斕,十分精美。
花鈿,也泛指面部妝飾,在這里特指飾于眉間額上的妝飾。
面飾花鈿之俗,在楚時已有之,長沙戰國楚墓出土的彩繪女俑臉上就點有梯形狀的三排圓點,在信陽出土的楚墓彩繪木俑眼皮之上也點有圓點,當是花鈿的濫觴。
秦朝“秦始皇好神仙,常令宮人梳仙髻,貼五色花子,畫為云虎鳳飛升。
”[⑥]說明秦時貼花鈿已開始趨于成俗了。
漢承秦制,又受楚文化影響至深,因此,花鈿在漢代也應該有所承襲。
面靨 面靨,又稱妝靨。
靨指面頰上的酒渦,因此面靨一般指古代婦女施于兩側酒窩處的一種妝飾。
古老的面靨名稱叫“的”(也作“旳”)。
指婦女點染于面部的紅色圓點。
商周時期便已有之,多用于宮中。
早先用作婦女月事來潮的標記。
古代天子諸侯宮內有許多后妃,當某一后妃月事來臨,不能接受帝王“御幸”,而又不便啟齒時,只要面部點“的”,女史見之便不列其名。
漢劉熙《釋名·釋首飾》:“以丹注面曰旳。
旳,灼也。
此本天子諸候群妾當以次進御,其有月事者止而不御,重(難)以口說,故注此丹于面,灼然為識,女史見之,則不書其名于第錄也。
”即說的是此。
但久而久之,后妃宮人及舞姬看到面部點“的”有助于美容,于是就打破月事界限而隨時著“的”了,“的”的初衷便慢慢被美容所代替,成為面靨的一種,并傳入民間。
繁軟《弭愁賦》中便寫道:“點圓的之熒熒,映雙輔而相望。
” (5)漢代男子化妝 化妝自古并不只是女人的專利,男子也有化妝,只是不似女子般繁復齊全而已。
漢朝時,不但女子傅粉,男子亦然。
《漢書·廣川惠王劉越傳》:“前畫工畫望卿舍,望卿袒裼傅粉其旁。
”《漢書·佞幸傳》中載有:“孝惠時,郎侍中皆冠鵔鸃、貝帶、傅脂粉。
”《后漢書·李固傳》中也載有:“順帝時諸所除官,多不以次,及固在事,奏免百余人。
此等既怨,又希望冀旨,遂共作文章虛誣固罪曰:‘……大行在殯,路人掩涕,固獨胡粉飾貌,搔頭弄姿,槃旋偃仰,從容冶步,曾無慘怛傷悴之心。
”這雖是誣蔑之詞。
但據濃德符《萬歷野獲編》所記:“若士人則惟漢之李固,胡粉飾面。
”可見,李固喜敷粉當屬實情。
也可看出當時男子確有敷粉之習尚。
雖然漢時男子敷粉屬實,但或列入佞幸一類,或冠以誣蔑之詞,說明男子敷粉自古便不為禮教所推崇。
(6)漢代妝飾用香習俗 香料的使用在漢代是涵蓋生活的諸多方面的,如飲食、保健、宗教、防腐等都離不開對香料的依賴。
但妝飾用香主要還是出自芳香身體內外的需要。
用香花香草芳香身體,讓人的身體終日縈繞在香氣之中,在先秦時就已經得到人們的普遍喜愛了。
楚辭中有關這類的論述非常之多,如:“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離騷》);“被薜荔兮帶女蘿……被石蘭兮帶杜衡”(《九歌·山鬼》)等等。
從楚辭的詩句來看,楚人是從野地里采來新鮮的香花香草,編串成花環、花鏈等形式,直接佩戴在身上,這往往比較受到季節和場景的局限。
因此,在大多數的情況下,人們是把陰干的香草盛在精美的香囊里,將之佩戴在身上,香氣就會更持久的保留。
馬王堆一號漢墓中就出土有六個香囊,女尸辛追兩手各握繡花絹面香囊一個,一個“信期繡”絹香囊出土于北邊箱,另三個放在東邊箱的65號竹笥中。
讓身體散發動人的香氣,緊緊依靠佩戴香囊還是不夠的。
在先秦時,古人就已經懂得在加熱洗澡水的時候,將香草投入其中,煮成香噴噴的“香湯”,用來清洗并芳香身體。
漢代《大戴禮》云:“午日以蘭湯沐浴”。
即在端午時以蘭草湯沐浴去污。
因為端午正值仲夏,是皮膚病多發季節,古人認為蘭(即佩蘭)湯可以香身除病,祓除不詳。
所以端午節也被稱為“浴蘭節”,而佩蘭也就得到了另一個美稱“香水蘭”。
《九歌·云中君》中就有:“浴蘭湯兮沐芳,華采衣兮若英”。
《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
”《五雜俎》記明代人因為“蘭湯不可得,則以午時取五色草拂而浴之”。
后來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
《趙飛燕外傳》中則有:“后浴五蘊七香湯,踞通香沉水座, 坐燎降神百蘊香;婕妤浴豆蔻湯,傅(敷)露華百英粉。
”這里的“五蘊七香湯”和“豆蔻湯”則是專供后妃使用的更為高級的香湯了。
除了沐浴香湯,將香料參入化妝品,直接涂抹于身上則是更為重要的。
自古女子妝品,無不含香。
面脂口脂也稱“香脂”,洗發之露稱為“香澤”,妝面之粉稱為“香粉”,而盛放梳刷鏡篦、胭脂油粉的梳妝奩,又被稱之為“香奩”,馬王堆一號漢墓五子漆奩內兩個最大的圓形小奩便專門放置香料,一個小奩內繃絳色絹,絹上放花椒,另一個放的是香草類植物。
可見,香料與化妝品是密不可分的。
為了身香,除了外用,還有內服。
應劭《漢宮》曰:“侍中刁存,年老口臭,上出雞舌香含之。
”即以雞舌香掩蓋口臭。
這應是中國古代內服香藥的最早記載了。
化妝文化不僅蘊含著深厚的社會文化和美學內涵,也能從側面反映出當時社會的科技、經濟和貿易的發展程度。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知,在漢代,化妝品的制作已經趨于成熟。
不僅種類齊全,而且原料來源廣泛,既有來自植物和動物,也有來自礦物;既有產自本土的原料,也有來自異域的原料。
在化妝造型方面,由先秦時期流行的的“粉白黛黑”式的素妝向明麗典雅的紅妝轉變;在眉妝方面,由于帝王與文人的提倡,出現了中國畫眉史上的第一個高峰;花鈿與面靨的使用也逐漸趨于成熟;香料由西漢時期的天然香料過渡為東漢的合成香料,由先秦時期的外用進步為漢代的內服;甚至連巍巍男子也加入了脂粉大軍。
同時還值得一提的是,化妝器具的制作,從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兩個妝奩來看,在西漢早期其制作已經相當精美齊全。
可以說,漢代在中國化妝史上是一個重要的鋪墊期,沒有漢代所奠定的物質、觀念與形式美的堅實基礎,也就沒有隨之而來的化妝史上魏晉盛唐的燦爛輝煌。
古代女子嫁人的時候 怎么化妝的
與平時有什么區別
古代美女化妝花鈿 化妝方式又稱花子、面花、貼是貼在眉間上的一種小裝飾。
關于花鈿的,據宋高承《事物紀厚》引《雜五行書》說:南朝“宋武帝女壽陽公主,人日臥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額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經三日洗之乃落,宮女奇其異,競效之”。
因故稱之為“梅花妝”或“壽陽妝”。
至宋朝時,還在流行梅花妝,汪藻在《醉花魄》中吟:“小舟簾隙,佳人半露梅妝額,綠云低映花如刻。
” 貼花鈿成風也是在唐朝。
花鈿是用什么做成的呢
古時候做花鈿的材料十分豐富,有用金箔剪裁成的,還有用紙、魚鱗、茶油花餅做成的,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來做花鈿
如宋人陶谷所著《潸異錄》上說:“后唐宮人或網獲蜻蜓,愛其翠薄,遂以描金筆涂翅,作小折枝花子。
”可見古時婦女的化妝方式不僅豐富,而且別出心裁,不拘一格。
花鈿的顏色有紅、綠、黃等,大家熟悉的《木蘭辭》中就有“對鏡貼花黃”一句。
花鈿的形狀除梅花狀外,還有各式小鳥、小魚、小鴨等,十分美妙新穎。
口紅 古代稱口紅為口脂、唇脂。
口脂朱赤色,涂在嘴唇上,可以增加口唇的鮮艷,給人健康、年輕、充滿活力的印象,所以自古以來就受到女性的喜愛。
這種喜愛的程度可以從《唐書·百官志》中看到,書中記:“臘日獻口脂、面脂、頭膏及衣香囊,賜北門學士,口脂盛以碧縷牙筒。
”這里寫到用雕花象牙筒來盛口脂,可見口脂在諸多化妝品中有著多么珍貴的地位
口脂化妝的方式很多,中國習慣以嘴小為美,即“櫻桃小口一點點”,如唐朝詩人岑參在《醉戲竇美人詩》中所說:“朱唇一點桃花殷。
” 唐朝元和年以后,由于受吐蕃服飾、化妝的影響,出現了“啼妝”、“淚妝”,顧名思義,就是把妝化得像哭泣一樣,當時號稱“時世妝”。
詩人白居易曾在《時世妝》一詩中詳細形容道:“時世妝,時世妝,出自城中傳四方,時世流行無遠近,腮不施朱面無粉,烏膏注唇唇似泥,雙眉畫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態,妝成近似含悲啼。
”這種妝不僅無甚美感,而且給人一種怪異的感覺,所以很快就不流行了。
唐宋時還流行用檀色點唇,檀色就是淺絳色。
北宋詞人秦觀在《南歌子》中歌道:“揉蘭衫子杏黃裙,獨倚玉欄,無語點檀唇。
”這種口脂的顏色直到現代還在流行著。
當然,無論是朱赤色還是檀色,都應根據個人的不同特點,不同條件來適當加以選擇使用,千萬不能以奇異怪狀的時髦為美。
傅粉 傅粉即在臉上搽粉。
中國古代婦女很早就搽粉了,這一直是最普遍的化妝方式。
據唐書記載,唐明皇每年賞給楊貴妃姐妹的脂粉費,竟高達百萬兩
對于傅粉的方法,清初戲劇家李漁的見解頗為獨到,他認為當時婦女搽粉“大有趨炎附勢之態,美者用之,愈增其美”,“白者可使再白”,“黑上加之以白,是欲故顯其黑”,鮮明地道出了化妝與審美的關系。
更值得深思的是,古人還把傅粉等化妝方式同道德修養相聯系,指出美容應與自我的修身養性結合起來,如東漢蔡邕認為:“攬照拭面則思其心之潔也,傅粉則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則思其心之鮮也,澤發則思其心之順也,用櫛則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則思其心之正也,攝鬢則思其心之整也。
”這種觀點,不僅頗有見地,而且寓意深刻。
額黃 額黃,又叫鴉黃,是在額間涂上黃色。
這種化妝方式現在已不使用了,它起源于南北朝,在唐朝盛行。
據《中國歷代婦女妝飾》中記:這種妝飾的產生,與佛教的流行有一定關系。
南北朝時,佛教在中國進入盛期,一些婦女從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啟發,將額頭涂成黃色,漸成風習。
南朝簡文帝《美女篇》云:“約黃能效月,裁金巧作星。
”這里說的約黃效月,就是指額黃的化妝方式。
唐朝額黃盛行時,溫庭筠在詩中吟出“額黃無限夕陽山”之句,李商隱也寫道:“壽陽公主嫁時妝,八字宮眉捧額黃。
”唐朝牛僧孺在《幽怪錄》中還專門記述了神女智瓊把額頭化妝成黃色的故事。
至宋代時額黃還在流行,詩人彭汝勵歌曰:“有女夭夭稱細娘,珍珠落鬢面涂黃。
”這些都反映出古代婦女喜歡額黃的情景。
畫眉 畫眉是中國最流行、最常見的一種化妝方法,產生于戰國時期。
屈原在《楚辭·大招》中記:“粉白黛黑,施芳澤只。
”“黛黑”指的就是用黑色畫眉。
漢代時,畫眉更普遍了,而且越畫越好看。
《西京雜記》中寫道:“司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遠山,時人效畫遠山眉。
”這是說把眉毛畫成長長彎彎青青的,像遠山一樣秀麗。
后來又發展成用翠綠色畫眉,且在宮廷中也很流行。
宋朝晏幾道《六么令》中形容:“晚來翠眉宮樣,巧把遠山學。
”《米莊臺記》中說“魏武帝令宮人畫青黛眉,連頭眉,一畫連心甚長,人謂之仙娥妝。
”這種翠眉的流行反而使用黑色描眉成了新鮮事。
《中華古今注》中說楊貴妃“作白妝黑眉”,當時的人將此認作新的化妝方式,稱其為“新妝”。
難怪徐凝在詩中描寫道:“一旦新妝拋舊樣,六宮爭畫黑煙眉。
” 到了盛唐時期,流行把眉毛畫得闊而短,形如桂葉或蛾翅。
元稹詩云“莫畫長眉畫短眉”,李賀詩中也說“新桂如蛾眉”。
為了使闊眉畫得不顯得呆板,婦女們又在畫眉時將眉毛邊緣處的顏色向外均勻地暈散,稱其為“暈眉”。
還有一種是把眉毛畫得很細,稱為“細眉”,故白居易在《上陽白發人》中有“青黛點眉眉細長”之句,在《長恨歌》中還形容道:“芙蓉如面柳如眉”。
到了唐玄宗時畫眉的形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見經傳的就有十種眉:鴛鴦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煙眉、拂煙眉、倒暈眉。
光是眉毛就有這么多畫法,可見古人愛美之心的濃厚。
古代化妝品—— 古代女子的“眉筆”: 據說畫眉之風起于戰國,在還沒有特定的畫眉材料之前,婦女用柳枝燒焦后涂在眉毛上(好怪異的化妝哦,還是做現代人好)。
古代女子畫眉所用的材料,隨著時代的餓發展而變化。
從文獻記載來看,最早的畫眉材料是黛,黛是一種黑色礦物,也稱“石黛”。
描畫前必須先將石黛放在石硯上磨碾,使之成為粉末,然后加水調和。
磨石黛的石硯在漢墓里多有發現,說明這種化妝品在漢代就已經在使用了。
除了石黛,還有銅黛、青雀頭黛和螺子黛。
銅黛是一種銅銹狀的化學物質。
青雀頭黛是一種深灰色的畫眉材料,在南北朝時由西域傳入。
螺子黛則是隋唐時代婦女的畫眉材料,出產于波斯國,它是一種經過加工制造,已經成為各種規定形狀的黛塊。
使用時只用蘸水即可,無需研磨,因為它的模樣及制作過程和書畫用的墨錠相似,所以也被稱為“石墨”,或稱“畫眉墨”。
到了宋代,畫眉墨的使用更加廣泛,婦女們已經很少再使用石黛。
關于畫眉墨的制作方法,宋人筆記中也有敘述,例如《事林廣記》中說:“真麻油一盞,多著燈心搓緊,將油盞置器水中焚之,覆以小器,令煙凝上,隨得掃下。
預于三日前,用腦麝別浸少油,傾入煙內和調勻,其墨可逾漆。
一法旋剪麻油燈花,用尤佳。
”這種煙薰的畫眉材料,到了宋末元初,則被美其名曰“畫眉集香圓”。
元代之后,宮廷女子的畫眉之黛,全部選用京西門頭溝區齋堂特產的眉石,至明清也如此。
到了20世紀20年代初,隨著西洋文化的東漸,我國婦女的化妝品也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
畫眉材料,尤其是桿狀的眉筆和經過化學調制的黑色油脂,由于使用簡便又便于攜帶,一直沿用到今天。
芳澤可親——妝粉 中國婦女使用妝粉至少在戰國就開始了,最古老的妝粉有兩種成分,一種是以米粉研碎制成,古粉字從米從分;另一種妝粉是將白鉛化成糊狀的面脂,俗稱“胡粉”。
因為它是化鉛而成,所以又叫“鉛華”,也有稱“鉛粉”的。
兩種粉都是用來敷面,使皮膚保持光潔。
關于米粉的制作方法,在《齊民要素》里有比較詳細的記載,最原始的制粉方法,是用一個圓形的粉缽盛以米汁,使其沉淀,制成一種潔白粉膩的“粉英”,然后放在日中曝曬,曬干后的粉末即可用來妝面。
由于這種制作方法簡單,所以在民間廣泛流傳,直到唐宋時期,人們制作米粉,仍然采用這種方法。
還有一種香粉,是用粟米制作,類同上,只是最后再加上各種香料,便成香粉,由于粟米本身含有一定的粘性,所以用它敷面,不容易脫落。
和米粉相比,鉛粉的制作過程復雜得多,從早期的文獻資料看,所謂鉛粉,實際上包含了鉛、錫、鋁、鋅等各種化學元素,最初用與婦女妝面的鉛粉還沒有經過脫水處理,所以多呈糊狀。
自漢代以后,鉛粉多被吸干水分制成粉末或固體形狀。
由于它質地細膩,色澤潤白,并且易于保存,所以深受婦女喜愛,久而久之就取代了米粉的地位。
除了單純的米粉、鉛粉以外,古代婦女的妝粉還有不少名堂,如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宮人段巧笑以米粉、胡粉摻入葵花子汁,合成“紫粉”。
唐代宮中以細粟米制成“迎蝶粉”。
在宋代,則有以石膏、滑石、蚌粉、蠟脂、殼麝及益母草等材料調和而成的“玉女桃花粉”。
在明代則有用白色茉莉花仁提煉而成的“珍珠粉”以及用玉簪花合胡粉制成玉簪之狀的“玉簪粉”。
清代有以珍珠加工而成的“珠粉”以及用滑石等細石研磨而成的“石粉”等等。
還有以產地出名的,如浙江的“杭州粉”(也稱官粉);荊州的“范陽粉”;河北的“定粉”;桂林的“桂粉”等等,粉的顏色也由原來的白色增加為多種顏色,并摻入了各種名貴香料,使其具有更迷人的魅力。
近半個世紀以來,隨著考古工作的深入開展,大批妝粉實物相繼出土,有的盛在精致的缽內,有的安裝在絲綢的包里,最有特色的是從福建福州出土的南宋妝粉,被制成特定形狀的粉塊,有圓形、方形、四邊形、八角形和葵瓣形等等,上面還壓印著凸凹的梅花、蘭花以及荷花紋樣。
姹紫嫣紅話胭脂 胭脂是古代婦女常用的化妝品,歷代典籍中有關胭脂的寫法有很多,如“焉支”、“煙支”、“鮮支”、“燕支”、“燕脂”、“閼氏”等等。
它是一種紅色的顏料,有種說法認為古代胭脂的真正產地是匈奴境內的焉支山,而“閼氏”這個名稱,是對匈奴人對宮廷婦女的一種稱呼,原指貴族正妻,因為這些貴族婦女常用“閼氏”妝飾臉面,所以“閼氏”成了她們的代稱呼。
據說胭脂傳入中原和張騫出使西域有關。
所謂“胭脂”實際上是一種名叫“紅藍”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含有紅、黃兩種色素,花開之后被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缽中反復杵槌,淘去黃汁后即成鮮艷的紅色顏料。
婦人妝面的胭脂有兩種,一是以絲綿蘸紅藍花汁而成,名為“綿燕支”;另一種是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名叫“金花燕支”。
這兩種胭脂都可經過陰干處理,使用時只要蘸少量清水即可涂抹。
到了大約南北朝時期,人們在這種紅色顏料中又加入了牛髓、豬胰等物,使其成為一種稠密潤滑的脂膏,由此,燕支被寫成“胭脂”,“脂”有了真正的意義。
《紅樓夢》44回中有一段關于胭脂的描寫,說得非常形象。
這種胭脂“也不是一張,卻是一個小小的白玉盒子,里面盛著一盒,如玫瑰膏子一樣。
寶玉笑道:‘鋪子里賣的不干凈,顏色也薄,這是上好的胭脂擰出汁子來,淘澄凈了,配了花露蒸成的,只要細簪子上挑上一點兒,抹在唇上,足夠了;用一點水化開,抹在手心里,就足夠拍臉的了。
’平兒依言妝飾,果然鮮艷異常,且又甜香滿頰。
” 除了紅藍外,制作胭脂的原料還有重絳、石榴、山花以及蘇芳木等。
重絳是一種絳紅色染料,它的色彩比較濃重,不及紅藍鮮艷透明。
在漢魏時常常被用來作燕支的材料。
石榴花也是一種紅色顏料,在隋唐時常用來煉染女裙,時稱“石榴紅裙”,但也可用來制成胭脂。
與石榴花相仿的是山花,山花是一種野生植物,經過提煉加工,則可為化妝材料。
蘇方木也名“蘇木”,它的顏色雖比較黯淡,但作為染料餓歷史卻很長,早在魏晉時期就是一種主要的紅色染料。
由于胭脂的推廣流行,漢代以后,婦女作紅妝者與日俱增,且經久不衰。
從大量的文獻記載以及形象資料來看,古代婦女化妝,往往是脂粉并用,單以胭脂妝面的比較少見,具體做法可分為三種:
【第1句】:在化妝之前先將胭脂與鉛粉調和,使之變成檀紅——即粉紅色,然后直接抹于面頰,因其在敷面以前已經被調和成一種顏色,所以色彩比較統一,整個面部的敷色比較均勻,能給人以莊重、文靜之感,所以多用于成年婦女;
【第2句】:先抹白粉,再涂胭脂,胭脂的位置往往集中在兩腮,所以雙頰多呈紅色,而額頭、鼻子以及下頜則露出白粉的本色來,中國古代傳統畫人技法中有“三白”之說,就是根據這種化妝方法而來(實物可見唐寅的繪畫,里面大多數女性都是這樣化妝的),從圖象來看,這種妝式常用以青年,歷史書中的“桃花妝”一詞,即指這種妝式;
【第3句】:先在面部上涂抹一層胭脂,然后用白粉輕輕罩之。
由于用色的程度不一,名稱也不同,濃艷者稱“酒暈妝”,稍淺一些稱“飛霞妝”。
中國新娘服裝的特點
焚香時先將特制塊炭燒透,放入香爐中,用細香埋,然后在香灰中孔,再放上用瓷片、銀云母片制成的“隔火”來盛放香料,焚香熏香用的一般是配合各種香料特制的小小香丸、香球或者香餅,拈取放置在“隔火”上,香料借著炭火微微薰烤,緩緩散發香氣。
香不及火,舒緩而無煙燥氣,香氣散發均勻,香風裊裊,低回悠長。
香丸一旦焚起來,還須加以持護。
火如果太大,則香味漫然,頃刻而滅。
所以要不時以手試火氣緊慢,即“試香”,用手放到灰面上方,憑手感判斷灰下香餅的火勢是過旺還是過弱。
若是香味太烈,須取起隔火,加灰再焚;時間長久,香味散盡,就需要添香。
焚香過程很富情趣和技巧,如蒔花撫琴品茗一樣,被古代文人雅士當成高妙純粹的享受。
清代戲劇家李漁甚至認為“此非僮仆之事,皆必主人自為之。
”無論撫琴或是讀書品茗吟詩作畫,焚一爐名香,都可以使環境幽靜風雅,以助于靜心凝神,而擁有一位“紅袖添香夜讀書”的慧雅知己,更是所有文人的夢想。
古代香粉 古代,香粉,是用粟米制作,類同上,只是最后再加上各種香料,便成香粉,由于粟米本身含有一定的粘性,所以用它敷面,不容易脫落。
和米粉相比,鉛粉的制作過程復雜得多,從早期的文獻資料看,所謂鉛粉,實際上包含了鉛、錫、鋁、鋅等各種化學元素,最初用與婦女妝面的鉛粉還沒有經過脫水處理,所以多呈糊狀。
自漢代以后,鉛粉多被吸干水分制成粉末或固體形狀。
由于它質地細膩,色澤潤白,并且易于保存,所以深受婦女喜愛。
上一篇:好朋友爭奪戰讀書感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