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游后的感想(800字)
玄武之殤唐史說建成太子乖僻跋扈。
但在我心里。
他不是。
他只是桀驁。
作為唐公的世子,李淵的第一個兒子。
建成小字‘毗沙門",毗沙門是佛教的護法天神,兼施福之神性,以護如來道場而聞名。
梵語意即‘多聞天’,比喻福、德 ,聞于四方。
李家眾子只有建成的小字被父母起以佛教傳說命名,極不一般。
‘毗沙門’這個名字帶著父母對他多少的寵愛和期許……史書上聊聊幾語曾說,同胞兄弟中只有建成最像她的母親。
竇氏原本異族。
那建成就應該象現在的混血兒一樣。
他象了他的母親,那應該真的是美玉雕琢,俊美無雙。
雖無畫像傳世,但其實建成的容貌是有跡可循的。
先說傳說,野史曾云:太原世族公子覬覦唐公世子。
曾對世子言語輕薄,多番調戲。
但當時唐國公被隋帝猜忌,正打擊其實力。
所以只好隱忍不發。
后來太宗皇帝的時候,其家滿門被殺,說是被山賊洗劫,卻后無人追究此案。
所以其家被滅門的原因大家可以自己掂量一下。
再說隋朝史料中,為牽制李淵,隋帝將建成禁足長安的時候,也曾有過“‘誰家公子動洛京’是唐國公世子”,這樣的說法。
綜合而論,應該可以得出結論。
出身顯貴,容顏如玉。
建成是有資本桀驁的。
除了容貌歷史上太子還被描述為心胸狹隘,包藏禍心之輩。
但是當年的太子幕僚,后來的太宗第一諫臣魏征曾說過,太子的錯誤就是不夠狠,他始終也不同意誅殺秦王。
所以,其實一直以來東宮都有人在勸諫太子殺秦王,是他不同意而已。
他從來都沒有過要殺秦王。
所以即便是被篡改的面目全非的唐史中也曾留下一句“太子性仁厚”的話。
而最著名的“東宮夜宴”更是破綻百出的讓人無法理解。
讓我們看看《舊唐書·隱太子傳》記:“(建成)與元吉謀行鴆毒,引太宗入宮夜宴,既而太宗心中暴痛,吐血數升,淮安王神通狼狽扶還西宮。
高祖幸第問疾,因敕建成:‘秦王素不能飲,更勿夜聚。
”真是段精彩的描述,足以媲美小說。
太子在自己的東宮毒殺秦王。
這樣的描述,除了把李建成描述成一個陰狠歹毒的人外,還將其描述成了一頭蠢鈍的豬。
也許很多人都說史書上的太子就是這樣沒腦子還坐享其成的人,那讓我們來看看事實吧。
建唐初期,晉陽起兵,建成以長子之身保家眷,萬里奔襲至太原,以解起兵后顧之憂。
西河之戰,行軍九日縱橫天下,始封隴西公左領軍大都督。
首拔長安入帝都正位于隋恭帝之詔,舉立為唐王世子。
后又是李建成率先攻破長安,奠定了唐都基礎。
武德二年,六月。
芙蓉出水的季節。
李唐氣象萬千。
高祖武德皇帝冊立嫡長子建成為皇太子。
風華獵,雙龍劍,‘李唐太子動天下’
大唐初立,不說內憂,外還有突厥虎視眈眈。
武德六年。
李世民西征敗于突厥。
武德七年,高祖又命李建成出秦州,李世民出并州擊突厥。
結果,李建成大勝,而李世民又敗于突厥,丟了并州。
武德年間,李世民與突厥作戰從未勝過。
而李建成五年中共拒突厥七次進攻,終未讓突厥越中原一步。
而破劉黑闥之戰。
作為唐朝統一的最后一場戰爭,它的勝利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而在李建成破劉之前,已有李元吉與李世民征討過,但二人不僅沒有對劉黑闥等實行安撫政策,反而還施行“懸民處死”的高壓政策,再加上這些人對李家的疑懼心理,武德四年七月,劉黑闥再次造反,抵抗大唐。
李世民和李元吉敗退之后,危難中李建成只好親自征討之。
他改變過去“妻子系虜,欲降無繇”的高壓政策。
以“若妻子獲者,既已釋矣。
”的懷柔之策,爭取民心,瓦解斗志。
沒費一兵一卒就成功地解決了河北問題,使唐初社會安定了下來。
這樣的太子是心胸狹隘,蠢鈍無腦的人嗎
都說秦王征戰功高,有武德之名。
但建成身為太子。
大唐新建,危機四伏,自得坐鎮中宮,分擔國事。
而在有名的“均田令”“租庸調制”等頒布和推行。
制定大唐律法,助理朝政方面,太子文治斐然。
而大唐開國之初是為亂世。
須平亂四方。
古語曰:“三軍未動糧草先行。
”征伐之事,太平之時尚為錢糧以憂,況于亂世。
內若無太子四方調度行仁政供錢糧保軍后備無憂為文之德,豈會有秦王四年征伐天下為武之德。
然亂世之時,武治自為先驅以名顯天下,若然再行武德十年逾外,則太子文治之德方可盡顯。
建唐前后,李建成也曾廣羅人才,善待賢才,“傾財賑施,卑身下士,逮乎僧道博徒監門廝養,一技可稱,一藝可取,與之抗禮,未嘗云倦,故得士庶之心,無不至者”。
在其招攬的謀臣猛將中,還有很多都成為后來的貞觀名臣,為貞觀之治作出了貢獻。
還曾感言,“太子遇之甚厚”。
太子文武雙全,性格仁和寬厚。
如若能登基又有誰能說就不會有‘萬國來賀’的大唐。
而那個盛世才是真正的大唐盛世,因為那是真正的正統太子創造的。
太子以仁孝治國,然宮圍之爭皆以心狠手辣者勝出。
玄武門之變是吾心中永遠之痛。
大唐三軍分于太子,秦王,齊王各統一軍。
都說玄武門本是太子齊王意欲逼宮謀反且要伏殺秦王。
但為何只有建成元吉兩人來到。
連太子近衛都沒有跟隨。
確是李世民在那埋伏了兵將。
這位三天前因飲鴆酒,還吐血數升的秦王,確是在玄武門生龍活虎,力挽強弓。
太子終被一箭穿心……武德九年,六月初四。
依舊是芙蓉出水的季節,李唐驚天之變,秦王李世民伏殺太子,逼宮奪位。
蒼穹歿,流云破,一國太子,薨于宮闈……命主中宮,策動天下。
紫薇奪魂。
勿以成敗論英雄……李世民后來給建成謚號為“隱”。
息隱王,隱太子。
一個隱字隱藏多少千秋往事,歷史真相。
建成,一個讓我心疼的男子。
于烈烈西風中踽踽獨行了千年,嘗盡孤獨,飽經風霜,歲月將他的悲哀融成花種,種進了我心里,生根,開花。
我承認,我近乎偏執的愛他,但怎能不愛。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
"在我心里,這個如牡丹一樣華貴,芙蓉一般濃烈的男子,是開到韶華極致的花,如此的艷,如此的倦,如此的美。
美,原本不是一個應該形容男子的字。
但我無法用別的筆墨來描繪他。
他的美包含太多,包含他的桀驁,他的仁和,他的為武之行,他的文治之德。
千年前的太子,如水溫柔微揚的唇角,勾勒出的是永遠讓人迷醉,沉淪,而又心甘情愿的畫面。
那是怎樣一個男子,隔著千年,魅了你的心,蝕了你的骨。
更或許,他自己也不知道他已在不知不覺間,勾了人的魄,奪了人的魂。
不經意間,他的美已經禍害千年……三途河邊,彼岸花開。
遙想當年那如玉公子,驚才絕世,傲然貴氣。
可忍玄武門中太子的箭戟加身,血浸容顏。
不堪重負那千年污名,沉冤如海
怎樣擴大人生格局
【第1句】:李煜一生的傳奇 ——聽劉曉嵐教授講“李煜”有感 與李煜同醉:窗外雨聲淅瀝,你卻還沉醉在夢里。
神情彷徨,容顏憔悴,我感受到了你的落寞,感受到了你的孤寂。
無限江山,流水落花春去也,你日日夜夜悲痛,歲歲年年哭泣……就是那悠悠秦淮喝水,也洗不掉你臉上的憂戚;就是那金陵高照的艷陽,也無法驅散你那心靈的寒氣…… 春花秋月,刺穿你熾熱的靈魂。
雕欄玉砌,只剩得一聲嘆息。
做個詩人真絕代,可憐薄命做君主。
低吟淺唱,千古愁緒,喝一杯苦酒吧
我愿陪你同醉,就讓這一酒消千愁,隨著一江春水東流去…… ——題記 不得不說,歷史是無情的,它給予每個朝代的不僅僅是榮華富貴,驕奢淫逸,還有無盡的痛苦,心機。
更重要的是,它不肯把那大好河山獻給任何一個王朝,它不肯讓任何一個王朝長時間的享受生活。
所以,它給了每一個王朝一個期限,一段回憶。
這其中:持續時間有長有短;君主有的快樂有的痛苦,有的秉公執法有的貪婪殘暴;有開國皇帝有末代君主;當然,一生的“偉績”有的被世人稱贊有的被世人唾棄。
然而,在每個王朝末代君主的頭上,很少能博得同情、理解的目光,他們,不是被人類唾棄、恥笑,就是被歷史的塵埃所埋沒。
歷史絲毫不會寬恕他們的“罪行”,所以,他們成了臭名遠揚的千古罪人…… 其實,不然,在所有亡國之君中,有一位不僅沒有遭到世人的唾棄,反而引起了太多太多人的同情與惋惜,他的詞更是流芳百世,引人注目,他便是南唐的亡國之君——李煜。
【第2句】: 是我國古代的兒童識字課本,是中國傳統的兒童啟蒙讀物,大約成書于距今九百多年的宋朝。
來歷無從精確考證,但一經問世即廣為流傳,實際上成為了全國通用的兒童教材,而且經后世學者不斷增補,歷久彌新。
《三字經》與、合稱為“三百千”。
值得注意的是,在“三百千”中,只有《三字經》獲得了崇高的文化地位,被尊稱為“經”。
《三字經》植根于傳統文化,以中國歷史為素材,講述學習和教育的重要性。
其中許多觀念已融刻在中國人的思想血脈中,如開篇的“人之初,性本善”,大多數中國人都耳熟能詳。
雖然在中國思想史上,人性的善惡沒有定論,然而《三字經》中“人之初,性本善”的觀念體現了中國文化對人類的美好信念和期望。
《三字經》一方面認為人本性是向善的,另一方面又強調后天環境對于人成長的重要性,所謂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講得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可以找到很多歷史故事來印證成長及教育環境的重要性,比如曹植、曹丕、曹彰和曹沖四人同是曹操的兒子,但由于成長經歷不同,差距越來越大,甚至完全不像兄弟。
《三字經》認為,對于孩子來說,如果沒有良好的后天環境,再善良的天性都會受到污染。
同時,學習是一種生命的過程,學任何一樣東西,必須專心致志、持之以恒,一心一意地去 經歷,才會有所成。
【第3句】: 一個朝代,由弱轉強不易,但是由盛轉衰那卻是易如反掌,而其間最可憐的就是忠臣和百姓
想那剛做皇帝時東京是何等繁華,便是那一時期的真實寫照,但由于他親小人,遠賢臣,至靖康年間,金軍南下,生靈涂炭,江山滿目瘡痍,百姓生不如死
二帝被擄后,趙構即位,但他的皇位來路不正,是從金國冊立的那里得來的,而二帝雖被擄,但仍然健在,如果像主戰派所堅持的那樣,收復中原,迎回二圣,那讓情何以堪
你可以收復中原,但絕不可迎回二圣
可憐岳飛太直率了,一天到晚嚷嚷著要收復中原,迎回二圣,必然讓高宗起了殺心
南宋的愛國將領,不是死于戰場,不是鐵馬金戈裹尸還,而是死于自己一心保衛的江山的最高統治者手里,誰能不“忠憤氣填膺,有淚如傾”呢
曲端也是被誣謀反,被自己昔日舊部下嚴刑逼供,活活折磨而死的
我想任何一個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都會感到心寒的
誰還愿意保衛這樣一個國家
朝廷偏安南方,有一句詞寫的好“誰在玉樓歌舞?誰在玉關辛苦
”,自己在那里歌舞酒會,而拼死保家衛國的忠臣良將是用來被殺頭的,對待奸佞小人,則是皇恩浩蕩,這樣的朝廷怎能不滅亡呢
現在雖然不能算盛世,但人心向錢,有錢就什么都有了,官員照顧著,法官保護著,人人為己,腐敗橫行,是不是富了以后,人就沒了骨氣,什么也能做,民族大義都可不顧,看兩宋風云,為了自己利益,賣國的賣國,投降的投降,內訌的內訌,哪管百姓死活
【第4句】:今天我看了百家講壇,主要講的是貞觀之治之李世民奪位。
當時漢高祖時期,皇帝李淵治國有方,當時全國上下夜不閉戶,路不拾遺。
這時,李世民就起了奪位之心,他的第一步就是朝太子和齊王開刀,他設計計謀在玄武門把太子和齊王殺了。
這就是所謂的玄武門政變。
為什么當時皇帝不處罰李世民呢
是因為他的聲望太高了,殺了他天下就會暴亂。
殺了齊王和太子后,李世民就派他的一員大將去找皇帝要兵權。
當時,皇帝和幾個大臣在劃船,看見一名全副武裝的將士來到他的面前,就被嚇著了,明白了此人的來意,但皇帝還是故作鎮靜地問他:你來干什么
此人就說外面有人生亂,請你把兵權交給秦王,讓他來統一安排,全部聽從他的指揮,旁邊兩位大臣也幫李世民說好話,皇帝沒有辦法,也只有交了兵權。
從而也把自己的皇位拱手相讓了,因為當時兵權就等于一切,所以李世民就順理成章地當上了皇帝。
李世民當上了皇帝,眾說紛紜,有的說是他篡位,有的又說是繼位。
史書是史書,說法歸說法,我認為李世民的做法是錯的。
因為他不應該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殺兄囚父。
雖然他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卻失去了手足、父子親情。
【第5句】:看于丹的《莊子》心得,很受啟發。
特別是其中的一個牧羊人的比喻更是讓我感觸很大。
她說,我們做事就要像牧羊人一樣,只要看好最后一只羊就好了。
最后一只羊趕上了,其他的羊就會跑得快了。
而現實中,有很多人只看著自己的頭羊沾沾自喜,卻不曾想他的有的羊已經落下了很多了。
和這個故事相似的是木桶的故事,一個木桶是由許多片木板組成了的,要看這一個木桶的盛水多少,要看最低的一塊木板而不是最高的一塊木板。
這讓我想到了我的學生,其實你看一看,那些成績較好的學生,其實在日常的學習中,并不需要老師下多大的功夫。
相反,真正需要我們幫助的是那些學習暫時落后的學生。
我們只有抓好了學習落后的學生的成績,那么我們一個班的成績也就會好了。
那些學習暫時落后的學生就像是那只最后的羊一樣,只有抓好他們的成績才是最主要的。
當然任何的比喻都有其不恰當性。
我們對于學習一帆風順的學生還要有更高一層的要求。
要讓他們有一定的學習方法。
能夠自主學習,老師只是給予一定的指導就好了。
這一次的《百家講壇》讓我有了很大的感悟。
《百家講壇》是個好欄目。
有時間會常看的。
林漢達中國歷史故事集兄弟相殘讀后感,求
讀完《貞觀之治》后我漸漸懂得很多人夢回大唐的渴望,那是一片遙不可及的樂土,令人遐想,我渴望朗朗乾坤的清平世界,更渴望安居樂業、其樂融融的美好生活。
那是一個完美無法復制的國度,令人回味和仰望。
“濟世安民,隆于堯舜”——唐太宗李世民 不得不說,李世民是個人才,他是第一位響應太原起義的人,并且能清楚地看清當下的局勢,極力勸誡李淵無效的情況下,堂堂男兒夜里在軍帳中泣不成聲,從這點我們可以清楚第看到李世民憂國憂民的苦心。
作為封建時代的帝王,唐太宗李世民擁有著世上至高的權利。
他完全可以如很多封建帝王一樣,傲視群雄不可一世地居高堂之上,讓所有人誠惶誠恐地匍匐在自己的腳下
然而,李世民卻堅守民貴君輕的思想,用寬廣的胸襟,譜寫了一曲壯麗的貞觀長歌,留下了顯耀千古的豐功偉業及精神財富,為后代萬世景仰。
他沒有像漢武帝那樣窮兵黷武,也沒有像隋煬帝那樣剛愎自用。
他用文治管理國家、用納諫完善自我,實現了君臣和諧、民風淳樸的貞觀氣象。
治國之道值得當今的統治者們去學習和借鑒。
“帝王人鏡,千秋金鑒”——一代名相魏征 在我的眼中,他是佐成貞觀之治的大唐宰相,是中國歷史上敢言直諫之臣的代表,是傳統政治文化中諫諍的坐標。
他的話,直白有用。
身為太宗的人鏡,在死之前,仍惦記著的是大唐,為了國家利益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個人覺得魏征進諫,不僅數量多而且質量上乘。
他對唐太宗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前后二百余事,數十萬言,觀點鮮明,文辭犀利,具有很強的思想性和哲理性。
而且他諫技高超,道理闡述地清晰且透徹。
在數十年的漫長歲月中,屢諫屢勝,唐太宗對他言聽計從。
魏征死后,太宗如喪考妣,慟哭長嘆:“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
”能讓一個高高在上的統治者對一個部下如此地倚重、傾心,就是放在今天這樣的開明社會也屈指難數。
“煌煌彤管,千載遺芳”——長孫皇后 或許很多人僅僅把贊許的眼光投在二十四功臣和唐太宗身上,然而,卻有一個人,在我看來,是必不可少的。
她是觀音婢,即是后來的長孫皇后。
13歲嫁李世民。
武德元年冊封秦王妃。
李世民即位數天即冊封為皇后。
在后位時,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為政的失誤,并保護忠正得力的大臣。
長孫皇后一直默默地站在李世民身后,默默地支持著他。
她始終以史為鑒做著一個皇后,也可以說成是一個女人的本職工作,不越雷池半步,不爭風吃醋,生性節儉,只甘愿做一個默默無聞的幕后賢內助,為開明的貞觀風豎起一面良好的旗幟。
我們后人只是遺憾她走的太早了,從與太宗破釜沉舟的玄武門之變到輝煌的貞觀之治才走過十個年頭。
那位“井上新桃偷面色,檐邊嫩柳學身輕,林下何須遠借問,出眾風流舊有名”的姑娘已經化蝶遠去。
在她死時,李世民哭了,我也哭了。
《貞觀之治》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空前絕后的封建帝國時代,一位政績輝耀的明君,一群勇于犯顏直諫的忠臣。
這是一種榜樣的力量,一位母儀天下的賢后,一種無與倫比的美麗。
值得我們學習和景仰。