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長一段時間,我對于生活最大的誤解就是,全天下的夫妻都像我爸媽,他們彼此是對方的“第一好”。
生活逐漸呈現出的殘酷真相是:現實婚姻里,大多數夫妻不是“第一好”,甚至連第二好第三好都談不上,所以,各種雞湯文乘虛而入,從技術層面對千瘡百孔的婚姻指手畫腳:“怎樣抓住老公的胃,從而抓住他的心”“再愛,也不能為他做的事”“請嫁給一個讓你增值的男人”……這些現代急功近利的成功學幸福學里有著膚淺的套路,隱藏著婚姻最低級、最現實、最粗鄙的組合方式:彼此把對方巧妙地工具化,然后就這么互相利用和制衡一輩子。如果套用這些雞湯方程式,我爸媽一樣也沾不上,放我家的話,這些標準化公式甚至要反過來看才對勁兒。
與其說我爸爸很會做飯,不如說我媽媽受不了灼熱的廚房,所以我爸被練出來了,因此在我家,我覺得男人做飯是天經地義的,當爸爸的,就是該給全家燒雞、燒魚……做好吃的,我爸愛干凈,只要在家,就會手腳不停地打掃擦抹,連花花草草也會被擦得亮晶晶的,至于所謂女人最應該做的煲湯灑掃之類,我媽半點兒也不擅長,如果非要和做家務扯的話,我媽這個老牌大學生只擅長做有技術含量的工作——我小時候,我家總是顯得好像“很有錢”,因為我和我姐總是穿著最時尚的衣裙,其實那些都是我媽用5元錢一米的綿綢自己設計剪裁的。我再大些,發現我家和其他人家完全不同的地方在于,別人家的家具都千篇一律,而我家的家具都特別“合適”和有個性,因為我家家具都是我媽設計的,從某種層面上來說,我媽早就是個生活美學專家了。
其實,我也不相信一個人能完全遷就某人一輩子,奉獻給某事業一輩子,除非是他們真正喜歡的、感興趣的、對他們極具吸引力的人和事。我爸爸媽媽能一直“第一好”,如果用現代心理學去分析原因:就是因為他們彼此欣賞且互相有吸引力,能玩兒到一塊兒,還記得小時候一次春游,我爸媽帶了全樓十六七個孩子,年齡跨度從5歲到15歲,翻山越嶺去遠足,到一個距離廠區十幾公里外的人工湖玩耍……放在現在來說,這幾乎是不可想象的事,安全、責任、費用等等這些成年人必須考慮的任何一樣問題,都足以中止這場冒險,當年,我爸媽簡直就是帶著孩子們回夢幻島的兩個彼得潘。
直到今天,一不小心就頭發花白了的爸爸媽媽還會一起畫畫寫詩讀書種花種菜……他喜歡的,剛好也是她有興趣的,從小到大,從來不曾聽我父母說過“別人家的孩子”,如果比較,也只把我們姐妹兩個和他們自己比,姐姐的眼睛像媽媽,妹妹的性格像爸爸……他們的語氣,就像是在點評彼此的作品。也許,我們本來就是他們一起玩的游戲中的一個。
如果說情人有模板的話,大約像我父母這樣,至少是對方的“第一好”。
上一篇:朱允炆是誰?他最后去哪兒了?
下一篇:梁落瑤是誰?她的生平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