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山僧以慈悲為懷,乃至能感化惡虎而為侍,令人佩服。試想若是人人都懷一顆慈悲心,世上的奸佞邪惡將何以藏身?或許就如歌里唱的那樣,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第2句】:以有限的人生面對無限的世界,非“言語”所能“道斷”;尤其潛心向道者,真正的說法、傳道,如果只靠語言、文字,“道”即斷了!真道須心會意解、躬身實踐,不能徒靠文字或語言來傳達。
【第3句】:【放下感情的禪語】有種承諾叫人生誠信,有種約定叫頂峰相見,有種幸福叫結緣惜緣,有種信念叫必定成功!人生最大的平安是:心安理得、俯仰無愧;人生最大的危機是:心高氣傲、剛愎自用。
【第4句】:【禪心佛語】第三就是常說的:“佛來佛斬,魔來魔斬。”我們見到不好的境界一般都認為是魔境。因為開始修行,魔王就要失去你這個有可能成為魔子魔孫的人,所以就要進行破壞,要不然你們全成佛了它的宮殿就要空了。從而魔境必然很多,魔來了怎么?大家都知道要避開它。我們都知道要專心用功不管他,斬掉他。
【第5句】:【禪心佛語】當然,活在當下不等于及時行樂、今朝有酒今朝醉,而是一種生命的灑脫和豁達。當你活在當下,而沒有過去拖在你后面,也沒有未來拉著你往前時,你全部的能量都集中在這一時刻,生命因此具有一種強烈的張力。
【第6句】:若學大乘善男子善女人,不離一切智心,若見可意五欲,即便在中共相娛樂,阿難,汝應作是念:如此菩薩,即是能成如來根本。《大寶積經》卷六,大乘方便會
【第7句】:【禪心佛語】在家心中有佛亦是出家,出家心中無佛亦是在家。世上沒有不快樂的地方,只有不快樂的人。好事是因為有好人,壞事是因為有人壞。人人心中雖有佛性,若不發佛心也是等于零。人只有學佛才能成佛。
【第8句】:【佛家看透生死的禪語】生從來就是一個適應和改變的過程,一個人的坦誠相待,就是一個人改變的勇氣,生命的價值,就在于你秉承一種什么樣的人格底線,那些所有自我狹隘帶來的人生孤獨,其實是對人生的一種誤讀,走過很多路,相逢許多人,人生是需要許多遇見,但真正需要遇見的是一個真我。#延參法師開示#
【第9句】:【禪心佛語】但是,不久后,忽然得知先生對她不忠實,此后的日子便過得非常痛苦。盡管她知道要應用師父的話,但是不知道為什么,就是做不到。
【第10句】:生命最真實的狀態是生存,生存的唯一方式是填飽肚腹。行者沒有別的本事,只有一雙勞動的手,要果腹就不能怕勞碌。或許有人會說,如此人生豈不無趣?行者日:非也,如此人生才更有趣味,不勞碌何以體會心靈的閑適?心若能閑,身忙點又有何妨,幸福往往在比較中才能最真切地感受。
【第11句】:【禪心佛語】俗話說,身正不怕影子斜。雖遇到叫囂“和尚要錢干什么”,雖是收錢的遇上打劫的,但如果少林寺能回歸到最為傳統的修行本位上,以道自養,他人便無機可乘,貪財者再來掠奪少林財物,恐怕再無今日之“方便”。
【第12句】:【圣經文案】154那時,敬畏耶和華的彼此談論,耶和華側耳而聽,且有紀念冊在他面前,記錄那敬畏耶和華、思念他名的人。(瑪3:16)
【第13句】:【禪語人生】小乘禪:為利益個人解脫而修者。大乘禪:發大愿心,為利益眾生而修者。最上乘禪:體悟十方三世諸佛之所證,且圓融于最純凈的生活方式中,是謂“最上乘禪”。也就是說:生活即是禪。
【第14句】:孔子說:“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佛弟子更應時時知福感恩,虔誠恭敬——愿修一切善,愿斷一切惡,誓度一切眾生;能懷著慈悲心愿,“食存五觀”,莫散心雜話,方能體會“三昧飯”的真味!
【第15句】:【禪語人生】一修人我不計較。二修彼此不比較。三修處事有禮貌。四修見人要微笑。五修吃虧不要緊。六修待人要厚道。七修內心無煩惱。
【第16句】:【佛心禪語】不把自己看得太重,其實是一種修養,一種風度,一種高尚的境界,一種達觀的處世姿態,是心態上的一種成熟,是心志上的一種淡泊。用這種心態做人,可以使自己更健康,更大度;用這種心態做事,可以使生活更輕松,更踏實;用這種心態處世,可以使社會更和諧。別把自己看的太重。
【第17句】:【禪心佛語】放空的心,是最好的禮物。心是一塊圣地,別人不許污染,自己莫要糟蹋。染指了紅塵,失去了自己。做不回自己,人生就是現實的傀儡。人生,并不介意短暫地關閉心門。讓心在寧靜中獨處,她會告訴您哪些是黑,哪些是白,哪里是天堂,哪里是禁地。給心一點獨處的時間,她才有精力為您攜來幸福。
【第18句】:用心聞法,不是用腦聞法。用腦,即使都“懂”了,也不一定與自己有什么關系。用心,即使不懂,卻可以很喜歡。佛法,未必要懂,喜歡就好。
【第19句】:比如有些人做事每受諸多障礙,無法順心如意達到目的,或受情愛纏縛;或是看不開財勢名利;也有人被命運所擺布。這都是外在的障礙,亦即是“他障”。
【第20句】:【心靈禪語】人生本就是一場浮云,學會看輕,學會看淡。老天不會專門去虐待你,如果是,那只是老天對你的偏愛,是為了成就一個與眾不同的你。所以說,如果生活還有不愉快,那就把不愉快當成是另一種方式的冷幽默,笑一笑就過去了。
【第21句】:【佛語禪心】與陽光的人在一起,心里就不會晦暗;與快樂的人在一起,嘴角就常帶微笑;與進取的人在一起,行動就不會落后;與大方的人在一起,處事就不小氣;與睿智的人在一起,遇事就不迷茫;與聰明的人在一起,做事就變機敏。借人之智,完善自己。學最好的別人,做最好的自己。
【第22句】:【佛家禪語悟道人生】世界原本就不是屬于你,因此你用不著拋棄,要拋棄的是一切的執著。萬物皆為我所用,但非我所屬。你有你的生命觀,我有我的生命觀,我不干涉你。只要我能,我就感化你。
【第23句】:是浮躁,困乏了靈魂。擁有一顆安然淡定的心,是一個人最大的福報,當欲望和誘惑迷亂了一個人的心智,你會覺得很累,我們要時常護理好自己的內心,心平靜了,才能聽見自己的聲音。心清凈了,才能看見萬物的清澈,心放下了,才不被他物所負累,心明了了,才不因外境而迷離。靜下心來,好好生活著。
【第24句】:【禪語人生】心可以畫出美麗的世界,美好的人間,所以說:「心如工畫師,能畫種種物」,假如我們的觀念里,看到每一個人都存有感謝的心,會覺得這個世界很美好。
【第25句】:人生應當看清、看透,不看破。看清需要智慧,看透需要閱歷,不看破則需要一種胸襟。有這種胸襟的人,精神世界一定是豐富的、安詳的。一個人,倘若能夠通過自己的體悟,看清這個世界;并且能夠通過自己的細致拿捏,不將事物看破說破,他的人生,定將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
【第26句】:【佛心禪語】伴侶并非只限于夫妻之間,而是發現你身上有很多缺點、但仍然愿意幫助你的那個人;伴侶并非一定是和你有共同的愛好,而是能一路陪你風雨兼程、不離不棄一起承擔重任的那個人;伴侶是你和ta在歲月的工作中沉淀下來的那一份默契、一份理解、一份寬容。
【第27句】:【禪心佛語】逆境出奇才,百煉成精鋼。苦盡甘來,逆境是甘甜的前奏。順境時顯現惡習,逆境時凸現美德。沒有哪一個聰明人會否認痛苦與憂愁的鍛煉價值。
【第28句】:假使世間一切眾生都不知報恩,普度眾生的菩薩對他們也不會有任何嫌恨,而且不圖一絲回報,還會繼續幫助他們消除煩惱與痛苦。——布袋和尚
【第29句】:修行是為了更好地活著。人生歸根結底是為了快樂地生活。可是我們生活在這個本來完美的世界,卻看不到它的完美,而所有的痛苦和煩惱都是來自內心的無明。修行就是為了修正自己的言行和思想,讓痛苦減少,讓幸福增加。每一次痛苦的來臨,都是發現殘缺的好機會。只有用心修行的人,才能收獲更多的幸福。
【第30句】:【禪心佛語】佛說:“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佛雖有心,但確實度不了無緣之人。”機緣光顧有準備的人,有準備的人也不一定都有機緣;人生短暫,轉瞬即逝,有夢想就要虔誠、踏實地去做;經過了風雨歷程,也未必都能見到彩虹,走過來就應得到滿足,畢竟是享受了風雨過程,“知足者常樂”。
【第31句】:【禪心佛語】李一借教斂財的“神話”被揭穿,溫泉寺逃過此劫,卻沒有逃出另一個“李一”——柏聯的手心。廟產經濟讓古剎無時不在搖搖欲墜的危難之中。
【第32句】:【禪心佛語】沒必要去預測吉兇禍福,不要為尚未發生的事提前擔憂。日日是好日,不用抽簽,不用算命,相信自己的良心。佛即是心,心即是佛,良心就是佛心。
【第33句】:【禪語人生】一提到“痛苦”,許多人唯恐避之不及,卻不知它也有功德的一面:痛苦能挫敗你的優越感,打消你傲氣十足;能讓你對其他的受苦眾生心生悲憫;能讓你慢慢看清事情的真相,明白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故痛苦也并非一無是處,關鍵看你懂不懂從中提煉“養分”。
【第34句】:【禪言禪語】恒榮法師:人活得累,是因為能左右你心情的東西太多。天氣的變化,人情的冷暖,不同的風景都會影響你的心情。而他們都是你無法左右的。看淡了,天無非陰晴,人不過聚散,滄海桑田,我心不驚,自然安穩。活在當下,并安于自己的選擇,為自己的每一個選擇負完全的責任,便是晴天。
【第35句】:如果說面對生活的紛擾,不如說面對自己的內心,去協調內心的狀態,規范生活的作為,去體會從被動到主動的把握,化解內心的分別知見,培養心地的平和順暢,轉煩惱成智慧,消除自己和生活的所有對立,把這一趟人生成為這人生的鑄造和承擔,協調與面對。從容的走過生活的動與靜,隨緣喜悅。
【第36句】:【每日一禪語】恒愚法師:藍天因為雨水的洗禮而更加純凈,生命會因為飽經憂患而更加厚重。生活不僅僅是一場信念,更是一場實踐。不要說眾生難度,也不要感嘆命運的折磨,走在這繁雜的世間,這場對寬厚心地的成就,才是最好的自我救度。
【第37句】:【佛心禪語】佛法是人生的活法,佛法也是心地的狀態,寬闊的人生道路,需要一個寬闊的見識,歡歡喜喜好開場,糾結里須看淡,是非里看涵養,那些大脾氣小脾氣的負面能量,自己記得叮囑一句,大脾氣大陷阱,小脾氣小難堪。#延參禪話#
【第38句】:恒誨法師:佛說,前五百世的回眸,才換來今生的擦肩而過,所以,要珍惜每一次的相逢、相遇、相知、相伴。人生最好的風景不在遠方,而在心里;最美的風景不止是觀賞,更需要融入其中。言語道斷,拈花微笑,以心印心;相濡以沫,風景這邊獨好。放下追逐,清風自然徐來;松開眉頭,世界才能放松。
【第39句】:【禪心佛語】家是什么?家是一付重擔,家是一份責任;家是彼此的真誠相待,家更是能夠白頭偕老的慢慢旅程。家是我們人生的驛站,是我們生活的樂園,也是我們避風的港灣。它更是一條逼你拼命掙錢的鞭子,讓你為它拉車、犁地。家還是一件舊風雨衣,只有在狂風暴雨之中才能更體現它的真正價值。
【第40句】:【禪語人生】看清一個人何必去揭穿;討厭一個人又何必去翻臉。活著,總有看不慣的人,就如別人看不慣我們。活著,說簡單其實很簡單,笑看得失才會海闊天空;心有透明才會春暖花開。人的成熟不是年齡,而是懂得了放棄,學會了圓融,知道了不爭,曾經很在乎的已經不值一提。人生,如此而已。
【第41句】:【佛心禪語】總之遠離凡夫增長過失和外道損減智慧的邪業,才能使自己戒身清凈,從而紹隆如來清凈法身。這要知道如果自己的精力放在做塵勞的事務上,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就很難成就,如來清凈法身就難以繼承。所以一定要遠離邪業,一心安住在解脫道中。
【第42句】:【禪語人生】我們以往誤解了,以為無常、改變就是「失去」了什么。并不是這樣的。「無常」其實代表了一個嶄新的機會,一個新的決定。觀修無常是為了幫助我們了解到,生命中每一刻的改變,都是一次嶄新的機會,因此,人生的機會是無窮無盡的,我們要把握這每一個機會,好好地做抉擇。
【第43句】:【禪心佛語】簡·奧斯汀《傲慢與偏見》:將感情埋藏得太深有時是件壞事。如果一個女人掩飾了對自己所愛的男子的感情,她也許就失去了得到他的機會。
【第44句】:【放下感情的禪語】人生至境,只在平和。屬于你的,沒人能拿走;能拿走的,都不屬于你,要相信更好的一定會到來。在蹉跎的歲月中形成獨自特有的芬芳,在生活里散發,一點點穿透自己的人生。懂得沉淀的人,不需要外界的力量,去追求自己心靈的寧靜,時刻讓自己沉靜下來,與自我對話,獲得心靈最真的傾訴。
【第45句】:【禪心佛語】當你從夢見五百頭大象的睡眠中醒來時,不會對這些大象怎么裝得進你的臥室感到困惑。因為它們在夢前、夢中和夢醒后都不存在。然而當你正在作夢時,它們可是非常真實的。終有一天我們會了悟,不只是智力上的了解,事實上沒有什么大與小、增與減,這些都是相對的。
【第46句】:【生活禪語】看淡得失了無憂。人,因無而有,因有而失,因失而痛,因痛而苦。人總是從無到有就歡欣,從有到無則悲苦。其實,“有”有何歡?一切擁有都以失去為代價;“無”有何苦?人生本來一場空。有無之間的更替便是人生,得失之后的心態決定苦樂。緣來不拒,境去不留,看淡了得失,才有閑心品嘗幸福。
【第47句】:【佛心禪語】在紅塵中走,是生的無法逃避的選擇;大凡世上說已經真正地脫離了紅塵的人,我以為無外乎兩種:一種是徹底地被紅塵棄了,一種是頑固地將心死了。否則,身處紅塵之中,又如何不惹上塵灰,又如何能不在其中旋轉,不慢慢地變成紅塵中的一粒更小的塵土?
【第48句】:人生的境界有高有低,境界高者像一面鏡子,時刻自我觀照、不斷自省,又像一支蠟燭,燃燒自己,澤被四方,更像一只皮箱,提放自如,得大自在。
【第49句】:【禪心佛語】那些在法國、德國和英國,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戰后物資匱乏的人,就不會被一些小問題所難倒。他們對自己的處境十分滿意,因為他們看過更糟糕的,倒是那些沒有歷經過二次大戰,無憂無慮,就像住在兒童樂園里的人,一碰到困難就抱怨,就逃跑。他們一點也不知道珍惜眼前的幸福。
【第50句】:羨子少年正得路,有如扶桑初日升。志向高者意必遠,器物大者聲必宏。文能安邦定天下,武可衛國保乾坤。馬逢伯樂馳千里,鵬過高天展萬程。胸無奮斗大目標,一根稻草壓彎腰。胸中有了大目標,泰山壓頂身不搖。
【第51句】:【禪語人生】一個人的人生灑脫,來自于他對別人留夠的余地,還有就是對生命的積極,地地道道的歲月刷新著所有的故事,清醒的觀照和糾正那些自以為是,或者說是負面情緒,別問心地去哪里療傷,恨就一個字,怎么可以耗一生。
【第52句】:【禪語佛心】最好的放下,不是刻意的去忘記,而是讓彼此安然。那么,請允許我在這個陽光明媚的清晨,淡泊的守在時光的對岸,將記憶串成風鈴,安靜的把你想起。
【第53句】:【佛心禪語】不要讓幸福擦肩而過,最懂你的人,總是會一直在身邊守護你,不讓你有一絲的委屈;真正愛你的人,也許不會說許多愛你的話,卻會做許多愛你的事。如果發現身邊有這樣的人,請你一定好好珍惜,幸福不會時時等著你,愛你的人和你愛的人不是隨時可以出現,好好把握,不要讓自己和幸福擦肩而過。
【第54句】:【禪心佛語】能耐得住寂寞的人,肯定是有思想的人;能忍受孤獨的人,肯定是有理想的人;遇事能屈能伸的人,肯定是有胸懷的人;處事從容不迫的人,肯定是個淡定的人;經常微笑的人,肯定是有頭腦的人;看透天下事的人,肯定是個有智慧的人。
【第55句】:恒秋:人生不是和煩惱追逐,更不是和煩惱拼個你死我活,生活的質量就在于對人的態度和對事的看法,克己是一種覺醒,諒人是一種重生。莫求事事如意,但愿心平氣和。
【第56句】:【禪心佛語】通常,大部分的人都習慣于評判其他人,而不是反省自心與自身的行為,這實際上是錯誤的,并不能幫助我們進步。所以,簡單說來就是:都要反躬自身、省察自心,這樣方可對修持有所裨益,同時你能因此認知到你的心性,從而助益他人。
【第57句】:【佛家禪語悟道人生】學會順其自然的去面對,讓心情更明朗,不要讓負面情緒干擾生活的態度,人生的方向就在于能不能用一份積極的心態去化解消極,不去和人生計較什么,而是能包容的對待生活,一份平常心,把握住自己的內心,生活也就處處平和,處處悠然。
【第58句】:煩惱的根源,其實就是我執的根源,所有的痛苦都來自于一種自我和世界的分別,甚至是虛妄。人生既然是一場路過,也可以理解為是一種徜徉,春來百花開,秋至葉飄零,用一種安靜自在、坦然自然的心態,雙手攤開是平常,萬事看去無風波,生活也就成了一場淡淡的接受、欣慰的平靜。
【第59句】:中國古代有言,“人生識字憂患始”,沒文化反而沒煩惱,羨慕這種不想事的“無知”;認為“少年不識愁滋味”,最好終生沒有憂愁思慮,那將是一種幸福。其實,這是一種誤解。生活中你經常會遇到類似的情況,不免也會產生同那匹過河小馬一樣的猶豫,很多人就因此失去了前進的勇氣。
【第60句】:“南無阿彌陀佛”是彌陀發給十方眾生的信息,我們聽到、口稱,即是收到了彌陀的信息,并回應了彌陀的呼喚。愚癡的眾生收到慈父的信息,茫然不知所以,下意識原樣返回一條信息,阿彌陀佛收到是如何地驚喜呀!
【第61句】:喜歡或者討厭往往都沒有理由,人心這東西有時就是這么奇妙。有些人、有些事,可以瞬間讓你愉悅安然,不由你不喜歡;有些事有些人,可以頓時叫你不安狂躁,不由你不討厭。何以如此?你能說得清理由嗎?正因為說不清,才迷戀、才回味、才不能自拔。世上的人事本來平常,一顆心竟令其千回百轉。
【第62句】:【人心禪語】別等不該等的人,別傷不該傷的心。有些人,注定是生命中的過客;有些事,常常讓我們很無奈。與其傷心流淚,不如從容面對。孤獨,不一定不快樂;得到,不一定能長久;失去,不一定不再擁有。愛的時候,讓他自由;不愛的時候,讓愛自由。看的淡一點,傷就會少一點。
【第63句】:【佛心禪語】放不下的原因有三:一、不認識執著的過患;二、即使認識,也不相信;三、即使相信,也不愿意斷除。若能體認到殺生會導致多病短壽,并墮地獄,就會放得下殺生;若能體認到邪淫會導致家庭矛盾,并墮近邊地獄,就會放得下邪淫;若能體認到偷盜會導致財物貧困與福報減少,并墮餓鬼道,就會放得下偷盜。
【第64句】:【禪悟人生】身安,不如心安;屋寬,不如心寬。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以喜悅之身,養喜悅之神。有所畏懼,是做人最基本的良心準則。所謂快樂,不是財富多而是欲望少。做人,人品為先,才能為次;做事,明理為先,勤奮為次。人生要學會不抱怨,不等待,不盲從。
【第65句】:【禪法六字】生命,生死,生活。生命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生死是表相。生滅來去是無常的。生活是日常的言談舉止等身心活動的體現。生命為體,生死是相,生活是用。苦不升起的安詳喜悅的心境為智慧彼岸。掌握心境將禪的智慧與慈悲落實到生活中就能超越生死之相,圓滿生命本體,禪悟人生。
【第66句】:【禪語人生】有的人把自己的毛病也看成是一個修為和功德,而將他人的功德、修為和人格看成毛病和煩惱。這種人喜歡講,喜歡看他人過失,其實這些看到的所謂不對的地方、毛病,都是自己的毛病。所以有毛病的人才會看到毛病,有煩惱的人才會看到煩惱,所有看到的不對都是自己的不對。
【第67句】:【禪心佛語】人生本來寂寞。因為害怕寂寞,才有了友情和愛情,才有了相互的信任和依賴。幾番糾葛,幾番輪回,當信任和依賴漸行漸遠,要么寂寞難耐,要么堅強的享受這份寂寞。幾經跌菪的經歷讓人生走向了成熟。從寂寞走向寂寞,也是一種緣。緣來時需珍惜,緣盡時勿貪戀。春天到了,花兒自然就開了。
【第68句】:感國恩——國土富庶、平和安樂,全仰賴主事者勤政愛民,恩澤群生。人人若能知恩惜福、克勤節儉,時時敬慎以維護萬物,人人相惜以富國裕民,則得天時、地利、人和,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故應感恩仁王德政。
【第69句】:得一靜字,便可洞察萬物、道通天地、思如風云,心中常樂。道家主靜,儒家主靜,佛教更主靜。佛教常說:“禪茶一味”,在茶道中就是以靜為本,同時,以靜為美的詩句有很多,宋代杜小山有詩云: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第70句】:【禪語人生】修道行人,若受苦時,當自念言:人從往昔,無數劫中,棄本從末,流浪諸有,多起怨憎,違害無限。今雖無犯,是我宿殃,惡業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見與。甘心忍受,都無怨訴。逢苦不憂。何以故?識達本故。此心生時,與理相應,體怨進道,是故說言報怨行。
【第71句】:【禪語人生】幸福是一份生活的感悟,或者說是對生活的一種反思,幸福不在苦苦的追尋,只是換一個角度去思考,就像生活里拿一棟樓房當背景,每個人都會很苗條,人生就是像一場旅行,不會因為別人的眼光而改變自己的方向,繁華世間,活生命的簡單。
【第72句】:【靜心的禪語】改變自己就是改變自己看世界的一貫角度和心態。你的生活是你一生唯一的創造,不能抹平重建,即使只有一天可活,那一天也要活得優美、高貴。時刻在心中記住:生活是自己創造的。
【第73句】:【禪語人生】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世人往往善于聽信讒言,因為讒言總是美麗的,而忘了這句古話。待到自己失敗時,一切如過眼云煙,煙消云散。
【第74句】:【佛言禪語】人之所以悲哀,是因為我們留不住歲月,更無法不承認,青春,有一日是要這么自然地消失過去。而人之可貴,也在于我們因著時光環境的改變,在生活上得到長進。歲月的流失固然是無可奈何,而人的逐漸蛻變卻又脫不出時光的力量。
【第75句】:【禪語人生】有兩種東西,我們對它們的思考愈是深沉和持久,它們所喚起的那種愈來愈大的驚奇和敬畏就會充溢我們的心靈,這就是繁星密布的蒼穹和我心中的道德律。
【第76句】:【心靈禪語】每一天都是開端,每一分鐘都是起點,從現在開始,每一個念頭中去掉一點自私,去掉一點嫉妒,去掉一點是非,每一個念都會給你培積無量功德。
【第77句】:【禪語人生】相牽,關鍵在于我們審視的角度,面對的心態:積極的人看到刺中有花,絕望的人只見花中有刺;改造自己你戰無不勝,改變外界你處處碰壁;強者在憂患中把握機遇,弱者在機會中畏懼憂患;智者在失敗中崛起,庸者在借口中沉淪;自信讓你挺起胸膛,自卑讓你低下頭顱。
【第78句】:【禪心佛語】努力地改變你的心態,調節你的心情。學會平靜地接受現實,學會對自己說聲順其自然,學會坦然地面對厄運,學會積極地看待人生,學會凡事都往好處想。
【第79句】:【禪心佛語】記恨最大的壞處,是拿痛苦來繼續折磨自己,把人格弄得越來越扭曲。多數人不敢在明處復仇,于是便采用在暗地里攻擊,不知不覺間,把自己變成了一個活生生的小人。
【第80句】:【禪心佛語】人生剛開始,一個字:盼。盼長大,盼成熟,盼實現所有的宏愿,盼自己擁有的更多更好;人生過程中,一個字:累。想要的得不到,得到的非已愿,看別人得到的容易,輪到自己卻收獲寥稀,經常是身心俱疲;人生到最后,一個字:淡。再好的東西,終是要失去;經歷的滄桑,只能幫我們修煉一顆淡泊而無恙的心。
【第81句】:清清之水,為土所防;濟濟之士,為酒所傷。人能讀書,即為有福;我欲去謗,莫如無言。日常好惡,善與人同;原則是非,據理力爭。三十如狼,四十如虎;行路吸風,坐地吸土。殺人一萬,自損三千;傷人一語,利如刀割。
【第82句】:【禪語文案】有人說,幸福那就是靈魂的香水,自己去體驗的到就是幸福,就能幸福。每個年齡的煩惱,都是會在那個年齡的地方,去安靜地等著你,從不缺席。世上一切事物都不可能一帆風順,人生路上,首須看遠,別讓生活的壓力擠走快樂,真正的痛苦,沒有人能與你分擔。
【第83句】:【禪語人生】諸般省儉常念舊:一般都有喜新厭舊的毛病,而新不如舊則又常為人所感嘆;中國人講感恩惜福,更以勤儉為持家之方,所以諸般省儉常念舊,也就是感恩與惜福,一位知曉感恩與惜福的人,自然能夠長壽不老。
【第84句】:內涵比外表重要,而一顆良善的心,卻又是一切修養之始。理想是一件很抽象的東西,似乎渺不可追,但誰若能坐言起行,在斗志昂揚之時準備出擊,他的成功機會會大增;如果相反則必敗無疑。
【第85句】:【經典佛語】(他)平生說許多話,未曾說過宗下(禪宗)不好。他既是從宗門(禪宗)悟入的,何以又弘揚凈土呢?因為大悟的人,法法圓通,參禪是道,念佛是道,乃至如我們勞動掘地也是道。他為挽救末法根劣的人,故弘凈土。他是凈土宗的第六代祖,一生贊揚凈土。寂后人人尊重,在凈慈寺建塔紀念。
【第86句】:禪既是一種精神上的休息,也是一種不可言喻的智慧。禪開人心智、助人成長,使人感悟到世界的和諧、心境的清澈、生命的圓融。一旦你能夠放下所有對于觀念的執著,放下生老病死、悲歡離合,那么就能夠得到佛陀的真正智慧,也就達到禪的最高境界了。
【第87句】:【大徹大悟的佛學智慧】我們只是擁有錢財,福報是不夠的,重要的是要具有善用錢財的智慧,否則錢財并沒有給我們帶來快樂和幸福。就像有些人,沒有錢財的時候盼望得到錢財,得到了錢財又覺得煩惱,既不知道如何管理,又不懂得如何善用。所以大多數人的最終結局就是“人財兩失”。
【第88句】:學無厭倦勤乃通其妙,業靠專攻恒能有所為。愿有兩眼明多交益友,恨無十年暇快讀好書。對失意人莫談得意事,處得意日莫忘失意時。悔前莫如慎始,悔后莫如改圖,徒悔無益也。
【第89句】:人是一個矛盾體,在寂寞中他向往人群,在人群中他向往孤獨。他想得到,又害怕失去;他想放棄又渴望擁有。他希望自己是永遠的醒者,卻不愿錯過夢的精彩。
【第90句】:美不是一個抽象的名詞,它有自己的形態、高度和質感;美需要用心才能體會,僅僅用五官去分辨是不夠的;美是一種由內而外的空靈,只有靈魂才能觸摸它的質感;美與時間無關,真正的美永不凋謝。美是沉靜的,又是飛揚的;美是本色的,又是多彩的;美是短促的,又是永恒的。
【第91句】:問:“為什么執著就是苦?”答:“執著是迷惑障礙之境,圓融是智照解脫之境。然此是學問與功夫問題,非是初機所能明了,若誤解便是魔境,初機在不明教相之時,只可依教奉行,不宜躐階談玄說妙。”——李炳南居士
【第92句】:【精短禪語】這百年的生活,并不是在接受生活的折磨,也不必懷疑得到什么失去什么,也無須事事爭強好勝,人生像一枚硬幣,反正都是生活,換個角度,一樣的獲得。照葫蘆畫瓢,山寨一些別人的快樂。
【第93句】:【哈佛·八項原則】①時機永遠是第一位的。獨有、獨特、獨創的產品最具市場魅力。市場的穿透力強,為消費者創造需求。有分銷渠道,能得到商家的廣泛響應。能滿足社會的中高層需求。售后服務量小,提升單位時間的產出效率。產品的重復消費率高。滿足消費者的多元化需求。
【第94句】:【禪語人生】問:佛教為何焚香?覺醒法師答:不了解佛教的人認為,焚香是一種迷信。其實不然。在佛教中“香”代表“戒、定”真香。燒香就是提醒我們,要修學“戒、定”,從而開顯智慧。由戒生定,由定生慧。可以說焚香也是佛教徒日常修行的一部分。
【第95句】:一日一禪;放下;,不是說什么都不要,而是說究竟要什么,要多少,這才是最重要的。在人生路途上,我們要放棄沉重的欲望,放下過度的需求,舍棄不必要的執著,才能享受真正的人生快樂。而修習佛道的人如果不能放下七情六欲,就無法修習到博大精深的境界。只有懂得放下自我,才能體會到人生的真諦。
【第96句】:有無不爭家之樂,上下相親國乃康。有意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與有肝膽人共事,從無字句處讀書。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欲論古來興廢事,須平自己是非心。
【第97句】:【禪心佛語】釋道成:我們的心是一粒種子,就像花果樹木能長成什么樣子都是由種子決定的,看到自己的心就看到了自己的命。舉手投足之間,利益自己還是利益大眾,貧窮與富貴已被決定。
【第98句】:【佛禪文案】人世間的真諦,只有心靜的人才能體會到;天地間的玄妙,只有心靜的人才能看明白。“靜”是人成熟的標志。成熟的人的幸福,并不在于風流、游樂與縱情歡笑的輕佻,更不在于頌揚、阿附與意氣的廉價言談,而在于那種由內而外的“靜氣”所至的堅忍和剛毅。
【第99句】:【禪心佛語】人生啊,人生,它是人類最永恒的話題。也許,對于我這樣一個年紀的人來談人生,有人會當我是笑話,可是,我還是想談談自己的人生經過和感想。
上一篇:佛家青樹林禪語-佛家經典禪語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