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 年廣東勞動力市場 供求分析 2004年,廣東經濟快速發展,全省完成生產總值16039.46億元,同比增長14.2%,提前一年實現“十五”計劃經濟增長目標和總量目標。經濟的增長,拉動了崗位增加和促進了就業。
去年全省新增就業崗位105.4萬個,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132%,國企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25.3萬人,其中“ 4050” 人員實現再就業6.1萬人。全省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7%,比2003年底下降了0.2個百分點。
就業局勢保持穩定。
一、2004年廣東勞動力市場供求基本狀況 2004年全省勞動力市場繼續保持供求兩旺的態勢,供求總量達475.51萬,與上年相比,增加134.64萬,增幅達39.5%。其中需求236.99萬,增加70.95萬,增幅42.73%;求職238.52萬,增加63.69萬,增幅36.43%;求人倍率0.99。
(一)需求 區域。珠三角地區需求177.14萬,同比增加51.82萬,增幅41.35%;東西兩翼和粵北山區需求分別為41.87萬和17.98萬,同比增加13.08萬和6.06萬,增幅為45.42%和50.77%。
產業。第
一、
二、三產業需求分別為3.09萬、113.25萬和120.65萬,分別占需求總量的1.30%、47.79%和50.91%。與上年相比,一產業下降0.43萬,降幅12.18%,
二、三產業分別增加32.46萬和38.91萬,增幅分別為40.19%和47.16%。 行業。
制造業需求87.70萬,批發零售貿易和餐飲業需求58.60萬,社會服務業需求17.55萬,三者合計163.85萬,占需求總量的69.14%,同比增加55.37萬,增幅51.04%。 單位性質。
企業需求206.75萬,占需求總量的87.24%,同比增加61.48萬,增幅42.32%。其中,私營企業和股份有限公司需求居前兩位,分別為74.49萬和37.09萬,占總量的31.43%和15.65%。
職業工種。生產運輸設備操作工、商業服務業人員需求量最大,分別為85.45萬和74.41萬,合計占需求總量的67.46%。
性別年齡。16-34歲年齡段是需求主體,達175.89萬,占需求總量的74.22%;男性需求69.07萬,女性需求108.64萬,男性需求比女性少39.57萬。
(二)求職 人員類別。新成長失業青年、就業轉失業人員和其他失業人員分別為58.91萬、53.14萬和57.24萬,合計169.29萬,占求職總量的70.98%。
比上年增加37.47萬,增幅28.43%。 性別。
男性127.93萬,女性110.59萬,同比增加30.82萬和32.86萬,增幅為31.74%和42.28%。 年齡。
16-34歲年齡段196.80萬,占求職總量的82.51%,同比增加66.34萬,增幅50.85%。35歲及以上年齡段41.72萬,占求職總量的17.49%,同比下降2.65萬,降幅5.98%。
文化程度。高中、中專及以下文化程度的177.24萬,占求職總量的74.31%,同比增加34.40萬,增幅24.08%;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61.28萬,占求職總量的25.69%,同比增加29例為3:2。
二是年齡錯位。 絕大部分企業要求招用18~34歲年齡段,尤其是25歲以下的,求人倍率達到1.16;而35歲以上年齡段的求人倍率均小于1,特別是45歲以上的求人倍率只有0.56。
三是勞動力素質錯位。 對有技術等級勞動力需求去年76.96萬,而求職65.99萬,缺口10.97萬;專業技術等級越高,求人倍率越大,初級、中級和高級技能求人倍率是1.
5
6、1.69和1.88,技師、高級技師是2.32和2.21。隨著經濟、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產品科技含量不斷提高,經濟、產業結構的進一步優化調整,企業對勞動力文化技能素質要求將越來越高。
從去年的調查看,有八成以上的崗位要求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50%的崗位要求具有初級工以上技術等級的熟練工。目前我省技能型勞動者約有400多萬人,其中高級以上技工(包括技師、高級技師)20.37萬人,僅占4.26%。
而“
十.五”期間,據測算,我省勞動力市場中級工供需缺口約180萬人,而高級工以上技能型人才缺口在100萬人左右,勞動力市場技能型勞動力需求明顯大于供給。
(五) 勞動力區域分流日趨明顯。 隨著我國長三角和國家重點扶持的西部及東北老工業基地,這些地區經濟快速發展,改變了過去的“東西南北中,打工到廣東”的局面,使勞動力的流向分散,不再像10年前那樣大規模流向廣東,也不會再現80年代廣東的“民工潮”,當時在深圳,一般的企業一個崗位幾十甚至上百個人應聘,這樣的狀況如果沒有特殊情況,以后難以再現。
2000年前在廣東流動就業半年以上人員占全國1/3強,2004年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據了解,去年底僅北京(409.5萬)、上海(398萬)、江蘇(1200萬)、浙江(369萬)、福建(591.1萬)五省市的流動人員總量達2967萬人,已經超過廣東省2200萬現有總量近700萬。
可見,這種分流對廣東企業招用工影響很大。據企業反映,近2年36.96%流失的技工和29.81%普工離開廣東,分流到其他省。
同時,由于國家對農業農村工作扶持力度的加大,務農收入顯著提高,如2004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936元,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實際增長6.8%,創下1997年來的最高點,從而使當地農村勞動力務農積極性進一步提高,導致這些地區的勞動力更多地選擇就地就近就業或務農。
三、當前勞動力市場供求幾個問題的反思 從廣東勞動力市場供求和企業缺工問題分析,有幾個問題值得反思:
(一)關于工資調整問題 在目前情況下,企業工資標準是缺工的一個關鍵因素,員工的勞動報酬要與其創造的產值相適應,與自身的勞動價值相對應。如果低于其勞動價值,將極大地降低員工的工作積極性、歸屬感;如果過高,勢必會造成企業生產成本增加,生產競爭力削弱,企業很難生存;所以調整企業員工工資必須二者兼顧。
這里有四個問題值得注意, 一是 對規模小、產值低、效益差、工資調整空間基本沒有的企業,企業缺工問題要解決是很難的,從政府的角度,也很難幫助,這類企業只能逐步退出市場; 二是 有工資調整空間的企業,但為了掠奪員工的勞動價值,不積極甚至不愿意調整員工工資,價值與工資嚴重偏離,這類企業,政府應干預,通過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公布合理的工資指導價位,促進企業提高工資; 三是 對混淆員工工資結構,將加班費也計入最低工資標準,或加班不發加班費,拖欠克扣員工工資的企業,政府應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來糾正,保證員工合法工資的權益; 四是 加強在民營等非公有制企業中建立工會組織業結構調整加劇勞動力供求的結構性矛盾。 隨著廣東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加快,技術工人的需求量將會進一步加大,結構性問題將會變得更加突出,據預測,到2024年,廣東制造業的九大產業中,傳統產業占了三個,其他都是新興技術性行業,對勞動者素質都有更新、更高的要求,這使供求結構性矛盾加劇。
(三)企業缺工現象短期內難以根本好轉。 從經濟發展規律看,結構性用工短缺現象將持續一段時期。
一是 廣東的產業正處在一個大轉型的階段,部分勞動密集型、產品附加值較低的企業只能逐步轉移或淘汰,用工需求仍比較多; 二是 部分缺工的企業過去依靠壓低員工工資來達到盈利,提升員工工資的空間非常有限。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民工維權意識的增強,民工薪酬標準不高,企業缺工問題的矛盾將會繼續存在。
上一篇:女大學生 就業路在何方?(續)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