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下 你對儒家文化的感想
儒家是中國古代最有影響的學派。
做為華夏固有價值系統的一種表現的儒家,并非通常意義上的學術或學派。
一般來說,特別是先秦時,雖然儒家是最有影響的學派,但也只是諸子百家之一,與其它諸子百家地位一樣,本無所謂主從關系。
今天儒家所擁有的地位,是由于儒家在她產生以后,在從古到今的漫長歷史進程中,尤其是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所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獨占大一統思想地位后而行成的。
孔子是儒家創始人,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對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有極其深遠的影響,也是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中國人。
其代表人物有: 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程頤、朱熹(繼孔子后最博學的大儒)、陸九淵、王陽明等 ;以《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等書為經典;主張禮治,強調傳統的倫常關系,尤注重人與人之間倫理關系等。
儒家在先秦遭墨、法、道等派的激烈批判,在秦代和漢初,遭統治者排斥;在六朝先后受玄學、佛學的挑戰,在五四反孔非儒高潮下歷空前之厄,但還是綿延至今,其原因是因為儒學植根于中國固有的價值系統而又能隨時自我調整,適應了時代和社會的變化。
而且相當大的程度上是由于它是東方最有價值的知識系統,以至于今天在某種意義上說它是國學(傳統文化)的代名詞。
儒家是國學的核心與主體。
求一篇學習儒家文化的心得體會,不少于800字。
來一個文藝青年秒殺吧
儒家的道德文化面對著西方的實證主義和實用主義的進攻節節敗退,但它始終占據著世界精神的一席之地,它的魅力何在呢
儒文化的本質是它的“心性”哲學,從人的存在引申天理和人事,引申出人的生存方式和價值完善,引申出國家的倫理秩序和豐功偉績。
儒文化不像希臘哲學一樣從世界中去尋找終極。
世界是我們人的世界,與我們人的先天性是一致的,離開了人的先天感性和理性,世界只是“無”。
不管是根本性的物質形態,還是微觀的原子和宏觀的宇宙,它們只是我們感性和理性的表象,終極存在也只能是作為本源的“心”。
所以說,儒文化也是一種形而上的學說。
它不像宗教學說一樣從彼岸的上帝中祈求恩賜。
萬物都有普遍性,人也一樣,人的主觀不管怎樣努力,人的意志不管如何超脫,人只能在他本性的范圍內活動,先天規定了他的責任和使命。
有的人成功,是他悟到了自己的本性,發揮了自己的潛能;有的人碌碌無為,是他與自己的本性分離,成了自然體系中的一顆浮塵。
儒文化注重人的性情發掘,培養人的崇高和偉大。
儒文化是“心性”哲學,這是它精神性的根本一面,它不同于經驗知識,來源于實踐的總結和理性的推理,而是來源于思想的領悟和自我的直覺。
儒文化與實證哲學是根本對立的世界觀。
儒文化也好,希臘哲學也好,宗教學說也好,它們都是對真理的探求,對自我價值的尋找,所以它們是一種形而上的知識,是人的精神升華和境界的提高,是一種“德”的培育。
實證哲學是對事物性質的確定,是對客觀關系的認可,所以它們是一種形而下的知識,是對世界普遍性和規律性的認識,是一種“功利”的需要。
前者回答世界為什么這樣
后者回答世界就是這樣。
前者追問世界之根,后者描述世界之實。
前者為了價值,為了人格,為了真理;后者為了利益,為了實用,為了權力。
儒文化是形而上的知識,是對天理的領悟,是對人格的完善,所以它是不可言說的,也無法傳授的,只有特有的靈魂,在片言只語中引起共鳴,在生存體驗中感悟到它的魅力。
如果用理性從字面上去理解,只能產生歪門旁道。
詩書是對情操的陶冶,禮義是人格的一種自然流露,三綱是天理的一種社會顯現,“存天理,滅人欲” 是精神升華的一種途徑,忠孝仁義信是人本真的一種實踐,倫理社會是對世界本來面目的一種揭示。
它類似于柏拉圖的“理想國”,顯示了人的一種責任和美德。
儒文化是“心性哲學”,它與現代社會的個性解放是否矛盾呢
“五四運動”打倒了孔家店,商品經濟沖破了社會的倫理秩序,儒文化真的阻礙了社會發展嗎
現代社會本來就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流,它的劣根性越來越被世界各國的有識之士所揭穿,科學確實給人類帶來了財富,實證確實給社會帶來了功利,但是,人卻失去了本真,家庭失去了溫情,社會失去了和諧,人類失去了家園。
如果不再改變,人類將成為自己創造物的奴隸和受害者,現代制度和現代科技只是建立在實證主義和功利主義的沙灘上的,它只能給社會帶來道德的淪喪和理想的破滅,帶來利己主義的泛濫和民族矛盾的加劇。
社會發展了,現代性表示人類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宗教和儒文化把人類從自然狀態這解放出來,回到了精神的懷抱,現代性是把人類從內在的精神性中解放出來,確立了人的主人地位。
現代性不是不要宗教和儒文化,不是不要終極關懷,而是希望通過人把整個世界精神化,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
前現代社會是與自然界是分離的,世界處在文明社會和自然變化莫測的對峙之中,宗教和儒文化只注意內心的寧靜,以不變對萬變,面對著世俗和自然,精神也顯的軟弱無力。
人類要成為主人,必須要征服自然,把自然力納入人類社會自身之中,自然才能精神化,社會才能顯露出他的崇高和偉大。
社會前進了,人的責任加重了,人的生存方式也必須加以改變。
封閉式的自我修養遠遠不適應時代的要求,儒文化的倫理道德也不適應社會現實的需要。
人們不但要真理,還需要經驗知識,不但要道德,還需要科學,不但要理想,還需要求實精神。
遺憾的是,人們在追求知識、科學和實證之時,拋棄了真理、道德和理想,用理性和實證來認識真理,以功利來取代道德,以實用主義來對待理想,所以尼采說:“我看到的不是人,只是殘缺不全的肢體。
”有個性的人只能是那些保存傳統文化并能運用理性功能和求實精神的時代新人。
如果丟掉終極關懷的實證哲學統治了人類,人類只能走向深淵。
儒家文化在中國的發展
【 儒 家 】 儒家是中國古代最有影響的學派。
做為華夏固有價值系統的一種表現的儒家,并非通常意義上的學術或學派。
一般來說,特別是先秦時,雖然儒家是最有影響的學派,但也只是諸子之一,與其它諸子一樣地位本無所謂主從關系。
儒家的起源: 《漢書·藝文志》:儒家者流,蓋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
游文于六經之中,留意于仁義之際,祖敘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于道為最高。
有人認為儒者是指一種以宗教為生的職業,負責治喪、祭神等各種宗教儀式。
儒本求雨之師,故衍化為術士之稱(《國故論衡·原儒》)。
《說文解字》:儒,柔也,術士之稱。
據郭沫若考證,儒本是鄙稱,儒家這一稱號,也不是孔子自家封號,而應是墨家對孔子這一學派的稱呼。
莊子后學評論儒家,性服忠信,身行仁義,飾禮樂,選人倫,以上忠于世主,下以化于齊民。
將以利天下(《莊子·漁父》) 。
儒家創始人: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
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對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有極其深遠的影響,也是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中國人。
《史記·孔子世家》載: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
可謂至圣矣
儒家的發展: 儒家在先秦時,和諸子地位平等。
而且,在秦始皇時受到重創,便是所謂的焚書坑儒。
再至漢代,漢王朝以繼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統為其文化建設的基本路線,而這三代中原文化正是儒家六經,孔子以繼承華夏民族文化著稱,因而儒學本身便是華夏民族的文化精華。
由于宗經而尊儒,這也是儒家交上好運的原因之一。
孔子作古,儒分為八(《韓非子》),其中主要有兩派,一是孟子出子思一系傳道,二是荀子出子夏一系傳經,這便是先秦儒學……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降,先有今文經學為官方經學。
《漢書·藝文志》載:武帝末,魯共王懷孔子宅,欲以廣其宮。
而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凡數十篇,皆古字也。
此后,便有了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之分。
古文經學家提供了闡釋學的一重經典模式,便是我注六經,以文字訓詁、名物考釋等為手段來闡釋文本的意義,這種偏重學術問題不注重政治人生的考據學,到乾嘉時代盛極一時。
今文經學家也提供了闡釋學的一重經典模式,便是六經注我,借助經典來闡述時代精神或者發揮自已的新見解,程朱理學陸王心學便是沿著這一路數下來的。
之后古文經學一代大師鄭玄以古文經學為主,兼納今文經學,結束了相爭兩百年的今古文之爭,鄭學而后延綿。
除漢代今古文經學外,魏晉南北朝時有南學與北學;唐朝又有融南學和北學于一爐的義疏之學,這便是漢唐經學…… 至北宋,儒家學者為應付佛老的挑戰,便拋開了漢唐儒家偏重學術問題不注重政治人生的形式。
以直接了當的形式來闡述經典中的義理,討論人性、人心、天命、理氣等等形而上的哲學命題。
這便是理學。
但理學也包括了明清兩代的理學和心學,所以又稱宋明理學,其派別很多,周敦頤濂學、邵雍象數學,二程洛學、張載關學,朱熹閩學,陸王心學等…… 到五四時期,雖然儒學遭到空前大難,但現代新儒家已經萌發。
在一片打倒孔家店的聲浪中,在儒學受到空前挫折的背景下,梁漱溟挺身而出,為孔子辯護,揭舉儒學復興的旗幟,成為新儒家的前驅。
廣泛意義上的新儒家有:第一期主要人物有梁漱溟、熊十力、賀麟、張君勱、錢穆、馮友蘭,第二期牟宗三、徐復觀、唐君毅、方東美,第三期杜維明、劉述先,第四期也已出現,但還未經學術界定論。
從那時到現在的80多年中,以此為志業者大有人在,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現代新儒學已成為20世紀中國的三大重要思潮之一(另一是馬克思主義派,一是自由主義的西化派)。
現代新儒家有儒家資本主義的說法,而且預言二十一世紀,儒家將在繼秦漢儒學、宋明理學后,經過創造性的轉化,迎來第三次輝煌的大發展。
儒家在近代的沒落: 儒家思想以傳統封建社會為物質承擔者,而傳統封建社會以儒家思想為精神承擔者,傳統社會的瓦解,致使孔子權威喪失。
當中國被西方列強的大炮轟開國們時,近代便開始了反孔運動,經歷了太平天國的農民革命思潮、資產階級革派的民主思潮,以及達到高潮的五四新文化運動。
八十多年前,時人發憤于國之積弱,詬龜呼天。
一批深受西學影響又急欲救亡圖強的激進青年,以胡適、陳獨秀為主將,發起了一場中國近代以來反孔非儒的高潮五四運動。
運動員們抱著打倒孔家店的決絕姿態,否定了作為中華兩千多年文化主流的儒學。
眾所周知,在五四運動發起后至今,其間又遭文化大革命最后一劫,這場充滿強烈政治目的色彩的儒法斗爭、批林批孔的文革運動,使儒學歷經空前的厄運。
億萬人民(其中不乏文育)高喊打倒孔老二的噪音充斥在中國的大地上,就這樣使孔孟儒學乃至孔孟本人蒙上了不白之冤。
至此,歷五四,經文革后的儒家所有學說,似乎全是惡名昭著,不屑一提。
甚至于一些人一聽說是儒學、孔孟之道,就怒斥為腐儒、孔老二,神經緊張地象似拉上弓弦的箭矢,不分青天紅皂白大加詆毀。
儒家經典: 儒家經典主要有儒學十三經。
儒家本有六經,《詩經》、《尚書》、《儀禮》、《樂經》、《周易》、《春秋》。
秦始皇焚書坑儒,據說經秦火一炬,《樂經》從此失傳; 東漢在此基礎上加上《論語》、《孝經》,共七經; 唐時加上《周禮》、《禮記》、《春秋公羊傳》,《春秋榖梁傳》、《爾雅》,共十二經; 宋時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經注疏》傳世。
《十三經》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傳統觀念而言: 《易》、《詩》、《書》、《禮》、《春秋》謂之經, 《左傳》、《公羊傳》、《谷梁傳》屬于《春秋經》之傳 《禮記》、《孝經》、《論語》、《孟子》均為記 《爾雅》則是漢代經師的訓詁之作。
后來的《四書》指是指《大學》(《禮記》中一篇)、《中庸》(《禮記》中一篇)、 《論語》、《孟子》,五經則指:《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
儒家主要代表人物: 孔子、孟子(穩坐儒家第二把交椅)、荀卿、董仲舒、程頤、朱熹(繼孔子后最博學的大儒)、陸守仁、王陽明。
儒家的特征: 其一、以孔子為先師,為思想領袖; 其二、以《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等書為經典; 其三、在思想上形成了仁與禮的一種張力結構; 其四、由內圣而外王,通過內體心性成就外王事功之學; 其五、尤注重人與人之間倫理關系,并運用到政治實踐中,成為指導性的原則。
儒家思想鑒借: 如儒家的剛健有為精神,來激勵自已發憤圖強;鑒借儒家的公忠為國精神,來培育自已的愛國情懷;鑒借儒家的以義制利精神,來啟示自已正確對待物質利益,鑒借儒家的仁愛精神,來培育自己熱愛人民的高尚情操;鑒借儒家的氣節觀念,來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強的獨立人格等等。
儒家余話: 儒家在先秦遭墨、法、道等派的激烈批判,在秦代和漢初,遭統治者排斥;在六朝先后受玄學、佛學的挑戰,在五四反孔非儒高潮下歷空前之厄,但還是綿延至今,其原因是因為儒學植根于中國固有的價值系統而又能隨時自我調整,適應了時代和社會的變化。
而且相當大的程度上是由于它是東方最有價值的知識系統,以至于在某種意義上說它是國學(傳統文化)的代名詞。
儒學有二千多年歷史,至今海外猶有傳人。
這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極為罕見的。
梁任公曾指出:......所以我們可說,研究儒家哲學,就是研究中國文化,誠然儒家之外,還有其他各家,儒家哲學,不算中國文化全體;但是若把儒家抽去,中國文化恐怕沒有多少東西了。
(《飲冰室書話》〈為什么要研究儒家哲學〉)任公所說研究儒家哲學,就是研究中國文化這話或者稍過了點,但中國幾千年文化史是以儒學為主流則無庸置疑。
儒家是中國文化的主流,中國文化是以儒家做主的一個生命方向與形態(《從儒家的當代使命說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牟宗三)。
儒家是國學的核心、主體這問題,本來可以不提。
但五四運動以來,今人對儒家已是疏遠地厲害,且有著一種莫名的反感,一些偏激謬論充斥于世并混淆視聽,在社會上也漸趨形成了一種影響。
事實上,肯定儒家是國學主體,決不是只憑現代新儒家、某些學者的主觀情感,而是有著客觀依據的。
儒家之所以是為國學主體,是由儒學的基本精神、廣博范圍、歷史發展客觀地確定的,而不是我們一廂情愿。
因此,再興國學,可以說便是重振儒學。
而重振儒學卻絕不是某些人所誤解的復古,更不是什么開倒車,而是本著馬克思主義對待古代學說批判地繼承的態度,去理性地解剖它,應用它。
儒學在現代化過程中完全可以發揮重要作用,現代化不是對傳統的否定,而是揚棄、賦予新解。
中國現代化還需要儒學,之因為任何一個民族,它之能夠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在于有它自己的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以儒學為主干;其次,我們今天要實現的現代化,是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這個中國特色,當然少不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儒學色彩。
一般來說,儒學既將復興或是時勢所然,但儒學復興恐也已很難再成為今日中國“唯一的”文化信仰,今日國人“唯一的”精神支柱。
我們眼中的傳統儒家文化是什么
儒學是心性之學,也就化學習者、磨練自己的心最終變質,明心見性,成為一個完滿的人。
儒學經典在某種程度上都是大師們通過自己的身心修煉體驗和感悟而得來的。
因此,也必須通過修煉和實踐才能證悟到類似的境界。
讀經典是一回事,但是更重要的是身體力行,遵照大師們的教誨去行動,比如“非禮勿視,非禮勿言”等等,時間久了,潛移默化,這些東西就能內化為自己行為的一部分。
就有可能變化氣質,提升人格。
相反,如果只停留閱讀的層面,那么,即使你讀一輩子,還是“經是經,我是我”,讀經時,熱血沸騰,放下經書做事時,依舊如故。
佛家講“說食不飽”,就是這個意思。
此中關鍵,在于知行合一,在于實踐,在于體驗。
看看《曾國藩家書》,即可明白這點。
這些,說來容易,行起來,是何等的難。
個中艱辛,非自己體驗不可得知。
不過雖然“路漫漫其修遠兮”,但只要邁步,就有達到的可能,就有成功的希望。
儒家文化對我們的影響300字作文
儒家文化作為中國2000多年來的主流文化,其主要思想和核心理念不僅對中國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在中華民族的性格塑造方面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眾所周知,儒家文化的發展粗略的劃分可分為先秦時期的儒家文化(這一時期的代表主要是孔子與孟子,是儒家文化的產生與發展時期)和漢武帝之后被董仲舒改造之后的儒家文化(這一時期以后儒家文化融合了陰陽學家、墨家、法家的很多思想,使其適應了時代的發展,并從此確立了其正統地位,主要服務于封建王朝的統治)。
這兩個時期的儒家文化在很多方面是有區別的。
我想寫的我對儒家文化的認識與理解主要是對先秦時期的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文化。
孔子作為儒家文化的創始人,他所推崇的是“仁”和“禮”,即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
所謂“仁”,孔子認為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這也就是孔子所認為的“愛人”。
由此可見孔子把他的“仁”的理念看為儒家最高的道德規范。
從小的方面,“仁”是指人與人自身、人與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和諧的關系。
這要求人們要“仁者愛人”。
從大的方面講,“仁”是指人與國家、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一種和諧的關系。
這就要求人們能,“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盡管孔子所謂的“仁”即愛人是有等級差別的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個人都應恪守自己的本分。
但對古代中國道德規范和傳統的道德理念的形成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在人自我認識、民眾人格升華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孔子的中庸思想“不偏不倚”、“時中”、“合宜”的方法和準則,更是直接影響到了中華民族性格的塑造。
所謂“禮”在很大方面主要是當時孔子為了維護西周奴隸制的等級制度,因此具有很大的消極色彩。
例如: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婦綱的三綱五常,要求為臣、為子、為妻的必須絕對服從于君、父、夫。
而對女性的壓制就更加的嚴厲,甚至可以稱得上泯滅人性。
魯迅更是將其稱之為“吃人的禮教”。
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一思想也在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統治中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為它適應了封建社會等級森嚴的制度及父系男權社會統治的需要。
中國自古被稱為禮儀之邦或許或多或少也有這一方面的原因吧。
孟子被稱為亞圣,對先秦時期儒家思想的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其地位僅次于孔子,孟子的核心思想是“仁政”,他發展了孔子“仁”的學說。
將“仁”的思想由一種人的“仁”發展成為政治上的“仁”。
把“仁”的理念落實到具體的政治治理中,即“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政治理念,主張實行王道。
體現的原始的“以人為本”的理念。
“仁政”的思想影響了歷代君王的統治理念,對中國古代封建君王的統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引導帝王將相要時刻關注老百姓,關心民間的疾苦,而唐太宗李世民的“君為舟、民為水,水亦載舟亦能覆舟”就很好的體現了孟子“仁政”的影響。
他所創造出來的“貞觀盛世”更是代表了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最為鼎盛的時期。
孟子崇尚“人性本善”, “性善論”是孟子思想體系中是一個中心環節。
孟子的仁政思想更是在“性善論”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正是因為孟子相信人性本善,所以他才認為實施仁政是可行的,才是王道。
其最為著名的一段話就是:“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智也。
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
”他認為“仁、義、禮、智”是人們與生俱來東西,把仁義之心看成是人的良知良能。
而這種人性所固有的善性要靠人在現實中培養,即孟子所說的“養性”,養浩然之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在道德思想方面提出了三個道德規范與準則。
其一是:孝悌忠信。
孝就是尊敬父母;悌尊敬兄長;是人最基本的道德理念。
其二是:五倫。
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長幼有序、夫婦有別。
孟子認為五倫是在現實社會中處理人際關系的基本原則。
其三就是前面所說的仁義禮智,孟子認為這是道德的最高原則。
從歷史發展來看,孟子的仁政學說雖未得到統治階層過多的重視,但他在人性、道德方面的觀點與孔子相比更具有深遠的影響。
尤其是對于塑造中華民族的精神性格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對中國歷代優秀知識分子的性格塑造,更是起到了直接的作用。
儒家思想作為中國2000多年來的主流思想,其對古代中國和當今中國的發展都產生的深遠的影響。
儒家思想主張的“仁者愛人”幾千年來被奉為道德規范與標準。
以仁為核心的倫理關系和道德傳統,對當今日益下落的道德理念的挽救及、倫理道德的教育和諧社會的建設也必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儒家思想主張積極入世,將個人的榮辱成敗與國家相聯系。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國古代多少仁人志士以此為立身的標準,成就了一個個豐功偉績的歷史人物,不僅實現了自身的價值更是推動了古老中國的發展,而對于今天這個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環境來說,這種積極入世的觀念有利于提到人們的國家榮辱的意識,對于推動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相對于道家的無為與逍遙的消極的處世理念,我覺得儒家的思想更有利于社會的發展。
試述儒家思想優勢的生成以及你是如何看待儒家文化的,在線等
在春秋戰國時代,儒家,在諸子百家中,并不占居優勢,只是普通的一家。
秦朝統一之后,社會形勢已經發生深刻的變化。
思想方面,不再允許百花齊放,而是需要主旋律。
如何適應新形勢,自然成為各家的生存問題。
漢朝董仲舒,是必須提到的一位,在儒家思想取得優勢的過程中,…………你是如何看待儒家文化的==========>守成有余,變通不足
上一篇:軟包裝優秀員工獲獎感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