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皇后吳舜文
在臺灣,若要問誰是最富有的女性,人們會不假思索地告訴你是“汽車皇后”吳舜文。她是臺灣1985年度納稅排行榜的冠軍,她所領導的裕隆企業集團連年名列臺灣十大企業之中,下屬企業涉及汽車、紡織與建筑三大行業,其1991年的營業總收入達664.6億元新臺幣,位居臺灣100家大企業的第五位。吳舜文本無意于商界。她是一名洋碩士,當過大學教師,也曾著書立說,一種“振興臺灣百廢待舉的工業”的使命感使她步入企業界。她白手起家創辦的臺無紡織廠,今天已發展成全臺最大的紡織企業。而在丈夫去世之后,她又受命于危難之際,挑起汽車制造業的重擔,生產出臺灣第一輛自己產的新型轎車——飛羚101。她被人們譽為“紡織女王”、“汽車皇后”,成了當代臺灣工商界的一位傳奇女性。
說來叫人不敢相信,吳舜文這個畢業于上海中西女校的充滿現代意識的知識女性,竟然奉“父母之命”嫁給著名企業家嚴裕棠之子嚴慶齡。這段婚姻,除了所謂的“孝道”外,還有一個字——緣,因為他們的結合竟取決于嚴慶齡從德國寄回的一封家書。原來,吳、嚴兩家都是30年代上海的紡織世家,彼此交往甚密,而繼承和發展這種親如手足的家族間的關系,莫過于采取兒女聯姻這種最佳方式了。當時,嚴家還有2個兒子沒有結婚,嚴裕棠希望吳家能在這2個兒子中選一個做女婿。
吳鏡淵聽嚴裕棠說明來意后,也認為以書擇婿的辦法可行,因為“言為心聲,字如其人”嘛!這位未來的岳丈展開嚴家兩兄弟的來信,發現他們都才華橫溢,不過從信的內容可看出兩兄弟有著極為不同的個性。老六嚴慶齡的家書,通篇都是推介一位學成歸國的同學,希望父親能夠重用他。而老七的信主要是匯報自己學校生活及收到家中匯款之類的瑣事。吳鏡淵讀罷,主意已定,向親家嚴裕棠委婉地宣布了自己的選擇:“七賢侄固然不乏守業之才,而這位六賢侄,卻是個難得的創業之才!”嚴老先生一聽,已知吳的東床已非自己的六兒子嚴慶齡莫屬了。于是,這段婚姻就這樣初步“敲定”了。
吳舜文捧著這封決定自己終身的家信,聆聽著老父以書擇婿的經過,一時心潮難平。她深知老父的脾氣,是萬萬不可違拗的;也深信老父的眼光,一般是不會看錯的。何況這位夫婿乃嚴府的少俊之才,雖未曾謀面,但早就聽說他不僅聰慧俊秀,出國前是同濟大學機械系的高材生,而且性情溫文爾雅。因此她也就順從地同意了。
嚴裕棠將與吳家定親的情況通知了遠在德國的兒子。嚴慶齡雖經“洋化”,仍恪守孝道,且早聞知吳家千金是個才貌雙全的女子,當然也對父命毫無異議。4年留學生涯結束后,他急匆匆趕回上海,滿以為能馬上與意中人過一段花前月下的日子。哪知到了吳家,想見一見自己的未婚妻,不料卻被未來的老岳丈一悶棒給趕了出來:“吳家千金豈是給別人隨意看的?”這位固守禮教的老夫子連先交交朋友、相互熟悉再論婚嫁也不允許,提出一定要先訂婚,然后才允許他們一起出去玩。因此,又等了一些日子,兩家正式舉辦訂婚儀式之時,這兩位“有緣千里一書牽”的有情人才見了面。嚴慶齡發現自己的這位新娘比想象的還要美,不僅容貌姣好,而且心靈高尚。從此,這對志同道合的恩愛夫妻,在事業上相互支持,在生活上相依為命,開始了共同奮斗的征程。后來的幾十年中,每當嚴慶齡向人們追述這段奉“父母之命”的婚姻故事時,都不無幽默地說:“如果是自由戀愛,可能就碰不到這么好的伴侶了。”
在德國深造期間,嚴慶齡對西方先進的工業國家的興盛富強深有感觸,堅定了他創建與發展國產汽車工業的決心。回國后,他在父親所創辦的大隆機器廠擔任工程師,接著又升任總工程師、總經理,獲得了不少實際經驗。吳舜文在結婚4年后,又興起了讀書的念頭。她考上了剛剛對女子開禁的上海圣約翰大學。這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因為在當時,結了婚再念書的女性甚為少見,吳舜文的奇特行為自然引人注目。而通情達理的嚴慶齡卻大力支持她。吳舜文上學注冊時,竟同時收到3份學費,一份是丈夫的,一份是父親的,還有一份是公公的。嚴、吳兩個老式家庭這種驚人之舉,更是在社會上成了一時的佳話。
經過幾年寒窗苦讀,吳舜文在30歲時終于取得了政治學學士學位。1949年底,當嚴慶齡為創建臺灣的汽車工業赴美考察汽車市場時,吳舜文又隨夫前往,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深造。為了克服語言障礙,她苦鉆英語,終于適應了該校全用英文教學的嚴格規定。她勤學好問,僅用一年半的時間就獲得了碩士學位。這就為她日后與丈夫一起創業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當時由上海遷臺的嚴家紡織廠,不過是一堆零散的破舊機器。一切都得從零開始。經多方奔走洽談,吳舜文把廠址選定在臺北市竹北鄉一個叫新竹的地方。這里雖然是窮鄉僻壤,但吳舜文卻對自己的事業充滿信心。她決意以2萬枚的舊紗錠、200臺的舊布機為基礎,籌建臺灣島的第一大紡織廠。“第一”者,“元”也!“臺元。我們的紡織廠就叫臺元!臺灣第一大紡織廠嘛!”在研究廠名時,吳舜文脫口而出,站在一旁的嚴慶齡拍案叫絕。從這個響亮的廠名,足可看出吳舜文的雄心壯志。
當吳舜文在臺灣紡織業界漸成氣候之際,她的夫君嚴慶齡,這個機械工程博士卻在汽車制造業里舉步維艱,所幸有吳舜文“臺元”作為他發展汽車業的強大經濟后盾,財政援助源源不斷,臺灣的汽車發展史上才有了今天新的一頁。
長期以來,臺灣的汽車工業是一片空白。以綜合精密機械工業為主的汽車工業,在長期推行“農業臺灣,工業日本”的日本殖民主義者統治的臺灣可謂毫無基礎,一切必須從頭開始。50年代初期,臺灣人均年收入只有2300臺幣,哪里買得起昂貴的汽車?臺灣當局每年限定僅認發50輛的汽車牌照,而按成本計算,汽車生產廠家每年最低限度要超過10萬輛,才能維持生產。況且汽車業設備昂貴,技術性強,質量要求高,短期內根本無法實現100%的自制率,又無法大量生產來降低成本,更談不上打入國際市場與世界同行競爭了。
在內無大銷路,外無競爭力,官方不支持,設備技術缺乏的重重困難面前,嚴慶齡卻執意投身于汽車業,無怪乎“裕隆”建廠之初就有人嘲笑嚴慶齡是天下第一號“大傻瓜”。然而,吳舜文卻堅信丈夫的決策是正確的,將來必定大有作為。因此,每當丈夫碰壁歸來或遇到不順心的事時,吳舜文就滿腔熱忱地安慰他,鼓勵他。在財政上更是將“臺元”的贏余源源不斷地輸入到丈夫的裕隆公司的賬戶上,使嚴慶齡得以熬過最困難的創業歲月。嚴慶齡為此常常感嘆道:“沒有我太太助我一臂之力,裕隆公司就不會有今天的局面。”
1976年,裕隆汽車公司生產汽車1.6萬輛,終于雄踞臺灣5家汽車公司之首。到1981年,年產汽車高達5.74萬輛,營業額也由當初的3億多元臺幣跳到160億臺幣。裕隆的業務蒸蒸日上,連美國最大的新聞周刊《時代》雜志都極口稱贊它的創辦人嚴慶齡是臺灣的福特。裕隆的股票已經上市,行情看好,就在裕隆展翅騰飛之際,一件不幸的意外事故發生了:嚴慶齡不慎跌跤,摔傷了腦部,不得不住進醫院。經檢查,他患了腦神經萎縮癥,維持不了幾年。出院后仍長期臥床,健康狀況日漸惡化,甚至不能出席裕隆高級管理人員的例會。歷經坎坷的裕隆,再一次陷入絕境!
一個年近七旬的女人,一個剛剛喪偶的女人能夠管理好裕隆這個包括汽車與紡織兩大企業的龐大集團嗎?社會上不少人心存疑慮。有的人低價拋售手中的裕隆股票,有的人認為吳舜文摘居后無力承擔陽明山仰德大道的宅邸,竟問她:“要不要賣掉房子?”更有財經界關鍵人物在當局籌設大汽車廠時,力勸她這個婦道人家干脆把裕隆讓出來。對此,吳舜文斬釘截鐵地予以拒絕:“裕隆就像一件古董,不識貨的人說,你不懂古董,要它做什么?但我深知它是古董,無論誰要買,我都不會賣!”
吳舜文無暇沉溺于喪夫之痛,68歲的她又意氣風發地披掛上陣,展開事業上的輝煌的第二春。
首先,她投資45億元臺幣,以加快三義汽車廠第一期工程的進度。2個月后一期工程就正式投產;待全部工程完工,該廠的汽車年產量可達26萬輛。
其次,為了盡快推出由臺灣人自己獨立設計車體的汽車,她又斥巨資20億臺幣,在新園創建“裕隆汽車工程中心”,以開發新型汽車。她廣招人才,特邀臺灣中央大學工學院院長、34歲的航空工程博士朱信出任中心主任。隨后,朱信又從學術界找到兩位生力軍——33歲的機械學博士林石甫與34歲的土木工程博士張哲偉,為這項開創歷史的計劃結成堅強的“鐵三角”。
1986年4月,經過1800多個晝夜的苦戰,以朱信為首的“工程中心”全體員工,果然不負吳舜文的殷切期望,終于推出了臺灣第一輛自行設計制造的新型小轎車。欣喜若狂的吳舜文揮筆題名為“飛羚”。羚羊飛奔快如閃電,不僅是汽車本身快捷的寫照,也是期盼裕隆集團能像飛奔的羚羊一樣高速地向前發展。
裕隆飛羚101型轎車上市后,隨即掀起一陣旋風。不僅震動了臺灣的汽車制造商,也令海外的同行刮目相看。許多新店鋪都紛紛以“飛羚”為名,使街頭巷尾都散發著中國人的驕傲。
自創辦“臺元”以來,已過去了40個春秋,吳舜文也已年屆80。歷史進入90年代后,這位“汽車皇后”、“紡織女王”正面臨著新的挑戰。為此她已經在5年前把留學美國的兒子嚴凱泰召回臺灣,協助自己支撐裕隆集團的大業。吳舜文的事業后繼有人。可以相信,裕隆集團在他們母子倆的卓越經營下,必將有一個更大的發展。
上一篇:別在愛人心里留下暗傷
下一篇:謎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