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山高有攀頭,路遠有奔頭】(諺)不要怕山高,山越高越有攀頭;不要嫌路遠,路越遠越有奔頭。指目標越是高遠,越能磨煉意志,成就大的事業。
【第2句】:【好漢不怕出身低】(諺)指好男兒貴在有真才實學,能自立自強,不在乎出身門第的高下貴賤。 也作好漢不怕出身賤。 英雄何論出身低。
【第3句】:【不憂年儉,但憂廩空】(諺)年儉:農業歉收的年景。廩(IIn):糧倉。不愁當年的農作物歉收,只愁囤里無積糧。指糧食的積貯是關乎民生的頭等大事。
【第4句】:【討飯怕狗咬,秀才怕歲考】(諺)歲考:清代各省學政對所屬府、州、縣學生員舉行的考試。指秀才們怕的是歲考,就像討飯的乞丐怕狗咬一樣。
【第5句】:【瞎子磨鐮刀——快了】(歇)快:本指刀刃鋒利,轉指不要多長時間。指事情快有結果了。
【第6句】:【屬蛐蛐兒的——土里生土里長】(歇)土:本指泥土,轉指本地。指人生在當地又在當地長大。
【第7句】: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第8句】:【東坡肉】“東坡肉”是杭州名菜,它是由豬肉燉制而成,一般是一塊塊約二寸許的方正形豬肉,一半為肥肉,一半為瘦肉,人口肥而不膩,帶有酒香,十分美味,流行于江浙一帶。制作方法是:將五花肉切成大塊,用蔥姜墊底,加上酒、糖、醬油,用水在文火上慢燜即可。“東坡肉”色、香、味俱佳,深受人們喜愛。這道名菜叫“東坡肉”,人們自然會聯想到蘇東坡,果真是他發明的嗎?答案是肯定的,只是源自兩地。 一說起源于杭州。相傳他在杭州刺史任上完成疏通西湖、修筑蘇堤這兩個利國利民工程后,老百姓歡天喜地,奔走相告,一致認為蘇東坡為地方辦了一件大好事。聽說他喜歡吃紅燒肉,到了春節,老百姓不約而同地給他送去豬肉,表達擁戴和感激之情。蘇東坡十分感動,再三推辭,但百姓的感情難卻,于是收下了豬肉。但如何處理這么多的豬肉?他決定與百姓有福共享,于是就讓家人把肉切成方塊塊,采用他拿手的烹調方法燒制,連酒一起,按照疏浚西湖民工的名冊分送到每戶每家。他的家人在燒制豬肉時,把“連酒一起送”領會成“連酒一起燒”,結果燒制出來的紅燒肉,更加香酥味美,食者大飽口福,盛贊送來的肉燒制別致,可口好吃。眾人稱贊之下,一傳十,十傳百,人們紛紛上門向蘇東坡學燒“東坡肉”。后來演變成農歷除夕夜,民間家家戶戶都制作東坡肉,用來表示對他的懷念之情。 另一說起源于黃州。相傳“東坡肉”系蘇軾這個瀟灑的美食家被貶黃州時,在貧困的生活中不忘創造享受美食的機會,仿照前人并改良紅燒肉的做法,將豬肉加酒做成紅燒肉小火慢煨而成。有《豬肉頌》為證:“凈洗鍋,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時它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人不肯吃,貧人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此菜在黃州發起,后傳至南宋首都杭州,發揚光大,遂成杭州名菜。
【第9句】:【桑木扁擔——寧折不彎】(歇)桑木質地堅硬,做成的扁擔即使被壓斷了也不會彎曲。形容人性格剛強,寧死也不屈服。
【第10句】:【狡兔有三窟】 釋義:窟:洞穴,窩。比喻出路和藏身的地方要多,便于逃避災禍。 例句:我的意見是,從王強夫妻的例子說明,“海豹”是個狡詐的敵人。狡兔有三窟,他既然可以栽贓徐靜芳,可不可以同時栽贓嚴漢?甚至栽贓更多的人呢?
【第11句】:【觀世音下海,足下也得有個蓮臺】 釋義:觀世音:傳說她是救苦救難的女菩薩,坐在蓮花臺上。比喻辦事要有所憑借和依靠。 例句:這時他不知從什么地方竄出來,接住田尋芳的話說:“這不叫膽小,這叫謹慎。觀世音下海,足下也得有個蓮臺,何況我們。”
【第12句】:【羊羔掉進虎口里】(慣)比喻弱者陷入危險境地或落入強者手中。
【第13句】:【老牛力盡刀尖死】 釋義:比喻辛辛苦苦為人出完了力,卻被人害了,落個悲慘結局。 例句:白占魁為了自己沒有能當上社干部,竟能唱出“老牛力盡刀尖死,忠心為國不出頭”的秦腔發牢騷,高增福聽了簡直發嘔,唾了幾口酸水。
【第14句】:閉門造車古代的車,兩輪之間的距離是固定的,只要符合規格,關起門來造的車子,出門也能合轍。《景德傳燈錄·余杭大錢山從襲禪師》:“問:閉門造車,出門合轍,如何是閉門造車?’師日:‘造車即不問,汝作么生是轍?,日:‘學人不會,乞師指示。’師日:‘巧匠施工,不露斤斧。…《續傳燈錄·端裕禪師》:“一法不墮塵緣,萬法本無掛礙……直饒恁么,猶是閉門造車,未是出門合轍。”后來儀用“閉門造車”一句比喻做事憑主觀想象辦事,不考慮客觀情況,脫離實際。如朱自清《中國文評流別述略》:“因為借用外國名字,苦于不貼切,自定名字,又嫌閉門造車,怕不合式。”
【第15句】:【看人要看心,聽話要聽音】(諺)看人要看到他的內心,聽話要聽出他的話外之音。指看人或聽話不要停留在表面現象上。 也作“看人看心,聽話聽音”。
【第16句】:【著濕布衫】(慣)比喻惹上了甩不掉的麻煩事。
【第17句】:橫說豎說多方取譬,反復講述,以求詳盡,使對方容易理解,謂之“橫說豎說”。如明代郎瑛《七修類稿·詩文一》:“說須出自己之意,橫說豎說,以抑揚詳瞻為上。”語本于禪宗。《景德傳燈錄·希運禪師》:“且如四祖下牛頭融大師,橫說豎說,猶未知向上關桉子。”多方取譬,旁敲側擊,畢竟不許一語道破,正是禪宗說“話頭”的特色。禪宗有頓悟的南宗和漸悟的北宗。橫說屬于頓悟,豎說屬于“漸悟”。禪宗以“頓悟”為主,自稱“宗門”,稱經教為“教門”。在這個意義上,“橫說”為“宗門”,“豎說”為“漸門”。佛經上還有“橫遍十方,豎窮三世”之說,“橫”屬空間,“豎”屬時間。再如儒家有經書,又有緯書,亦可稱為“橫說豎說”。
【第18句】:【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 釋義:比喻接近什么,對什么就熟悉。“近山識鳥音”又作“靠山知鳥音”。 例句:俗話都有得說啦,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你摸得多了,也就自然知道它們的脾性了。
【第19句】:心地善良是快樂之源,胸襟開闊是長壽之本
【第20句】:【猶豫】“猶豫”是拿不定主意,遲疑不決的意思。它是人們的心理活動,卻源自兩種動物。 據古書上說,“猶”是一種猴科動物,雖靈巧,卻生性多疑,一旦發現人或其他“敵情”,便慌張地迅速爬到樹上,躲藏在茂密的樹葉之后,探頭察看。待一切平靜,它再跳下樹來,東張西望一番,突然再生懷疑,又爬樹上。 如此反復多次。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它,就是“疑神疑鬼”。 《說文》載:“豫,象之大者。”豫,是一種長得像大象的動物,雖力大,但是常是遇事無主意。 人們根據動物“猶”和“豫”的多疑無主見的特性,把它們合在一起,組成“猶豫”一詞,既形象又確切。
【第21句】:【半天里抹糨子——糊云】(歇)糨子:漿糊。糊云:諧“胡云”。指信口胡說。
【第22句】:【撞到老虎窩里】(慣)比喻闖進極危險的境地。
【第23句】:【連鍋端】 釋義:比喻全部除掉或拿走。 例句:誰知道半腰里殺出一支解放軍的小分隊,打傷李榮厚,把那些“人質” 放走了,還差一點把司令部也連鍋端掉。
【第24句】:【班房】現在人們稱被司法部門拘留或坐監獄為“蹲班房”。它源自哪里呢? 考其源,是來自明清兩代的“三班八房”。所謂“三班”是指皂班、隸班、快班,屬于差役組織,分掌維系治安、偵察、捕緝、提刑、解押、傳呼訴訟等事務。“八房”是指吏房、禮房、兵房、工房、刑房、倉房和承發房,屬于封建國家地方政權中的胥吏機構,分掌地方民政、財政、教育、水利、建設等事務。古代衙門不僅管行政事務,還管審判。故此,根據“三班八房”的性質和職能,人們就把封建衙門、監獄簡稱為“班房”。
【第25句】:【人過三十不學藝】(諺)指人的年齡過了三十歲,再從頭學習技藝就很難。
【第26句】:【三句甜,兩句苦】(慣)指一會兒軟的,一會兒硬的,連勸帶嚇唬。 也作三句苦,兩句甜。 三聲緊,兩聲慢。
【第27句】:一臺無二戲,臺上無閑人。
【第28句】:【三日不彈,手生荊棘】(諺)三天不彈琴,手就像長了荊棘一樣生澀。指技藝要想精熟,必須常習常練。 也作三日不練不順手,兩天不念不順口。 三天不唱口生,三天不演腰硬。
【第29句】:一時強盛在于力,千古勝負在于理
【第30句】:【拿香供敬神,也該認準廟門】 釋義:比喻要認準對象,不要找錯了人。 例句:你太會投機了!你當了一輩子狗頭軍師!你拿香供敬神,也該認準廟門啊!
【第31句】:【龜通海底】(諺)指龜潛入水中,可以直通到海底。比喻出入衙門的有錢人,可以打通關節,買通官府,上下鉆營。
【第32句】:【咬耳朵】(慣)比喻湊近入耳旁小聲說話,不讓他人聽見。
【第33句】: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
【第34句】:善惡若無報,乾坤必有私
【第35句】:【順風行舟船易翻】(諺)比喻人在順境中行事,往往多的是得意,少的是警惕,失敗就很難免。
【第36句】:【發橫財】(慣)橫(heng)財:指意外得來的錢財。指一下子得到了許多錢財(多指不義之財)。
【第37句】:【有錢常記無錢日】(諺)指有錢時必須常常記取沒錢時的困苦,只有如此,才能厲行節約,才能保持人在清貧中的種種美德。
【第38句】:【有鐵就能碾釘子】(諺)有了鐵,就能打出釘子來。比喻具備了基本條件,事情就能成功。
【第39句】:【屎殼郎推車——滾蛋】(歇)屎殼郎常把糞滾成球形,然后雄雌分工,一前一后地把糞球滾到僻靜處貯存。本指屎殼郎滾著糞球,轉以責令人離開或走開。 也作屎殼郎搬家——滾蛋。 屎殼郎搬家——滾球。
【第40句】:【鼓樓上小雀——耐驚耐怕】(歇)本指鼓樓上的小雀因聽慣了鼓聲經得起驚嚇,轉指人久經磨煉,遇事不會膽怯。
【第41句】:【光吃炒豆不炸鍋】(慣)比喻光得好處,不付出代價。
【第42句】:【打虎不倒被虎咬】(諺)比喻制伏不了強敵,定會遭到強敵的反撲,后患無窮。 也作打虎不著,反被虎傷。 打虎不死,遺患無窮。 打虎不死反傷人。
【第43句】:【牛不吃水強按頭】 釋義:比喻強迫人做不愿做的事,例句:家生女兒怎么樣?“牛不吃水強按頭”?我不愿意,難道殺我的老子娘不成?
【第44句】:花花世界佛教關于“世界”的說法很多。如《華嚴經》說:“佛土生五色莖,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又《梵網經》卷上謂:盧舍那佛坐千葉大蓮花中,化出千尊釋迦佛,各居千葉世界中,其中每一葉世界的釋迦佛,又化出百億釋迦佛,坐菩提樹下。后俗語“花花世界”源于此。“花花世界”一般形容繁華之地,塵世間。如《說岳全傳》第十五回:“每想中原花花世界,一心要奪取宋室江山。”又如《何典》第一回:“中界便是今日大眾所住的花花世界。”
【第45句】:【男子十五,當家作主】(諺)指男孩子長到十五歲,就能夠像成年人一樣有承擔家務的能力,并當起一家之主。
【第46句】:【鉆死胡同】(慣)死胡同:走不通的胡同。形容人固執,認死理,不知變通。
【第47句】:【云里的日頭最毒,晚娘的拳頭最狠】見“晚娘的拳頭,云里的日頭”。
【第48句】:【背后捅刀子】(慣)指暗地里害人。
【第49句】:【混龍鬧海,魚蝦遭殃】 釋義:強者胡鬧,弱者受害。 例句:“我是大老粗,可也懂得兩句俗話:混龍鬧海,魚蝦遭殃。”
【第50句】:【窮吃素,老看經】“吃素”即“素食”。《漢書·霍光傳》:“居道上不素食。”顏師古注云;“素食,菜食無肉也。”本謂居喪不肉食。后特指佛教徒持戒不食魚肉葷腥。如唐·顏師古《匡俗正謬》卷三所說:“今俗謂桑門(佛教僧侶)齋食為素食。”原先,小乘教徒仍可吃“三凈肉”,即不見殺、不聞殺和不為我而殺。大乘教對出家人禁一切肉食。“看經”即閱讀佛經。佛門常勸信士“讀誦大乘,近善知識”。佛經稱為“法寶”、“法身舍利”。看經是佛教徒產生“正信”、“正見”并走上“正道”的主要途徑。“窮吃素,老看經”應是世俗的一種偏見。不過,這句俗語的語詞意義是說,環境能夠影響人的行為。如元·楊瞿《劉行首》第二折:“你不知道閑官清,丑婦貞,窮吃素,老看經。我如今青春之際,我怎生出的家!”(李明權)
【第51句】:【死豬不怕開水燙】 釋義:比喻反正已經到了最壞境地,干脆橫下一條心,任人擺布。 例句:我是死豬不怕開水燙了,大不了管制起來,再不就蹲監獄;你可是知法犯法,罪加一等。
【第52句】:【墻有縫,壁有耳】(諺)墻上有縫隙,消息會外漏;壁上有耳朵,說話會被偷聽。指人們說話要隨時隨地留心,提防有人竊聽。 也作墻有眼睛,壁有耳朵。 墻有縫,窗有眼。
【第53句】:【天打五雷轟】(慣)五雷:金雷指刀砍死,木雷指棍打死,水雷指水淹死,火雷指火燒死,土雷指墻倒壓死。舊指上天用劈雷擊死人間罪大惡極者。后指罪孽者受到最嚴厲的懲處。常用作發誓或詛咒。 也作天打雷劈五雷轟。 天打五雷劈。
【第54句】:【拔釘子】(慣)比喻除掉所憎恨的人,或除掉危害極大的禍患。
【第55句】:【一個人吃飽了,一家子都不餓】(慣)指過單身生活,無牽無掛。 也作一個人吃飽,全家不餓。 一個人吃飽一家人不饑。 一個人吃飽一家人不鬧饑荒。
【第56句】:(宋代圓悟《碧巖錄》第一則)禪宗的末流,好取現成的經語、公案、掛在口頭上,作為談助,被斥為“口頭禪”。“口頭禪”完全違背了禪宗“頓悟見性”的宗旨。后來,把口頭上經常說的一些沒有實際意義的話,也稱為“口頭禪”。
【第57句】:【戴烏紗帽】(慣)烏紗帽:古代官員戴的用黑紗布制成的帽子。比喻當官,居于領導地位。
【第58句】:【胳膊折了往袖子里藏】(慣)折:折斷。胳膊折斷了,悄悄藏在袖筒里,自我忍受,不讓人知道。比喻內部出了丑事,盡量忍著掩蓋著。 也作胳膊只折在袖子里。 胳膊肘折了總要袖子蓋。
【第59句】:【孩子沒娘,說來話長】見“從小離娘,到大話長”。
【第60句】:【谷雨前后,栽瓜種豆】 釋義:谷雨:二十四節氣之一,在4月I【第9句】:20或2舊。谷雨前后是栽瓜種豆的時候。 例句:農諺說:“谷雨前后,裁瓜種豆。”“頭伏蘿卜二伏菜。”雖然按照時令季節,各種蔬菜種得有早有晚,有時收了這種菜才種那種菜。
【第61句】:【民無糧要反,兵無糧要散】(諺)老百姓沒糧吃就會起來造反,軍隊中沒糧吃就會各自走散。指糧食是安定與治軍的首要問題。
【第62句】:鐵樹開花鐵樹,也叫蘇鐵,熱帶一種常綠喬木,多年開花一次、比喻極難實現的事情或非常罕見的事物。本為佛教禪語:《五燈會元·焦山師體禪師》:“鐵樹開花,雄雞生卵,匕十二年,搖籃繩斷。”宋代圓悟《碧巖錄》四十則垂示日:“休去歇去,鐵樹開花。”《續傳燈錄·徑山果禪師法嗣》:“二十五日己后一陽來復鐵樹開花。”
【第63句】:【拍馬】“拍馬”又稱“拍馬屁”,現在用來比喻趨炎附勢、阿諛奉承的行為。然而,“拍馬”一詞,原來卻是一種古老的禮俗。“拍馬”源于古代西北游牧民族地區。據文史載,當時人們騎馬相遇,看到對方的好馬,總愛拍著馬屁股說“好馬,好馬”,稱贊一番。久之,拍馬便成了人們相見時的一種禮節風俗。后來有些人看到權貴駕到,不管馬的優劣,總爭著上前,拍著馬的屁股連連恭維:“好馬,好馬,大人的馬好!”此處拍馬是假,拍人是真(yipinjuzi.com)。 從此,也使“拍馬”一詞發生了質變,變成了阿諛奉承的代名詞了。
【第64句】:千尺深潭看得透,一寸人心摸不清
【第65句】:【挨金似金,挨玉似玉】 釋義:接近優秀人物或好的環境就會受到好的影響。 例句:“俗語說的‘挨金似金,挨玉似玉’,今番親家太太的談吐就與往日大不相同了。”
【第66句】:【打起來沒好拳,罵起來沒好言】(諺)廝打起來,就不會有留情的拳頭;罵詈起來,就不會有文雅的語言。指打架罵詈的雙方,一般都很難冷靜。 也作打人沒好手,罵人沒好口。 罵人無好口,打人無好手。
【第67句】:【水米不沾牙】 釋義:不吃不喝。“不沾牙”又作“不打牙”。 例句:受刑以后,我半死地躺在監牢里水汪汪的地上,一連兩天水米不沾牙!
【第68句】:【百樣米養百樣人】(諺)指每個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思想、性格與志趣。
【第69句】:【抓辮子】(慣)比喻抓住對方的缺點、錯誤進行要挾、打擊。 也作抓小辮子。 揪辮子。
【第70句】:【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釋義:諸葛亮:三國時蜀國丞相,很有智謀,后人把他作為智慧的化身。比喻人多智慧多,遇事會想出好辦法。“頂”又作“當”、“抵上”、“趕”、“合成”等。 例句:于連征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咱們大家開動腦筋想辦法。”
【第71句】:依靠群眾是千里眼,脫離群眾是瞪瞎眼。
【第72句】:人應該是一顆星星,活著就要閃光
【第73句】:【花子死了蛇——沒得弄了】(歇)花子:叫花子。弄:本指耍弄(蛇),轉指玩弄(手段)。指失去了憑借或依靠的手段,沒有應付的辦法或沒有什么可干的了。 也作“花子死了蛇—一沒什么弄得”。
【第74句】:【吃槍藥】(慣)比喻人火氣大,無端地沖人發脾氣。
【第75句】:【一步趕不上,步步趕不上】(諺)指關鍵時刻落后了一步,就會步步落后,陷入困境。
【第76句】:【人多一技有益,物裕一備有用】(諺)人多掌握一種技能,總是有好處的;器物能多準備一件,總有用得著的。指人的本事不嫌多,物的備件不可少。
【第77句】:七上八下語出宋代蘊聞編《大慧普覺禪師文案》卷二一:“狗子還有佛性也無?無。提撕得熟,口議心思不及,方寸里七上八下,如咬生鐵橛,沒滋味時,切莫退志,得如此時,卻是個好底消息。”形容無所適從或心神不定。如《朱子語類》卷一二一:“吾人日夜要講明此學,只謂要理明學至,不為邪說所害,方是見得道理分明。圣賢真可到,言話真不誤人。今人教人引得七上八下,殊可笑。”《水滸傳》第二六回:“那胡正卿心頭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暗暗地尋思道:‘既是好意請我們吃酒,如何卻只般相待,不許人動身?’只得坐下。”也形容零落不齊或紛亂不齊。《紅樓夢》第四九回:“探春道:‘林丫頭剛起來了,二姐姐又病了,終是七上八下的。’寶玉道:‘二姐姐又不大作詩,沒有他又何妨。”’七手八腳謂人多而手忙腳亂。出于《五燈會元》卷二十:“七手八腳,三頭兩面,耳聽不聞,眼覷不見。”原意是:不管環境如何嘈雜,人來人往,我自耳不聞,眼不見,心中泰然。后俗語中常用“七手八腳”指動作忙亂。如《紅樓夢》第三三回:“眾人答應,七手八腳,忙把寶玉送入怡紅院內自己床上臥好。”又如老舍《二馬》第二段三行:“馬威七手八腳地把箱子什么的搬下去。”
【第78句】:集體是力量的源泉,眾人是智慧的搖籃
【第79句】:人無干日好,花無百日紅
【第80句】:【清明不戴柳,紅顏變皓首】(諺)清明:清明節,在每年農歷三月上旬,是傳統習俗上墳祭祖之日。舊俗,清明祭祖歸來,要折柳枝盤成圈戴在頭上,據說不如此,青年人就會變成滿頭白發的老人。
【第81句】:【千金不死,百金不刑】(諺)犯了死罪的,用千金可以免去死罪;犯了刑法的,用百金可以免去刑罰。 舊指金錢萬能,只要用錢,死罪可贖,活刑可免。
【第82句】:靜生常思已過,閑談莫淪人非
【第83句】: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第84句】:【千文許要,一文許還】(諺)做買賣,賣主允許要價千文,買主可以還價一文。指買賣場中,漫天要價和就地還錢是平常事。
【第85句】:【土塊擦屁股——迷了門】(歇)門:本指肛門,轉指門路。形容人迷迷糊糊,不知所措。
【第86句】:一刀兩斷語本于《五燈會元》卷十二:“一刀兩段,未稱宗師。”意謂雖能干凈利落地判斷是非邪正,但未能圓融一體,和光同塵,也稱不上“宗師”。后亦作“一刀兩斷”。多比喻干脆利落。如《歧路燈》第七一回:“一個男人家,心里想做事,便一刀兩斷做出來。”也比喻堅決斷絕關系。如丁玲《太陽照在桑十河上》:“白娘娘說江世榮還欠她幾萬塊錢,要是他不趕快歸還,到那天,她就什么也說了出來,同他一刀兩斷,再不替他胡說八道了。”
【第87句】:【一條道走到黑】(慣)1形容人固執,做事不知變通。2形容人堅持錯誤立場不改悔。3形容人意志堅定不動搖。 也作一條道兒跑到黑。 一條路走到黑。
【第88句】:【外賊易擋,家賊難防】(諺)外來的賊是明的,容易對付;家里的賊是暗的,很難防范。指在預防賊寇方面,強大的外敵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隱蔽的、知情的內奸。 也作外賊易打,內奸難防。 外賊好防,家賊難擋。
【第89句】:【好漢爭氣,賴漢爭食】(諺)好漢爭的是一口氣,賴漢爭的是嘴里食。指好男兒在功名事業上拼搏,奮力向上;賴漢子只謀填飽肚子,毫無出息。
【第90句】:千日胡琴百日簫,當日橫笛亂哨哨
【第91句】:【小時】“小時”一詞,既是舶來品,隨著鐘表的引進而引進,又是土洋結合的產物。 在中國古代,人們用銅壺滴漏的方法計時,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對應今天的24小時,半夜11點到凌晨l點為子時,1點到3點為丑時,3點到5點為寅時,依此類推。古代的一個時辰相當于今天的兩個小時,所以,當鐘表剛剛傳人我國時,就有人把一個時辰叫做“大時”,新的時間一個鐘點叫做“小時”。當時是“大時”、“小時”土洋并用。以后,隨著鐘表的普及,“大時”一詞消失,而“小時”卻沿用至今。
【第92句】:身貧莫言曾祖貴,好漢哪怕出身低
【第93句】:【不吃一塹,不長一智】(諺)塹:塹壕,隔斷交通的溝。不受阻礙,就不能增長見識。指人經受一番挫折,就能多一番智慧與經驗。 也作不經一事,不長一智。 不吃虧,不長智。
【第94句】:【魚大現形,樹大招風】(諺)魚的形體大了,容易顯現;樹的形體大了,容易招風。比喻目標大了,容易招惹是非。
【第95句】:無私才能無畏,大公才能大勇
【第96句】:要想朋友好,銀錢少打擾
【第97句】:【蛤蟆跳井——撲通】(歇)撲通:擬聲詞,形容蛤蟆跳入井小時發出的聲音,諧“不懂”。指不明白或不懂事。 也作青蛙跳井——撲咚。 蜞螞兒跳水——噗嗵。蜞螞兒:方言,青蛙。
【第98句】:【一朝天子一朝臣】(諺)指每個皇帝即位,都要任用一批自己的心腹臣屬。也指每個領導上任,都要任用自己的親信。 也作一朝天子一朝臣,一個主子一個規。規:規矩。 一朝天子一朝臣,一個將軍一個令。
【第99句】:【無置錐之地】(慣)置錐之地:插錐子的地方,比喻極小的地方。形容窮困得無處安身。 也作“無立錐之地”。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