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實實在在的道不是看來的,也不是聽來的,而是要真正去做——確切去實踐,才能表達出真道。
【第2句】:【福由心生,禍由己招】 信佛應避貪、嗔、癡,目的就是不要被欲望和塵世中的事情迷失自 己。心凈而目清,目清而事明。欲從心生,禍從欲起。
【第3句】:人生中,有些東西,只是數字,不必太刻意;有些人,只是過客,不必太留戀;有些事情,也只是事情,不必太奢望。
【第4句】:若人成就定慧二法……當知此之二法,如車之雙輪,鳥之兩翼,若偏修習,即墮邪倒。故經云:若偏修禪定福德,不學智慧,名之日愚;偏學智慧,不修禪定福德,名之日狂。(隋)智顓《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第5句】:心動搖時魔即隨縛,心不動搖魔即隨解。《雜阿含經》卷四十三,第1164經
【第6句】:很多人在陷入困難的泥淖時,往往會喪失了基本的理智和判斷能力,往 往會使得自己越陷越深,找不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其實,不要一直想著如何 解決問題,試著想想,能不能憑借這個問題走出去呢?
【第7句】:五蘊五大種,六根及六處,無知煩惱暗,自性悉清凈。《佛說大悲空智金剛大教王儀軌經》卷三
【第8句】:百千啞羊僧,無慧修靜慮,設經百千劫,無一得涅槃。聰敏智慧人,能聽法說法,斂念須臾頃,必速至涅槃。《佛藏經》
【第9句】:人的心念意境,如能時常保持開朗清明,則展現于周遭的環境,都將是美而善的。
【第10句】:我們活著就是為了修煉人生,也就是改善思想與行為,提高素質與道德。人生的旅途上,在生活的點滴中,滿懷愛心服務一切眾生,讓福德資糧更加增上圓滿;覺悟宇宙生命的真理,讓智慧資糧更加明亮觀照。人生的修煉成功,就是成就;人生的道德圓滿,就是成佛。
【第11句】:人活著與死亡只是肉體的異化,而這種異化只限于生命的現象,實質上并沒有異化。——耕云先生
【第12句】:善待社會,善待他人,并不是一件復雜的事,只要心中常懷善念,處處皆有愛的光輝閃現。有時候,一個發自真誠與愛的小小舉動,就會鑄就博愛的人生舞臺。
【第13句】:學佛之前,生命像一張白紙,橫寫豎畫,隨心所欲盡可由他。學佛之后,生命像在紙上學寫字,要端正規格才能給人看。——證嚴法師
【第14句】:因為你的與眾不同,因為你的特別,有時候你得習慣孤獨。有時候,一個建議你離開的人,可能是最愛你的。真正的幸福就在你身邊,在你的心里。在浮躁的生活里,我們或者大喜,或者大悲。禪去教我們用一顆平常心,不論是得意還是失意那乃是生活的必然,看淡了看簡單了,人生就沒有如此多的煩惱。
【第15句】:【天天禪語】僅僅滿足于做一個好人而不追求精神解脫的人生,就好比一個人只為擁有肥沃的土壤感到滿足,而不找找種子,不努力耕種,也就不會獲得果實一般,不究竟、不圓滿。004。
【第16句】:人人若能以“慈忍”施行于家庭和一切眾生,人間便會散發“透徹之愛”的光芒。
【第17句】:保持一種令人歡喜的語言是和諧人際關系的重要內容,是凝聚人心、保持人際關系穩定和諧的重要方法。
【第18句】:人們生活在喧囂之中,不僅環境的喧囂無處不在,內心深處不息的追逐和欲望帶來的喧囂,也令人不得安寧。人們或許可以回歸大自然,尋找片刻的寧靜,然而大多數時候,人們身陷凡塵,無法平復內心的欲求和騷動,因為人們不懂得在喧囂處為自己留一份清靜。
【第19句】:粗言惡語惱民人,復傷佛子諸行義,故于他人所不悅,絕惡言是佛子行。——妙峰法師
【第20句】: 官場一如戲臺,你方唱罷我登場,大家都是演員。官場只是你人 生的一部分,有時間去扮演那些不同的面孔,不如守護好自己的一顆平 常心,等你離開官場,走下戲臺之后,也好有一處安置靈魂的地方。
【第21句】:酲夢般悠遠寧靜的音樂,如珠落玉盤的清音在心底繚繞回旋。靜靜聽來,清遠虛淡,高雅古拙,佛曲繚繞于室,禪意纏綿于心,持一卷禪意的韻文,讓身體與心靈在一曲天籟中休憩停泊。
【第22句】:愿心定,目標不在遠處成功從設定目標的那一刻開始,以前的日子,只不過是在繞圈子而已。
【第23句】:舍棄不是失掉幸福,而是成就完美;經過淘洗的完美。人生不能追求絕對的完美,但我們可以追求經過舍棄的完美。就像背上包袱太多,我們需舍棄一些輕松上路一樣。佛語蘊含著無限禪機,人亦是靈性的生物,偶然拾得一句,便能參透半個人生。
【第24句】:若遠至他國,行伴名為親;于自居家中,慈母最為親;于生財利所,眷屬乃為友;能修功德者,是名后世親。《別譯雜阿含經》卷八
【第25句】: 如果這個世界上失信成為常態,守信者一定艱難;如果這個 世界上貪婪成為常態,廉潔一定艱難;如果這個世界虛偽成為常態, 誠實一定艱難。請不要習慣變態的常態,更不要習慣常態的變態,一 旦習慣,這個世界注定不可救藥地走向死寂和毀滅。
【第26句】:問:“如何是雙峰境?”師日:“夜聽水流庵后竹,晝看云起面前山。”——《雙峰意欽禪師》
【第27句】:未來的宗教將是宇宙的宗教,它應當超越個人化的神,避免教條和神學,涵蓋自然和精神兩方面。它的根基,應建立在某種宗教意識上,這種宗教意識來源于宇宙萬物合而為一的體驗。佛教正是以上所描述的那種宗教。若問哪種宗教可以應付現代科學進展的需求,那么這個宗教便是佛教。(美)愛因斯坦
【第28句】:如人一身居,去其故室中,神以形為廬,形壞神不亡。精神居形軀,猶雀藏器中,器破雀飛去,身壞身逝生。《法句經》卷下,生死品
【第29句】:學佛的修養,是要每個人保持平等心,看見任何人都能起歡喜心。用佛心看人,人人都是佛。
【第30句】:如果你在茶余飯后靜靜地專注地欣賞,便會生出一種難以言傳的愉悅感 來。又如人們平常所說的“自賞”,即品味自己在生活中創造出來的勞動成 果,這也不失為一種高雅的養生之道,比如在觀賞自己精心創作而成的一篇 文章抑或一幅字畫時,往往都會獲得一種極大的精神滿足、一種高層次的精 神享受。
【第31句】:人從出生到死亡,不過是“赤條條來去無牽掛”,在生命的過程中,如果你只想做一個守財奴,那么賺再多的錢也沒有任何意義,因為錢財只是暫時聚集在你這里的一堆數字,你死后不知又會成為誰的枷鎖。不如拿去幫助別人,換取世間更多的溫暖。
【第32句】:生活的禪法,來自心地的力量,對眼前的拓寬,與對未來的展望,同樣是一塊心地,忙與閑的安排,浮生熱惱千萬種,一笑一坐全自消,世人不知清閑活,便是人生大冤枉。
【第33句】:愛人與被愛都是幸福的。但是這分愛必須“清凈無雜染”——付出者無所求,接受者不貪婪;施與受者都無煩惱,彼此皆自在。
【第34句】: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故知一切諸法皆由心造,乃至人、天、地獄、六道修羅盡由心造。一《黃檗斷際禪師宛陵錄》
【第35句】:錢財本是身外物,身外之物當然就有聚散的時候;因此,有錢時不必得意,沒錢時也不必悲哀。
【第36句】:山僧以慈悲為懷,乃至能感化惡虎而為侍,令人佩服。試想若是人人都懷一顆慈悲心,世上的奸佞邪惡將何以藏身?或許就如歌里唱的那樣,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第37句】:眾生由于內心的污染而污染,眾生透過內心的凈化而凈化。南傳《相應部》Ⅲ,151,P.D.S版
【第38句】:入深山。住蘭若,岑銎幽邃長松下。優游靜坐野僧家,閑寂安居實瀟灑。——《永嘉證道歌》
【第39句】:【佛心禪語】 圣人之所以為圣人,就在于他心靈純凈得一塵不染,凡人之所以是凡 人,就在于他心中的雜念太多,而自己還蒙昧不知。所以,圣人了悟生 死,看透名利,繼而清除心中的雜質,讓自己純凈的心靈重新顯現。
【第40句】: 追花諑密的放蜂人是天下最辛苦的一群,他們常年生活在野 外,居無定所,奔波不定是他們的生活常態;蛇侵蟲擾,日曬雨淋是 他們無法回避的命運;侍蜂割蜜,勞心勞力是他們無法言說的酸痛。
【第41句】:佛說“跋地羅地偈”摒棄過去和未來之事,不執著現在之事,你將平靜地游蕩。不貪戀任何名色,不為不存在而悲傷,這樣的人在這世上不衰老。他不考慮自己有什么,也不考慮別人有什么;他沒有私心,不為自己沒有什么而悲傷。《經集》第四品,第十五章《執杖經》
【第42句】:據證明,他們依舊不信。在國外,有不少人相信催眠。一個人被催眠后,他回到過去世,過去二世、三世,甚至幾十世。
【第43句】:修一善心,破百種惡。信善作福,積行不厭,信知陰德,久而必彰。《法句經》卷上,明哲品
【第44句】:人苦日在煩惱中尚不知是煩惱,若知是煩惱,則煩惱便消滅矣。譬如竊賊認作家人,則所有家財悉被彼竊,若知是賊,彼即逃去。《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復陳飛青書》
【第45句】:再富再紅再成功也要面對生死無常的事實。在無常的規律面前,大家都是平等的,在緣起性空的真理上,更是平等。這就好比在花園里的花朵,再漂亮,再芳香,最后還是在花園里干枯;大海上的巨浪再高大,再磅礴,最后也還是在海中消失一般。人身難得,猶如曇花。一失人身,萬劫不復啊!
【第46句】:有八事可以安樂:順事師長,率民以孝,謙虛下下,仁和其性,救危赴急,恕己愛人,薄賦節用,赦恨念舊。《佛說孛經抄》卷一
【第47句】:人生欲壑難填,惜福讓我們懂得勤儉節約,更加珍惜自己當下擁有的一切。少一些攀比,就不會放縱自己的欲望。學會知足常樂,便能讓心靈達到一種從容而淡定的境界,便能用感恩的心去感受富足,包容一切、感激一切。
【第48句】:如是眾生,若遇大善知識,教令坐禪,覺悟無心,一切業障盡皆銷滅,生死即斷。
【第49句】:有一首禪詩這樣寫道:“刀山劍樹為寶座,龍潭虎穴做禪床:道人活計原為此,劫火燒來也不忙。”在刀山劍樹中安然靜坐,于劫火燒來時仍能靜定參禪,這是一種非凡的修行。
【第50句】: 每個人都要時時刻刻懂得修正自己的身心,使得心靈得一方凈土。那 么如水一樣的寧靜,清風一樣來去自如,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禪之境界,那 也就是無煩惱、證菩提的清涼佛界。何樂而不為呢?
【第51句】:智者常作如是思維:欲令此物隨逐我身至后世者,莫先于施。智者自觀:余一摶食,自食則生,施他則死,猶應施與,況復多耶!《優婆塞戒經》卷四,雜品
【第52句】:若人多貪求,積財無厭足,如是狂亂人,名為最貧者。《大寶積經》卷九十五,善順菩薩會
【第53句】:【佛心禪語】 痛苦和忍耐是人生不可或缺的調劑品,是通往幸福的必由之路。一個 人如果不畏苦難,一定能走出困境,贏得更大的成功。強者正是憑借著 “永不失望,更不絕望,還有希望”的生存意志取得了人生的成功。
【第54句】:人生看似綿長,實在促,假如我們能做到任身臨喧囂紅塵,吾自是云水禪心,那么,山一程,水一程,這一路走來,我們定能帶著清歡。
【第55句】:長久以來,我們的思維都進入了誤區,總覺得執著是好的,堅持是好 的,百折不撓是最好的,要想達到目的,這是最好的“捷徑”了:只要執 著、堅持、百折不撓,就一定能實現“1+1》2”,奮斗和成功之間可以直接 劃等號。
【第56句】: 每個人的一生要經歷很多,一顆清凈心是不變,喜怒哀樂是隨緣,只 要把握住了這顆不變的清凈心,很多事情都沒有那么困惑復雜。不變隨 緣,隨緣不變。物,如此;人,如是;理,亦然。
【第57句】:如人初開目,是名加行智;如人正閉目,是無分別智;即彼復開眼,后得智亦爾。應知如虛空,是無分別智;于中現眾相,后得智亦爾。(古印度)無著《攝大乘論》卷下
【第58句】:生命不過是廣大宇宙終極微末的一個點而已。相對來看,什么才真正偉大高超呢?怎樣才算是激越呢?不如平淡些,腳踏實地地做人做事。
【第59句】: 證嚴法師說:“天堂和地獄是用心和行為造作的。不要怕天堂和地獄, 要怕的是心的偏向。”洪應明說:“立百福之基,只在一念慈祥;開萬善之 門,無如寸心挹損。”做人一旦嚴重偏離道義標準,就會遭到現實的懲罰。
【第60句】:智慧與煩惱如天平——煩惱多一點,智慧就少一點;煩惱少一點,就增一分智慧。
【第61句】:善與惡本是一念之間的事,眾善奉行便成佛。時時心存善念,自然能夠積累福報,這是一個真正的修佛者、真正的出家人所要努力做到的。
【第62句】:【天天禪語】佛陀就像太陽:太陽遠離烏云密布,佛陀遠離煩惱障礙;太陽的光芒普照大地,去除一切世間的黑暗,佛陀的智慧照遍宇宙,去除一切生命的無明;太陽的溫暖能令一切萬物生長,佛陀的慈悲培植一切眾生的善根。
【第63句】:凡事不要輕易說破,要懂得含蓄的美麗與高貴。(當代)星云《人間佛教的戒定慧》
【第64句】: 面對無心犯錯的人,要知道,他正陷在深深的內疚中,這時哪怕只是 一個淺淺的微笑、一句輕輕的安慰,都足以融化他心里的冰雪。同樣,如 果你是那個犯錯的人,不要把自己囚禁在無形的牢籠之中,如果這個錯誤 可以彌補,就去做點什么,獨自懊惱是最無益的事。
【第65句】: 每個人都不可能隨心所欲地生活,人生注定要有所為有所不 為。能為而不為,要么是懶漢,要么是懦夫;不能為而為,要么是故 意找不愉快,要么就是一根筋。能察大勢,洞悉規律,懂得何時靜若 處子,何時動如脫兔,順大勢規律,在為和不為之間自在取合的人, 方為智者。
【第66句】:禪心之中,何處有恨?其實,太遙的,不是煙霞,不是明月,是人心。禪心不語,于是得亂世清幽;禪心不歇,于是得一世清靜。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一鳥一天堂,生命若弦,雙手彈指之間,處處都是禪意。修得玲瓏之心,莞爾一笑,此后,步步生蓮。
【第67句】:若有智慧人,一念發道心,必成無上尊,慎莫生疑惑。《華嚴經》卷二十三,兜率宮中偈贊品
【第68句】:如來藏不老不死、無量無邊、不生不滅、不常不斷。《大寶積經》卷三十二,出現光明會
【第69句】:一切所有及其果,盡施于人舍心生。說名布施波羅蜜,是故彼唯心體性。(古印度)月稱《入菩薩行論》
【第70句】:世界上不明理的人,他想多得錢財用來布施,得到福德,于是以做生意為職業,經營之時做了許多不道德與違法的事,這樣做雖暫時也能賺來些錢,但所得到的利益補償不了害人的禍業。這樣的人,將來還要墜入地獄,就像《百喻經醫治脊僂喻》中的病人,被壓得雙眼迸出一樣的危險。
【第71句】:佛法的要旨是在讓人得到自由自在,或者說解放人的精神世界。處處想不通,悟不了,索性不這么想,不這么悟,而是另辟蹊徑,開拓思維的新天地,這就會一通百通,一悟百悟,如奔跑之鹿,得以自由。
【第72句】:佛陀曾經說:“諸佛無法用水洗掉眾生的罪業,無法用手取掉眾生的痛苦,也無法把自己的覺悟移植給別人,只是指明正確的真理,才能令人獲得解脫。”如果我們想要清凈罪業、遠離痛苦、證得覺悟以及獲得解脫的話,唯一的方法,就是依靠佛教的真理。
【第73句】:【天天禪語】善緣、惡緣,都在語默動靜中;好話讓人心開意解,壞話讓人心起煩惱。
【第74句】:不求五欲及王位,富饒自樂、大名稱,但為永滅眾生苦,利益世間而發心。《華嚴經》卷十四,賢首品
【第75句】:我們的精神一定要有抗體才能免疫,也才不致被外在的環境或人事所左右,這個抗體就是定力。
【第76句】:【天天禪語】分秒不空過,步步踏實過;善念不間斷,好事日日做;妙法時時用,法喜多分享。
【第77句】:人若是知道自己生命的意義,即使是再多的苦難,也能夠承受;不知道 自己本性的人,只不過是行尸走肉而已!事情是做出來的,即使是遇到巨大 的困難與困境,只要做事的人在,只要愿意努力去做,困難一樣可以克服, 困境中依然也可以走出一條活路來。做事的人在,努力的心在,困難就不在 話下!
【第78句】:每一分鐘的我們都發生著微妙的變化,所以我們并不能活在已經成為過去的昨天,也無法透支宏大的未知的明日。宇宙每一瞬都在改變,我們只有一瞬,只活在當下。生活從來不在別處,只在眼前明明白白的每一分、每一秒。
【第79句】:靜,是一種大知大覺的靈機,是高山野云般的空靈智慧,是修佛之人必持的禪定智慧。“寧靜即釋迦”,我們的心若能常常清靜,沒有貪、嗔、癡,遇到什么境界都不受影響——不論外在的利誘,還是險惡的威脅,內心都不受其影響,就叫做寧靜。
【第80句】:【天天禪語】無論善念還是惡念,正念還是邪念,一切的起心動念皆是緣生緣滅、緣起緣落,這說明心的本性是空性;無論我們在地獄還是在天堂,感受快樂還是遭受痛苦,心中本來就圓滿具備慈悲心、菩提心以及大智慧等如來藏佛性的一切功德,這說明心的自性是光明。
【第81句】: 穿行在和煦的晨風里,與熟悉不熟悉的人交換微笑,和不同 年齡的人相互問候,我的內心充滿感動。湖水清澈,仿佛我明凈的心 靈;林蔭送爽,輕快我愉悅的步履。在夏和秋的結合部,在夢與現實 之間,讓朝霞披肩,讓百鳥伴奏,讓內心的美好隨清晨的旋律起舞。
【第82句】:不過,花兒似乎更能順應生命規律,并無前憂后顧,未曾興奮若狂,也不曾哀嘆悲愁。她從容地生長開放,從容地彰顯美麗與散發芳香,然后從容地落地成泥。她淡然對風雨,笑顏赴凋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對生命的參悟可謂透徹深刻。禪機,其實就在花里。
【第83句】: 孤獨是一種充滿希望的等待,每個人的靈魂中都有空缺的一 角,等待被奇跡填滿。孤獨有時候就像一首你從未聽過的音樂,但 你是那么熟悉它的旋律;孤獨有時候就像飛過夜晚天空的精靈,會 帶著你一起飛;孤獨有時候就是一個特別的人,雖然從未謀面卻早 已熟悉。
【第84句】: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總有,為自心迷,不見內性,外覓三身如來,不見自中有三身佛。——《千悔第六》
【第85句】:有人對自己心懷惡毒的想法,意欲加害,乃至砍掉頭顱,節節肢解尸體,受到這種對待,仍然心無怨恨,即是忍辱。能做到這一點的人,大概只有圣賢。
【第86句】: 有人說:“所謂幸福,是有一顆感恩的心,一個健康的身體,一份稱 心的工作,一位深愛你的愛人,一幫信賴的朋友。”擁有美好的東西,我 們應該感恩;如果沒有這些,我們也應該感恩。這樣,你就會一直處于幸 福之中。
【第87句】:世間的生態平衡,是以生命共融為前提的。如果我們不能自覺維護生命的共融,以掠奪的方式來開發大自然,就會給人類帶來種種意想不到的災難。
【第88句】:或許,人生隨意似花落,我們只需,隨著心的感覺,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去追找自己想要追找的夢。守著淡淡煙火,我喜歡讓日子沾染些許禪意,生活可以姹紫嫣紅,也可以靜如流水。
【第89句】:人應該為了什么而行善,做善事并不是為了引起別人的關注,而是為了自己內心的富足。
【第90句】:【佛說】:除非海枯石爛,蒼海變桑田。于是我求佛祖,來世把我變成一只填海的燕,歷經千辛直到把大海填滿,換你我今生的緣。所以佛安排了今生的相見,讓我與你盡這一段未了的前緣。緣盡,則曲終人散。
【第91句】: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做人要有寬容之心,要有度量,寬容即是福,度大心自安。
【第92句】: 入股市如人賭場,十賭九輸,進賬的只有莊家。今日股價飛漲, 明日股價暴跌,看穿了就是一場戲,入戲越深,越被當猴耍。世上沒有 不勞而獲的事,人間哪有免費的午餐?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 吃微生物,微生物來自大魚的腐尸,股市的食物鏈也大抵如是吧?
【第93句】: 在蕪雜的世界中要活得輕松,靈魂就不能負重。靈魂若能夠 自如地飛翔,人生就不會阻塞,唯流暢方能抵達生命的真意。無需刻 意地面對世間的一切,遇到不能過去的河流山峰,我們不妨繞一個詩 意的彎。如果你真的熱愛輕松,即使這個彎再無趣,也一定能繞出二 分美好、七分流暢、一分安詳。
【第94句】:出去走走,這個世界能給你的,往往能比我們一直亂想的東西還多。人生的一切痛苦,都來源于自己的內心。心存善良,世界就會變得美好;心若堅強,生命就會有力量;心若有歸宿,日子便會馨香;心若隨緣,便無煩惱生成;心若超脫,便會淡然;心若感恩,幸福就會來臨;心若有禪意,人生則豁然開朗。
【第95句】:不懼無常,隨處安心自在生活中常有不盡如人意的時候,當一個人面對拂逆和不順,而人力又不能改變的時候,就應面對現實,隨遇而安。
【第96句】:多聞圣弟子離粗言,斷粗言,若有所言,辭氣粗獷,惡聲逆耳,眾所不喜。眾所不愛,使他苦惱,令不得定,斷如是言。若有所說,清和柔潤,順耳人心,可喜可愛,使他安樂,言聲具了,不使人畏,令他得定。《中阿含經》卷三,《伽彌尼經》
【第97句】:若能體認到妄語會導致遭到誣陷、誹謗,并被他人欺騙;離間語會導致親朋好友之間互不和睦,并對其進行反駁等;惡語會導致經常聽到不悅耳語,并自己所說之言也成了爭吵之因;綺語會導致言語無有威力、口才拙劣等;根據造業的大、中、小,墮地獄、餓鬼及畜牲道,我們就會放得下妄語、離問語、惡語及綺語。
【第98句】:【禪語感悟】 誰都會有不自知的時候,不過是程度不同罷了。別人一句贊揚的話, 自己嘴上謙虛,心里卻喜不自勝,覺得自己多么了不得;別人一句過激的 話,自己便怒火中燒,嗔恨迭起。如這般,自己的喜怒哀樂全是由別人左 右的,自己做不了主,好像傀儡一樣,喪失了自我。
【第99句】:細水、柔風、游魚、飛鳥、綠樹,好一幅恬雅幽靜的山水田園畫!在這一片和諧之象中,所有的一切卻都相依相存,缺少其中任何一環,美麗都會大打折扣,就像我們生命中的每一個片段之間,都有著不可割斷的聯系,因果相承。處在這因緣果報中的眾生,都必須有所承擔,才有機會修成正果。
上一篇:中年男人感悟生活的說到心坎的文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